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分析基础

(一)有机微量定量分析操作技术

1.1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定义

在有机定量分析中,按试样取量多少,将分析方法分为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几类。所谓有机微量分析是指样品取量一般在1-10mg范围内的分析的方法。这几类分析法的样品取量大略范围列于下表中。

由该表可以看出:各类方法的样品取量依次相差大约一个数量级。但实际上,某一类方法的上限与其前一类方法的下限之间却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

有机微量分析与有机痕量分析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样品取量少(毫克量)而待测成分(元素或官能团)含量颇高(一般>1.0%)的分析;而后者是指样品取量可多一些(有时可多至数十克),而待测成分浓度极低(可低至ppm甚至ppb数量级)的分析。这两种概念不可互相混淆,因为常适用于微量分析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于痕量分析,反之亦然。例如有机微量定量分析常用容量法或重量法,而有机痕量分析则多采用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或色谱法。

1.2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特点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由于样品取量微小,使得它具有下列特点: a. 分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例如燃烧分解、吸收反应等)所需时间较短,适于快速分析。

b. 分析过程中可能伴随发生的中毒、爆炸等事故的危害性大为减少,所以特别适合于剧毒或易爆炸物质的分析。

c. 分析过程中便于采用气相色谱法、热导法或库仑分析法等新技术以达到自动分析的目的。

d. 可节约试剂和人工。

e. 由于采用了微量化学天平和精密的微量容量分析仪器,同样由于样品取量少,分析反应时间短,外界环境条件(如室温、大气压、湿度等)的波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相应减少,所以微量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并不亚于常量分析,有时甚至比后者高。

1.3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一些要求

a. 由于样品取量少,为了使分析结果具有高的精密度,必须使样品均匀一致。因此,在用微量分析法测某一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或官能团含量时,必须事先将样品仔细提纯并干燥。

b. 所用天平砝码和滴定管等必须经常校正。

c. 由于样品取量少,仪器污染或试剂中杂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必须采用洁净的仪器和分析纯规格的试剂,溶剂应事

先经过干燥和重蒸馏处理。必须在与测定试样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空白测定,以校正外界杂质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d. 在微量容量法中,所用标准溶液的滴定度一般很低,不容易保持恒定,应经常标定核验。在储存及滴定过程中,应注意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及湿气对试剂的污染。

e. 微量分析室应尽可能远离一般化学实验室或工厂厂房,以防空气中有机物蒸气、氨或酸的蒸气以及尘埃等对分析测定的干扰。微量天平室应注意防震,避免阳光直照,尽可能保持恒定的温度与湿度。

(二)有机微量分析的历史及发展

2.1 元素分析用途

a. 元素含量

一个化合物测得由C、H、N、O组成。 b. 各成分比例

含量为C:71.09%+H:10.36%+N:6.71%+O:11.84%=100.00%

c. 经验式推算

C: 71.09/12 = 5.92× 1.351 = 7.998 ≈ 8 H: 6.71/1 = 6.71 × 1.351 = 9.06 ≈9 N: 10.36/14 = 0.74 × 1.351 = 1 O: 11.84/16 = 0.74 × 1.351 = 1

该化合物经验式为[C8H9N1O1]n, 此为最小简式,根据分子量可推算出分子式。成份分析结束后用波谱作结构分析知有苯环、乙酰基、胺基则该化合物为C6H5.NH .COCH3,化合物名称应为乙酰苯胺。

2.2 从有机元素分析到有机元素微量分析

2.3 我国的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及微量化学分析的奠基人庄长恭先生

2.4 有机元素微量定量分析的三个阶段

八十多年来,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对有机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有机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有机元素微量分析不断向前。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12年到1940年左右,属于经典方法阶段, 即试样在缓慢的氧气和空气流中进行燃烧分解,燃烧产物以称重方式进行定量,整个分析时间长达1小时之久。

(2)1940年以后的二十年左右,碳、氢微量分析主要集中于提高氧化剂的效能,加快燃烧速度等方面的改进,如加快氧气流速,提高燃烧温度以缩短燃烧分解时间;应用各种高效能的催化氧化剂以提高氧化性能和除去干扰元素,以及含硅、氟、磷、金属等元素的有机物的碳、氢分析和几种元素同时的分析法。

(3)六十年代开始,碳、氢微量分析由于成功地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如热导检出的气相色谱,示差吸收法以及各种电化学分析法,使得几十年来主要凭借手工操作的落后面貌得以彻底的革

新。近年来,电子天平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全自动分析成为可能。

2.5 50年代改良法及有机元素催化剂的研究

2.6 70年代起市售商品仪器

1960年以后,随着物化分析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测定CHN元素的方法渐趋自动化,其测定原理基本上仍为杜马法,仅在分解部分采用电子机械控制并在最后产物的测定方面采用物化分析方法。这类仪器的设计原理主要为气相色谱热导法、示差热导法或吸附-解吸热导法。

示差热导法

Perkin-Elmer公司自动元素分析仪研制的思路是,应用气相色谱的碳氢氮分析仪记录的是时间函数的动态电压,其误差主要来自热导池信号和组份浓度间的非线性关系,其次是载气的波动和积分造成的误差。为避免上述缺点,PE公司提出在减压密封的静态系统中进行测定。

其工作原理是样品燃烧于氦-氧气流中,分解产物通过催化氧化剂填充层,干扰性燃烧产物如卤素与硫、磷的氧化物被燃烧管内适当试剂吸收,金属铜还原氮的氧化物并除去过剩的氧。最后的燃烧产物H2O 、CO2与N2被载气He带入一个体积固定的玻璃球内,压力达到预定值时,让气体密闭在球内扩散均匀并在恒温下建立静态平衡。随后混合气体通过一螺旋形长管进入三组已抽真空的热导池,热导池之间

依次安装有可选择性吸收H2O及CO2的气体捕集器,第一组热导池检测器两臂之间产生H2O的差分信号,第二组检测器两臂之间产生CO2的差分信号,最后一组检测器则产生N2的差分信号。由于气体在混合容器内匀化后浓度均匀,所得信号是一个稳定的电位值,不需积分,故也称自积分热导法(self-integrat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method)。被测定组分的浓度与峰高(信号)呈线性关系。

(三)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目前的概况

3.1 开展的项目、方法及原理 3.1.1 C、H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C O2 CO2 有机H O2 H2O

H2O用过氯酸镁吸收管吸收, CO2用碱石棉吸收管吸收,用重量法测定C、H含量。

3.1.2 O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O 高温热分解 CO2 + CO +H2O等 惰性气流中 CO2 Pt-C CO H2O + C → H2 +CO 2NO +2C →N2 +2CO

2SO2 +5C →CS2 +4CO

15CO + 2HI3O8 115-120℃ 15CO2 + 3I2 + H2O 或 CO +CuO → CO2 +Cu

3.1.3 N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克达尔定氮法:

有机氮 浓硫酸,催化剂 NH4HSO4

加热煮解

NH4HSO4 NaOH NH3

溶液以氢氧化钠饱和后进行蒸馏,馏分以碘量法测定 杜马定氮法:

有机N CO2气流中,CuO N2+氮的氧化物+CO2+H2O 氮的氧化物 CO2气流中,Cu N2

用氢氧化钾溶液将生成的CO2及其他酸性气体溶解吸收,再根据不溶于氢氧化钾溶液的氮气的体积计算出氮在有机化合物中的含量。

3.1.4 F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F O2 Pt CO2+H2O+HF

H2O

HF(或H2SiF6) Th(NO3)2 ThF4

有机氟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以去离子水吸收生成的氟化氢或氟硅酸,在一定的酸度下,以甲基百里香兰(Methyl Thymol Blue Complexon)为指示剂,用硝酸钍标准溶液滴定。

3.1.5 S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S O2 Pt SO2+SO3+H2O+CO2

SO2+SO3+H2O2+ H2O —— 2H2SO4

有机硫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以H2O2水溶液吸收、氧化生成的SO2与SO3,使之转化为SO42-。以偶氮氯膦(Ⅲ)(Chlorphosphona Ⅲ)为指示剂,用高氯酸钡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SO42-。

3.1.6 P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P H2SO4+HClO4 H3PO4 H3PO4 钒钼酸 钒钼酸磷

含磷有机化合物被浓硫酸及高氯酸氧化分解后,化合物中的磷转变为正磷酸根离子,正磷酸根离子与钒钼酸反应生成黄色的钒钼酸磷,在分光光度计上于410nm 测定。

3.1.7 Cl、Br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X O2 Pt X-+X2+H2O+CO2

X2+2NaOH+ H2O2 —— 2 NaX +O2+2 H2O

有机氯(溴)化物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由过氧化氢的碱溶液吸收生成的卤化氢,以二苯基卡巴腙为指示剂,用硝酸汞或醋酸汞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Cl-(Br-)。

3.1.8 I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碘 O2 , Pt H2O+CO2 +I2

KOH+ H2O

I2 + 5Br2+ 12KOH —— 2KIO3 + 6H2O + 10 KBr KIO3 + 5KI +3H2SO4 —— 3K2SO4 + 3 H2O + 3I2 6Na2S2O3 + 3I2 —— 3Na2S4O6 + 3NaI

有机碘化物在氧瓶中燃烧分解生成的碘被溴水氧化成碘酸,碘酸在酸性溶液中氧化碘化钾使之析出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生成的碘,从而计算有机化合物中碘的含量。

3.1.9 卤素的库仑测定法

氧瓶分解有机化合物后,Cl-、Br-、I-由银电极电解生成的Ag+滴定

Ag —— Ag+ + e Ag + Cl- —— AgCl ↓

反应到终点时,溶液中出现过量的银离子,使通过指示电极的电流显著增加,当指示电极达到预定值时,自动切断电解电源并记录电流及时间,被测元素的百分含量可通过所消耗的电量按法拉第电解定律换算出。

3.2 元素分析国际惯例 3.2.1. 元素分析的数据出具

二次平行,不超过允许误差。

二次不平行,加测一次,取其平行的二次。 如三次不平行,补测标准样品。

a. 标准样品数据无疑问,出上述三次报告,不得重测。 b. 如标准样品超差,前三次数据作废,此时必须复测二次标

准样品。

c. 待标样测试正确后,再作二次被测样品。

3.2.2 标准样品及其使用规则

a. 各国通过计量认证的有机元素分析标准样品。 英国B.D.H.公司 1972年颁布 Analyst, 97, 740-751 b. 我国有机元素分析标准样品系列

上海测试技术研究所, 1985年后研制生产,国标。 c. 各元素分析仪器厂家提供的依EN或DIN等标准的有机元素分析标准物质。

3.2.3 元素分析误差表

(依国际惯例)

每个样品分析二次,二次平行数据之差不大于上述误差。 实测数据与计算值之间不大于上述误差。

3.2.4 对样品的要求

a. 样品必须提纯、干燥。

b. 固体、液体样品的熔程、沸程必须在允许范围内。

c. 固体样品应装在玻璃或塑料小瓶中,不能用软木塞或橡皮塞直接封口。

d. 样品应有足够的量,以满足方法和仪器的线性和灵敏度。 e. 感光样品应有避光的外包装。

f. 样品如需玻璃封管,则玻璃管应有一定厚度,以避免开管使玻璃屑散落。

(四)元素分析误差的来源

4.1 称重

a. 天平的非线性和示值不准确性导致误差。

b. 挥发性样品

c. 吸湿性样品

d. 不准确称量操作导致的误差

4.2 化学转换

a. 氧化剂的研究和选择

b. 富氧条件的建立

c. 定量转换

4.3 排除干扰

a. 存在杂元素时的干扰,S、P、X等

b. 氟元素的特性干扰

c. 难断裂化学键的干扰(C-P,C-B,B-N,Me-C等化学键)

4.4 测量精度

a. 干扰元素对检测器的损坏

b. 干扰元素对气路管道的损坏

c. 仪器的非线性

4.5 空白值讨论

空白值的影响:

来源于气体、氧化剂、称量容器、仪器的气密性及人为因素。

(一)有机微量定量分析操作技术

1.1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定义

在有机定量分析中,按试样取量多少,将分析方法分为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几类。所谓有机微量分析是指样品取量一般在1-10mg范围内的分析的方法。这几类分析法的样品取量大略范围列于下表中。

由该表可以看出:各类方法的样品取量依次相差大约一个数量级。但实际上,某一类方法的上限与其前一类方法的下限之间却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

有机微量分析与有机痕量分析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样品取量少(毫克量)而待测成分(元素或官能团)含量颇高(一般>1.0%)的分析;而后者是指样品取量可多一些(有时可多至数十克),而待测成分浓度极低(可低至ppm甚至ppb数量级)的分析。这两种概念不可互相混淆,因为常适用于微量分析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于痕量分析,反之亦然。例如有机微量定量分析常用容量法或重量法,而有机痕量分析则多采用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或色谱法。

1.2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特点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由于样品取量微小,使得它具有下列特点: a. 分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例如燃烧分解、吸收反应等)所需时间较短,适于快速分析。

b. 分析过程中可能伴随发生的中毒、爆炸等事故的危害性大为减少,所以特别适合于剧毒或易爆炸物质的分析。

c. 分析过程中便于采用气相色谱法、热导法或库仑分析法等新技术以达到自动分析的目的。

d. 可节约试剂和人工。

e. 由于采用了微量化学天平和精密的微量容量分析仪器,同样由于样品取量少,分析反应时间短,外界环境条件(如室温、大气压、湿度等)的波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相应减少,所以微量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并不亚于常量分析,有时甚至比后者高。

1.3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的一些要求

a. 由于样品取量少,为了使分析结果具有高的精密度,必须使样品均匀一致。因此,在用微量分析法测某一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或官能团含量时,必须事先将样品仔细提纯并干燥。

b. 所用天平砝码和滴定管等必须经常校正。

c. 由于样品取量少,仪器污染或试剂中杂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必须采用洁净的仪器和分析纯规格的试剂,溶剂应事

先经过干燥和重蒸馏处理。必须在与测定试样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空白测定,以校正外界杂质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d. 在微量容量法中,所用标准溶液的滴定度一般很低,不容易保持恒定,应经常标定核验。在储存及滴定过程中,应注意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及湿气对试剂的污染。

e. 微量分析室应尽可能远离一般化学实验室或工厂厂房,以防空气中有机物蒸气、氨或酸的蒸气以及尘埃等对分析测定的干扰。微量天平室应注意防震,避免阳光直照,尽可能保持恒定的温度与湿度。

(二)有机微量分析的历史及发展

2.1 元素分析用途

a. 元素含量

一个化合物测得由C、H、N、O组成。 b. 各成分比例

含量为C:71.09%+H:10.36%+N:6.71%+O:11.84%=100.00%

c. 经验式推算

C: 71.09/12 = 5.92× 1.351 = 7.998 ≈ 8 H: 6.71/1 = 6.71 × 1.351 = 9.06 ≈9 N: 10.36/14 = 0.74 × 1.351 = 1 O: 11.84/16 = 0.74 × 1.351 = 1

该化合物经验式为[C8H9N1O1]n, 此为最小简式,根据分子量可推算出分子式。成份分析结束后用波谱作结构分析知有苯环、乙酰基、胺基则该化合物为C6H5.NH .COCH3,化合物名称应为乙酰苯胺。

2.2 从有机元素分析到有机元素微量分析

2.3 我国的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及微量化学分析的奠基人庄长恭先生

2.4 有机元素微量定量分析的三个阶段

八十多年来,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对有机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有机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有机元素微量分析不断向前。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12年到1940年左右,属于经典方法阶段, 即试样在缓慢的氧气和空气流中进行燃烧分解,燃烧产物以称重方式进行定量,整个分析时间长达1小时之久。

(2)1940年以后的二十年左右,碳、氢微量分析主要集中于提高氧化剂的效能,加快燃烧速度等方面的改进,如加快氧气流速,提高燃烧温度以缩短燃烧分解时间;应用各种高效能的催化氧化剂以提高氧化性能和除去干扰元素,以及含硅、氟、磷、金属等元素的有机物的碳、氢分析和几种元素同时的分析法。

(3)六十年代开始,碳、氢微量分析由于成功地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如热导检出的气相色谱,示差吸收法以及各种电化学分析法,使得几十年来主要凭借手工操作的落后面貌得以彻底的革

新。近年来,电子天平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全自动分析成为可能。

2.5 50年代改良法及有机元素催化剂的研究

2.6 70年代起市售商品仪器

1960年以后,随着物化分析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测定CHN元素的方法渐趋自动化,其测定原理基本上仍为杜马法,仅在分解部分采用电子机械控制并在最后产物的测定方面采用物化分析方法。这类仪器的设计原理主要为气相色谱热导法、示差热导法或吸附-解吸热导法。

示差热导法

Perkin-Elmer公司自动元素分析仪研制的思路是,应用气相色谱的碳氢氮分析仪记录的是时间函数的动态电压,其误差主要来自热导池信号和组份浓度间的非线性关系,其次是载气的波动和积分造成的误差。为避免上述缺点,PE公司提出在减压密封的静态系统中进行测定。

其工作原理是样品燃烧于氦-氧气流中,分解产物通过催化氧化剂填充层,干扰性燃烧产物如卤素与硫、磷的氧化物被燃烧管内适当试剂吸收,金属铜还原氮的氧化物并除去过剩的氧。最后的燃烧产物H2O 、CO2与N2被载气He带入一个体积固定的玻璃球内,压力达到预定值时,让气体密闭在球内扩散均匀并在恒温下建立静态平衡。随后混合气体通过一螺旋形长管进入三组已抽真空的热导池,热导池之间

依次安装有可选择性吸收H2O及CO2的气体捕集器,第一组热导池检测器两臂之间产生H2O的差分信号,第二组检测器两臂之间产生CO2的差分信号,最后一组检测器则产生N2的差分信号。由于气体在混合容器内匀化后浓度均匀,所得信号是一个稳定的电位值,不需积分,故也称自积分热导法(self-integrat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method)。被测定组分的浓度与峰高(信号)呈线性关系。

(三)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目前的概况

3.1 开展的项目、方法及原理 3.1.1 C、H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C O2 CO2 有机H O2 H2O

H2O用过氯酸镁吸收管吸收, CO2用碱石棉吸收管吸收,用重量法测定C、H含量。

3.1.2 O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O 高温热分解 CO2 + CO +H2O等 惰性气流中 CO2 Pt-C CO H2O + C → H2 +CO 2NO +2C →N2 +2CO

2SO2 +5C →CS2 +4CO

15CO + 2HI3O8 115-120℃ 15CO2 + 3I2 + H2O 或 CO +CuO → CO2 +Cu

3.1.3 N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克达尔定氮法:

有机氮 浓硫酸,催化剂 NH4HSO4

加热煮解

NH4HSO4 NaOH NH3

溶液以氢氧化钠饱和后进行蒸馏,馏分以碘量法测定 杜马定氮法:

有机N CO2气流中,CuO N2+氮的氧化物+CO2+H2O 氮的氧化物 CO2气流中,Cu N2

用氢氧化钾溶液将生成的CO2及其他酸性气体溶解吸收,再根据不溶于氢氧化钾溶液的氮气的体积计算出氮在有机化合物中的含量。

3.1.4 F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F O2 Pt CO2+H2O+HF

H2O

HF(或H2SiF6) Th(NO3)2 ThF4

有机氟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以去离子水吸收生成的氟化氢或氟硅酸,在一定的酸度下,以甲基百里香兰(Methyl Thymol Blue Complexon)为指示剂,用硝酸钍标准溶液滴定。

3.1.5 S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S O2 Pt SO2+SO3+H2O+CO2

SO2+SO3+H2O2+ H2O —— 2H2SO4

有机硫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以H2O2水溶液吸收、氧化生成的SO2与SO3,使之转化为SO42-。以偶氮氯膦(Ⅲ)(Chlorphosphona Ⅲ)为指示剂,用高氯酸钡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SO42-。

3.1.6 P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P H2SO4+HClO4 H3PO4 H3PO4 钒钼酸 钒钼酸磷

含磷有机化合物被浓硫酸及高氯酸氧化分解后,化合物中的磷转变为正磷酸根离子,正磷酸根离子与钒钼酸反应生成黄色的钒钼酸磷,在分光光度计上于410nm 测定。

3.1.7 Cl、Br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X O2 Pt X-+X2+H2O+CO2

X2+2NaOH+ H2O2 —— 2 NaX +O2+2 H2O

有机氯(溴)化物在氧瓶中燃烧分解后,由过氧化氢的碱溶液吸收生成的卤化氢,以二苯基卡巴腙为指示剂,用硝酸汞或醋酸汞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Cl-(Br-)。

3.1.8 I元素的经典测定方法

有机碘 O2 , Pt H2O+CO2 +I2

KOH+ H2O

I2 + 5Br2+ 12KOH —— 2KIO3 + 6H2O + 10 KBr KIO3 + 5KI +3H2SO4 —— 3K2SO4 + 3 H2O + 3I2 6Na2S2O3 + 3I2 —— 3Na2S4O6 + 3NaI

有机碘化物在氧瓶中燃烧分解生成的碘被溴水氧化成碘酸,碘酸在酸性溶液中氧化碘化钾使之析出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生成的碘,从而计算有机化合物中碘的含量。

3.1.9 卤素的库仑测定法

氧瓶分解有机化合物后,Cl-、Br-、I-由银电极电解生成的Ag+滴定

Ag —— Ag+ + e Ag + Cl- —— AgCl ↓

反应到终点时,溶液中出现过量的银离子,使通过指示电极的电流显著增加,当指示电极达到预定值时,自动切断电解电源并记录电流及时间,被测元素的百分含量可通过所消耗的电量按法拉第电解定律换算出。

3.2 元素分析国际惯例 3.2.1. 元素分析的数据出具

二次平行,不超过允许误差。

二次不平行,加测一次,取其平行的二次。 如三次不平行,补测标准样品。

a. 标准样品数据无疑问,出上述三次报告,不得重测。 b. 如标准样品超差,前三次数据作废,此时必须复测二次标

准样品。

c. 待标样测试正确后,再作二次被测样品。

3.2.2 标准样品及其使用规则

a. 各国通过计量认证的有机元素分析标准样品。 英国B.D.H.公司 1972年颁布 Analyst, 97, 740-751 b. 我国有机元素分析标准样品系列

上海测试技术研究所, 1985年后研制生产,国标。 c. 各元素分析仪器厂家提供的依EN或DIN等标准的有机元素分析标准物质。

3.2.3 元素分析误差表

(依国际惯例)

每个样品分析二次,二次平行数据之差不大于上述误差。 实测数据与计算值之间不大于上述误差。

3.2.4 对样品的要求

a. 样品必须提纯、干燥。

b. 固体、液体样品的熔程、沸程必须在允许范围内。

c. 固体样品应装在玻璃或塑料小瓶中,不能用软木塞或橡皮塞直接封口。

d. 样品应有足够的量,以满足方法和仪器的线性和灵敏度。 e. 感光样品应有避光的外包装。

f. 样品如需玻璃封管,则玻璃管应有一定厚度,以避免开管使玻璃屑散落。

(四)元素分析误差的来源

4.1 称重

a. 天平的非线性和示值不准确性导致误差。

b. 挥发性样品

c. 吸湿性样品

d. 不准确称量操作导致的误差

4.2 化学转换

a. 氧化剂的研究和选择

b. 富氧条件的建立

c. 定量转换

4.3 排除干扰

a. 存在杂元素时的干扰,S、P、X等

b. 氟元素的特性干扰

c. 难断裂化学键的干扰(C-P,C-B,B-N,Me-C等化学键)

4.4 测量精度

a. 干扰元素对检测器的损坏

b. 干扰元素对气路管道的损坏

c. 仪器的非线性

4.5 空白值讨论

空白值的影响:

来源于气体、氧化剂、称量容器、仪器的气密性及人为因素。


相关内容

  • 说课稿准备
  •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 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 说教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 ...

  • 元素说课稿
  • 元素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水的组成.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 ...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第一课时) (苏教版化学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信息化教学设计 目 录 一. 课标分析 ----------------- 3 二. 教材分析----------------- 3 三. 学习对象分析--------------- 3 1. 学习对象 --------------- 4 ...

  • [3.3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 石家庄市第28中学 宋 艳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3.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过程 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 ...

  •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分析
  • 公共基础知识 本章导读:本章介绍了公共基础知识的相关知识.本章内容在选择题中所占比例基本是固定的.作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基础,建议考生理解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本章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本章考试大纲:(1)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识记):(2)程序设计基础(基础,理解):(3)软件工程基础(基础,理解):( ...

  • 2563.分析元素内部结构的一般规律
  • 2011.5.3 由于我自学物理.化学存在知识断层,至今没有掌握核外电子构型的某些规律,不会计算各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构型,只能从互联网上搜集现成的资料,对总结元素内部结构产生了障碍.但初步的分析仍然有一些心得可以与大家共享,姑且称其为分析元素内部结构的一般规律. 首先,氢.氦以外元素的核心都是氦4,4 ...

  •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业 单元教学设计 姓名:学号:班级: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的地位 本章位于必修2第一章,初三化学中,讲授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必修1 ...

  •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 2 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 ...

  • 钢铁的化学分析方法
  • 钢铁的化学分析方法 一.钢的分类 1.按化学成份分类:按化学成分,可以把钢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两大类. (1)碳素钢:①低 C ≤ 0.3% ②中碳钢 C 0.3 ~ 0.6% ③高碳钢 C ≥ 0.6% 主要分析的元素为:C .Si .Mn .S .P 五元素. 按合金元素总量分: ①低合金钢 合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