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复习训练七上答案No

古诗复习训练一 No.1

初三( )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春潮上涨与岸齐平,水面显得更加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3.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

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5.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 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

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

遗物,这里以小见大,以小物表现大内容,从而为下文铺垫。

3.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即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

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

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

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

新优美,淡雅宁静。 B .“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

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 .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

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

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2. “黄鸡”的本意是: 报晓的鸡

诗中是指: 年华(时光)易逝。

3

.词的上阕描写了溪边风光图: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归啼三幅画面,请

4.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情感等方面

古诗复习训练二 No.2 初三( )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地白(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填清冷、寂静、凄凉)的特点。

2.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 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

2. 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3. 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 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

细雨蒙蒙,酥润清新,草色淡远,春回大地。

2. 你怎样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

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小雨中的草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

3.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略

4.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的景色最可爱。

5. 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6.选出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C )

A .诗中真正写景的是一、二两句,作者抓住早春特有的景物——小雨中的草色来写,富有诗情画意。

B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以此景写早春最为恰当。

C .后两句转入议论、对比手法,指出满城烟柳之景是早春最迷人的景象。

D .作者将此诗送给好友张籍是希望他能走出家门去感受一下早春气息,“最是一年春好处”也含着激励人们珍惜早春这一美好时光的意思。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和( D )

A .“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B .“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

C .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D .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

F .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8.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 .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古诗复习训练三 No.3 初三( )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 .“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 .“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 .“见”,读j iàn,见到的意思。

2. 这首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4.“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5.词中以“七八个星天外”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6.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7.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秋词 刘禹锡 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表现他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作者一反过去诗歌的“悲秋”习惯,而断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奋发向上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2.诗人勾画了一幅什么样的“胜春朝”的秋景图?请具体描写一下。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3. 这首诗是他在被贬时写下的,诗中写下了他怎样的情怀和精神风貌?

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情怀和笑对逆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 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对比鲜明,在对比中显现作者的态度。②虚实结合,由虚入实,“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 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悲苦哀怨 的心情。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 C )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4. 从诗中发出的情感信息,揣摩李白写此诗时的心理活动,请描述出来。 略

5.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6. “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7. 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 人的。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给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孟浩然

古诗复习训练一 No.1

初三( )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春潮上涨与岸齐平,水面显得更加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3.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

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5.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 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

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

遗物,这里以小见大,以小物表现大内容,从而为下文铺垫。

3.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即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

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

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

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

新优美,淡雅宁静。 B .“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

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 .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

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

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2. “黄鸡”的本意是: 报晓的鸡

诗中是指: 年华(时光)易逝。

3

.词的上阕描写了溪边风光图: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归啼三幅画面,请

4.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情感等方面

古诗复习训练二 No.2 初三( )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地白(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凄清(填清冷、寂静、凄凉)的特点。

2.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 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

2. 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3. 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 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

细雨蒙蒙,酥润清新,草色淡远,春回大地。

2. 你怎样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

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小雨中的草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

3.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略

4.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的景色最可爱。

5. 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6.选出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C )

A .诗中真正写景的是一、二两句,作者抓住早春特有的景物——小雨中的草色来写,富有诗情画意。

B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以此景写早春最为恰当。

C .后两句转入议论、对比手法,指出满城烟柳之景是早春最迷人的景象。

D .作者将此诗送给好友张籍是希望他能走出家门去感受一下早春气息,“最是一年春好处”也含着激励人们珍惜早春这一美好时光的意思。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和( D )

A .“润如酥”写出小雨润滑的特点,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又湿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B .“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作打算。

C .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湿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D .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

F .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8.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 .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古诗复习训练三 No.3 初三( )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 .“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 .“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 .“见”,读j iàn,见到的意思。

2. 这首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4.“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5.词中以“七八个星天外”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6.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7.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秋词 刘禹锡 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表现他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作者一反过去诗歌的“悲秋”习惯,而断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奋发向上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2.诗人勾画了一幅什么样的“胜春朝”的秋景图?请具体描写一下。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3. 这首诗是他在被贬时写下的,诗中写下了他怎样的情怀和精神风貌?

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情怀和笑对逆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 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对比鲜明,在对比中显现作者的态度。②虚实结合,由虚入实,“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 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悲苦哀怨 的心情。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 C )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4. 从诗中发出的情感信息,揣摩李白写此诗时的心理活动,请描述出来。 略

5.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6. “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7. 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 人的。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给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孟浩然


相关内容

  • 语文补课资料
  • http://www.ruiwen.com/语文教学资源 一 .具体复习计划: 做事要有准备,凡事预则立,面对中考的复习,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吃透<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命题方向;二是立足课本--熟练掌握知识内核;三是熟悉考题--细致体会 ...

  • 2014年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 一.学情现状分析 2014年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面对目前这种状况,作为语文教师需自我检讨和深刻反思,我们要找准和中考目标的差距.同时,通过对每次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书写不工整,审题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为此,在接下来的复习阶段,九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应以"夯实基础"为根本,以&qu ...

  • 小学五年级复习计划
  •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是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语文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是使学生语文能力再提高的过程.而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经历的是一个由浅入深,认识逐步深化,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进行语文总复习时,<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的 ...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更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现将复习计划拟定如下: 一.新课结束和开始复习时间 三月中旬结束新课开始复习. 二.指导 ...

  • 说理诗评课稿
  •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评 课 学校:车力乡中心校 教师:刘 丹 <乡村四月>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翟文坤 非常荣幸能在山原绿遍的四月里到水绕山环的美 景来学习.虽然 刚刚欣赏语文古诗词<乡村四月>的精彩课堂教学,还来不及整理和 消耗,但这耳边的子规声声,远处乡亲的 ...

  • 2015八上语文期中古诗文复习卷参考答案
  • 2015八上语文期中古诗文复习卷 参考答案 • 二.课外古诗鉴赏 • (二)1.菊.棠梨叶落.荞麦花开(答到两点即可 2分) • 2.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 • (三)(4分)①物性 ②金靥 ③主动选择风霜,傲霜斗寒的品性 ④讽刺世人的庸俗之情(讽刺世人没 ...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一:下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14年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 ...

  • 中考语文-中考古诗词欣赏训练题集锦
  • 中考语文-中考古诗词欣赏训练题集锦 古诗词欣赏试题 一.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 ...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2010年是广东进入新课程的第六年,新课程高考已经考过了三届,全国步入新课程高考的省.市也已经增加到了十个.广东新课程高考的"导向性原则"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