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住山洞评课稿

《小熊住山洞》评课稿 兴围小学 曾菊萍

黄静老师所上的课文《小熊住山洞》,它是一个意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的童话故事。它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出现。文中通过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想造一间木房而始终舍不得砍树造房子的行为,赞扬了小熊一家高尚的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黄静老师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和“用“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会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其教学特点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复习完生字后,黄静老师就积极地创设环境,利用儿童喜欢图画的世界,富于幻想这一特点,通过课件把学生带入了大森林的山洞里,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另外,通过让学生对比住木头房子和住山洞的不同感受,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

二、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黄静老师在这一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在整堂课中,黄静老师向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学生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在大胆的放手中,在充分的尊重下,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学习更加主动了。 三、读中感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黄静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在学生读到“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时,黄静老师让学生反复读“一年又一年”,让学生在反复读中感受到一年又一年,是很多年以后了。并接过学生在之前的说话,巧妙地引出了这个精彩的话题:“那么黑那么闷的山洞里,小熊一家怎么能住了一年又一年而不砍树造房子呢?这个问题马上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回响,有的学生说“因为树是有生命的,砍了树,它的生命也就没有了。”有的学生“因为砍了树,树上的小鸟就没有家了。”遗憾的是,我觉得黄静老师在这里,给的时间还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说。黄静老师把重点都放在了动物们送来了一束束鲜花,这时它们会说些什么?这个问题上了!

四、延伸拓展,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课堂上,当学生置身于大森林,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这种需要顿时被强烈地激发出来。在感悟了小熊一家高尚的情操后,黄静老师要求学生想象假如小熊住上了木头房子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应该怎样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呢?” 学生个个兴奋不已,马上开动脑筋,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表达。虽然还不成熟,但也值得鼓励,得到鼓励的孩子更自信了。这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说话写话的开始。同时,也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范畴,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珍惜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回顾整堂课,除了以上教学特点,黄静老师还有许多细节处理值得我学习的,如:黄静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评价的语言等等。

最后,对这堂课,我也想提一点意见:在“表演唱”这一环节,如果黄静老师能把代入歌曲的几句话用幻灯片显示出来,让学生先念几遍,读熟后再配乐唱,可能会落实得更到位!另外,如果能多给一点时间给学生说练,整个课堂应该会更丰满! 总得来说,黄静老师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理论依据

1.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途径。叶老曾精辟地指出:“有人以为学习语文课的目的惟在作文,读书盖为作文之预备,故讲读之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我则语之读书亦为目的。教师能引导学生裨善于读书,则其功之伟。果能不为死讲乱讲,而养成学生读书之良好习惯,不知不觉之中自能影响作文。”叶老精确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又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比默读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摄取内化的过程,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是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

2.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江泽民同志说过:“无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熟读背诵,可以使学生将书面语言内化吸收为自己的语言。

3.快乐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注意的持久性差,无意注意占优势,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力优于理解力,且多好奇好动。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表演,营造和谐、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学习,思维活跃,注意力稳定、集中。

“导读精讲、快乐学习”教学模式正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创设情境,导读精讲,诵读欣赏,强化练习”,它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逐步掌握读书方法。 (二)功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敏锐的语感能力和自学识字能力,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并通过学习过程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2.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观察

力、想像力和思维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适用范围

此模式适用小学低年级讲读课文。 二、操作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以用幻灯、投影、录像、挂图、音乐、录音等音像手段或语言描绘、问题激趣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注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培养初步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2.老师范读或放课文录音,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模仿语气再读课文,结合图说出课文大意。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纠正读音的错误和断句的错误。

(三)导读精讲,深入理解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在课本上圈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含义,或用词素分析法理解词意。大部分词语只要达到意会即可,不必都口头解释。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做精要点拨或讲解。这时的“读”可用轻声读、默读、引读、按句接读、按段接读,反复吟读疑难句等形式。 2.指导学生用情朗读。在讲读课文的同时,主要用示范的方法指导朗读,注意文章的基调,各部分情感的变化,语气、语速、韵律、节奏、停顿、重音等。要一个词一个词地读,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读,切忌一字一顿,千文一调。朗读时要求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中,用心去感受课文,想像再现课文情节,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能力。这时的“读”可用男女对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边表演边朗读等形式。 (四)总结全文,诵读欣赏

雨点儿》一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对于进入小学学习才三个月的孩子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雨点儿》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和阅读很好的教材。文章篇目短小,但语言文字很有特点。课文用拟人的手法,

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来呈现的。这篇课文生字量挺大,要认识12个,而这12 个生字全都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中。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 顾老师在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有效教学方法。 2、方法设计巧妙。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根据孩子的识字规律,需反复认读,强化记忆,故采取了字、词、句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把握教材,将教材功能凸现得最大化。如:“数、清、彩、飘、落、问、答、说”这些字都巧妙地穿插在了文本教学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思想。这符合文本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词语教学有效达成了预期目标。正应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字、词、句整合教学做到无痕。如“数、清”所在句子过渡到下一句“彩、飘、落”所在句子,教师问:“这么多的雨点从哪里来?”生答:“从云彩里来。”然后教“彩”。从“彩、飘、落”到“问、答、说”,师导入:“你们听,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原来一个在问,一个在答。学 “问、答”。词语的每一次呈现强化了孩子对生字的记忆,呈现也非常的自然,又将文本内容用线串联了起来。 3、教学评价巧妙

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除了达到激励功能,更旨在使孩子从评价中找到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学会问话是本课的重点。此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指导的过程中为突出问话的色彩,顾老师评价:“问得多有礼貌呀!”“问得多亲切呀!”在随机评价中把问的语气、问的态度都进行了引导。再如:读课题的时候,老师这样评价孩子的朗读:“多有趣!”“多可爱!”评价中凸现了人文性。

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是我们前一段时间的课堂现象。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今天的课堂上,追求形式的东西少了,老师有效的指导多了。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整堂给人感觉上得很实,实实在在,扎扎实实。 1、在语言积累上求实。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对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等都有重要意义。如学“数不清”一词时进行语言训练: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星星、头发、小草等)雨点儿也很多,也数不清。这样,“数不清”一词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还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如“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美的句子,为使学生积累好句,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步:师问生答。“雨点儿,雨点儿,你从哪里飘落下来?”第二步:生问师答。“我也想做做雨点儿,谁来问问我?”第三步:边表演边朗读。在三步曲中,一个很美的句子,留在了学生心中又如:整合文本时设计让学生填写“()的雨点()的地方”,也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在技能训练上求实。

(1)注重学法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面对一年级的孩子,顾老师非常对学生学法训练。如“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读书的方法;“看谁记得最多,记得最快,记得最熟。”给学生确定学习生字的目标;“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你有什么想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边读边思的习惯。

(2)优化读中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朗读是我们语文课阅读教学中的共同趋势。感悟指对课文有了接触而引起思考,有所感触而领悟。如何去感悟?重要的手段便是“读”,课文接触得越多,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见其义。其实,“其义”中除文章的意思(语义)以外,还包含着我们今天所说的多种感悟,如对课文中的语音、韵味、形象、情感、方法、技巧等等的感悟。读课文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与思的过程。

如:课题的朗读指导。“雨点儿”的朗读,儿化音是我们南方人学普通话的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更是个难点,“雨点儿”不能读成三个音节,要在“点”的后面加一个卷舌动作。注意为了突破难点,顾老师重点指导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点”字拼一拼;直接读“雨点”;加上“儿”字就更好听了,读读这个好听的名字,叫它──“雨点儿”。这样的指导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再如学习大雨点儿和小雨点的问答句。先:“这是谁问谁呢?”再:“怎么问?”“小雨点儿怎么回答?”然后换位体验:“小雨点儿。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去的地方美吗?”“都有些什么呀?”最后:把美读出来。抓住孩子心理,进行了层层递进的设计,优化读中感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综观本堂课,教学过程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凸现了教材功能,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培养,真正回归于语文的本来面目,还语文于本色。顾老师正在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境界。我想,这是我们所有一线语文教师要追求的,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小熊住山洞》评课稿 兴围小学 曾菊萍

黄静老师所上的课文《小熊住山洞》,它是一个意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的童话故事。它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出现。文中通过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想造一间木房而始终舍不得砍树造房子的行为,赞扬了小熊一家高尚的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黄静老师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和“用“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会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其教学特点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复习完生字后,黄静老师就积极地创设环境,利用儿童喜欢图画的世界,富于幻想这一特点,通过课件把学生带入了大森林的山洞里,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另外,通过让学生对比住木头房子和住山洞的不同感受,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

二、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黄静老师在这一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在整堂课中,黄静老师向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学生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在大胆的放手中,在充分的尊重下,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学习更加主动了。 三、读中感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黄静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在学生读到“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时,黄静老师让学生反复读“一年又一年”,让学生在反复读中感受到一年又一年,是很多年以后了。并接过学生在之前的说话,巧妙地引出了这个精彩的话题:“那么黑那么闷的山洞里,小熊一家怎么能住了一年又一年而不砍树造房子呢?这个问题马上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回响,有的学生说“因为树是有生命的,砍了树,它的生命也就没有了。”有的学生“因为砍了树,树上的小鸟就没有家了。”遗憾的是,我觉得黄静老师在这里,给的时间还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说。黄静老师把重点都放在了动物们送来了一束束鲜花,这时它们会说些什么?这个问题上了!

四、延伸拓展,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课堂上,当学生置身于大森林,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这种需要顿时被强烈地激发出来。在感悟了小熊一家高尚的情操后,黄静老师要求学生想象假如小熊住上了木头房子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应该怎样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呢?” 学生个个兴奋不已,马上开动脑筋,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表达。虽然还不成熟,但也值得鼓励,得到鼓励的孩子更自信了。这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说话写话的开始。同时,也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范畴,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珍惜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回顾整堂课,除了以上教学特点,黄静老师还有许多细节处理值得我学习的,如:黄静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评价的语言等等。

最后,对这堂课,我也想提一点意见:在“表演唱”这一环节,如果黄静老师能把代入歌曲的几句话用幻灯片显示出来,让学生先念几遍,读熟后再配乐唱,可能会落实得更到位!另外,如果能多给一点时间给学生说练,整个课堂应该会更丰满! 总得来说,黄静老师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理论依据

1.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途径。叶老曾精辟地指出:“有人以为学习语文课的目的惟在作文,读书盖为作文之预备,故讲读之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我则语之读书亦为目的。教师能引导学生裨善于读书,则其功之伟。果能不为死讲乱讲,而养成学生读书之良好习惯,不知不觉之中自能影响作文。”叶老精确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又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比默读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摄取内化的过程,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是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

2.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江泽民同志说过:“无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熟读背诵,可以使学生将书面语言内化吸收为自己的语言。

3.快乐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注意的持久性差,无意注意占优势,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力优于理解力,且多好奇好动。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表演,营造和谐、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学习,思维活跃,注意力稳定、集中。

“导读精讲、快乐学习”教学模式正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创设情境,导读精讲,诵读欣赏,强化练习”,它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逐步掌握读书方法。 (二)功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敏锐的语感能力和自学识字能力,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并通过学习过程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2.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观察

力、想像力和思维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适用范围

此模式适用小学低年级讲读课文。 二、操作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以用幻灯、投影、录像、挂图、音乐、录音等音像手段或语言描绘、问题激趣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注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培养初步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2.老师范读或放课文录音,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模仿语气再读课文,结合图说出课文大意。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纠正读音的错误和断句的错误。

(三)导读精讲,深入理解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在课本上圈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含义,或用词素分析法理解词意。大部分词语只要达到意会即可,不必都口头解释。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做精要点拨或讲解。这时的“读”可用轻声读、默读、引读、按句接读、按段接读,反复吟读疑难句等形式。 2.指导学生用情朗读。在讲读课文的同时,主要用示范的方法指导朗读,注意文章的基调,各部分情感的变化,语气、语速、韵律、节奏、停顿、重音等。要一个词一个词地读,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读,切忌一字一顿,千文一调。朗读时要求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中,用心去感受课文,想像再现课文情节,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能力。这时的“读”可用男女对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边表演边朗读等形式。 (四)总结全文,诵读欣赏

雨点儿》一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对于进入小学学习才三个月的孩子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雨点儿》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和阅读很好的教材。文章篇目短小,但语言文字很有特点。课文用拟人的手法,

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来呈现的。这篇课文生字量挺大,要认识12个,而这12 个生字全都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中。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 顾老师在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有效教学方法。 2、方法设计巧妙。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根据孩子的识字规律,需反复认读,强化记忆,故采取了字、词、句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把握教材,将教材功能凸现得最大化。如:“数、清、彩、飘、落、问、答、说”这些字都巧妙地穿插在了文本教学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思想。这符合文本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词语教学有效达成了预期目标。正应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字、词、句整合教学做到无痕。如“数、清”所在句子过渡到下一句“彩、飘、落”所在句子,教师问:“这么多的雨点从哪里来?”生答:“从云彩里来。”然后教“彩”。从“彩、飘、落”到“问、答、说”,师导入:“你们听,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原来一个在问,一个在答。学 “问、答”。词语的每一次呈现强化了孩子对生字的记忆,呈现也非常的自然,又将文本内容用线串联了起来。 3、教学评价巧妙

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除了达到激励功能,更旨在使孩子从评价中找到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学会问话是本课的重点。此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指导的过程中为突出问话的色彩,顾老师评价:“问得多有礼貌呀!”“问得多亲切呀!”在随机评价中把问的语气、问的态度都进行了引导。再如:读课题的时候,老师这样评价孩子的朗读:“多有趣!”“多可爱!”评价中凸现了人文性。

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是我们前一段时间的课堂现象。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今天的课堂上,追求形式的东西少了,老师有效的指导多了。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整堂给人感觉上得很实,实实在在,扎扎实实。 1、在语言积累上求实。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对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等都有重要意义。如学“数不清”一词时进行语言训练: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星星、头发、小草等)雨点儿也很多,也数不清。这样,“数不清”一词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还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如“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美的句子,为使学生积累好句,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步:师问生答。“雨点儿,雨点儿,你从哪里飘落下来?”第二步:生问师答。“我也想做做雨点儿,谁来问问我?”第三步:边表演边朗读。在三步曲中,一个很美的句子,留在了学生心中又如:整合文本时设计让学生填写“()的雨点()的地方”,也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在技能训练上求实。

(1)注重学法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面对一年级的孩子,顾老师非常对学生学法训练。如“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读书的方法;“看谁记得最多,记得最快,记得最熟。”给学生确定学习生字的目标;“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你有什么想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边读边思的习惯。

(2)优化读中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朗读是我们语文课阅读教学中的共同趋势。感悟指对课文有了接触而引起思考,有所感触而领悟。如何去感悟?重要的手段便是“读”,课文接触得越多,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见其义。其实,“其义”中除文章的意思(语义)以外,还包含着我们今天所说的多种感悟,如对课文中的语音、韵味、形象、情感、方法、技巧等等的感悟。读课文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与思的过程。

如:课题的朗读指导。“雨点儿”的朗读,儿化音是我们南方人学普通话的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更是个难点,“雨点儿”不能读成三个音节,要在“点”的后面加一个卷舌动作。注意为了突破难点,顾老师重点指导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点”字拼一拼;直接读“雨点”;加上“儿”字就更好听了,读读这个好听的名字,叫它──“雨点儿”。这样的指导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再如学习大雨点儿和小雨点的问答句。先:“这是谁问谁呢?”再:“怎么问?”“小雨点儿怎么回答?”然后换位体验:“小雨点儿。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去的地方美吗?”“都有些什么呀?”最后:把美读出来。抓住孩子心理,进行了层层递进的设计,优化读中感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综观本堂课,教学过程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凸现了教材功能,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培养,真正回归于语文的本来面目,还语文于本色。顾老师正在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境界。我想,这是我们所有一线语文教师要追求的,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相关内容

  • 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中國五嶽則包括在洞天之內. 洞天福地多系實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 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 ...

  • 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 出门在外,经常碰到道家的洞天福地.却不了解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指的是哪些地方?现在何处?经查,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出处很多,有唐朝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宋朝陈亮的<重建紫霄观记>.道家的云笈七签等等. 一.十 ...

  • 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 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发布时间:2012-3-11  阅读次数:246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广结神仙缘分.法缘.阿弥陀佛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 ...

  • 小熊住山洞(大班语言教案)
  • 大班早期阅读:小熊住山洞 一.活动背景:幼儿最喜欢看图书,听故事,故事启迪幼儿的智慧.<小熊住山洞>是一篇拟人化故事.小熊为了留住美丽的树林,情愿住在山洞里,这种美好的情感为幼儿共识. 如今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为让幼儿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热爱我们的地球,我选择了这个故事,又 ...

  • 钻山洞教学设计
  • <钻山洞>教学设计 吴江市松陵镇中心小学 任 丹 教学内容:<钻山洞> 教学目的: 1.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较准确地唱出后半拍休止符和附点八分音符,表现运动的快乐. 2.通过速度.节奏以及节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感受所塑造的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运动的音 ...

  • 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转载)
  • 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古时人修炼,有的修炼者要找一个山洞,钻進去修炼. 有一个人,年轻时就立志修炼,他开始找山洞,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花了很长时间把里面收拾好了.这时一个老者过来说:你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我老了,得赶快修炼,否则就来不及了,你把这个山洞让给我吧.他想了想,就把山洞让给老者了. 他又继续 ...

  • "毛毛虫"大作战!
  •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此时,你家里一只小"毛毛虫"也"苏醒"了:TA 读过<好饿的毛毛虫>,一边玩钻山洞.蹭痒痒.摇摇乐及连续翻滚,一边说自己就是毛毛虫:如果你此时给他戴上"毛毛虫"卡通帽,穿上有一节一节有毛毛虫花纹的绒衣绒裤,配 ...

  • 小班运动会方案
  • 2015小班冬季亲子运动会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15年11月 活动地点:大操场 活动对象:小班年级组家长.幼儿及老师 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亲子运动会,增进亲子间的情感,激发幼儿和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游戏的热情和兴趣. 2.发展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3.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 ...

  • [一点资讯]烽火营:山洞露营注意事项
  •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的野外,常可见到各种形式的山洞,旱洞.水洞.穿山洞.复合洞.溶洞等,住宿山洞是野外旅行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我们的祖先就是从住宿山洞开始了新的地面生活.可见山洞野营是安全.方便.温暖.避风避雨的好地方. 住宿山洞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风 首先要察明该洞是否是通风的溶洞,而不是一个死 ...

  • 一年级语文上册[小熊住山洞]课时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时) 课题: <小熊住山洞> 课型: 新授 课时: 2 课时 方法选择或资源选用 反馈方式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与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同时对课文内容 有了大体的了解.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展示小熊的生活 环境---山洞(阴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