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高考知识点解读:

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4、概括孔子的主要贡献。

(1)思想上:①思想核心:“仁”和礼;②民本思想:“为政以德”;③伦理观:“性相近”。④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即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要“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

(2)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在教学目标上主要以培养“成人”和“君子”为主。

(3)文化上: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统称六经。

注:(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将其主要言论和思想编辑的一本书,是孔子思想精华的主要体现;《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编辑的有关孟子言论的书籍。(2)“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的是《诗》《书》《礼》《易》《春秋》。(3)“礼”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4)对待孔子思想,我们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5)孔孟思想主要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仁”的含义(内容)和评价

(1)含义:①是孔子思想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②仁即爱人,它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③仁反映在政治上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和刑杀;④仁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把父子、兄弟之间的爱升华为人间普遍的爱;⑤认为要将仁和礼结合起来,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留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

(2)评价:积极:①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暴政和调整与和谐人际关系;②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使得后来不少仁人志士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仁”的思想,在维护封建阶级利益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情;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极:“仁”与“礼”相结合,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且其思想中体现的等级观念和落后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阻碍社会的进步。

6、概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原因。

(1)必要性:北方和南方边境经常不宁;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可能性: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思想已经不适合汉武帝巩固政权和统一需要;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统治的需要。

7、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来源、主张和影响。(略)

注:(1)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建立了新儒学;(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新”主要体现在神化皇权,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这是其思想的核心);(3)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以儒学为基础,阴阳无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8、概括一下汉武帝通过采取哪些措施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9、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后来为什么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春秋时期不受重视是因为:①客观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治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以图自强。②主观原因:孔子要求恢复周礼和实行“仁”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要求。

(2)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是:①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中庸等思想适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儒家思想强调德和礼的有机结合,能有效的促进人格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和近代教育及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④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巩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

10、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哪些是应当吸取的,哪些是应当抛弃的?

1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13、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 14、独尊儒术的影响

(1)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一,同时也有利于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2)从此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不利于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15、概括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和思想主张,并指出朱熹思想的影响。

注意:(1)理学是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家、道教、佛教)进一步发展的结果;(2)“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的是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孔子思想中的“礼”指的是周礼,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3)儒家思想成熟的标志是理学的形成。(4)“二程”和朱熹的哲学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对他们的唯心主义思想,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思想。(5)王阳明的心学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16、概括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17、比较理学和心学的异同。

(1)同: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②影响相同:都有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了人们的自然需求;重视主观意志力,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有积极影响。

(2)不同: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是“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王的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8、概括李贽、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9、从时代背景和思想主张概括比较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异同。

(1)同:背景:①政治因素: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统治强化;②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思想因素:八股取士,文化专制;④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的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生活在明末清初,都参加过反清斗争。

内容: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异:具体思想主张不同。

20、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特点。

(1)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2)反对封建主义;(3)反对明末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4)倡导均田说和“工商皆本”说(这与传统的“农为本,工商皆末”的思想相反)。

21、为什么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象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22、比较中国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

(1)条件:①政治条件:当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此时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不稳,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强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③文化条件:明清之际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而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欧洲的启蒙运动不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而且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明清之际中国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而西欧启蒙运动时,资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因此其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4)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作用;而启蒙运动为法国的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

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23、概括一下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

注:和谐思想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民本思想只属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儒家的“仁政”思想符合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今天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应该“制天命而用之”,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概括一下荀子、董仲舒、“二程”和朱熹、王阳明为发展儒家思想,分别借鉴了哪些学派的思想?

(1)荀子借鉴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2)董仲舒借鉴了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3)二程”和朱熹借鉴了佛教和道教的精华;(4)王阳明借鉴了佛教的禅宗思想。

注:这一单元运用到的理论知识主要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明末清初出现的启蒙思想主要就是由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决定的;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如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2)对历史现象应该采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如当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儒家思想?(批判地继承,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25、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①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② 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他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③ 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高考知识点解读:

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4、概括孔子的主要贡献。

(1)思想上:①思想核心:“仁”和礼;②民本思想:“为政以德”;③伦理观:“性相近”。④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即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要“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

(2)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在教学目标上主要以培养“成人”和“君子”为主。

(3)文化上: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统称六经。

注:(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将其主要言论和思想编辑的一本书,是孔子思想精华的主要体现;《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编辑的有关孟子言论的书籍。(2)“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的是《诗》《书》《礼》《易》《春秋》。(3)“礼”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4)对待孔子思想,我们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5)孔孟思想主要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仁”的含义(内容)和评价

(1)含义:①是孔子思想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②仁即爱人,它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③仁反映在政治上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和刑杀;④仁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把父子、兄弟之间的爱升华为人间普遍的爱;⑤认为要将仁和礼结合起来,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留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

(2)评价:积极:①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暴政和调整与和谐人际关系;②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使得后来不少仁人志士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仁”的思想,在维护封建阶级利益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情;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极:“仁”与“礼”相结合,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且其思想中体现的等级观念和落后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阻碍社会的进步。

6、概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原因。

(1)必要性:北方和南方边境经常不宁;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可能性: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思想已经不适合汉武帝巩固政权和统一需要;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统治的需要。

7、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来源、主张和影响。(略)

注:(1)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建立了新儒学;(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新”主要体现在神化皇权,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这是其思想的核心);(3)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是:以儒学为基础,阴阳无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8、概括一下汉武帝通过采取哪些措施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9、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后来为什么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春秋时期不受重视是因为:①客观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治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以图自强。②主观原因:孔子要求恢复周礼和实行“仁”的思想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要求。

(2)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是:①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中庸等思想适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儒家思想强调德和礼的有机结合,能有效的促进人格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和近代教育及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④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巩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

10、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哪些是应当吸取的,哪些是应当抛弃的?

1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13、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 14、独尊儒术的影响

(1)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一,同时也有利于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2)从此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不利于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15、概括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和思想主张,并指出朱熹思想的影响。

注意:(1)理学是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家、道教、佛教)进一步发展的结果;(2)“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的是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孔子思想中的“礼”指的是周礼,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3)儒家思想成熟的标志是理学的形成。(4)“二程”和朱熹的哲学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对他们的唯心主义思想,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思想。(5)王阳明的心学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16、概括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17、比较理学和心学的异同。

(1)同: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②影响相同:都有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了人们的自然需求;重视主观意志力,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有积极影响。

(2)不同: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是“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王的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8、概括李贽、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9、从时代背景和思想主张概括比较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异同。

(1)同:背景:①政治因素: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统治强化;②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思想因素:八股取士,文化专制;④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的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生活在明末清初,都参加过反清斗争。

内容: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异:具体思想主张不同。

20、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特点。

(1)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2)反对封建主义;(3)反对明末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4)倡导均田说和“工商皆本”说(这与传统的“农为本,工商皆末”的思想相反)。

21、为什么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象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22、比较中国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

(1)条件:①政治条件:当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此时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不稳,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强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③文化条件:明清之际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而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欧洲的启蒙运动不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而且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明清之际中国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而西欧启蒙运动时,资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因此其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4)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作用;而启蒙运动为法国的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

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23、概括一下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

注:和谐思想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民本思想只属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儒家的“仁政”思想符合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今天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应该“制天命而用之”,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概括一下荀子、董仲舒、“二程”和朱熹、王阳明为发展儒家思想,分别借鉴了哪些学派的思想?

(1)荀子借鉴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2)董仲舒借鉴了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3)二程”和朱熹借鉴了佛教和道教的精华;(4)王阳明借鉴了佛教的禅宗思想。

注:这一单元运用到的理论知识主要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明末清初出现的启蒙思想主要就是由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决定的;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如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2)对历史现象应该采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如当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儒家思想?(批判地继承,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25、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①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② 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他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③ 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相关内容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井田制瓦 ...

  •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1儒学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政治主张:"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 ...

  •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0年广东卷)15.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 ...

  • 儒家思想的演变
  • 儒家思想的演变 1.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2)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宋明发展为理学: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4)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李贽的异端 ...

  • 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
  • 摘要:本文把社会形态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的层面,并以之探讨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分期.指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形态与历史分期为社会政治形态及其演变阶段,而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政治形态来影响以至决定社会基本面貌的.据此,中国自 ...

  • 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
  • 作者:陈逸平雍际春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认识自然.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和伴随自身成长的历史进 程中形成特有的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基础上,共同塑造和不断得到发展的思想品格 .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被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自觉遵循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 维方式.行为 ...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一.课标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诸子百家(识记层次),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理解层次),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 ...

  • 我国吆喝式广告的历史变迁
  • 我国吆喝式广告的历史变迁 绪论 中国古代社会广告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吆喝,亦称为口头广告,与之发展衍化出的吟唱和音响广告,共称之为声响广告一起存在于中国社会历史长河之中[1].作为一种传统广告现象,它在中国各时期社会进行的商业贸易.信息交流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吆喝式广告,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广告 ...

  • 认同与误读:勃兰兑斯在中国的世纪之旅
  • 内容提要为什么勃兰兑斯在西方早已被人遗忘,却在中国找到了知音?如果这种命运的巨大反差并非偶然,那么又说明了什么?在评述勃兰兑斯的文学史观和批评方法的基础上,回顾勃兰兑斯在中国的世纪之旅,可以反思近百年来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文学批评方面的经验教训. 关 键 词勃兰兑斯文学史观批评方法认同误读 作者杨冬,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