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生国堡金堕压!!!!生!!旦筮!!鲞筮!!期£!地型丛!i丝堂堂鱼!i墅,盟!堡里!里!!!!,Y!!:垫:丛!:!!

・综述・

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王亚丽综述吴瑾审校

【关键词】黑色素瘤;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

万方数据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的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3%,60%是由黑痣恶变而来,原发病变90%在皮肤,多发生于足底、小腿、指(趾)间、手掌、指甲下、甲沟、头皮、颈部等,也可发生在躯干皮肤,少数发生于皮肤

以外的部位,如直肠、肛门、食管和眼内¨o。其恶性程度高,

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差。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正确处理十分重要。本文就MM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及病因

白种人较黑种人或肤色较深的人种发病率高,一般发生于30一60岁,中位年龄<50岁,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别。目前已知的发病因素有:紫外线照射;结构不良痣;遗传;外伤;内分泌;化学因素等。

二、分型

201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出国际最新将MM分为4型:肢端型、黏膜型、慢性日光损伤型(CSD)和非CSD型。我国患者以肢端型和黏膜型为主。

三、临床表现

肿瘤早期为棕色或黑色小点,颜色逐渐加深和瘤体逐渐增大,表面隆起不规则,周边呈锯齿状,瘤体边界不清,易破溃、出血,此后在瘤体周围可出现卫星结节。

四、诊断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提出“ABCD”早期诊断方法。所谓ABCD是代表4种征象,利用这4种征象来区分普通痣和MM的不同点。这4种征象为“不对称性”、“边缘”、“颜色”和“直径”,其英文分别为“asymmetry”、“border”、“c010ur”、“diameter”,取其第1个字母大写,即构成“ABCD”鉴别法。病理组织学所见,其瘤细胞大小和形状不一,通常呈圆形、菱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深、核分裂象多见。不含或含及少量黑色素瘤者为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约占15%。血清学检测如

HMB45、S-100B、LDH、MIA等均可辅助诊断。有证据表明

PET—CT对MM的诊断无特异性,而MM具有很强的顺磁性,

单纯的MM在MRI上表现为短Tl、短髓信号,因此,MRI是

颅内MM的最佳影像学诊断方法‘23。

五、治疗

1。外科治疗:回顾性资料显示手术切除是最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手术切除不像已往那样进行扩大切除

DOI:10.3760/cma.j.issn.1008-6315.2012.11.038

作者单位:15000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七科通信作者:吴瑾,Email:w.ujin@163.eom

或截肢手术,对于最常见的皮肤MM,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原发灶,可先行活检手术,即将病灶连同周围0.5—1.0

cm

的正常皮肤及皮下脂肪整块切除后做病理检查,切忌在肿瘤上只钳夹取活检。世界卫生组织的MM的诊疗评价协助组

认为:恰当的切除活检对预后无不良影响,反为临床医师了

解病灶浸润深度和范围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思路。对于原发灶为中等厚度的MM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为标准的处理原则,若前哨淋巴结阳性,需行淋巴结清扫,2006年报告的MSLT试验已证实了这一结论。以往认为I、Ⅱ期病变也需进行淋巴结检查,但目前认为对于IA、IB期低危患者(病变厚度≤0.5mm,有丝分裂≤2.0/mm2),除非有特殊的临床适应证,否则不推荐行常规前哨淋巴结活检。李涛和谢尚闹口1证实,前哨淋巴结阳性及时实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与发现淋巴结肿大或局部复发后再行淋巴结清扫,两者随访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刘巍峰和牛晓辉H1认为,前哨淋巴结是MM患者一个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

2.放射治疗:2011年4月NCCN指出放疗指征包括:

(1)手术无法切净的特殊部位;(2)淋巴结囊外侵犯;转移淋

巴结I>4枚;转移淋巴结直径≥3cm;颈部转移淋巴结≥2枚且直径I>2cm;(3)脑转移灶;(4)骨转移灶。对于原发灶切

除后、肝转移灶及肺转移灶放疗后仅可提高局部控制率,不

能提高总体生存率,所以对这些部位是否行放疗尚有争议。

3.化学治疗:MM一直被认为是化疗抵抗的肿瘤。达卡

巴嗪单药是晚期黑色素瘤的常用方案,近年来的多项Ⅲ期临床试验‘5刮证实,达卡巴嗪客观有效率仅约7%一13%,总生

存期5~6个月。目前已进行了许多将达卡巴嗪与其他化疗

药物或者免疫制剂联合的尝试,但与单药达卡巴嗪相比,这些治疗并未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且毒副作用增加。近年来,达卡巴嗪已经部分被替莫唑胺所替代,替莫唑胺胃肠道反应轻,口服方便,可透过血脑屏障。近期一项小规模Ⅱ期临床试验使用替莫唑胺联合长效干扰素,其耐受良好,未发现3—4级的血液学毒性¨J。福莫司汀是一种新的亚硝脲类药物,对于晚期MM全身治疗的有效率为24%,与达卡巴嗪联合具有化疗增敏作用,且可延长发生脑转移的时间。铂类单药应用对于MM也有一定疗效。

4.生物治疗方面的进展:MM患者术后给予生物治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时间。以往认为1年辅助性d:一2b干扰素(IFNot:.2b)为MM治疗的“金标准”(E1684)¨1,但是200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报告了一项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4周与1年大剂量干扰素在无病生存和总生存上无明

空国堡金蝤庄!Q!!生!!旦筮垫鲞筮!!翅垦!i!i型丛!i丝些匹£!i塑:盟型!坐!竺!Q!!,!!!:!!:盟!:!!万方数据

显差别E9]。2011年ASCO由Agarwala教授汇报了历时12年

的E1697临床研究,共入组了1150例术后高危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和观察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6.8年(425

例)和7.3年(413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0.82%和0.85%,说明4周大剂量干扰素并未改善术后高危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因此1年大剂量0【-2b干扰素仍然是高危患者的标准治疗。

5.靶向治疗:早期研究显示,靶向药物单药治疗MM效

果不理想,联合化疗后疗效明显提高。近年发现,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化疗对某些肿瘤具有协同治疗作

用010-12]。恩度联合达卡巴嗪化疗的确可提高部分晚期MM患者的疗效,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且恩度与达卡巴嗪、

替莫唑胺、福莫司汀等联合并未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但是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疾患的患者使用时应严密观察。索拉非

尼、贝伐单抗、Oblimersen、CCI-779、热休克蛋白都在联合化疗

进行相关临床试验,多数与达卡巴嗪单药联合效果最佳。索

拉非尼联合泰素、卡铂的Ⅲ期I临床研究¨…,联合组与单纯化

疗组比较在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上无生存方面

的优势。贝伐单抗联合厄洛替尼具有协同作用。1“。

2010年郭军教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全球第13届MM年会上报告了501例中国MM患者的KIT、BRAF和NRAS基因在MM患者中的变异情况,结论:50%的中国MM患者发生KIT和BRAF基因突变,提示选择针对KIT和

BRAF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有可能为中国MM患者提供有效的个体化治疗。另外50%无基因突变者的治疗首选方案为

Ipilimumab+达卡巴嗪。(1)针对KIT变异:近期发现我国常见的肢端和黏膜型MM发生KIT基因变异率较高,伊马替尼是针对KIT突变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证实,伊马替尼对于存在KIT突变或者4q12基因扩增的患者疗效较好,所

以可以通过变异的检测来选择合适的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015-16],中国晚期MM患者KIT变异对于伊马替尼400m#d治疗有较高的反应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由于亚洲人群

KIT变异率远高于高加索人,伊马替尼有可能成为亚洲晚期MM患者中针对特定靶点的首个靶向药物’1“。(2)针对BRAF基因V600E突变:中国MM患者中BRAF突变者有90%为V600E突变,Vemurafenib(PLX4032)是近年来研制的

BRAF.V600E抑制剂,I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已证实了其对

BRAF.V600E突变MM患者的有效率约为60%一80%。

BRIM-3试验为一项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研究,比较

Vemurafenib与达卡巴嗪在BRAF.V600E患者中的疗效,在103个中心共入组了675例不能切除的Ⅲ期或Ⅳ期的初治MM患者,结果Vemurafenib组有效率(RR)达到48.4%,而达卡巴嗪组只有5.5%,所有亚组分析均证明Vemurafenib组均比达卡巴嗪组大大提高了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2011年ASCO大会报道了中国人MM的BRAF.V600E变异的情况,644例患者中BRAF—V600E变异率接近26%,虽然不如白种人约50%的变异率高,但仍然有可能通过这个药物解决我国近1/4MM患者的治疗问题。

Vemurafenib目前的最大耐受剂量是720

ms/d。V600E

BRAF是一个有效的抗肿瘤靶点u“。

六、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转移性MM患者通常预后很差,中位生存时间约为(8±

2)个月,5年生存率约10%,但少数MM患者即使是Ⅳ期,患者病程表现为惰性,与其他大多数进展期患者截然

不同㈣。

影响MM预后的因素有病变厚度、溃疡、单因素分析、

Clark层次、年龄等,其中病变厚度及溃疡对于中国恶性MM患者尤为重要。在2010年ASCO会议上,很多学者报道了

MM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包括原发病灶淋巴管侵犯、

miRNA、基因表达谱和有丝分裂指数、血清HUl77水平等,这些标志对于MM患者的预后有提示意义,但还需要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38-

740.

[2]慕永飞,刘海华.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多发转移一例[J].中国

全科医学,2011,14(2C):671-672.

[3]李涛,谢尚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

肿瘤,2008,17(2):129—132.

[4]刘巍峰,牛晓辉.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实用

肿瘤学,2010,25(2):133—136.

[5]郭军.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新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12(12):881-884.

[6]Garbe

C,EigenflerTK,KeilholzU,et

aLSystematicreview

of

medicaltreatmentinmelanoma:currentstatusandfutureprospects

[J].Oncologist,2011,16(1):5-24.[7]Corrie

PG,BasuB,ZakiKA.Targeting

an垂ogenesis

inmelanoma:

prospectsforthefuture[J].Ther

AdvMed

Oncol,2010,2(6):

367-380.

[8]任秀宝.黑色素瘤内科治疗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10,25

(2):137-139.

[9]PeetasidesD,DafniU,BafaloukosD,eta1.RandomizedphaseIII

studyof1month

versus

1yearofadjuvant

high—doseinterferonalfa一

2binpatientswithresectedhJigh—risk

melanoma[J].J

ClinOncol,

2009,27(6):939-944.

[10]崔传亮,迟志宏,袁香庆,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

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Ⅱ期临床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

志,2009,14(1):74-79.

[11]龙建林,李潞,黄媚娟,等.恩度联合第3代含铂化疗方案治疗

5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肿瘤,2010,30(2):

156.159.

[12]江丰收,王刚,孙玉蓓,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XELOX

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肿瘤,2009,29(8):790.

792.

[13]EgbeasF,KahlerKC,LivingstoneE,eta1.Metastatic

melanoma:

scientificrationaleforsorafenibtreatmentandclinicalresults

fJ1.

Onkologie,2008,31(7):398-403.

[14]Schicher

N,Paulitschke

V,SwobodaA,et

a1.Erlotinib

and

bevaeizumabhavesynergisticactivityagainst

melanoma[J].Clin

Cancer

Res,2009,15(10):3495-3502.

[15]JiangX,ZhouJ,YuenNK,eta1.ImatinibtargetingofKIT-mutant

oneoproteinin

melanoma[J].Clin

Cancer

Res,2008,14(23):

7726-7732.

・1228

史国绽金蝤座!!!!生!!旦筮!!鲞筮!!翅g!i!i趔丛!i丝些堂堡!i塑:盟!!!些!!!Q!!:!!!:垫:盟垒!!

L,KongY,eta1.PhaseII,open—label,single—aFnltrialof

c・

[16]GuoJ,Si

(1):94—100.

imatinibmesylateinpatientswithmetastaticmelanomaharboring

Kitmutmion

or

[18]席青松,于世英.黑色素瘤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

杂志,2010,25(2):127-132.

(收稿日期:2012-08-20)

amplification[J].J

Clin

Oncol,2011,29(21):

2904.2909.

[17]si

L,KongY,XuX,eta1.PrevalenceofBRAFV600Emutationin

Chinesemelanomapatients:largeSCaleNRASmutationsin

analysis

ofBRAF

and

(本文编辑:张印朋)

432一case

cohort[J].EurJ

Cancer,2012,48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因素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左慧萍杨晓红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1o。但并非所有的HPV感染者都发展为宫颈癌,绝大部分感染都是一过性的,只有在免疫功能不足以控制或清除感染,或有其他相关性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导致HPV持续感染,最终引起内皮细胞的恶性转化,而演变成为宫颈癌。因此研究HPV感染的相关性因素,对降低HPV感染有着积极的作用,本资料就HPV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一、行为学指标

1.性行为:(1)初次性行为的年龄:靳琼等旧。对3036名妇女进行调查研究,初次性生活的年龄为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次性生活的年龄越小,HPV感染的风险越高。31。调查发现初次性生活的年龄<20岁的妇女发生HPV感染的风险是年龄>30岁妇女的1.45倍。这可能与HPV感染与生殖道黏膜的成熟度及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Munoz等M1研究了西班牙、哥伦布、巴西等国家的85例宫颈HPV感染者和725例非宫颈HPV感染者,发现首次性交年龄在17岁或以下者宫颈HPV感染率是24岁或以上者的3倍。(2)性伴侣的个数:HPV感染与宿主的性伴侣数有明显的关系,Manhart等¨o报道,3262名年龄为18~25岁的青年女性中,HPV感染率为26.9%,其中14.3%有性伴侣,而且一生中超过3个性伴侣为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提出有一个性伴侣与HPV感染成负相关。靳琼等‘21表明有2个或以上的性伴侣妇女发生HPV感染的风险是只有一个性伴侣者的1.44倍。Shew等¨o报道在感染HPV的女性中有一个或无性伴侣者HPV清除的时间是96d,有二个或以上者,其

病毒的清除时间为437d,后者是前者的5.52倍。因此,对

HPV易感的人群,尤其是性活跃的年轻女性,应该进行健康讲座,普及健康的性知识,避免多个性伴侣,从而减少HPV感染的概率。

DOI:10.3760/ema.j.issn.1008-6315.2012.11.039

作者单位:432100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妇科通信作者:杨晓红,Email:y2851336@163.corn

2.妊娠史:Goodman等…7。表明经产妇的HPV感染的清除率明显的低于未产妇,其病毒的清除时间明显延长,从而引起HPV的持续性感染,增加恶变的机会。这可能是分娩过程中宫颈或阴道黏膜轻微损伤,基底层细胞暴露,病毒进入机体引起低复制游离病毒基因组并随细胞染色体共同复制所引起。王佐等¨1对180例妊娠期和180例非妊娠的健康妇女HPV感染率的对比研究发现,妊娠期HPV感染率明

显高于非妊娠期健康妇女,且感染率随妊娠进展而逐渐上

升,其中高危型HPV尤为明显。可能与妊娠期细胞的免疫功能有关,特别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受抑制,从而降低了机体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妊娠期盆腔的血供丰富,体内雌孕激素浓度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下降,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导

致细菌和病毒的易感性上升。并且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

HPV感染率也随之增加旧1。

3.避孕方式:(1)安全套:安全套被认为是在性生活过程中降低感染性疾病传播的有效措施。Shew等。6o对49例HPV阳性的青年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频繁使用安全套能够加快HPV病毒的清除速度,从而避免了HPV持续性的感染,也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发生。Winer等po对82名初次行性生活的女性跟踪调查,发现频繁使用安全套者HPV感染率为37.8%,少于5%的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者感染率为89.3%。由此可见在性生活活跃的女性中,安全套能够有效降低HPV的感染。(2)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和宫颈癌危险度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性行为的影响。Hwang等¨圳对平均年龄为17.8岁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长期口服避孕药能促进宫颈成熟,即增加细胞的增殖。当HPV感染时,也增加了病毒的易感性,而导致病情的的发生以及

发展。但是Goodman等¨o认为,长期13服避孕药能明显降低

HPV感染率,并且用药>10年时,该趋势有统计学意义。Smith等¨川在2003年对28个不同地区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得出,口服避孕药<5年者相对危险度为1.1,5~9年者相对危险度为1.6,>10年者相对危险度为2.2。

4.吸烟:Sarian等¨引对12000多名拉丁美洲妇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吸烟不仅是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会加剧持续性的高危型HPV感染导致的细胞学变化,从而

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亚丽

15000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七科中国综合临床

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2012,28(11)

参考文献(18条)

1. 周际昌 实用肿瘤内科学 2010

2. 慕永飞;刘海华 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多发转移一例 2011(2C)

3. 李涛;谢尚闹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肿瘤 2008(02)4. 刘巍峰;牛晓辉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期刊论文]-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0(02)5. 郭军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新进展[期刊论文]-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12)

6. Garbe C;Eigentler TK;Keilholz U Systematic review of medical treatment in melanom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2011(01)7. Corrie PG;Basu B;Zaki KA Targeting angiogenesis in melanoma: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2010(06)8. 任秀宝 黑色素瘤内科治疗进展[期刊论文]-实用肿瘤杂志 2010(02)

9. Pectasides D;Dafni U;Bafaloukos D Randomized phase Ⅲ study of 1 month versus 1 year of adjuvant high-dose interferon alfa2b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high-risk melanoma[外文期刊] 2009(06)10. 崔传亮;迟志宏;袁香庆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Ⅱ期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01)11. 龙建林;李潞;黄媚娟 恩度联合第3代含铂化疗方案治疗5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肿瘤 2010(02)12. 江丰收;王刚;孙玉蓓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XEL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肿瘤 2009(08)

13. Egberts F;Kahler KC;Livingstone E Metastatic melanoma:scientific rationale for sorafenib treatment and clinical results 2008(07)14. Schicher N;Paulitschke V;Swoboda A Erlotinib and bevacizumab have synergistic activity against melanoma[外文期刊] 2009(10)15. Jiang X;Zhou J;Yuen NK Imatinib targeting of KIT-mutant oncoprotein in melanoma[外文期刊] 2008(23)

16. Guo J;Si L;Kong Y Phase Ⅱ,open-label,single-arm trial of imatinib mesylat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harboring cKit mutation or amplification 2011(21)17. Si L;Kong Y;Xu X Prevalence of BRAF V600E mutation in Chinese melanoma patients:large scale analysis of BRAF and NRAS mutations in a 432-case cohort 2012(01)18. 席青松;于世英 黑色素瘤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实用肿瘤杂志 2010(02)

引证文献(1条)

1. 叶珩. 戚春建. 钱科卿 抑瘤素M联合达卡巴嗪抑制黑色素瘤细胞B16的增殖[期刊论文]-中国肿瘤临床 2013(2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zhlc201211038.aspx

生国堡金堕压!!!!生!!旦筮!!鲞筮!!期£!地型丛!i丝堂堂鱼!i墅,盟!堡里!里!!!!,Y!!:垫:丛!:!!

・综述・

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王亚丽综述吴瑾审校

【关键词】黑色素瘤;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

万方数据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的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3%,60%是由黑痣恶变而来,原发病变90%在皮肤,多发生于足底、小腿、指(趾)间、手掌、指甲下、甲沟、头皮、颈部等,也可发生在躯干皮肤,少数发生于皮肤

以外的部位,如直肠、肛门、食管和眼内¨o。其恶性程度高,

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差。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正确处理十分重要。本文就MM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及病因

白种人较黑种人或肤色较深的人种发病率高,一般发生于30一60岁,中位年龄<50岁,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别。目前已知的发病因素有:紫外线照射;结构不良痣;遗传;外伤;内分泌;化学因素等。

二、分型

201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出国际最新将MM分为4型:肢端型、黏膜型、慢性日光损伤型(CSD)和非CSD型。我国患者以肢端型和黏膜型为主。

三、临床表现

肿瘤早期为棕色或黑色小点,颜色逐渐加深和瘤体逐渐增大,表面隆起不规则,周边呈锯齿状,瘤体边界不清,易破溃、出血,此后在瘤体周围可出现卫星结节。

四、诊断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提出“ABCD”早期诊断方法。所谓ABCD是代表4种征象,利用这4种征象来区分普通痣和MM的不同点。这4种征象为“不对称性”、“边缘”、“颜色”和“直径”,其英文分别为“asymmetry”、“border”、“c010ur”、“diameter”,取其第1个字母大写,即构成“ABCD”鉴别法。病理组织学所见,其瘤细胞大小和形状不一,通常呈圆形、菱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深、核分裂象多见。不含或含及少量黑色素瘤者为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约占15%。血清学检测如

HMB45、S-100B、LDH、MIA等均可辅助诊断。有证据表明

PET—CT对MM的诊断无特异性,而MM具有很强的顺磁性,

单纯的MM在MRI上表现为短Tl、短髓信号,因此,MRI是

颅内MM的最佳影像学诊断方法‘23。

五、治疗

1。外科治疗:回顾性资料显示手术切除是最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手术切除不像已往那样进行扩大切除

DOI:10.3760/cma.j.issn.1008-6315.2012.11.038

作者单位:15000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七科通信作者:吴瑾,Email:w.ujin@163.eom

或截肢手术,对于最常见的皮肤MM,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原发灶,可先行活检手术,即将病灶连同周围0.5—1.0

cm

的正常皮肤及皮下脂肪整块切除后做病理检查,切忌在肿瘤上只钳夹取活检。世界卫生组织的MM的诊疗评价协助组

认为:恰当的切除活检对预后无不良影响,反为临床医师了

解病灶浸润深度和范围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思路。对于原发灶为中等厚度的MM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为标准的处理原则,若前哨淋巴结阳性,需行淋巴结清扫,2006年报告的MSLT试验已证实了这一结论。以往认为I、Ⅱ期病变也需进行淋巴结检查,但目前认为对于IA、IB期低危患者(病变厚度≤0.5mm,有丝分裂≤2.0/mm2),除非有特殊的临床适应证,否则不推荐行常规前哨淋巴结活检。李涛和谢尚闹口1证实,前哨淋巴结阳性及时实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与发现淋巴结肿大或局部复发后再行淋巴结清扫,两者随访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刘巍峰和牛晓辉H1认为,前哨淋巴结是MM患者一个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

2.放射治疗:2011年4月NCCN指出放疗指征包括:

(1)手术无法切净的特殊部位;(2)淋巴结囊外侵犯;转移淋

巴结I>4枚;转移淋巴结直径≥3cm;颈部转移淋巴结≥2枚且直径I>2cm;(3)脑转移灶;(4)骨转移灶。对于原发灶切

除后、肝转移灶及肺转移灶放疗后仅可提高局部控制率,不

能提高总体生存率,所以对这些部位是否行放疗尚有争议。

3.化学治疗:MM一直被认为是化疗抵抗的肿瘤。达卡

巴嗪单药是晚期黑色素瘤的常用方案,近年来的多项Ⅲ期临床试验‘5刮证实,达卡巴嗪客观有效率仅约7%一13%,总生

存期5~6个月。目前已进行了许多将达卡巴嗪与其他化疗

药物或者免疫制剂联合的尝试,但与单药达卡巴嗪相比,这些治疗并未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且毒副作用增加。近年来,达卡巴嗪已经部分被替莫唑胺所替代,替莫唑胺胃肠道反应轻,口服方便,可透过血脑屏障。近期一项小规模Ⅱ期临床试验使用替莫唑胺联合长效干扰素,其耐受良好,未发现3—4级的血液学毒性¨J。福莫司汀是一种新的亚硝脲类药物,对于晚期MM全身治疗的有效率为24%,与达卡巴嗪联合具有化疗增敏作用,且可延长发生脑转移的时间。铂类单药应用对于MM也有一定疗效。

4.生物治疗方面的进展:MM患者术后给予生物治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时间。以往认为1年辅助性d:一2b干扰素(IFNot:.2b)为MM治疗的“金标准”(E1684)¨1,但是200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报告了一项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4周与1年大剂量干扰素在无病生存和总生存上无明

空国堡金蝤庄!Q!!生!!旦筮垫鲞筮!!翅垦!i!i型丛!i丝些匹£!i塑:盟型!坐!竺!Q!!,!!!:!!:盟!:!!万方数据

显差别E9]。2011年ASCO由Agarwala教授汇报了历时12年

的E1697临床研究,共入组了1150例术后高危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和观察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6.8年(425

例)和7.3年(413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0.82%和0.85%,说明4周大剂量干扰素并未改善术后高危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因此1年大剂量0【-2b干扰素仍然是高危患者的标准治疗。

5.靶向治疗:早期研究显示,靶向药物单药治疗MM效

果不理想,联合化疗后疗效明显提高。近年发现,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化疗对某些肿瘤具有协同治疗作

用010-12]。恩度联合达卡巴嗪化疗的确可提高部分晚期MM患者的疗效,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且恩度与达卡巴嗪、

替莫唑胺、福莫司汀等联合并未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但是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疾患的患者使用时应严密观察。索拉非

尼、贝伐单抗、Oblimersen、CCI-779、热休克蛋白都在联合化疗

进行相关临床试验,多数与达卡巴嗪单药联合效果最佳。索

拉非尼联合泰素、卡铂的Ⅲ期I临床研究¨…,联合组与单纯化

疗组比较在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上无生存方面

的优势。贝伐单抗联合厄洛替尼具有协同作用。1“。

2010年郭军教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全球第13届MM年会上报告了501例中国MM患者的KIT、BRAF和NRAS基因在MM患者中的变异情况,结论:50%的中国MM患者发生KIT和BRAF基因突变,提示选择针对KIT和

BRAF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有可能为中国MM患者提供有效的个体化治疗。另外50%无基因突变者的治疗首选方案为

Ipilimumab+达卡巴嗪。(1)针对KIT变异:近期发现我国常见的肢端和黏膜型MM发生KIT基因变异率较高,伊马替尼是针对KIT突变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证实,伊马替尼对于存在KIT突变或者4q12基因扩增的患者疗效较好,所

以可以通过变异的检测来选择合适的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015-16],中国晚期MM患者KIT变异对于伊马替尼400m#d治疗有较高的反应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由于亚洲人群

KIT变异率远高于高加索人,伊马替尼有可能成为亚洲晚期MM患者中针对特定靶点的首个靶向药物’1“。(2)针对BRAF基因V600E突变:中国MM患者中BRAF突变者有90%为V600E突变,Vemurafenib(PLX4032)是近年来研制的

BRAF.V600E抑制剂,I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已证实了其对

BRAF.V600E突变MM患者的有效率约为60%一80%。

BRIM-3试验为一项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研究,比较

Vemurafenib与达卡巴嗪在BRAF.V600E患者中的疗效,在103个中心共入组了675例不能切除的Ⅲ期或Ⅳ期的初治MM患者,结果Vemurafenib组有效率(RR)达到48.4%,而达卡巴嗪组只有5.5%,所有亚组分析均证明Vemurafenib组均比达卡巴嗪组大大提高了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2011年ASCO大会报道了中国人MM的BRAF.V600E变异的情况,644例患者中BRAF—V600E变异率接近26%,虽然不如白种人约50%的变异率高,但仍然有可能通过这个药物解决我国近1/4MM患者的治疗问题。

Vemurafenib目前的最大耐受剂量是720

ms/d。V600E

BRAF是一个有效的抗肿瘤靶点u“。

六、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转移性MM患者通常预后很差,中位生存时间约为(8±

2)个月,5年生存率约10%,但少数MM患者即使是Ⅳ期,患者病程表现为惰性,与其他大多数进展期患者截然

不同㈣。

影响MM预后的因素有病变厚度、溃疡、单因素分析、

Clark层次、年龄等,其中病变厚度及溃疡对于中国恶性MM患者尤为重要。在2010年ASCO会议上,很多学者报道了

MM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包括原发病灶淋巴管侵犯、

miRNA、基因表达谱和有丝分裂指数、血清HUl77水平等,这些标志对于MM患者的预后有提示意义,但还需要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38-

740.

[2]慕永飞,刘海华.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多发转移一例[J].中国

全科医学,2011,14(2C):671-672.

[3]李涛,谢尚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

肿瘤,2008,17(2):129—132.

[4]刘巍峰,牛晓辉.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实用

肿瘤学,2010,25(2):133—136.

[5]郭军.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新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12(12):881-884.

[6]Garbe

C,EigenflerTK,KeilholzU,et

aLSystematicreview

of

medicaltreatmentinmelanoma:currentstatusandfutureprospects

[J].Oncologist,2011,16(1):5-24.[7]Corrie

PG,BasuB,ZakiKA.Targeting

an垂ogenesis

inmelanoma:

prospectsforthefuture[J].Ther

AdvMed

Oncol,2010,2(6):

367-380.

[8]任秀宝.黑色素瘤内科治疗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10,25

(2):137-139.

[9]PeetasidesD,DafniU,BafaloukosD,eta1.RandomizedphaseIII

studyof1month

versus

1yearofadjuvant

high—doseinterferonalfa一

2binpatientswithresectedhJigh—risk

melanoma[J].J

ClinOncol,

2009,27(6):939-944.

[10]崔传亮,迟志宏,袁香庆,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

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Ⅱ期临床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

志,2009,14(1):74-79.

[11]龙建林,李潞,黄媚娟,等.恩度联合第3代含铂化疗方案治疗

5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肿瘤,2010,30(2):

156.159.

[12]江丰收,王刚,孙玉蓓,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XELOX

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肿瘤,2009,29(8):790.

792.

[13]EgbeasF,KahlerKC,LivingstoneE,eta1.Metastatic

melanoma:

scientificrationaleforsorafenibtreatmentandclinicalresults

fJ1.

Onkologie,2008,31(7):398-403.

[14]Schicher

N,Paulitschke

V,SwobodaA,et

a1.Erlotinib

and

bevaeizumabhavesynergisticactivityagainst

melanoma[J].Clin

Cancer

Res,2009,15(10):3495-3502.

[15]JiangX,ZhouJ,YuenNK,eta1.ImatinibtargetingofKIT-mutant

oneoproteinin

melanoma[J].Clin

Cancer

Res,2008,14(23):

7726-7732.

・1228

史国绽金蝤座!!!!生!!旦筮!!鲞筮!!翅g!i!i趔丛!i丝些堂堡!i塑:盟!!!些!!!Q!!:!!!:垫:盟垒!!

L,KongY,eta1.PhaseII,open—label,single—aFnltrialof

c・

[16]GuoJ,Si

(1):94—100.

imatinibmesylateinpatientswithmetastaticmelanomaharboring

Kitmutmion

or

[18]席青松,于世英.黑色素瘤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

杂志,2010,25(2):127-132.

(收稿日期:2012-08-20)

amplification[J].J

Clin

Oncol,2011,29(21):

2904.2909.

[17]si

L,KongY,XuX,eta1.PrevalenceofBRAFV600Emutationin

Chinesemelanomapatients:largeSCaleNRASmutationsin

analysis

ofBRAF

and

(本文编辑:张印朋)

432一case

cohort[J].EurJ

Cancer,2012,48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因素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左慧萍杨晓红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1o。但并非所有的HPV感染者都发展为宫颈癌,绝大部分感染都是一过性的,只有在免疫功能不足以控制或清除感染,或有其他相关性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导致HPV持续感染,最终引起内皮细胞的恶性转化,而演变成为宫颈癌。因此研究HPV感染的相关性因素,对降低HPV感染有着积极的作用,本资料就HPV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一、行为学指标

1.性行为:(1)初次性行为的年龄:靳琼等旧。对3036名妇女进行调查研究,初次性生活的年龄为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次性生活的年龄越小,HPV感染的风险越高。31。调查发现初次性生活的年龄<20岁的妇女发生HPV感染的风险是年龄>30岁妇女的1.45倍。这可能与HPV感染与生殖道黏膜的成熟度及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Munoz等M1研究了西班牙、哥伦布、巴西等国家的85例宫颈HPV感染者和725例非宫颈HPV感染者,发现首次性交年龄在17岁或以下者宫颈HPV感染率是24岁或以上者的3倍。(2)性伴侣的个数:HPV感染与宿主的性伴侣数有明显的关系,Manhart等¨o报道,3262名年龄为18~25岁的青年女性中,HPV感染率为26.9%,其中14.3%有性伴侣,而且一生中超过3个性伴侣为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提出有一个性伴侣与HPV感染成负相关。靳琼等‘21表明有2个或以上的性伴侣妇女发生HPV感染的风险是只有一个性伴侣者的1.44倍。Shew等¨o报道在感染HPV的女性中有一个或无性伴侣者HPV清除的时间是96d,有二个或以上者,其

病毒的清除时间为437d,后者是前者的5.52倍。因此,对

HPV易感的人群,尤其是性活跃的年轻女性,应该进行健康讲座,普及健康的性知识,避免多个性伴侣,从而减少HPV感染的概率。

DOI:10.3760/ema.j.issn.1008-6315.2012.11.039

作者单位:432100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妇科通信作者:杨晓红,Email:y2851336@163.corn

2.妊娠史:Goodman等…7。表明经产妇的HPV感染的清除率明显的低于未产妇,其病毒的清除时间明显延长,从而引起HPV的持续性感染,增加恶变的机会。这可能是分娩过程中宫颈或阴道黏膜轻微损伤,基底层细胞暴露,病毒进入机体引起低复制游离病毒基因组并随细胞染色体共同复制所引起。王佐等¨1对180例妊娠期和180例非妊娠的健康妇女HPV感染率的对比研究发现,妊娠期HPV感染率明

显高于非妊娠期健康妇女,且感染率随妊娠进展而逐渐上

升,其中高危型HPV尤为明显。可能与妊娠期细胞的免疫功能有关,特别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受抑制,从而降低了机体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妊娠期盆腔的血供丰富,体内雌孕激素浓度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下降,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导

致细菌和病毒的易感性上升。并且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

HPV感染率也随之增加旧1。

3.避孕方式:(1)安全套:安全套被认为是在性生活过程中降低感染性疾病传播的有效措施。Shew等。6o对49例HPV阳性的青年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频繁使用安全套能够加快HPV病毒的清除速度,从而避免了HPV持续性的感染,也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发生。Winer等po对82名初次行性生活的女性跟踪调查,发现频繁使用安全套者HPV感染率为37.8%,少于5%的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者感染率为89.3%。由此可见在性生活活跃的女性中,安全套能够有效降低HPV的感染。(2)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和宫颈癌危险度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性行为的影响。Hwang等¨圳对平均年龄为17.8岁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长期口服避孕药能促进宫颈成熟,即增加细胞的增殖。当HPV感染时,也增加了病毒的易感性,而导致病情的的发生以及

发展。但是Goodman等¨o认为,长期13服避孕药能明显降低

HPV感染率,并且用药>10年时,该趋势有统计学意义。Smith等¨川在2003年对28个不同地区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得出,口服避孕药<5年者相对危险度为1.1,5~9年者相对危险度为1.6,>10年者相对危险度为2.2。

4.吸烟:Sarian等¨引对12000多名拉丁美洲妇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吸烟不仅是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会加剧持续性的高危型HPV感染导致的细胞学变化,从而

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亚丽

15000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七科中国综合临床

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2012,28(11)

参考文献(18条)

1. 周际昌 实用肿瘤内科学 2010

2. 慕永飞;刘海华 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多发转移一例 2011(2C)

3. 李涛;谢尚闹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肿瘤 2008(02)4. 刘巍峰;牛晓辉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期刊论文]-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0(02)5. 郭军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新进展[期刊论文]-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12)

6. Garbe C;Eigentler TK;Keilholz U Systematic review of medical treatment in melanom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2011(01)7. Corrie PG;Basu B;Zaki KA Targeting angiogenesis in melanoma: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2010(06)8. 任秀宝 黑色素瘤内科治疗进展[期刊论文]-实用肿瘤杂志 2010(02)

9. Pectasides D;Dafni U;Bafaloukos D Randomized phase Ⅲ study of 1 month versus 1 year of adjuvant high-dose interferon alfa2b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high-risk melanoma[外文期刊] 2009(06)10. 崔传亮;迟志宏;袁香庆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Ⅱ期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01)11. 龙建林;李潞;黄媚娟 恩度联合第3代含铂化疗方案治疗5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肿瘤 2010(02)12. 江丰收;王刚;孙玉蓓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XEL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肿瘤 2009(08)

13. Egberts F;Kahler KC;Livingstone E Metastatic melanoma:scientific rationale for sorafenib treatment and clinical results 2008(07)14. Schicher N;Paulitschke V;Swoboda A Erlotinib and bevacizumab have synergistic activity against melanoma[外文期刊] 2009(10)15. Jiang X;Zhou J;Yuen NK Imatinib targeting of KIT-mutant oncoprotein in melanoma[外文期刊] 2008(23)

16. Guo J;Si L;Kong Y Phase Ⅱ,open-label,single-arm trial of imatinib mesylat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harboring cKit mutation or amplification 2011(21)17. Si L;Kong Y;Xu X Prevalence of BRAF V600E mutation in Chinese melanoma patients:large scale analysis of BRAF and NRAS mutations in a 432-case cohort 2012(01)18. 席青松;于世英 黑色素瘤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实用肿瘤杂志 2010(02)

引证文献(1条)

1. 叶珩. 戚春建. 钱科卿 抑瘤素M联合达卡巴嗪抑制黑色素瘤细胞B16的增殖[期刊论文]-中国肿瘤临床 2013(2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zhlc201211038.aspx


相关内容

  • 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试行)
  • 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食管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一)食管癌 esophageal cancer ...

  • 爱医资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 肿瘤学专业 2009年7月 肿瘤外科专业 一.第一阶段(第一年至第三年) 此阶段为肿瘤外科专业的临床基础训练.通过主要科室轮转,参加临床工作,严格基本训练,掌握综合外科及本学科基础理论和技能,完成一定数量病种.手术例数及日常工作,训练其严格的科学作风. (一) 时间安排 综合 ...

  •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
  •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原癌基因的突变.扩增和(或) 抑癌基因的丢失.失活等基因表达失常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 癌: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3. 肉瘤:间叶组织 ...

  • 胸腺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
  • ・383・ 胸腺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 孙旭东综述 (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胸外科.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胸腺类癌是1972年由Rosi和Higa命名的,外科临床十分罕见.肿瘤好发于男性,男,女之比为3 z 1,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患者往往具有神经内分泌症状,产生异位促肾上腺皮 ...

  • 子宫上皮样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 生堡艘擅塞盍2塑生!旦筮i!鲞筮!期鱼垫!蜊:幽2塑,型:兰!,奠!:兰 .临床研究. 子宫上皮样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鲁海珍张宏图 [摘要] 刘秀云 薛新华谢永强刘尚梅苏勤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血管周细胞肿瘤(PEc咖)的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其 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

  •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
  • 华中同济 2007 博 神外 一 名解(4×5') 1. 弥散性轴索损伤: 指头部受钝力作用后所引起的以脑白质轴索弥散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组织损伤. 2.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指伤后首次CT 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 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此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外 ...

  • 宫颈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 宫颈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文规范了子宫颈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适用于全国市.县级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2 缩略语 2.1 CA125:(carcinomar antigen)癌抗原125 2.2 CEA:(carcinoembry ...

  • 2013年肿瘤临床研究进展特别报告
  • 2013年肿瘤临床研究进展特别报告 血液.淋巴系统癌症 血液.淋巴系统癌症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分成四种,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淋巴瘤则有霍奇金淋巴瘤(HL ).非霍奇金淋巴瘤( ...

  • 免疫组化的临床意义
  • 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临床病理工作中,我们常用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但是许多单位只写阳性结果,不写临床意义,其结果对临床帮助不大,因为许多医生不懂得这些结果的意义,因此建议大家在出此类报告时,把"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的意义打印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