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说课稿

《桥之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湖南省汨罗市高家坊中学的参评教师周碧云,我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方案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桥之美》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说明性的文字和诗意的描写性相间杂,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在这样一个层面上,那就是体现新课标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用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桥美在何处,了解本文所表达的审美观点,学习文章多角度举例的说明方法”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

的重点。但是有不少语句蕴涵丰富而表达上不太符合常规,我在教学设计中以点带面,启发学生通过举例内容来推敲语句内涵,对于美学知识则大胆舍弃,鼓励学生自求自得。不是让课堂陷入缠夹不清的美学理论的学习之中,妨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是通过小巧的练习,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法

都说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提高。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而独立使用,时而融会贯通,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三、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在朗读、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学,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讨论使人机智,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思辨能力。自主讨论、合作学习和成果展示是民主思

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在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是教师、学生、教材共同对话的一个平台,教师的组织、参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材自身的价值都在这一个平台上得以展现,它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而我设计了这样六个具体的小环节来落实文章的教学目标,以完成教学任务。

为缓和课堂师生陌生的关系,营造诗意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前让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图片,让学生展开心灵的翅膀跟随诗人的灵感,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桥,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轻松进入正课的学习。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我把教学主要过程设计为:感知——“桥之美”,领悟——“桥之美”,品析——“意境美”升华——“桥之美”,以求得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效果。

画家眼中桥的美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直入文本,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探求画家眼中“桥之美”的根源,使认识从初步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明白了作者之爱桥是因为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品---说---议”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再感知与把握,在畅所欲言中考察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这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同时也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开

展审美体验,体会作者运用举例进行正反对比的说明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在处理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时,鼓励学生对生活中具备“桥之美”事物进行搜寻、整合,并进行说话训练,使整节课都体现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特点。

至此,主要学习目标已经落实,在进行简单的小结后,我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使课堂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力求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美的探索和体验。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本课的学习中我精心地设计了板书,在突出文章精髓的基础上力求形象、美观,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以上是我对自己所执教的《桥之美》的一些粗浅认识以及对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指正。

《桥之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湖南省汨罗市高家坊中学的参评教师周碧云,我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方案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桥之美》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说明性的文字和诗意的描写性相间杂,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在这样一个层面上,那就是体现新课标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用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桥美在何处,了解本文所表达的审美观点,学习文章多角度举例的说明方法”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

的重点。但是有不少语句蕴涵丰富而表达上不太符合常规,我在教学设计中以点带面,启发学生通过举例内容来推敲语句内涵,对于美学知识则大胆舍弃,鼓励学生自求自得。不是让课堂陷入缠夹不清的美学理论的学习之中,妨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是通过小巧的练习,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法

都说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提高。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而独立使用,时而融会贯通,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三、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在朗读、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学,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讨论使人机智,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思辨能力。自主讨论、合作学习和成果展示是民主思

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在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是教师、学生、教材共同对话的一个平台,教师的组织、参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材自身的价值都在这一个平台上得以展现,它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而我设计了这样六个具体的小环节来落实文章的教学目标,以完成教学任务。

为缓和课堂师生陌生的关系,营造诗意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前让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图片,让学生展开心灵的翅膀跟随诗人的灵感,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桥,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轻松进入正课的学习。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我把教学主要过程设计为:感知——“桥之美”,领悟——“桥之美”,品析——“意境美”升华——“桥之美”,以求得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效果。

画家眼中桥的美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直入文本,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探求画家眼中“桥之美”的根源,使认识从初步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明白了作者之爱桥是因为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品---说---议”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再感知与把握,在畅所欲言中考察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这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同时也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开

展审美体验,体会作者运用举例进行正反对比的说明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在处理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时,鼓励学生对生活中具备“桥之美”事物进行搜寻、整合,并进行说话训练,使整节课都体现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特点。

至此,主要学习目标已经落实,在进行简单的小结后,我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使课堂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力求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美的探索和体验。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本课的学习中我精心地设计了板书,在突出文章精髓的基础上力求形象、美观,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以上是我对自己所执教的《桥之美》的一些粗浅认识以及对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指正。


相关内容

  • "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休物."阅读答案
  •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休物.不言不足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 扎根于中华民族生活土壤的"中和之美"
  • 扎根于中华民族生活土壤的"中和之美" □曾繁仁 我们深植心灵深处的波浪起伏的情感总是与这种美学精神与艺术息息相关, 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与京韵鲁腔中有着我们的精神寄托. 呵护"中和之美"的精神家园, 特别在城市化大潮之中愈加要保护发扬这种精神家园.我 ...

  •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点
  •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结构之美.主题之美.意境之美等方面的描写.体现了语文教材中的美点对教好语文有着至观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语言之美 形象之美 结构之美 主题之美 意境之美 意蕴之美 哲理之美 从学语文,到教语文.我始终感受到我们的语文教师 ...

  • 黄礼孩:人体艺术在中国
  • 2013-01-03 17:36:03 来源: 网易 有0人参与 1(1) 人体艺术在中国古代处于一种幼稚的状态,即便春宫图,也只是性教科书,是秘而不宣的宫廷文化或地下文化,使我们无法观照到艺术品本质的目的,裸画终究不是审美沉思. <诗歌与人>主编  黄礼孩 网易微专栏 点击进入人体之美 ...

  • 试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
  •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 思想精粹 和谐思维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 ...

  • 说说语文之美
  • 说说语文之美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3期 "壁上的飞天,有的臂跨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拔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飞舞: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是<莫高窟>文中的一段话,相信我们读了这段话后的第一个反应是啧啧 ...

  • 人生之美在于永恒一辩总结稿
  • 三辩总结稿 1. 对方举的例子: ① 反驳: ② 反驳: ③ 反驳: ④ 反驳: 2. 对方辩友似乎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我方所说的永恒的概念.诚然,我方不否认真正在物 质世界中永恒是不存在的,但同样对方辩友所说的瞬间在真正意义上的物质世界中又能代表些什么呢?有什么动作是只需要一个单位时间来完成的呢?我 ...

  • 表达.恰当之美
  •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恰当之美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册的"'表达·交流'综合实践"重在让学生认识文字表达的五种美感--五种基本表达方式:叙述(叙事类文体主要表达方式).描写(叙事类文体主要表达方式).说明(阐释类文体主要表达方式).议论(说理 ...

  • 贾宝玉眼中的钗黛之美比较
  • 2010.09 学教育 贾宝玉眼中的钗黛之美比较 许冬晶 内容摘要:就一般的审美标准来看,宝玉眼中宝钗之美是要胜过黛玉的.然而,通过移情作用,在宝玉对黛玉的审美直观中,宝玉发现黛玉的诗性之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而在宝玉眼中,宝钗之美则始终处在散文化的状态,这种散文化状态的美,虽说也不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