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庄和苏格拉底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

第22卷第1期 2011年3月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VOL.22-No.1Mar. 2011

谈谈老庄和苏格拉底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

覃志航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河池 547000)

[提 要]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存在着矛盾对立,它成为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难题。快

节奏、高速度、强竞争,使得人们整日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与疲劳之中。研究老庄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和基本精神,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人与物役的现代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

[关键词] 心斋;坐忘;唯灵主义

[中图分类号]B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1)01-0060-04

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基督教构成了西方

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不是道家文化的重要根源。

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就是唯灵主义。基督教文化本身,但道家学说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根据,道教是

整个把眼睛盯上“天国”, 他们驰骋于精神世界,道家学说的一种宗教存在形态。英国著名学者李约

一心奔往天堂,认为人的肉体只是人的灵魂的一个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曾说过这么一段

附属品,人类必须通过肉体的磨难来赎原罪,达到话:“无论如何,儒家和道家至今仍构成中国思想

拯救和净化灵魂的目的。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的背景......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

治,顺应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进入一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

种“心斋”、“坐忘”的境界。这种由“坐忘”、“心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这就是说,如

斋”等概念所表征的精神境界,不只是一份心灵的自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

由,而同时也是一种宗教的寄托,因为它既超越了尘的根系就是道家。鲁迅先生也曾经断言“中国根柢

俗生活的种种计较与烦恼,也超越了生死、寿夭的磨全在道教”。道教的思想基础在于老子的《道德经》。

难与牵绊,它关闭了一切感觉器官,隔绝了外界虚早在唐代,《道德经》就已被翻译为梵文。近代,《道

幻世界的一切干扰,获得了空虚清洁的心灵世界,德经》传到了西方,美国《纽约时报》曾将老子推

从而达到无为而治。如此看来,西方基督教的“唯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位作家之首。原始

灵主义”精神与东方道家的“心斋”、“坐忘”之说,道家虽初创于老子,但大成于庄子。庄子与老子通

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常被并称为老庄,庄子发展并丰富了老子创立的道

家学说,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使道家真1 两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自上古夏、商、西周三代的发展,进入春正成为了一派与儒墨鼎足而立的人。

秋战国时代,群雄逐鹿,争乱纷起,社会急剧动荡。在西方,众所周知,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

社会秩序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危机,出现了所谓“礼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基督教作为西方社会的唯一的

崩乐坏”的局面。解决这种危机,出现儒、道两家和绝对性的宗教信仰,对于塑造西方文化的基本特

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西周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西方社会中的许多

的礼文明是世上最完美的,极力主张维护礼乐制典章制度、节庆习俗、礼仪规范、思想信念,无不

[收稿日期]2010-12-7

60

第22卷第1期 2011年3月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VOL.22-No.1Mar. 2011

度,提出“克己复礼”、“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等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指出文明危机是文明自身造成的。文明社会所产生的乱象:贫穷、昏乱、盗贼、战争、争夺、罪祸、轻死、声名逐利、欺诈等一切罪恶,皆是由于文明日开、智慧日多、民多利器、上之有为和多欲、礼乐制度、仁义道德等造成的,极力地抨击了文明的异化现象,认为要消灭这些恶果,就得消除其产生的根源——人类的文明,施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西方的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发展出来的。从公元前十三世纪末叶开始,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犹太人先后被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强大民族如埃及人、波斯人、罗马人等等所征服和奴役。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的统治之下,犹太民族产生了浓厚的不幸意识。虽然犹太人坚信自己是上帝唯一的选民,但是他们却认为上帝只有在使他们受尽磨难、洗尽罪孽之后才会降福于他们。基督教虽然在许多方面继承和保留了犹太教的特点,例如在圣教历史、罪孽意识和救世福音等方面,但它克服了犹太教的此岸性和直观性,更侧重个人的内在信仰和灵魂得救,成为一种转播彼岸福音的唯灵主义宗教。

从两教产生的时代背景比较可以发现,正是因为现实的黑暗,才促使人们去寻求光明;正是因为对现实的绝望,人们才把目光投向自然和天堂!

2 “心斋”、“坐忘”与“唯灵主义”异同比较

“心斋”说,是庄子在《人间世》中借孔子回答颜回的问话而阐发出来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斋”,在中国古已有之,其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茹荤、不闻舞乐、不近女色等,但这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斋,属“祭祀之斋”。庄子在此提出的“心斋”,是内在深层意义上的“斋”。从庄子的整个哲学思想来看,“心斋”是体现“道”的方法之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的本性是“虚”和“通”。人能虚而待物,便可与“道”相通了,“心斋”的终极目标就是与道合一。如何才是心斋?庄子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工匠很会雕刻,他刻的人与真人完全一

样。君王看了吓一跳,问他:怎么能刻得那么像呢?工匠回答说:我开始刻的时候,一定要先守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去想会得到什么赏赐,或者别人会不会给我一个官做;守斋五天之后就不去想别人会如何议论我,说我技巧很高;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所以,心斋的意思,就是把功名利禄统统排除;把别人对你这种技术的称赞也都设法排除;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要设法超越,然后才去雕刻。这个时候,你的雕刻已经没有主观的欲望成见,刻什么像什么,等于是宇宙的力量在你身上表现出来。没有一个自我,反而不受隔阂与限制。

这个心斋的比喻说明了:我们的心如果充满各种欲望的话,它就是乱糟糟的,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它自然就静下来,静下来有什么好处呢?水如果静下来,就可以当镜子来用,照出一个人长什么样子。我们的心也是一样,从虚到静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话,宇宙万物皆在我心中,我们一看就看到真相,所以庄子设法让我们在“心斋”这个层次中,让自己的心由虚到静到明。

“坐忘”说,是庄子在《大宗师》中借由颜回回答孔子的问题而阐发出来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自我纯化过程。“堕肢体”、“离形”,就是忘身。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忘记身体的存在,而是要消除由眼、耳、鼻、舌、身向外驰求所产生的无止境的欲望,摆脱为满足欲望而带来的种种牵累,凝神聚气,反观内照,实现对形体的超越。“黜聪明”、“去知”,就是要摒弃人世间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种种“智慧”,去除由知识累积而形成的种种成见和障碍。庄子认为,“形”与“知”都是人精神与心灵的阻碍,“形”的贪欲是牢笼,“知”的框架是枷锁,人在“形”与“知”的遮蔽之下,就不能做到心灵的畅达。

“心斋”、“坐忘”是先秦道家学派集大成者庄子提出的十分重要的理论概念。如果说“心斋”较侧重于排斥感官的感知,那么“坐忘”则较侧重于排除理性方面的因素。总而言之,“心斋”与“坐忘”就是经由自我纯化的过程,排斥一切外在的感官干扰,超越形体和心知的限制,做到万物皆空、万虑皆遗,使心怀虚静空明,进入与“大通”(即“道”)同一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人便可“同则

61

覃志航/著 无好”,“化则无常”,“无为而无不为”。

耶酥有一句名言:我的国,不在这个世界。所以你们不要指望我能够象弥塞亚一样给你们带来现世的幸福,天国不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天国就在你的心中。因此,在基督教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有势力的宗教以后,它就把这种观点发展为一种绝对的唯灵主义:人生在世,是不可能到达天国的,唯有肉体死去以后,灵魂脱离肉体才能到达天国。灵魂被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肉体只是一堆垃圾。这种唯灵主义最初以朴素直观的形式表现在希腊民间神秘祭(奥尔弗斯教)的轮回转世说中,然后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的哲学中得到理论上的提炼和表述,并通过斐洛的“隐喻”神学和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最终汇入基督教,成为一套严密的、系统化的神学体系 。

苏格拉底认为,人在活着的时候,灵魂被囚禁在肉体之内。首先肉体以无数的需要和疾病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其次肉体又用爱、欲望、恐惧等充斥我们,使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思想。要想获得真理,就必须摆脱肉体的干扰,苏格拉底“害怕如果我用眼睛观察事物或借助于其它感官来把握事物,我的灵魂之眼会致瞎”。 最为极端的例子当属德谟克利特,据说,为了不让视觉蒙蔽自己,他闭上眼睛犹恐不及,竟自动把双眼弄瞎。苏格拉底强调,“哲学家的事业完全就在于使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出来”。为了使灵魂获得解脱,哲学家在活着时蔑视肉体的种种享受,净化自己的各种欲望。当他们结束此生后,他们的灵魂就可以进入“天国”,永享福祉。苏格拉底的这种唯灵主义是对传统宗教的现世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否定,从而成为了后来基督教的基本精神。西方中世纪的修道运动,就是基督教的圣徒们为了上帝的缘故而折磨自己的肉体,以独身、清贫、禁欲和脱离尘世的沉思冥想来对抗世俗的诱惑。总之,在基督教唯灵主义看来,人的灵魂只能借助于摆脱肉体、摆脱现象世界、摆脱自我,在一种无物无我的境界中才能与上帝合而为一。

从上述可知,老庄的“心斋”、“坐忘”和苏格拉底的唯灵主义,都是宣称道或者上帝,是感官感觉以及建立在感官感觉上的知识所不能把握的,是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所不能表述的。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是不能获得真理和真知的。它们都主张关闭人的一切感觉器官,使心灵空明虚静,不受现象62

谈谈老庄和苏格拉底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的纷繁复杂和熙熙攘攘所干扰,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和真知,达到与道合一,与上帝合一。

在古代中西,“天”、“道”,“上帝”、“神”,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崇高的地位。基督教唯灵主义和道家“心斋”、“坐忘”,都是从上帝或道不可认识、不可表述出发,得出了人必须弃绝外物、弃绝感觉、弃绝认识,在无物、无我的境界中才能与上帝或道结合为一的结论。但在这种共同性之中,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道家“心斋”、“坐忘”的目的是“天人合一”;西方基督教“唯灵主义”目的则是“神人合一”。

“天”主要指其自然性,“人”主要指其社会性。天人合一就是主体与客体、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层次上,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统一是最大的统一,而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则是体现在人身体上的灵与肉的统一,是最小的统一。对于中国老庄哲学来说,灵与肉的对立不是那么明确,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道也没有被神化,道就是自然,是无为,道并不具有西方的上帝那样的思维功能。因此,天人合一的主体始终是人,天人合一的结果不是对人自身的否定。

何谓“神人合一”?它主要指的是主体与本体的统一。主体指人,本体指神。在苏格拉底和西方基督教唯灵主义看来,整个世界的本质就是神,世上万事万物是神的外化。“神人合一”就是人与神的统一,是人性与神性的统一,是此岸(人间社会)与彼岸(神的世界)的统一,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人的灵魂是上帝的摹本, 甚至是人性中的神性。唯灵主义把心灵的静观看作是一种神圣的活动,把“成为神”(进入天国)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神人合一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神;神人合一的结果实际上是神神合一,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是人与天地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的分离。 3 道家老庄思想与苏格拉底及基督教精神的现实意义

老子和庄子都强调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老子名言:“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

第22卷第1期 2011年3月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VOL.22-No.1Mar. 2011

成福。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生与死、神奇与臭腐,在一般人看来,是水火不容根本对立的。但在庄子这里,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道家的智慧,也是中国的智慧。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呢?很多学者认为就是辩证法。李泽厚先生就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是由军事辩证法而政治辩证法,由政治辩证法而哲学辩证法,最后在中国人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变成了一种生活辩证法。所以,老子的思想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用于学术,可以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

读《老子》可以治国,读《庄子》可以修身。清代学者林云铭在《庄子因·总论》中说: “三十三篇之中,反复十余万言,大旨不外明道德,轻仁义,一生死,齐是非,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而已。”这大概指的就是庄子“道”中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庄子的人生观。庄子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用“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为后人营造了个缓解思想危机的精神乐园。在庄子那里,地位、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不必为得到高官厚禄而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穷困潦倒而去趋炎附势。庄子的这种修身态度,深深地浸透到我们民族心理素质之中,已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因此,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人志士,都把它作为修身养性的信条。

苏格拉底说,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苏格拉底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世界是充满贫穷与苦难的世界,一个是充满幸福与快乐的心灵世界里。而后一个世界是苏格拉底坚定信念与丰富精神生活的体现。所以他不在乎贫穷造成的衣衫褴褛,他用哲学化妆自己的内心;也不在乎贫穷造成的寒冷,他用哲学的热量温暖自己的灵魂;他也不在乎贫穷造成的饥饿,他更多的是用知识填满自己的思想的胃!

老子的德之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与

基督教三点精神:秩序、约、博爱。对今天我们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老子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六十七章)。慈就是博爱,真正的大勇是慈心爱民唤起的民众的认同,使民归化的凝聚力。俭即崇尚节俭、节约,以求物资关系上的和谐。我们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爱惜资源、反对浪费、节约能源,应该成为全国以至于全世界人的共识。

领悟道家思想和基督教精神,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现代社会,新技术的急剧更新、信息量的猛增,快节奏、高速度、竞争的加剧、破产与失业……使得人们整日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与疲劳之中,这就会破坏一个人的心理平衡,造成心理障碍。道家思想和基督教精神所提出的“心斋”“坐忘”和“唯灵主义”,所有这些思想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与人的心理修养相联系。人们通过这些心理修养的功夫,可以调适人的心理,保持人的心理平衡,从而能使人们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所引起的心理冲突面前,不致失去心态的平衡,导致心理与生理的疾病。

今天我们去挖掘和比较他们的思想和基本精神,有助于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人情淡漠、人为物役的现代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缓解现代人紧张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强. 心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王余光.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瑾瑾.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赵 林.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覃志航,男,壮族,广西环江县人。现

任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河池电大分校)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

[责任编辑 方再新]

63

第22卷第1期 2011年3月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VOL.22-No.1Mar. 2011

谈谈老庄和苏格拉底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

覃志航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河池 547000)

[提 要]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存在着矛盾对立,它成为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难题。快

节奏、高速度、强竞争,使得人们整日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与疲劳之中。研究老庄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和基本精神,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人与物役的现代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

[关键词] 心斋;坐忘;唯灵主义

[中图分类号]B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1)01-0060-04

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基督教构成了西方

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不是道家文化的重要根源。

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就是唯灵主义。基督教文化本身,但道家学说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根据,道教是

整个把眼睛盯上“天国”, 他们驰骋于精神世界,道家学说的一种宗教存在形态。英国著名学者李约

一心奔往天堂,认为人的肉体只是人的灵魂的一个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曾说过这么一段

附属品,人类必须通过肉体的磨难来赎原罪,达到话:“无论如何,儒家和道家至今仍构成中国思想

拯救和净化灵魂的目的。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的背景......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

治,顺应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进入一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

种“心斋”、“坐忘”的境界。这种由“坐忘”、“心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这就是说,如

斋”等概念所表征的精神境界,不只是一份心灵的自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

由,而同时也是一种宗教的寄托,因为它既超越了尘的根系就是道家。鲁迅先生也曾经断言“中国根柢

俗生活的种种计较与烦恼,也超越了生死、寿夭的磨全在道教”。道教的思想基础在于老子的《道德经》。

难与牵绊,它关闭了一切感觉器官,隔绝了外界虚早在唐代,《道德经》就已被翻译为梵文。近代,《道

幻世界的一切干扰,获得了空虚清洁的心灵世界,德经》传到了西方,美国《纽约时报》曾将老子推

从而达到无为而治。如此看来,西方基督教的“唯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位作家之首。原始

灵主义”精神与东方道家的“心斋”、“坐忘”之说,道家虽初创于老子,但大成于庄子。庄子与老子通

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常被并称为老庄,庄子发展并丰富了老子创立的道

家学说,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使道家真1 两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自上古夏、商、西周三代的发展,进入春正成为了一派与儒墨鼎足而立的人。

秋战国时代,群雄逐鹿,争乱纷起,社会急剧动荡。在西方,众所周知,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

社会秩序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危机,出现了所谓“礼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基督教作为西方社会的唯一的

崩乐坏”的局面。解决这种危机,出现儒、道两家和绝对性的宗教信仰,对于塑造西方文化的基本特

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西周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西方社会中的许多

的礼文明是世上最完美的,极力主张维护礼乐制典章制度、节庆习俗、礼仪规范、思想信念,无不

[收稿日期]2010-12-7

60

第22卷第1期 2011年3月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VOL.22-No.1Mar. 2011

度,提出“克己复礼”、“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等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指出文明危机是文明自身造成的。文明社会所产生的乱象:贫穷、昏乱、盗贼、战争、争夺、罪祸、轻死、声名逐利、欺诈等一切罪恶,皆是由于文明日开、智慧日多、民多利器、上之有为和多欲、礼乐制度、仁义道德等造成的,极力地抨击了文明的异化现象,认为要消灭这些恶果,就得消除其产生的根源——人类的文明,施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西方的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发展出来的。从公元前十三世纪末叶开始,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犹太人先后被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强大民族如埃及人、波斯人、罗马人等等所征服和奴役。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的统治之下,犹太民族产生了浓厚的不幸意识。虽然犹太人坚信自己是上帝唯一的选民,但是他们却认为上帝只有在使他们受尽磨难、洗尽罪孽之后才会降福于他们。基督教虽然在许多方面继承和保留了犹太教的特点,例如在圣教历史、罪孽意识和救世福音等方面,但它克服了犹太教的此岸性和直观性,更侧重个人的内在信仰和灵魂得救,成为一种转播彼岸福音的唯灵主义宗教。

从两教产生的时代背景比较可以发现,正是因为现实的黑暗,才促使人们去寻求光明;正是因为对现实的绝望,人们才把目光投向自然和天堂!

2 “心斋”、“坐忘”与“唯灵主义”异同比较

“心斋”说,是庄子在《人间世》中借孔子回答颜回的问话而阐发出来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斋”,在中国古已有之,其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茹荤、不闻舞乐、不近女色等,但这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斋,属“祭祀之斋”。庄子在此提出的“心斋”,是内在深层意义上的“斋”。从庄子的整个哲学思想来看,“心斋”是体现“道”的方法之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的本性是“虚”和“通”。人能虚而待物,便可与“道”相通了,“心斋”的终极目标就是与道合一。如何才是心斋?庄子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工匠很会雕刻,他刻的人与真人完全一

样。君王看了吓一跳,问他:怎么能刻得那么像呢?工匠回答说:我开始刻的时候,一定要先守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去想会得到什么赏赐,或者别人会不会给我一个官做;守斋五天之后就不去想别人会如何议论我,说我技巧很高;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所以,心斋的意思,就是把功名利禄统统排除;把别人对你这种技术的称赞也都设法排除;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要设法超越,然后才去雕刻。这个时候,你的雕刻已经没有主观的欲望成见,刻什么像什么,等于是宇宙的力量在你身上表现出来。没有一个自我,反而不受隔阂与限制。

这个心斋的比喻说明了:我们的心如果充满各种欲望的话,它就是乱糟糟的,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它自然就静下来,静下来有什么好处呢?水如果静下来,就可以当镜子来用,照出一个人长什么样子。我们的心也是一样,从虚到静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话,宇宙万物皆在我心中,我们一看就看到真相,所以庄子设法让我们在“心斋”这个层次中,让自己的心由虚到静到明。

“坐忘”说,是庄子在《大宗师》中借由颜回回答孔子的问题而阐发出来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自我纯化过程。“堕肢体”、“离形”,就是忘身。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忘记身体的存在,而是要消除由眼、耳、鼻、舌、身向外驰求所产生的无止境的欲望,摆脱为满足欲望而带来的种种牵累,凝神聚气,反观内照,实现对形体的超越。“黜聪明”、“去知”,就是要摒弃人世间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种种“智慧”,去除由知识累积而形成的种种成见和障碍。庄子认为,“形”与“知”都是人精神与心灵的阻碍,“形”的贪欲是牢笼,“知”的框架是枷锁,人在“形”与“知”的遮蔽之下,就不能做到心灵的畅达。

“心斋”、“坐忘”是先秦道家学派集大成者庄子提出的十分重要的理论概念。如果说“心斋”较侧重于排斥感官的感知,那么“坐忘”则较侧重于排除理性方面的因素。总而言之,“心斋”与“坐忘”就是经由自我纯化的过程,排斥一切外在的感官干扰,超越形体和心知的限制,做到万物皆空、万虑皆遗,使心怀虚静空明,进入与“大通”(即“道”)同一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人便可“同则

61

覃志航/著 无好”,“化则无常”,“无为而无不为”。

耶酥有一句名言:我的国,不在这个世界。所以你们不要指望我能够象弥塞亚一样给你们带来现世的幸福,天国不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天国就在你的心中。因此,在基督教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有势力的宗教以后,它就把这种观点发展为一种绝对的唯灵主义:人生在世,是不可能到达天国的,唯有肉体死去以后,灵魂脱离肉体才能到达天国。灵魂被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肉体只是一堆垃圾。这种唯灵主义最初以朴素直观的形式表现在希腊民间神秘祭(奥尔弗斯教)的轮回转世说中,然后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的哲学中得到理论上的提炼和表述,并通过斐洛的“隐喻”神学和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最终汇入基督教,成为一套严密的、系统化的神学体系 。

苏格拉底认为,人在活着的时候,灵魂被囚禁在肉体之内。首先肉体以无数的需要和疾病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其次肉体又用爱、欲望、恐惧等充斥我们,使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思想。要想获得真理,就必须摆脱肉体的干扰,苏格拉底“害怕如果我用眼睛观察事物或借助于其它感官来把握事物,我的灵魂之眼会致瞎”。 最为极端的例子当属德谟克利特,据说,为了不让视觉蒙蔽自己,他闭上眼睛犹恐不及,竟自动把双眼弄瞎。苏格拉底强调,“哲学家的事业完全就在于使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出来”。为了使灵魂获得解脱,哲学家在活着时蔑视肉体的种种享受,净化自己的各种欲望。当他们结束此生后,他们的灵魂就可以进入“天国”,永享福祉。苏格拉底的这种唯灵主义是对传统宗教的现世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否定,从而成为了后来基督教的基本精神。西方中世纪的修道运动,就是基督教的圣徒们为了上帝的缘故而折磨自己的肉体,以独身、清贫、禁欲和脱离尘世的沉思冥想来对抗世俗的诱惑。总之,在基督教唯灵主义看来,人的灵魂只能借助于摆脱肉体、摆脱现象世界、摆脱自我,在一种无物无我的境界中才能与上帝合而为一。

从上述可知,老庄的“心斋”、“坐忘”和苏格拉底的唯灵主义,都是宣称道或者上帝,是感官感觉以及建立在感官感觉上的知识所不能把握的,是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所不能表述的。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是不能获得真理和真知的。它们都主张关闭人的一切感觉器官,使心灵空明虚静,不受现象62

谈谈老庄和苏格拉底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的纷繁复杂和熙熙攘攘所干扰,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和真知,达到与道合一,与上帝合一。

在古代中西,“天”、“道”,“上帝”、“神”,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崇高的地位。基督教唯灵主义和道家“心斋”、“坐忘”,都是从上帝或道不可认识、不可表述出发,得出了人必须弃绝外物、弃绝感觉、弃绝认识,在无物、无我的境界中才能与上帝或道结合为一的结论。但在这种共同性之中,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道家“心斋”、“坐忘”的目的是“天人合一”;西方基督教“唯灵主义”目的则是“神人合一”。

“天”主要指其自然性,“人”主要指其社会性。天人合一就是主体与客体、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层次上,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统一是最大的统一,而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则是体现在人身体上的灵与肉的统一,是最小的统一。对于中国老庄哲学来说,灵与肉的对立不是那么明确,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道也没有被神化,道就是自然,是无为,道并不具有西方的上帝那样的思维功能。因此,天人合一的主体始终是人,天人合一的结果不是对人自身的否定。

何谓“神人合一”?它主要指的是主体与本体的统一。主体指人,本体指神。在苏格拉底和西方基督教唯灵主义看来,整个世界的本质就是神,世上万事万物是神的外化。“神人合一”就是人与神的统一,是人性与神性的统一,是此岸(人间社会)与彼岸(神的世界)的统一,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人的灵魂是上帝的摹本, 甚至是人性中的神性。唯灵主义把心灵的静观看作是一种神圣的活动,把“成为神”(进入天国)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神人合一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神;神人合一的结果实际上是神神合一,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是人与天地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的分离。 3 道家老庄思想与苏格拉底及基督教精神的现实意义

老子和庄子都强调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老子名言:“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

第22卷第1期 2011年3月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VOL.22-No.1Mar. 2011

成福。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生与死、神奇与臭腐,在一般人看来,是水火不容根本对立的。但在庄子这里,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道家的智慧,也是中国的智慧。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呢?很多学者认为就是辩证法。李泽厚先生就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是由军事辩证法而政治辩证法,由政治辩证法而哲学辩证法,最后在中国人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变成了一种生活辩证法。所以,老子的思想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用于学术,可以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

读《老子》可以治国,读《庄子》可以修身。清代学者林云铭在《庄子因·总论》中说: “三十三篇之中,反复十余万言,大旨不外明道德,轻仁义,一生死,齐是非,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而已。”这大概指的就是庄子“道”中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庄子的人生观。庄子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用“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为后人营造了个缓解思想危机的精神乐园。在庄子那里,地位、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不必为得到高官厚禄而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穷困潦倒而去趋炎附势。庄子的这种修身态度,深深地浸透到我们民族心理素质之中,已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因此,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人志士,都把它作为修身养性的信条。

苏格拉底说,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苏格拉底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世界是充满贫穷与苦难的世界,一个是充满幸福与快乐的心灵世界里。而后一个世界是苏格拉底坚定信念与丰富精神生活的体现。所以他不在乎贫穷造成的衣衫褴褛,他用哲学化妆自己的内心;也不在乎贫穷造成的寒冷,他用哲学的热量温暖自己的灵魂;他也不在乎贫穷造成的饥饿,他更多的是用知识填满自己的思想的胃!

老子的德之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与

基督教三点精神:秩序、约、博爱。对今天我们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老子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六十七章)。慈就是博爱,真正的大勇是慈心爱民唤起的民众的认同,使民归化的凝聚力。俭即崇尚节俭、节约,以求物资关系上的和谐。我们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爱惜资源、反对浪费、节约能源,应该成为全国以至于全世界人的共识。

领悟道家思想和基督教精神,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现代社会,新技术的急剧更新、信息量的猛增,快节奏、高速度、竞争的加剧、破产与失业……使得人们整日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与疲劳之中,这就会破坏一个人的心理平衡,造成心理障碍。道家思想和基督教精神所提出的“心斋”“坐忘”和“唯灵主义”,所有这些思想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与人的心理修养相联系。人们通过这些心理修养的功夫,可以调适人的心理,保持人的心理平衡,从而能使人们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所引起的心理冲突面前,不致失去心态的平衡,导致心理与生理的疾病。

今天我们去挖掘和比较他们的思想和基本精神,有助于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人情淡漠、人为物役的现代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缓解现代人紧张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强. 心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王余光.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瑾瑾.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赵 林.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覃志航,男,壮族,广西环江县人。现

任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河池电大分校)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

[责任编辑 方再新]

63


相关内容

  • 中国有没有正常人的哲学?
  • 今天,我们是否依然有必要谈论哲学?哲学是否又分大人物哲学和小人物哲学.如果说,小人物哲学最能到达真实的历史,那在中国这样一个大人物哲学的国家,孜孜不倦思考小人物哲学的家伙又会"收获"什么样的尴尬和笑话? 中国有没有正常人的哲学? 据说,年轻的列宁在读契诃夫的小说<第六病室& ...

  •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1.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 主要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2.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学习过相关游记类的古代散文,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候, 学生不仅要欣赏文章所描绘的山水风光,更要试着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 ...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6 最大的麦穗教案
  • 16 最大的麦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学会生字"垄", 理解"沉甸甸.埋头.如梦初醒.不失时机.错失良机"等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 ...

  • 浙江省2015年高考传统文化经典复习(二)学生稿
  • 浙江 2015年高考 传统文化经典 复习(二) 三.老子及<道德经> 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 ...

  • 七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 七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七年级语文下: 第2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 ...

  • 西南大学[美学原理]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1:[单选题]美学之父是( ) A:A 康德 B:B 鲍姆嘉通 C:C 黑格尔 D:D 维科 参考答案:B 2:[单选题]强调 A:A.儒家 B:B.道家 C:c.墨家 D:D.法家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康德主要美学著作是( ). A:A 美学 B:B 判断力批判 C:C 纯粹理性批判 D: ...

  • 欧洲哲学起源─-前苏格拉底思辨
  • 欧洲哲学起源─-前苏格拉底思辨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欧洲哲学起源─-前苏格拉底思辨牛顿P·斯特克尼克特罗波特S·布鲁姆鲍格著刘晓英译谭明冉校最早的欧洲哲学是古希腊文明的成果,这种古希腊哲学家描绘的思辨图景,至今仍以其广泛的朴素性令人感到新鲜和记忆,但是,这种思辨图景在逻辑上是不稳定的,而且缺乏 ...

  • 唐僧教育启示录
  • <西游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名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这本书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道理和实用的教育方法,值得父母细心品读. 在看<西游记>的过程中,很多人并没有太关注唐僧是如何教育弟子的,只是注意了他取经路上的种种表现,结果就得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唐僧除了会 ...

  •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1
  •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设计,作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大到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在内.设计,一方面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科学活动.设计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