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16首课外补充古诗词

短歌行·对酒当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注:“对酒当歌”一句,很多学者认为“对”和“当”是对称同意,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此句应译为:面对着美酒与乐歌。呈现的是曹操与众臣齐集厅堂,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表演的情景。)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沈同沉)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摘取。)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主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诗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杂诗七首·其一(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译文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注释

①北林:泛指树林。《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②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③方舟:两船并在一起。极,至,到达。难任,难以承担。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④翘(qiáo) :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⑤景:通影。形景指孤雁的形影。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虽然作者和这一亲友的远别,或许是有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一特殊原因,但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代,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所以这首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一作:终)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注释

①山光:傍山的日影。

②池月:池边的月色。

③东上:从东面升起

④开轩:开窗。

⑤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⑥恨:遗憾。

⑦感此:有感于此。

⑧中宵:整夜。

⑨劳:苦于。

⑩梦想:想念。

赏析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 长:一直,老是。

8. 达:到。

9. 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注释

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③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题解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12月21日至23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句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这一句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采用虚写的手法,在静夜中,抱膝坐在孤灯前,想象着和亲友一起欢度佳节的情景。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恨。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语颇直。“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使用白描,情感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译文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注释

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赏析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的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真珠通珍珠)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④可怜:可爱。

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⑥真珠:即珍珠。

⑦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注释

⑪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⑫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⑬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 ǎi )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 ǎo )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⑮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⑯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 īn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译文

破额山前,美玉一般碧绿的江水向东而流;诗人啊,你竟像在遥远的地方站立船头。 你的赠诗有如春风拂面,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情思念;我多想采束苹花相送于你,却因官事缠身不得自由。

注释

⑪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接受别人寄赠作品后,以作品答谢之。侍御:侍御史。象县:唐代属岭南道,即今广西象州。

⑫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

⑬骚人:一般指文人墨客。此指曹侍御。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

⑭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柳宗元《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这句说:我在春风中感怀骚人,有无限潇湘之意。“潇湘意”应该说既有怀友之意,也有迁谪之意。

⑮采苹花: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暮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清一统志湖南永州府》:“白苹洲,在零陵西潇水中,洲长数十丈,水横流如峡,旧产白苹最盛。”此句言欲采苹花赠给曹侍御,但却无此自由。这是在感慨自己谪居的处境险恶,连采花赠友的自由都没有。

背景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此诗作于地点不祥,确年不详。柳宗元的友人曹侍御乘船路过象县,踞离柳州的治所马平县(今柳州市)并不很远,但二人只能以诗相互赠酬交流情谊,其中必有难言之隐。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

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

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

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

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

注释

①书愤:抒发义愤。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1]

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⑦衰(shu āi )鬓:苍老的鬓发。

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

⑨堪:能够。

⑩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 楼船:战舰。

12. 名世:名传后世。

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书愤》两首诗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两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

⑪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⑫汲(j 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⑬销:消散。亦可作“消”。

⑭欸(ǎi )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⑮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⑯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注释

(1)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指杨梅。

(2)芭蕉分绿与窗纱: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3)思:意,情绪。

(4)柳花:柳絮。

赏析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

1、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2、那得:怎么会。

3、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4、清如许:这样清澈。

5、如:如此,这样。

6、清:清澈。

7、为:因为。

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9、“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0、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1、中流:河流的中心。

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桃花庵歌(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赏析

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唐寅诗画得力处正在于此,这首诗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谐音,因有避世之意。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刘伶、嵇康,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唐寅在世时声名已著,除在绘画史上拥有突出地位外,在诗词上亦有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在当时独树一帜,并以其独特超凡的个性和艺术气质,从一个侧面,给那个自由、开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时代做出典型、生动的诠释。

南园十三首(其六)(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赏析

慨叹读书无用、怀才见弃,是这首绝句的命意所在。

诗的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其中隐隐地流露出怨艾之情。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此句诗意,好象有点自卑自贱,颇耐人寻绎。李贺向以文才自负,曾把自己比作“汉剑”,“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抱负远大。可是,现实无情,使他处于“天荒地老无人识”(《致酒行》)的境地。“雕虫”之词出于李贺笔下,显然是愤激之辞。句中的“老”字用作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次句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象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这里,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强。

读书为何无用?有才学为何不能见用于世?三、四句遒劲悲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辽海”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国家多难,民不聊生,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乱不已,朝廷重用武士,轻视儒生,以致斯文沦落,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实即作者自己。“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此与屈原的“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九章·悲回风》)颇有相似之处。时暗君昏则文章不显,这正是屈原之所以“悲回风”(按:“回风”即秋风)、李贺之所以“哭秋风”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比较含蓄深沉,在表现方法上也显得灵活多变。首句叙事兼言情,满腹牢骚通过一个“老”字倾吐出来,炼字的功夫极深。次句写景,亦即叙事、言情,它与首句相照应,活画出诗人勤奋的书斋生活和苦闷的内心世界。“玉弓”一词,暗点兵象,为“辽海”二句伏线,牵丝带笔,曲曲相关,见出文心之细。第三句只点明时间和地点,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颇具含蓄之致。三、四两句若即若离,似断实续,结构得非常精巧;诗人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化了主题,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少年中国说(节选)(梁启超)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译文

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短歌行·对酒当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注:“对酒当歌”一句,很多学者认为“对”和“当”是对称同意,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此句应译为:面对着美酒与乐歌。呈现的是曹操与众臣齐集厅堂,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表演的情景。)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沈同沉)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摘取。)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主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诗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杂诗七首·其一(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译文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注释

①北林:泛指树林。《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②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③方舟:两船并在一起。极,至,到达。难任,难以承担。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④翘(qiáo) :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⑤景:通影。形景指孤雁的形影。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虽然作者和这一亲友的远别,或许是有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一特殊原因,但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代,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所以这首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一作:终)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注释

①山光:傍山的日影。

②池月:池边的月色。

③东上:从东面升起

④开轩:开窗。

⑤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⑥恨:遗憾。

⑦感此:有感于此。

⑧中宵:整夜。

⑨劳:苦于。

⑩梦想:想念。

赏析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 长:一直,老是。

8. 达:到。

9. 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注释

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③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题解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12月21日至23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句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这一句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采用虚写的手法,在静夜中,抱膝坐在孤灯前,想象着和亲友一起欢度佳节的情景。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恨。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语颇直。“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使用白描,情感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译文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注释

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赏析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的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真珠通珍珠)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④可怜:可爱。

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⑥真珠:即珍珠。

⑦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注释

⑪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⑫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⑬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 ǎi )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 ǎo )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⑮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⑯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 īn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译文

破额山前,美玉一般碧绿的江水向东而流;诗人啊,你竟像在遥远的地方站立船头。 你的赠诗有如春风拂面,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情思念;我多想采束苹花相送于你,却因官事缠身不得自由。

注释

⑪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接受别人寄赠作品后,以作品答谢之。侍御:侍御史。象县:唐代属岭南道,即今广西象州。

⑫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

⑬骚人:一般指文人墨客。此指曹侍御。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

⑭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柳宗元《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这句说:我在春风中感怀骚人,有无限潇湘之意。“潇湘意”应该说既有怀友之意,也有迁谪之意。

⑮采苹花: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暮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清一统志湖南永州府》:“白苹洲,在零陵西潇水中,洲长数十丈,水横流如峡,旧产白苹最盛。”此句言欲采苹花赠给曹侍御,但却无此自由。这是在感慨自己谪居的处境险恶,连采花赠友的自由都没有。

背景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此诗作于地点不祥,确年不详。柳宗元的友人曹侍御乘船路过象县,踞离柳州的治所马平县(今柳州市)并不很远,但二人只能以诗相互赠酬交流情谊,其中必有难言之隐。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

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

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

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

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

注释

①书愤:抒发义愤。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1]

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⑥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⑦衰(shu āi )鬓:苍老的鬓发。

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

⑨堪:能够。

⑩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 楼船:战舰。

12. 名世:名传后世。

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书愤》两首诗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两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

⑪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⑫汲(j 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⑬销:消散。亦可作“消”。

⑭欸(ǎi )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⑮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⑯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注释

(1)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指杨梅。

(2)芭蕉分绿与窗纱: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3)思:意,情绪。

(4)柳花:柳絮。

赏析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

1、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2、那得:怎么会。

3、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4、清如许:这样清澈。

5、如:如此,这样。

6、清:清澈。

7、为:因为。

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9、“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0、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1、中流:河流的中心。

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桃花庵歌(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赏析

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唐寅诗画得力处正在于此,这首诗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谐音,因有避世之意。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刘伶、嵇康,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唐寅在世时声名已著,除在绘画史上拥有突出地位外,在诗词上亦有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在当时独树一帜,并以其独特超凡的个性和艺术气质,从一个侧面,给那个自由、开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时代做出典型、生动的诠释。

南园十三首(其六)(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赏析

慨叹读书无用、怀才见弃,是这首绝句的命意所在。

诗的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其中隐隐地流露出怨艾之情。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此句诗意,好象有点自卑自贱,颇耐人寻绎。李贺向以文才自负,曾把自己比作“汉剑”,“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抱负远大。可是,现实无情,使他处于“天荒地老无人识”(《致酒行》)的境地。“雕虫”之词出于李贺笔下,显然是愤激之辞。句中的“老”字用作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次句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象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这里,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强。

读书为何无用?有才学为何不能见用于世?三、四句遒劲悲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辽海”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国家多难,民不聊生,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乱不已,朝廷重用武士,轻视儒生,以致斯文沦落,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实即作者自己。“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此与屈原的“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九章·悲回风》)颇有相似之处。时暗君昏则文章不显,这正是屈原之所以“悲回风”(按:“回风”即秋风)、李贺之所以“哭秋风”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比较含蓄深沉,在表现方法上也显得灵活多变。首句叙事兼言情,满腹牢骚通过一个“老”字倾吐出来,炼字的功夫极深。次句写景,亦即叙事、言情,它与首句相照应,活画出诗人勤奋的书斋生活和苦闷的内心世界。“玉弓”一词,暗点兵象,为“辽海”二句伏线,牵丝带笔,曲曲相关,见出文心之细。第三句只点明时间和地点,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颇具含蓄之致。三、四两句若即若离,似断实续,结构得非常精巧;诗人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化了主题,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少年中国说(节选)(梁启超)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译文

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初探
  •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对阅读要求作了详细描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 ...

  • 关于读书的活动方案
  • 方案一:关于读书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第19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为打造书香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坚定理想信念,激发青年学生读书热情,从学习中提高能力和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不断提 ...

  •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

  • 课外阅读活动总结
  • 课外阅读活动总结 个人读书活动总结 以前爱看心理学方面的书,但这类世人看来有点玄的通灵类书还是第一次读,看完竟有些许触动.世上本来最难了解的人就是自己,读懂自己的心灵更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书中提倡一种绝对自然放松的状态,不给心灵任何的束缚和枷锁,不去做任何形式上的压抑与方向归属,而是充分尊重它,并客观 ...

  • 读书节教育活动方案
  • 读书节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积极营造"书香校园",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师生感受浓浓的读书氛围,展现师生的个性风采和精神面貌,培养审美情趣,增强人文底蕴,学校决定举办第三届校园读书节. 二.活动口号: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与书香为伴. 三.活动时间: 2013年 ...

  • 小学五年级复习计划
  •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是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语文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是使学生语文能力再提高的过程.而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经历的是一个由浅入深,认识逐步深化,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进行语文总复习时,<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的 ...

  • 四五年级课外阅读竞赛题
  • 四.五年级语文课外知识竞赛试题( 2 ) 一.填空题. 1. 2.在下面诗句中填上动物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3.下列诗句中应选填什么花.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

  •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 我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师,我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的教材.家庭情况,特制定了如下读书计划: 一 .实施目标: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得课内与课外知识能更好地相结合,本学期要求四年级学生 ...

  •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
  • 郑州市2005-2006学年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做出了 全新的阐述,教师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2.针对现在的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还是使 ...

  • 徜徉书海,陶冶情操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多读书,会读书,才能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阔的智力背景.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