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研究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研究

摘要

在当今社会,由网络社会引发的伦理道德事件不计其数,不断地在挑战社会

的道德底线,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已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互联网正在成

为一种可以不受社会分工限制,不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受意识形态限制,人人可以

拥有和使用的新的传播媒介。网络正在逐步造就一个全新的虚拟社会,它超越了

时间、空间、等级等一些客观现实因素,不断的冲击和打破现实的伦理道德关系。为了更好的了解网络社会及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探寻和解决人们在网络社会中

所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就此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

和探讨。在触及道德底线事件时有发生的今天。对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

化与伦理道德的研究与讨论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瞬息万变,人们交往的方式也是日新月异,从古时候传

统的书信、信鸽传书、邮驿等交往方式到上个世纪的电话、电报、传真一直发展

到现在的手机、QQ、飞信等一些先进的联系工具。可以说在这些交往方式的变化

过程中人们交往关系之间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距离

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一句话: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生活便开始

在演戏,也就是说直接的交往与间接的交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网络不断在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网

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研究探讨网络发展

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网络

让我们实现了地球村的理想,让我们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但是,与此同时网络

也在挑衅着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念。一些违背道德的网络犯罪也是层出不穷。道德

范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

关键词:网络社会 人际关系 伦理道德 的。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网络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人。

引言

网络(Network),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

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系统。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杰出代表,网络改变着人们的学

习、工作和生活,在教育、军事、科技、经济等众多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可

以说,网络正改变着世界,还将继续的改造和重塑我们的世界,甚至是创造一个

全新的多元化的世界。

1.背景

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

映,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根

据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网络社会自然也应该具有

自己的道德,那么,网络社会的道德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具有哪些新特点、其发

展趋势如何呢?我们必须跳出“纯”技术的视界,对之作一番认真地探索与思考。

2.参考数据

1.5—2

亿之间。

网民性别比例:

第十五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网民占60.6%,女性网民占39.4%(如

图所示)。男性依然占据网民主体。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

的范畴。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

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

被领导关系等。

网络人际关系是一种以网络为中介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交往、网络技

术和网民个体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是网络人际关系产生的基础。其中,网络交

往和网络技术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领域,扩展了人际关系的范围,凸显了人际精

神交往,催生了新的交往方式。自我价值体现的心理,喜新猎奇的心理,情感表

达的心理,则是个体心理因素在网络时代的表现。

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匿名性、共享性。网络人

际关系实现了个体间在人格尊严上的真正平等。

伦理道德

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

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

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

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

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有自我

的要求,又受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

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

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

正文

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一些权威的关于这一问题的统计研究,当前的网络

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发展型的虚拟的网络社会。它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有

别与现实社会,又依存与现实社会。虽然网络以及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

视听,带来了无限的方便,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但在我们享受这些优势和便利的

同时,网络以及网络社会人们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1、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

1.2交往主、客体的异化

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网络社会中,“虚拟性”成了其最主要的特征,网络上

的一切都“数字化”和“符号化”了。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文字、形象和听到的

声音变成了数字化的终端显现,以至于交往的人也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这一

系列的意识形态的转变,使其网络行为逐渐脱离了现实的制约,网络社会人际交

往的主、客体也逐渐异化为“网络人” ,产生了网络社会中特殊的人际关系的

主体和客体。

1.2交往主、客体的复杂性

互联网因其连接方便、操作简单、用途广泛等优势使其正在成为一种可以不

受社会分工限制,不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受意识形态限制,人人可以拥有和使用的

新的传播媒介。又因网络的“全球性”使得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信仰、观念、教育程度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往,人际交往范围得到了无限度的扩大。再

加上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中主、客体的异化,使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更具随机性和

不确定性。综合表现为交往中主、客体的复杂性。

1.3人际交往方式、内容的多样性

网络丰富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渠道。电子邮件,

QQ、ICQ、网络论坛BBS、网络电话、网络视频、网络社区、网络工会等不胜

枚举。网络社会中交往的特殊性,即以数字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现实

中的直接接触减少,而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也因其纷繁复杂的交往群体,独特的交往方式,使其人际交往的内容更具多样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生活等。

1.4人际交往环境的虚拟性、高速性、全球性

网络人际交往处在一种通过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构成的网络空间来实现

的虚拟的现实中。其中的人际交往环境——网络社会,不仅仿造现实社会的形态

和模式建造,而且还有所突破,营造出一种完全虚拟的现实。使人如身临其境。不仅如此,网络还通过计算机操作平台和网络终端将全球联结成一个“地球村”,使网络人际交往达到交往的全球化。依赖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应用,网络

社会中的信息、数据化传输速度得到又一提升。可以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已经

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全球化的虚拟时代。

1.5交往关系的短暂性

网络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和需要(资源的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

地互联形成的,以至于网络交往只是利益关系的简单连结,毫无关系的人都可有

感情产生,如网恋。虽然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方式众多,但因它主要依托于网络,一旦网络主体脱离网络这个平台,联系也就中止了。可见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单

一性。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维持变得极为困难。因此,网络

社会人际关系普遍存在短暂性。一旦这种网络利益关系的解除,网络社会中的人

际关系也就随之而瓦解了。

网络社会中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必将引起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

方面的变化。

2.网络发展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人际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难题,这些伦理难题均有其现实表现、

产生根源和具体危害。难题之一是隐私权的侵犯,主要表现为侵害个人通信内容、

收集他人私人资料赚钱、侵入他人系统获取资料、不当泄露他人资料等。难题之

二是诚信的缺失,主要表现为虚假权威的肆虐和情感欺骗的盛行。网络诚信缺失

的原因在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与滞后的网络道德规范不一致,网络法律法规

不健全,网络技术自身不完善。难题之三是情感的放纵,以网恋行为和网络色情

最为触目惊心。

2.1 人际情感疏远冷漠

据新闻报道,北京一名中学生因母亲阻止自己上网,竟挥刀相向,这是网络导致

人与人之间交流减少、感情淡漠的典型。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

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尤其是

其提供的跨时空、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

交际,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

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2 青少年犯罪率日趋增长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日趋增长。据调查,其原因有相当一大部分是来自计算机网

络方面。好多中学生因迷恋网络整天沉浸于网吧而荒废了学业, 有的学生为了

还上网欠下的债而去偷盗、抢劫甚至杀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还有的青少年因

对网上的某些东西感兴趣、出于好奇地去模仿效仿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类似的例

子在电视和报纸上时常有报道。

2.3 侵权现象严重

网络的开放性,使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受人瞩目的问题。侵犯他人著作权和专利的

知识权,未经允许借用、抄袭、复制他人的程序和信息,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其次,人的姓名、性别、身体状况、家庭状况、财产状况、社会生活背景资料在

网络的空间中将会是一连串的符号。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与这些符号的通用性对个

人隐私的保护也是一个挑战。

3.网络伦理道德的层次化

网络社会中的参与者,可以说是一个繁杂的集合体.有着不同的伦理道德修养

程度,不同的认知标准和不同的处事原则,造成网络伦理道德的层次性分化。

引据弗洛德的观点,网络伦理道德层次分别为:层次一,遵循“快乐原则”

的“本我”。即指强烈的本能冲动会使一些人屈服从于欲望的满足,丧失道德的

原则,可能做出非道德,反社会的乃至违法犯罪的行为。是一种完全化了的人本

思想的体现。层次二,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在“及时行乐”的非道德

行为背后,现实生活道德准则的规约仍将折射出“自我”自我会有意无意地压制

本能冲动,本我冲动会自然转化为面向实际境遇的自我满足。网络社会中,“网

络人”追求自我,体现自我,展现自我,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层次

三,遵循“理想原则”的“超我”。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和崇尚自我的基础上,

“网络人”伦理道德会逐步向“超我”的方向靠拢。类似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生

活那样,他们会有意识地追求网络上的“至善”境界。体现了人的社会性的本质

内涵。

网络社会中,“网络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伦理道德意识的交织,冲突

和融合构成了网络社会交往的伦理道德。

4.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

就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于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

有学者定义,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

规范的总和。其实网络伦理只是一个虚拟的命题,它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伦理观

的出现,不是对传统伦理的否定,相反,它不过是现实社会伦理在网络社会中的

延伸、扩展和运用。因此,网络伦理概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伦理形态

的出现,而是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网络社会中的适用

是有差异的。事实上,社会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我们不太可能在同一时代形成分

立的既有伦理和网络伦理,让每个人同时践行两种根本不同的伦理观。所以,构

建我国网络伦理,应当立足于一般既有伦理,利用现实社会伦理的一般原则培养

网络伦理的生长和网络伦理规范体系,通过协调既有伦理与网络伦理之间的关

系,使之整体发展为网络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

(二)培养和提高网络行为主体的伦理意识

道德作为人类理性,其发生作用的根本机制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意志,即道

德主体的自律水平。网络传播所形成的伦理观完全改变了以往人们长期形成的伦

理规定,网络媒介有自己的伦理道德和自律方式。这一点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得尤

为突出。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人与人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一种间接的性质,人与

人的交流也主要是在一种无标识状态下的交流,因而直接的道德舆论评价难以进

行,诸如法律等外在的道德约束力被弱化,最主要的起到规范作用的是网络行为

主体自身的道德意识。

在培养和提高网络主体伦理意识的具体做法上,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网络伦理

建设的先进经验,把网络伦理纳入到各级教育中去,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教育体系。同时,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

种媒体宣传网络伦理,使全社会公民都能及时的了解什么样的网络行为是正当

的、什么样的网络行为是非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导向,提升广大公众道德自律水平,最终杜绝不正常的网络行为。

结论

在这个网络社会人们交往关系千变万化,所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日益严重的

时代,针对网络人际关系的种种症结,需要对症下药,内外兼治。网络人际关系

的外在调控主要涉及技术控制、制度保障、文化引导。技术控制指确保系统的安

全性,如通过设置密码、数据防窃、防备病毒等手段防患于未然。制度保障指制

定和完善网络人际交往相关法规,建立和健全对网络行为的监管机制。文化引导

则指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网络文化的人文品位。网络人际关系的主体塑造,

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要遵守网络伦理原则即无害、自主、尊重、

平等互利等原则:其次,要明确网络道德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是公民的

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网络社会中的应用;再次,要以慎独和内省为主要途径,培养

网络交往主体的交往能力和道德意识。只有外在调控与主体塑造相结合,才能使

社会伦理道德回归正轨,才能使网络人际关系向着合理、完善、至美的境地迈进。

参考文献和注释 [1]刘可风等主编:《应用哲学与应用伦理学引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年版。

[2]宋惠昌主编:《应用伦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7月。

[3]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4]吴满意:《试论网络伦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5]张佐等:《网络异化与网络伦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

期。

[7]张文杰等:《网络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1998年版。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研究

摘要

在当今社会,由网络社会引发的伦理道德事件不计其数,不断地在挑战社会

的道德底线,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已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互联网正在成

为一种可以不受社会分工限制,不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受意识形态限制,人人可以

拥有和使用的新的传播媒介。网络正在逐步造就一个全新的虚拟社会,它超越了

时间、空间、等级等一些客观现实因素,不断的冲击和打破现实的伦理道德关系。为了更好的了解网络社会及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探寻和解决人们在网络社会中

所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就此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

和探讨。在触及道德底线事件时有发生的今天。对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

化与伦理道德的研究与讨论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瞬息万变,人们交往的方式也是日新月异,从古时候传

统的书信、信鸽传书、邮驿等交往方式到上个世纪的电话、电报、传真一直发展

到现在的手机、QQ、飞信等一些先进的联系工具。可以说在这些交往方式的变化

过程中人们交往关系之间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距离

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一句话: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生活便开始

在演戏,也就是说直接的交往与间接的交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网络不断在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网

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研究探讨网络发展

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网络

让我们实现了地球村的理想,让我们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但是,与此同时网络

也在挑衅着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念。一些违背道德的网络犯罪也是层出不穷。道德

范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

关键词:网络社会 人际关系 伦理道德 的。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网络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人。

引言

网络(Network),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

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系统。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杰出代表,网络改变着人们的学

习、工作和生活,在教育、军事、科技、经济等众多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可

以说,网络正改变着世界,还将继续的改造和重塑我们的世界,甚至是创造一个

全新的多元化的世界。

1.背景

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

映,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根

据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网络社会自然也应该具有

自己的道德,那么,网络社会的道德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具有哪些新特点、其发

展趋势如何呢?我们必须跳出“纯”技术的视界,对之作一番认真地探索与思考。

2.参考数据

1.5—2

亿之间。

网民性别比例:

第十五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网民占60.6%,女性网民占39.4%(如

图所示)。男性依然占据网民主体。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

的范畴。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

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

被领导关系等。

网络人际关系是一种以网络为中介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交往、网络技

术和网民个体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是网络人际关系产生的基础。其中,网络交

往和网络技术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领域,扩展了人际关系的范围,凸显了人际精

神交往,催生了新的交往方式。自我价值体现的心理,喜新猎奇的心理,情感表

达的心理,则是个体心理因素在网络时代的表现。

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匿名性、共享性。网络人

际关系实现了个体间在人格尊严上的真正平等。

伦理道德

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

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

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

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

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有自我

的要求,又受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

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

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

正文

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一些权威的关于这一问题的统计研究,当前的网络

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发展型的虚拟的网络社会。它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有

别与现实社会,又依存与现实社会。虽然网络以及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

视听,带来了无限的方便,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但在我们享受这些优势和便利的

同时,网络以及网络社会人们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1、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

1.2交往主、客体的异化

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网络社会中,“虚拟性”成了其最主要的特征,网络上

的一切都“数字化”和“符号化”了。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文字、形象和听到的

声音变成了数字化的终端显现,以至于交往的人也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这一

系列的意识形态的转变,使其网络行为逐渐脱离了现实的制约,网络社会人际交

往的主、客体也逐渐异化为“网络人” ,产生了网络社会中特殊的人际关系的

主体和客体。

1.2交往主、客体的复杂性

互联网因其连接方便、操作简单、用途广泛等优势使其正在成为一种可以不

受社会分工限制,不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受意识形态限制,人人可以拥有和使用的

新的传播媒介。又因网络的“全球性”使得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信仰、观念、教育程度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往,人际交往范围得到了无限度的扩大。再

加上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中主、客体的异化,使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更具随机性和

不确定性。综合表现为交往中主、客体的复杂性。

1.3人际交往方式、内容的多样性

网络丰富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渠道。电子邮件,

QQ、ICQ、网络论坛BBS、网络电话、网络视频、网络社区、网络工会等不胜

枚举。网络社会中交往的特殊性,即以数字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现实

中的直接接触减少,而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也因其纷繁复杂的交往群体,独特的交往方式,使其人际交往的内容更具多样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生活等。

1.4人际交往环境的虚拟性、高速性、全球性

网络人际交往处在一种通过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构成的网络空间来实现

的虚拟的现实中。其中的人际交往环境——网络社会,不仅仿造现实社会的形态

和模式建造,而且还有所突破,营造出一种完全虚拟的现实。使人如身临其境。不仅如此,网络还通过计算机操作平台和网络终端将全球联结成一个“地球村”,使网络人际交往达到交往的全球化。依赖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应用,网络

社会中的信息、数据化传输速度得到又一提升。可以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已经

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全球化的虚拟时代。

1.5交往关系的短暂性

网络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和需要(资源的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

地互联形成的,以至于网络交往只是利益关系的简单连结,毫无关系的人都可有

感情产生,如网恋。虽然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方式众多,但因它主要依托于网络,一旦网络主体脱离网络这个平台,联系也就中止了。可见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单

一性。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维持变得极为困难。因此,网络

社会人际关系普遍存在短暂性。一旦这种网络利益关系的解除,网络社会中的人

际关系也就随之而瓦解了。

网络社会中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必将引起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

方面的变化。

2.网络发展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人际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难题,这些伦理难题均有其现实表现、

产生根源和具体危害。难题之一是隐私权的侵犯,主要表现为侵害个人通信内容、

收集他人私人资料赚钱、侵入他人系统获取资料、不当泄露他人资料等。难题之

二是诚信的缺失,主要表现为虚假权威的肆虐和情感欺骗的盛行。网络诚信缺失

的原因在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与滞后的网络道德规范不一致,网络法律法规

不健全,网络技术自身不完善。难题之三是情感的放纵,以网恋行为和网络色情

最为触目惊心。

2.1 人际情感疏远冷漠

据新闻报道,北京一名中学生因母亲阻止自己上网,竟挥刀相向,这是网络导致

人与人之间交流减少、感情淡漠的典型。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

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尤其是

其提供的跨时空、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

交际,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

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2 青少年犯罪率日趋增长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日趋增长。据调查,其原因有相当一大部分是来自计算机网

络方面。好多中学生因迷恋网络整天沉浸于网吧而荒废了学业, 有的学生为了

还上网欠下的债而去偷盗、抢劫甚至杀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还有的青少年因

对网上的某些东西感兴趣、出于好奇地去模仿效仿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类似的例

子在电视和报纸上时常有报道。

2.3 侵权现象严重

网络的开放性,使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受人瞩目的问题。侵犯他人著作权和专利的

知识权,未经允许借用、抄袭、复制他人的程序和信息,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其次,人的姓名、性别、身体状况、家庭状况、财产状况、社会生活背景资料在

网络的空间中将会是一连串的符号。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与这些符号的通用性对个

人隐私的保护也是一个挑战。

3.网络伦理道德的层次化

网络社会中的参与者,可以说是一个繁杂的集合体.有着不同的伦理道德修养

程度,不同的认知标准和不同的处事原则,造成网络伦理道德的层次性分化。

引据弗洛德的观点,网络伦理道德层次分别为:层次一,遵循“快乐原则”

的“本我”。即指强烈的本能冲动会使一些人屈服从于欲望的满足,丧失道德的

原则,可能做出非道德,反社会的乃至违法犯罪的行为。是一种完全化了的人本

思想的体现。层次二,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在“及时行乐”的非道德

行为背后,现实生活道德准则的规约仍将折射出“自我”自我会有意无意地压制

本能冲动,本我冲动会自然转化为面向实际境遇的自我满足。网络社会中,“网

络人”追求自我,体现自我,展现自我,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层次

三,遵循“理想原则”的“超我”。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和崇尚自我的基础上,

“网络人”伦理道德会逐步向“超我”的方向靠拢。类似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生

活那样,他们会有意识地追求网络上的“至善”境界。体现了人的社会性的本质

内涵。

网络社会中,“网络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伦理道德意识的交织,冲突

和融合构成了网络社会交往的伦理道德。

4.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

就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于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

有学者定义,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

规范的总和。其实网络伦理只是一个虚拟的命题,它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伦理观

的出现,不是对传统伦理的否定,相反,它不过是现实社会伦理在网络社会中的

延伸、扩展和运用。因此,网络伦理概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伦理形态

的出现,而是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网络社会中的适用

是有差异的。事实上,社会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我们不太可能在同一时代形成分

立的既有伦理和网络伦理,让每个人同时践行两种根本不同的伦理观。所以,构

建我国网络伦理,应当立足于一般既有伦理,利用现实社会伦理的一般原则培养

网络伦理的生长和网络伦理规范体系,通过协调既有伦理与网络伦理之间的关

系,使之整体发展为网络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

(二)培养和提高网络行为主体的伦理意识

道德作为人类理性,其发生作用的根本机制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意志,即道

德主体的自律水平。网络传播所形成的伦理观完全改变了以往人们长期形成的伦

理规定,网络媒介有自己的伦理道德和自律方式。这一点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得尤

为突出。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人与人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一种间接的性质,人与

人的交流也主要是在一种无标识状态下的交流,因而直接的道德舆论评价难以进

行,诸如法律等外在的道德约束力被弱化,最主要的起到规范作用的是网络行为

主体自身的道德意识。

在培养和提高网络主体伦理意识的具体做法上,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网络伦理

建设的先进经验,把网络伦理纳入到各级教育中去,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教育体系。同时,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

种媒体宣传网络伦理,使全社会公民都能及时的了解什么样的网络行为是正当

的、什么样的网络行为是非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导向,提升广大公众道德自律水平,最终杜绝不正常的网络行为。

结论

在这个网络社会人们交往关系千变万化,所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日益严重的

时代,针对网络人际关系的种种症结,需要对症下药,内外兼治。网络人际关系

的外在调控主要涉及技术控制、制度保障、文化引导。技术控制指确保系统的安

全性,如通过设置密码、数据防窃、防备病毒等手段防患于未然。制度保障指制

定和完善网络人际交往相关法规,建立和健全对网络行为的监管机制。文化引导

则指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网络文化的人文品位。网络人际关系的主体塑造,

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要遵守网络伦理原则即无害、自主、尊重、

平等互利等原则:其次,要明确网络道德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是公民的

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网络社会中的应用;再次,要以慎独和内省为主要途径,培养

网络交往主体的交往能力和道德意识。只有外在调控与主体塑造相结合,才能使

社会伦理道德回归正轨,才能使网络人际关系向着合理、完善、至美的境地迈进。

参考文献和注释 [1]刘可风等主编:《应用哲学与应用伦理学引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年版。

[2]宋惠昌主编:《应用伦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7月。

[3]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4]吴满意:《试论网络伦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5]张佐等:《网络异化与网络伦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

期。

[7]张文杰等:《网络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1998年版。


相关内容

  • 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与伦理道德探究
  • 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与伦理道德探究 张嘉友徐云峰 [摘要]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与伦理道德问题是当代人们关心和探讨的热点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网络社会人际关系出现新方式.新变化.必然对当代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引起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为了建立良好的网络社会人际关系,加强对人们网络交往的正确引导,建构 ...

  • 关于信息伦理学学科性质的几点说明
  • [摘要] 信息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应用伦理学,对学科性质必须做出几点清晰的说明:信息伦理学的交叉性与应用性特征:信息伦理学可资利用的学科资源:信息伦理学致力于对具体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而非纯粹理论构造的关注:信息伦理学未来的研究走向将是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创新. [关键词] 信息伦理学 学科性质 信息伦理 ...

  • 微信传播机制背后的人际交往模式变革解析
  • 社会学 微信传播机制背后的 人际交往模式变革解析 李 阳 摘要: 微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 已成为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在微信自媒体化与社交分享平台相结合的强效传播机制驱动下, 一场人际交往模式的变革正在逐渐展开. 撇开微信的即时性. 强关系连带. 个人媒体化等自身固有优势外, 微信 ...

  •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 第22卷第1期钦 州 学 院 学 报2007 年2月 当代中国的 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宋 倩, 廖昌荫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友好谦恭.人情面子等因素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影 响;而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人际关系模式受到了强烈冲击,呈现出民主化.开放化.理性化.功利化 等 ...

  • 现实与虚拟
  • 论人在现实与虚拟空间场所(环境) 之间转换的缺失补偿理论 文:君临月下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在现实与虚拟两个空间场所,尤其是虚拟空间环境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研究分析现实与虚拟场所的特点以及人在两个场所流转的动因与规律,正确处理好人在两个空间场所的关系. ...

  • 论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发展
  • 作者:郑永廷邓泽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年11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各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进入小康社会之后,生产方式.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和利益关系将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将导致道德关系也 ...

  •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建设思路
  •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建设思路 李 [摘 要] 强 1 刘强 1 陈宇琳 2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互联网作为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对社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互联网迅速地改 变和重塑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其经历着一场解构与重构的革命 ...

  •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最新版方便打印版)
  •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14最新版) 四门课程全部资料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 ...

  • 从网络狂欢看互联网时代的个人.共同体与社会
  • 在当前我国快速的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中,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强,传统共同体纽带逐渐断裂,人际之间的联结弱化,社会风险日益增多,社会焦虑普遍弥漫,由此,网络狂欢因其超时空性.即时互动性.对大规模人群的可容纳性等优势,逐渐凸显成为人们开展狂欢活动.释放社会情绪.排解社会焦虑.满足群体归属感的集 体活动形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