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摘要】

赛义德的“旅行理论”阐述了理论运动进程中被借用、接受和改造的历史脉络。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发轫于西方的政治与文化环境,通过其著作的引进与翻译开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并经历了理论的接纳与研究、驳难与本土化、挖掘与运用等一系列过程。从权力关系介入对译本的研究,从翻译的政治考察翻译活动的本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研究打开了崭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理论旅行;西方;中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1046[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6-0179-05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得益于各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谈到理论和观念的移植、转移、流通和交换时。爱德华・W・赛义德(EdwardW.Said)提出,任何理论或观念的旅行过程都包含三至四个阶段:首先,有个起点,或类似起点的一个发轫环境,使观念得以生发或进入话语。第二。有一段得以穿行的距离,一个穿越各种文本压力的通

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

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中影

响最大的一支是以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印度裔美国学者盖娅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和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HomiBhablla)为代表的“三剑客”。(2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反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延续80年代以来

道,使观念从前面的时空点移向后面的时空点,重新凸显

出来。第三,有一些条件,不妨称之为接纳条件或作为接纳所不可避免之一部分的抵制条件。正是这些条件才使被移植的理论或观念无论显得多么异样,也能得到引进或容忍。第四。完全(或部分)地被容纳(或吸收)的观念因其在新时空中的新位置和新用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赛义德的“旅行理论”(TravelingTheory)作为一种隐喻象征,阐述了理论在全球化环境中从一地向另一地运动进程中被借用、接受和改造的历史脉络。因此,根据“旅行理论”来考察和分析西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其独有的研究路径——权力关系的透视——介入到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文本的研究。其代表

人物除了。三剑客”,还包括特贾斯维里・尼南贾纳(10jaswiniNiranjana)、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Robinson)、谢莉・西蒙(SherrySimon)、玛利亚・铁木志科(MariaTymoczko)、德・坎坡斯(HaraldodeCampos)兄弟,等等。他们围绕“权力关系”、“翻译的政治”、。归化与异化”等核心问题,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翻译与文化政治

国的旅行过程,可以对中国译界的发展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环境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

问题。

权力关系(power地Jations)是翻译研究与后殖民主义

(作者简介)陈橙,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179・

理论的核心交点。赛义德借鉴福柯的“话语理论”和葛

兰西的“霸权理论”,揭示出东方主义话语背后的东西方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和霸权关系。尼南贾纳在研究关于翻译活动中不平等权力关系和译作功能时,关注的焦点在于英译的作品是如何被殖民主义强权者利用,以构建一种经过重写的。东方”形象,并指出翻译从来就是展现各种语言、文化和种族之间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场

文的成果较早集中体现在2001年由许宝强、袁伟选编的<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一书中。书中收集了中国学者所译的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想家的文章,如福柯、胡克斯、尼南贾纳、刘禾、斯皮瓦克、西蒙、韦努蒂,等等。这些文章直接或间接地讨论了翻译和文化政治的关系问题,这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引进中国的初期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导读作用。同时,孙歌为此书撰写的“前言”为“翻译

域,其本质是一种政治行为。通过解读印度殖民者的文本

和译本,她认为翻译体现了殖民主义操控下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H’

翻译的政治(the

politicsof

的政治”这一。大陆学人思考中的一个盲点”H’开启了讨

论的大门。

继<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一书后,2005年由陈永国

translation)是斯皮瓦克于

intheTeaching

主编的<翻译与后现代性>是译介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又一力作,其中包含了后殖民翻译理论家斯皮瓦克、西蒙、韦努蒂等的代表性文章(所选篇目与<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有所不同)。在代序“翻译的文化政治”¨’中,陈永

1993年在<局外的教学机器>(Outs/de

Ma・

chine)一书中提出的命题,【.1主要指向翻译在两种不同文

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呈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主观因素涉及译者的能力、身份、操纵策略与组织方式,客观因素则是含媒体、出版社、期刊等在内的赞助人制度、作为成果的译作以及暴力与挪用等层面。西蒙在<翻译的性别:}(Gender饥Translation)中也提出翻译的政治的论题,只是采用了“传译的政治”u1(thepolities

0f

国从差异与同一性、界限与越界、身体与爱欲、征服与抵

制以及全球言论场上的双重言说等方面探讨了翻译的文化政治问题。

在原著的引进方面,大陆在2l世纪初开始引进后殖民主义代表性翻译理论家,如,韦努蒂、斯皮瓦克、尼南贾纳、罗宾逊、铁木志科等人的专著和论文集。在两套大型国外翻译研究成果丛书:。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共30种)”和“外研社翻译研究文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开放式结构,截至2007年10月已出27种)”中,从后殖民研究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约有七种,①为我国翻译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英文原版一手资料。

2.旅行的过程:理论的接纳和研究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大陆的研究情况与其著作的引进和翻译密切相关,体现该派理论进入大陆学界的译介和研究成果主要产生于2l世纪。各类文化研究和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了诸多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相关的研究文章。这与该派理论著作的引进和翻译是基本同步的。据

transmission)的

说法。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政治注重的是解释或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

平等的关系。

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是翻

译的一个老话题,在韦努蒂的译学理论中却得到了后殖民视角的引申。他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证明。英语

是世界上作为原文翻译得最多的语言,但它也是作为

译入语翻译得最少的语言。【6,显然。这是一种不平等的

翻译政治观:对外把英美文化价值观强加给他人,对内自我封闭并归化异域文化。因此他提倡异化法以限制英语世界。暴力性”的文化价值观。异化策略也被韦努蒂称作。抵抗”(resistancy),是一种不流畅的翻译风格,旨在通过突显原文的异质性身份,保护其不

受译人文化的支配。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1.旅行的媒介:著作的引进与翻译

随着20世纪∞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传人中国学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很快获得了传播的通道。中国大陆译介西方后殖民主义译论的重要论文被翻译成中

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统计,从2001年至2007年,

译介和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以及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翻译现象与译作的作品达172篇,其中核心期刊占55篇。而2001年以前介绍或论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作品一共还不到10篇。

据资料显示,早期一部分文章先后译介和评析了后殖

民主义代表性翻译理论家,如赛义德、霍米・巴巴、铁木志科和一些重要的理论思想。如巴西食人理论q);一部分

①这七部著作是:Sherry

Simon&Paul

St—Pierre,c地,,g/ngtheTerms:Translating

inthePostcolonialEra;R.aLvarez&

M.Vidal,Translation,PowerandSubversion;RogerEllis&LizOaldey—Brown,TranslationandturalPolitics

Nation:Towards口Cul-

ofEnglishness;DouglasRobinson,TranslationandEmpire:PostcolonialTheoriesExplained;Maria

Tymeczko。

Translation

PostcolonialContext:EarlyIrish

L蛔ature

inEnglish

Translation;Lawrence

Power.

Venuti,m

Transhtmr&Invisibil-

ity:AHistory

ofTranslation;M.Tymoczko&E.Gentzler。Translationand

・180・

文章则扼要评述近年来西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发展情况,廓清了有关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概念,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理论价值。②这些带有评介和导读性质的文章为译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运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打下了基础。随着一手资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更多地运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分析中国的翻译现象以及具体的翻译作品@,并总结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情况及其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④。

如果把2001年看作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进入中国大陆的重要时段,2005年则称得上是大陆译介和研究后

3.旅行的困境:理论的驳难与本土化

然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并非所到之

处一片喝彩。吕俊提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只注重批评,破坏力有余而对翻译理论的建设性却不够。很多研究者过分地夸大外部因素的作用,“把翻译活动完全置于被操控的地位”【I射,完全抹煞了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压抑了翻译活动的积极以及进步意义。陈志杰和潘华凌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只有人的因素介入,外部因素才能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后殖民主义翻译理

论不能“以所谓的‘集体无意识’抹煞个体译者的相对

独立性”。【13】

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一个小高潮。在<翻译与后现代性>

出版的这年。出现了三部颇有影响的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专著(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出版):

对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语境,学者

们也有较大的分歧。蔡新乐认为,自清末以降,汉语就一直处于后殖民状况,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文化帝国主义侵略的集中表现。对这种状况的破除,需要对翻译进行“再概念化”:恢复其民族化、个性化语言之中的多元形式;即共存态势之中的语言转化,语内与语际翻译向个性

费小平的<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一书

清理了贯穿于翻译中的权力层面,运用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与文化批评理论对中西语境中的翻译政治进行溯源追踪,着力讨论了“翻译中的性别政治”、“翻译的暴力政治与后殖民批评”两大问题,婵1最后还就翻译诗学的构建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韩子满的<文学翻译杂合研究>明确地“把杂合的概念引入到中国的文学翻译研究中”,¨o】从杂合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关系、文学翻译中的原文杂合与译文杂合、有关翻译的理论思考和全球化与翻译杂合等层面全面地研究了文学翻译中的各种杂合现象;孙会军的

化翻译的回归。【I"而胡德香则认为,后殖民翻译理论并不

完全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汉语并没有被真的。殖民”。我们需要分清。殖民化”与。现代化”两个概念,¨副而中国的文化和文学语言的现状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

面对“文化逆差”。如何让汉译英的作品在西方世界获得自己的声音。翻译理论家和译者总是在归化与异化的

<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对翻译中的。一些核心的概念进行讨

论”,¨¨以后殖民批评为理论工具、以差异性和普遍性的概念为切入点,揭示出在翻译活动中的政治倾向,并对中国当代译学研究的走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此书堪称同类综合性研究的代表作。

两难境地中徘徊。陈历明分析<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时,肯定了杨宪益夫妇的异化策略所呈现的一种非殖民化的对峙,以及霍克斯译文所凸显的。殖民者的凝视”及

背后的成因;(16’而王辉探讨辜鸿铭的‘中庸>译本时,则

肯定了辜氏的归化策略所体现的“反殖民”色彩与后殖民理论家主张的。异化”翻译大异其趣。【l"因此,运用后

①例如,马会娟<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概况——兼谈MariaTymoczko的翻译观),<中国翻译>,2001年第2期;朱刚

<政治词语词语政治——个赛义德后殖民主义个案研究>,<外国文学>,2002年第3期;王宁<叙述、文化定

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外国文学>,2002年第6期;蒋晓华<巴西的翻译:

“吃人”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其文化内涵>,<外国语>,2003年第1期。

⑦例如,李红满<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四Jll夕l,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中国翻译>,2003年第4期;费小平<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权力与反抗>,<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4期。

⑦例如,陈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胡天赋

<从人物的再现看赛译(水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色彩>,<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王辉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

第5期。

④例如,祝朝伟<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秦楠,范祥涛<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概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胡德香<后殖民理论

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O'l-国语>,2005年第4期;柳林<后殖民翻译研究的中国话语>,<中国翻译),2007

年第3期。

・181・

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汉英互译的翻译实践既要关注后殖民主义批评反映的普遍的意识形态基础和话语策略,又要区别性地考量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和汉语语言文化特点,不能将其理论简单地从一个语境复制到另一个语境。

海外华裔学者和翻译家,例如杜维明(TuWei—nling)、欧阳桢(Eugene

Chen

Eoyang)、叶维廉(wai—llm

Yip)、刘若愚(JamesL.Y.Uu)等。一方面对中国

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修养;另一方面,青

年时代的西学经历与学术训练让他们积累了对西方语言、文学、文化的深刻感悟。这种双重经验使他们最具有条件

将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西方的读者和学术界,并在

西方主流学术界和文化语境中以跨文化的视角去理解翻译活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不仅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学术

研究范式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客观认识自身文化状况的一个有效途径。

4.旅行的前景:理论的挖掘与应用

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似乎正“扬帆启程”,尚待“漫漫旅行”。在国外,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也只是刚刚起步。比起赛义德、斯皮瓦克等人的著作被译介的情况,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方面的重要著作放译成中文的屈指可数。在笔者看来,还有更多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相关联的论题可以被开发出来,也应当得到学界的重视:

第一,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继续旅行还有赖于对西方一手资料进行更多的引进与翻译。例如,麻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包括ElizabethB.Fitzpatrick,Julia

DeZavalia。Anita

Mannur等在内的一批学者都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国内译界对此却鲜有提及。同时,对一些国内译界已经耳

熟能详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例如罗宾逊、铁木志

科,以及他们的观点的研究,也尚待进一步梳理和深入。

第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应加强与其他理论流派的对话与交流。翻译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研究在印度、加拿大、爱尔兰、巴西等国的后殖民语境中产生,又受到解构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理论维系。这些国家和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学术上的持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诸多广阔的领域还有待开发,如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关系、港澳地区的后殖民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内部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等等。

第三,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建构翻译史方面的作用为我国学界所忽视。刘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理论,尤其是后殖民理论的贡献最为突出的领域,是学术史和学

科史的写作”。“。’王东风也有类似的观点,。引进后殖民翻

・182・

译研究范式对于我国反思中国的文化和翻译史,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l"例如,近代中国翻译活动主体和翻译对象的变化在后殖民理论那里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归化和异化之争具有强烈的政治、文化批判性;内部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把一国之内的民族矛盾和权力关系引进了后殖民译学领域,而当今大部分国别翻译史的编撰,牵涉到民族

之间的翻译,总是写得四平八稳,离后殖民研究思路还有

很大的一段距离。

三、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短短十余年的。旅行”

给中国译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权力关系介入对译本的研究,从翻译的政治考察翻译活动的本质,为翻译研究打开了崭新的视角,引起了思维惯性乃至学术范式的转变。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在文化转向的引导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主要体现在:译界的问题意识与主体意识急需被唤醒。以期寻求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平衡点,从而最终实现二元对立到双重言说的转换。

1.问题意识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当不具备自身紧迫的问题意识时,知识永远是身外之物”0(203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正确的理论,更是对现实问题的敏感。翻译是否可能建构新的文化立场。才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生命力所在。赛义德努力将美学分析还原到历史语境中,彰显帝国主义背景与文本生成的关联。这

种思维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不仅在于警觉西方对东方的误

读,更重要的是探求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东西方权力关系与译本生成和特征之间的关系。巴巴的理论则应该引起译界关注翻译活动在文化身份的解构、建构和重构中所起的作用。在全球化语境下,缺少的正是后殖民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异质性。因此,后殖民翻译需要“以边缘或属下国家语言的修辞性跨越原文狭小的地带,以在他者眼中略显扭

曲的形式进入都市国家广阔的文化空间,获得‘世界公

民’的生存权利”o[2l

2.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平衡点

。张扬差异而世俗性扩张却使差异日趋缩小,张扬民族精神而消费策略却使民族精神奄奄一息”。瞄’如何在保持自我的相对差异性的同时,向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普遍标准获得认同,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值得深思的问题。该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过高地估计了文化权力对翻译的影响,因为任何外在影响都必须通过译者才能起作用。同时,读者的作用也揭示了该理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1因此。脱离了个体的存在,宏观地谈普遍和差异的关系是没有意义的。翻译过程中的差异是在译者的翻译实践以及读者的阅读阐释中凸现的。如果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将不平等文化

中的个体主观能动性纳入研究范畴,把译者和读者作为平属,它们对霸权语言和文化的接受也不是被动的接’衡普遍性和差异性的支点,则可能向翻译活动的核心部分受”0[243汉语本身的内涵和思维方式并没有在英语这种当靠近,对翻译活动更具有指导意义。

今世界最具“霸权”的语言面前失去自我。翻译恰恰充3.二元对立到双重言说的转换

当了这种抵制的工具,而抵制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双重言

与民族国家不同,文化是超越国界的。在后殖民主义说。引进的西方理论话语已经变形并被。汉化”,进而产

潮流促成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下,文化双重性生一种新的意义,这种新的意义反过来又影响了西方。因提醒我们注意在不同文化的共处和互融中创新的可能。在此,存在于文化。殖民化”和。非殖民化”的二元对立当今的后帝国主义时代,文化的影响力并不一定与政治和应该消除。正如罗宾逊所言,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

军事支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更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双重性共是殖民化的途径,也是解殖民化的工具”。哺’后殖民主义

存的一面,而非冲突的一面。。第二和第三世界的语言和翻译理论这个工具千里迢迢旅行到中国后,该怎么运用,文化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从属地位并不意味着被动的从

还有待译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爱德华・w・赛义德.理论旅行【A].赛义德自选集(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38.(2】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3.[3)TejaswiniNiranjana,Sitting

Translation:Hiswry,Post—Structuralism,andthe

ColonialContext,BerkeleyandLos.Angeles,

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2.P.2.

[4](7)[20)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77.1.1.

[5)Sherry

Simon,Genderin

Translation:CulturalIdentityandthePoliticsofTran.vmlssion,London&NewYork:Routledge,

1998.p.17.

(6]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Sh锄gllai:ShaIl曲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

Press,2004.po12.

(8](21)(24)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16.[9)费小平.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16.

(10)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0.

[11]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1.

[12)吕俊。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2002,(5),(13)[23)陈志杰,潘华凌.凸显差异,诉求普遍——评孙会军博士的翻译理论专著<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

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6,(6).

【14)蔡新乐.后殖民状况下还有翻译吗?——“翻译”的再概念化简论[J].中国比较文学,2002,(4).

[15]胡德香.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国语,2005,(4).

[16)陈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7)王辉.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8)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6.[19)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4).

[22)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32.

【25)DDugl船Robinson,TranslationandEmpire:PoacolonialTheoriesExplain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Re-

searchPress,2006.P.31.

(责任编辑:尹富)

・18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陈橙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社会科学研究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8,(6)0次

参考文献(36条)

1.这七部著作是:Sherry Simon & Paul St-Pierre,Changing the Terms:Translating in the Postcolonial Era;R.aLvarez & M.Vidal,Translation,Power and Subversion; Roger Ellis & Liz Oaidey-Brown,Translation andNation:Towards a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ness; Douglas Robinson,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aria Tymoczko,Translation a Postcolonial Context:Early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Translation; M.Tymoczko & E.Gentzler,Translation and Power

2.马会娟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概况--兼谈Maria Tymoczko的翻译观[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1(02)3.朱刚 政治词语词语政治--个赛义德后殖民主义个案研究[期刊论文]-外国文学 2002(03)

4.王宁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期刊论文]-外国文学 2002(06)5.蒋晓华 巴西的翻译:"吃人"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其文化内涵[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3(01)6.李红满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01)7.王东风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3(04)

8.费小平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权力与反抗[期刊论文]-中国比较文学 2003(04)

9.陈历明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06)

10.胡天赋 从人物的再现看赛泽水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色彩[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11.王辉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1)

12.严晓江 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05)

13.祝朝伟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02)

14.秦楠.范祥涛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概评[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15.胡德香 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5(04)16.柳林 后殖民翻译研究的中国话语[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7(03)17.爱德华·W·赛义德.马海良 理论旅行 199918.汪民安 文化研究关键词 2007

19.Tejaswini Niranjana Sitting Translation:History,Post-Structuralism,and the ColonialContext,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199220.许宝强.袁伟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 2001

21.Sherry Simon 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199822.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200423.陈永国 翻译与后现代性 2005

24.费小平 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2005

25.韩子满 文学翻译杂合研究 2005

26.孙会军 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2005

27.吕俊 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期刊论文]-外国语2002(05)

28.陈志杰.潘华凌 凸显差异,诉求普遍--评孙会军博士的翻译理论专著

29.蔡新乐 后殖民状况下还有翻译吗?--"翻译"的再概念化简论[期刊论文]-中国比较文学 2002(04)30.胡德香 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5(04)

31.陈历明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的两个英译本[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06)32.王辉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译本[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1)33.刘禾 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 1999

34.王东风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3(04)35.王岳川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 1999

36.Douglas Robinson 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2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yj200806031.aspx

授权使用:长沙理工大学(cslgdx),授权号:51fe2be3-9ca3-47e5-ae5c-9e9201532888

下载时间:2011年2月22日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摘要】

赛义德的“旅行理论”阐述了理论运动进程中被借用、接受和改造的历史脉络。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发轫于西方的政治与文化环境,通过其著作的引进与翻译开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并经历了理论的接纳与研究、驳难与本土化、挖掘与运用等一系列过程。从权力关系介入对译本的研究,从翻译的政治考察翻译活动的本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研究打开了崭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理论旅行;西方;中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1046[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6-0179-05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得益于各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谈到理论和观念的移植、转移、流通和交换时。爱德华・W・赛义德(EdwardW.Said)提出,任何理论或观念的旅行过程都包含三至四个阶段:首先,有个起点,或类似起点的一个发轫环境,使观念得以生发或进入话语。第二。有一段得以穿行的距离,一个穿越各种文本压力的通

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

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中影

响最大的一支是以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印度裔美国学者盖娅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和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HomiBhablla)为代表的“三剑客”。(2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反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延续80年代以来

道,使观念从前面的时空点移向后面的时空点,重新凸显

出来。第三,有一些条件,不妨称之为接纳条件或作为接纳所不可避免之一部分的抵制条件。正是这些条件才使被移植的理论或观念无论显得多么异样,也能得到引进或容忍。第四。完全(或部分)地被容纳(或吸收)的观念因其在新时空中的新位置和新用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赛义德的“旅行理论”(TravelingTheory)作为一种隐喻象征,阐述了理论在全球化环境中从一地向另一地运动进程中被借用、接受和改造的历史脉络。因此,根据“旅行理论”来考察和分析西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其独有的研究路径——权力关系的透视——介入到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文本的研究。其代表

人物除了。三剑客”,还包括特贾斯维里・尼南贾纳(10jaswiniNiranjana)、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Robinson)、谢莉・西蒙(SherrySimon)、玛利亚・铁木志科(MariaTymoczko)、德・坎坡斯(HaraldodeCampos)兄弟,等等。他们围绕“权力关系”、“翻译的政治”、。归化与异化”等核心问题,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翻译与文化政治

国的旅行过程,可以对中国译界的发展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环境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

问题。

权力关系(power地Jations)是翻译研究与后殖民主义

(作者简介)陈橙,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179・

理论的核心交点。赛义德借鉴福柯的“话语理论”和葛

兰西的“霸权理论”,揭示出东方主义话语背后的东西方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和霸权关系。尼南贾纳在研究关于翻译活动中不平等权力关系和译作功能时,关注的焦点在于英译的作品是如何被殖民主义强权者利用,以构建一种经过重写的。东方”形象,并指出翻译从来就是展现各种语言、文化和种族之间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场

文的成果较早集中体现在2001年由许宝强、袁伟选编的<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一书中。书中收集了中国学者所译的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想家的文章,如福柯、胡克斯、尼南贾纳、刘禾、斯皮瓦克、西蒙、韦努蒂,等等。这些文章直接或间接地讨论了翻译和文化政治的关系问题,这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引进中国的初期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导读作用。同时,孙歌为此书撰写的“前言”为“翻译

域,其本质是一种政治行为。通过解读印度殖民者的文本

和译本,她认为翻译体现了殖民主义操控下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H’

翻译的政治(the

politicsof

的政治”这一。大陆学人思考中的一个盲点”H’开启了讨

论的大门。

继<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一书后,2005年由陈永国

translation)是斯皮瓦克于

intheTeaching

主编的<翻译与后现代性>是译介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又一力作,其中包含了后殖民翻译理论家斯皮瓦克、西蒙、韦努蒂等的代表性文章(所选篇目与<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有所不同)。在代序“翻译的文化政治”¨’中,陈永

1993年在<局外的教学机器>(Outs/de

Ma・

chine)一书中提出的命题,【.1主要指向翻译在两种不同文

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呈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主观因素涉及译者的能力、身份、操纵策略与组织方式,客观因素则是含媒体、出版社、期刊等在内的赞助人制度、作为成果的译作以及暴力与挪用等层面。西蒙在<翻译的性别:}(Gender饥Translation)中也提出翻译的政治的论题,只是采用了“传译的政治”u1(thepolities

0f

国从差异与同一性、界限与越界、身体与爱欲、征服与抵

制以及全球言论场上的双重言说等方面探讨了翻译的文化政治问题。

在原著的引进方面,大陆在2l世纪初开始引进后殖民主义代表性翻译理论家,如,韦努蒂、斯皮瓦克、尼南贾纳、罗宾逊、铁木志科等人的专著和论文集。在两套大型国外翻译研究成果丛书:。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共30种)”和“外研社翻译研究文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开放式结构,截至2007年10月已出27种)”中,从后殖民研究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约有七种,①为我国翻译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英文原版一手资料。

2.旅行的过程:理论的接纳和研究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大陆的研究情况与其著作的引进和翻译密切相关,体现该派理论进入大陆学界的译介和研究成果主要产生于2l世纪。各类文化研究和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了诸多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相关的研究文章。这与该派理论著作的引进和翻译是基本同步的。据

transmission)的

说法。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政治注重的是解释或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

平等的关系。

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是翻

译的一个老话题,在韦努蒂的译学理论中却得到了后殖民视角的引申。他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证明。英语

是世界上作为原文翻译得最多的语言,但它也是作为

译入语翻译得最少的语言。【6,显然。这是一种不平等的

翻译政治观:对外把英美文化价值观强加给他人,对内自我封闭并归化异域文化。因此他提倡异化法以限制英语世界。暴力性”的文化价值观。异化策略也被韦努蒂称作。抵抗”(resistancy),是一种不流畅的翻译风格,旨在通过突显原文的异质性身份,保护其不

受译人文化的支配。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1.旅行的媒介:著作的引进与翻译

随着20世纪∞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传人中国学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很快获得了传播的通道。中国大陆译介西方后殖民主义译论的重要论文被翻译成中

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统计,从2001年至2007年,

译介和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以及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翻译现象与译作的作品达172篇,其中核心期刊占55篇。而2001年以前介绍或论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作品一共还不到10篇。

据资料显示,早期一部分文章先后译介和评析了后殖

民主义代表性翻译理论家,如赛义德、霍米・巴巴、铁木志科和一些重要的理论思想。如巴西食人理论q);一部分

①这七部著作是:Sherry

Simon&Paul

St—Pierre,c地,,g/ngtheTerms:Translating

inthePostcolonialEra;R.aLvarez&

M.Vidal,Translation,PowerandSubversion;RogerEllis&LizOaldey—Brown,TranslationandturalPolitics

Nation:Towards口Cul-

ofEnglishness;DouglasRobinson,TranslationandEmpire:PostcolonialTheoriesExplained;Maria

Tymeczko。

Translation

PostcolonialContext:EarlyIrish

L蛔ature

inEnglish

Translation;Lawrence

Power.

Venuti,m

Transhtmr&Invisibil-

ity:AHistory

ofTranslation;M.Tymoczko&E.Gentzler。Translationand

・180・

文章则扼要评述近年来西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发展情况,廓清了有关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概念,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理论价值。②这些带有评介和导读性质的文章为译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运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打下了基础。随着一手资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更多地运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分析中国的翻译现象以及具体的翻译作品@,并总结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情况及其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④。

如果把2001年看作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进入中国大陆的重要时段,2005年则称得上是大陆译介和研究后

3.旅行的困境:理论的驳难与本土化

然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并非所到之

处一片喝彩。吕俊提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只注重批评,破坏力有余而对翻译理论的建设性却不够。很多研究者过分地夸大外部因素的作用,“把翻译活动完全置于被操控的地位”【I射,完全抹煞了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压抑了翻译活动的积极以及进步意义。陈志杰和潘华凌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只有人的因素介入,外部因素才能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后殖民主义翻译理

论不能“以所谓的‘集体无意识’抹煞个体译者的相对

独立性”。【13】

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一个小高潮。在<翻译与后现代性>

出版的这年。出现了三部颇有影响的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专著(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出版):

对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语境,学者

们也有较大的分歧。蔡新乐认为,自清末以降,汉语就一直处于后殖民状况,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文化帝国主义侵略的集中表现。对这种状况的破除,需要对翻译进行“再概念化”:恢复其民族化、个性化语言之中的多元形式;即共存态势之中的语言转化,语内与语际翻译向个性

费小平的<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一书

清理了贯穿于翻译中的权力层面,运用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与文化批评理论对中西语境中的翻译政治进行溯源追踪,着力讨论了“翻译中的性别政治”、“翻译的暴力政治与后殖民批评”两大问题,婵1最后还就翻译诗学的构建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韩子满的<文学翻译杂合研究>明确地“把杂合的概念引入到中国的文学翻译研究中”,¨o】从杂合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关系、文学翻译中的原文杂合与译文杂合、有关翻译的理论思考和全球化与翻译杂合等层面全面地研究了文学翻译中的各种杂合现象;孙会军的

化翻译的回归。【I"而胡德香则认为,后殖民翻译理论并不

完全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汉语并没有被真的。殖民”。我们需要分清。殖民化”与。现代化”两个概念,¨副而中国的文化和文学语言的现状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

面对“文化逆差”。如何让汉译英的作品在西方世界获得自己的声音。翻译理论家和译者总是在归化与异化的

<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对翻译中的。一些核心的概念进行讨

论”,¨¨以后殖民批评为理论工具、以差异性和普遍性的概念为切入点,揭示出在翻译活动中的政治倾向,并对中国当代译学研究的走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此书堪称同类综合性研究的代表作。

两难境地中徘徊。陈历明分析<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时,肯定了杨宪益夫妇的异化策略所呈现的一种非殖民化的对峙,以及霍克斯译文所凸显的。殖民者的凝视”及

背后的成因;(16’而王辉探讨辜鸿铭的‘中庸>译本时,则

肯定了辜氏的归化策略所体现的“反殖民”色彩与后殖民理论家主张的。异化”翻译大异其趣。【l"因此,运用后

①例如,马会娟<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概况——兼谈MariaTymoczko的翻译观),<中国翻译>,2001年第2期;朱刚

<政治词语词语政治——个赛义德后殖民主义个案研究>,<外国文学>,2002年第3期;王宁<叙述、文化定

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外国文学>,2002年第6期;蒋晓华<巴西的翻译:

“吃人”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其文化内涵>,<外国语>,2003年第1期。

⑦例如,李红满<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四Jll夕l,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中国翻译>,2003年第4期;费小平<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权力与反抗>,<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4期。

⑦例如,陈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胡天赋

<从人物的再现看赛译(水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色彩>,<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王辉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

第5期。

④例如,祝朝伟<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秦楠,范祥涛<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概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胡德香<后殖民理论

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O'l-国语>,2005年第4期;柳林<后殖民翻译研究的中国话语>,<中国翻译),2007

年第3期。

・181・

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汉英互译的翻译实践既要关注后殖民主义批评反映的普遍的意识形态基础和话语策略,又要区别性地考量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和汉语语言文化特点,不能将其理论简单地从一个语境复制到另一个语境。

海外华裔学者和翻译家,例如杜维明(TuWei—nling)、欧阳桢(Eugene

Chen

Eoyang)、叶维廉(wai—llm

Yip)、刘若愚(JamesL.Y.Uu)等。一方面对中国

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修养;另一方面,青

年时代的西学经历与学术训练让他们积累了对西方语言、文学、文化的深刻感悟。这种双重经验使他们最具有条件

将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西方的读者和学术界,并在

西方主流学术界和文化语境中以跨文化的视角去理解翻译活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不仅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学术

研究范式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客观认识自身文化状况的一个有效途径。

4.旅行的前景:理论的挖掘与应用

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似乎正“扬帆启程”,尚待“漫漫旅行”。在国外,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也只是刚刚起步。比起赛义德、斯皮瓦克等人的著作被译介的情况,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方面的重要著作放译成中文的屈指可数。在笔者看来,还有更多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相关联的论题可以被开发出来,也应当得到学界的重视:

第一,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继续旅行还有赖于对西方一手资料进行更多的引进与翻译。例如,麻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包括ElizabethB.Fitzpatrick,Julia

DeZavalia。Anita

Mannur等在内的一批学者都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国内译界对此却鲜有提及。同时,对一些国内译界已经耳

熟能详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例如罗宾逊、铁木志

科,以及他们的观点的研究,也尚待进一步梳理和深入。

第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应加强与其他理论流派的对话与交流。翻译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研究在印度、加拿大、爱尔兰、巴西等国的后殖民语境中产生,又受到解构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理论维系。这些国家和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学术上的持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诸多广阔的领域还有待开发,如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关系、港澳地区的后殖民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内部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等等。

第三,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建构翻译史方面的作用为我国学界所忽视。刘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理论,尤其是后殖民理论的贡献最为突出的领域,是学术史和学

科史的写作”。“。’王东风也有类似的观点,。引进后殖民翻

・182・

译研究范式对于我国反思中国的文化和翻译史,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l"例如,近代中国翻译活动主体和翻译对象的变化在后殖民理论那里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归化和异化之争具有强烈的政治、文化批判性;内部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把一国之内的民族矛盾和权力关系引进了后殖民译学领域,而当今大部分国别翻译史的编撰,牵涉到民族

之间的翻译,总是写得四平八稳,离后殖民研究思路还有

很大的一段距离。

三、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短短十余年的。旅行”

给中国译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权力关系介入对译本的研究,从翻译的政治考察翻译活动的本质,为翻译研究打开了崭新的视角,引起了思维惯性乃至学术范式的转变。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在文化转向的引导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主要体现在:译界的问题意识与主体意识急需被唤醒。以期寻求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平衡点,从而最终实现二元对立到双重言说的转换。

1.问题意识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当不具备自身紧迫的问题意识时,知识永远是身外之物”0(203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正确的理论,更是对现实问题的敏感。翻译是否可能建构新的文化立场。才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生命力所在。赛义德努力将美学分析还原到历史语境中,彰显帝国主义背景与文本生成的关联。这

种思维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不仅在于警觉西方对东方的误

读,更重要的是探求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东西方权力关系与译本生成和特征之间的关系。巴巴的理论则应该引起译界关注翻译活动在文化身份的解构、建构和重构中所起的作用。在全球化语境下,缺少的正是后殖民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异质性。因此,后殖民翻译需要“以边缘或属下国家语言的修辞性跨越原文狭小的地带,以在他者眼中略显扭

曲的形式进入都市国家广阔的文化空间,获得‘世界公

民’的生存权利”o[2l

2.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平衡点

。张扬差异而世俗性扩张却使差异日趋缩小,张扬民族精神而消费策略却使民族精神奄奄一息”。瞄’如何在保持自我的相对差异性的同时,向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普遍标准获得认同,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值得深思的问题。该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过高地估计了文化权力对翻译的影响,因为任何外在影响都必须通过译者才能起作用。同时,读者的作用也揭示了该理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1因此。脱离了个体的存在,宏观地谈普遍和差异的关系是没有意义的。翻译过程中的差异是在译者的翻译实践以及读者的阅读阐释中凸现的。如果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将不平等文化

中的个体主观能动性纳入研究范畴,把译者和读者作为平属,它们对霸权语言和文化的接受也不是被动的接’衡普遍性和差异性的支点,则可能向翻译活动的核心部分受”0[243汉语本身的内涵和思维方式并没有在英语这种当靠近,对翻译活动更具有指导意义。

今世界最具“霸权”的语言面前失去自我。翻译恰恰充3.二元对立到双重言说的转换

当了这种抵制的工具,而抵制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双重言

与民族国家不同,文化是超越国界的。在后殖民主义说。引进的西方理论话语已经变形并被。汉化”,进而产

潮流促成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下,文化双重性生一种新的意义,这种新的意义反过来又影响了西方。因提醒我们注意在不同文化的共处和互融中创新的可能。在此,存在于文化。殖民化”和。非殖民化”的二元对立当今的后帝国主义时代,文化的影响力并不一定与政治和应该消除。正如罗宾逊所言,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

军事支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更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双重性共是殖民化的途径,也是解殖民化的工具”。哺’后殖民主义

存的一面,而非冲突的一面。。第二和第三世界的语言和翻译理论这个工具千里迢迢旅行到中国后,该怎么运用,文化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从属地位并不意味着被动的从

还有待译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爱德华・w・赛义德.理论旅行【A].赛义德自选集(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38.(2】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3.[3)TejaswiniNiranjana,Sitting

Translation:Hiswry,Post—Structuralism,andthe

ColonialContext,BerkeleyandLos.Angeles,

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2.P.2.

[4](7)[20)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77.1.1.

[5)Sherry

Simon,Genderin

Translation:CulturalIdentityandthePoliticsofTran.vmlssion,London&NewYork:Routledge,

1998.p.17.

(6]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Sh锄gllai:ShaIl曲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

Press,2004.po12.

(8](21)(24)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16.[9)费小平.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16.

(10)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0.

[11]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1.

[12)吕俊。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2002,(5),(13)[23)陈志杰,潘华凌.凸显差异,诉求普遍——评孙会军博士的翻译理论专著<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

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6,(6).

【14)蔡新乐.后殖民状况下还有翻译吗?——“翻译”的再概念化简论[J].中国比较文学,2002,(4).

[15]胡德香.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国语,2005,(4).

[16)陈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7)王辉.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8)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6.[19)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4).

[22)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32.

【25)DDugl船Robinson,TranslationandEmpire:PoacolonialTheoriesExplain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Re-

searchPress,2006.P.31.

(责任编辑:尹富)

・18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陈橙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社会科学研究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08,(6)0次

参考文献(36条)

1.这七部著作是:Sherry Simon & Paul St-Pierre,Changing the Terms:Translating in the Postcolonial Era;R.aLvarez & M.Vidal,Translation,Power and Subversion; Roger Ellis & Liz Oaidey-Brown,Translation andNation:Towards a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ness; Douglas Robinson,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aria Tymoczko,Translation a Postcolonial Context:Early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Translation; M.Tymoczko & E.Gentzler,Translation and Power

2.马会娟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概况--兼谈Maria Tymoczko的翻译观[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1(02)3.朱刚 政治词语词语政治--个赛义德后殖民主义个案研究[期刊论文]-外国文学 2002(03)

4.王宁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期刊论文]-外国文学 2002(06)5.蒋晓华 巴西的翻译:"吃人"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其文化内涵[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3(01)6.李红满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01)7.王东风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3(04)

8.费小平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权力与反抗[期刊论文]-中国比较文学 2003(04)

9.陈历明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06)

10.胡天赋 从人物的再现看赛泽水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色彩[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11.王辉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1)

12.严晓江 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05)

13.祝朝伟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02)

14.秦楠.范祥涛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概评[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15.胡德香 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5(04)16.柳林 后殖民翻译研究的中国话语[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7(03)17.爱德华·W·赛义德.马海良 理论旅行 199918.汪民安 文化研究关键词 2007

19.Tejaswini Niranjana Sitting Translation:History,Post-Structuralism,and the ColonialContext,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199220.许宝强.袁伟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 2001

21.Sherry Simon 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199822.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200423.陈永国 翻译与后现代性 2005

24.费小平 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2005

25.韩子满 文学翻译杂合研究 2005

26.孙会军 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2005

27.吕俊 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期刊论文]-外国语2002(05)

28.陈志杰.潘华凌 凸显差异,诉求普遍--评孙会军博士的翻译理论专著

29.蔡新乐 后殖民状况下还有翻译吗?--"翻译"的再概念化简论[期刊论文]-中国比较文学 2002(04)30.胡德香 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5(04)

31.陈历明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的两个英译本[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06)32.王辉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译本[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1)33.刘禾 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 1999

34.王东风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3(04)35.王岳川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 1999

36.Douglas Robinson 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2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yj200806031.aspx

授权使用:长沙理工大学(cslgdx),授权号:51fe2be3-9ca3-47e5-ae5c-9e9201532888

下载时间:2011年2月22日


相关内容

  • 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上)
  • 英语知识 一. 多元系统论的起源 翻译的多元系统论的创始人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伊塔马" 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作为波特诗学与符号学研究所(Porter Institute for Poetics and Semiotics)的创始人之一,佐哈尔曾担任Poet ...

  • 媒介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 媒介学 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它研究的重心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一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国去的.梵·第根认为:在两国文学交换之形态间,我们应该让一个地位--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地位--给促进一种外国文学所有的著作 ...

  • 读美国作家杰克_伦敦的_生火_
  • 读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生火> 韦少华 广西工学院外语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杰克.伦敦世界观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分析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语言特色及象征意义. [关键词] 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象征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12 ...

  • 解构主义学派1
  • 1992年漓江出版社的编辑找到董燕生,邀请他重新翻译<堂吉诃德>.当时,杨绛版的<堂吉诃德>面世已经14年.在<听杨绛谈往事>中,杨绛曾经回忆翻译这部72万字的译著前后经历整整二十年时间.为了以读懂原著,杨绛从1958年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61年着手翻译,&qu ...

  •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The Interpr ...

  • 中国翻译儿童文学简论
  • 中国翻译儿童文学简论 魏雪梅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是从翻译西方文学开始的,翻译文学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萌发,发展和兴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的翻译源于晚清,一百年来,儿童文学的翻译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兴盛与发展,建国后的繁荣与曲折,文革期间的惨淡与凋零,改革开放后的重生与发展,直至今日成为中国文学园地 ...

  •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范例1
  • 论文参考题目(一) 1.<红字>中海丝特·白兰不理智的一面(TheIrrationalSideofHesterPrynneofTheScarletLetter) 2.<董贝父子>中的矛盾冲突(TheConflictinDonbeyandSon) 3.论文化不同对联想意义及翻译 ...

  • 日语专业培养方案
  • 贵州大学2011本科人才 日语专业培养方案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日语在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日语复合型人才. *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受到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 ...

  •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助推
  •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助推"中国话语" 演讲人:曹顺庆 演讲地点:四川大学 演讲时间:2016年2月 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比较文学著作 演讲人与余光中夫妇合影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先驱吴宓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