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一、全册分析

(一)本册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减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

(三)其中,认识时间这一块内容,学生在上册教材中掌握整时和半时的基础,学会认读、写几时几分。同时,学生在上册教材中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除此之外,“找规律”和“统计”都是这册教材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位置

一、教学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以前是作为常识,现在是作为必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正好是对应一个空间方向,这里的位置是用2个数确定平面位置。

第一段教学要求: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材说明

1.上下:利用儿童认识空间的规律来学习,按心理学6岁儿童完全能正确认识上下的关系,教材p1主题图南京长江大桥,从空间上区分有三层并进行相对的上与下比较。

①两两比——对于两个物体,在位置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上下的位置关系是绝对的;

②三者比——对于三个物体 ,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③汽车下面有什么——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去比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去探索问题。

2.前后p2

①主题图是排队上车的情景,学生对排队的人数进行比较,感受前后的关系,教学方法与上下相同;

②教材提供站牌图作为教材资源,教学时可灵活应用。

3.左右p3

根据儿童认识“左右“的规律进行安排,6岁左右的儿童能正确理解左右这个方位。这里分三个层次来安排:

①建立左右标准

以自己的身体两半为标准,儿童首先把自己的左右手联系起来进行识别。例1,老师背对学生举右手,学生模仿,另一只手就是左手。(上学期听课“0的认识“书空,老师面对学生书空,学生也跟着,比划笔顺就写错了),像p4做一做1,都是以身体两半区分左右标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左右手习惯性分工(写字、吃饭、举手等),还有像做一做第二题也是以自己身体为标准确定左右位置(介绍前后、左右的同学)这样不断通过实例让学生建立左右概念。 ②左右的相对性p4例2

设计活动两位同学面对面站着,同时伸出你的右手握一握,产生思维冲突,都是伸出右手,为什么方向不同,这里可以让学生交换位置,感受左右手的相对性,帮助学生建立左右相对性的概念。另外一个活动通过摆学具让对面的学生建立左右的概念。

③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p6。生活中的数学,交通规则。

4、位置

作用: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座位、电影院、戏剧院。

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编排:

①从学生座位引入,让学生介绍以自己的位置为标准,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好朋友的位置 。

②猜一猜“我是谁”。课前要求每个人做一张卡片,标明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活动时由老师先洗牌,打乱座号顺序,然后任意抽出一张让同学猜一猜“我是谁”。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活动。

四、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①“上下”、“前后”尽量让学生独立判断。重点理解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②“左右”引导学生先以我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他人或自然物为中心进行辨别。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要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位置”结合生活实际描述几行几列就可以了。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三个练习,前2个解决计算问题,第3个解决用数学)

二、教材说明

这单元与义务教材相比,编排教材内容有很大变化,原义务教材在口算方面安排是十几减9,十几减8,……递次减到2。计算方法主要是想加算减。现在把教材内容压缩为2个部分,十几减9(含用数学),十几减几(含用数学),在教学计算的同时,还有用数学综合应用。

1、口算

①主题图p10是学生熟悉的“游乐图”情境,这里有4个小情境以解决4个问题(买气球、买风车、猜字谜、套圈圈),教材以卖气球为例,卖气球阿姨手里有15个气球,卖了9个,问还剩下几个?引出15-9的算法,教材呈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点数法”,另一种是“想加算减法”。

套圈圈是通过两个学生对话形式给出条件来解决几个没套中?卖风车和猜字谜都是以图为情境的形式。这些都是学生在实际中发现计算问题,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加以解决。

②P12,例1,“十几减9”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算“十几减9”,主要通过风车摆一摆,算一算,重点理解“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算理。实验教材与原义务教材,降低说理难度,不出想的思路,算法多样化,教材只呈现2种形式,其他“算法”以你喜欢那种方法?还可以怎样计算来呈现的。

③P15,例2。“十几减几”

教材以“小猫观鱼”的情境图呈现13-8=,13-5=的教学思路同例一。

2、用数学

p19,例3。上学期用数学解决问题可以用数出来的方法,提供信息比较直观。本册用数学,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一般是用对话形式来解决。教材呈现的情境图,要求的问题结果,不能用点数的方法,必须通过分析,计算出来,如:踢足球。

三、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了解计算是隐藏在生活中,不但要解决计算问题,还要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算法。

4.加强适当的有效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按课程标准要求,这个学期20以内的口算要比较熟练,比较熟练每分钟要求正确算8-10题。

5.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一、教学内容

1、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的关系 2、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说明

1.体会平面图形边的特征p27,例1

长方形通过对称轴折,体会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通过对称轴折(对角线也是对称轴),体会四条边相等。

2.平面图形的转化关系

通过摆、拼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如2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6个正三角形拼成正六边形,若干个正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等等,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3、立体图形的关系

通过搭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会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教材在三个例题后面设计三个操作实践活动

。 ①做风车;

②剪正方形;③长方形纸做圆筒。

三、教学建议

上学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搭拼,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重点在于画与拼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这些内容比较简单。本学期教学不能重复上学期的内容,但也不要拔高要求。这个学期学习这部分内容,要突出动手操作活动的重要性,主要体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材说明

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的认识”只学到20以内的数,现在拓展到100以内,难度增加了。学生虽然都能准确数出100以内各数,但怎样数得快,这就需要对数感的培养。P31百羊主题图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只羊,再数一数,感受100比20多得多。例1数各种实物,如花生、糖果、小棒,学生通过数逐步感受100有多少。

2.培养估算意识。

p36.2的练习是一幅皮球图,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估算一般要有参照物。用一列球的数量为参照物,或以红皮球、蓝皮球为参照物进行估算。P44.8,培养学生猜数意识,猜数要有范围,一般是采用目测或试探的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词语描绘数的大小。

P40.9,通过三个鱼缸的金鱼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如多的多,少的少,差不多等,按课标准要求用这些词语来描述)

4.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大部分设计成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模仿生活、游戏形式),本册做个尝试,对知识进行探索,教材通过摆圆片,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数位,数的组成,同时还让学生探索规律,摆圆片表示不同的数。

具体做法:把圆片先放在个位,再一个一个往十位上挪,让学生在摆圆片过程中感受探索规律的兴趣。归纳其规律:摆出的数的个数比圆片的个数多1。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内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旧版、新版);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换算、标签、简单计算)。

二、教材说明

1.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①从实际生活中引出人民币的认识。P46的主题图提供超市购物、上车买票、积攒零钱等三个情境,这些情境都是学生熟悉的。引出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②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个整体的认识。

人民币从质地上分有纸币和硬币,从版本上分有旧版和新版,从面值上分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出书时新版的5元、5角还没出版,也可在课堂上介绍一下)。

2.通过操作认识人民币。

P48例2、3、4,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元、角、分的关系。

3.简单的计算。

p50,例5,简单的计算,实际上是单名数,复名数的互化,这个内容比较难,教学时一定要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

P50例6,出现了购物中商品价格标签用小数表示。教学时应回避小数意义的教学,只要介绍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角,第二位是分,但教材只出现角不出现分。

P51例7,模拟购物活动,巩固标签的认识,计算购物的钱,这题解决人民币购物过程用加法计算问题。

P52例8,通过购物,计算购物的钱数,付钱的策略,核对找回的钱是否正确,这题用减法计算。

4.配合本单元,教材P86还设计“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建议

1.注意多设计一些摆、换人民币的活动,让学生认识人民币。

2.把握好教学要求:

①小数只是表示物品的价格,不是教学小数的认识。

②大面额的人民币只是让学生认识,不要求人人都掌握。

③人民币的计算只是简单的,一般是相同单位的相加减。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4.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说明

100以内的口算是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本单元与原义务教材相比,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做一些调整,原义务教材加减运算穿插进行,先教不进位加法,再教不退位减法,然后教进位加法,再教退位减法。

实验教材先教加法再教减法。在教加法中先教不进位再教进位;在教减法中先教不退位减法再教退位减法。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

P57的主题图,通过欣赏郁金香的情境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问题。郁金香的摆放,提出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紫色郁金香原来有30盆,搬走10盆,还剩下多少盆?解决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P61例1,通过发书这个情境提出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数学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算理是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P62例2联欢会买矿泉水。咱们班有33人,每人1瓶够吗?这样的问题,计算结果不是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买矿泉水的瓶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再做回答,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算理也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加以理解。教材中呈现两种算法,学生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P67.1,p68.2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方法同加法一样都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再通过摆小棒说明算理、理解算理、掌握算理。 P72.3.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里主要解决相差问题,说具体一些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这部分要求与原义务教材不同。

P73例3,通过“作业评比”,提出“小雪比小磊多几朵小红花”,计算12-8=4(朵),降低说理的要求。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时几分。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展开的。这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教材p81是通过师生上课这个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来认识时钟。教材安排的原则是先粗后细。

1.分层次编排认识几时几分。

①P81,例1,先5分5分地数。先介绍钟面有几大格,每2个大格之间有几个小格,分针走过一个小格是1分钟,5个小格是5分钟(一个大格),教材分针走过的区域用红颜色来表示,让学生看得更清楚。

编排:主题图 读出时间 两种表示几时几分 1小时=60分。

②p82例2,1分1分地数。在例1的基础上,先5分5分地数,数出4时15分后再1分1分地数出几时几分。这里难的是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分针认识不难,时针认识比较难。老师们要通过动态的拨针演示,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变化来确定时针到底是几时,这样逐渐突破难点。老师们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结合上学期的学习内容,说明为什么半小时等于30分,比如说说2时半为什么是2:30。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

①p83.1教材采用12时计时法,通过四个活动把一天时间排列起来,让学生体验时间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老师们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上午、下午、晚上说出一天的时间。

②p85.8快乐的星期天,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关系。四幅图按照小朋友一天的活动顺序呈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四幅活动图与下面时间相对应地连起来。这一题可放手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

③本单元还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了解升、降国旗的时间和火车票标明的时间。

三、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直观操作,认识几时几分。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几时几分。

3.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教室里挂钟表,让学生经常性的认读。

第八单元:找规律

“找规律”原义务教材没有作为必学的内容来要求,只是作为思考题,供学生选学。现在作为必学内容。要求低年级学生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和数学规律,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叫做规律。

一、教学内容

1.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2.探索数字的排列规律。

二、教材说明

p88主题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联欢会上排列的“灯笼”、“小旗”、“小花”、“跳舞的学生”等,让学生通过图例来理解“规律”的含义。 编排特点:

①p88例1、2、3,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②p89例4,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

例1-例4 的共同点,都有基本的循环组。例1是1面红旗1面黄旗循环,例4稍有跳跃,它的基本循环组是1个、3个„„,为例5作铺垫。 P90例5是数形结合,把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结合起来,从数量角度发现规律,寻找规律,但它还是有循环组。

P91例6,把比较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结合起来。它没有基本的循环组,只是从数量角度发现规律,它是等差数列,相邻两数差一样。教学时把相邻两数的差都要写出来,让学生初步理解等差数列的含义。

P91例7,完全脱离直观,真正从数量角度去探索规律。

三、教学建议

1.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表示规律,培养观察、猜测、推理能力。如: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摆一摆,演一演等形式进行。

2.采用先独立思考、探索,再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

第九单元:统计

一、教学内容 1.收集整理已定的和随机的数据。 2.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数据。

二、教材说明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原义务教材中,低年级只是渗透统计思想,到六年级才开始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课程标准要求从低年级开始学统计,每个年级都学,体现螺旋上升的过程。

1.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数据,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表示,回答简单的问题。P93.1让学生统计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绘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收集整理随机出现的数据,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P94.2让学生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也可以灵活选取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统计户外活动的人数,如拍球、踢毽、跳绳等;或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如柑、桔、苹果、梨、桃、草莓等;或统计喜欢吃蔬菜的人数;如白菜、花菜、卷心菜、青菜等。

三、教学建议

1.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2.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一、全册分析

(一)本册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减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

(三)其中,认识时间这一块内容,学生在上册教材中掌握整时和半时的基础,学会认读、写几时几分。同时,学生在上册教材中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除此之外,“找规律”和“统计”都是这册教材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位置

一、教学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以前是作为常识,现在是作为必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正好是对应一个空间方向,这里的位置是用2个数确定平面位置。

第一段教学要求: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材说明

1.上下:利用儿童认识空间的规律来学习,按心理学6岁儿童完全能正确认识上下的关系,教材p1主题图南京长江大桥,从空间上区分有三层并进行相对的上与下比较。

①两两比——对于两个物体,在位置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上下的位置关系是绝对的;

②三者比——对于三个物体 ,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③汽车下面有什么——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去比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去探索问题。

2.前后p2

①主题图是排队上车的情景,学生对排队的人数进行比较,感受前后的关系,教学方法与上下相同;

②教材提供站牌图作为教材资源,教学时可灵活应用。

3.左右p3

根据儿童认识“左右“的规律进行安排,6岁左右的儿童能正确理解左右这个方位。这里分三个层次来安排:

①建立左右标准

以自己的身体两半为标准,儿童首先把自己的左右手联系起来进行识别。例1,老师背对学生举右手,学生模仿,另一只手就是左手。(上学期听课“0的认识“书空,老师面对学生书空,学生也跟着,比划笔顺就写错了),像p4做一做1,都是以身体两半区分左右标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左右手习惯性分工(写字、吃饭、举手等),还有像做一做第二题也是以自己身体为标准确定左右位置(介绍前后、左右的同学)这样不断通过实例让学生建立左右概念。 ②左右的相对性p4例2

设计活动两位同学面对面站着,同时伸出你的右手握一握,产生思维冲突,都是伸出右手,为什么方向不同,这里可以让学生交换位置,感受左右手的相对性,帮助学生建立左右相对性的概念。另外一个活动通过摆学具让对面的学生建立左右的概念。

③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p6。生活中的数学,交通规则。

4、位置

作用: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座位、电影院、戏剧院。

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编排:

①从学生座位引入,让学生介绍以自己的位置为标准,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好朋友的位置 。

②猜一猜“我是谁”。课前要求每个人做一张卡片,标明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活动时由老师先洗牌,打乱座号顺序,然后任意抽出一张让同学猜一猜“我是谁”。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活动。

四、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①“上下”、“前后”尽量让学生独立判断。重点理解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②“左右”引导学生先以我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他人或自然物为中心进行辨别。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要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位置”结合生活实际描述几行几列就可以了。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三个练习,前2个解决计算问题,第3个解决用数学)

二、教材说明

这单元与义务教材相比,编排教材内容有很大变化,原义务教材在口算方面安排是十几减9,十几减8,……递次减到2。计算方法主要是想加算减。现在把教材内容压缩为2个部分,十几减9(含用数学),十几减几(含用数学),在教学计算的同时,还有用数学综合应用。

1、口算

①主题图p10是学生熟悉的“游乐图”情境,这里有4个小情境以解决4个问题(买气球、买风车、猜字谜、套圈圈),教材以卖气球为例,卖气球阿姨手里有15个气球,卖了9个,问还剩下几个?引出15-9的算法,教材呈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点数法”,另一种是“想加算减法”。

套圈圈是通过两个学生对话形式给出条件来解决几个没套中?卖风车和猜字谜都是以图为情境的形式。这些都是学生在实际中发现计算问题,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加以解决。

②P12,例1,“十几减9”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算“十几减9”,主要通过风车摆一摆,算一算,重点理解“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算理。实验教材与原义务教材,降低说理难度,不出想的思路,算法多样化,教材只呈现2种形式,其他“算法”以你喜欢那种方法?还可以怎样计算来呈现的。

③P15,例2。“十几减几”

教材以“小猫观鱼”的情境图呈现13-8=,13-5=的教学思路同例一。

2、用数学

p19,例3。上学期用数学解决问题可以用数出来的方法,提供信息比较直观。本册用数学,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一般是用对话形式来解决。教材呈现的情境图,要求的问题结果,不能用点数的方法,必须通过分析,计算出来,如:踢足球。

三、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了解计算是隐藏在生活中,不但要解决计算问题,还要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算法。

4.加强适当的有效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按课程标准要求,这个学期20以内的口算要比较熟练,比较熟练每分钟要求正确算8-10题。

5.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一、教学内容

1、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的关系 2、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说明

1.体会平面图形边的特征p27,例1

长方形通过对称轴折,体会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通过对称轴折(对角线也是对称轴),体会四条边相等。

2.平面图形的转化关系

通过摆、拼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如2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6个正三角形拼成正六边形,若干个正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等等,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3、立体图形的关系

通过搭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会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教材在三个例题后面设计三个操作实践活动

。 ①做风车;

②剪正方形;③长方形纸做圆筒。

三、教学建议

上学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搭拼,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重点在于画与拼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这些内容比较简单。本学期教学不能重复上学期的内容,但也不要拔高要求。这个学期学习这部分内容,要突出动手操作活动的重要性,主要体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材说明

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的认识”只学到20以内的数,现在拓展到100以内,难度增加了。学生虽然都能准确数出100以内各数,但怎样数得快,这就需要对数感的培养。P31百羊主题图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只羊,再数一数,感受100比20多得多。例1数各种实物,如花生、糖果、小棒,学生通过数逐步感受100有多少。

2.培养估算意识。

p36.2的练习是一幅皮球图,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估算一般要有参照物。用一列球的数量为参照物,或以红皮球、蓝皮球为参照物进行估算。P44.8,培养学生猜数意识,猜数要有范围,一般是采用目测或试探的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词语描绘数的大小。

P40.9,通过三个鱼缸的金鱼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如多的多,少的少,差不多等,按课标准要求用这些词语来描述)

4.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大部分设计成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模仿生活、游戏形式),本册做个尝试,对知识进行探索,教材通过摆圆片,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数位,数的组成,同时还让学生探索规律,摆圆片表示不同的数。

具体做法:把圆片先放在个位,再一个一个往十位上挪,让学生在摆圆片过程中感受探索规律的兴趣。归纳其规律:摆出的数的个数比圆片的个数多1。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内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旧版、新版);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换算、标签、简单计算)。

二、教材说明

1.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①从实际生活中引出人民币的认识。P46的主题图提供超市购物、上车买票、积攒零钱等三个情境,这些情境都是学生熟悉的。引出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②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个整体的认识。

人民币从质地上分有纸币和硬币,从版本上分有旧版和新版,从面值上分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出书时新版的5元、5角还没出版,也可在课堂上介绍一下)。

2.通过操作认识人民币。

P48例2、3、4,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元、角、分的关系。

3.简单的计算。

p50,例5,简单的计算,实际上是单名数,复名数的互化,这个内容比较难,教学时一定要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

P50例6,出现了购物中商品价格标签用小数表示。教学时应回避小数意义的教学,只要介绍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角,第二位是分,但教材只出现角不出现分。

P51例7,模拟购物活动,巩固标签的认识,计算购物的钱,这题解决人民币购物过程用加法计算问题。

P52例8,通过购物,计算购物的钱数,付钱的策略,核对找回的钱是否正确,这题用减法计算。

4.配合本单元,教材P86还设计“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建议

1.注意多设计一些摆、换人民币的活动,让学生认识人民币。

2.把握好教学要求:

①小数只是表示物品的价格,不是教学小数的认识。

②大面额的人民币只是让学生认识,不要求人人都掌握。

③人民币的计算只是简单的,一般是相同单位的相加减。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4.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说明

100以内的口算是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本单元与原义务教材相比,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做一些调整,原义务教材加减运算穿插进行,先教不进位加法,再教不退位减法,然后教进位加法,再教退位减法。

实验教材先教加法再教减法。在教加法中先教不进位再教进位;在教减法中先教不退位减法再教退位减法。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

P57的主题图,通过欣赏郁金香的情境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问题。郁金香的摆放,提出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紫色郁金香原来有30盆,搬走10盆,还剩下多少盆?解决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P61例1,通过发书这个情境提出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数学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算理是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P62例2联欢会买矿泉水。咱们班有33人,每人1瓶够吗?这样的问题,计算结果不是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买矿泉水的瓶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再做回答,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算理也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加以理解。教材中呈现两种算法,学生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P67.1,p68.2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方法同加法一样都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再通过摆小棒说明算理、理解算理、掌握算理。 P72.3.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里主要解决相差问题,说具体一些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这部分要求与原义务教材不同。

P73例3,通过“作业评比”,提出“小雪比小磊多几朵小红花”,计算12-8=4(朵),降低说理的要求。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时几分。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展开的。这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教材p81是通过师生上课这个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来认识时钟。教材安排的原则是先粗后细。

1.分层次编排认识几时几分。

①P81,例1,先5分5分地数。先介绍钟面有几大格,每2个大格之间有几个小格,分针走过一个小格是1分钟,5个小格是5分钟(一个大格),教材分针走过的区域用红颜色来表示,让学生看得更清楚。

编排:主题图 读出时间 两种表示几时几分 1小时=60分。

②p82例2,1分1分地数。在例1的基础上,先5分5分地数,数出4时15分后再1分1分地数出几时几分。这里难的是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分针认识不难,时针认识比较难。老师们要通过动态的拨针演示,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变化来确定时针到底是几时,这样逐渐突破难点。老师们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结合上学期的学习内容,说明为什么半小时等于30分,比如说说2时半为什么是2:30。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

①p83.1教材采用12时计时法,通过四个活动把一天时间排列起来,让学生体验时间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老师们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上午、下午、晚上说出一天的时间。

②p85.8快乐的星期天,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关系。四幅图按照小朋友一天的活动顺序呈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四幅活动图与下面时间相对应地连起来。这一题可放手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

③本单元还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了解升、降国旗的时间和火车票标明的时间。

三、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直观操作,认识几时几分。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几时几分。

3.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教室里挂钟表,让学生经常性的认读。

第八单元:找规律

“找规律”原义务教材没有作为必学的内容来要求,只是作为思考题,供学生选学。现在作为必学内容。要求低年级学生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和数学规律,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叫做规律。

一、教学内容

1.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2.探索数字的排列规律。

二、教材说明

p88主题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联欢会上排列的“灯笼”、“小旗”、“小花”、“跳舞的学生”等,让学生通过图例来理解“规律”的含义。 编排特点:

①p88例1、2、3,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②p89例4,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

例1-例4 的共同点,都有基本的循环组。例1是1面红旗1面黄旗循环,例4稍有跳跃,它的基本循环组是1个、3个„„,为例5作铺垫。 P90例5是数形结合,把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结合起来,从数量角度发现规律,寻找规律,但它还是有循环组。

P91例6,把比较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结合起来。它没有基本的循环组,只是从数量角度发现规律,它是等差数列,相邻两数差一样。教学时把相邻两数的差都要写出来,让学生初步理解等差数列的含义。

P91例7,完全脱离直观,真正从数量角度去探索规律。

三、教学建议

1.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表示规律,培养观察、猜测、推理能力。如: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摆一摆,演一演等形式进行。

2.采用先独立思考、探索,再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

第九单元:统计

一、教学内容 1.收集整理已定的和随机的数据。 2.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数据。

二、教材说明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原义务教材中,低年级只是渗透统计思想,到六年级才开始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课程标准要求从低年级开始学统计,每个年级都学,体现螺旋上升的过程。

1.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数据,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表示,回答简单的问题。P93.1让学生统计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绘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收集整理随机出现的数据,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P94.2让学生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也可以灵活选取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统计户外活动的人数,如拍球、踢毽、跳绳等;或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如柑、桔、苹果、梨、桃、草莓等;或统计喜欢吃蔬菜的人数;如白菜、花菜、卷心菜、青菜等。

三、教学建议

1.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2.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


相关内容

  • 毕业论文 苏教版小学数学画图策略教学的初探
  • 苏教版小学数学画图策略教学的初探 Preliminary for Jiangsu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on drawing strategies [摘要]在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种,其中画图策略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解题策略.画图策略在苏教 ...

  • 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
  • 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 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100401056 赵倩 指导教师 苏明强 副教授 [摘 要]数学教学既要教授知识技能,也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极限思想作为小学数学常见的数学思想之一,蕴含在小学数学的诸多知识领域中.本文将立足于小学这一教育阶段,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 ...

  •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目前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为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 ...

  •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重难点分析 怎样确定教材的重点那点和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并结合学生实际,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程, 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带动 ...

  • 2010年小学数学暑期培训工作总结
  • 2010年7月13日,我参加了全县小学数学暑期培训,说实话,刚一开始对这次培训并没有抱多大的期望,因为这次培训主要 是由一线教师自己来完成的,起点低,学习效果肯定没有保证。我自参加工作以来,曾参加过省、市、县各种培训无数次 ,每次都是由全国的知名教育专家亲临现场,为老师们献上精彩绝伦的主题报告,还有 ...

  •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一.本班学生状况: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中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
  • 瓜州学区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我学区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我们认真对比分析了近三年来的教学成绩,现结合成绩变化对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做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近三年来数学成绩稳步提升,但优良率偏低,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命题原则 翻阅近三年来数学试卷,发现命 ...

  • 中考质量分析
  • 河西学区2005-2006学年度 教学质量分析通报 2005-2006学年度,我乡教育教学工作在县教育局.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好的完成了全学年的各项指标任务,但与兄弟学区相比,与县局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分析如下: ...

  • 小学数学四年级试卷分析
  • 小学数学四年级试卷分析 本次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结合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为基准命制.具体命制时,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准确反映课改的实施情况.实验教材的使用情况,力求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趣味性的命题 ...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说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