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周笔者在一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 ①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 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

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 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c 因为a ∥ b (已知)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 1= ∠ 3(对顶角相等)

∠ 1+ ∠ 4=180°(邻补角的定义) a b 3 4 所以∠ 2= ∠ 3(等量代换)

∠ 2+ ∠ 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

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课本P13 练一练 1、2及习题7.2 1、5

2、(讨论解答)课本P13 习题7.2 2、3、4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

2、教师补充总结:

⑴ 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 叠合后分析问题)

⑵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 分析问题)

⑶ 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⑷ 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 说理过程)

(六)作业

学习与评价P5 1、2、3(填空);

4、5、6(选择);

7、8(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 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

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② 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③ 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 “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周笔者在一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 ①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 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

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 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c 因为a ∥ b (已知)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 1= ∠ 3(对顶角相等)

∠ 1+ ∠ 4=180°(邻补角的定义) a b 3 4 所以∠ 2= ∠ 3(等量代换)

∠ 2+ ∠ 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

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课本P13 练一练 1、2及习题7.2 1、5

2、(讨论解答)课本P13 习题7.2 2、3、4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

2、教师补充总结:

⑴ 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 叠合后分析问题)

⑵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 分析问题)

⑶ 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⑷ 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 说理过程)

(六)作业

学习与评价P5 1、2、3(填空);

4、5、6(选择);

7、8(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 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

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② 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③ 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 “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相关内容

  •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说课稿
  •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皮衣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平行线性质 ...

  •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 篇一: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的说明 青岛44中学 刘峰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 ...

  •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 ...

  • 教案矩形的性质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内容并收集生活中矩形的的图片或实例.并用小棍自制一个可以活动的平行四 ...

  • 初中数学说课稿:[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范文
  • 初中数学说课稿:<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范文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 ...

  •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 苏科版七年级(下)学期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 课题: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学目的 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会正确识别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

  •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 <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易县实验中学 李桂永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是来自易县实验中学的李桂永,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 ...

  • 罗德敏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修文二中 罗德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学习矩形的性质,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菱形 ...

  • 平行四边形一
  • 平行四边形一 教学目标: 1以中心对称为主线,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中,理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领会特殊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其特殊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理解平行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