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教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学习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有用。让学生自主观察、独立思索、自己动手解决,培养学生完整表述、总结知识的能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设计的思路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危害,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荒漠化知识的兴趣。重点学习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本节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简析

教材介绍了荒漠化的概念、在我国分布的范围、主要表现及其影响,进而又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最后讲了荒漠化治理的内容、原则及措施。

四、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②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③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②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③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④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1)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2)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教学关键点:掌握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六、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七、教具及制作的课件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八、课堂类型:授新课。

九、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来自2005年的数据显示,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三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之和,并且正在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就是说每年吞噬掉一个比利时加丹麦。可见,目前全球化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十分严峻,当然,中国也不例外。据调查,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7.46%。所以荒漠化的防治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荒漠化。

一、荒漠化

(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范围: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大部)、宁夏、甘肃(北部)、陕西、河北等地。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同学们觉得荒漠化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总的来说,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具体因素,首先来看自然方面的原因。

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荒漠化的形成可以简单描述为: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

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具体的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另外气温、降水的变率,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我们不能一味地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同时也不能为了环保而固步自封、停止前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同学们能把这节课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区,身体力行地保护每一片土地。

十、作业设计

(1)荒漠化在我国分布的范围及荒漠化现象严重的地区。

(2)搜寻一些治理荒漠化土地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治理措施。

(3)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从而缓解荒漠化现象?(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

(4)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十一、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

(1)概念(2)范围(3)主要表现(4)影响

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进程。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3.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习一条荒漠化防治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学生共同探讨。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我国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荒漠化形成的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当堂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学生配合得也很好,今后应运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思索、自由发言的能力。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学习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有用。让学生自主观察、独立思索、自己动手解决,培养学生完整表述、总结知识的能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设计的思路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危害,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荒漠化知识的兴趣。重点学习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本节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简析

教材介绍了荒漠化的概念、在我国分布的范围、主要表现及其影响,进而又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最后讲了荒漠化治理的内容、原则及措施。

四、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②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③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②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③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④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1)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2)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教学关键点:掌握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六、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七、教具及制作的课件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八、课堂类型:授新课。

九、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来自2005年的数据显示,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三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之和,并且正在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就是说每年吞噬掉一个比利时加丹麦。可见,目前全球化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十分严峻,当然,中国也不例外。据调查,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7.46%。所以荒漠化的防治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荒漠化。

一、荒漠化

(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范围: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大部)、宁夏、甘肃(北部)、陕西、河北等地。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同学们觉得荒漠化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总的来说,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具体因素,首先来看自然方面的原因。

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荒漠化的形成可以简单描述为: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

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具体的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另外气温、降水的变率,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我们不能一味地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同时也不能为了环保而固步自封、停止前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同学们能把这节课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区,身体力行地保护每一片土地。

十、作业设计

(1)荒漠化在我国分布的范围及荒漠化现象严重的地区。

(2)搜寻一些治理荒漠化土地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治理措施。

(3)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从而缓解荒漠化现象?(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

(4)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十一、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

(1)概念(2)范围(3)主要表现(4)影响

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进程。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3.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习一条荒漠化防治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学生共同探讨。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我国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荒漠化形成的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当堂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学生配合得也很好,今后应运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思索、自由发言的能力。


相关内容

  • [第一节 土地荒漠化]教学设计
  •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三明市第九中学 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 ...

  •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该课程标准要求可以进行以下分解:①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②认识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③探讨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措施:④区域经济 ...

  • 基于思维导图的地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反思
  • 教学过程 师问:大家了解过荒漠化吗? (大部分同学不清楚,部分以为荒漠化就是沙漠化) 师问:要了解荒漠化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考虑? (学生:概念.成因.治理等,总体反映不错) 师讲:下面一起完成荒漠化的知识构建 (打开PPT,以荒漠化为中心,从概念.分布,类型.成因.治理几个方面描述荒漠化,学生同时用思 ...

  •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下面我将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在第一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了解了区域 ...

  • 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1
  • 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收看高中地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专题四: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区域地理内容在原来的课程当中是文科学生必修的一部分内容,但现在在新课程当中规定为全体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放在必修三模块当中,而且课程标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部 ...

  •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发布者: 李建荣 发布时间: 2011-11-20 9:11:05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 通过 ...

  • 荒漠化的防治(2)
  •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 ...

  • 荒漠化教案
  •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一地理 董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 ...

  • 哭泣的自然教学案例
  • 第二课哭泣的自然 (第1课时)教学案例 一.背景: 长期以来,老师们总是抱怨学生上课不积极,导致教学效益低下.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是没有关系.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思维过程重视不够,误认为教材内容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