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蔡婷.doc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导入:同学们,这个周我们有“阅读节”活动,我需要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你们知道有哪些名言呢?大家说一说。

1、我这里也找到了一些名言。,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

3、师: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好,我们大家齐读一遍。

4、师: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熹”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喜”下面是“.、、、”

5、那么朱熹是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简介】默看。【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5、过渡:朱熹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就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就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2遍,读准字音,诗中有三个生字:“鉴”、 “徘” 、“徊”和一个

多音字,读出诗的韵味,节奏;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

2、检查诵读。 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2~1人),关注字音,“鉴”“徘徊” (强调双人旁),再指名读】

2)读出诗的韵味要注意什么?——注意节奏。出示节奏图,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齐读三四句,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

3、品读一二句。

1)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 “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镜子有什么作用啊?“半亩方塘一鉴开”,什么意思呢?短短7个字,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那么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走。 “天光”——天上的景象。(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在水里闪耀流动呢?——水清(我们喝的水也很清,你能看到闪耀流动吗?)?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活水(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师: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呢?【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然这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

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师: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师:我们来举行个小小辩论会,同意改成《观塘有感》的同学站起来。为了能更好地说服对方,再读读古诗。【出示朱熹池塘边读书图片】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那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朱熹写了两首《观书有感》我们来看看另一首诗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蒙冲: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2、师:前一首写水塘虽然不大,但因为有活水不断地流进,就能清楚 地映照出大千世界中不断变幻的天地万物。诗人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 书比作半亩方塘,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 有所提高才能活跃,才能避免停滞和僵化。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学 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保持超前的意识和创新的头脑,知识越多越深, 辨别是非的能力越强,才能不断认识社会的新事物,适应社会的新发展。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用设问的方式形象地表达了诗 人独特的读书感受和深刻的哲理。

后一首写人的知识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瓜熟蒂 落、水到渠成,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遨游。

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景 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导入:同学们,这个周我们有“阅读节”活动,我需要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你们知道有哪些名言呢?大家说一说。

1、我这里也找到了一些名言。,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

3、师: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好,我们大家齐读一遍。

4、师: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熹”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喜”下面是“.、、、”

5、那么朱熹是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简介】默看。【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5、过渡:朱熹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就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就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2遍,读准字音,诗中有三个生字:“鉴”、 “徘” 、“徊”和一个

多音字,读出诗的韵味,节奏;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

2、检查诵读。 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2~1人),关注字音,“鉴”“徘徊” (强调双人旁),再指名读】

2)读出诗的韵味要注意什么?——注意节奏。出示节奏图,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齐读三四句,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

3、品读一二句。

1)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 “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镜子有什么作用啊?“半亩方塘一鉴开”,什么意思呢?短短7个字,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那么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走。 “天光”——天上的景象。(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在水里闪耀流动呢?——水清(我们喝的水也很清,你能看到闪耀流动吗?)?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活水(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师: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呢?【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然这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

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师: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师:我们来举行个小小辩论会,同意改成《观塘有感》的同学站起来。为了能更好地说服对方,再读读古诗。【出示朱熹池塘边读书图片】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那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朱熹写了两首《观书有感》我们来看看另一首诗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蒙冲: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2、师:前一首写水塘虽然不大,但因为有活水不断地流进,就能清楚 地映照出大千世界中不断变幻的天地万物。诗人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 书比作半亩方塘,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 有所提高才能活跃,才能避免停滞和僵化。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学 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保持超前的意识和创新的头脑,知识越多越深, 辨别是非的能力越强,才能不断认识社会的新事物,适应社会的新发展。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用设问的方式形象地表达了诗 人独特的读书感受和深刻的哲理。

后一首写人的知识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瓜熟蒂 落、水到渠成,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遨游。

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景 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相关内容

  • [美的曙光]有感doc
  • 读<美的曙光> "读艺术史,我喜欢上古的一段,喜欢那初露曙光时,初民单纯的创造.单纯,却是一切的开始." 蒋勋先生的<美的曙光>一部美学的史书."美在人类历史破晓的时刻被明亮的曙光一一照亮之际."此书是一部谈美的文字,抒发出他对美的独特 ...

  •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1.DOC
  •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秋天美丽的画面(配乐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

  • 黄果树瀑布教案Doc1
  • 17 黄果树瀑布 一.教材分析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写了"我们"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本文是一篇游记,写作特色鲜明: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 ...

  • (新)读一本好书有感(DOC)
  • 读一本好书有感(DOC) 近些天,爸爸给我购进了一套书,名叫<百年百部>.据说还是世纪好书呢!我迫不急待地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在其中我看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个故事名叫<人与狼>,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只狼捡到了一个被人所抛弃的男婴,因为膝下无子 ...

  • [金色的鱼钩]导学案doc1
  • <金色的鱼钩>有效教学导学案 设计人:侯卫东 审核人签字: 授课 学 语 任课 六年 课题 金色的鱼钩 年级 科 文 教师 课型 问题生成课 课 1 授课时间 展示解决课 时 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教材选编了 5 篇课文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 英雄的事迹.本篇文章是第二篇课文,以叙事为主,讲 ...

  •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1doc
  • 正安县庙塘镇茶台完小教师教案 第 课题 八 周 第二节 六年级 语文科 教师:肖勇 课型 2015 年 新授 4月 第 1 18 日 千年梦圆在今朝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 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 ...

  • 第一课 .在山的那一边 doc
  •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上课时间 2011年9月3号.4号,星期六.星期天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的幻想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坚持奋斗,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可能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对于文中"海& ...

  • 科普宣传资料5doc
  • 科普宣传资料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 ...

  • 观大阅兵有感.doc
  • 观<大阅兵>有感 河里小学六年级 贾道亚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看大阅兵,受益匪浅.大阅兵是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 70 周年 的典礼. 阅兵会十分壮观.首先是各国外宾,与他们亲切握手.然后是李克强主持会场.最后是 检阅部队.二十多家飞机排成"70"形状飞过天安门城楼.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