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大背景下的中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大背景下的中国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当中国人民还在反帝运动中作历史抉择的时候,平静却异常猛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洗卷开来。伴随着科技革命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术新发明的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始源于美国与德国的历史性革命。

正如浩浩荡荡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来得更激动人心。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其创造必要的前提,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高品输出与掠夺也其赢得大量资本;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突破性发展并速度转化为技术;美、德、意日等开辟为为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毋庸置疑,它的成就造福于人类。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高潮期。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19世纪40年代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使电力工业得以建立;1853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正式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学说,对人类思想做出伟大贡献。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物理化学也在19世纪形成并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资本主义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其显著特点的。它使世界跨进了电气时代。从19世纪60—70年代起,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焊、电钻、电车、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出现,产生了对电的大量需求。1882年法国学者马?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结成网络,使供电就像供应煤气和水一样。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以发电、输电、配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和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电器、电线、电缆等的电气设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内燃机的发明是这一时期应用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又制造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可充作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92年另一名德国工程师狄赛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由于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从而在这一领域中引起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从9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

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和军用装甲车、坦克也陆续出现了,并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美国在内战前夕的1859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它最初只用于照明。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开始大量开采石油。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1875年英国冶金技师托马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明的碱性转炉,使用含磷矿石也可炼出优质钢。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持续增长。从1868年至1900年,英、美、法、德4国的钢产量由24万吨增加到2355万吨。钢逐渐取代铁,成为基本的工业原料和重要的建筑材料。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一些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美国北部和法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有的正处于它的高潮期,如美国的南部、德国和俄国;有的则刚刚起步,如远东的日本和中国。因此,对一些后进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以德国为例,它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则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就取得跳跃式的发展。

当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也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要广泛和深刻。它在工业生产的领域内部引起一系列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向较为成熟的阶段——垄断阶段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于是垄断组织产生了,如美乎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等等。垄断组织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产物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推动大工业发展的历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为西方资本主义成功过渡到帝国主义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了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19世纪末,德、美、日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所建立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强大竞争对手,它们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夺取殖民地的欲望最为贪婪,侵略扩张活动最为疯狂,世界绝大部分土地被瓜分。伊朗、阿富汗、埃及、尼罗河、刚果、中国东北、朝鲜等地区成为争夺的焦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移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积极方面: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①极大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推进了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③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消极方面:①拉大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差距并导致亚非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②列强之间矛盾和冲突加剧,最终引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抢占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亚非拉许多国

家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地区与非工业化地区的不平等交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撞击与重组。世界整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各国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密切,也使得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激化,引起世界动荡

在这电气时代大背景下的中国在如火如天地进行着社会变革,正如史学家们所说的:中国是被动地痛苦地近入近代社会的。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再一次发生质的提升,所以欧洲各国之间为了不断争夺原料,资源,竞争世界霸主地位,掀起了新的一波殖民扩张,对中国也进行了更加残酷的商品倾销和战争掠夺。比如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探索

在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短暂发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再一次得到发展,实业救国的口号开始出现,后来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短暂的春天。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3.中国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中国也深受影响,在清政府的督促下的洋务运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西方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企业,这也间接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4.中国主观思想潮流的变化

早期启蒙思想,加上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使欧洲人的思想也开始进步,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思想成为欧洲主流思想,这也影响到部分进步的中国人,他们不但学习欧洲先进的技术,也开始接受先进的思想,这为后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5。中国资本主义开始领导革命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民族矛盾不断加深,资本主义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道路,在经历了农民领导革命的失败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观念开始被广大中国人民逐渐接受和适应,并最终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国家。

总的说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给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灾难。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历史的

问题就让历史去评论去吧!我们要做的就是全面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轰轰烈烈的革命一方面推动着中国向历史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使近代的中国饱受封建主义及帝国主义的磨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热爱现在的祖国、现在的和平社会,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创建和谐社会,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迎合世界潮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下一个奇迹!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大背景下的中国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当中国人民还在反帝运动中作历史抉择的时候,平静却异常猛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洗卷开来。伴随着科技革命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术新发明的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始源于美国与德国的历史性革命。

正如浩浩荡荡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来得更激动人心。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其创造必要的前提,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高品输出与掠夺也其赢得大量资本;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突破性发展并速度转化为技术;美、德、意日等开辟为为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毋庸置疑,它的成就造福于人类。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高潮期。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19世纪40年代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使电力工业得以建立;1853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正式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学说,对人类思想做出伟大贡献。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物理化学也在19世纪形成并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资本主义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其显著特点的。它使世界跨进了电气时代。从19世纪60—70年代起,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焊、电钻、电车、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出现,产生了对电的大量需求。1882年法国学者马?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结成网络,使供电就像供应煤气和水一样。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以发电、输电、配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和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电器、电线、电缆等的电气设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内燃机的发明是这一时期应用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又制造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可充作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92年另一名德国工程师狄赛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由于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从而在这一领域中引起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从9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

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和军用装甲车、坦克也陆续出现了,并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美国在内战前夕的1859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它最初只用于照明。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开始大量开采石油。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1875年英国冶金技师托马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明的碱性转炉,使用含磷矿石也可炼出优质钢。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持续增长。从1868年至1900年,英、美、法、德4国的钢产量由24万吨增加到2355万吨。钢逐渐取代铁,成为基本的工业原料和重要的建筑材料。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一些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美国北部和法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有的正处于它的高潮期,如美国的南部、德国和俄国;有的则刚刚起步,如远东的日本和中国。因此,对一些后进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以德国为例,它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则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就取得跳跃式的发展。

当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也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要广泛和深刻。它在工业生产的领域内部引起一系列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向较为成熟的阶段——垄断阶段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于是垄断组织产生了,如美乎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等等。垄断组织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产物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推动大工业发展的历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为西方资本主义成功过渡到帝国主义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了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19世纪末,德、美、日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所建立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强大竞争对手,它们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夺取殖民地的欲望最为贪婪,侵略扩张活动最为疯狂,世界绝大部分土地被瓜分。伊朗、阿富汗、埃及、尼罗河、刚果、中国东北、朝鲜等地区成为争夺的焦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移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积极方面: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①极大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推进了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③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消极方面:①拉大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差距并导致亚非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②列强之间矛盾和冲突加剧,最终引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抢占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亚非拉许多国

家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地区与非工业化地区的不平等交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撞击与重组。世界整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各国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密切,也使得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激化,引起世界动荡

在这电气时代大背景下的中国在如火如天地进行着社会变革,正如史学家们所说的:中国是被动地痛苦地近入近代社会的。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再一次发生质的提升,所以欧洲各国之间为了不断争夺原料,资源,竞争世界霸主地位,掀起了新的一波殖民扩张,对中国也进行了更加残酷的商品倾销和战争掠夺。比如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探索

在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短暂发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再一次得到发展,实业救国的口号开始出现,后来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短暂的春天。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3.中国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中国也深受影响,在清政府的督促下的洋务运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西方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企业,这也间接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4.中国主观思想潮流的变化

早期启蒙思想,加上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使欧洲人的思想也开始进步,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思想成为欧洲主流思想,这也影响到部分进步的中国人,他们不但学习欧洲先进的技术,也开始接受先进的思想,这为后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5。中国资本主义开始领导革命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民族矛盾不断加深,资本主义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道路,在经历了农民领导革命的失败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观念开始被广大中国人民逐渐接受和适应,并最终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国家。

总的说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给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灾难。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历史的

问题就让历史去评论去吧!我们要做的就是全面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轰轰烈烈的革命一方面推动着中国向历史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使近代的中国饱受封建主义及帝国主义的磨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热爱现在的祖国、现在的和平社会,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创建和谐社会,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迎合世界潮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下一个奇迹!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 1.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生产工具: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 ...

  • 2013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纲要
  • 2013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型时 期. ①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思想:礼乐制的崩溃 ...

  •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 ①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 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 ...

  •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 ① ② ③ ④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

  • 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全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 总体特征:早期政治制度,带有原始性(血缘色彩浓厚) 一.夏.商 1.王位世袭制(夏朝) --经济上私有制→政治权力也变为私有("家天下") 2.中央官制:相.卿士 3.地方:侯.伯(臣服.方国→松散) 二.西周 1.分封制 ①目 ...

  •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超级全]
  • 八年级上册历史 新营中学2010级3班窦 第一课:鸦片战争 走私鸦片 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目的: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虐多廉价的工业原料. 危害:(1)白银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2)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3)削弱军队的战斗力.(4)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 ...

  • 高中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归纳
  • 一.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 ...

  • [专家观点]冯飞:认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中国制造
  • 8月22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在"德稻全球创新网络夏季峰会"上,就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新背景下的工业设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根据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在"德稻全球创新网络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提纲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提纲 必修三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 ...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一. 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 政治:周王室衰败,宗法制分封制开始崩溃,诸侯争霸,社会动乱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进步,井田制开始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工商业发展 文化:士大夫阶层兴起,提供了人才基础 思想概况 1.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