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引向深入,亟待要求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建设生力军的青少年学生具备国际视野。青少年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国际视野;学校教育   百余年前,梁启超先生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福则国富。”他同时认为中国社会文化演进历经“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的历史轨迹。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向纵深,人才国际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时代呼唤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实现世界公民的自我认同与身份建构。为此要求我们必须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世界眼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全球思维、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学及大中院校的教学任务,国家、社会与学校教育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青少年学生国际视野的必要性   培养青少年学生国籍视野具有显然的必要性。历史地看,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更是加速了现代世界的一体化进程,扩大了现代世界的社会交往,我们自然而然置身于一个国际化的时代。横向维度上,我们的生活与世界一起脉动。无论从衣食住行用,还是从交往形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的每一次变化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未来呼唤我们具备国际视野。祖国强大的需要: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国家的发展尤其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同学们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的未来生力军,所以,大家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于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个人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竞争,早已经不在局限于一城、一地、一国,而是全球性的竞争。要想在未来社会立足,就必须准备应对来自“地球村”任何可能的挑战,这就需要大家具备国际视野。   二、什么是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的素养至少包括多元开放的思维、平等包容的胸怀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多元开放的思维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扇形包围式”地去从不同角度逐渐发现问题与事物的本真面目;平等包容的胸怀要求平等地看待和对待人与物,包容地看待问题与矛盾;团队协作的精神要求,现代社会高度组织化,亟待培养个体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能力。基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阐述青少年学生国际视野的养成与建立。   三、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国际视野   首先,对世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了解全球自然地理与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况,包括世界各地主要的山川地理名胜、自然环境状态。与此同时,还要了解世界各地主要宗教与文化的大致情况,了解各国各区域宗教传统、文化底蕴。还要了解以美英、法德、日韩等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现状。此外,还要对国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有基本的了解,如一般性交往礼仪、特殊的习惯与禁忌等。   其次,扩大认识世界的渠道多元化。课堂是最基本的信息渠道,如历史、地理、政治、语文、英语等中学课堂以及大学校园内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公共课等。与此同时,网络是一个信息无限的认知平台,网络提供关于世界的海量信息,也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此外,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实地观察也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国际视野重要渠道之一。如国外旅游、交换生和自费留学的海外学习等途径。   第三,协调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相互关系。培养国际视野需要更为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我们的祖国,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各领域取得巨大进展,中国在经济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培养国际视野让我们发现祖国之美: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现。   第四,问题意识与评价体系配合。教师、家长、社会团体及个人都应明确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在青少年教育上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积极发掘并改进实施方案,同时建立起良好的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   最后,努力引导学生营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发挥培养者主导作用的同时,提高被培养者的主体意识。通过主体身份认同的不断建构与完善,自觉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实现国际视野的集体记忆。正如美国教育学家萨波纳・谢文研究表明,学习共同体应具有五方面特点:安全、开放式交流、相互欣赏、共同的目标和团结一致、相互信赖。   参考文献: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保罗.R.伯顿,戴维.M.伯德.有效的教学方法.盛群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黄珉珉.青少年学生成功心理导引,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张静.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引向深入,亟待要求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建设生力军的青少年学生具备国际视野。青少年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国际视野;学校教育   百余年前,梁启超先生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福则国富。”他同时认为中国社会文化演进历经“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的历史轨迹。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向纵深,人才国际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时代呼唤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实现世界公民的自我认同与身份建构。为此要求我们必须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世界眼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全球思维、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学及大中院校的教学任务,国家、社会与学校教育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青少年学生国际视野的必要性   培养青少年学生国籍视野具有显然的必要性。历史地看,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更是加速了现代世界的一体化进程,扩大了现代世界的社会交往,我们自然而然置身于一个国际化的时代。横向维度上,我们的生活与世界一起脉动。无论从衣食住行用,还是从交往形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的每一次变化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未来呼唤我们具备国际视野。祖国强大的需要: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国家的发展尤其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同学们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的未来生力军,所以,大家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于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个人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竞争,早已经不在局限于一城、一地、一国,而是全球性的竞争。要想在未来社会立足,就必须准备应对来自“地球村”任何可能的挑战,这就需要大家具备国际视野。   二、什么是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的素养至少包括多元开放的思维、平等包容的胸怀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多元开放的思维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扇形包围式”地去从不同角度逐渐发现问题与事物的本真面目;平等包容的胸怀要求平等地看待和对待人与物,包容地看待问题与矛盾;团队协作的精神要求,现代社会高度组织化,亟待培养个体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能力。基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阐述青少年学生国际视野的养成与建立。   三、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国际视野   首先,对世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了解全球自然地理与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况,包括世界各地主要的山川地理名胜、自然环境状态。与此同时,还要了解世界各地主要宗教与文化的大致情况,了解各国各区域宗教传统、文化底蕴。还要了解以美英、法德、日韩等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现状。此外,还要对国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有基本的了解,如一般性交往礼仪、特殊的习惯与禁忌等。   其次,扩大认识世界的渠道多元化。课堂是最基本的信息渠道,如历史、地理、政治、语文、英语等中学课堂以及大学校园内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公共课等。与此同时,网络是一个信息无限的认知平台,网络提供关于世界的海量信息,也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此外,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实地观察也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国际视野重要渠道之一。如国外旅游、交换生和自费留学的海外学习等途径。   第三,协调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相互关系。培养国际视野需要更为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我们的祖国,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各领域取得巨大进展,中国在经济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培养国际视野让我们发现祖国之美: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现。   第四,问题意识与评价体系配合。教师、家长、社会团体及个人都应明确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在青少年教育上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积极发掘并改进实施方案,同时建立起良好的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   最后,努力引导学生营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发挥培养者主导作用的同时,提高被培养者的主体意识。通过主体身份认同的不断建构与完善,自觉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实现国际视野的集体记忆。正如美国教育学家萨波纳・谢文研究表明,学习共同体应具有五方面特点:安全、开放式交流、相互欣赏、共同的目标和团结一致、相互信赖。   参考文献: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保罗.R.伯顿,戴维.M.伯德.有效的教学方法.盛群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黄珉珉.青少年学生成功心理导引,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张静.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内容

  • 部分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汇总
  •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中央民族大学 为北京市和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各类专业人才.--北京民族大学 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吉首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q ...

  • 团委"党建带团建"工作总结
  •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外国语学院团委积极响应上级团组织的号召,在“党建带团建”工作思路的指导下,秉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变化中适应”的原则,试行跨越本、硕、博七个年级的纵向建团模式,并成功助推了学院学生培养教育工作的开展。本学期,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外国语学院团委将理论基础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学术规范与 ...

  • 培广博之才 育雅正之人
  • 广州外国语学校是教育部1962年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作为广州市唯一一所市属公办外语特色完全中学,学校始终站在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潜心传承"博学.雅正.融和"的校训,带领师生一起学习与理解"博雅"之内涵,清晰要培养和要成为"什么人&qu ...

  • 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_刘劲松
  • 研究生教学 2015. 6 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 刘劲松 徐明生 任学梅 冯 征 吴丰顺 雷军红 摘要: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路.阐述了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内涵,对课程的建设方法.实施路径和建设成效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关键 ...

  • 当代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爱国情怀
  • 当代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爱国情怀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于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一位名人说过,"爱国心是人类最高 ...

  •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说课稿
  •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说课稿 清远市华侨中学 付洁丹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八课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 ...

  • 在国际化办学中发挥党委领导作用
  • ■王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一所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的大学.来自10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外国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每年来学校培训进修.体验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达5000多人.学校核心课程教材80%直接从国外引进,用英汉双语授课达35%,国际经贸重点学科的海归青年教师比例约占35%. 在这样一所国际 ...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 [摘 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在本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内容是学生继续从事本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两门课程也是本专业目前所设的两个方向(热能工程.内燃机)的重要理论基础.为适应当前全球范围内对能源动力类专业 ...

  • 交通运输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 交通运输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总体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类专业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发展需要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具备交通运输工程及机电技术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在交通运输.交通设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