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概念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概述

我国的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之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不仅为我国人类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又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和护理实践,也必将为人类保健事业和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概念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异彩夺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学科。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医疗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医护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基础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等方面。基础理论包括中医护理基础理论、辨证施护的基础理论以及中药与方剂知识等。临床护理实践包括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以及临床病证的辨证护理。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作为中华瑰宝的祖国医学,在几千年的锤炼中已融进了大量的护理学实践经验。自古以来,中医治病是集医、药、护为一身,所以,在我国传统医药学中一直都包含有丰富的中医护理内容,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但是许多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都散在记录于历代医学文献中。

护理学的起源先于针药治疗,这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早在远古时

期,原始人类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扎,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疼痛的行为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由春秋战国时期各医家著成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疾病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养生康复护理、服药护理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热熨、洗药等护理技术。比如在饮食起居调理方面,提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心理护理方面,认为患者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展、预后有着很大影响,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并告诫医护人员应了解患者各方面的喜恶,量其所宜,随顺调之,对骄恣纵欲,不遵守疾病禁忌的人,应耐心开导,使其消除疑虑,遵守禁忌,服从治疗。《黄帝内经》的“顺四时而适寒暑”理论,指出了四时养生起居的规律,也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对五脏病证的护理,《黄帝内经》指出:“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饮食寒衣”。在饮食护理方面,《黄帝内经》中亦有具体的论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这些内容指出饮食要有节,食物的寒凉温热要与季节相适应。在情志护理方面,《黄帝内经》强调了不良的情志刺激可导致人体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能诱发和加重病情,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以及“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对疾病的辨证施护理论和措施,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在护理操作技术方面,《伤寒杂病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如熏洗法、烟熏法、坐浴法、占烙法、外掺法、灌耳法等。尤其是张仲景首创了猪胆汁灌肠法,并在急救护理方面提出了对自缢、溺水者的抢救措施,具体方法与现代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压法极其相似。在服药护理方面,《伤寒杂病论》中对煎药方法、服药注意事项、服药后观察反应及饮食禁忌都有具体的介绍。如桂枝汤方后注明“以水七升,微火煮服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药后应“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并加盖被子,观察汗出要以

微有汗为佳,不可大汗淋漓,否则病必不除。在服药后的饮食禁忌方面主张服桂枝汤后要“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伤寒杂病论》在饮食护理上也有详细论述,指出饮食的辨证:“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注意五脏病食忌、四时食忌、冷热食忌、妊娠食忌,在饮食卫生方面应注意“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梅多食,坏齿”,“猪肉落水浮者,不可食”,“肉中有米点者,不可食”等。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以发明麻醉术而闻名于世。在养生健身方面,他认为锻炼可以帮助消化,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他倡导的“五禽戏”,就是在古代导引方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5种动物的姿态动作,把体育与医疗护理结合起来的保健方法,是最早的康复护理方法。

到了晋代,中医护理有了新的进展,王叔和在《脉经》一书中阐明了脉理,并比较了脏腑各部的生理、病理脉象,分析了各种杂病及妇女、小儿的脉证,同时改进了寸、关、尺的诊脉方法,使脉诊法成为临床护理及观察病情时的重要手段,为运用中医护理手段观察患者病情提供了依据。针灸学家皇甫谧根据《灵枢》并结合临证经验,编著了《甲乙经》,发展了针灸疗法,并阐述了针灸治疗的针刺和灸法的操作技术,使中医学说更为丰富,护理工作也随之增加了新的内容。 到了五代时期,古代医家人才辈出,举不胜举,是祖国医学史上发展的辉煌阶段,也是中医护理向纵深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治疗疾病的方法逐渐形成以针药为主,以护理为辅的局面,从而使护理形成了独立学科。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以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术流芳百世,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书中“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两篇,专论医德,对医护人员谆谆告诫要一切为患者着想,对患者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要一视同仁,尤其重视妇女和小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千金要方》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临证各科的诊断、针灸、食疗、预防、卫生、护理技术等各个方面。在护理技术方面,孙思邈首创了细葱管导尿法,以及蜡疗法、热熨法等。在预防方面,主张“上医医未病之病”,教导人们要“常习不唾地”,并提出“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以预防传染病。总之,孙思邈总结了内、外、妇、儿各科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临证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护理学。

宋代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为医药学著作的整理、研究和推广创造了条件。医家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其中有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和很多著名医学著作,为中医护理学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尤其是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而且在临床上大量运用,形成了中医心理护理上的一个高峰。又如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和护理;朱丹溪创立了滋阴学说,提出了滋阴降火护理法则。另外,《本草衍义》一书中谈到关于食盐与疾病的关系时指出“水肿者宜全禁之”,这与现代护理的饮食调护中水肿者应吃无盐或低盐饮食是一致的。

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也都相当重视护理工作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如李东垣的《脾胃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必须注意后天调养。该书在“用药宜禁论”、“饮食伤脾胃论”、“摄养”等章节中,论述了许多有关护理的内容。又如张从正的《儒门事亲》中,也记载了很多护理内容,其中所述的“脱肛,大肠热甚也,用酸浆水煎三五沸,稍热涤洗三五度,次以苦剂坚之,则愈”,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坐浴疗法。

明代医家在总结、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发明与创造,使中医护理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有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是一部重要的药学巨著,对我国和世界的医药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李时珍亲自采药,炮炙,不但为患者看病,还为患者煎药、喂药,并指导患者家属或弟子对患者实施护理。名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写道:“凡伤寒饮食有宜忌者……不欲食,不可强食,强食则助邪”,说明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又如名医胡正心说:“凡患瘟疫之家,将初患者之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得染”,明确指出传染病患者的衣服要用蒸气消毒法处理,说明当时对瘟疫是可传染的疾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痈疽的病源、诊断、调治以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护的记述,条理清楚,内容翔实。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鸦片战争以后,大量西方医学的涌入,冲击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但中医护理学则逐渐走向新阶段,向独立完整的体系发展。由于当时战争频繁,疫病流行,温病学说逐渐形成。如名医叶天士的《温热论》系统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4个阶段辨证论治与辨证施护的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叶天

士对老年病的防护强调颐养,主张饮食当“薄味”,力戒“酒肉厚味”;在情志方面主张“务宜怡悦开怀”,“戒嗔怒”;在病情观察方面主张温热病要注意观察舌、齿,辨斑疹白●bei,并且要做好口腔护理。

擅长理虚的临证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详细介绍了疗养和饮食调护的重要性及四季防病知识,强调要“令其善为调理”,“樽节其精神,各就性情所失以为治”。清代名医钱襄的《侍疾要语》是一部有关护理学的专著,书中记载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和老年患者的护理,其中记录了民间广为流传的“十叟长寿歌”,介绍10位百岁老人延年益寿、防病抗老的经验,从饮食、起居、锻炼、情志修养等方面指出长寿的途径。曹慈山在《养生随笔》中,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出发,总结出一整套衣、食、住、行的养生方法,浅近而易行;

创立了卧、坐、立功的导引法,主张要动静结合;还系统地记录了100种不同的粥疗食谱,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根据和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传播,中医护理学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但它始终不离“继承而不泥古,发展而不离其宗”之圭臬,从而体现了这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严谨性、延续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即使是在高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护理仍以它扎实的理论基础、简便独特的护技手段、奇特的效果而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大力扶植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中医药事业同其他学科一样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尤其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工作,积极扶植和支持中医药学术,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使中医药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样中医护理的学术。20世纪60年代初,中医护理培训班在南京首次举办,并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中医护理学专著《中医护病学》,继而中医护理学的各种专著相继出版,这标志着中医护理学已经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体现了中医护理理论的充实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总结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目前,中医护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医疗机构的重视,中医护理队伍正在发展壮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辨证施护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并运用现代护理模式,结合中医护理理论中的精华,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现代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体

系。

中医护理的科学研究工作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学术研究气氛日益浓厚,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全国成立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组织并指导中医护理的学术研究,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以及临床辨证施护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挖掘、整理、总结和发展了中医护理理论,将现代护理学的理论与操作技术和传统的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与实践,使中医护理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为繁荣中医护理学术,推动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中医护理教育事业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大学本科、专科、中等专业学校,业余、函授与网络大学,短期培训班等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大量涌现,使中医护理学术水平和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富有敬业精神的专业人员已经活跃在中医临床护理、教学和科研岗位上。

改革开放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带来了契机。中医护理学在中医药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卫生组织和国际护理界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国家的护理代表团先后来我国参观考察中医护理临床和护理教育工作,不仅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也扩大了中医护理在国际上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内地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和中医护理的学术繁荣创造了条件。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已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丰富,良玉精金,无一不因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显著的疗效赢得了它应有的价值和地位,造就了中医护理临床各科的华实。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护理学将继承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遗产,并吸取现代护理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更全面、系统、科学地发展,为人类的身心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护理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强调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把六腑九窍、四肢百骸连为一体。构成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果任何一个脏腑、器官发生病变,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从这一脏腑、器官的局部病变去考虑,而且要在整体观指导下,对其相关脏腑、经络进行护理。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活动能适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如果气候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病情。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四季多发病的规律、节气转换的发病规律和昼夜阴阳消长对疾病的影响规律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施以相应的护理措施。人与社会环境也是一个整体,是因为人的一生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必然影响人体的有关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情志(心理)活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承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对情志(心理)活动的影响,五脏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人体难以承受,五脏难以调整,人的生理 心理功能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护理历来认为情志(心理)疾病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故在护理活动中十分注重情志(心理)护理,并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恒动观念

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周围固有属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用的表现形式,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其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生理上的恒动观。指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欲维持健康,就要经常锻炼身体,即“生命在于运动”之意。又如人体对饮食物的吸收,津液的环流代谢,气血的循环贯注,物质与功能的相互

转化等,无一不是在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阴阳运动之中实现的,这就是生理上的恒动观。其二,是病理上的恒动观,以“动”的观念,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对整个疾病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疾病的病理、病机亦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如外感表寒证未及时治疗,则可入里化热,转成里热证;实证日久可转化为虚证;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新病又往往引动旧病等。这就是病理上的恒动观。其三,是疾病防护的恒动观。指疾病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平衡协调,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护病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异病同护、同病异护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体现了运用对立统一的运动观点指导临床护理的特点。中医护理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就是运用运动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而使之处于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所以,中医护理学养生及防护疾病的基本思想,均体现了动静互涵的恒动观念。

三、辨证施护

所谓辨证施护,就是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证是对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情况的概括,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由于个体差异,病因病机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证。即使一种病在同一个人身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的人患不同的病,也可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辨证施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要辩证地认识病与证之间的关系,一种病可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又可出现相同的证,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常采用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的证,去 施行不同的护理措施,这就是辨证施护的实质。

四、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中医护理有一套异于现代护理学的技术与方法,不但经济实用可操作,而且疗效好。诸如针灸术、推拿术、刮痧术、拔罐术、热熨术、贴药术等,是中医临

床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手段,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医护理特色。近年来,临床上开展的中药离子导入术、超声雾化吸入术、中药保留灌肠术等,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既丰富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内容,又扩大了护理的 范围,使中医护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在传统护理方法方面,如生活起居护理、预防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和中药用药护理等均具有独特的方法,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特色。

第四节 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的关系

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在护理理念、护理内容及方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和相似之处。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护理,使护理学的内容和范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护理模式,就是根据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不可分割的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在护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中心,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施以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护理。而中医护理,自古以来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活动,不但注重从生理上为

患者护理,也注重从心理(情志)、社会等方面进行护理,其护理的方法与措施散在于各种医籍中。中医护理还注重预防为主的护理原则,其护理内容包括养生、情志调理、饮食调理、起居调理及药物调理等,这些都与现代的护理观念相吻合,可为现代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所借鉴。

总之,中医的辨证施护与现代整体护理有着相同性和一致性,根据我国国情,如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中医护理的理论融入现代护理理论中,使两者从理论和方法上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加以提高,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护理模式,将会对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和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篇 绪 论

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概述

我国的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之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不仅为我国人类的保健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又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和护理实践,也必将为人类保健事业和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概念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异彩夺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学科。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医疗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医护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基础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等方面。基础理论包括中医护理基础理论、辨证施护的基础理论以及中药与方剂知识等。临床护理实践包括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以及临床病证的辨证护理。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作为中华瑰宝的祖国医学,在几千年的锤炼中已融进了大量的护理学实践经验。自古以来,中医治病是集医、药、护为一身,所以,在我国传统医药学中一直都包含有丰富的中医护理内容,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但是许多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都散在记录于历代医学文献中。

护理学的起源先于针药治疗,这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早在远古时

期,原始人类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扎,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疼痛的行为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由春秋战国时期各医家著成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疾病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养生康复护理、服药护理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热熨、洗药等护理技术。比如在饮食起居调理方面,提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心理护理方面,认为患者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展、预后有着很大影响,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并告诫医护人员应了解患者各方面的喜恶,量其所宜,随顺调之,对骄恣纵欲,不遵守疾病禁忌的人,应耐心开导,使其消除疑虑,遵守禁忌,服从治疗。《黄帝内经》的“顺四时而适寒暑”理论,指出了四时养生起居的规律,也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对五脏病证的护理,《黄帝内经》指出:“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饮食寒衣”。在饮食护理方面,《黄帝内经》中亦有具体的论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这些内容指出饮食要有节,食物的寒凉温热要与季节相适应。在情志护理方面,《黄帝内经》强调了不良的情志刺激可导致人体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能诱发和加重病情,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以及“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对疾病的辨证施护理论和措施,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在护理操作技术方面,《伤寒杂病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如熏洗法、烟熏法、坐浴法、占烙法、外掺法、灌耳法等。尤其是张仲景首创了猪胆汁灌肠法,并在急救护理方面提出了对自缢、溺水者的抢救措施,具体方法与现代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压法极其相似。在服药护理方面,《伤寒杂病论》中对煎药方法、服药注意事项、服药后观察反应及饮食禁忌都有具体的介绍。如桂枝汤方后注明“以水七升,微火煮服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药后应“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并加盖被子,观察汗出要以

微有汗为佳,不可大汗淋漓,否则病必不除。在服药后的饮食禁忌方面主张服桂枝汤后要“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伤寒杂病论》在饮食护理上也有详细论述,指出饮食的辨证:“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注意五脏病食忌、四时食忌、冷热食忌、妊娠食忌,在饮食卫生方面应注意“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梅多食,坏齿”,“猪肉落水浮者,不可食”,“肉中有米点者,不可食”等。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以发明麻醉术而闻名于世。在养生健身方面,他认为锻炼可以帮助消化,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他倡导的“五禽戏”,就是在古代导引方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5种动物的姿态动作,把体育与医疗护理结合起来的保健方法,是最早的康复护理方法。

到了晋代,中医护理有了新的进展,王叔和在《脉经》一书中阐明了脉理,并比较了脏腑各部的生理、病理脉象,分析了各种杂病及妇女、小儿的脉证,同时改进了寸、关、尺的诊脉方法,使脉诊法成为临床护理及观察病情时的重要手段,为运用中医护理手段观察患者病情提供了依据。针灸学家皇甫谧根据《灵枢》并结合临证经验,编著了《甲乙经》,发展了针灸疗法,并阐述了针灸治疗的针刺和灸法的操作技术,使中医学说更为丰富,护理工作也随之增加了新的内容。 到了五代时期,古代医家人才辈出,举不胜举,是祖国医学史上发展的辉煌阶段,也是中医护理向纵深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治疗疾病的方法逐渐形成以针药为主,以护理为辅的局面,从而使护理形成了独立学科。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以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术流芳百世,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书中“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两篇,专论医德,对医护人员谆谆告诫要一切为患者着想,对患者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要一视同仁,尤其重视妇女和小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千金要方》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临证各科的诊断、针灸、食疗、预防、卫生、护理技术等各个方面。在护理技术方面,孙思邈首创了细葱管导尿法,以及蜡疗法、热熨法等。在预防方面,主张“上医医未病之病”,教导人们要“常习不唾地”,并提出“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以预防传染病。总之,孙思邈总结了内、外、妇、儿各科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临证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护理学。

宋代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为医药学著作的整理、研究和推广创造了条件。医家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其中有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和很多著名医学著作,为中医护理学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尤其是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而且在临床上大量运用,形成了中医心理护理上的一个高峰。又如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和护理;朱丹溪创立了滋阴学说,提出了滋阴降火护理法则。另外,《本草衍义》一书中谈到关于食盐与疾病的关系时指出“水肿者宜全禁之”,这与现代护理的饮食调护中水肿者应吃无盐或低盐饮食是一致的。

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也都相当重视护理工作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如李东垣的《脾胃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必须注意后天调养。该书在“用药宜禁论”、“饮食伤脾胃论”、“摄养”等章节中,论述了许多有关护理的内容。又如张从正的《儒门事亲》中,也记载了很多护理内容,其中所述的“脱肛,大肠热甚也,用酸浆水煎三五沸,稍热涤洗三五度,次以苦剂坚之,则愈”,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坐浴疗法。

明代医家在总结、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发明与创造,使中医护理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有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是一部重要的药学巨著,对我国和世界的医药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李时珍亲自采药,炮炙,不但为患者看病,还为患者煎药、喂药,并指导患者家属或弟子对患者实施护理。名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写道:“凡伤寒饮食有宜忌者……不欲食,不可强食,强食则助邪”,说明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又如名医胡正心说:“凡患瘟疫之家,将初患者之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得染”,明确指出传染病患者的衣服要用蒸气消毒法处理,说明当时对瘟疫是可传染的疾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痈疽的病源、诊断、调治以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护的记述,条理清楚,内容翔实。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鸦片战争以后,大量西方医学的涌入,冲击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但中医护理学则逐渐走向新阶段,向独立完整的体系发展。由于当时战争频繁,疫病流行,温病学说逐渐形成。如名医叶天士的《温热论》系统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4个阶段辨证论治与辨证施护的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叶天

士对老年病的防护强调颐养,主张饮食当“薄味”,力戒“酒肉厚味”;在情志方面主张“务宜怡悦开怀”,“戒嗔怒”;在病情观察方面主张温热病要注意观察舌、齿,辨斑疹白●bei,并且要做好口腔护理。

擅长理虚的临证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详细介绍了疗养和饮食调护的重要性及四季防病知识,强调要“令其善为调理”,“樽节其精神,各就性情所失以为治”。清代名医钱襄的《侍疾要语》是一部有关护理学的专著,书中记载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和老年患者的护理,其中记录了民间广为流传的“十叟长寿歌”,介绍10位百岁老人延年益寿、防病抗老的经验,从饮食、起居、锻炼、情志修养等方面指出长寿的途径。曹慈山在《养生随笔》中,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出发,总结出一整套衣、食、住、行的养生方法,浅近而易行;

创立了卧、坐、立功的导引法,主张要动静结合;还系统地记录了100种不同的粥疗食谱,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根据和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传播,中医护理学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但它始终不离“继承而不泥古,发展而不离其宗”之圭臬,从而体现了这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严谨性、延续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即使是在高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护理仍以它扎实的理论基础、简便独特的护技手段、奇特的效果而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大力扶植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中医药事业同其他学科一样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尤其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工作,积极扶植和支持中医药学术,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使中医药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样中医护理的学术。20世纪60年代初,中医护理培训班在南京首次举办,并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中医护理学专著《中医护病学》,继而中医护理学的各种专著相继出版,这标志着中医护理学已经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体现了中医护理理论的充实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总结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目前,中医护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医疗机构的重视,中医护理队伍正在发展壮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辨证施护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并运用现代护理模式,结合中医护理理论中的精华,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现代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体

系。

中医护理的科学研究工作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学术研究气氛日益浓厚,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全国成立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组织并指导中医护理的学术研究,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以及临床辨证施护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挖掘、整理、总结和发展了中医护理理论,将现代护理学的理论与操作技术和传统的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与实践,使中医护理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为繁荣中医护理学术,推动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中医护理教育事业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大学本科、专科、中等专业学校,业余、函授与网络大学,短期培训班等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大量涌现,使中医护理学术水平和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富有敬业精神的专业人员已经活跃在中医临床护理、教学和科研岗位上。

改革开放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带来了契机。中医护理学在中医药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卫生组织和国际护理界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国家的护理代表团先后来我国参观考察中医护理临床和护理教育工作,不仅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也扩大了中医护理在国际上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内地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和中医护理的学术繁荣创造了条件。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已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丰富,良玉精金,无一不因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显著的疗效赢得了它应有的价值和地位,造就了中医护理临床各科的华实。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护理学将继承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遗产,并吸取现代护理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更全面、系统、科学地发展,为人类的身心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护理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强调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把六腑九窍、四肢百骸连为一体。构成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果任何一个脏腑、器官发生病变,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从这一脏腑、器官的局部病变去考虑,而且要在整体观指导下,对其相关脏腑、经络进行护理。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活动能适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如果气候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病情。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四季多发病的规律、节气转换的发病规律和昼夜阴阳消长对疾病的影响规律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施以相应的护理措施。人与社会环境也是一个整体,是因为人的一生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必然影响人体的有关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情志(心理)活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承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对情志(心理)活动的影响,五脏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人体难以承受,五脏难以调整,人的生理 心理功能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护理历来认为情志(心理)疾病与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故在护理活动中十分注重情志(心理)护理,并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恒动观念

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周围固有属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用的表现形式,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其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生理上的恒动观。指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欲维持健康,就要经常锻炼身体,即“生命在于运动”之意。又如人体对饮食物的吸收,津液的环流代谢,气血的循环贯注,物质与功能的相互

转化等,无一不是在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阴阳运动之中实现的,这就是生理上的恒动观。其二,是病理上的恒动观,以“动”的观念,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对整个疾病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疾病的病理、病机亦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如外感表寒证未及时治疗,则可入里化热,转成里热证;实证日久可转化为虚证;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新病又往往引动旧病等。这就是病理上的恒动观。其三,是疾病防护的恒动观。指疾病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平衡协调,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护病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异病同护、同病异护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体现了运用对立统一的运动观点指导临床护理的特点。中医护理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就是运用运动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而使之处于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所以,中医护理学养生及防护疾病的基本思想,均体现了动静互涵的恒动观念。

三、辨证施护

所谓辨证施护,就是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证是对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情况的概括,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由于个体差异,病因病机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证。即使一种病在同一个人身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的人患不同的病,也可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辨证施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要辩证地认识病与证之间的关系,一种病可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又可出现相同的证,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常采用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的证,去 施行不同的护理措施,这就是辨证施护的实质。

四、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中医护理有一套异于现代护理学的技术与方法,不但经济实用可操作,而且疗效好。诸如针灸术、推拿术、刮痧术、拔罐术、热熨术、贴药术等,是中医临

床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手段,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医护理特色。近年来,临床上开展的中药离子导入术、超声雾化吸入术、中药保留灌肠术等,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既丰富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内容,又扩大了护理的 范围,使中医护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在传统护理方法方面,如生活起居护理、预防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和中药用药护理等均具有独特的方法,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特色。

第四节 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的关系

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在护理理念、护理内容及方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和相似之处。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护理,使护理学的内容和范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护理模式,就是根据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不可分割的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在护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中心,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施以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护理。而中医护理,自古以来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活动,不但注重从生理上为

患者护理,也注重从心理(情志)、社会等方面进行护理,其护理的方法与措施散在于各种医籍中。中医护理还注重预防为主的护理原则,其护理内容包括养生、情志调理、饮食调理、起居调理及药物调理等,这些都与现代的护理观念相吻合,可为现代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所借鉴。

总之,中医的辨证施护与现代整体护理有着相同性和一致性,根据我国国情,如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中医护理的理论融入现代护理理论中,使两者从理论和方法上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加以提高,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护理模式,将会对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和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相关内容

  •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 在中医药学 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作 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同样具有中医学的两 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 ...

  • 中医理论学习
  • 中医护理理论学习资料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编印 二00八年再版 目 录 中医基础理论 ....................................................................................... 1 1.何谓五行学说 ... ...

  • 浅议中医护理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 浅议中医护理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现代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加深了护理服务的内涵和拓展了护理服务的范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护理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还存在不足,中医护理应满足中医药学科发展,加速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 人民医院岗前培训
  • 宝清县人民医院新员工岗前培训制度 根据黑龙江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新招录毕业生岗前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培训大纲要求,制定宝清县人民医院新招录毕业生岗前规范化培训制度.由宝清县人民医院医务科负责临床卫技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 内科类岗前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培训大纲 一.培训对象 宝清县人民医院新招录从事临床工作 ...

  •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
  • 供临床专业 <中医学>课程标准 <中医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医学>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8学时.本标准适用于临床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 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 ...

  •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名词解释: 藏象: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指脏腑显现于外的形象,也就是指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所反映在外部的现象. 第二节 脏腑 名词解释: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 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靠 ...

  • 高校新生迎新发言稿
  • 用美丽的翅膀托起明天的梦想 --2014级迎新院长迎新发言稿 亲爱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要向2014级的新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顺利地通过高考,成为我们护理学院的一员! 人说:相逢是首歌,相聚是欢乐.后天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也是你们离开家后在学校过的第一个节 ...

  • 上海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上海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实习手册 护理学专业专升本层次 毕业实习管理暂行规定 一.目的要求 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通过毕业实习,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在实习中获得实际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培养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

  • 护理专业教学计划
  • 20 XX 级 护理 专业 实施性教学计划 一. 专业名称 护理 二. 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三. 学制 三年 四. 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医疗行业,医药销售行业,专业护理的中级技能人才.同时,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毕业生应具有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