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三峡阅读答案

(2007·重庆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觉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了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个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2003年2月4日

(1)“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

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略

解析:

(1)①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②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对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2)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3)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4)1)不矛盾。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2007·重庆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觉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了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个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2003年2月4日

(1)“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

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略

解析:

(1)①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②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对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2)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3)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4)1)不矛盾。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相关内容

  • 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 阅读题的解题方法(熊shaohua)(2008-10-24 20:59:11)标签:教育 分类:学科专题 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试卷的命制都有一个细目表,其内容都是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编制的.所以,围绕<考试说明>来进行阅读训练就很有必要,与此同时,研究近三年的考试卷,可以 ...

  •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复习使用资料合集(所有单元)
  • 1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归纳 一.常识部分: 1. 作家作品: <巴东三峡>的作者是刘大杰(1904--1977),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周庄水韵>的作者是赵丽宏,是当代作家,本文选自<散文选刊&g ...

  •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 (2015安顺市)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回答13-17题.(18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 ...

  • 长江三峡和三峡工程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6-15题.(15分) 长江三峡和三峡工程 ①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全世界第三长河,它的源头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汇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 ②当长江流至四川东部的奉节时,便冲开崇山峻岭奔腾而下,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 ...

  • [三峡博物馆]阅读附答案
  • 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 ...

  • [三峡]比较阅读及答案[1][1]
  • 三峡比较阅读 (一)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节选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 ...

  • 三峡郦道元阅读答案
  • (二) (8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 ...

  • 古诗赏析七年级下册
  • (一)阅读<范式守信>,回答12-15题.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 ...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阅读附答案
  •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