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如何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作者:陈小华

福建教育 2004年04期

  在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已经成为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地理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最大的不同,同时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过去,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往往过于简单化。如教材常被认为是教师惟一可以利用的资源,于是教学中奉其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又如课程资源的内容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单一学科知识的开发,这些知识本来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由于我们只关注这个知识本身,使得我们很难看到这些知识与我们当前的生活究竟还有什么联系。这就导致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经验,远离社会实际发展动态,学生自然没有学习的兴趣。再如我们以前经常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情,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没有关系,我们只是执行者和使用者,这种照本宣科的结果是学习脱离了实际,生活与学习成了陌路人。

  要落实好《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做到新课程教学的地区适应性和生活化,就必须建设好相应的课程资源系统,扩大可利用资源的范围。这就应该注意到各个地区具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来。这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基于学校不均衡的教学硬件设备和学生各不相同的认知水平、学习情感。所以建设、开发课程资源最关键的是要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要,熟悉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从而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与老师们一起交流。

  结合校内资源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开展的,所以校内资源是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

  1.校园环境的直接利用。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对校园环境的利用可以很直接和方便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如我校是农村初中校,位于一座小山坡上,周围群山环抱,地形地貌的一些基本形态随处可见,对山脊、山谷、鞍部、山顶的判断,从教室向外张望即可完成,不需另行组织活动和占用学生的其他时间。同时,由于建校时间短,绿化不足,我们学校周边缺少植被,岩石的风化、水土的流失都极易观察。此问题的直观体验,不仅让学生迅速和有效地理解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使学生们从个人情感上自然地提出了要植树种草、绿化校园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并付诸实践。又如就校园卫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现状与原因,设想改进方法等。这些活动实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加强了他们爱校爱家的情感和团结协作的意愿。

  2.学校教学设备和书籍的有效利用。当前,虽然还有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在购置教学设备和相关的图书上还存在较大困难,但另一方面很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对已有教学设备和书籍的利用观念非常淡薄,没有真正有效的利用这些可利用的资源。事实上,这些教学设备的运用对教学效果是很有好处的。如我校已购置了义务教育人教版的部分教学挂图、地球仪、经纬网等模型,这一点在普通的农村中学来说已是难能可贵,所以课堂中我都不失时机地加以展示,辅助讲解,学生因为其新奇和直观而表现得很有兴趣,理解知识也就快了许多。另外,图书室还有不少图书,教师可以先调查了解和分类整理,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推荐。现在从录音机、VCD到因特网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日益丰富起来,而这一点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更有新鲜感,这些也是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和积极去利用的资源。

  3.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很多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信息都在大众流行的媒介上有体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接触到,但它们并不是直接、集中出现的,这就需要大家做个有心人。如收集歌曲、VCD光盘(如《长江之歌》《珠穆朗玛》),收集报刊杂志(此类材料农村家庭极少,主要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上热点和新闻焦点的背景材料,如“9·21”台湾地震、“9·11”恐怖事件、泉州旅游节等等。教师首先对这些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展示,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范例,然后他们要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关注相关材料和新闻的意识,并且形成具体的搜集、分析和运用这些信息的能力。这样,教学资源随之多起来了,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

  4.学生自制的模型与手抄报。如用乒乓球制作的带经纬网的地球仪,用泥巴制作的地形模型,绘制学校平面图,编辑地理手抄报和墙报等。这些活动落实了基本地理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通过评比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又为学校积累了学生自制的一些教学资源,正可谓一举多得。

  5.教师利用特别的“教学模型”。如用握成拳的手代表地球仪,可观察自转方向、南北极、纬线、南北半球等;将拳心向下可展示山顶、鞍部、山背、山谷;双手合十(掌心外拱)可观察经线、东西半球,理解时区等。这些“教具”可随时利用,随时复习,由于它极有创意,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也可激励他们自己去奇思妙想,进行创造。

  积极挖掘和开发校外资源。由于农村文化氛围淡薄,学校教育缺少社区文化活动、文化场所的支持,因此校外资源的开发主要围绕乡土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来开展,教师要充当重要的指导者。由于教师个人生活空间有限,而学生总体的活动范围相对就较大,特别是对本地的资源、经济、人口等现象更是熟门熟路,所以在校外资源的开发方面,教师主要起方向引导、方法指导和解决疑难的协助作用,学生则应该成为主要的资源提出者、开发者、使用者与受益者。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观察、社会调查和访问,是积累乡土地理材料的重要内容。如进行野外地形地貌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形特征;采访地方政府以了解当地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各部门的构成与发展情况;访问当地的重要旅游景点(如龟峰岩、森林公园、彩虹瀑布等)和厂矿单位等等,并在此基础上适度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其中某些地理现象的想法。

  在这些活动的组织进行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相互合作,共同确定和实施活动方案,而且要学会如何与外人接触、交流,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一来,他们活动的触角就真实地伸入到了社会。最后通过知识的整理、分析,他们会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家乡有更广泛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爱我家乡的热情和美我家乡的豪情。

  此外,教师要善于管理好学校已有的各类课程资源。学校购买的教学设备要充分和有效地利用,自己收集的图片、声像资料也要妥善保管,学生制作的模型、图片、撰写的小论文更要保管好,所有这些资料都将给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极有价值的材料。特别是那些学生作品,不仅在本届学生中让人津津乐道,在后来的学生中更将成为学习的榜样和超越的目标,其意义是非常大的。

作者介绍:陈小华 福建泉州市奕聪中学

作者:陈小华

福建教育 2004年04期

  在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已经成为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地理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最大的不同,同时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过去,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往往过于简单化。如教材常被认为是教师惟一可以利用的资源,于是教学中奉其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又如课程资源的内容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单一学科知识的开发,这些知识本来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由于我们只关注这个知识本身,使得我们很难看到这些知识与我们当前的生活究竟还有什么联系。这就导致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经验,远离社会实际发展动态,学生自然没有学习的兴趣。再如我们以前经常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情,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没有关系,我们只是执行者和使用者,这种照本宣科的结果是学习脱离了实际,生活与学习成了陌路人。

  要落实好《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做到新课程教学的地区适应性和生活化,就必须建设好相应的课程资源系统,扩大可利用资源的范围。这就应该注意到各个地区具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来。这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基于学校不均衡的教学硬件设备和学生各不相同的认知水平、学习情感。所以建设、开发课程资源最关键的是要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要,熟悉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从而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与老师们一起交流。

  结合校内资源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开展的,所以校内资源是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

  1.校园环境的直接利用。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对校园环境的利用可以很直接和方便地与教学结合起来。如我校是农村初中校,位于一座小山坡上,周围群山环抱,地形地貌的一些基本形态随处可见,对山脊、山谷、鞍部、山顶的判断,从教室向外张望即可完成,不需另行组织活动和占用学生的其他时间。同时,由于建校时间短,绿化不足,我们学校周边缺少植被,岩石的风化、水土的流失都极易观察。此问题的直观体验,不仅让学生迅速和有效地理解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使学生们从个人情感上自然地提出了要植树种草、绿化校园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并付诸实践。又如就校园卫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现状与原因,设想改进方法等。这些活动实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加强了他们爱校爱家的情感和团结协作的意愿。

  2.学校教学设备和书籍的有效利用。当前,虽然还有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在购置教学设备和相关的图书上还存在较大困难,但另一方面很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对已有教学设备和书籍的利用观念非常淡薄,没有真正有效的利用这些可利用的资源。事实上,这些教学设备的运用对教学效果是很有好处的。如我校已购置了义务教育人教版的部分教学挂图、地球仪、经纬网等模型,这一点在普通的农村中学来说已是难能可贵,所以课堂中我都不失时机地加以展示,辅助讲解,学生因为其新奇和直观而表现得很有兴趣,理解知识也就快了许多。另外,图书室还有不少图书,教师可以先调查了解和分类整理,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推荐。现在从录音机、VCD到因特网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日益丰富起来,而这一点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更有新鲜感,这些也是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和积极去利用的资源。

  3.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很多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信息都在大众流行的媒介上有体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接触到,但它们并不是直接、集中出现的,这就需要大家做个有心人。如收集歌曲、VCD光盘(如《长江之歌》《珠穆朗玛》),收集报刊杂志(此类材料农村家庭极少,主要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上热点和新闻焦点的背景材料,如“9·21”台湾地震、“9·11”恐怖事件、泉州旅游节等等。教师首先对这些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展示,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范例,然后他们要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关注相关材料和新闻的意识,并且形成具体的搜集、分析和运用这些信息的能力。这样,教学资源随之多起来了,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

  4.学生自制的模型与手抄报。如用乒乓球制作的带经纬网的地球仪,用泥巴制作的地形模型,绘制学校平面图,编辑地理手抄报和墙报等。这些活动落实了基本地理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通过评比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又为学校积累了学生自制的一些教学资源,正可谓一举多得。

  5.教师利用特别的“教学模型”。如用握成拳的手代表地球仪,可观察自转方向、南北极、纬线、南北半球等;将拳心向下可展示山顶、鞍部、山背、山谷;双手合十(掌心外拱)可观察经线、东西半球,理解时区等。这些“教具”可随时利用,随时复习,由于它极有创意,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也可激励他们自己去奇思妙想,进行创造。

  积极挖掘和开发校外资源。由于农村文化氛围淡薄,学校教育缺少社区文化活动、文化场所的支持,因此校外资源的开发主要围绕乡土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来开展,教师要充当重要的指导者。由于教师个人生活空间有限,而学生总体的活动范围相对就较大,特别是对本地的资源、经济、人口等现象更是熟门熟路,所以在校外资源的开发方面,教师主要起方向引导、方法指导和解决疑难的协助作用,学生则应该成为主要的资源提出者、开发者、使用者与受益者。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观察、社会调查和访问,是积累乡土地理材料的重要内容。如进行野外地形地貌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形特征;采访地方政府以了解当地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各部门的构成与发展情况;访问当地的重要旅游景点(如龟峰岩、森林公园、彩虹瀑布等)和厂矿单位等等,并在此基础上适度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其中某些地理现象的想法。

  在这些活动的组织进行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相互合作,共同确定和实施活动方案,而且要学会如何与外人接触、交流,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一来,他们活动的触角就真实地伸入到了社会。最后通过知识的整理、分析,他们会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家乡有更广泛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爱我家乡的热情和美我家乡的豪情。

  此外,教师要善于管理好学校已有的各类课程资源。学校购买的教学设备要充分和有效地利用,自己收集的图片、声像资料也要妥善保管,学生制作的模型、图片、撰写的小论文更要保管好,所有这些资料都将给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极有价值的材料。特别是那些学生作品,不仅在本届学生中让人津津乐道,在后来的学生中更将成为学习的榜样和超越的目标,其意义是非常大的。

作者介绍:陈小华 福建泉州市奕聪中学


相关内容

  • 中学小课题研究课题指南
  • 中学小课题研究指南(参考) 一.综合管理类课题 1.农村初中校本研究中培养教师积极性的实践与研究 2.家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 3.农村初中寄宿生管理模式 4.优化初三毕业班管理策略的思考 5.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的行动研究 二.德育类课题 1.论班级活跃分子管理的研究 2.学生座位调换的研究 3.多给 ...

  • 课程标准修订过程
  • 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于2001年秋开始进行实验,至2003年秋,参加新课程实验的学生已占全国同年级学生总人数的47%.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般新课程实验范围达到50%左右,即可以考虑修订并在全国推广.因而2003-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 ...

  • 平原一中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南
  • 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南 一. 什么是教师小课题研究? "教师小课题研究",也叫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学术派"的非正式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贴近教学,贴近 ...

  •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紧密结合
  • 此文发<教育科学>2016.10.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紧密结合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新厂高中    雷涛    邮编:434400 [内容摘要]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和具有广泛联系性的学科,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 ...

  • 地理必修2课程标准的解读
  • 地理必修2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地理必修模块二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作者:宁惠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88 更新时间:2009-11-10 对必修模块二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 ◆ 人口与城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及人 ...

  • 探究式案例
  • 问题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及反思 2012-06-04 17:23:32 来源: 评论:0 点击:1122 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了地理基本技能,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地理思维能力,掌握了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树立了学生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效 ...

  •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人文素养
  •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二学位)论文 题目: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姓名 :李晓越 学号 :[1**********] 年级 :08级 专业 :地理科学 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 :金色 提交日期:2011年10月8日 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李晓越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 ...

  • 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 ★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石家庄市地理教研员 范光清 [理论阐释] 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有效达成地理课程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其利用是否充分才是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地理课程资源观.具体地讲,地理教师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地理课堂 ...

  • 教育课题培训之: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样例
  • 教育课题培训之: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样例 例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校内外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根据当前工学交替的实际运行状况,可作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学交替是指无论学生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长短,只要二者交替进行就视为工学交替,即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