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人文素养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二学位)论文

题目: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姓名 :李晓越

学号 :[1**********]

年级 :08级

专业 :地理科学

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 :金色

提交日期:2011年10月8日

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李晓越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培养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品质的人才,是赋予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基于初中生人文素养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正确把握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从学生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改革需要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地理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最后,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培养提出了具体措施,即建构完整的人文关怀意识的教育目标、提高地理教师人文精神教育的素质、校园文化对地理人文精神的渗透、历史人物的感召力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塑造、地理教学与艺术美学素养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现代中学生带来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他们身处太平盛世,无忧无虑,可以尽情的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等不正之风盛行。受教育功利思潮和教学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的目标往往集中于对学生考试成绩或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家庭、社会、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问题。当前是学生拥有比任何时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他们的人文素养却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的扭曲、价值观念金钱化的极端个人化、强调个人奋斗、协作精神差、道德水准下降、功利主义倾向、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感降低。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蕴涵极为丰富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素,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科教育内容以及促进地理教育理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当务之急。

1.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有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味、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即一个人内在的身心品质与精神,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文素养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具体来说,以培

养人文精神为主旨的中学生认为素养培育可以界定为: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我(本我)我(自我)关系、人我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方向发展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2.地理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2.1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们的教育面对着新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两大挑战。地理教育对学生要注重进行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教育,以及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学生,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富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从而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也只有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才能富有道德感和责任感,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

2.2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想社会,成为全社会奋斗的目标。环境污染的加剧,公民道德水平的缺失,严重地制约着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纲要的颁布及构建和谐社会等举措的实施,就是着眼于人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对全社会人文素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地理教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地理教育更多面对的是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如环境意识教育、全球意识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因此,地理教育强调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文素养的需要,以及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都要求地理教育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在地理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2.3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新课程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在传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把人文素养列为培养目标之一。《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其中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把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知识明确列入“人文与社会”的学习领域,突出了这些课程的人文性;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其中所倡导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观,体现出尊重学生个性,凸现人性,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发展的人文气息。新课程改革也在呼唤人文精神回归,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学地理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拥有丰富深远的人文素养的教育资源,尤其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开拓创新等方面能够对学生发挥重要作用。

3.地理教学内容中体现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

3.1具有全球意识的人文素养。

地理学科中所揭示的是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空间分布规律,给出各个不同区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具体事例,提出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这些内容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因素。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相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本乡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

3.2环境伦理观的人文素养。

环境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地理学科中是从较为宏观和综合的角度来研究它。地理学科中的内容会涉及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动植物灭绝、水土流失、荒漠化、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论述;也阐述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应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3人口道德观的人文素养。

中学教育中地理学科有关人口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其中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知识,涉及到各个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分布特征等,这部分知识包含着下面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人口激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从而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知道与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3.4资源道德的人文素养。

“资源”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资源的类型、资源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资源的结构、开发、利用以及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的后果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可以渗透下面人文教育因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不断更新生长和循环再现,也应该加强抚育与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3.5尊重“多元文化”的人文素养。

地理教学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中包含自然和人文的知识,世界上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会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不同的人文文化,这是由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传承性所决定和制约的。这样的教育内容中包含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人类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遵照同一模式。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是其最根本的人权,尊重每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交

往方式、民风民俗等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人文情怀。

4.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4.1建构完整的人文关怀意识的教育目标

人文关怀意识的教育目标是一切地理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出发点,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完整的人文关怀意识教育目标重点应是“全球意识”、“环境伦理观”意识、“人口道德观”意识、“资源道德”意识和“尊重多元文化”意识意识的整合。使全体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各项人文素质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4.2提高地理教师人文精神教育的素质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高低是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学生在课内外与教师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对自己的老师,特别是那些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教师充满敬重和信任,往往将它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和效仿榜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求地理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树立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更需要教师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广泛涉猎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的修养,在地理教学中以渊博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身先示范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激发学生,培养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素养。

4.3校园文化对地理人文精神的渗透

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辐射源,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质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隐性课程”。通过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作用,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价值取向上与其认同,发挥其作用。

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在校园内建立电池回收箱等形式的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意识,使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成为自觉意识。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青少年科普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创办地理墙报,参观气象站、地震局、博物馆等;组织并坚持指导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百叶箱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并定期进行观测总结,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制作地理小模型;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共同协作,带领学生对当地河流山川进行综合性的野外考察等活动。地理学科利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4.4历史人物的感召力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塑造

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比单纯的才智方面,成就还要大。注重科学界的历史人物的学习,既是一份宝贵的科学精神,也是宝贵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介绍或让学生自己多讲述这些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名人,如探索地球形状形成过程的航海家麦哲伦,创设大陆漂移假说的魏格纳,结束中国“贫油国”地位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太空第一人加加林、中国的杨利伟等内容的学习。这些人对科学执着

往方式、民风民俗等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人文情怀。

4.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4.1建构完整的人文关怀意识的教育目标

人文关怀意识的教育目标是一切地理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出发点,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完整的人文关怀意识教育目标重点应是“全球意识”、“环境伦理观”意识、“人口道德观”意识、“资源道德”意识和“尊重多元文化”意识意识的整合。使全体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各项人文素质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4.2提高地理教师人文精神教育的素质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高低是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学生在课内外与教师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对自己的老师,特别是那些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教师充满敬重和信任,往往将它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和效仿榜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求地理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树立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更需要教师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广泛涉猎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的修养,在地理教学中以渊博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身先示范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激发学生,培养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素养。

4.3校园文化对地理人文精神的渗透

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辐射源,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质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隐性课程”。通过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作用,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价值取向上与其认同,发挥其作用。

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在校园内建立电池回收箱等形式的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意识,使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成为自觉意识。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青少年科普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创办地理墙报,参观气象站、地震局、博物馆等;组织并坚持指导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百叶箱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并定期进行观测总结,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制作地理小模型;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共同协作,带领学生对当地河流山川进行综合性的野外考察等活动。地理学科利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4.4历史人物的感召力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塑造

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比单纯的才智方面,成就还要大。注重科学界的历史人物的学习,既是一份宝贵的科学精神,也是宝贵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介绍或让学生自己多讲述这些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名人,如探索地球形状形成过程的航海家麦哲伦,创设大陆漂移假说的魏格纳,结束中国“贫油国”地位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太空第一人加加林、中国的杨利伟等内容的学习。这些人对科学执着

严谨的态度,对前人尤其是权威大胆质疑的精神,使地理学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不断的扬弃中得以发展,成为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精神体验。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使学生获得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为今后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的建设做好人文素养的准备。

4.5地理教学与艺术、美学素养相结合

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象丰富,这又为地理课堂的美育提供了特有的良好素材。在地理图象中,既有景观图、地形图,又有示意图、统计图等等,这些图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挂图,也可以是课本的插图、地图册,还可以是教师的板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图象本身已具备了美的特性,色彩的美,利用好地理图象,不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美育,而且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结束语

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文精神,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首要的责任是时刻不能忘记构筑教育的精神家园,教育要教给学生知识和素质,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精神家园,对学校、这不是科学治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等概念所能回答的,对学生更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或品德教育能解决的。这是一个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大系统中渗透培育的过程,人文知识的教育更为直接、具体,而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这些因素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家庭、社会,需要多方而的配合,才能培育人文精神。

尽管,中学地理教育中要体现人文精神这一说法己经提了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在学术的讨论和文件、会议的资料中,并没有浸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往往只是空空而谈。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的体现,或虽想体现却又不知如何去体现。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价值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把由“为考试而教育”、“为利而教育”、“为就业而教育”转向“为人生而教育、为世界而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环节之中,以培养知、情、意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人才和国际人才。

【参考文献】

1、曹诗图,地理教学应讲清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6

2、冯健,地理思维特性及其对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9

3、郭贤智,环境生态教育新论,地理教育,2002,(6)

4、霍志玲,新课程标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4)

5、李功爱.新世纪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新思维,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1一2) 6,李桂荣.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山西成人教育,1994,(12)

7、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2,(9)

8、王洲林,人文精神.学校教育的现代追求,新疆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3

9、张蓓,对21世纪地理教育价值的认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11

10,袁孝亭.刘兰,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地理课程编制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7一8

11、刘春玲.王松梅,21世纪地理教育发展方向分析与展望,石家庄师专学报, 2001.12

12、张兰生,面向21世纪的墓础教育改革,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3

13、左屯生,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山西教育,2000.20

14、袁书琪等,地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15、宫作民.马建宁,新加坡中学地理教材探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6

16、张小宝,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之变革,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4

17、王民,中学地理教科书叙述方式介绍与探讨,课程.教材.教法, 2001.8

18、陈红梅,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与实践,生物学教学,2005.1

19、陈美华,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辽宁工程技术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0、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人家思考,2004.8

21、杨叔子,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3期

22、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基础教育,2004.1

23、宫作民,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沉思与展望,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3

24、韩晓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1

致 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各位教师和毕业学长们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其中,张卫青老师,在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她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平等的学生观,都将使我终身受益。金色老师也曾给我的论文修改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表示我的无限感激之情!

此外,我所实习的学校阿拉善盟第三中学也给予我极大的支持,感谢学校的领导和指导老师!感谢我的家人和同学,给我鼓励与支持,帮助我完成一些资料的整理统计,让我能够心无旁骛的投入论文的写作。

再次向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李晓越 于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二学位)论文

题目: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姓名 :李晓越

学号 :[1**********]

年级 :08级

专业 :地理科学

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 :金色

提交日期:2011年10月8日

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李晓越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培养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品质的人才,是赋予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基于初中生人文素养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正确把握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从学生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改革需要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地理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最后,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培养提出了具体措施,即建构完整的人文关怀意识的教育目标、提高地理教师人文精神教育的素质、校园文化对地理人文精神的渗透、历史人物的感召力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塑造、地理教学与艺术美学素养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现代中学生带来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他们身处太平盛世,无忧无虑,可以尽情的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等不正之风盛行。受教育功利思潮和教学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的目标往往集中于对学生考试成绩或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家庭、社会、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问题。当前是学生拥有比任何时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他们的人文素养却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的扭曲、价值观念金钱化的极端个人化、强调个人奋斗、协作精神差、道德水准下降、功利主义倾向、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感降低。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蕴涵极为丰富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素,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科教育内容以及促进地理教育理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当务之急。

1.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有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味、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即一个人内在的身心品质与精神,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文素养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具体来说,以培

养人文精神为主旨的中学生认为素养培育可以界定为: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我(本我)我(自我)关系、人我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方向发展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2.地理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2.1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们的教育面对着新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的两大挑战。地理教育对学生要注重进行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教育,以及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学生,才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富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从而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也只有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才能富有道德感和责任感,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

2.2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想社会,成为全社会奋斗的目标。环境污染的加剧,公民道德水平的缺失,严重地制约着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纲要的颁布及构建和谐社会等举措的实施,就是着眼于人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对全社会人文素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地理教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地理教育更多面对的是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如环境意识教育、全球意识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因此,地理教育强调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文素养的需要,以及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都要求地理教育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在地理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2.3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新课程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在传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把人文素养列为培养目标之一。《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其中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把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知识明确列入“人文与社会”的学习领域,突出了这些课程的人文性;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其中所倡导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观,体现出尊重学生个性,凸现人性,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发展的人文气息。新课程改革也在呼唤人文精神回归,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学地理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拥有丰富深远的人文素养的教育资源,尤其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开拓创新等方面能够对学生发挥重要作用。

3.地理教学内容中体现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

3.1具有全球意识的人文素养。

地理学科中所揭示的是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空间分布规律,给出各个不同区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具体事例,提出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这些内容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因素。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相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本乡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

3.2环境伦理观的人文素养。

环境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地理学科中是从较为宏观和综合的角度来研究它。地理学科中的内容会涉及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动植物灭绝、水土流失、荒漠化、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论述;也阐述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应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3人口道德观的人文素养。

中学教育中地理学科有关人口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其中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知识,涉及到各个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分布特征等,这部分知识包含着下面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人口激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从而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知道与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3.4资源道德的人文素养。

“资源”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资源的类型、资源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资源的结构、开发、利用以及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的后果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可以渗透下面人文教育因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不断更新生长和循环再现,也应该加强抚育与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3.5尊重“多元文化”的人文素养。

地理教学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中包含自然和人文的知识,世界上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会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不同的人文文化,这是由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传承性所决定和制约的。这样的教育内容中包含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人类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遵照同一模式。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是其最根本的人权,尊重每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交

往方式、民风民俗等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人文情怀。

4.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4.1建构完整的人文关怀意识的教育目标

人文关怀意识的教育目标是一切地理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出发点,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完整的人文关怀意识教育目标重点应是“全球意识”、“环境伦理观”意识、“人口道德观”意识、“资源道德”意识和“尊重多元文化”意识意识的整合。使全体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各项人文素质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4.2提高地理教师人文精神教育的素质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高低是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学生在课内外与教师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对自己的老师,特别是那些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教师充满敬重和信任,往往将它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和效仿榜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求地理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树立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更需要教师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广泛涉猎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的修养,在地理教学中以渊博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身先示范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激发学生,培养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素养。

4.3校园文化对地理人文精神的渗透

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辐射源,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质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隐性课程”。通过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作用,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价值取向上与其认同,发挥其作用。

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在校园内建立电池回收箱等形式的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意识,使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成为自觉意识。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青少年科普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创办地理墙报,参观气象站、地震局、博物馆等;组织并坚持指导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百叶箱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并定期进行观测总结,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制作地理小模型;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共同协作,带领学生对当地河流山川进行综合性的野外考察等活动。地理学科利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4.4历史人物的感召力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塑造

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比单纯的才智方面,成就还要大。注重科学界的历史人物的学习,既是一份宝贵的科学精神,也是宝贵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介绍或让学生自己多讲述这些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名人,如探索地球形状形成过程的航海家麦哲伦,创设大陆漂移假说的魏格纳,结束中国“贫油国”地位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太空第一人加加林、中国的杨利伟等内容的学习。这些人对科学执着

往方式、民风民俗等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人文情怀。

4.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4.1建构完整的人文关怀意识的教育目标

人文关怀意识的教育目标是一切地理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出发点,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完整的人文关怀意识教育目标重点应是“全球意识”、“环境伦理观”意识、“人口道德观”意识、“资源道德”意识和“尊重多元文化”意识意识的整合。使全体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各项人文素质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4.2提高地理教师人文精神教育的素质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高低是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学生在课内外与教师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对自己的老师,特别是那些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教师充满敬重和信任,往往将它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和效仿榜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求地理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树立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更需要教师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广泛涉猎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的修养,在地理教学中以渊博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身先示范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激发学生,培养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素养。

4.3校园文化对地理人文精神的渗透

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辐射源,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质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隐性课程”。通过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作用,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价值取向上与其认同,发挥其作用。

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在校园内建立电池回收箱等形式的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意识,使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成为自觉意识。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青少年科普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地理知识竞赛,创办地理墙报,参观气象站、地震局、博物馆等;组织并坚持指导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百叶箱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并定期进行观测总结,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制作地理小模型;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共同协作,带领学生对当地河流山川进行综合性的野外考察等活动。地理学科利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4.4历史人物的感召力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塑造

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比单纯的才智方面,成就还要大。注重科学界的历史人物的学习,既是一份宝贵的科学精神,也是宝贵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介绍或让学生自己多讲述这些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名人,如探索地球形状形成过程的航海家麦哲伦,创设大陆漂移假说的魏格纳,结束中国“贫油国”地位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太空第一人加加林、中国的杨利伟等内容的学习。这些人对科学执着

严谨的态度,对前人尤其是权威大胆质疑的精神,使地理学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不断的扬弃中得以发展,成为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精神体验。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使学生获得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为今后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的建设做好人文素养的准备。

4.5地理教学与艺术、美学素养相结合

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象丰富,这又为地理课堂的美育提供了特有的良好素材。在地理图象中,既有景观图、地形图,又有示意图、统计图等等,这些图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挂图,也可以是课本的插图、地图册,还可以是教师的板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图象本身已具备了美的特性,色彩的美,利用好地理图象,不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美育,而且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结束语

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文精神,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首要的责任是时刻不能忘记构筑教育的精神家园,教育要教给学生知识和素质,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精神家园,对学校、这不是科学治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等概念所能回答的,对学生更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或品德教育能解决的。这是一个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大系统中渗透培育的过程,人文知识的教育更为直接、具体,而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这些因素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家庭、社会,需要多方而的配合,才能培育人文精神。

尽管,中学地理教育中要体现人文精神这一说法己经提了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在学术的讨论和文件、会议的资料中,并没有浸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往往只是空空而谈。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的体现,或虽想体现却又不知如何去体现。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价值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把由“为考试而教育”、“为利而教育”、“为就业而教育”转向“为人生而教育、为世界而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环节之中,以培养知、情、意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人才和国际人才。

【参考文献】

1、曹诗图,地理教学应讲清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6

2、冯健,地理思维特性及其对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9

3、郭贤智,环境生态教育新论,地理教育,2002,(6)

4、霍志玲,新课程标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4)

5、李功爱.新世纪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新思维,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1一2) 6,李桂荣.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山西成人教育,1994,(12)

7、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2,(9)

8、王洲林,人文精神.学校教育的现代追求,新疆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3

9、张蓓,对21世纪地理教育价值的认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11

10,袁孝亭.刘兰,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地理课程编制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7一8

11、刘春玲.王松梅,21世纪地理教育发展方向分析与展望,石家庄师专学报, 2001.12

12、张兰生,面向21世纪的墓础教育改革,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3

13、左屯生,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山西教育,2000.20

14、袁书琪等,地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15、宫作民.马建宁,新加坡中学地理教材探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6

16、张小宝,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之变革,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4

17、王民,中学地理教科书叙述方式介绍与探讨,课程.教材.教法, 2001.8

18、陈红梅,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与实践,生物学教学,2005.1

19、陈美华,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辽宁工程技术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0、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人家思考,2004.8

21、杨叔子,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3期

22、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基础教育,2004.1

23、宫作民,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沉思与展望,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3

24、韩晓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1

致 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各位教师和毕业学长们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其中,张卫青老师,在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她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平等的学生观,都将使我终身受益。金色老师也曾给我的论文修改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表示我的无限感激之情!

此外,我所实习的学校阿拉善盟第三中学也给予我极大的支持,感谢学校的领导和指导老师!感谢我的家人和同学,给我鼓励与支持,帮助我完成一些资料的整理统计,让我能够心无旁骛的投入论文的写作。

再次向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李晓越 于内蒙古师范大学


相关内容

  • 初中英语人文素养论文
  • 初中英语人文素养论文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而英语课程所承担的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 ...

  •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初中学生只有了解西方文化的交流习惯,才能更好的进行知识的灵活运用,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创新.新的教学改革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核心品质能力.社会经济已迈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教育部门一定要将英语实践教学重视起来,从而培养 ...

  • 浅谈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 作者:廖信义 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年第12期 [摘 要] 新课程语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挖掘语文 ...

  • 初中英语教师基本素养
  • 初中英语教师基本素养:内涵与提升途径 二.初中英语教师基本素养的内涵 初中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内涵包括基本的三个方面:基本意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学识.基本意识是指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已经具备的专业气质,专业品格和专业个性.我们通过看基本意识可以辨别这个教师处于教师专业生涯的哪个时期.基本能力主要指解决问题的 ...

  •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摘要: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出阐释.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程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正文:新课程理念 ...

  • 探讨通过美术课堂提高初中生艺术素养的方法
  • 摘要:美术是人类最直观的视觉语言之一,而美术教育则是培养初中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途径之一,承载着人类艺术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美术课堂的研究,分析学习美术课程对提升艺术修养的效果,提出提高初中生艺术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 美术课堂 艺术素养 美术是视觉的语言,是以形态 ...

  • 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标准解读
  • 初中化学课程目标标准解读 摘要:课程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化学课程目标制定的必要性.设计思路.呈现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初中化学课程目标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全方位理解目标标准,对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化学: ...

  • 浅谈初中语文学生素养
  • 摘 要: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就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就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362-01 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语文学科的城乡差距也开始显现,初中语文素 ...

  • 初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 [摘 要]"人文性"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重要补充.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括文本的人文内涵.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它要求教师树立"平等对话"的师生观,让语文学科回归生活,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并能结合文本开展丰富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