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雅古法造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蔡伦造纸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渐渐地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古代的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随着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造纸术也有当时的北方传播各地,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到了现今,这种古老的手工造纸已被快速精确的机械所替代。手工造纸逐渐衰落,这些工具的所在地也成为了历史的遗迹。

  图1/22

虽然手工造纸已不常见,但是在温州瓯海的泽雅,这种古老的造纸方式至今仍然在用。泽雅素有“纸山”美称。泽雅先民原系福建南南屏一带人,因避元末之乱迁居于此。迁居后,发现泽雅一带多水茂竹,正适合造纸。于是重操旧业,建水碓、纸槽,进行竹纸(当地叫屏纸)的生产。因泽雅地处较偏僻,在泽雅竹纸发展史上起了重大作用。泽雅竹纸的生产历经明、清,至今仍沿用古法造纸。此后,泽雅的屏纸生产盛极一时,几乎成了当地居民的主要生存手段。

  图2/22

纸农们聚族而居,以纸为业,泽雅的山水之间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古村落,水碓坑村和黄坑村是其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两个古村落。村内都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造纸作坊,是泽雅纸山文化的一个缩影。

  图3/22

  图4/22

泽雅古法造纸自宋末元初传入泽雅以来,至今完好保留。它可以说是中国目前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法造纸术。因此泽雅古法造纸也素有中国造纸术活化石之美誉。

  图5/22

  图6/22

  图7/22

在四连堆造纸坊,纸农们在重复着捣浆、捞纸,续写着“纸山”的传奇故事.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对造纸就进行过详细的记载,主要工序有“斩竹漂塘”、“煮蝈足火”、“落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等。泽雅纸农所保留的造纸工艺流程几乎与之吻合。

  图8/22

  图9/22

  图10/22

四连碓造纸作坊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北斗山脚龙溪中游,占地约0.28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泽雅山区水多竹茂,元明时代的先民在此顺溪建造水渠、碓轮及纸坊,并与山水浑然一体。鼎盛时期有数千人从事造纸,到处是水碓和纸坊,所以泽雅在明代也被称为'纸山'。其中四连碓造纸作坊建于明朝初年,水渠长约230米,顺流分4级水碓,可反复利用水力资源,故名'四连碓'。2001年,四连碓造纸作坊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1/22

航拍照片来自于孙新尖老师

  图12/22

作坊制纸选用泽雅山区丰富的苦竹(青竹)为造纸主要原料。先将苦竹截成约3尺长,用水碓舂成碎浆,再用蛎灰水纳入窖中发酵;月余后取出,洗净灰质;然后舂成粉状落入槽中,用手抄成一张张,晒干后刀切成块,再两边交叉对切。因日捞千张,或千张成'一作'(意为体积)而得名.生产千张利用水碓,引用山溪流水冲击水碓,自动捣舂。

  图13/22

  图14/22

  图15/22

切好的竹条放进石灰里压上石块浸泡,时间为3~5个月,每个池可放下1500公斤左右。浸泡后把刷捞出,晒干,再用清水浸洗一个月,除去石灰杂质、再晒干。这道工序称为腌竹。

  图16/22

  图17/22

  图18/22

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帘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滤掉水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以后就是一张纸了。纸张的厚薄完全取决于造纸师傅的控制水平,轻荡则薄,重捞则厚。为得到一张薄纸,古人总结出了“柔轻拍浪”、“持帘迎浪而上”、“抄浆着帘的一瞬间震动纸帘”这三要素。这道工序称为捞纸。几千张纸膜叠在一起,像一堵墙,垂直整齐,称“纸岸”或“纸墙”。

  图19/22

在四连堆造纸作坊旁还有个展示馆,馆内通过纸农的一天、纸农的一年、纸农的一生等内容,形象展示出千年纸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以照片、风俗画和各类民间民俗文物组成。全面展示了纸农的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通过蒙学、婚俗、做寿等民俗画,生动展示泽雅的民俗风情。

  图20/22

  图21/22

   图22/22

水碓、作坊、民居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布局,灵活巧妙地结合地形,自然和谐。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术。蔡伦造纸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渐渐地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古代的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随着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造纸术也有当时的北方传播各地,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到了现今,这种古老的手工造纸已被快速精确的机械所替代。手工造纸逐渐衰落,这些工具的所在地也成为了历史的遗迹。

  图1/22

虽然手工造纸已不常见,但是在温州瓯海的泽雅,这种古老的造纸方式至今仍然在用。泽雅素有“纸山”美称。泽雅先民原系福建南南屏一带人,因避元末之乱迁居于此。迁居后,发现泽雅一带多水茂竹,正适合造纸。于是重操旧业,建水碓、纸槽,进行竹纸(当地叫屏纸)的生产。因泽雅地处较偏僻,在泽雅竹纸发展史上起了重大作用。泽雅竹纸的生产历经明、清,至今仍沿用古法造纸。此后,泽雅的屏纸生产盛极一时,几乎成了当地居民的主要生存手段。

  图2/22

纸农们聚族而居,以纸为业,泽雅的山水之间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古村落,水碓坑村和黄坑村是其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两个古村落。村内都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造纸作坊,是泽雅纸山文化的一个缩影。

  图3/22

  图4/22

泽雅古法造纸自宋末元初传入泽雅以来,至今完好保留。它可以说是中国目前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法造纸术。因此泽雅古法造纸也素有中国造纸术活化石之美誉。

  图5/22

  图6/22

  图7/22

在四连堆造纸坊,纸农们在重复着捣浆、捞纸,续写着“纸山”的传奇故事.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对造纸就进行过详细的记载,主要工序有“斩竹漂塘”、“煮蝈足火”、“落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等。泽雅纸农所保留的造纸工艺流程几乎与之吻合。

  图8/22

  图9/22

  图10/22

四连碓造纸作坊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北斗山脚龙溪中游,占地约0.28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泽雅山区水多竹茂,元明时代的先民在此顺溪建造水渠、碓轮及纸坊,并与山水浑然一体。鼎盛时期有数千人从事造纸,到处是水碓和纸坊,所以泽雅在明代也被称为'纸山'。其中四连碓造纸作坊建于明朝初年,水渠长约230米,顺流分4级水碓,可反复利用水力资源,故名'四连碓'。2001年,四连碓造纸作坊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1/22

航拍照片来自于孙新尖老师

  图12/22

作坊制纸选用泽雅山区丰富的苦竹(青竹)为造纸主要原料。先将苦竹截成约3尺长,用水碓舂成碎浆,再用蛎灰水纳入窖中发酵;月余后取出,洗净灰质;然后舂成粉状落入槽中,用手抄成一张张,晒干后刀切成块,再两边交叉对切。因日捞千张,或千张成'一作'(意为体积)而得名.生产千张利用水碓,引用山溪流水冲击水碓,自动捣舂。

  图13/22

  图14/22

  图15/22

切好的竹条放进石灰里压上石块浸泡,时间为3~5个月,每个池可放下1500公斤左右。浸泡后把刷捞出,晒干,再用清水浸洗一个月,除去石灰杂质、再晒干。这道工序称为腌竹。

  图16/22

  图17/22

  图18/22

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帘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滤掉水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以后就是一张纸了。纸张的厚薄完全取决于造纸师傅的控制水平,轻荡则薄,重捞则厚。为得到一张薄纸,古人总结出了“柔轻拍浪”、“持帘迎浪而上”、“抄浆着帘的一瞬间震动纸帘”这三要素。这道工序称为捞纸。几千张纸膜叠在一起,像一堵墙,垂直整齐,称“纸岸”或“纸墙”。

  图19/22

在四连堆造纸作坊旁还有个展示馆,馆内通过纸农的一天、纸农的一年、纸农的一生等内容,形象展示出千年纸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以照片、风俗画和各类民间民俗文物组成。全面展示了纸农的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通过蒙学、婚俗、做寿等民俗画,生动展示泽雅的民俗风情。

  图20/22

  图21/22

   图22/22

水碓、作坊、民居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布局,灵活巧妙地结合地形,自然和谐。


相关内容

  • 2017高考地理热点问题
  • 热点01 中国传统文化 热点追踪 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考向预测 1.以"二十四 ...

  • 蔡伦生于桂阳属于世界
  • 蔡伦生于桂阳属于世界 2010年8月2日,由我国科学家利用绕月探测工程全月面影像数据首次申报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将月球背面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蔡伦.毕昇和张钰哲.古代科技巨星.世界文化名人蔡伦的名字再一次被世人所瞩目,正好与美国<芝加哥论坛报>1983年3月10日 ...

  • [精品]话说温州六年级下册全册整本教案
  • 第一章 自然资源(二) 1.海洋资源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交流汇报.欣赏图片等活动,了解温州丰富的海洋资源概况,激发热爱家乡海洋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亲历活动中,提高搜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温州丰富的海洋资源.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 ...

  • 话说温州六年级下册全册整本教案
  • 第一章 自然资源(二) 1.海洋资源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交流汇报.欣赏图片等活动,了解温州丰富的海洋资源概况,激发热爱家乡海洋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亲历活动中,提高搜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温州丰富的海洋资源.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 ...

  • 战略环境评价
  • 天津财经大学毕业论文 基于战略环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 -以石桥村古法造纸保护规划为例 系 别:旅游系 专 业:旅游管理 学 号:2009111389 班 级:旅游0901班 姓 名:王卓 指导老师:谢芳(教授) 提交时间:2013年4月 内容摘要 我国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的底蕴 ...

  • 笔墨纸砚的选择方法
  • 笔墨纸砚的选择方法 笔 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下面逐一介绍: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彩顿失.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指笔尖润开 ...

  • 缓慢的重复的
  • 在这个不大的县城里,分布着几百家纸厂,共同生产一种名日"宣"的纸.它们用的材料主要是檀树皮,还有一种草--在我看来近乎乱蓬蓬的稻草.再有,就是这里特有的水了.这些材料通过现代的制作方法,或者是古法,最终形成一张张洁白的纸.笔墨在上边走,可以觉察出干涩或温润,看到一个人的脾性和情调 ...

  • 中国传统工艺的品质与精髓
  • "纸.墨.笔.砚"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精湛的古老技艺.千年品质和优良的工匠精神,无疑是当代中国制造兹可传承和借鉴的楷模. 在闻名天下的"宣纸"类别中,自古就有"南宣北迁"之说,"南宣"因安徽省泾县(古时宣州 ...

  •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新的)
  • 第1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