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序.跋看林纾的翻译思想

李家波

(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不审西文的林纾翻译了大量的西洋小说,这些翻译小说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被冠以“林译小说”之誉。这些译作大部分都有译者所作的序、跋,它们最能够反映出译者的翻译思想。透过这些序、跋可以发现,林纾有着明确的翻译思想。具体地说,这些翻译思想包括“警醒国人、救国保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呼吁改革和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序跋;翻译思想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63-03 一

晚清的中国,有三类译才。第一类是中述人才,即与传教士等西人合作翻译时担任笔述工作的人,如李善兰;第二类是西译人才,即自己通晓西文、独立进行翻译工作的人,如严复;第三类是日译人才,即从日文转译西学的人,如梁启超。也有个别人,既不是中述人才,也不是西译人才,更不是日译人才,而是中译中述型人才。林纾就属于这一类。他不懂外文,却以与人合作、听人口授的方式翻译了英、法、俄、美、德、日、瑞士、希腊、挪威、比利时、西班牙等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63种作品(不包括未刊印的18种),被世人誉为“林译小说”。这些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对中国近代的社会政治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学者在对明清至新中国诞生以前这三百余年间的西学翻译进行考察之后遴选出了“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其中“林译小说”就有7种入选。“林译小说”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林译小说”,一般都认为是由林纾翻译的小说,其实不尽然。确切地说,它应该是指由林纾与其合作口译者共同翻译的小说,因为林纾本人“不审西文”,必须与懂外文的译者合作才能进行翻译。也就是说,林纾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的是“二度传声筒”的角色。既然如此,林纾本人对翻译作品就没有什么选择权,相应地他也就没有或者甚少翻译思想来指导他的翻译实践。但是通览林纾为其翻译的作品所作的序、跋就会发现,其实林纾有着非常明确的翻译思想,他的翻译活动并不是盲目的行为。恰恰相反,他的翻译活动是在某些翻译思想指导之下的自觉性行为。

钱钟书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林纾的翻译:“他接近三十年的翻译生涯显明地分为两个时期。癸丑三月(民国二年)译完的《离恨天》算得前后两期之间的界标。在它以前,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在它以后,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的确,林纾的早期译作质量都很高,并且差不多每篇译作都有序、跋、达旨或评语之类。这些序、跋、达旨或评语除了具备一般的文学赏析功能以外,林纾还把它们当成了抒发胸臆的讲坛。因此,它们就最能反映出林纾的翻译思想。下文拟从这些内容出发来分析指导林纾本人翻译实践的翻译思想。

1901年,林纾与魏易合作翻译了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是“一部影响中国历史的译作”。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全国性的轰动, 国人争相购读。在该书的例言中林纾认为翻译该书的目的是“是书系小说一派,然吾华丁此时会,正可因为殷鉴。且证诸咇噜华人及近日华工之受虐,将来黄种苦况,正难逆料”。因此,“不能不为大众一号„„今当政变之始,而吾书适成,人人既蠲弃故纸,勤求新学,则吾书虽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1907年,在与李世中合译的《爱国二童子传》一书的达旨中林纾把翻译称之为强国的“实业”。他这样写道:

呜呼!卫国者恃兵乎?然佳兵者非祥。恃语言外交乎?然国力荏弱,虽子产端木赐之口,无济也。而存名失实之衣冠礼乐,节义文章,其道均不足以强国。强国者何恃?曰恃学,恃

学生,恃学生之有志于国,尤恃学生人人之精实业。

„„

畏庐,闽海一老学究也。少贱不齿于人,今已老,无他长,但随吾友魏生易、曾生宗巩、陈生杜蘅、李生世中之后,听其朗诵西文,译为华语,畏庐则走笔书之,亦冀以诚告海内至宝至贵、亲如骨肉、尊如圣贤之青年学生读之,以振动爱国之志气,人谓此即畏庐实业也。噫!畏庐焉有业,果能如称我之言,使海内挚爱之青年学生,人人归于本实业,则畏庐赤心为国之志,微微得伸,或此可谓实业耳。

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林纾是一位赤诚的爱国主义者,他不甘心屈居于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之下,希望通过翻译小说来警醒国民,激励他们的爱国热忱,进而达到救国“保种”之目的。在《不如归》一书的序言里林纾坦言,“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可以这样说,“警醒国人,救国保种”是林纾翻译思想的灵魂。如果说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是出于偶然,那么他在后来,至少在辛亥革命以前的翻译实践当中一直是抱着一种救国救民之心来从事翻译事业的。

1904年,林纾与魏易合译了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迦茵小传》并于1905年出版。这本书原名Joan Haste ,在林译本之前由蟠溪子和包天笑合作出版过节译本。在该书的序言里,林纾对已有的节译本作了一番简单的评价并阐明了自己推出全译本的理由:“海上蟠溪子所译《迦茵小传》,译笔丽瞻,雅有辞况„„书佚其前半篇,至以为憾„„哈书精美无伦,不忍听其沦没,遂以七旬之力译成。”没想到此书一面世就引来一场轩然大波。原来,蟠、包的节译本删掉了女主人公迦茵怀孕并生有私生子的那段情节,理由是“惜其残缺上帙。而邮书欧美名都,思其补全,卒不可得”。这样做的目的,大约是为了保全迦茵之“贞操”。在全译本《迦茵小传》里,林纾将这一情节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封建卫道者的攻击。比如说,寅半生在《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就对林译本大加挞伐:

吾向读《迦因小传》而深叹迦因之为人清洁娟好,不染污浊,甘牺牲生命以成人之美,实情界中之天仙也。吾今读《迦因小传》而后知迦因之为人淫贱卑鄙,不知廉耻,弃人生义务而自殉所欢,实情界中之蟊贼也。此非吾思想之故也,以所见译本之不同故也。盖自有蟠溪子译本,而迦因之身价忽登九天;亦自有林畏庐译本,而迦因之身价忽坠九渊。

何则?情者,欲之媒也;欲者,情之蠹也。知有情而不知有欲者,蟠溪子所译之迦因是也;知有情而实在乎欲者,林畏庐所译之迦因是也„„今蟠溪子所谓《迦因小传》者,传其品也,故于一切有累于品者皆删而不书。而林氏之所谓《迦因小传》者,传其淫也,传其贱也,传其无耻也,迦因有知,又曷贵有此传哉!

从林纾为其《迦茵小传》所作的序言以及寅半生对这部译作的攻击当中可以看出,林纾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思想。他没有一味地迎合封建卫道者们的守旧心理而将小说照实译出,一方面说明当时的观念之守旧,另一方面也说明林纾本人具有反传统的进步意识以及反封建意识。这恰恰说明林纾译书的指导思想之二就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新思想。

1905年林纾与曾宗巩合作翻译出版了《斐洲烟水愁城录》。在该书的序言里,林纾首先用了大量的笔墨对中西文体进行比较,最后这样总结:“综而言之,欧人志在维新,非新不学,即区区小说之微,亦必从新世界中着想,斥去陈旧不言。若吾辈酸腐,嗜古如命,终身又安知有新理耶?”在《剑底鸳鸯》序言当中林纾又写道:“今日之中国,衰耗之中国也。恨余无学,不能著书以勉我国人,则但有多译西产英雄之外传,俾吾种亦去其倦弊之习,追蹑与猛敌之后,老怀其以此少慰乎!”在《贼史》一书的序言里,林纾进一步阐述道:“顾英之能强,能改革而从善也。吾华从而改之,亦正易易。”在这三篇序言里,林纾都阐明了一个共同的立场,即厌恶守旧、欢迎革新。他译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呼吁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改革陈旧落后的地方。也就是说,指导林纾译书的翻译思想之三就是呼吁改革。

“林译小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引人注意,那就是不少小说的标题都含有“忠”、“孝”

等字眼,如《双雄义死录》(今译《九三年》)、《孝女耐儿传》(今译《老古玩店》)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今译《蒙特马祖的女儿》) 、《孝子悔过》(今译《约翰逊博士和其父》) 、《双孝子噀血酬恩记》、《孝友镜》、《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和《孝女履霜记》等。“忠”、“孝”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在《英孝子火山报仇录》一书的序言里林纾这样写道:

„„孝子复仇,百死无惮,其志可哀,其事可传,其行由可用为子弟之鉴。

在该书的《译余剩语》里他补充道:

一烈一节,在无国烈女传中,犹铮铮然。

时隔十余年,林纾与陈家麟合作翻译了《鹰梯小豪杰》。在该书的序言他进一步认为: 此书为日耳曼往古之轶事。其所言,均孝弟之言;所行,均孝弟之行。余译时,泪泚者再矣。天下安有豪杰能根于孝弟而发于事业者,始谓之真豪杰。

通过上面的两段序言可以看出,林纾对中国的传统道德怀有很深厚的感情。他希望国人明白,外国也有“孝弟之行”,学习西方不要忘了学习它的“孝弟之行”。林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这是贯穿林纾翻译活动的第四个指导思想。 三

总之,“林译小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在一定的翻译思想指导之下产生的。与严复相比,林纾并没有提出过“信、达、雅”之类具体的翻译思想,但是透过其译作尤其是译作的序、跋或达旨还是可以发现,林纾的确有着明确的翻译思想。他的翻译思想集中体现在“警醒国人、救国保种”、传播资产阶级新思想、呼吁改革以及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等四个方面。

不可否认的是,“林译小说”也存在着不少缺陷,比如误译、任意改动原作等。但是瑕不掩瑜,在开拓国人视野、改变他们的观念等方面,“林译小说”功不可没。作为我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奠基人,林纾向国人开启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为推动中国翻译事业以及近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家波

(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不审西文的林纾翻译了大量的西洋小说,这些翻译小说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被冠以“林译小说”之誉。这些译作大部分都有译者所作的序、跋,它们最能够反映出译者的翻译思想。透过这些序、跋可以发现,林纾有着明确的翻译思想。具体地说,这些翻译思想包括“警醒国人、救国保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呼吁改革和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序跋;翻译思想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63-03 一

晚清的中国,有三类译才。第一类是中述人才,即与传教士等西人合作翻译时担任笔述工作的人,如李善兰;第二类是西译人才,即自己通晓西文、独立进行翻译工作的人,如严复;第三类是日译人才,即从日文转译西学的人,如梁启超。也有个别人,既不是中述人才,也不是西译人才,更不是日译人才,而是中译中述型人才。林纾就属于这一类。他不懂外文,却以与人合作、听人口授的方式翻译了英、法、俄、美、德、日、瑞士、希腊、挪威、比利时、西班牙等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63种作品(不包括未刊印的18种),被世人誉为“林译小说”。这些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对中国近代的社会政治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学者在对明清至新中国诞生以前这三百余年间的西学翻译进行考察之后遴选出了“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其中“林译小说”就有7种入选。“林译小说”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林译小说”,一般都认为是由林纾翻译的小说,其实不尽然。确切地说,它应该是指由林纾与其合作口译者共同翻译的小说,因为林纾本人“不审西文”,必须与懂外文的译者合作才能进行翻译。也就是说,林纾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的是“二度传声筒”的角色。既然如此,林纾本人对翻译作品就没有什么选择权,相应地他也就没有或者甚少翻译思想来指导他的翻译实践。但是通览林纾为其翻译的作品所作的序、跋就会发现,其实林纾有着非常明确的翻译思想,他的翻译活动并不是盲目的行为。恰恰相反,他的翻译活动是在某些翻译思想指导之下的自觉性行为。

钱钟书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林纾的翻译:“他接近三十年的翻译生涯显明地分为两个时期。癸丑三月(民国二年)译完的《离恨天》算得前后两期之间的界标。在它以前,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在它以后,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的确,林纾的早期译作质量都很高,并且差不多每篇译作都有序、跋、达旨或评语之类。这些序、跋、达旨或评语除了具备一般的文学赏析功能以外,林纾还把它们当成了抒发胸臆的讲坛。因此,它们就最能反映出林纾的翻译思想。下文拟从这些内容出发来分析指导林纾本人翻译实践的翻译思想。

1901年,林纾与魏易合作翻译了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是“一部影响中国历史的译作”。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全国性的轰动, 国人争相购读。在该书的例言中林纾认为翻译该书的目的是“是书系小说一派,然吾华丁此时会,正可因为殷鉴。且证诸咇噜华人及近日华工之受虐,将来黄种苦况,正难逆料”。因此,“不能不为大众一号„„今当政变之始,而吾书适成,人人既蠲弃故纸,勤求新学,则吾书虽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1907年,在与李世中合译的《爱国二童子传》一书的达旨中林纾把翻译称之为强国的“实业”。他这样写道:

呜呼!卫国者恃兵乎?然佳兵者非祥。恃语言外交乎?然国力荏弱,虽子产端木赐之口,无济也。而存名失实之衣冠礼乐,节义文章,其道均不足以强国。强国者何恃?曰恃学,恃

学生,恃学生之有志于国,尤恃学生人人之精实业。

„„

畏庐,闽海一老学究也。少贱不齿于人,今已老,无他长,但随吾友魏生易、曾生宗巩、陈生杜蘅、李生世中之后,听其朗诵西文,译为华语,畏庐则走笔书之,亦冀以诚告海内至宝至贵、亲如骨肉、尊如圣贤之青年学生读之,以振动爱国之志气,人谓此即畏庐实业也。噫!畏庐焉有业,果能如称我之言,使海内挚爱之青年学生,人人归于本实业,则畏庐赤心为国之志,微微得伸,或此可谓实业耳。

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林纾是一位赤诚的爱国主义者,他不甘心屈居于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之下,希望通过翻译小说来警醒国民,激励他们的爱国热忱,进而达到救国“保种”之目的。在《不如归》一书的序言里林纾坦言,“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可以这样说,“警醒国人,救国保种”是林纾翻译思想的灵魂。如果说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是出于偶然,那么他在后来,至少在辛亥革命以前的翻译实践当中一直是抱着一种救国救民之心来从事翻译事业的。

1904年,林纾与魏易合译了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迦茵小传》并于1905年出版。这本书原名Joan Haste ,在林译本之前由蟠溪子和包天笑合作出版过节译本。在该书的序言里,林纾对已有的节译本作了一番简单的评价并阐明了自己推出全译本的理由:“海上蟠溪子所译《迦茵小传》,译笔丽瞻,雅有辞况„„书佚其前半篇,至以为憾„„哈书精美无伦,不忍听其沦没,遂以七旬之力译成。”没想到此书一面世就引来一场轩然大波。原来,蟠、包的节译本删掉了女主人公迦茵怀孕并生有私生子的那段情节,理由是“惜其残缺上帙。而邮书欧美名都,思其补全,卒不可得”。这样做的目的,大约是为了保全迦茵之“贞操”。在全译本《迦茵小传》里,林纾将这一情节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封建卫道者的攻击。比如说,寅半生在《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就对林译本大加挞伐:

吾向读《迦因小传》而深叹迦因之为人清洁娟好,不染污浊,甘牺牲生命以成人之美,实情界中之天仙也。吾今读《迦因小传》而后知迦因之为人淫贱卑鄙,不知廉耻,弃人生义务而自殉所欢,实情界中之蟊贼也。此非吾思想之故也,以所见译本之不同故也。盖自有蟠溪子译本,而迦因之身价忽登九天;亦自有林畏庐译本,而迦因之身价忽坠九渊。

何则?情者,欲之媒也;欲者,情之蠹也。知有情而不知有欲者,蟠溪子所译之迦因是也;知有情而实在乎欲者,林畏庐所译之迦因是也„„今蟠溪子所谓《迦因小传》者,传其品也,故于一切有累于品者皆删而不书。而林氏之所谓《迦因小传》者,传其淫也,传其贱也,传其无耻也,迦因有知,又曷贵有此传哉!

从林纾为其《迦茵小传》所作的序言以及寅半生对这部译作的攻击当中可以看出,林纾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思想。他没有一味地迎合封建卫道者们的守旧心理而将小说照实译出,一方面说明当时的观念之守旧,另一方面也说明林纾本人具有反传统的进步意识以及反封建意识。这恰恰说明林纾译书的指导思想之二就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新思想。

1905年林纾与曾宗巩合作翻译出版了《斐洲烟水愁城录》。在该书的序言里,林纾首先用了大量的笔墨对中西文体进行比较,最后这样总结:“综而言之,欧人志在维新,非新不学,即区区小说之微,亦必从新世界中着想,斥去陈旧不言。若吾辈酸腐,嗜古如命,终身又安知有新理耶?”在《剑底鸳鸯》序言当中林纾又写道:“今日之中国,衰耗之中国也。恨余无学,不能著书以勉我国人,则但有多译西产英雄之外传,俾吾种亦去其倦弊之习,追蹑与猛敌之后,老怀其以此少慰乎!”在《贼史》一书的序言里,林纾进一步阐述道:“顾英之能强,能改革而从善也。吾华从而改之,亦正易易。”在这三篇序言里,林纾都阐明了一个共同的立场,即厌恶守旧、欢迎革新。他译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呼吁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改革陈旧落后的地方。也就是说,指导林纾译书的翻译思想之三就是呼吁改革。

“林译小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引人注意,那就是不少小说的标题都含有“忠”、“孝”

等字眼,如《双雄义死录》(今译《九三年》)、《孝女耐儿传》(今译《老古玩店》)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今译《蒙特马祖的女儿》) 、《孝子悔过》(今译《约翰逊博士和其父》) 、《双孝子噀血酬恩记》、《孝友镜》、《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和《孝女履霜记》等。“忠”、“孝”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在《英孝子火山报仇录》一书的序言里林纾这样写道:

„„孝子复仇,百死无惮,其志可哀,其事可传,其行由可用为子弟之鉴。

在该书的《译余剩语》里他补充道:

一烈一节,在无国烈女传中,犹铮铮然。

时隔十余年,林纾与陈家麟合作翻译了《鹰梯小豪杰》。在该书的序言他进一步认为: 此书为日耳曼往古之轶事。其所言,均孝弟之言;所行,均孝弟之行。余译时,泪泚者再矣。天下安有豪杰能根于孝弟而发于事业者,始谓之真豪杰。

通过上面的两段序言可以看出,林纾对中国的传统道德怀有很深厚的感情。他希望国人明白,外国也有“孝弟之行”,学习西方不要忘了学习它的“孝弟之行”。林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这是贯穿林纾翻译活动的第四个指导思想。 三

总之,“林译小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在一定的翻译思想指导之下产生的。与严复相比,林纾并没有提出过“信、达、雅”之类具体的翻译思想,但是透过其译作尤其是译作的序、跋或达旨还是可以发现,林纾的确有着明确的翻译思想。他的翻译思想集中体现在“警醒国人、救国保种”、传播资产阶级新思想、呼吁改革以及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等四个方面。

不可否认的是,“林译小说”也存在着不少缺陷,比如误译、任意改动原作等。但是瑕不掩瑜,在开拓国人视野、改变他们的观念等方面,“林译小说”功不可没。作为我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奠基人,林纾向国人开启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为推动中国翻译事业以及近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内容

  • 五四翻译与明清翻译对比
  • 五四时期翻译与明清时期翻译之对比研究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影响较为深远的翻译活动.一方面,这两次翻译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两者在译者的构成.翻译材料的选择.语体格局.翻译思想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却表现出迥异之处.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对 ...

  • 鲁迅翻译文学研究的向度与创新
  • 鲁迅翻译文学研究的向度与创新 作者:王家平<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8日 16版) 在中国现代文坛,从事文学创作且投身翻译事业的作家大有人在,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林语堂.茅盾.冰心.郑振铎.徐志摩.巴金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批作家兼翻译家的知识分子中,鲁迅堪称出道最早.用力最 ...

  •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与严复齐名.他合译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多部西方小说. 林纾(1852-1924),福建岷县人.林纾出生于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商人.但林纾志存高远,可惜仕途坎坷.31岁中举,后七次考进士. 林纾所处时代,中国 ...

  • 从边缘到中心_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文学的地位
  • 第23卷第5期 2009年10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ol.23No.5Oct.2009 从边缘到中心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文学的地位 胡作友, 喻 凤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 [中西翻译简史]复习内容1
  • 翻译史复习重点 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可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P45 一,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 二,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 三,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 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P45~ ...

  • 翻译单位的两种涵义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Sciences Edi ti on) 2004年第5期NO. 5. 2004 翻译单位的两种涵义 邓红风 刘 艳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 ...

  •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 学术视点 MangZhong Literature 总第429期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张亚楠 (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巨人,他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创获性的文化成就.胡适大力提倡 ...

  •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_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
  • 理 论 新 探 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 ◎张雪芳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尤其是他的对等翻译观, 对国内外翻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尝试在讨论其三个阶段的 摘 要 奈达的翻译理论, 翻译思想, 分析他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理论, 以及后来提出的功能对 ...

  • 译事三难_信达雅_浅析严复的翻译理论_张伟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译事三难"信达雅" ---浅析严复的翻译理论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张伟 [摘要]严复在总结前人及自己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翻译标准---"译事三难"说,反映了翻译工作的规律,但也具有 一定的认识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关键词]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