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怎样面对教会里的"假恶丑"?

某年暑假,我连续收到在读神学生的手机短信和QQ留言,内容大同小异,多是大诉苦水。暑假期间,他们被安排到各自所在的教会实习,体验教会的服侍。可是,初涉教会事工,他们就遇到很多困惑,并且受到很多伤害,言辞中难掩对教会的失望之情,有人甚至心生退意。其中一条短信这样说:“哥,教会怎么这么黑暗!”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无独有偶,就在几天之后,我接到一位姊妹的电话,她在电话那头声泪俱下地向我哭诉,说她在教会中受到牧者和肢体的很多伤害,怎么都想不通教会竟然是这个样子,于是对之失望至极。神学生和姊妹遇到的其实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看到了教会里的“假恶丑”。我想,这并不是是孤立的个案,很多(甚至可以说是所有)肢体都遇到过类似的困惑。因此,怎样面对教会里的“假恶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要承认教会里的“假恶丑”。困惑于教会里的“假恶丑”的肢体,大多是因为不愿承认教会里也存在“假恶丑”。生活于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界,人们大多已被折腾得遍体鳞伤,为了逃避现实,大家一直在寻找一块完全远离尘世的“净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加入教会的弟兄姊妹,大都对教会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希望这里就是“世外桃源”,就是“人间天堂”,这里只能有“真善美”,不能有“假恶丑”。可是,真正走近教会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样。社会上的很多罪恶,教会里似乎都有其身影。发现这个事实,却又不愿承认,于是就有了千万个想不通。上述那些神学生就是如此,当他们决志奉献之时,心目中的教会是神圣的,完美的,可是参与具体事工之后,却发现教会里原来也有那么多“假恶丑”。于是惊呼:“教会怎么这么黑暗!”他们无法承受这个事实!造成这种心理的其实不是教会本身,而是人们的观念。很多人的观念中,教会就是一尘不染的“净土”,可是这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是《圣经》的启示,将对教会的认识建立在这样一个自我假设的基础之上,怎能不为之失望?通读《圣经》,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没有哪一个时代的教会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哪一个教会的成员是完全圣洁的,“假恶丑”其实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教会,也没有离开过其成员,只有程度上的轻重,没有本质上的分别。既然如此,我们又怎么能希望自己所在的教会毫无瑕疵呢?

其次,要正视教会里的“假恶丑”。当人们发现并承认教会里的“假恶丑”时,如何看待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教会里的“假恶丑”的态度,教会中大抵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教会里纵然也有“假恶丑”,但她终究还是教会,即使是“假恶丑”,也不能评说,出于这种单纯的情感,于是有很多人为教会里“假恶丑”百般辩护;第二种看法认为,既然教会历来都有“假恶丑”,我们就不必大惊小怪,于是对“假恶丑”持着一种麻木不仁、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有人因此心安理得地制造“假恶丑”,他们会面不改色地说,那些令人景仰的伟人尚且如此,我又怎能免俗;第三种看法认为,既然教会里都有“假恶丑”,教会还有何存在的意义?我又有何待在教会的必要?于是有了远离教会的想法,甚至有了诅咒教会的冲动。其实,这三种态度都不正确。“假恶丑”就是“假恶丑”,不论临到谁的身上,“假恶丑”都不会是什么好事。我们必须承认教会里的“假恶丑”的危害性,损害了教会的形象,妨碍了信徒的成长,阻拦了福音的广传。任何有良知的基督徒,都不会为教会里的“假恶丑”辩解。然而,坦承教会里的“假恶丑”,并非认同这种“假恶丑”,因此绝不对教会里“假恶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于教会里的“假恶丑”,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立场。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因教会里的“假恶丑”而失望的肢体是值得欣赏的,因为他们没有对教会里的“假恶丑”麻木,这其实是对教会之关爱的另一种表达。我们绝不回避教会里的“假恶丑”,更不美化教会里的“假恶丑”,但我们又不应将眼光单单注目于教会里的“假恶丑”,而应积极地发现她的光明之处。教会之所以会有“假恶丑”,是因为她是由罪人组成的,没有无罪的信徒,哪有无瑕的教会?然而,我们都知道,即便信徒都有软弱,教会都有“假恶丑”,但教会从来都没有因此停止她前进的步伐。教会的历史,竟然一直在罪人的推动下不断前进,这不是说明罪人的伟大,而是证明上帝的奇妙。倘若上帝藉着超凡脱俗的圣人成就他的旨意,那算不得什么,当他藉着凡夫俗子的罪人完成他的计划,才更能显出他的奇妙与伟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教会在充满“假恶丑”的同时,亦在不断发光,不断前进,唤醒了多少沉睡的罪人,更新了多少罪恶的生命。能够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为教会里的“假恶丑”而失望,甚至退却。耶稣说:“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启22:11)面对教会里的“假恶丑”,上帝早已给我们应许,它不会影响教会的前进,也不会影响信徒的成长。恶终究是恶,义终究是义,恶不胜义,邪不压正。因此,我们不要惧怕教会里的“假恶丑”!

最后,要改变教会里的“假恶丑”。我们理解教会里的“假恶丑”,但绝不任凭“假恶丑”蔓延;我们相信上帝的作为,但绝不逃避自己的责任。教会里的“假恶丑”无法彻底解决,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此,身在教会的肢体,都有改变教会里的“假恶丑”的责任,任何人都不得推辞。“与其咒诅黑暗,不如燃烧自己”,这句名言同样适应于基督徒。改变教会里的“假恶丑”,自己首先要远离“假恶丑”,所有肢体都是教会的组成部分,所以其中任何一个人还有“假恶丑”,教会就不可能脱离“假恶丑”,这也就是“一个老鼠害一锅汤”的道理。其实,那些为教会里的“假恶丑”愤愤不平的肢体,应当即时反省自己,并及时改变自己。其次要献上恒切的祷告,有一种“爱她,我常流泪,念她,我常祈求”的情怀,像耶稣那样,“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约2:17)。再次要有付之实践的行动,这或许是最难的,难在难于把握分寸,难在难以放下顾虑。改变教会里的“假恶丑”的行动,最怕陷入意气用事的莽撞,最怕招来应接不暇的反击。那些不愿为改变教会里的“假恶丑”而付出行动之人,其理由不出其中,要么因避免血气之勇而洁身自好,要么因避免惹来麻烦而明哲保身。能够看到教会里的“假恶丑”的肢体一定不少,能够为教会里的“假恶丑”祈祷的也一定不少,但能够声讨或者洁净教会里的“假恶丑”的却为数不多。当圣殿变为贼窝之时,一定有很多人看到了这样的罪恶,也一定有不少人为这样的罪恶祈祷,但唯有耶稣付出了行动,“拿绳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约2:15)而事实上,真正能够改变“假恶丑”的,正是这样的正义之举。

著名基督徒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说:“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挣扎着从教会的创伤中复原过来。”我想,这句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教会里的“假恶丑”。创伤难免,挣扎常有,但终究必会复原。这是一种现象,亦是一种规律。

教会里的“假恶丑”是客观存在的,我无法回避,只有承认。既然上帝允许教会里有“假恶丑”存在,并保证教会能够在“假恶丑”中前进,也保证我可以在存在“假恶丑”的教会里成长,我就没有理由为教会里的“假恶丑”哀天怨地,寻死觅活。然而,承认并不是认同,更不是姑息。面对教会里的“假恶丑”,我要从自己做起,不被“假恶丑”的危害击垮,而为“假恶丑”的减少努力!

更多文章,请点下列标题

【随笔】离婚是不可赦免的罪吗?

【随笔】“他不放债取利”——谈谈民间借贷

【随笔】“不要为欠债的作保”——再谈民间借

【随笔】“你们就是我们的荣耀”

【随笔】无情未必真属灵

【随笔】属灵,还是冷血?

【随笔】谁更属灵?

【随笔】“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

【随笔】一个不想去天堂的人

【随笔】上帝岂是贪官?

李世峥工作室ID: lishizheng2013

某年暑假,我连续收到在读神学生的手机短信和QQ留言,内容大同小异,多是大诉苦水。暑假期间,他们被安排到各自所在的教会实习,体验教会的服侍。可是,初涉教会事工,他们就遇到很多困惑,并且受到很多伤害,言辞中难掩对教会的失望之情,有人甚至心生退意。其中一条短信这样说:“哥,教会怎么这么黑暗!”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无独有偶,就在几天之后,我接到一位姊妹的电话,她在电话那头声泪俱下地向我哭诉,说她在教会中受到牧者和肢体的很多伤害,怎么都想不通教会竟然是这个样子,于是对之失望至极。神学生和姊妹遇到的其实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看到了教会里的“假恶丑”。我想,这并不是是孤立的个案,很多(甚至可以说是所有)肢体都遇到过类似的困惑。因此,怎样面对教会里的“假恶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要承认教会里的“假恶丑”。困惑于教会里的“假恶丑”的肢体,大多是因为不愿承认教会里也存在“假恶丑”。生活于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界,人们大多已被折腾得遍体鳞伤,为了逃避现实,大家一直在寻找一块完全远离尘世的“净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加入教会的弟兄姊妹,大都对教会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希望这里就是“世外桃源”,就是“人间天堂”,这里只能有“真善美”,不能有“假恶丑”。可是,真正走近教会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样。社会上的很多罪恶,教会里似乎都有其身影。发现这个事实,却又不愿承认,于是就有了千万个想不通。上述那些神学生就是如此,当他们决志奉献之时,心目中的教会是神圣的,完美的,可是参与具体事工之后,却发现教会里原来也有那么多“假恶丑”。于是惊呼:“教会怎么这么黑暗!”他们无法承受这个事实!造成这种心理的其实不是教会本身,而是人们的观念。很多人的观念中,教会就是一尘不染的“净土”,可是这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是《圣经》的启示,将对教会的认识建立在这样一个自我假设的基础之上,怎能不为之失望?通读《圣经》,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没有哪一个时代的教会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哪一个教会的成员是完全圣洁的,“假恶丑”其实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教会,也没有离开过其成员,只有程度上的轻重,没有本质上的分别。既然如此,我们又怎么能希望自己所在的教会毫无瑕疵呢?

其次,要正视教会里的“假恶丑”。当人们发现并承认教会里的“假恶丑”时,如何看待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教会里的“假恶丑”的态度,教会中大抵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教会里纵然也有“假恶丑”,但她终究还是教会,即使是“假恶丑”,也不能评说,出于这种单纯的情感,于是有很多人为教会里“假恶丑”百般辩护;第二种看法认为,既然教会历来都有“假恶丑”,我们就不必大惊小怪,于是对“假恶丑”持着一种麻木不仁、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有人因此心安理得地制造“假恶丑”,他们会面不改色地说,那些令人景仰的伟人尚且如此,我又怎能免俗;第三种看法认为,既然教会里都有“假恶丑”,教会还有何存在的意义?我又有何待在教会的必要?于是有了远离教会的想法,甚至有了诅咒教会的冲动。其实,这三种态度都不正确。“假恶丑”就是“假恶丑”,不论临到谁的身上,“假恶丑”都不会是什么好事。我们必须承认教会里的“假恶丑”的危害性,损害了教会的形象,妨碍了信徒的成长,阻拦了福音的广传。任何有良知的基督徒,都不会为教会里的“假恶丑”辩解。然而,坦承教会里的“假恶丑”,并非认同这种“假恶丑”,因此绝不对教会里“假恶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于教会里的“假恶丑”,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立场。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因教会里的“假恶丑”而失望的肢体是值得欣赏的,因为他们没有对教会里的“假恶丑”麻木,这其实是对教会之关爱的另一种表达。我们绝不回避教会里的“假恶丑”,更不美化教会里的“假恶丑”,但我们又不应将眼光单单注目于教会里的“假恶丑”,而应积极地发现她的光明之处。教会之所以会有“假恶丑”,是因为她是由罪人组成的,没有无罪的信徒,哪有无瑕的教会?然而,我们都知道,即便信徒都有软弱,教会都有“假恶丑”,但教会从来都没有因此停止她前进的步伐。教会的历史,竟然一直在罪人的推动下不断前进,这不是说明罪人的伟大,而是证明上帝的奇妙。倘若上帝藉着超凡脱俗的圣人成就他的旨意,那算不得什么,当他藉着凡夫俗子的罪人完成他的计划,才更能显出他的奇妙与伟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教会在充满“假恶丑”的同时,亦在不断发光,不断前进,唤醒了多少沉睡的罪人,更新了多少罪恶的生命。能够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为教会里的“假恶丑”而失望,甚至退却。耶稣说:“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启22:11)面对教会里的“假恶丑”,上帝早已给我们应许,它不会影响教会的前进,也不会影响信徒的成长。恶终究是恶,义终究是义,恶不胜义,邪不压正。因此,我们不要惧怕教会里的“假恶丑”!

最后,要改变教会里的“假恶丑”。我们理解教会里的“假恶丑”,但绝不任凭“假恶丑”蔓延;我们相信上帝的作为,但绝不逃避自己的责任。教会里的“假恶丑”无法彻底解决,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此,身在教会的肢体,都有改变教会里的“假恶丑”的责任,任何人都不得推辞。“与其咒诅黑暗,不如燃烧自己”,这句名言同样适应于基督徒。改变教会里的“假恶丑”,自己首先要远离“假恶丑”,所有肢体都是教会的组成部分,所以其中任何一个人还有“假恶丑”,教会就不可能脱离“假恶丑”,这也就是“一个老鼠害一锅汤”的道理。其实,那些为教会里的“假恶丑”愤愤不平的肢体,应当即时反省自己,并及时改变自己。其次要献上恒切的祷告,有一种“爱她,我常流泪,念她,我常祈求”的情怀,像耶稣那样,“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约2:17)。再次要有付之实践的行动,这或许是最难的,难在难于把握分寸,难在难以放下顾虑。改变教会里的“假恶丑”的行动,最怕陷入意气用事的莽撞,最怕招来应接不暇的反击。那些不愿为改变教会里的“假恶丑”而付出行动之人,其理由不出其中,要么因避免血气之勇而洁身自好,要么因避免惹来麻烦而明哲保身。能够看到教会里的“假恶丑”的肢体一定不少,能够为教会里的“假恶丑”祈祷的也一定不少,但能够声讨或者洁净教会里的“假恶丑”的却为数不多。当圣殿变为贼窝之时,一定有很多人看到了这样的罪恶,也一定有不少人为这样的罪恶祈祷,但唯有耶稣付出了行动,“拿绳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约2:15)而事实上,真正能够改变“假恶丑”的,正是这样的正义之举。

著名基督徒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说:“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挣扎着从教会的创伤中复原过来。”我想,这句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教会里的“假恶丑”。创伤难免,挣扎常有,但终究必会复原。这是一种现象,亦是一种规律。

教会里的“假恶丑”是客观存在的,我无法回避,只有承认。既然上帝允许教会里有“假恶丑”存在,并保证教会能够在“假恶丑”中前进,也保证我可以在存在“假恶丑”的教会里成长,我就没有理由为教会里的“假恶丑”哀天怨地,寻死觅活。然而,承认并不是认同,更不是姑息。面对教会里的“假恶丑”,我要从自己做起,不被“假恶丑”的危害击垮,而为“假恶丑”的减少努力!

更多文章,请点下列标题

【随笔】离婚是不可赦免的罪吗?

【随笔】“他不放债取利”——谈谈民间借贷

【随笔】“不要为欠债的作保”——再谈民间借

【随笔】“你们就是我们的荣耀”

【随笔】无情未必真属灵

【随笔】属灵,还是冷血?

【随笔】谁更属灵?

【随笔】“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

【随笔】一个不想去天堂的人

【随笔】上帝岂是贪官?

李世峥工作室ID: lishizheng2013


相关内容

  •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施快乐作文
  •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实施快乐作文 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和中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

  •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
  •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 2016年暑假在家帮爸妈做事的同时,我拜读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全书分为做人篇.做事篇.学习篇.交往篇这四部分.其中每一篇的第一个教育细节都是这一部分的总论,即做人.学习.做事和交往四篇都有一个分别的总论.然后各篇的分论点各自独立成篇,每一篇 ...

  • 七年级美术我的故事3
  •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 课是美术课堂的延伸,作为一种特殊的画种,漫画虽然在浙教版初中美术课本中没涉及到,但也于课本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通过漫画欣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 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漫画的欣赏,可以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增强是非观念. 本课准 ...

  • [讲堂]▏散文 随笔 杂文的概念与区别
  • 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 ...

  • 当我想起你的时候
  • <当我想起你的时候> 畅饮一杯清茶淡雅,细品那种朴实无华的清香.不知不觉中,我似乎又从茶水中看到了你,金色的阳光便洒在全身,那么美丽,那么灿烂,那么温暖.从开始记事起,我便发现,自己是多么的爱你.你像天空一样心胸广阔,像雪花一样洁白无瑕,像太阳一样给予别人光明,心灵又如花朵一般美丽漫漫人 ...

  •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 ...

  • 实施目标教学,上好初中语文课
  •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而在这一过程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明确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明确教学目标,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

  • 神偷奶爸观后感
  • 神偷奶爸观后感(一) 今天,我又重温了<神偷奶爸>,这个电影.这个故事非常感人,这里面的主角是格鲁和三个孤儿,格鲁的梦想是坐着火箭去月球.三个小女孩,她们是孤儿,她们在一个收留所里被一个女人收养着,她们的梦想是被一个美丽的妈妈和一个帅气的爸爸收养.机缘巧合的格鲁领养了三个可爱的孤儿,在短 ...

  • 怎样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 怎样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孩子的安全教育一直是个严肃而重要的话题.从今年来的新闻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出现在大部分少年儿童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十分淡薄,导致好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时常发生.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是安全教育的核心. 2006年7月2日早上,长春市一名男孩在6楼阳台站在凳子上向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