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战三巨头]

丘吉尔走马上任 张伯伦抱恨下台

“你在这里坐得太久了,什么好事也没做。喂!滚开吧,我们不要你了。”1940年秋末那些日子,大英帝国政治家内维尔·张伯伦躺在病床上,耳边老响着这几句话,心里像被针刺着一样疼痛。这几句话,是英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首相克伦威尔的名言。那是针对那些尸位素餐、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官僚政客们说的。

张伯伦明白——他所主持的内阁的大臣们——无论是海军大臣、陆军大臣、空军大臣,还是财政大巨、外交大臣、掌玺大臣、不管部大臣;无论是保守党的议员、工党的议员,还是自由党的议员,都用克伦威尔这几句话作杀手锏,一致对准着他。

他已经成了内阁大臣们最不信任的首相。整个社会舆论的矛头都指着他的鼻尖,指责他的不是。连最为尊敬的英王陛下,也对他眼露愠色。显然,他已经走到权力、荣耀和华贵的尽头,就要从高高在上的首相位置一落千丈了。而且,眼下自己的健康状况竟是如此虚弱,只能在病床上挨度时日,也许不久就要去见上帝。这是何等可悲的事啊!有道是:人不悲哀不掉泪,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此刻,贵为首相已经年满69岁的张伯伦,也和普通人一样,不禁掉下了几滴辛酸的眼泪。他感到十分委曲。

自他出任首相以来,面对国内纷繁的内政,面对国际复杂的外交,面对内内外外这个极不安宁的世界,他没少花心血,没少来回奔波。他认为,用“励精图治,日理万机”这话来概括他的全部辛劳也不过分。

尤其是在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执意称霸欧洲,不断向四邻挑起战争的关键时候,正是他——英国首相张伯伦,连日奔走协调,终于在德国慕尼黑签订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协议。那协议虽然以妥协为手段,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为代价,但总算“为英国和整个欧洲带来了和平的希望”,而且,这也许是“一代人的和平”。他在这次国际争端中,始终维护着大英帝国的利益,始终扮演着和平信使的角色,难道还有什么可指责的么?

然而,正是他在慕尼黑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以及在政府的若干内政,他遭到了内阁大臣们和整个社会舆论的强烈指责。对他指责最严厉的,莫过于那位向来锋芒毕露,一直跃跃欲试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

他当然知道丘吉尔的来历。那家伙出身贵族望门,1900年当选为英国保守党议员,后来历任英国政府殖民副大臣、海军大臣、军需大臣、空军大臣、陆军大臣、财政大臣等等要职。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后悔!再也没有比这更使他后悔的了——自己在本届政府组阁时,竟把丘吉尔这个死硬反对派组进了班子,让他担任了海军大臣的要职。

这些年来,正是那个丘吉尔,那个混蛋!老是同保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对。在自由贸易问题上,在印度问题上,在关于对外政策和战争准备等等问题上,主要的反对派就是他!在慕尼黑问题上,强烈指责首相软弱、妥协、无能的,还是他!他似乎对于历史,对于现状,对于身边的一切,乃至对整个大英帝国,对整个世界都不满意,总是牢骚满腹。

你看他在下院辩论时那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为什么不加强备战?”

“为什么要承认墨索里尼侵占埃塞俄比亚?”

“为什么要默认希特勒吞并奥地利?”

“为什么要那么卖力地推行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为什么要那么软弱那么卑下地去签订那个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你看你看——那神态,那气概,那语调!好像只有他才拥有真理,只有他才配当大英帝国的首相。他俨然就是当今的克伦威尔,尖酸刻薄,目空一切,矛头直端端对着我张伯伦——仿佛说:“首相这位置,理所当然,该我丘吉尔来坐!”

丘吉尔,那个混蛋!唉..当然,冷静思索起来,丘吉尔作为反对派,确也有他一定的道理。事实是严酷的。自己虽然怀着和平的愿望参加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和平,反而把英国逼上了战争的轨道。这当然要怪在欧洲崛起的那个魔鬼——那个背信弃义的希特勒..往事不堪回首!

位于地球东半球的欧洲,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濒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整个大陆,就像向大西洋伸出的一个庞大的半岛。欧洲这块大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欧洲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一个洲。欧洲诸国,英国最先起步,是世界闻名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次,便数法国、德国、俄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等列强。此外,还有不少小而富裕的国家。所有这些国家,加上北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日本等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自由世界”。

“自由世界”虽说自由,却是矛盾重重,很不安宁。事实表明,资本主义越是发展,竞争和掠夺越是激烈。资本主义国家特别集中的欧洲,反倒成了酝酿战争的温床。

一方面,资本主义以其特有的属性,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在这种文明之中裹藏着残酷的征伐和毁灭。这就注定了欧洲本身的灾难和整个人类的不幸。

历史难以忘却——

人类第一次最大的战争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便是首先从欧洲爆发起来的!

那场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漩涡人口15亿以上,死伤3000余万人。最后,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战胜了以德奥意为首的“同盟国”,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宫,签订了著名的《凡尔赛和约》,即《协约国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此后,欧洲出现了一段暂时的和平。

然而,这段和平发展时期终不久长。

《凡尔赛和约》对于战败国德国的惩罚是严厉的。通过赔款割地等等条款,表面看来似乎把德国这头猛狮关在了“凡尔赛”这个笼子里,实际上原本强悍的德国日尔曼民族没有服气。他们中间的少数好战分子总在伺机报复。这样,《凡尔赛条约》一方面给欧洲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一方面又深深地埋下了更大的战争祸根。

从1929年开始,暂时和平的欧洲又开始不安起来。“自由世界”之间互相征伐的苗头日见显露。

其中,在德国日益崛起的纳粹头目希特勒,向外扩张的野心越来越大。希特勒执意冲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肆无忌惮地扩军备战,引起了“自由世界”的极大恐慌。

希特勒的扩张是从吞并奥地利开始的。原协约国的成员们对此似乎敢怒而不敢言,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接着,希特勒以邻国捷克斯洛代克苏台德地区发生的民族纠纷为契机,执意并吞捷克。

说来话长——

捷克斯洛伐克是16世纪时哈布斯堡帝国兼并了古老的波西米亚王国后,从中分割出来的一个小国。这个小国,一开始就为难以解决的民族问题而苦恼。问题的症结是,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苏台德地区有300多万日尔曼人,他们在某些人的煽动下,要求更大的自治权利,并最终要求独立。希特勒则竭力煽动其归附德国,并扬言要动用武力,实质上是寻找借口并吞捷克。

希特勒这样想着,也这样干着。尔后,希特勒果然以苏台德问题为借口,武力并吞了捷克。接着,便是侵吞波兰,征服丹麦和挪威,再接着,但是进攻法国、英国..在战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战争的烽火在欧洲大地蔓延..

在那段动荡不安的日子里,英法两国盟友作为德国的对立面,自是首当其冲。地跨欧亚的俄国也忧心忡忡,其它小国更是惶惶不安。远在美洲的美国审慎地隔岸观望,远在亚洲的日本则展开了对中国的侵略。

而对这种局面,张伯伦作为英国首相,由于胆小怕事的本性,很不希望战争。当希特勒正要对捷克斯洛伐克动武的时候,张伯伦与法国总统爱德华·达拉第,曾经多次奔走协调,不惜以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以牺牲其它小国利益为代价,乞求希特勒放弃战争。

那时,张伯伦和达拉第却也想得简单——

你希特勒扩军备战,不就是要领土么?算了算了,给你就是!反正那些领土不是英国的,也不是法国的。而是其它小国的,为数也不算多。

因此,张伯伦同达拉第一起,应希特勒的邀请,于1939年9月底参加了判定希特勒对捷克领土要求的慕尼黑会谈。在那次会议上,张伯伦和达拉第面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强大压力,一让再让,终于签署了那个以牺牲捷克为结果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那时,张伯伦满以为,这样一来,一切危机即可解决。回国之后,他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在国会上洋洋得意地宣告——“这一伟大的协议,可以给欧洲带来一代人的和平!”

谁知,英国国会和整个舆论界立刻大哗,纷纷指责他对希特勒如此姑息纵容,后果难以想象。许多报刊甚至把这一时期的张伯伦描绘成一个可笑的绅士——他胆小怕事,笨手笨脚,手里拿着一把洋伞,天真得像个老绅士..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伯伦以妥协退让为核心的绥靖政策,无法满足希特勒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直到希特勒向东边的邻国波兰下手的时候,张伯伦似乎这才无可奈何地认识到,他费尽心机所作的一切调停都无济于事。于是,在国内反对派的强烈指责下,这才羞羞答答,表示对希特勒再也不能退让了。并且表示,如果希特勒执意向英国的保护国——波兰进攻的话,英国就要坚决站出来向德国宣战了!

希特勒执意发动战争,那是早已定了的方针,没有什么如果不如果的问题。因此,早与波兰订有“互助盟约”的英法两国,遂于1939年9月1日正式向德国宣战。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了历史的大幕!

然而,张伯伦和达拉第等人出于懦弱的本性,战是宣了,却是宣而不战,迟迟不肯动手。当时世界舆论称之为“静坐战”,“虚伪的不真实的战争”,“奇怪的战争”。

宣而不战还是得战,老是静坐却也坐之不住。直至希特勒大举进攻法国的时候,张伯伦和达拉第一伙,这才手忙脚乱,仓促应战。可惜,事已太迟,哪里抵挡得住?只有节节败退。

局面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委曲,后悔,怨恨,悲哀..

这时的张伯伦,从精神到肉体,已经完全垮了。

他压根儿没有想到,他这个原本颇为体面的首相,如今竟落到如此狼狈不堪无脸见人的地步。

事到如今,除了悲悲切切地下台,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没有了,没有了!

那么,自己下台以后,又该谁上台呢?

种种迹象表明,下一步接替首相位置的,很可能是那个狂妄自大,对他指责得最为厉害的死硬反对派——丘吉尔!

想到这里,无可奈何的张伯伦又一边垂泪,一边咬牙切齿,狠狠骂了一句:“啊啊..丘吉尔,那个混蛋!”

大英帝国自公元16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都铎王朝以来,一直推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世代相袭的最高权力象征——英王。

英国推行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体制。它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这种国体的主要施政形式是议会制,君主英王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但内阁首相的任免大权和重大国是的最终决策大权仍在英王手里。

正当首相张伯伦为自己政治上的失落和身体的虚弱悲泪纵横的时候,英王乔治六世正在王宫里大费踌躇。

对于当前的形势,英王虽不直接过问,却是心中有数。

眼下,张伯伦是肯定不行了。他虽然并不是克伦威尔指责的那种尸位素餐的人,但他当政的这些年,内政外交不仅毫无进展,而且越来越糟,以至舆论大哗,的确有负众望。

那么谁来接替张伯伦呢?

英王在现有内阁大臣的圈子里反复筛选,难以物色出完全满意的人选来。最后,他把心思定在了海军大臣丘吉尔身上。

丘吉尔,现年66岁。这个英王爱德华七世时期出生的人,确信他的英洛兰贵族传统和他本阶级的优越性。他心情易变,性格急躁,难以捉摸,固执己见。但他直率,果断,勇敢,坚定,才华横溢。他仿佛永远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最难得的是他对大英帝国的无限忠诚。他是诗人,又是演说家。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他既当战士又当记者。他对战争,对军事,似有特别的爱好和热情,尤其是对他所掌管的海军事业,已经达到酷爱的程度。让他作首相,论资历,论才华,那是完全够格的。只是,他显得太直率,太冒失,太锋芒毕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面临当前紧迫的战争局面,或许只有他才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英王踌躇多时,思意已决。遂庄重地写了诏书,又命掌玺大臣用了御玺,即宣海军大臣丘吉尔入宫朝见。当天,丘吉尔带着几个副官,正在医院探望卧病的张伯伦。张伯伦夫人守在一旁,显得十分焦虑和忧伤。

张伯伦淌过一阵老泪之后,心中的积郁似乎祛散了许多,此刻的神态倒也比先前好些。但那脸色十分苍白,两颊明显消瘦。医生悄然有言——他患的是绝症。这一层,他的家人知道,内阁大臣们和英王都知道,唯有张伯伦本人蒙在鼓里。

人到垂死之前,如若头脑比较清醒,许多事情便也想得通泰。此刻的张伯伦,希望这次病痛起来之后,自动辞掉首相之职,退出政界,一面修身养性,一面撰写回忆录,以此摆脱人间许多烦恼,清清淡淡度过晚年。但他每每发生巨烈疼痛的时候,却又怀疑医生告诉他的诊断结论,遂在心里痛苦地说:“也许,大家都瞒着我..我得的是绝症吧?”

丘吉尔坐在床头侧边,轻轻抚着张伯伦那只枯瘦如柴的手,心里陡然生起无限感慨和哀怜。

“可怜的老人!他显然不行了..”

他想起过去与张伯伦的关系,心里不禁有些内疚。

的确,过去他是张伯伦政治上最力强硬的对手。他曾多次在下院辩论中,用最尖锐的言辞指责过这个可怜的人。现在看着这个老人濒临死亡,不禁有些后悔。政见不同,辩论可也,何须那样慷慨激昂,毫不饶人?自己那种处处锋芒毕露的毛病确也该改一改了。

在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见昔日的对手丘吉尔前来看望,这使张伯伦十分感动。

“感谢..你..前来看我!”

“首相,别着急。”丘吉尔安慰说,“看你气色,这病不要紧的,肯定能治好的。”

张伯伦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微笑:“上帝保佑。”

“上帝会拯救你的,也会拯救整个人类!”

“阿门!”

接着,张伦伦一阵巨烈的呛咳,缓过气来,摇了摇头,说道:“我知道..我这次..恐怕不行了。首相这个职务,以后我怕是难以承担了。国家..大政..全靠..你们了。”

丘吉尔见首相伤心落泪,忙劝道:

“首相,你千万别..别这么想。”

“不!”张伯伦摇摇头说。“这是我的..我的真实想法。我已经..向,向陛下说了。我..应该,辞职!”

听到首相说这些伤感的话,丘吉尔心里大受震动。他本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

首相眼里含着泪花,丘吉尔眼里也含着泪花。他一面轻轻抚着首相的手,一面给首相揩拭流向腮边的泪水。

张伯伦突然紧紧盯着丘吉尔的眼睛。好一阵,这才若有所思地问道:“温斯顿!我..真的不行了。我,辞职以后,你..愿意..接替我吗?”

这问题来得十分突然。

丘吉尔看着张伯伦那双悲伤而真诚的眼神,遂直率地点了点头。回答道:“愿意!我愿意完成首相未竟的事业!”

张伯伦含糊地点了点头,嘴角浮现出一丝只有明眼人才能察觉的苦笑..

告别张伯伦出来,丘吉尔不禁浮想联翩。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位可怜巴巴的首相,快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了。那么,究竟该怎样对他定论呢?

平心而论,首相是辛苦的。他在首相这个位置上为国家做了大量工作。他心地善良,热爱和平,为和平事业做了很大努力。只是,他的能力似很平庸,他的思想似太保守,他的性格似太懦弱。在内政上,他没有什么新的招数,没有切实办好几件大事的魄力。在外交上,他太软弱,妥协太多,让步太多。他的外交思想的症结,便是他对希特勒那样的魔鬼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死心塌地地推行绥靖主义。这是他一身中最大的失误!也是他带给国家和民族最大的灾难!他口口声声维护和平,却恰恰在和平的幻想下掩盖了战争的危险。这不能不是他本人最大的悲剧,也不能不是大英帝国乃至全人类的悲剧!

那么,如果我当了首相呢?我会怎么办?那时,又将如何呢?

在回走的路上,丘吉尔这么无边无际地想着..

首相的桂冠,果真落在丘吉尔的头上。

那晚,他一回到官邸,就接到了英王陛下的诏书。

当晚6点钟,丘吉尔被召到圣詹姆士公园西端的白金汉宫觐见英王。

宫殿并不高大,却是画栋雕梁,富丽堂皇,布局十分考究。宫内,壁挂壁画,嵌镶得体,幅幅流光溢彩,全是历代收藏的艺术至宝。正堂,层层帷幕,遮拦有序,红烛高照,明暗适度。英王宝座,依壁而设,背后衬着大型飞天女神浮雕。两侧,侍卫身着甲胄,仗剑而立。

整个内殿,雄伟,绚丽,森严,华贵,宛若上帝之所。

丘吉尔由侍卫官引领入宫,欣欣然,惶惶然,心情十分激动。

过去多年,他虽贵为大臣,也参加过多次上流社会的集会,却是很少入宫觐见英王。这一次,他是应召前去受命,这就非同小可,因而非常小心,非常谨慎,生怕有失体统。但他毕竟是有阅历的人。他尽量抖擞精神,做到落落大方,有礼有节。他决心给英王陛下最最良好的印象。

此刻,英王正襟危坐,神态庄严。

丘吉尔进得宫内,深情地向御座靠近。站定之后,叩首便拜:“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拜见陛下!”

“一旁就坐。”

英王宽厚仁慈地发出御示,同时伸出右手,指了坐位。

“臣不敢与陛下同坐。请允站着,恭听陛下指示。”

英王仍然和善地道:“你且坐下,朕有话问你。”

“遵旨。”

这时,丘吉尔方得小心翼翼坐下。一路上,自己多次想到要落落大方地觐见,不料事到临头,却又有些慌张,弄得如是拘谨。好在还未失礼失态。

而背心竟出了些许冷汗。

英王把丘吉尔打量好一会儿,这才微微笑道:“温斯顿!朕打算让你出任首相,组织新的内阁。你愿不愿意?”

“谢陛下!臣愿意。”

“看来,你早有当首相的思想准备。是吧?”

英王陛下这话来得相当突然,丘吉尔直冒冷汗,悔恨自己答得太快太直。然而,事到如今,只好硬着头皮,于是更加大胆地道:“陛下!贤哲有言: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愿当首相的大臣不是好大臣。臣这想法,不知对与不对,愿陛下明示。”

对于丘吉尔的直率,英王是满意的。在所有大臣中,像丘吉尔这样直率的大臣实在太少。遂点头道:“这话很对!不过——你要明白,首相这位置,举足轻重,关系重大,非同儿戏。”

“臣愿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不负陛下之望。”

丘吉尔渐渐适应这里的气氛,精神渐佳,应对起来,也就机敏得体了。英王满意地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朕正式提名,让你出任首相。如何?”

“谢陛下!”

英王沉思片刻,语重心长地道:“从现在开始,你可考虑抓紧组阁。如今,国事烦难,国际上风云变幻,大敌当前。我大英帝国又已经向德国正式宣战。首相一职,任重道远。你要好好干哪!”

“陛下放心!臣定当奋力拼搏,为陛下争气,为祖国争光!”

“好,很好!你去办吧。”

觐见结束,丘吉尔上前亲切地与英王握别,并祝英王万寿无疆。然后,随同侍卫慢慢退下。

出得王宫,丘吉尔这才从紧张的应对中松缓过来。此时,他兴奋极了,那颗已经十分激动的心跳动得更加厉害,更加有力,连他自己都能听到那跳动之声似的。

“啊啊,首相,首相!——我如今要做首相了!”

此刻的丘吉尔,真想对天长啸三声!

丘吉尔从政多年,对于权力的重要性是深有体会的。

他认为,官场就是权力的竞技场。身在官场,对于权力的角逐这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只有傻瓜和书呆子才故作清高,视权力和金钱为粪土。在他看来,只有敢于角逐第一位的权力,才算得上从政的最高境界。难怪,后来他在他的历史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中公开声称——

在我的长期政治经历中,我曾经担任过国家的大部分重要职务。但我毫不迟疑地承认,我目前担任的职务是我最喜爱的。权力,如果被用来对同胞作威作福,或者用来增加个人的虚荣,就应该被认为是卑鄙的。但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当一个人相信自己知道应当发布何种号令的时候,执掌权力就是一种幸事。

的确,温斯顿·丘吉尔,这个雄心勃勃的昂格鲁撒克逊人,对接任首相是非常乐意的,充满信心的。难怪他进一步公开声称:

在任何活动范围内,第1号职务同第2号、第3号或第4号职务是无法相比的。除第1号人物外,所有其他的人的职责和问题是迥然不同的,而且在许多方面是比较艰难的。当第2号或第3号人物不得不提出一项重大计划或政策的时候,那往往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他不但要考虑政策的得失,而且要考虑领导的意图。不但要考虑提什么意见,而且要考虑在他的地位提哪些意见才恰当。不但要考虑做什么,而且要考虑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同意,怎样才能付诸实施。而且,第2号或第3号人物还得考虑第4号、第5号和第6号人物的意见,说不定还要考虑内阁以外的某个头面人物——第20号人物的意见..相反,居于首要地位,情况就简单得多了。一个公认的领袖,只要他确信怎么做最好、就可以怎么做。也就是说,只要他决定那么做就可以那么做。

温斯顿·丘吉尔带着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满足赶回他的官邸。

他立即把觐见英王的佳音传达给他的妻子儿女。理所当然,他的全家都为他的荣升而高兴,都立即沉浸在无比荣耀、无比高贵和无比自信之中了。

兴奋之余,丘吉尔感到有些倦乏,他想小憩一会儿。但他靠在沙发上,却怎么也合不拢眼睛。权力的满足感袭来之后,又一种责任的沉重感向他压来。

他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上任的啊!在国内,许多大政要理顺,许多项目要实施;在国际,许多政策要调整,许多大事要应对。当前,尤其紧迫而又关系重大的是,英国已经对德宣战。阴险、狡诈、凶狠的希特勒是他最强硬的对手。英吉利海峡对岸,英法联军即将进行一场空前未有的恶战。英国的生存,英国在世界面前的荣光和地位,正在受到十分严峻的考验。

眼下,按照英王陛下的指示,他得抓紧时间组建新的内阁,抓紧调整战时内阁国防委员会,抓紧部署对德作战的方案..

抓紧,抓紧,抓紧!一天也不能耽搁!

丘吉尔走马上任 张伯伦抱恨下台

“你在这里坐得太久了,什么好事也没做。喂!滚开吧,我们不要你了。”1940年秋末那些日子,大英帝国政治家内维尔·张伯伦躺在病床上,耳边老响着这几句话,心里像被针刺着一样疼痛。这几句话,是英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首相克伦威尔的名言。那是针对那些尸位素餐、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官僚政客们说的。

张伯伦明白——他所主持的内阁的大臣们——无论是海军大臣、陆军大臣、空军大臣,还是财政大巨、外交大臣、掌玺大臣、不管部大臣;无论是保守党的议员、工党的议员,还是自由党的议员,都用克伦威尔这几句话作杀手锏,一致对准着他。

他已经成了内阁大臣们最不信任的首相。整个社会舆论的矛头都指着他的鼻尖,指责他的不是。连最为尊敬的英王陛下,也对他眼露愠色。显然,他已经走到权力、荣耀和华贵的尽头,就要从高高在上的首相位置一落千丈了。而且,眼下自己的健康状况竟是如此虚弱,只能在病床上挨度时日,也许不久就要去见上帝。这是何等可悲的事啊!有道是:人不悲哀不掉泪,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此刻,贵为首相已经年满69岁的张伯伦,也和普通人一样,不禁掉下了几滴辛酸的眼泪。他感到十分委曲。

自他出任首相以来,面对国内纷繁的内政,面对国际复杂的外交,面对内内外外这个极不安宁的世界,他没少花心血,没少来回奔波。他认为,用“励精图治,日理万机”这话来概括他的全部辛劳也不过分。

尤其是在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执意称霸欧洲,不断向四邻挑起战争的关键时候,正是他——英国首相张伯伦,连日奔走协调,终于在德国慕尼黑签订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协议。那协议虽然以妥协为手段,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为代价,但总算“为英国和整个欧洲带来了和平的希望”,而且,这也许是“一代人的和平”。他在这次国际争端中,始终维护着大英帝国的利益,始终扮演着和平信使的角色,难道还有什么可指责的么?

然而,正是他在慕尼黑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以及在政府的若干内政,他遭到了内阁大臣们和整个社会舆论的强烈指责。对他指责最严厉的,莫过于那位向来锋芒毕露,一直跃跃欲试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

他当然知道丘吉尔的来历。那家伙出身贵族望门,1900年当选为英国保守党议员,后来历任英国政府殖民副大臣、海军大臣、军需大臣、空军大臣、陆军大臣、财政大臣等等要职。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后悔!再也没有比这更使他后悔的了——自己在本届政府组阁时,竟把丘吉尔这个死硬反对派组进了班子,让他担任了海军大臣的要职。

这些年来,正是那个丘吉尔,那个混蛋!老是同保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对。在自由贸易问题上,在印度问题上,在关于对外政策和战争准备等等问题上,主要的反对派就是他!在慕尼黑问题上,强烈指责首相软弱、妥协、无能的,还是他!他似乎对于历史,对于现状,对于身边的一切,乃至对整个大英帝国,对整个世界都不满意,总是牢骚满腹。

你看他在下院辩论时那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为什么不加强备战?”

“为什么要承认墨索里尼侵占埃塞俄比亚?”

“为什么要默认希特勒吞并奥地利?”

“为什么要那么卖力地推行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为什么要那么软弱那么卑下地去签订那个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你看你看——那神态,那气概,那语调!好像只有他才拥有真理,只有他才配当大英帝国的首相。他俨然就是当今的克伦威尔,尖酸刻薄,目空一切,矛头直端端对着我张伯伦——仿佛说:“首相这位置,理所当然,该我丘吉尔来坐!”

丘吉尔,那个混蛋!唉..当然,冷静思索起来,丘吉尔作为反对派,确也有他一定的道理。事实是严酷的。自己虽然怀着和平的愿望参加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和平,反而把英国逼上了战争的轨道。这当然要怪在欧洲崛起的那个魔鬼——那个背信弃义的希特勒..往事不堪回首!

位于地球东半球的欧洲,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濒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整个大陆,就像向大西洋伸出的一个庞大的半岛。欧洲这块大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欧洲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一个洲。欧洲诸国,英国最先起步,是世界闻名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次,便数法国、德国、俄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等列强。此外,还有不少小而富裕的国家。所有这些国家,加上北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日本等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自由世界”。

“自由世界”虽说自由,却是矛盾重重,很不安宁。事实表明,资本主义越是发展,竞争和掠夺越是激烈。资本主义国家特别集中的欧洲,反倒成了酝酿战争的温床。

一方面,资本主义以其特有的属性,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在这种文明之中裹藏着残酷的征伐和毁灭。这就注定了欧洲本身的灾难和整个人类的不幸。

历史难以忘却——

人类第一次最大的战争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便是首先从欧洲爆发起来的!

那场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漩涡人口15亿以上,死伤3000余万人。最后,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战胜了以德奥意为首的“同盟国”,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宫,签订了著名的《凡尔赛和约》,即《协约国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此后,欧洲出现了一段暂时的和平。

然而,这段和平发展时期终不久长。

《凡尔赛和约》对于战败国德国的惩罚是严厉的。通过赔款割地等等条款,表面看来似乎把德国这头猛狮关在了“凡尔赛”这个笼子里,实际上原本强悍的德国日尔曼民族没有服气。他们中间的少数好战分子总在伺机报复。这样,《凡尔赛条约》一方面给欧洲带来了暂时的和平,一方面又深深地埋下了更大的战争祸根。

从1929年开始,暂时和平的欧洲又开始不安起来。“自由世界”之间互相征伐的苗头日见显露。

其中,在德国日益崛起的纳粹头目希特勒,向外扩张的野心越来越大。希特勒执意冲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肆无忌惮地扩军备战,引起了“自由世界”的极大恐慌。

希特勒的扩张是从吞并奥地利开始的。原协约国的成员们对此似乎敢怒而不敢言,没有采取什么行动。接着,希特勒以邻国捷克斯洛代克苏台德地区发生的民族纠纷为契机,执意并吞捷克。

说来话长——

捷克斯洛伐克是16世纪时哈布斯堡帝国兼并了古老的波西米亚王国后,从中分割出来的一个小国。这个小国,一开始就为难以解决的民族问题而苦恼。问题的症结是,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苏台德地区有300多万日尔曼人,他们在某些人的煽动下,要求更大的自治权利,并最终要求独立。希特勒则竭力煽动其归附德国,并扬言要动用武力,实质上是寻找借口并吞捷克。

希特勒这样想着,也这样干着。尔后,希特勒果然以苏台德问题为借口,武力并吞了捷克。接着,便是侵吞波兰,征服丹麦和挪威,再接着,但是进攻法国、英国..在战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战争的烽火在欧洲大地蔓延..

在那段动荡不安的日子里,英法两国盟友作为德国的对立面,自是首当其冲。地跨欧亚的俄国也忧心忡忡,其它小国更是惶惶不安。远在美洲的美国审慎地隔岸观望,远在亚洲的日本则展开了对中国的侵略。

而对这种局面,张伯伦作为英国首相,由于胆小怕事的本性,很不希望战争。当希特勒正要对捷克斯洛伐克动武的时候,张伯伦与法国总统爱德华·达拉第,曾经多次奔走协调,不惜以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以牺牲其它小国利益为代价,乞求希特勒放弃战争。

那时,张伯伦和达拉第却也想得简单——

你希特勒扩军备战,不就是要领土么?算了算了,给你就是!反正那些领土不是英国的,也不是法国的。而是其它小国的,为数也不算多。

因此,张伯伦同达拉第一起,应希特勒的邀请,于1939年9月底参加了判定希特勒对捷克领土要求的慕尼黑会谈。在那次会议上,张伯伦和达拉第面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强大压力,一让再让,终于签署了那个以牺牲捷克为结果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那时,张伯伦满以为,这样一来,一切危机即可解决。回国之后,他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在国会上洋洋得意地宣告——“这一伟大的协议,可以给欧洲带来一代人的和平!”

谁知,英国国会和整个舆论界立刻大哗,纷纷指责他对希特勒如此姑息纵容,后果难以想象。许多报刊甚至把这一时期的张伯伦描绘成一个可笑的绅士——他胆小怕事,笨手笨脚,手里拿着一把洋伞,天真得像个老绅士..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伯伦以妥协退让为核心的绥靖政策,无法满足希特勒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直到希特勒向东边的邻国波兰下手的时候,张伯伦似乎这才无可奈何地认识到,他费尽心机所作的一切调停都无济于事。于是,在国内反对派的强烈指责下,这才羞羞答答,表示对希特勒再也不能退让了。并且表示,如果希特勒执意向英国的保护国——波兰进攻的话,英国就要坚决站出来向德国宣战了!

希特勒执意发动战争,那是早已定了的方针,没有什么如果不如果的问题。因此,早与波兰订有“互助盟约”的英法两国,遂于1939年9月1日正式向德国宣战。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了历史的大幕!

然而,张伯伦和达拉第等人出于懦弱的本性,战是宣了,却是宣而不战,迟迟不肯动手。当时世界舆论称之为“静坐战”,“虚伪的不真实的战争”,“奇怪的战争”。

宣而不战还是得战,老是静坐却也坐之不住。直至希特勒大举进攻法国的时候,张伯伦和达拉第一伙,这才手忙脚乱,仓促应战。可惜,事已太迟,哪里抵挡得住?只有节节败退。

局面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委曲,后悔,怨恨,悲哀..

这时的张伯伦,从精神到肉体,已经完全垮了。

他压根儿没有想到,他这个原本颇为体面的首相,如今竟落到如此狼狈不堪无脸见人的地步。

事到如今,除了悲悲切切地下台,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没有了,没有了!

那么,自己下台以后,又该谁上台呢?

种种迹象表明,下一步接替首相位置的,很可能是那个狂妄自大,对他指责得最为厉害的死硬反对派——丘吉尔!

想到这里,无可奈何的张伯伦又一边垂泪,一边咬牙切齿,狠狠骂了一句:“啊啊..丘吉尔,那个混蛋!”

大英帝国自公元16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都铎王朝以来,一直推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世代相袭的最高权力象征——英王。

英国推行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体制。它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这种国体的主要施政形式是议会制,君主英王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但内阁首相的任免大权和重大国是的最终决策大权仍在英王手里。

正当首相张伯伦为自己政治上的失落和身体的虚弱悲泪纵横的时候,英王乔治六世正在王宫里大费踌躇。

对于当前的形势,英王虽不直接过问,却是心中有数。

眼下,张伯伦是肯定不行了。他虽然并不是克伦威尔指责的那种尸位素餐的人,但他当政的这些年,内政外交不仅毫无进展,而且越来越糟,以至舆论大哗,的确有负众望。

那么谁来接替张伯伦呢?

英王在现有内阁大臣的圈子里反复筛选,难以物色出完全满意的人选来。最后,他把心思定在了海军大臣丘吉尔身上。

丘吉尔,现年66岁。这个英王爱德华七世时期出生的人,确信他的英洛兰贵族传统和他本阶级的优越性。他心情易变,性格急躁,难以捉摸,固执己见。但他直率,果断,勇敢,坚定,才华横溢。他仿佛永远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最难得的是他对大英帝国的无限忠诚。他是诗人,又是演说家。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他既当战士又当记者。他对战争,对军事,似有特别的爱好和热情,尤其是对他所掌管的海军事业,已经达到酷爱的程度。让他作首相,论资历,论才华,那是完全够格的。只是,他显得太直率,太冒失,太锋芒毕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面临当前紧迫的战争局面,或许只有他才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英王踌躇多时,思意已决。遂庄重地写了诏书,又命掌玺大臣用了御玺,即宣海军大臣丘吉尔入宫朝见。当天,丘吉尔带着几个副官,正在医院探望卧病的张伯伦。张伯伦夫人守在一旁,显得十分焦虑和忧伤。

张伯伦淌过一阵老泪之后,心中的积郁似乎祛散了许多,此刻的神态倒也比先前好些。但那脸色十分苍白,两颊明显消瘦。医生悄然有言——他患的是绝症。这一层,他的家人知道,内阁大臣们和英王都知道,唯有张伯伦本人蒙在鼓里。

人到垂死之前,如若头脑比较清醒,许多事情便也想得通泰。此刻的张伯伦,希望这次病痛起来之后,自动辞掉首相之职,退出政界,一面修身养性,一面撰写回忆录,以此摆脱人间许多烦恼,清清淡淡度过晚年。但他每每发生巨烈疼痛的时候,却又怀疑医生告诉他的诊断结论,遂在心里痛苦地说:“也许,大家都瞒着我..我得的是绝症吧?”

丘吉尔坐在床头侧边,轻轻抚着张伯伦那只枯瘦如柴的手,心里陡然生起无限感慨和哀怜。

“可怜的老人!他显然不行了..”

他想起过去与张伯伦的关系,心里不禁有些内疚。

的确,过去他是张伯伦政治上最力强硬的对手。他曾多次在下院辩论中,用最尖锐的言辞指责过这个可怜的人。现在看着这个老人濒临死亡,不禁有些后悔。政见不同,辩论可也,何须那样慷慨激昂,毫不饶人?自己那种处处锋芒毕露的毛病确也该改一改了。

在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见昔日的对手丘吉尔前来看望,这使张伯伦十分感动。

“感谢..你..前来看我!”

“首相,别着急。”丘吉尔安慰说,“看你气色,这病不要紧的,肯定能治好的。”

张伯伦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微笑:“上帝保佑。”

“上帝会拯救你的,也会拯救整个人类!”

“阿门!”

接着,张伦伦一阵巨烈的呛咳,缓过气来,摇了摇头,说道:“我知道..我这次..恐怕不行了。首相这个职务,以后我怕是难以承担了。国家..大政..全靠..你们了。”

丘吉尔见首相伤心落泪,忙劝道:

“首相,你千万别..别这么想。”

“不!”张伯伦摇摇头说。“这是我的..我的真实想法。我已经..向,向陛下说了。我..应该,辞职!”

听到首相说这些伤感的话,丘吉尔心里大受震动。他本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

首相眼里含着泪花,丘吉尔眼里也含着泪花。他一面轻轻抚着首相的手,一面给首相揩拭流向腮边的泪水。

张伯伦突然紧紧盯着丘吉尔的眼睛。好一阵,这才若有所思地问道:“温斯顿!我..真的不行了。我,辞职以后,你..愿意..接替我吗?”

这问题来得十分突然。

丘吉尔看着张伯伦那双悲伤而真诚的眼神,遂直率地点了点头。回答道:“愿意!我愿意完成首相未竟的事业!”

张伯伦含糊地点了点头,嘴角浮现出一丝只有明眼人才能察觉的苦笑..

告别张伯伦出来,丘吉尔不禁浮想联翩。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位可怜巴巴的首相,快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了。那么,究竟该怎样对他定论呢?

平心而论,首相是辛苦的。他在首相这个位置上为国家做了大量工作。他心地善良,热爱和平,为和平事业做了很大努力。只是,他的能力似很平庸,他的思想似太保守,他的性格似太懦弱。在内政上,他没有什么新的招数,没有切实办好几件大事的魄力。在外交上,他太软弱,妥协太多,让步太多。他的外交思想的症结,便是他对希特勒那样的魔鬼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死心塌地地推行绥靖主义。这是他一身中最大的失误!也是他带给国家和民族最大的灾难!他口口声声维护和平,却恰恰在和平的幻想下掩盖了战争的危险。这不能不是他本人最大的悲剧,也不能不是大英帝国乃至全人类的悲剧!

那么,如果我当了首相呢?我会怎么办?那时,又将如何呢?

在回走的路上,丘吉尔这么无边无际地想着..

首相的桂冠,果真落在丘吉尔的头上。

那晚,他一回到官邸,就接到了英王陛下的诏书。

当晚6点钟,丘吉尔被召到圣詹姆士公园西端的白金汉宫觐见英王。

宫殿并不高大,却是画栋雕梁,富丽堂皇,布局十分考究。宫内,壁挂壁画,嵌镶得体,幅幅流光溢彩,全是历代收藏的艺术至宝。正堂,层层帷幕,遮拦有序,红烛高照,明暗适度。英王宝座,依壁而设,背后衬着大型飞天女神浮雕。两侧,侍卫身着甲胄,仗剑而立。

整个内殿,雄伟,绚丽,森严,华贵,宛若上帝之所。

丘吉尔由侍卫官引领入宫,欣欣然,惶惶然,心情十分激动。

过去多年,他虽贵为大臣,也参加过多次上流社会的集会,却是很少入宫觐见英王。这一次,他是应召前去受命,这就非同小可,因而非常小心,非常谨慎,生怕有失体统。但他毕竟是有阅历的人。他尽量抖擞精神,做到落落大方,有礼有节。他决心给英王陛下最最良好的印象。

此刻,英王正襟危坐,神态庄严。

丘吉尔进得宫内,深情地向御座靠近。站定之后,叩首便拜:“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拜见陛下!”

“一旁就坐。”

英王宽厚仁慈地发出御示,同时伸出右手,指了坐位。

“臣不敢与陛下同坐。请允站着,恭听陛下指示。”

英王仍然和善地道:“你且坐下,朕有话问你。”

“遵旨。”

这时,丘吉尔方得小心翼翼坐下。一路上,自己多次想到要落落大方地觐见,不料事到临头,却又有些慌张,弄得如是拘谨。好在还未失礼失态。

而背心竟出了些许冷汗。

英王把丘吉尔打量好一会儿,这才微微笑道:“温斯顿!朕打算让你出任首相,组织新的内阁。你愿不愿意?”

“谢陛下!臣愿意。”

“看来,你早有当首相的思想准备。是吧?”

英王陛下这话来得相当突然,丘吉尔直冒冷汗,悔恨自己答得太快太直。然而,事到如今,只好硬着头皮,于是更加大胆地道:“陛下!贤哲有言: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愿当首相的大臣不是好大臣。臣这想法,不知对与不对,愿陛下明示。”

对于丘吉尔的直率,英王是满意的。在所有大臣中,像丘吉尔这样直率的大臣实在太少。遂点头道:“这话很对!不过——你要明白,首相这位置,举足轻重,关系重大,非同儿戏。”

“臣愿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不负陛下之望。”

丘吉尔渐渐适应这里的气氛,精神渐佳,应对起来,也就机敏得体了。英王满意地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朕正式提名,让你出任首相。如何?”

“谢陛下!”

英王沉思片刻,语重心长地道:“从现在开始,你可考虑抓紧组阁。如今,国事烦难,国际上风云变幻,大敌当前。我大英帝国又已经向德国正式宣战。首相一职,任重道远。你要好好干哪!”

“陛下放心!臣定当奋力拼搏,为陛下争气,为祖国争光!”

“好,很好!你去办吧。”

觐见结束,丘吉尔上前亲切地与英王握别,并祝英王万寿无疆。然后,随同侍卫慢慢退下。

出得王宫,丘吉尔这才从紧张的应对中松缓过来。此时,他兴奋极了,那颗已经十分激动的心跳动得更加厉害,更加有力,连他自己都能听到那跳动之声似的。

“啊啊,首相,首相!——我如今要做首相了!”

此刻的丘吉尔,真想对天长啸三声!

丘吉尔从政多年,对于权力的重要性是深有体会的。

他认为,官场就是权力的竞技场。身在官场,对于权力的角逐这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只有傻瓜和书呆子才故作清高,视权力和金钱为粪土。在他看来,只有敢于角逐第一位的权力,才算得上从政的最高境界。难怪,后来他在他的历史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中公开声称——

在我的长期政治经历中,我曾经担任过国家的大部分重要职务。但我毫不迟疑地承认,我目前担任的职务是我最喜爱的。权力,如果被用来对同胞作威作福,或者用来增加个人的虚荣,就应该被认为是卑鄙的。但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当一个人相信自己知道应当发布何种号令的时候,执掌权力就是一种幸事。

的确,温斯顿·丘吉尔,这个雄心勃勃的昂格鲁撒克逊人,对接任首相是非常乐意的,充满信心的。难怪他进一步公开声称:

在任何活动范围内,第1号职务同第2号、第3号或第4号职务是无法相比的。除第1号人物外,所有其他的人的职责和问题是迥然不同的,而且在许多方面是比较艰难的。当第2号或第3号人物不得不提出一项重大计划或政策的时候,那往往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他不但要考虑政策的得失,而且要考虑领导的意图。不但要考虑提什么意见,而且要考虑在他的地位提哪些意见才恰当。不但要考虑做什么,而且要考虑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同意,怎样才能付诸实施。而且,第2号或第3号人物还得考虑第4号、第5号和第6号人物的意见,说不定还要考虑内阁以外的某个头面人物——第20号人物的意见..相反,居于首要地位,情况就简单得多了。一个公认的领袖,只要他确信怎么做最好、就可以怎么做。也就是说,只要他决定那么做就可以那么做。

温斯顿·丘吉尔带着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满足赶回他的官邸。

他立即把觐见英王的佳音传达给他的妻子儿女。理所当然,他的全家都为他的荣升而高兴,都立即沉浸在无比荣耀、无比高贵和无比自信之中了。

兴奋之余,丘吉尔感到有些倦乏,他想小憩一会儿。但他靠在沙发上,却怎么也合不拢眼睛。权力的满足感袭来之后,又一种责任的沉重感向他压来。

他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上任的啊!在国内,许多大政要理顺,许多项目要实施;在国际,许多政策要调整,许多大事要应对。当前,尤其紧迫而又关系重大的是,英国已经对德宣战。阴险、狡诈、凶狠的希特勒是他最强硬的对手。英吉利海峡对岸,英法联军即将进行一场空前未有的恶战。英国的生存,英国在世界面前的荣光和地位,正在受到十分严峻的考验。

眼下,按照英王陛下的指示,他得抓紧时间组建新的内阁,抓紧调整战时内阁国防委员会,抓紧部署对德作战的方案..

抓紧,抓紧,抓紧!一天也不能耽搁!


相关内容

  • 二战历史解密:"三巨头"签署[开罗宣言]始末
  • 70年前,即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埃及开罗签署了<开罗宣言>,对战后对日处置达成了协议,规定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时光倒流七十年,已巍然屹立数千年的埃及金字塔见证了一段改变世界政治版图的历史.1943年11月22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于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 ...

  • 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 在浩如烟海的"二战"史料中,英国战时内阁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首屈一指. 为什么这样说?历史文献中,当事人的记述往往比后人编写的文字更真实,而重要人物的认知程度又远胜于一般人,回忆价值更高.丘吉尔是"二战"盟国"三巨 ...

  • 2010初三历史
  •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综合测试题 一 选择题(2.5×20=50分) 1."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主要是指 A.<九国公约>的签订 B.<五国公约>的签订 C.<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D.<联合国家宣言>的 ...

  • 二战时的英国和日本哪个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文/寂寞的红酒 英国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大主要参战国,一个是盟国的三号主力,一个是轴心的二号主力.长期以来,人们对英国和日本哪个实力强一直争论不休.由于英国人在东南亚战场被日军打的鸡飞狗跳,因此很多人认为日本实力要强于英国.事实上,恰恰相反,英国人的实力强于日本人,而且强的不是一点点. 英国是 ...

  •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__导学案
  •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导学案 2015年11月 班级 姓名 课标要求: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 发和扩大的主要事件. [学习目标] 1.理解绥靖政策(主要表现:慕尼黑阴谋)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 ...

  • 英语颜色词的表情功能
  •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教育理论・ 英语颜色词的表"情"功能 张宏莉 赵芳芳 (陇东学院英语系,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颜色词作为现代语料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除描绘客观事物的色彩外,还可以用来表情言志,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本文拟从颜色词表示人的情绪.表达人的心理感受 ...

  • [我的早年生活]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我的早年生活>课堂实录讲课者:梁永坚一.引入新课老师:上课.同学们,你们学过二战的历史吗?学生:没学过,但看过好些二战电影.老师:你们能说出几位二战的同盟国.轴心国的领袖人物吗?学生: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毛泽东.蒋介石.艾森豪威尔.朱可夫.希特勒.隆美尔--老师:很好!今天,我们一 ...

  • 二战时英国和苏联没被德国击败的关键原因是美国[租借法案]?
  •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孤立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美国直到"珍珠港事件"以后才正式参战.而事实上,美国并非真正的对世界形势"袖手旁观",在正式参战前,美国通过经济手段对英.苏等主要反法西斯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经济和物资援助, ...

  • 丘吉尔的长寿秘诀
  • 丘吉尔的长寿秘诀 营养医师沈雁英的博客 2011-08-09 沈雁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研究员.主任医师.国家卫生部认证营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北京伦理协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