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

〔摘 要〕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特殊群体,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时, 优先建立农民工的大病统筹和工伤保险机制; 要分类、分层地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最终建立包括各类劳动者在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 现状, 思路

浅谈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据统计,现在我国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8600万人,全国处于流动状态的农业人口已达1.8亿人,据四川的一份资料表明,2004年全省有1490万农民外出务工,比上年增长740万人;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达到200万户,占全省农户的10%;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达5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这一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务农者转为打工者, 并成为新的产业工人。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农民工一直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而工作和生活着,他们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保障,许多农民工的生存境况令人堪忧。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工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又是身份社会的受害者。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低,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有人研究发现,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的、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其余75.2%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据四川有关部门调查,在县以上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仅有3.41%参加工伤保险,0.84%参加医疗保险,0.83%参加失业保险,2.99%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 但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 第二,政府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佳。虽然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各地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 但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农民工参保率如此之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相当多的企业想方设法逃避参保,以降低企业成本;农民工参保的“门坎”过高,多数农民工想参保但

力不从心;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民工流动性大,个人账户转移无法衔接。

尤为严重的是,农民工是工伤工亡的高危人群。一些地方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有的企业设备陈旧,管理粗放,不投入基本的安全装备,农民工加班加点疲劳过度,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四川有问卷调查显示,62.2%的农民工没有劳动保护用品,57.75%的农民工没有经过安全生产培训,9.3%的农民工发生过一次工伤事故,4.23%的农民工发生过两次工伤事故。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已经衍生为“四农”问题,那就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加上农民工问题。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城市居民同时要为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障。(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如果因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不稳定而不考虑其保险问题,那么今后再解决比现在就应对成本要大得多。(3)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

第二,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1)发展

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 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2)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要给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3)农民工得失悬殊、进退两难的处境使社会主义的公平机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4)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农民工作为农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

第三,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经济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工放弃兼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要求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3)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 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4)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雇佣农民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

第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农民工自身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

与他们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完全不对称, 这是绝对不合理的。(2)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种, 受工伤、疾病困扰可能性非常大, 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实现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关爱和保护农民工中妇女、儿童这种生理与社会双重弱势人群的需要, 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4)有利于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引导, 使他们在满足目前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兼顾其长远利益。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

有效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和制度建设, 需要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状况和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探讨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阻碍因素, 在辨证分析中探索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主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没有得到基本的身份认同,一部分人单纯站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忽视农民工自身的基本权益。(2)大部分的农民工雇主缺乏自觉保护农民工的意识,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农民工的保护。(3)农民工自身由于主客观原因不敢或还没有意识到需要维护自己应有的基本权益,维权意识缺乏。(4)城市居民对对于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强的抵触心理,担心会引来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5)一些地方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往往是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扩面

指标层层向企业进行安,也不管农民工是不是真正需要, 这种行政强制的工作开展方式让农民工心生反感。

(二)有客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表现出的极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仅反映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 也表现在职业及单位之间。(2)作为保障对象的农民工规模巨大且构成复杂。我国农民工数量非常庞大且还不断增长,而且层次不一、构成复杂,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

(3)农民工经济收入上的障碍,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和收入很不稳定,这种状况使其难以取得进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格。(4)社保资金的障碍,近年来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状况使得维持原社会保障体系尚力不从心,如果再把农民工纳入其中将会不堪重负。

(三)体制方面的因素。(1)现有制度安排的障碍。主要是国家为保证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 使相应的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形成, 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严重脱节,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4)农民工虽然人数众多却由于其弱势地位和较低的组织程度使得其争取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的能力不足,他们的诉求和意愿难以引起决策

层的应有重视。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特别是“两个趋向”重要判断的提出和“以工补农、以城促乡”方略的确立,使农民工的就业条件和生存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对农民工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各地方政府也创造出一些很有成效的经验。目前,无论是宏观的政策导向,还是微观的企业环境,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就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我认为,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在制度运行初期,应采取分类、分层的保障办法, 以确保在初始阶段就将部分农民工社会保障真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最终消除社会保障的二元结 构, 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及流动程度不同,可将农民工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有雇主且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此类农民工绝大多数已在城市居住多年, 与城市居民已无二致。第二类为有雇主但职业不稳定,也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工,此类农民工一般流动性较强。第三类为无雇主的农民工。对于第一类农民工其社会保障项目的设臵及经费筹集方式均可与城市职工相同。对于后两类的农民工,由于其流动性强,因此,对他们应采取比较灵活的政策。

具体而言。

第一,就有雇主的农民工而言,最迫切的是尽快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 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许多的劳资纠纷, 都决定了应当把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得到确立。

第二,关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可分为大病统筹医疗保险与一般医疗保险两项 。对于第一类农民工,应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而对于后二类的农民工,由于其流动性较大,因而他们可以不参加一般医疗保险,但应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只建立统筹账户,但如果他们愿意参加一般医疗保险, 可为其建立个人账户, 并应确保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

第三,关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第一类农民工而言,应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并应确保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对于后两类的农民工,可实行按个人储存额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个人储存型保险模式, 只建立个人账户, 当然, 也应保证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农民工如离开用人单位回居住地,可将其个人账户连同基金转移到居住地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实行专户管理。如果他们到其他地方就业,即可将其个

人账户转移到新从业地管理,他们退休时,如缴费年限累计没有达到一定年限,则根据规定把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如满一定年限,他们则可按有关规定享有养老保险待遇。

当然, 针对农民工的这些保障制度, 都只是过渡性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各类企业的真正确立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彻底废止,目前这些针对不同身份劳动者实行的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会被包括各类劳动者在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代替。

参考文献:

[1]刘维佳。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

[2]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

[3]陈锡文。资源配臵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

[4]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5]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

[6]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鹭江出版社。.

[7]110法律咨询网。

〔摘 要〕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特殊群体,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时, 优先建立农民工的大病统筹和工伤保险机制; 要分类、分层地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最终建立包括各类劳动者在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 现状, 思路

浅谈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据统计,现在我国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8600万人,全国处于流动状态的农业人口已达1.8亿人,据四川的一份资料表明,2004年全省有1490万农民外出务工,比上年增长740万人;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达到200万户,占全省农户的10%;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达5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2%。这一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务农者转为打工者, 并成为新的产业工人。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农民工一直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而工作和生活着,他们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保障,许多农民工的生存境况令人堪忧。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工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又是身份社会的受害者。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低,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有人研究发现,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的、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其余75.2%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据四川有关部门调查,在县以上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仅有3.41%参加工伤保险,0.84%参加医疗保险,0.83%参加失业保险,2.99%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 但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 第二,政府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佳。虽然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各地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 但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农民工参保率如此之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相当多的企业想方设法逃避参保,以降低企业成本;农民工参保的“门坎”过高,多数农民工想参保但

力不从心;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民工流动性大,个人账户转移无法衔接。

尤为严重的是,农民工是工伤工亡的高危人群。一些地方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有的企业设备陈旧,管理粗放,不投入基本的安全装备,农民工加班加点疲劳过度,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四川有问卷调查显示,62.2%的农民工没有劳动保护用品,57.75%的农民工没有经过安全生产培训,9.3%的农民工发生过一次工伤事故,4.23%的农民工发生过两次工伤事故。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已经衍生为“四农”问题,那就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加上农民工问题。 第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城市居民同时要为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障。(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如果因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不稳定而不考虑其保险问题,那么今后再解决比现在就应对成本要大得多。(3)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

第二,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1)发展

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 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2)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要给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3)农民工得失悬殊、进退两难的处境使社会主义的公平机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4)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农民工作为农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

第三,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经济意义。(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工放弃兼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要求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3)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 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4)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雇佣农民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

第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农民工自身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1)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

与他们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完全不对称, 这是绝对不合理的。(2)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种, 受工伤、疾病困扰可能性非常大, 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实现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关爱和保护农民工中妇女、儿童这种生理与社会双重弱势人群的需要, 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4)有利于对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引导, 使他们在满足目前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兼顾其长远利益。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

有效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和制度建设, 需要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状况和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探讨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阻碍因素, 在辨证分析中探索有效的解决之道。

(一)主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没有得到基本的身份认同,一部分人单纯站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忽视农民工自身的基本权益。(2)大部分的农民工雇主缺乏自觉保护农民工的意识,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农民工的保护。(3)农民工自身由于主客观原因不敢或还没有意识到需要维护自己应有的基本权益,维权意识缺乏。(4)城市居民对对于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强的抵触心理,担心会引来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5)一些地方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往往是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扩面

指标层层向企业进行安,也不管农民工是不是真正需要, 这种行政强制的工作开展方式让农民工心生反感。

(二)有客观方面的因素。(1)农民工表现出的极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仅反映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 也表现在职业及单位之间。(2)作为保障对象的农民工规模巨大且构成复杂。我国农民工数量非常庞大且还不断增长,而且层次不一、构成复杂,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

(3)农民工经济收入上的障碍,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和收入很不稳定,这种状况使其难以取得进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格。(4)社保资金的障碍,近年来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状况使得维持原社会保障体系尚力不从心,如果再把农民工纳入其中将会不堪重负。

(三)体制方面的因素。(1)现有制度安排的障碍。主要是国家为保证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 使相应的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形成, 与城市社会保障存在严重脱节,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4)农民工虽然人数众多却由于其弱势地位和较低的组织程度使得其争取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的能力不足,他们的诉求和意愿难以引起决策

层的应有重视。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特别是“两个趋向”重要判断的提出和“以工补农、以城促乡”方略的确立,使农民工的就业条件和生存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对农民工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各地方政府也创造出一些很有成效的经验。目前,无论是宏观的政策导向,还是微观的企业环境,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就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我认为,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在制度运行初期,应采取分类、分层的保障办法, 以确保在初始阶段就将部分农民工社会保障真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最终消除社会保障的二元结 构, 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及流动程度不同,可将农民工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有雇主且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此类农民工绝大多数已在城市居住多年, 与城市居民已无二致。第二类为有雇主但职业不稳定,也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工,此类农民工一般流动性较强。第三类为无雇主的农民工。对于第一类农民工其社会保障项目的设臵及经费筹集方式均可与城市职工相同。对于后两类的农民工,由于其流动性强,因此,对他们应采取比较灵活的政策。

具体而言。

第一,就有雇主的农民工而言,最迫切的是尽快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 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许多的劳资纠纷, 都决定了应当把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得到确立。

第二,关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可分为大病统筹医疗保险与一般医疗保险两项 。对于第一类农民工,应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而对于后二类的农民工,由于其流动性较大,因而他们可以不参加一般医疗保险,但应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只建立统筹账户,但如果他们愿意参加一般医疗保险, 可为其建立个人账户, 并应确保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

第三,关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第一类农民工而言,应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并应确保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对于后两类的农民工,可实行按个人储存额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个人储存型保险模式, 只建立个人账户, 当然, 也应保证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农民工如离开用人单位回居住地,可将其个人账户连同基金转移到居住地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实行专户管理。如果他们到其他地方就业,即可将其个

人账户转移到新从业地管理,他们退休时,如缴费年限累计没有达到一定年限,则根据规定把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如满一定年限,他们则可按有关规定享有养老保险待遇。

当然, 针对农民工的这些保障制度, 都只是过渡性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各类企业的真正确立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彻底废止,目前这些针对不同身份劳动者实行的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会被包括各类劳动者在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代替。

参考文献:

[1]刘维佳。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

[2]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

[3]陈锡文。资源配臵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

[4]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5]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

[6]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鹭江出版社。.

[7]110法律咨询网。


相关内容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生存现状及对策研究
  • 课 程 论 文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生存现状及对策研究 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08人资三班 唐双飞 陈禹 讲师 2011 年 09 月 15 日 重庆工商大学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学院: 管理 班级:人资三班 学生姓名:唐双飞 学号:20080 ...

  • 关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暑期调研活动策划书
  •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流动农民中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儿童问题的突出使得流动从根本上超越了"劳动力流动"的意义,儿童是农民工中的一个特殊部分.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不仅呼唤义务教育的体制调整,而且呼唤多方面的制度创新. 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 ...

  • 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和调整对策
  •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题 目 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和调整对策 系 经济管理系 专 业 经济学 学生姓名 许涵 指导教师 孙丽 职称 讲师 论文字数 6850字 完成日期 2009年 4 月 15 日 前言................................................ ...

  •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范静毅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9期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同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农村的政治建设一同构成了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本文以薛镇村为例,从农村文化构成的内容.形式以及农村文化的资源现状等方面出发,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 ...

  • 社会学系毕业生论文题目
  • 社会学系毕业生论文题目 房文双 [1**********] 1. 解读大学校园的 2. 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3.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4. 某某城市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5. 某某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6. 以一个具体团体为例,分析团体领导的技巧 7. 网络社会问题及控 ...

  • 职业技术教育学[316套]
  • 21世纪初欧盟VET政策研究 ICT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于现代职教路径 STC:21世纪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向 WebLog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WY学习法中等职业学校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 "卫星式"校企合作中职办学模式研究--温州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启示 &quo ...

  •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期农村经济学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陈颖 范传辉 孙瑞 文武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江苏徐州221006) 摘要阐述了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从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等方面分析了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多项保障农 ...

  •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 [摘要]义务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环节,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中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主要人口大部的农业大国,农村义务教育在"科教兴国"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分析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出意见和建议. [ ...

  • 我国农村医疗改革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 我国农村医疗改革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党赟 (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7) [摘要]本文就我国目前农村医疗改革的性质界定.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做了理论性分析.提出了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医疗的财政投入:完善医疗政策,切实服务农民:增强宣传力度,防止对政策理解模糊:坚决纠正 ...

  •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选题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 基层电子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