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挑山工5

5 挑山工

(讲读课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常常领先,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全文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提出疑问;接着通过叙述“我”的经历解决疑问;最后讲“我”从挑山工身上受到的启发。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我”同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攀谈,解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第7自然段)讲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对“我”的启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用“耽误”、“朴素”造句。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3、练习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按要求修改片段。

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5 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理解生字新词在文中的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三课时: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第四课时:修改片段练习。

第五课时:查漏补缺,完成课后练习。 前置作业:

一、查字典。

二、查字典,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泰山 哲理 肌肉 健美 朴素 光溜溜 饱览 包蕴 喧闹 拘束 耽误 黑黝黝 腾云驾雾 不解之谜 心悦诚服 意味深长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耽误”、“朴素”造句。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分层目标:

A档:完全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会用“耽误”、“朴素”造句。 B档:基本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会用“耽误”、“朴素”造句。

C档:在老师、同学的引导、提示下,能基本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会用“耽误”、“朴素”造句。

D档:能参与到课堂中。

随句理解生字词语,会用“耽误”、“朴素”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有人说人生是享受,有人说人生是拥有,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我不知道同学们是如何理解的,但是同学们学完了《挑山工》这篇课文,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学生观察回答。

3、师总结: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只有靠人力把一些货物送到山上去,我们把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叫挑山工。这幅画是作者冯骥才从泰山回来画的一幅画。 二、感知课文,理解生字新词

快速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在句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评析:重视课文的整体感知,奠定了理解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株: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做量词了解。一株古松。 ◆拘束: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不解之谜: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区别“竞”“竟”

2、理解词义。不能弄明白的事物。解,弄明白,解开。谜,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3、结合语句进一步理解词义。师:“我“心中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耽误: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3、造句。我们不能为了看电视,而耽误写作业。 ◆包蕴: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包含,蕴藏。 ◆哲理: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学习自己不懂得词语。

1、聋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得词语。

2、聋生上台写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师预设不懂得词语:折尺形、饱览、喧闹、攀谈、心悦诚服、意味深长、流连、朴素

折尺形:画图理解。 饱览:尽情地看,看个够。 喧闹:喧哗热闹。 攀谈:设法拉扯闲谈。

结合句子理解,谁找谁攀谈? 心悦诚服:真心实意地表示服气、佩服。 意味深长:意思耐人寻味,值得琢磨、体会。

流连:依恋、舍不得离去。

朴素:俭仆,不奢侈。

造句:我们是中学生,应该穿朴素一些的衣服。 三、巩固:

再读词语卡片。进一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看意思说词语) 四、布置作业: 生字3行、词语5遍

反思:这节课主要为了的公开课做准备的,所以上课的节奏比较慢,中间还穿插一些时间给学生看有关挑山工的视频,所以实际用了两节课的时间。(2013-11-2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讲的话与话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结尾导入,引出疑问

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①介绍图片。

②思考:作者在哪一自然段描写了这幅画? ③作者喜欢这幅画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出示最后一句话,有表情地朗读该句,思考:为什么需要它?引出疑问。

二、新授:

(一)求疑阅读,探究文本

1、了解挑山工走的路线。

①出示内容,有表情地朗读,思考:挑山工走的路线是什么样子的? ②学生回答。

③说说什么折尺形,请生上台找出相关语句。 2、了解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①思考: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②学生回答并上台找语句。

3、走折尺形路线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①思考:走折尺形路线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②学生回答。

③结合常理想象,“游人”和“挑山工”所走的路程,谁先到山顶。(引出谜团) (二)抓住重点,解开谜团

1、山中相遇,引发不解之谜。

①思考:作者与同一位挑山工有几次相遇?在哪里相遇?当时挑山工正在做什么?

②小组讨论

③小组汇报,完成表格。 ④寻找三四相遇的共同点。

⑤师总结:都是开始时作者一行人很快地超过了挑山工,但后来发现这位挑山工已率先到达相遇的地点。

2、交谈解谜。

(1)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挑山工说的话。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走的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①理解“我们”、“你们”指谁?

②“你们”是怎么走的?“我们”是怎么走的? ③得出:挑山工登山的道理 (2)提炼挑山工话里蕴含的哲理。

①再读挑山工的话,找出包蕴着哲理的语句。 ②学生上台找出相关语句。

③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提炼话中所包蕴的哲理。

由“一步踩不实不行”得出“脚踏实地”、或“踏踏实实”。 由“更不能耽误工夫”、“往直前”(奋勇向前)

④引出“向着目标”

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得出“坚持不懈”、“勇

⑤得出哲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三)水到渠成,突破难点

1、回归疑点,解决疑问。

2、得出作者需要这幅画的原因:需要这幅画体现的精神。用挑山工精神激励自己。 三、联系生活,寄予希望:

1、提希望,与之共勉。 四、布置作业:

学完课文,你还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并将启示写在阅读纸上。 【板书设计】

反思:

这节公开课是我准备时间最久的,从小至PPT背景的选择,大到版块的设计都花了很多时间,再说说我的教案,我觉得既然是校内公开课,大家关起门来相互探讨,我就备了一份比较详细的教案,把我的设计思路尽可能详细地展现在听课老师面前。

再说说实际操作的课堂环节,我觉得还是不够满意的,和自己所意料的差距过大。我分析了一下一个是今天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有二十来个;再一个就是我这节课的设计和我以往的教学风格差别很大,学生难以适应;三是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素质要求比较高,这些累加起来,就导致了今天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是最差的,而我自身素质也不怎么好,容易受学生影响,我这人就是学生积极性越高,我的状态越好。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课堂中的一些环节上漏了,上混了。哎!真是杯具!

总体来说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比较新颖,特别是板书还有课的五部分(成折尺形)是我这节课的亮点,由挑山工的登山之路讲到人生之路,再对学生提出希望,与学生共勉!

这节课虽然有很多小细节没有处理好,以后还需要继续努力!(2013-11-23)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概括中心思想,体会课文哪些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 分层目标:

A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会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B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基本能给课文分段。 C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给课文分段。 D档:在老师、同学的引导、提示下,能参与到课堂中。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

概括中心思想,体会课文哪些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检查掌握情况。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 3、“我”登山回来为什么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 二、学习新知,给课文分段。 (一)快速读课文,尝试分段。

1、出示提示,快速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分段。 2、小组讨论,如何分段。 3、代表发言结果。 4、师生讲评,师总结。 (二)读文本,归纳段意。

1、读第一段内容,归纳段意。 ①齐读内容,思考。 ②归纳段意,小组讨论。 ③代表发言,师讲评。

2、读第二段内容,归纳段意。 ①齐读内容,思考。 ②代表发言,师讲评。 3、读第三段内容,归纳段意。 ①齐读内容,思考。 ②代表发言,师讲评。 (三)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总结,讲评(回忆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常常领

先,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赞扬了挑山工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好品质。)

4、体会课文哪些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

(通过“我”同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以及和他的攀谈中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来表达

的。)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我”同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攀谈,解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第7自然段)讲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对“我”的启发。

反思: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间的时间差距较大,原以为学生都会把出差前学过的都忘了,但没想到学生都记住了,很多问题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这比较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进入状态了,加油!(2013-12-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课后练习

1、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 (3)“我”登山回来为什么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学生回答,要求AB档能不借助文本,说出答案。C、D档能在文本中找出答案。 ③鼓励学生上台写出答案。 ④读答案。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挑山工登山的特点: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2)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 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

第一次,在山下相遇的,当时挑山工正在挑着货物往前走。 第二次,在回马岭相遇的,当时挑山工正在抽烟。 第三次,在五松亭相遇的,当时挑山工正在整理挑子。 (3)“我”登山回来为什么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

因为挑山工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我”要用挑山工的精神激励自己,所以„„

2、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第一段段意:

第二段段意:

第三段段意: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学生回答,要求AB档能不借助文本,说出答案。C、D档能在文本中找出答案。 ③鼓励学生上台写出答案。

④读答案。

3、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通过哪些材料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学生回答。

③鼓励学生上台写出答案。

④读答案。

4、读下面这段话,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③讲评,读答案。

我是这么理解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会成功的。

5、说说下列每组句子中带点的字词的意思。 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拉扯闲谈 .

(1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抓住东西爬上去。 .

我和挑山工的谈话随便些了。不在范围、数量等方面加限制。 ..

我们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任凭、无论 ..

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可以折叠起来的木尺,长度多为1米。 .

挑山工朴素的话语令人折服。说服,使屈服。 .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学生做题

③齐读

6、读读写写,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泰山 哲理 肌肉 健美 朴素 光溜溜 饱览 包蕴 喧闹 ..

拘束 耽误 黑黝黝 腾云驾雾 不解之谜 心悦诚服 意味深长 ..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④齐读

布置作业:

1、语文一课一练。

2、日记一则

反思:课后练习基本上都会写了,除了D档学生还需要老师的帮助。这一篇课文是一个

比较好的开始,好好加油吧!(2013-12-2)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会修改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能找出与中心无关的,不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

教学难点:

能找出与中心无关的,不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

教学过程:

1、师多媒体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意。

仔细阅读下面的作文片段,把与中心无关,不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句子删去,并将保留部分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抓住“中心”、“人物个性特点”等重点词语,理解题意。

2、思考:什么是中心?这篇片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学生做题,师巡视指导。

4、讲评

5、说说删去的理由。

6、读完整的作文片段。

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同学(片段)

沈晓燕同学乐于帮助同学。当她听同学说,做衣服难,缝衣店里交货的时间又长,春节穿不上新衣服时,心想:“我如果学会缝衣服多好啊!”看到地上有纸屑,她也不声不响地扫起地来。沈晓燕经常利用星期天跟姐姐学缝纫技术。晚上还常常在灯下复习功课。经过半年的努力,她终于学会了缝衣服。今年春节,班上好几个同学都穿上了她亲手缝制的新衣服。

反思:这节课我不单单让学生会删去与中心无关的句子,还复习了什么叫中心句,以及中心句与后面几句话的联系。(2013-12-3)

5 挑山工

(讲读课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常常领先,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全文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提出疑问;接着通过叙述“我”的经历解决疑问;最后讲“我”从挑山工身上受到的启发。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我”同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攀谈,解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第7自然段)讲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对“我”的启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用“耽误”、“朴素”造句。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3、练习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按要求修改片段。

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5 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理解生字新词在文中的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三课时: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第四课时:修改片段练习。

第五课时:查漏补缺,完成课后练习。 前置作业:

一、查字典。

二、查字典,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泰山 哲理 肌肉 健美 朴素 光溜溜 饱览 包蕴 喧闹 拘束 耽误 黑黝黝 腾云驾雾 不解之谜 心悦诚服 意味深长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耽误”、“朴素”造句。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分层目标:

A档:完全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会用“耽误”、“朴素”造句。 B档:基本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会用“耽误”、“朴素”造句。

C档:在老师、同学的引导、提示下,能基本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会用“耽误”、“朴素”造句。

D档:能参与到课堂中。

随句理解生字词语,会用“耽误”、“朴素”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有人说人生是享受,有人说人生是拥有,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我不知道同学们是如何理解的,但是同学们学完了《挑山工》这篇课文,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学生观察回答。

3、师总结: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只有靠人力把一些货物送到山上去,我们把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叫挑山工。这幅画是作者冯骥才从泰山回来画的一幅画。 二、感知课文,理解生字新词

快速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在句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评析:重视课文的整体感知,奠定了理解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株: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做量词了解。一株古松。 ◆拘束: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不解之谜: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区别“竞”“竟”

2、理解词义。不能弄明白的事物。解,弄明白,解开。谜,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3、结合语句进一步理解词义。师:“我“心中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耽误: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3、造句。我们不能为了看电视,而耽误写作业。 ◆包蕴: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包含,蕴藏。 ◆哲理: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学习自己不懂得词语。

1、聋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得词语。

2、聋生上台写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师预设不懂得词语:折尺形、饱览、喧闹、攀谈、心悦诚服、意味深长、流连、朴素

折尺形:画图理解。 饱览:尽情地看,看个够。 喧闹:喧哗热闹。 攀谈:设法拉扯闲谈。

结合句子理解,谁找谁攀谈? 心悦诚服:真心实意地表示服气、佩服。 意味深长:意思耐人寻味,值得琢磨、体会。

流连:依恋、舍不得离去。

朴素:俭仆,不奢侈。

造句:我们是中学生,应该穿朴素一些的衣服。 三、巩固:

再读词语卡片。进一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看意思说词语) 四、布置作业: 生字3行、词语5遍

反思:这节课主要为了的公开课做准备的,所以上课的节奏比较慢,中间还穿插一些时间给学生看有关挑山工的视频,所以实际用了两节课的时间。(2013-11-2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讲的话与话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结尾导入,引出疑问

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①介绍图片。

②思考:作者在哪一自然段描写了这幅画? ③作者喜欢这幅画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出示最后一句话,有表情地朗读该句,思考:为什么需要它?引出疑问。

二、新授:

(一)求疑阅读,探究文本

1、了解挑山工走的路线。

①出示内容,有表情地朗读,思考:挑山工走的路线是什么样子的? ②学生回答。

③说说什么折尺形,请生上台找出相关语句。 2、了解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①思考: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②学生回答并上台找语句。

3、走折尺形路线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①思考:走折尺形路线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②学生回答。

③结合常理想象,“游人”和“挑山工”所走的路程,谁先到山顶。(引出谜团) (二)抓住重点,解开谜团

1、山中相遇,引发不解之谜。

①思考:作者与同一位挑山工有几次相遇?在哪里相遇?当时挑山工正在做什么?

②小组讨论

③小组汇报,完成表格。 ④寻找三四相遇的共同点。

⑤师总结:都是开始时作者一行人很快地超过了挑山工,但后来发现这位挑山工已率先到达相遇的地点。

2、交谈解谜。

(1)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挑山工说的话。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走的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①理解“我们”、“你们”指谁?

②“你们”是怎么走的?“我们”是怎么走的? ③得出:挑山工登山的道理 (2)提炼挑山工话里蕴含的哲理。

①再读挑山工的话,找出包蕴着哲理的语句。 ②学生上台找出相关语句。

③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提炼话中所包蕴的哲理。

由“一步踩不实不行”得出“脚踏实地”、或“踏踏实实”。 由“更不能耽误工夫”、“往直前”(奋勇向前)

④引出“向着目标”

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得出“坚持不懈”、“勇

⑤得出哲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三)水到渠成,突破难点

1、回归疑点,解决疑问。

2、得出作者需要这幅画的原因:需要这幅画体现的精神。用挑山工精神激励自己。 三、联系生活,寄予希望:

1、提希望,与之共勉。 四、布置作业:

学完课文,你还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并将启示写在阅读纸上。 【板书设计】

反思:

这节公开课是我准备时间最久的,从小至PPT背景的选择,大到版块的设计都花了很多时间,再说说我的教案,我觉得既然是校内公开课,大家关起门来相互探讨,我就备了一份比较详细的教案,把我的设计思路尽可能详细地展现在听课老师面前。

再说说实际操作的课堂环节,我觉得还是不够满意的,和自己所意料的差距过大。我分析了一下一个是今天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有二十来个;再一个就是我这节课的设计和我以往的教学风格差别很大,学生难以适应;三是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素质要求比较高,这些累加起来,就导致了今天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是最差的,而我自身素质也不怎么好,容易受学生影响,我这人就是学生积极性越高,我的状态越好。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课堂中的一些环节上漏了,上混了。哎!真是杯具!

总体来说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比较新颖,特别是板书还有课的五部分(成折尺形)是我这节课的亮点,由挑山工的登山之路讲到人生之路,再对学生提出希望,与学生共勉!

这节课虽然有很多小细节没有处理好,以后还需要继续努力!(2013-11-23)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概括中心思想,体会课文哪些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 分层目标:

A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会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B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基本能给课文分段。 C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给课文分段。 D档:在老师、同学的引导、提示下,能参与到课堂中。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

概括中心思想,体会课文哪些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检查掌握情况。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 3、“我”登山回来为什么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 二、学习新知,给课文分段。 (一)快速读课文,尝试分段。

1、出示提示,快速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分段。 2、小组讨论,如何分段。 3、代表发言结果。 4、师生讲评,师总结。 (二)读文本,归纳段意。

1、读第一段内容,归纳段意。 ①齐读内容,思考。 ②归纳段意,小组讨论。 ③代表发言,师讲评。

2、读第二段内容,归纳段意。 ①齐读内容,思考。 ②代表发言,师讲评。 3、读第三段内容,归纳段意。 ①齐读内容,思考。 ②代表发言,师讲评。 (三)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总结,讲评(回忆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常常领

先,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赞扬了挑山工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好品质。)

4、体会课文哪些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

(通过“我”同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以及和他的攀谈中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来表达

的。)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我”同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攀谈,解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第7自然段)讲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对“我”的启发。

反思: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间的时间差距较大,原以为学生都会把出差前学过的都忘了,但没想到学生都记住了,很多问题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这比较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进入状态了,加油!(2013-12-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课后练习

1、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 (3)“我”登山回来为什么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学生回答,要求AB档能不借助文本,说出答案。C、D档能在文本中找出答案。 ③鼓励学生上台写出答案。 ④读答案。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挑山工登山的特点: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2)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 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

第一次,在山下相遇的,当时挑山工正在挑着货物往前走。 第二次,在回马岭相遇的,当时挑山工正在抽烟。 第三次,在五松亭相遇的,当时挑山工正在整理挑子。 (3)“我”登山回来为什么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

因为挑山工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我”要用挑山工的精神激励自己,所以„„

2、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第一段段意:

第二段段意:

第三段段意: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学生回答,要求AB档能不借助文本,说出答案。C、D档能在文本中找出答案。 ③鼓励学生上台写出答案。

④读答案。

3、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通过哪些材料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学生回答。

③鼓励学生上台写出答案。

④读答案。

4、读下面这段话,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③讲评,读答案。

我是这么理解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会成功的。

5、说说下列每组句子中带点的字词的意思。 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拉扯闲谈 .

(1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抓住东西爬上去。 .

我和挑山工的谈话随便些了。不在范围、数量等方面加限制。 ..

我们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任凭、无论 ..

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可以折叠起来的木尺,长度多为1米。 .

挑山工朴素的话语令人折服。说服,使屈服。 .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学生做题

③齐读

6、读读写写,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泰山 哲理 肌肉 健美 朴素 光溜溜 饱览 包蕴 喧闹 ..

拘束 耽误 黑黝黝 腾云驾雾 不解之谜 心悦诚服 意味深长 ..

教学过程:

①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④齐读

布置作业:

1、语文一课一练。

2、日记一则

反思:课后练习基本上都会写了,除了D档学生还需要老师的帮助。这一篇课文是一个

比较好的开始,好好加油吧!(2013-12-2)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会修改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能找出与中心无关的,不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

教学难点:

能找出与中心无关的,不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

教学过程:

1、师多媒体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意。

仔细阅读下面的作文片段,把与中心无关,不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句子删去,并将保留部分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抓住“中心”、“人物个性特点”等重点词语,理解题意。

2、思考:什么是中心?这篇片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学生做题,师巡视指导。

4、讲评

5、说说删去的理由。

6、读完整的作文片段。

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同学(片段)

沈晓燕同学乐于帮助同学。当她听同学说,做衣服难,缝衣店里交货的时间又长,春节穿不上新衣服时,心想:“我如果学会缝衣服多好啊!”看到地上有纸屑,她也不声不响地扫起地来。沈晓燕经常利用星期天跟姐姐学缝纫技术。晚上还常常在灯下复习功课。经过半年的努力,她终于学会了缝衣服。今年春节,班上好几个同学都穿上了她亲手缝制的新衣服。

反思:这节课我不单单让学生会删去与中心无关的句子,还复习了什么叫中心句,以及中心句与后面几句话的联系。(2013-12-3)


相关内容

  • [挑山工]教学杂感
  • 内容摘要:<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曾获得全国散文大奖,选入教材也有二十多年了,每年有上千万的孩子和老师读过它.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挑山工的那种精神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挑山工> 教学 杂感 <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曾 ...

  • 5.挑山工
  • 5挑山工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 ...

  • 挑山工教案及反思
  •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反思 福田小学 魏和花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挑山工>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内容分析: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 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 ...

  • 挑山工读后感
  • 挑山工读后感(一) 读完<挑山工>后,我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眼前浮现出一幅感人的画面: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的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

  • 挑山工教学设计
  • <挑山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嬉子湖辅导小学 谢春英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

  • 挑山工_说课稿
  • <挑山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主体课文.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二.说学情 ...

  • [挑山工]教学设计_文档1
  • <挑山工>教学设计扶沟县包屯镇朱村岗小学 董征宇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挑山工和游人分别是怎样登山的.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3. 4.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

  • [挑山工]说课稿
  • 一.说教材: <挑山工>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坚持不懈地往前走的,就 ...

  • 13.挑山工
  • 备课时间:5 月 6 日 授课时间:5 月 14 日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上极顶"的行动中,学习 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学习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通过学习让学业生懂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