儒学与人生

姓 名:钱逊

角 色:演讲人

身 份:清华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53年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历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长期从事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等。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叫儒学与人生。我先简单说一下儒学和人生的关系。过去很多人大概都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为2000年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一种上层建筑,我今天所讲的《儒学与人生》这个题目,目的就是弄清儒学的真正本质在哪里。实际上儒学是关于人生的学问,是一种讲人的学问,不是讲做人的学问。当然说儒学也是一种政治学,因为儒学讲治国平天下,但是儒家讲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是修身,从天子一直到普遍老百姓的根本都是修身。儒家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观念:一个社会的安定,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包括老百姓以及领导人,这是儒家治国的基本,所以为政以德,基础的东西是讲做人,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也就解决好了,国家也就太平了。为什么要提出做人,这里就谈到儒家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我们讲到的基本的一个问题是要懂得人,先要懂得人和禽兽的区别。现在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人和禽兽是一回事,人无非就是要生存,无非就是生存竞争,就是弱肉强食,食色性也等,说起来好象人和禽兽是一回事。听起来很可笑,实际上很多人是这样来看待人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传统儒学就不这样看,而认为人首先要认识人和禽兽的区别。堂堂正正做一个人,要能够摆脱禽兽的境界,要学会修养自己,所以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这是儒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懂得了这点以后再去研究儒学,就可以懂得很多东西。

不仅是儒家提出了这样的思想,而且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讲做人这个观念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不一定是学者,不一定是秀才状元,即使是老一辈的普遍老百姓,都教孩子要堂堂正正做人。现在我们青年人好像比较讲究将来要做一个科学家,一个文学家,要拿诺贝尔奖还有当议员。真正的传统首先不是讲这个,首先是你要做人,要做事,先做人,而且这种思想深植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京戏里面讲了多少做人的道理,四大名著里面也讲做人的问题。中国史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仅记事,而且记人,记事一方面讲治乱的经验,还有一个人物

的宝殿,大忠大奸在史书上都可以找到,一些小人物当时来讲在道德上很有意义,我们史书上也有,并不一定是英雄人物。这是形成我们文化传统的东西。

第一个谈的是关于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人的价值观是我们考虑人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价值观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在古代讲的是追求不朽,不朽就是一个价值问题。有一种提法叫“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们还有一个讲法叫“虽久不废”,立了德,立了功,立了言之后,能够长久地不被人忘掉,长久地有影响,这才叫不朽。基本上可以说“三不朽”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思想。人的不朽不是在你自己身上,不是看你自己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是要从历史、社会对你的评价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你的不朽存在于老百姓的心中,存在于长久的历史中,这才能叫做一种真正的不朽。一个人生前在各方面有多少的满足,多大的权利,多大的财富,一旦去世就没有了,即使传给子孙后代,现在看来能够传几代就了不起了,但是立德、立功、立言这样的不朽的含义是,即使人的身体不在了,但是精神却可以长远的不朽,确实可以做得虽久不废,在子孙后代,在民族以至人类的发展中存在下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体验到这一点,比如说岳飞,他生前并不是一个成功者,他没有完成他的志愿,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判死,但是他被我们中华民族永远记念,永远继承。杭州的岳王坟、岳王庙就是一个很生动、很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祭祀岳飞,一方面是秦桧被做成铁人跪倒到墙角里。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看法。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价值,在我们民族发展中的价值很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这不在于他当年如何成功,而在于他能不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所以说,物质的东西比如人的寿命,物质财富、权利,都是短暂的,而真正的精神的东西才是可以永远存在的。岳飞那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里。我可以举一个清华校史上的例子。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大学生在城里示威游行,清华离北京太远,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交通,没有参加,到晚上才有人把这个消息带到清华园,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就有反映了,大家早上去吃早餐的时候,发现在饭厅门口帖了一张小字报,当时叫揭帖,小字报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巴黎和会的具体内容,就抄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谁抄的?是闻一多,当时是清华学生。闻一多此时此地抄这么一段岳飞的《满江红》干什么?他是用岳飞的《满江

红》来抒发他当时的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就是说岳飞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闻一多的身上。在这样一种民族危亡关头它表现出来,激励一代青年来进行爱国活动,这叫做真的不朽,这真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这就是中国人的一个最基本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人牛价值观念。

刚才讲到的时间问题,中国人的观念不是说只有现代,中国人讲究历史观念,我继承历史的先辈们的这样一种成就,继承他们一些好的思想,同时我也要用我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什么?是历史。这是中国人的观念,不只看我自己,不只看我眼前,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群体中间,把自己放在历史中问,来寻找自己的价值。讲到这个地方需要澄清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讲究“义”,把“义”作为第一位,所谓“义义为上”。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就是重义轻利,不符合现代要求,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传统讲义利关系,讲的是应该把利的取舍放在义的考量之下。还有一个要澄清的是,中国人讲人生价值需要把个人放在一个群体中间,放在历史里边,那么是不是就不讲个人?也不是这样。实际上,一方面儒学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强调个人要自觉地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但同时也非常强调个人的独立的人格。

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待人处事的原则问题,因为做人就是要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但是这里面包括很多具体的规范。比如“孝”就是一个具体的处理家庭关系规范,也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我在这里不打算讲这些具体的东西,只讲一个最一般的原则,我们处理人和人的关系的最一般、最根本原则是“推己及人”。这思想来自于孔子提出来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两句话,一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话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或者像老百姓讲的要“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其基本精神就是为人处事心里要想到别人,而不要只想到自己,这样就可以平等地待人,对人表示一种尊重,一种关心和帮助。这个简单的道理讲起来意义很大,儒学讲仁,孔子讲仁学,讲仁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从自己做起。在《论语》里孔子的弟子问过他,说什么话是可以一辈子终生行之,是一辈子照着去做的,孔子就说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段话是一以贯之,另一个学生问,一以贯之什么意思,他回答,忠恕而已。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人的最基本的一个

内涵叫爱人,那么如何爱人呢?爱人的起点在哪里呢?我说爱人的起点就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起点就在你心里要有别人,如果你连这点都做不到,心里只有你自己,你又怎么谈到爱别人呢?心里总是有别人,总能够为别人着想,总是能够把别人当做和你一样的人,你才能够对人有爱。所以,孔子的仁学,从推己及人做起就可以了。这是儒学的一个特点,要讲高深它可以有很高深的道理,要简单它也有很简单的道理。最普通的人,一点不学,听一听也可以明白很多道理。

拿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来讲,我们讲社会功德,讲文明乘车等,说到底最基本的问题是“推己及人”。干~件事前,能想一想这个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能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有这种要求,很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往往我们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推广来讲,现在“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也被世界所注意。近一些年来,国际宗教界和伦理学界都有一批人提出一个问题,想寻求一种全球的普遍的伦理,寻求大家都能接受的伦理原则,为什么要形成这个,因为个人伦理原则、价值观念不一致会引起很多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寻找到一些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原则,大家都按照这个要求行动,就可以减少由此引起的冲突。这件事情已经进行多少年了,国际宗教界、伦理学界都开过国际会议,也有一些成果,最明显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国际宗教会议和国际伦理学会议上,大家得出一个一致的认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各种宗教、各种民族、各种文化都可以接受的基本原则。但是做起来又是很不容易的,比如我们校园里常见的占座现象,我们都知道占座不对,但是不占又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还是要占。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东西做起。

第三讲修养。因为道德原则不是天生的,要修养和教育。儒家非常重视教育,虽然孟子讲人性善,但他还讲要教育人,不能完全靠自发。在修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丰富的内容,有很系统的修养学说。据我所见,中国文化中关于修养的这套东西是最丰富、最系统的。今天讲一下“为己”和“慎独”。儒学也是为己之学,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但这个“为己”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的名利。这个“为己”指,学识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为人”是指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儒学提倡的是为己之学。谈到三年服丧的问题,孔子的学生问能不能减到一年,孔子说,如果你不服丧三年,服丧一年,你能不能心安?如果能够心安理得,就那样做好了。接着孔子

又说,为什么要三年服丧,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真正有道德的人,父母死了以后,让他不服丧,让他吃好的,穿好的,让他去听音乐,去跳舞,他都没有这个心情,他会于心不安的。孔子强调要心安,是为己,就是为了自己能够心安。比如现在的见义勇为,老有人问,他怎么想的,他图什么,他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他觉得只要是人都应该这样做,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够心安,不这样做会后悔一辈子。中国人讲修养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东西,所以就提出所谓“慎独”。“慎独”就是没有别人知道,或者就你一个人在那儿别人不知道,或者说你仅仅想了,没有见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也要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这是慎独,是修养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说明你真正是“为己”,如果你不是“为己”,你就是要做给别人看,“慎独”这一点很重要,不光是道德上要注意,也包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处事都要注意。

第四个问题,讲人生的态度。我想,人生的态度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一句话是中国人基本的世界观:整个宇宙不断地在发展变化,不停地运行。第二句的意思是,地很广大,很厚重,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就应该象地这样,能够承担大任,能做大事。能够做大事,要有很好的德行。我们前面讲要做人,讲人生价值,讲推己及人,讲修养,讲的都是“厚德”,最后讲一条是要“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个问题只是整个儒学中很少的一部分,讲的很简单,道理也很简单,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真的从这四个方面去做,我想我们会有一个很健康、很有意义的人生。

姓 名:钱逊

角 色:演讲人

身 份:清华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53年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历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长期从事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等。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叫儒学与人生。我先简单说一下儒学和人生的关系。过去很多人大概都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为2000年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一种上层建筑,我今天所讲的《儒学与人生》这个题目,目的就是弄清儒学的真正本质在哪里。实际上儒学是关于人生的学问,是一种讲人的学问,不是讲做人的学问。当然说儒学也是一种政治学,因为儒学讲治国平天下,但是儒家讲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是修身,从天子一直到普遍老百姓的根本都是修身。儒家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观念:一个社会的安定,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包括老百姓以及领导人,这是儒家治国的基本,所以为政以德,基础的东西是讲做人,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也就解决好了,国家也就太平了。为什么要提出做人,这里就谈到儒家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我们讲到的基本的一个问题是要懂得人,先要懂得人和禽兽的区别。现在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人和禽兽是一回事,人无非就是要生存,无非就是生存竞争,就是弱肉强食,食色性也等,说起来好象人和禽兽是一回事。听起来很可笑,实际上很多人是这样来看待人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传统儒学就不这样看,而认为人首先要认识人和禽兽的区别。堂堂正正做一个人,要能够摆脱禽兽的境界,要学会修养自己,所以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这是儒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懂得了这点以后再去研究儒学,就可以懂得很多东西。

不仅是儒家提出了这样的思想,而且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讲做人这个观念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不一定是学者,不一定是秀才状元,即使是老一辈的普遍老百姓,都教孩子要堂堂正正做人。现在我们青年人好像比较讲究将来要做一个科学家,一个文学家,要拿诺贝尔奖还有当议员。真正的传统首先不是讲这个,首先是你要做人,要做事,先做人,而且这种思想深植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京戏里面讲了多少做人的道理,四大名著里面也讲做人的问题。中国史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仅记事,而且记人,记事一方面讲治乱的经验,还有一个人物

的宝殿,大忠大奸在史书上都可以找到,一些小人物当时来讲在道德上很有意义,我们史书上也有,并不一定是英雄人物。这是形成我们文化传统的东西。

第一个谈的是关于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人的价值观是我们考虑人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价值观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在古代讲的是追求不朽,不朽就是一个价值问题。有一种提法叫“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们还有一个讲法叫“虽久不废”,立了德,立了功,立了言之后,能够长久地不被人忘掉,长久地有影响,这才叫不朽。基本上可以说“三不朽”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思想。人的不朽不是在你自己身上,不是看你自己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是要从历史、社会对你的评价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你的不朽存在于老百姓的心中,存在于长久的历史中,这才能叫做一种真正的不朽。一个人生前在各方面有多少的满足,多大的权利,多大的财富,一旦去世就没有了,即使传给子孙后代,现在看来能够传几代就了不起了,但是立德、立功、立言这样的不朽的含义是,即使人的身体不在了,但是精神却可以长远的不朽,确实可以做得虽久不废,在子孙后代,在民族以至人类的发展中存在下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体验到这一点,比如说岳飞,他生前并不是一个成功者,他没有完成他的志愿,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判死,但是他被我们中华民族永远记念,永远继承。杭州的岳王坟、岳王庙就是一个很生动、很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祭祀岳飞,一方面是秦桧被做成铁人跪倒到墙角里。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看法。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价值,在我们民族发展中的价值很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这不在于他当年如何成功,而在于他能不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所以说,物质的东西比如人的寿命,物质财富、权利,都是短暂的,而真正的精神的东西才是可以永远存在的。岳飞那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里。我可以举一个清华校史上的例子。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大学生在城里示威游行,清华离北京太远,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交通,没有参加,到晚上才有人把这个消息带到清华园,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就有反映了,大家早上去吃早餐的时候,发现在饭厅门口帖了一张小字报,当时叫揭帖,小字报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巴黎和会的具体内容,就抄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谁抄的?是闻一多,当时是清华学生。闻一多此时此地抄这么一段岳飞的《满江红》干什么?他是用岳飞的《满江

红》来抒发他当时的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就是说岳飞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闻一多的身上。在这样一种民族危亡关头它表现出来,激励一代青年来进行爱国活动,这叫做真的不朽,这真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这就是中国人的一个最基本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人牛价值观念。

刚才讲到的时间问题,中国人的观念不是说只有现代,中国人讲究历史观念,我继承历史的先辈们的这样一种成就,继承他们一些好的思想,同时我也要用我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什么?是历史。这是中国人的观念,不只看我自己,不只看我眼前,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群体中间,把自己放在历史中问,来寻找自己的价值。讲到这个地方需要澄清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讲究“义”,把“义”作为第一位,所谓“义义为上”。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就是重义轻利,不符合现代要求,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传统讲义利关系,讲的是应该把利的取舍放在义的考量之下。还有一个要澄清的是,中国人讲人生价值需要把个人放在一个群体中间,放在历史里边,那么是不是就不讲个人?也不是这样。实际上,一方面儒学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强调个人要自觉地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但同时也非常强调个人的独立的人格。

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待人处事的原则问题,因为做人就是要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但是这里面包括很多具体的规范。比如“孝”就是一个具体的处理家庭关系规范,也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我在这里不打算讲这些具体的东西,只讲一个最一般的原则,我们处理人和人的关系的最一般、最根本原则是“推己及人”。这思想来自于孔子提出来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两句话,一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话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或者像老百姓讲的要“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其基本精神就是为人处事心里要想到别人,而不要只想到自己,这样就可以平等地待人,对人表示一种尊重,一种关心和帮助。这个简单的道理讲起来意义很大,儒学讲仁,孔子讲仁学,讲仁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从自己做起。在《论语》里孔子的弟子问过他,说什么话是可以一辈子终生行之,是一辈子照着去做的,孔子就说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段话是一以贯之,另一个学生问,一以贯之什么意思,他回答,忠恕而已。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人的最基本的一个

内涵叫爱人,那么如何爱人呢?爱人的起点在哪里呢?我说爱人的起点就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起点就在你心里要有别人,如果你连这点都做不到,心里只有你自己,你又怎么谈到爱别人呢?心里总是有别人,总能够为别人着想,总是能够把别人当做和你一样的人,你才能够对人有爱。所以,孔子的仁学,从推己及人做起就可以了。这是儒学的一个特点,要讲高深它可以有很高深的道理,要简单它也有很简单的道理。最普通的人,一点不学,听一听也可以明白很多道理。

拿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来讲,我们讲社会功德,讲文明乘车等,说到底最基本的问题是“推己及人”。干~件事前,能想一想这个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能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有这种要求,很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往往我们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推广来讲,现在“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也被世界所注意。近一些年来,国际宗教界和伦理学界都有一批人提出一个问题,想寻求一种全球的普遍的伦理,寻求大家都能接受的伦理原则,为什么要形成这个,因为个人伦理原则、价值观念不一致会引起很多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寻找到一些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原则,大家都按照这个要求行动,就可以减少由此引起的冲突。这件事情已经进行多少年了,国际宗教界、伦理学界都开过国际会议,也有一些成果,最明显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国际宗教会议和国际伦理学会议上,大家得出一个一致的认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各种宗教、各种民族、各种文化都可以接受的基本原则。但是做起来又是很不容易的,比如我们校园里常见的占座现象,我们都知道占座不对,但是不占又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还是要占。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东西做起。

第三讲修养。因为道德原则不是天生的,要修养和教育。儒家非常重视教育,虽然孟子讲人性善,但他还讲要教育人,不能完全靠自发。在修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丰富的内容,有很系统的修养学说。据我所见,中国文化中关于修养的这套东西是最丰富、最系统的。今天讲一下“为己”和“慎独”。儒学也是为己之学,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但这个“为己”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的名利。这个“为己”指,学识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为人”是指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儒学提倡的是为己之学。谈到三年服丧的问题,孔子的学生问能不能减到一年,孔子说,如果你不服丧三年,服丧一年,你能不能心安?如果能够心安理得,就那样做好了。接着孔子

又说,为什么要三年服丧,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真正有道德的人,父母死了以后,让他不服丧,让他吃好的,穿好的,让他去听音乐,去跳舞,他都没有这个心情,他会于心不安的。孔子强调要心安,是为己,就是为了自己能够心安。比如现在的见义勇为,老有人问,他怎么想的,他图什么,他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他觉得只要是人都应该这样做,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够心安,不这样做会后悔一辈子。中国人讲修养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东西,所以就提出所谓“慎独”。“慎独”就是没有别人知道,或者就你一个人在那儿别人不知道,或者说你仅仅想了,没有见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也要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这是慎独,是修养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说明你真正是“为己”,如果你不是“为己”,你就是要做给别人看,“慎独”这一点很重要,不光是道德上要注意,也包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处事都要注意。

第四个问题,讲人生的态度。我想,人生的态度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一句话是中国人基本的世界观:整个宇宙不断地在发展变化,不停地运行。第二句的意思是,地很广大,很厚重,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就应该象地这样,能够承担大任,能做大事。能够做大事,要有很好的德行。我们前面讲要做人,讲人生价值,讲推己及人,讲修养,讲的都是“厚德”,最后讲一条是要“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个问题只是整个儒学中很少的一部分,讲的很简单,道理也很简单,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真的从这四个方面去做,我想我们会有一个很健康、很有意义的人生。


相关内容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自序
  • 贾 陆 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已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年度课题指南"哲学"部分.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中华文化百年走势探析"为题,旨在抓住哲学层面这个核心和切入点,探讨鸦片战争以来形成的中华传统 ...

  • 试题儒学与人生
  • 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 1.(本题分值:2) 中国史学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什么? A.做人与记人 B.记事与做人 C.做人与做事 D.记事与记人 用户答案: 2.(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 A.修身 B.齐家 C.治国 ...

  • 从儒学的特质看中国哲学的拓展
  • 从儒学的特质看中国哲学的拓展 2008年04月07日 10:09光明日报 儒学特质究竟为何,迄今还是众说纷纭,仁智互见.而中国哲学研究的拓展究竟应当如何进行,也是一个令人颇费思量的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是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庞大的体系.按照类别划分,儒家哲学可分为政治哲学.经济哲学 ...

  • 追寻现代士人精神--"士以天下为己任"刍议
  • 2015年1月 第16卷第1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TheJournalofShanghaiAdministrationInstituteJan.,2015Vol.16,No.1中图分类号:B22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76(2015)01-020-(7) 追寻"现代士人精 ...

  • 贺庆国老师讲宋明理学
  • 2016年11月9日贺老师关于宋明理学音频转文字版 山西 郭雅婷老师整理 按照冯友兰先生在晚年的讲法,中国哲学讨论的论域 的问题不是一个,而是三个,是宇宙.社会.人生. 宇宙是人生活与其中的客观环境,用中国思想的术语说就是天. 社会是群体的生活方式,人生是个人的生存方式,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用中国哲学 ...

  • 儒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主流文化
  • 题 目: 组 员: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中国文化概论 为什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汤欣慧 黄嘉铃 俞丽云 温小怡 文化传播系 广告学 广告0901 目 录 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3 二.为什 ...

  • 资料百科 历史文化 道学文化|帝皇君王|
  • 历史文化 道学文化 帝皇君王 一, 老子的「道」,包含著宇宙万物的发源,生长,变化,归宿的道理,是非常玄妙的,然而语言文字的功用是很有限的:而包含宇宙万物之理的大道,没有形状,看也看不到,没有声音,听也听不到,没有实体,摸也摸不到,并且恒久不变,那就不是语言所能解说的了.同样的道理,那些包含宇宙万物 ...

  • 李白与唐代儒学
  • 作者:葛景春 孔子研究 1996年11期 一.唐代儒学的振兴 中国的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至汉武帝时,才罢黜百家,定儒学为一尊,从此,儒学开始独霸天下.到了魏晋之世,以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为特征的汉代儒学,开始衰微,以庄老为核心的玄学盛行,打破了横行天下三百余年的儒学独尊的局面 ...

  • 现代哲学家--熊十力
  • 在整个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熊十力是最具有原创性.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对放现代新儒学的最大贡献,乃在于奠定了这一思潮的哲学形上学之基础.他的全部工作,简要他说,就是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的本体论,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休性.熊十力一生重复得最多的话是:&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