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正常人的哲学?

今天,我们是否依然有必要谈论哲学?哲学是否又分大人物哲学和小人物哲学。如果说,小人物哲学最能到达真实的历史,那在中国这样一个大人物哲学的国家,孜孜不倦思考小人物哲学的家伙又会“收获”什么样的尴尬和笑话?

中国有没有正常人的哲学?

据说,年轻的列宁在读契诃夫的小说《第六病室》时恐惧不已。《第六病室》描述了一种可以致死的“精神传染病”,医生安德烈仅仅因为受到与病人伊凡谈话的吸引,就也被当成了病人关了起来,最终死亡。安德烈和伊凡在最后一次谈话中说:

“我的精神支持不住了,我亲爱的,”他喃喃地说,身子发抖,擦掉冷汗。“我的精神支持不住了。”

“那您就谈谈哲学嘛,”伊凡·德米特里奇讥诮地说。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啊。……对了,对了。……有一会您说俄国没有哲学,可是人人都谈哲学,连小人物也谈。然而要知道,小人物谈哲学对谁也没有害处啊,”安德烈·叶菲梅奇说,那声调仿佛就要哭出来,引起别人的怜悯似的。“可是,我亲爱的,您为什么发出这种幸灾乐祸的笑声呢?如果小人物不满意,怎么能不谈哲学呢?一个有头脑的、受过教育的、有自尊心的、爱好自由的、具有神的相貌的人,却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到这个肮脏而愚蠢的小城里来做医师,一辈子跟拔火罐、水蛭、芥子膏打交道!欺骗,狭隘,庸俗!啊,我的上帝!”

“您在说蠢话了。要是不愿意做医师,那就去做大臣好了。”

好一幅“哲学治疗”的图景!同时却是“小人物谈哲学”的窘境。对于小人物来说,哲学治疗的企图无疑失败了。列宁的恐惧是否与此有关?只有等到他创立了列宁主义,列宁才能摆脱这种恐惧。列宁主义,那可是大人物的哲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丁玲在延安整风发动之际发表的短篇小说《在医院中时》(后改为《在医院中》)——他的这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引爆文艺整风的原因之一——其实也受到了契诃夫《第六病室》的影响,女医生陆萍同样是在第六号病房里遇见了没有双脚的病人。但丁玲的用意却和契诃夫迥异。陆萍在上海的一个产科学校毕业,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想成为一个“活跃的政治工作者”,然而却在恶劣的医院环境下——只有一个注射针,对病人毫无“人道主义的同情”——四处碰壁,在热情投入工作时煤气中毒几至丧命,后来被一个到苏联去过的失去双脚的病人说服:

“谁把你的事告诉我的呢?这些人都明白的,你应该多同他们谈谈才好。眼睛不要老看在那几个人身上,否则你会被消磨下去的。在一种剧烈的自我的斗争环境里,是不容易支持下去的。”

毛泽东的延安讲话有一部分即针对丁玲而发。丁玲在面对蜂拥而来的批评时说:“所有的烦闷、所有的努力,所有的顾忌和过错,就像唐三藏站在到达天界的河边看自己的躯壳顺水流去的感觉,一种翻然而悟,憬然而惧的感觉。”她已试图放弃“小人物谈哲学”而皈依“大人物”的哲学,皈依毛泽东思想。

黑格尔说:“在东方,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在希腊,只有一些人是自由的。 而在日耳曼各国家,所有人都是自由的。”在另一个地方,他说得更为清楚:“东方观念的光荣在于‘一个人’(the One Individual),一切皆隶属于这位客观的存在,以致任何其他个人皆无单独的存在,并且在他的主体的自由里照不见他自己。……一方面是持久、稳定,——可称为仅属于空间的国家(与属于‘时间’者有分别)——乃非历史的历史(unhistorical history);例如中国”。这一个人当然是大人物,是皇帝。

如果我们接受黑格尔的说法,联系《第六病室》和《在医院中》,可以说,那些小人物的哲学恰恰就是自由。无自由,即无历史,也即,无哲学,即无历史。(当然,这恰好也让我们中了黑格尔逻辑的圈套。哲学的诡计?不!)

哲学就是自由,其实并不难理解。哲学就是自由,这也是“哲学家的哲学”留给我们的启示,其典范就是“苏格拉底之死”。还有比哲学/自由更值得以死去争取的吗?苏格拉底的罪名是,他的哲学“毒害”了雅典的青年。哲学毕竟不利于他们服务于城邦。

是不是因为要为苏格拉底复仇,柏拉图才设想出了哲学王?这样,“哲学家的哲学”就变成了“大人物的哲学”,而它原本只是“小人物的哲学。”所有人都在谈论一个大人物的哲学,这样的时代有多么可怕,我们都领教过了;所有人都在谈论一个大人物的哲学,那也有可能催生无数小人物的哲学,我们只有在避之不及的时候才愿意和它亲近,虽然那无比凄凉,无比哀婉。那么,既然我们不是哲学家,有没有可能在大人物的哲学和小人物的哲学之外,找到属于一个人——一个人,而非皇帝——的正常的哲学,或曰一个正常人的哲学?

一个国家的人们普遍信仰唯物主义,最终却收获了贫穷,这可能构成了一个哲学笑话。但当他们摆脱了贫穷,却没有成为精致美妙的唯心主义者,却又构成了哲学的尴尬。

其实,哲学并无大小之分。所谓“大人物的哲学”和“小人物的哲学”,产生于哲学在政治挤压下的变形。哲学,是复数的;在虚构的意义上它们甚至是平等的。一个例子就是古罗马皇帝马克斯·奥勒留,他是一个皇帝,但他更明白自己是一个人。他力争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作为人,他选择了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斯多噶主义:“灵魂乃天赐,圣洁不动情。”

不同领域的人都可以产生哲学,但哲学,还应该是那些在各自领域达到顶峰的人彼此交流的结果。诗人作家最容易选择斯多噶主义。奥勒留的哲学可以和诗人作家分享,取消了“大人物的哲学”和“小人物的哲学”的差异。

一个人选择浪漫主义,他的生活就充满了危险的偶然性;一个人选择存在主义,他的生活就充满了荒谬;一个人选择颂扬上帝的形而上学,他的生活就充满了庄严和神圣。

也许你会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生活样态决定了他选择的哲学。但我更愿意相信:最终是一个人选择的哲学,决定了他的生活的气质——或品质——和存在的基调。

作者简介 王东东,诗人,文化批评家。《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获2014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台湾第四届人文社科思源奖文学类首奖。有诗集《空椅子》、《云》面世。写作之余,也从事翻译。

今天,我们是否依然有必要谈论哲学?哲学是否又分大人物哲学和小人物哲学。如果说,小人物哲学最能到达真实的历史,那在中国这样一个大人物哲学的国家,孜孜不倦思考小人物哲学的家伙又会“收获”什么样的尴尬和笑话?

中国有没有正常人的哲学?

据说,年轻的列宁在读契诃夫的小说《第六病室》时恐惧不已。《第六病室》描述了一种可以致死的“精神传染病”,医生安德烈仅仅因为受到与病人伊凡谈话的吸引,就也被当成了病人关了起来,最终死亡。安德烈和伊凡在最后一次谈话中说:

“我的精神支持不住了,我亲爱的,”他喃喃地说,身子发抖,擦掉冷汗。“我的精神支持不住了。”

“那您就谈谈哲学嘛,”伊凡·德米特里奇讥诮地说。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啊。……对了,对了。……有一会您说俄国没有哲学,可是人人都谈哲学,连小人物也谈。然而要知道,小人物谈哲学对谁也没有害处啊,”安德烈·叶菲梅奇说,那声调仿佛就要哭出来,引起别人的怜悯似的。“可是,我亲爱的,您为什么发出这种幸灾乐祸的笑声呢?如果小人物不满意,怎么能不谈哲学呢?一个有头脑的、受过教育的、有自尊心的、爱好自由的、具有神的相貌的人,却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到这个肮脏而愚蠢的小城里来做医师,一辈子跟拔火罐、水蛭、芥子膏打交道!欺骗,狭隘,庸俗!啊,我的上帝!”

“您在说蠢话了。要是不愿意做医师,那就去做大臣好了。”

好一幅“哲学治疗”的图景!同时却是“小人物谈哲学”的窘境。对于小人物来说,哲学治疗的企图无疑失败了。列宁的恐惧是否与此有关?只有等到他创立了列宁主义,列宁才能摆脱这种恐惧。列宁主义,那可是大人物的哲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丁玲在延安整风发动之际发表的短篇小说《在医院中时》(后改为《在医院中》)——他的这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引爆文艺整风的原因之一——其实也受到了契诃夫《第六病室》的影响,女医生陆萍同样是在第六号病房里遇见了没有双脚的病人。但丁玲的用意却和契诃夫迥异。陆萍在上海的一个产科学校毕业,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想成为一个“活跃的政治工作者”,然而却在恶劣的医院环境下——只有一个注射针,对病人毫无“人道主义的同情”——四处碰壁,在热情投入工作时煤气中毒几至丧命,后来被一个到苏联去过的失去双脚的病人说服:

“谁把你的事告诉我的呢?这些人都明白的,你应该多同他们谈谈才好。眼睛不要老看在那几个人身上,否则你会被消磨下去的。在一种剧烈的自我的斗争环境里,是不容易支持下去的。”

毛泽东的延安讲话有一部分即针对丁玲而发。丁玲在面对蜂拥而来的批评时说:“所有的烦闷、所有的努力,所有的顾忌和过错,就像唐三藏站在到达天界的河边看自己的躯壳顺水流去的感觉,一种翻然而悟,憬然而惧的感觉。”她已试图放弃“小人物谈哲学”而皈依“大人物”的哲学,皈依毛泽东思想。

黑格尔说:“在东方,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在希腊,只有一些人是自由的。 而在日耳曼各国家,所有人都是自由的。”在另一个地方,他说得更为清楚:“东方观念的光荣在于‘一个人’(the One Individual),一切皆隶属于这位客观的存在,以致任何其他个人皆无单独的存在,并且在他的主体的自由里照不见他自己。……一方面是持久、稳定,——可称为仅属于空间的国家(与属于‘时间’者有分别)——乃非历史的历史(unhistorical history);例如中国”。这一个人当然是大人物,是皇帝。

如果我们接受黑格尔的说法,联系《第六病室》和《在医院中》,可以说,那些小人物的哲学恰恰就是自由。无自由,即无历史,也即,无哲学,即无历史。(当然,这恰好也让我们中了黑格尔逻辑的圈套。哲学的诡计?不!)

哲学就是自由,其实并不难理解。哲学就是自由,这也是“哲学家的哲学”留给我们的启示,其典范就是“苏格拉底之死”。还有比哲学/自由更值得以死去争取的吗?苏格拉底的罪名是,他的哲学“毒害”了雅典的青年。哲学毕竟不利于他们服务于城邦。

是不是因为要为苏格拉底复仇,柏拉图才设想出了哲学王?这样,“哲学家的哲学”就变成了“大人物的哲学”,而它原本只是“小人物的哲学。”所有人都在谈论一个大人物的哲学,这样的时代有多么可怕,我们都领教过了;所有人都在谈论一个大人物的哲学,那也有可能催生无数小人物的哲学,我们只有在避之不及的时候才愿意和它亲近,虽然那无比凄凉,无比哀婉。那么,既然我们不是哲学家,有没有可能在大人物的哲学和小人物的哲学之外,找到属于一个人——一个人,而非皇帝——的正常的哲学,或曰一个正常人的哲学?

一个国家的人们普遍信仰唯物主义,最终却收获了贫穷,这可能构成了一个哲学笑话。但当他们摆脱了贫穷,却没有成为精致美妙的唯心主义者,却又构成了哲学的尴尬。

其实,哲学并无大小之分。所谓“大人物的哲学”和“小人物的哲学”,产生于哲学在政治挤压下的变形。哲学,是复数的;在虚构的意义上它们甚至是平等的。一个例子就是古罗马皇帝马克斯·奥勒留,他是一个皇帝,但他更明白自己是一个人。他力争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作为人,他选择了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斯多噶主义:“灵魂乃天赐,圣洁不动情。”

不同领域的人都可以产生哲学,但哲学,还应该是那些在各自领域达到顶峰的人彼此交流的结果。诗人作家最容易选择斯多噶主义。奥勒留的哲学可以和诗人作家分享,取消了“大人物的哲学”和“小人物的哲学”的差异。

一个人选择浪漫主义,他的生活就充满了危险的偶然性;一个人选择存在主义,他的生活就充满了荒谬;一个人选择颂扬上帝的形而上学,他的生活就充满了庄严和神圣。

也许你会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生活样态决定了他选择的哲学。但我更愿意相信:最终是一个人选择的哲学,决定了他的生活的气质——或品质——和存在的基调。

作者简介 王东东,诗人,文化批评家。《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获2014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台湾第四届人文社科思源奖文学类首奖。有诗集《空椅子》、《云》面世。写作之余,也从事翻译。


相关内容

  • 读书笔记16:感悟哲学与人生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欢迎您输入推送日期提取历史消息 通常,大家们所撰写的文章书目,不仅有广博见解,亦含深厚底蕴.故而,阅读之时常怀谦卑之心,常持敬畏之情.即使如此,读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亦未敢自认领会一二,恐自身理解狭隘而有所误读,仅就哲学与人生有三四感受言之,以作记录. 一.追问哲学与反思人生 既然书名是,自然要追问何 ...

  • 冯友兰的回归
  • 范鹏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冯友兰85岁以后越来越感到自己有"海阔天空我自飞"的高超境界,不仅他感觉到,凡与之有过交往的人,读了他的<中国哲学史新 ...

  • 从无神论.进化论与唯物哲学兴起,论基督教的衰败!
  • 不可否认的事实,当西方把进化论奉为普世观念,把人当猴子的后代定义的时候,就公然否认了上帝造人之说.无神论是唯物哲学的基础,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当宇宙大爆炸等假说成为科学理论基础之一,上帝开创宇宙之说也就成为科学界的谬论,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界与科学界是建立在进化论与宇宙大爆炸形成之假说基础上的,无神论 ...

  • 方绍伟:再论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
  • 从政治哲学到历史哲学 作者:方绍伟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6-20 本站发布时间:2011-6-20 11:51:08 阅读量:1389次 我一篇"中国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引出了五篇非常认真的评论,一是健鸽先生的"方绍伟的社会主义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

  • 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问题
  • 上世纪30.40年代,冯友兰先生(1895-1990)的<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陆续问世,尽管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早出10多年,但始终只有上半部,没有完成下半部,因此,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成为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加上他的哲学理论论著& ...

  • "无我之境"
  • 作者:封祖盛唐小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版 1996年04期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王氏哲学美学思想的考察,首次明确指出"无我之境"乃是一哲思审美境层.它把境界论所需求的写真景物真感情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在中国意境理论发展上首次提出真实性的深度问题,并反拨了"诗言志&qu ...

  •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
  •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 ...

  • 标题唐山居士物理学白话 客观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
  • 客观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朱 唐山居士物理学白话 客观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 清时说:客观世界可能不存在.我费了好大力气读了朱清时先生.<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一文. 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绿色化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 ...

  • 关于天才的名言
  • 关于天才的名言 时间:2016-04-09 作者:未详 点击:10895次 关于天才的名言: 天才: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天才似乎仅仅存在于正确的见解之中,存在于一些表现出真知灼见,而不只是重复他人陈词滥调的言辞之中.--(美国作家)爱默生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法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