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哲学中的科学思想

第!" 卷第! 期#$$%年! 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70,’4’875+*9:’;0+,:;03*;3)&’()*+,’-.+*/+01*023)4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庄哲学中的科学思想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

!

[摘要]老庄哲学把对自然现象、人类生存状况及生产经验的观察、研究,作为切入点,建立起了道家的自然

观,展示了老庄在自然科学方面最初的理论自觉。老庄坚持“道”生万物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的理论;庄子提出了生物起源、循环演变的猜想、万物一体的生态论;老庄尤其确认了人的自然本质及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由此衍生出了老庄的养生论,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老庄哲学独有的理论品质以及它在理论上的前瞻性、现代性。

[关键词]老庄哲学;宇宙论;演变论;生态论;养生论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C%!D?$!C$$!EC$@

一、老庄哲学的理论视点及方法论

与儒家哲学的理论视点相比,任继愈认为,老庄哲学“更偏重于探讨世界万物的构成、起源,人与自

[! ](6"#)

的确,他们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把理论视点投向了蕴涵“道”的宇宙万物:探求宇宙生成、万物起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等等,试图从宇宙论再返转来探讨人生论。换言之,从探究自然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入手,观察、研究现存社会文明背离自然的弊端,进而寻求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及最高理想境界,最终求得个体生命安身立命之本。

同时,老庄探究宇宙万物起源、规律的方法论也是独特的,他们并不完全依照传统的做法,从历史的典籍、制度取资研究,而是更注重对日月运行、万物并作的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对人类生存状况、生产活动及其实际经验的提炼中,去探索宇宙、自然、人生之奥秘。

(一)老庄对自然现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老子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以究万物之变:“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三章》)“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

之徒”(;《老子・七十六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八章》)等,无不是探微知著,观物以取象。而庄子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庄子》一书算得上是先秦的百科全书。庄子对自然万物、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广博:小到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的昆虫、大至对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龟)“其翼若垂天之云”、(同上)的鲲鹏,乃至“麋

虫即蛆甘带,鸱鸦嗜鼠……犭爰犭扁狙以为雌,鹿食荐,

麋与鹿交,鳅与鱼游”(《庄子・齐物论》)等各种动物习性、特征的观察;还有对自然风吹万窍时的风力、风势、声音的观察、描述;以及对四季循环往复,其动力来自自然界本身“天有六极五常”的推断(《庄子・天运》)等等。看来,观察是老庄对自然万物的探索

""

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正如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说:“道家隐士……当然没有研究自然界的任何科学方法,但他们用一种直观的和观察的方式,试图了解自然”,而且他们“对自然界有一种谦逊的态度,

[#](6%D,6?#)

并且渴望不带先入为主之见去观察”。

(二)老庄也注重对人类生存状况,尤其人类生产活动经验的研究、提炼

老子总以贴近生活、生产的事物来表达一种哲

#$$#F $DF !$! [收稿日期]万方数据[作者简介]马征(!D?%F ),女,青海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

学意念:他曾以“风箱”作比,表述天地间的虚空状态,还以车载人、器皿盛物、房屋住人说明“有”与“无”的关系等,这表明了老子对平民百姓生活、生产的接近与熟悉。而庄子对当时手工艺者的生产活动、生产技能的观察、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庄子认为,人对技艺的追求通于“道”,他说:“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技艺通过修炼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与境界。庄子《养生主》中对庖丁解牛万物的抽象,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然后又指出“天法道”(同上),这样,老子将传统意义上的“天”还原为自然意义上的“天空”,断然否定了人格神,推倒了天命观,其理论意义是颠覆性的:“老子思想最大贡献之一,在于对此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在这一解释之下,才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得一干二净;中国才出现了由

[#]("&’()

合理思维所构成的形而上学的宇宙论。”

技艺的赞赏,以及《达生》中列举的疒句偻者承蜩,津人操舟,梓庆削木为鐻、工亻垂旋而盖规矩等等,这些能工巧匠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曾经历过一个长期的修炼技艺的过程。其过程中技巧训练与精神体“道”同步:“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庄子・达生》)主体先适应客体,再认识并把握客体的习性、规律,最终消除主、客对立,使主体的生命结构与对象世界契合,达到顺乎自然的过程。只有达此境界者,才能实现人与物、心与手、技与道的三统一。主、客体由对立到适应再到统一,这是庄子从手工艺生产活动中观察、提炼出的规律性的东西。

综上,老庄哲学的理论视点、方法论,更接近自然、现实生活及生产活动的实际,其理论带有现实生活的鲜活性,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初的自觉,它也使老庄哲学自成一格,形成了完整的自然观、宇宙观。

二、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新发现

(一)老庄的宇宙生成论、宇宙本体论

张岱年说:“老子是中国宇宙论之创始者……老子以前,可以说是先宇宙论时期。自老子始,乃有系

统的宇宙论学说。”[! ]("#$%)

的确,是老子首先提出了

天并非是万物最高的主宰,也不是万物之本,先天地万物生、为万物之本的是“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故强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所说的“道”虽非实体存在,却是超越时空境域的存在,并具有无穷的再生力或潜能,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这是老子所理解的宇宙生成的基本模式。它向人们揭示出宇宙万物创造时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多元的分化过程。本文注意到,老子的“道”,是为否定传统意义上有意志、作为最高主宰的天而提出的。老子先是提

出道“先天地生”万方数据(《老子・二十五章》)“,道”成为超越

老子的“道”论不仅是宇宙生成论,也是宇宙本体论。“道”是万物之母,万有之根,且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三十四章》)“道”是普遍存在,它养育万物,却不自恃有功,不主宰万物。那么万物何以生生不息?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里的“自然”是老子对规律的体认,其内涵是“无为”,无为即按事物的自然本性去做,换言之,宇宙万物依其自身的规律运行不息,其动力来自万物自身。老子还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十六章》)千姿百态的万物生机勃勃生长、发展,但最终要复归于自己的根、本然状态

。这便是“返本复

初”的规律,是常则,老子称它为“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老子・十六章》)显然,老子将宇宙万物生存、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视为一个“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循环过程。而其循环论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内容:“返”即“反”“,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万物不仅归根(返朴),而且只有在“背反”的转化中得以新生。

庄子发挥老子的思想,指出“道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且有新的综合,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庄子概括出“道”的规定性:“道”是无生命、无意志、无目的性的存在;道自本自化,动力在自身;“道”先于“天地鬼神”而生;道在时间上具有无限性,空间上具有无穷性。

老庄的宇宙生成论、宇宙本体论为其自然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老庄的“道”论将自然界、人类社会视为一个蕴涵着无限生命力和巨大创造力的整体,宇宙万物生生相息,相互转化,其动力来自自

’$

然本性(道)。这样,老庄的自然哲学,不仅有了一个理性的起点,而且成为孕育古代科学思想的沃土。

(二)庄子关于生物起源、循环演变的猜想庄子认定万物“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庄子・齐物论》)万物相互依存,也相互转化。也认同老子“周行不殆”的循环论,庄子基于“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的认识,对于生物的起源、演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物起源、演变的过程,视为一个大的循环过程,“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庄子・寓言》)万物以不同形状相传接,循环如环,没有端倪。可见,庄子对生物起源、演变的认识尚未出循环论之范畴。

(三)老庄的生态论

老庄哲学中朴素的生态平衡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庄特别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老子“种有几,得水则为繼,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虫宾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舃,陵舃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車兄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

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

乐》)

庄子关于生物起源、演变的猜想集中于此段文字,本文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庄子以为“种有几”。“几”是一种极小的生物,庄子将这种叫做“几”的极小生物视为万物的种子、元子。何谓“几”?“《易・系辞传》说,‘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正是这个几字。几字从幺幺,幺幺字从

,本像生物胞胎之形。我以为此处的几

字是指物种最初时代的种子,也可叫做元

子。”[! ]("##$)看来,庄子将这既能生于水,又能存活于

陆地、高地,适应力、再生力极强的极小生物,视为生物最初最低级的存在形式。

其次,庄子在此勾勒了一幅生物演化的图式或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对生物演变的理解,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直至人的变化图式。这也是将植物、动物、人类包括在内的统一的起源、演变图。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其演变因缺乏物种间由此及彼的内在依据如变异等条件,而任其生化,故无法达到进化论的理论水平。但是庄子坚持了生物的变化论,否定了神造说,这在当时意义十分重大。更何况,庄子此说为中国知识界在二千多年后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至少奠定了一个生物“变化论”的认识基础。

再次,庄子以为生物起源于“几”,几经变化,变化成人,最终“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

于机”,此“机”万方数据“,皆当作‘几’”,[! ]("#%&)显然庄子将生

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老子确认自然万物是自本自生自成自化的,人类不应该人为地乱加干预,而应该做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不以主宰者自居,不恃己能妄为,倍加涵养、珍惜自然。老子还将此论具体化:“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这充分体现了老子深刻的生存智慧:以“无为”达到“无不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十四章》),顺应、把握亘古已有的自然规律,以便驾驶、利用现在的万有。

第二,庄子发挥老子的“自然无为”说,认定“天与人不相同胜”(《庄子・大宗师》)。庄子以“天”称。“天”与“人”对举时,天就是万物之总称。庄子将“天”尊奉为“大宗师”,他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因此庄子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在庄子的心目中,人类原始状态是自然而然的世界: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庄子・缮性》)庄子将原始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社会,视为理想社会,称为“至德之世”。因为在庄子看来,它是一个自然的价值世界,人的欲望、认知是合乎自然的,体现了人的价值本性。并以此与“人道有为”的价值世界相对照。庄子认为,随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以自己为中心,为自己的利益或需求,毫无节制地占有、破坏,直至疯狂掠夺自然万物,形成了背离“天道”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强作妄为的“人道”,不仅造成社会价值的异化,主客二元的对立,且危及自然万物:“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庄子・天运》)庄子清楚地看到了人类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虽有

“自然”(“古之人,“几”

#(

片面性(将“天道”与“人道”对立了起来),但其中蕴含着对人类命运、自然状况的忧虑。尤其面对当今世界,由于人类的贪欲妄为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灾难:自然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现状,人们不能不为二千多年前庄子对“人道有为”的忧虑与批判中表现出来的前瞻性、深刻性所叹服。

第三,庄子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提出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的“齐物论”,旨在破除人为的“成心”,以平等的观念、态度、眼光去看待的自然性、物质性,显示了老子对人的自然本质的彻底自觉,成为老子自然观最有价值的构成之一。庄子进一步用“气化论”解释人的生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庄子对生死抱有顺乎自然的达观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悦死恶生,相反,他一再强调要顺乎自然以尽天年,提倡“全天”、“尊生”。显然,老庄哲学强调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然意识,让个体生命从本原上超脱于社会文明对人的拘锁,而去追求个体自然万物,提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庄子・知北游》)进而要求“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胡作非为;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私智技巧(故):“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纟墨索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庄子・骈拇》)那么,是不是人就不能“为”了呢?不。庄子强调的是“善为”,如前文谈及的庖丁解牛。庖丁在长期的实践中,由于摸清了客观规律,于是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故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同上)。这便是技“通乎大道”而的范例。

概言之,庄子提出的万物齐一的“齐物论”,其理论意义十分重大:庄子从相对论的角度提出万物是相互转化、依存的;并认为从宇宙本原的角度看万物,万物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旨在破除随社会文明形成发展而培育起来的观念:人类中心论,拆解长期盘踞于人们心中的人与自然、主与客、心与物的对立,以便“循天之理”(《庄子・刻意》),建立起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

三、老庄哲学对人的自然本质的发现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把人与道、天、地并立,一方面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四大”具有一体性,其一体性的实质便是“自然”。问题的关键在于:“道”作为宇宙万物最本质的共相,如果说它体现了万物的整体性、统一性,那么,它又如何生化出多样性、差异性、个体性的呢?老子回答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是通过“气”来完成这种转化的,故“气”是

”[! ]("#$!)

这便是老子的“气

化论”。老子从宇宙万物生成的角度,万方数据确立了人本质

本真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活得清醒、自由。从庄子推崇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的生存方式看到,由于他们自觉于人的生命本质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故突破了个体生命的局限,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向天性的回归,最终实现了人与自然(天)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道”的精神自然无为,返朴归

真。可见老庄哲学以恢复纯朴、自然的人性为指归,

并由此衍生出了老庄的养生论。

(一)虚静无为是长生久视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生命的珍惜与呵护。老庄的养生论更显示出对人生命的净化与提升。鉴于世俗的价值形态与自然价值形态的对立,老庄深刻揭示出了人在现实世界的生存方式违人性、反天道的异化状况及其根源,因之,老庄的养生论既是对现存价值形态的批判,又着眼于对人生命意义的再发现、再审视,以使生命“同乎大顺”(《庄子・天地》),合于自然,求得自由与快乐为指归。基于此,老子提出“致虚静,守静笃”。(《老子・十六章》)所谓虚,消除人的心智、计虑带给人的蔽障;所谓静,消解人的种种欲望的干扰,让生命复归于人的本然状态,涤除物欲、知蔽、情累,其生命才会长生久视”。(《老子・五十九章》)在养生问题上,老子反对过分地奉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十九章》)要人们过一种质朴、自然、清新的生活,“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庄子对穷奢极欲的生存方式,给予了更深刻的批判,认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皆生之害也”,(《庄子・天地》)是对生命的摧残。不过,老庄出于自然无为之哲学思想,认为对人之欲既不可压抑,又不能禁制,只能“令人满足于

最少之程度,就此满足,不更有所企求”,[$]("%&’)

这便

是道家的“无欲说”。庄子提醒人们,“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牛骨骼的结构)(“善为”“深根固柢,“此五者,“构成万物最基本的原质,

’!

(《庄子・达生》)节制情欲,注意饮食,是养生最易忽略而又是最重要的内容。

(二)贵精气尚静功为养生之术

在老庄看来,养生莫过于保养人之精气。老子强调“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鉴”(《老子・十章》)。提倡养生以“静”为上:“静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老子认定只有静才能深蓄厚养生命,使其含藏圆满及生机。

庄子也主静以养气,并提出修炼静功的要求、方法、步骤:这便是“坐忘”、“心斋”。“坐忘”是对修炼者的要求:“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摆脱生理欲望,消解知性,做到物我两忘,忘以入静;而“心斋”实乃炼静功的具体方法、步骤,是庄子时代的“导”气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先要“一志”,讲凝神不分,排除杂念私心;后“听之以心”,集气含藏,静以内敛;再“听之以气”,内敛静定到空明虚静的程度时,便以气纳万物,最后进入虚寂清静的境地:心与物结合,虚与实对接,静极则动,并以意念使“气”周行全身经络。通过吐故纳新,达到健身的目的。

虽说庄子健身养生以养神、静功为主,可也重视

养形、动功。庄子在《刻意》中说:“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所说的“熊经鸟伸”是当时人们模仿动物伸屈俯仰的动作,诸如熊吊颈、鸟舒展来进行形体锻炼,并配之以“吹、口句、呼、吸”等不同运气方式,用于健身养生。

无论是静功还是动功养生,庄子都把养生视为个体生命修道的过程,而这是一条人性复归之路,“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与天地为合……是谓玄德,同乎大顺。”(《庄子・天地》)因为庄子看到,人为生一世,为追逐外物,耗尽了心智体能,已丧失本性,为从现实的重压、罗网中解脱出来,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是养生更是修道的方式,旨在帮助世人卸下精神的重负,以恢复内在的精气,开掘生命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的养生论养神重于养形。

总之,老庄哲学的理论视点及方法论,使他们在对自然与人的研究中,在诸多自然科学领域里有新的发现或理论上的探索,从中我们看到了老庄哲学在理论上具有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未来的巨大生成力及包容性。这是一份现代人应认真去发掘的珍贵精神遗产。

[! ]陈鼓应" 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沈阳:!%()$[*]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北京:

社,!%%+$

[+]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东方出版社,$北京:!%%)$[) ]陈鼓应$老子讠主释及评价[#]中华书局,$北京:!%%)$

!"#$%&#’(&)&%*&#+,&’-"&./,/0"1/)23/4&3’54"63’74&

#./0123

(!"#$%&’()*$+",-&-./,0",&"-1,-2.3/-&’,0",&"-’)+,,-,45-," )

89,(:3%(:45617829:8618;61?8268@25>A5>A6527B?821DB101?A01??5:>018?95:5F5A17>05>5::9A17;G >018A01?01?01?527?238@25>A018?95:>6,F0?90>868C11D>12>5?=1527C871A>1

[责任编辑、校对:隋淑英]

万方数据

第!" 卷第! 期#$$%年! 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70,’4’875+*9:’;0+,:;03*;3)&’()*+,’-.+*/+01*023)4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庄哲学中的科学思想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

!

[摘要]老庄哲学把对自然现象、人类生存状况及生产经验的观察、研究,作为切入点,建立起了道家的自然

观,展示了老庄在自然科学方面最初的理论自觉。老庄坚持“道”生万物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的理论;庄子提出了生物起源、循环演变的猜想、万物一体的生态论;老庄尤其确认了人的自然本质及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由此衍生出了老庄的养生论,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老庄哲学独有的理论品质以及它在理论上的前瞻性、现代性。

[关键词]老庄哲学;宇宙论;演变论;生态论;养生论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C%!D?$!C$$!EC$@

一、老庄哲学的理论视点及方法论

与儒家哲学的理论视点相比,任继愈认为,老庄哲学“更偏重于探讨世界万物的构成、起源,人与自

[! ](6"#)

的确,他们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把理论视点投向了蕴涵“道”的宇宙万物:探求宇宙生成、万物起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等等,试图从宇宙论再返转来探讨人生论。换言之,从探究自然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入手,观察、研究现存社会文明背离自然的弊端,进而寻求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及最高理想境界,最终求得个体生命安身立命之本。

同时,老庄探究宇宙万物起源、规律的方法论也是独特的,他们并不完全依照传统的做法,从历史的典籍、制度取资研究,而是更注重对日月运行、万物并作的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对人类生存状况、生产活动及其实际经验的提炼中,去探索宇宙、自然、人生之奥秘。

(一)老庄对自然现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老子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以究万物之变:“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三章》)“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

之徒”(;《老子・七十六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八章》)等,无不是探微知著,观物以取象。而庄子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庄子》一书算得上是先秦的百科全书。庄子对自然万物、现象的观察极为仔细、广博:小到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的昆虫、大至对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龟)“其翼若垂天之云”、(同上)的鲲鹏,乃至“麋

虫即蛆甘带,鸱鸦嗜鼠……犭爰犭扁狙以为雌,鹿食荐,

麋与鹿交,鳅与鱼游”(《庄子・齐物论》)等各种动物习性、特征的观察;还有对自然风吹万窍时的风力、风势、声音的观察、描述;以及对四季循环往复,其动力来自自然界本身“天有六极五常”的推断(《庄子・天运》)等等。看来,观察是老庄对自然万物的探索

""

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正如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说:“道家隐士……当然没有研究自然界的任何科学方法,但他们用一种直观的和观察的方式,试图了解自然”,而且他们“对自然界有一种谦逊的态度,

[#](6%D,6?#)

并且渴望不带先入为主之见去观察”。

(二)老庄也注重对人类生存状况,尤其人类生产活动经验的研究、提炼

老子总以贴近生活、生产的事物来表达一种哲

#$$#F $DF !$! [收稿日期]万方数据[作者简介]马征(!D?%F ),女,青海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

学意念:他曾以“风箱”作比,表述天地间的虚空状态,还以车载人、器皿盛物、房屋住人说明“有”与“无”的关系等,这表明了老子对平民百姓生活、生产的接近与熟悉。而庄子对当时手工艺者的生产活动、生产技能的观察、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庄子认为,人对技艺的追求通于“道”,他说:“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技艺通过修炼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与境界。庄子《养生主》中对庖丁解牛万物的抽象,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然后又指出“天法道”(同上),这样,老子将传统意义上的“天”还原为自然意义上的“天空”,断然否定了人格神,推倒了天命观,其理论意义是颠覆性的:“老子思想最大贡献之一,在于对此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在这一解释之下,才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得一干二净;中国才出现了由

[#]("&’()

合理思维所构成的形而上学的宇宙论。”

技艺的赞赏,以及《达生》中列举的疒句偻者承蜩,津人操舟,梓庆削木为鐻、工亻垂旋而盖规矩等等,这些能工巧匠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曾经历过一个长期的修炼技艺的过程。其过程中技巧训练与精神体“道”同步:“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庄子・达生》)主体先适应客体,再认识并把握客体的习性、规律,最终消除主、客对立,使主体的生命结构与对象世界契合,达到顺乎自然的过程。只有达此境界者,才能实现人与物、心与手、技与道的三统一。主、客体由对立到适应再到统一,这是庄子从手工艺生产活动中观察、提炼出的规律性的东西。

综上,老庄哲学的理论视点、方法论,更接近自然、现实生活及生产活动的实际,其理论带有现实生活的鲜活性,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初的自觉,它也使老庄哲学自成一格,形成了完整的自然观、宇宙观。

二、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新发现

(一)老庄的宇宙生成论、宇宙本体论

张岱年说:“老子是中国宇宙论之创始者……老子以前,可以说是先宇宙论时期。自老子始,乃有系

统的宇宙论学说。”[! ]("#$%)

的确,是老子首先提出了

天并非是万物最高的主宰,也不是万物之本,先天地万物生、为万物之本的是“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故强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所说的“道”虽非实体存在,却是超越时空境域的存在,并具有无穷的再生力或潜能,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这是老子所理解的宇宙生成的基本模式。它向人们揭示出宇宙万物创造时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多元的分化过程。本文注意到,老子的“道”,是为否定传统意义上有意志、作为最高主宰的天而提出的。老子先是提

出道“先天地生”万方数据(《老子・二十五章》)“,道”成为超越

老子的“道”论不仅是宇宙生成论,也是宇宙本体论。“道”是万物之母,万有之根,且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三十四章》)“道”是普遍存在,它养育万物,却不自恃有功,不主宰万物。那么万物何以生生不息?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里的“自然”是老子对规律的体认,其内涵是“无为”,无为即按事物的自然本性去做,换言之,宇宙万物依其自身的规律运行不息,其动力来自万物自身。老子还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十六章》)千姿百态的万物生机勃勃生长、发展,但最终要复归于自己的根、本然状态

。这便是“返本复

初”的规律,是常则,老子称它为“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老子・十六章》)显然,老子将宇宙万物生存、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视为一个“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循环过程。而其循环论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内容:“返”即“反”“,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万物不仅归根(返朴),而且只有在“背反”的转化中得以新生。

庄子发挥老子的思想,指出“道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且有新的综合,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庄子概括出“道”的规定性:“道”是无生命、无意志、无目的性的存在;道自本自化,动力在自身;“道”先于“天地鬼神”而生;道在时间上具有无限性,空间上具有无穷性。

老庄的宇宙生成论、宇宙本体论为其自然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老庄的“道”论将自然界、人类社会视为一个蕴涵着无限生命力和巨大创造力的整体,宇宙万物生生相息,相互转化,其动力来自自

’$

然本性(道)。这样,老庄的自然哲学,不仅有了一个理性的起点,而且成为孕育古代科学思想的沃土。

(二)庄子关于生物起源、循环演变的猜想庄子认定万物“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庄子・齐物论》)万物相互依存,也相互转化。也认同老子“周行不殆”的循环论,庄子基于“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的认识,对于生物的起源、演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物起源、演变的过程,视为一个大的循环过程,“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庄子・寓言》)万物以不同形状相传接,循环如环,没有端倪。可见,庄子对生物起源、演变的认识尚未出循环论之范畴。

(三)老庄的生态论

老庄哲学中朴素的生态平衡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庄特别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老子“种有几,得水则为繼,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虫宾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舃,陵舃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車兄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

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

乐》)

庄子关于生物起源、演变的猜想集中于此段文字,本文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庄子以为“种有几”。“几”是一种极小的生物,庄子将这种叫做“几”的极小生物视为万物的种子、元子。何谓“几”?“《易・系辞传》说,‘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正是这个几字。几字从幺幺,幺幺字从

,本像生物胞胎之形。我以为此处的几

字是指物种最初时代的种子,也可叫做元

子。”[! ]("##$)看来,庄子将这既能生于水,又能存活于

陆地、高地,适应力、再生力极强的极小生物,视为生物最初最低级的存在形式。

其次,庄子在此勾勒了一幅生物演化的图式或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对生物演变的理解,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直至人的变化图式。这也是将植物、动物、人类包括在内的统一的起源、演变图。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其演变因缺乏物种间由此及彼的内在依据如变异等条件,而任其生化,故无法达到进化论的理论水平。但是庄子坚持了生物的变化论,否定了神造说,这在当时意义十分重大。更何况,庄子此说为中国知识界在二千多年后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至少奠定了一个生物“变化论”的认识基础。

再次,庄子以为生物起源于“几”,几经变化,变化成人,最终“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

于机”,此“机”万方数据“,皆当作‘几’”,[! ]("#%&)显然庄子将生

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老子确认自然万物是自本自生自成自化的,人类不应该人为地乱加干预,而应该做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不以主宰者自居,不恃己能妄为,倍加涵养、珍惜自然。老子还将此论具体化:“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这充分体现了老子深刻的生存智慧:以“无为”达到“无不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十四章》),顺应、把握亘古已有的自然规律,以便驾驶、利用现在的万有。

第二,庄子发挥老子的“自然无为”说,认定“天与人不相同胜”(《庄子・大宗师》)。庄子以“天”称。“天”与“人”对举时,天就是万物之总称。庄子将“天”尊奉为“大宗师”,他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因此庄子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在庄子的心目中,人类原始状态是自然而然的世界: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庄子・缮性》)庄子将原始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社会,视为理想社会,称为“至德之世”。因为在庄子看来,它是一个自然的价值世界,人的欲望、认知是合乎自然的,体现了人的价值本性。并以此与“人道有为”的价值世界相对照。庄子认为,随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以自己为中心,为自己的利益或需求,毫无节制地占有、破坏,直至疯狂掠夺自然万物,形成了背离“天道”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强作妄为的“人道”,不仅造成社会价值的异化,主客二元的对立,且危及自然万物:“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庄子・天运》)庄子清楚地看到了人类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虽有

“自然”(“古之人,“几”

#(

片面性(将“天道”与“人道”对立了起来),但其中蕴含着对人类命运、自然状况的忧虑。尤其面对当今世界,由于人类的贪欲妄为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灾难:自然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现状,人们不能不为二千多年前庄子对“人道有为”的忧虑与批判中表现出来的前瞻性、深刻性所叹服。

第三,庄子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提出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的“齐物论”,旨在破除人为的“成心”,以平等的观念、态度、眼光去看待的自然性、物质性,显示了老子对人的自然本质的彻底自觉,成为老子自然观最有价值的构成之一。庄子进一步用“气化论”解释人的生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庄子对生死抱有顺乎自然的达观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悦死恶生,相反,他一再强调要顺乎自然以尽天年,提倡“全天”、“尊生”。显然,老庄哲学强调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然意识,让个体生命从本原上超脱于社会文明对人的拘锁,而去追求个体自然万物,提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庄子・知北游》)进而要求“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胡作非为;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私智技巧(故):“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纟墨索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庄子・骈拇》)那么,是不是人就不能“为”了呢?不。庄子强调的是“善为”,如前文谈及的庖丁解牛。庖丁在长期的实践中,由于摸清了客观规律,于是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故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同上)。这便是技“通乎大道”而的范例。

概言之,庄子提出的万物齐一的“齐物论”,其理论意义十分重大:庄子从相对论的角度提出万物是相互转化、依存的;并认为从宇宙本原的角度看万物,万物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旨在破除随社会文明形成发展而培育起来的观念:人类中心论,拆解长期盘踞于人们心中的人与自然、主与客、心与物的对立,以便“循天之理”(《庄子・刻意》),建立起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

三、老庄哲学对人的自然本质的发现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把人与道、天、地并立,一方面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四大”具有一体性,其一体性的实质便是“自然”。问题的关键在于:“道”作为宇宙万物最本质的共相,如果说它体现了万物的整体性、统一性,那么,它又如何生化出多样性、差异性、个体性的呢?老子回答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是通过“气”来完成这种转化的,故“气”是

”[! ]("#$!)

这便是老子的“气

化论”。老子从宇宙万物生成的角度,万方数据确立了人本质

本真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活得清醒、自由。从庄子推崇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的生存方式看到,由于他们自觉于人的生命本质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故突破了个体生命的局限,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向天性的回归,最终实现了人与自然(天)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道”的精神自然无为,返朴归

真。可见老庄哲学以恢复纯朴、自然的人性为指归,

并由此衍生出了老庄的养生论。

(一)虚静无为是长生久视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生命的珍惜与呵护。老庄的养生论更显示出对人生命的净化与提升。鉴于世俗的价值形态与自然价值形态的对立,老庄深刻揭示出了人在现实世界的生存方式违人性、反天道的异化状况及其根源,因之,老庄的养生论既是对现存价值形态的批判,又着眼于对人生命意义的再发现、再审视,以使生命“同乎大顺”(《庄子・天地》),合于自然,求得自由与快乐为指归。基于此,老子提出“致虚静,守静笃”。(《老子・十六章》)所谓虚,消除人的心智、计虑带给人的蔽障;所谓静,消解人的种种欲望的干扰,让生命复归于人的本然状态,涤除物欲、知蔽、情累,其生命才会长生久视”。(《老子・五十九章》)在养生问题上,老子反对过分地奉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十九章》)要人们过一种质朴、自然、清新的生活,“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庄子对穷奢极欲的生存方式,给予了更深刻的批判,认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皆生之害也”,(《庄子・天地》)是对生命的摧残。不过,老庄出于自然无为之哲学思想,认为对人之欲既不可压抑,又不能禁制,只能“令人满足于

最少之程度,就此满足,不更有所企求”,[$]("%&’)

这便

是道家的“无欲说”。庄子提醒人们,“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牛骨骼的结构)(“善为”“深根固柢,“此五者,“构成万物最基本的原质,

’!

(《庄子・达生》)节制情欲,注意饮食,是养生最易忽略而又是最重要的内容。

(二)贵精气尚静功为养生之术

在老庄看来,养生莫过于保养人之精气。老子强调“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鉴”(《老子・十章》)。提倡养生以“静”为上:“静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老子认定只有静才能深蓄厚养生命,使其含藏圆满及生机。

庄子也主静以养气,并提出修炼静功的要求、方法、步骤:这便是“坐忘”、“心斋”。“坐忘”是对修炼者的要求:“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摆脱生理欲望,消解知性,做到物我两忘,忘以入静;而“心斋”实乃炼静功的具体方法、步骤,是庄子时代的“导”气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先要“一志”,讲凝神不分,排除杂念私心;后“听之以心”,集气含藏,静以内敛;再“听之以气”,内敛静定到空明虚静的程度时,便以气纳万物,最后进入虚寂清静的境地:心与物结合,虚与实对接,静极则动,并以意念使“气”周行全身经络。通过吐故纳新,达到健身的目的。

虽说庄子健身养生以养神、静功为主,可也重视

养形、动功。庄子在《刻意》中说:“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所说的“熊经鸟伸”是当时人们模仿动物伸屈俯仰的动作,诸如熊吊颈、鸟舒展来进行形体锻炼,并配之以“吹、口句、呼、吸”等不同运气方式,用于健身养生。

无论是静功还是动功养生,庄子都把养生视为个体生命修道的过程,而这是一条人性复归之路,“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与天地为合……是谓玄德,同乎大顺。”(《庄子・天地》)因为庄子看到,人为生一世,为追逐外物,耗尽了心智体能,已丧失本性,为从现实的重压、罗网中解脱出来,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是养生更是修道的方式,旨在帮助世人卸下精神的重负,以恢复内在的精气,开掘生命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的养生论养神重于养形。

总之,老庄哲学的理论视点及方法论,使他们在对自然与人的研究中,在诸多自然科学领域里有新的发现或理论上的探索,从中我们看到了老庄哲学在理论上具有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未来的巨大生成力及包容性。这是一份现代人应认真去发掘的珍贵精神遗产。

[! ]陈鼓应" 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沈阳:!%()$[*]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北京:

社,!%%+$

[+]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东方出版社,$北京:!%%)$[) ]陈鼓应$老子讠主释及评价[#]中华书局,$北京:!%%)$

!"#$%&#’(&)&%*&#+,&’-"&./,/0"1/)23/4&3’54"63’74&

#./0123

(!"#$%&’()*$+",-&-./,0",&"-1,-2.3/-&’,0",&"-’)+,,-,45-," )

89,(:3%(:45617829:8618;61?8268@25>A5>A6527B?821DB101?A01??5:>018?95:5F5A17>05>5::9A17;G >018A01?01?01?527?238@25>A018?95:>6,F0?90>868C11D>12>5?=1527C871A>1

[责任编辑、校对:隋淑英]

万方数据


相关内容

  • 传承老庄文化精髓丰富美丽中国内涵
  • 传承老庄文化精髓 丰富美丽中国内涵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老庄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点,洞悉了人类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基本规律,传承老庄思想的文化精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 ...

  •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 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人所特有的智慧和文明.无论是他深邃而隽永的智慧,抑或是他旷达而任真的品性,都启示过各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向往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庄子哲学与老子哲 ...

  • 谈谈老庄和苏格拉底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
  • 第22卷第1期 2011年3月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VOL.22-No.1Mar. 2011 谈谈老庄和苏格拉底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 覃志航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河池 547000) [提 要] 当今世界, ...

  • 高考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测试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进步(祖冲之.贾思勰.裴秀)主要成就:2.玄学形成的时间.思想特点.主要经典.政治主张和活动中心:3.道教发展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地位: 4.佛教传播的原因:5.范缜<神灭论>的历史意义和灭佛的两个人物:6.魏晋南 ...

  • 管窥"庖丁解牛"对演奏艺术的启示
  • 摘要:本文以先秦时期老庄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庖丁解牛"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实际演奏和教学经验,将其应用于演奏艺术中.在提高演奏者重视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前提下,拓宽演奏思路,进一步提高演奏者的技术技巧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庖丁解牛:演奏意识:高原现象 中图分类号:J60 ...

  •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道
  •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ZHOU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EDITION) 第20卷第8期 No.8Vol.20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道 唐雪峰 王雁飞 [内容提要]荣格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善与发展了其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体系. ...

  • 哲学之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
  • 哲学之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 张世英 内容提要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 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被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为维护中国传统哲学之美,我们不能停留在哲学仅只是寻找最普遍规律之学的界定上,不能停 ...

  • 中国文化的特质
  •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主流以儒.道.佛三者为主,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要讨论中国文化的特质,则得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看.文化的表层,也就是艺术.文学.风俗等层面,这是文化的表现,也是人人都看得见的部分.文化的深层结构,则是由价值观和信念所构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是 ...

  • 中韩儒家文化差异浅论
  • 摘要:韩国儒家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朱子理学的吸收与传承上,中韩在儒家文化上的差异归根结底也源于此.中国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在于维护既定统治秩序,而朝鲜半岛则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对之加以理解和继承. 关键词:中韩 儒家文化 继承 实用性 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自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