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教 师:胡晓杰

单 位:芦台一中

联系方式:022-6911693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通讯地址: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中

邮政编码:301500

《拟行路难》(其四)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我们选修课程的第一个脚印。对于诗歌欣赏部分的学习我们先从书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入手,使学生在大致了解古代诗歌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能够贯串起学过的作家作品及其风格流派,再从探究诗旨、把握诗境、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去鉴赏诗歌,这样有助于初学者对诗歌地学习和掌握。

“诗歌之部”的第一单元“赏析指导”中介绍了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教学中参考借鉴“赏析示例”,围绕探究诗旨的中心,允许学生多元性、开放性地解读作品。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 和“相关链接”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提示赏析方法并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拟行路难》,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比兴”的手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读,探究诗旨

2、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不称意处十之八九,李白选择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不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如梦,早在南朝时的鲍照又是怎样的面对呢?

二、朗读

1、自由读,读懂诗歌大意

要求:

⑴明确体裁(多媒体展示)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其主旨多有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本篇是第四首。

⑵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借助“探究·讨论”第一题的诵读提示

三、整体感知

1、思考讨论,说一说你读懂的诗人情感是什么?找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示范读。 学生思路:诗中充满了哀愁,压抑矛盾的痛苦,是郁愤之情

四、赏析全诗

要求: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领悟并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探究诗旨。

1、诗文中抒发诗人人生郁愤之情,作者为什么开篇先从水写起?这里使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会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所决定。

2、诗人开篇感慨社会人生的不公,如果是你你将如何对待?使人有时如何对待的呢?学生讨论回答,试着阐明自己的理由。

明确:诗人借酒自宽,举杯歌路难,悲怆难抑。

提示:在第三联中,诗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

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3、细微之处见真情。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悲怆难抑的诗人内心世界有怎样的变化呢?

明确:欲说还休,矛盾郁愤。

提示: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第八句):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4、以上我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主观感受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以意逆志”鉴赏诗歌的方法对我们的帮助。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诗人如此矛盾郁愤不敢言呢?学生很容易地想到“知人论世”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多媒体展示)

⑴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⑵作者信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⑶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导致诗人内心及其矛盾郁愤。

5、我们惊叹诗人内心深处矛盾郁愤啊,诗人也慨叹自己的人生命数,那么诗歌第二联中提到的“命”是指什么?关照全诗,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通过第四句的反问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样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6、分析赏析后,再读诗歌

教师总结

诗歌开头似乎是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在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诗歌的前两联言不当愁;第三联借酒消愁,然而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用一个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 “不敢言”痛苦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今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所以现在只要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七、布置作业

回想我们学过的诗文,体会怀才不遇的文人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谈一谈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诗歌背诵量,但大多数人在诗歌鉴赏处不能有较清晰的思路与较好的鉴赏方法。缺乏多元、开放、自主赏析。在引导思路鼓励自主多元赏析,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相辅相成,联系作者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的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知人论世学生很容易把握运用,而“以意逆志”对学生而言有些难度。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过程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古诗,对那些意象的解读,探究意旨、作者情感,要避免避免望文生义。但对于学生的新的解法,在肯定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促其真正理解。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教 师:胡晓杰

单 位:芦台一中

联系方式:022-6911693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通讯地址: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中

邮政编码:301500

《拟行路难》(其四)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我们选修课程的第一个脚印。对于诗歌欣赏部分的学习我们先从书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入手,使学生在大致了解古代诗歌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能够贯串起学过的作家作品及其风格流派,再从探究诗旨、把握诗境、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去鉴赏诗歌,这样有助于初学者对诗歌地学习和掌握。

“诗歌之部”的第一单元“赏析指导”中介绍了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教学中参考借鉴“赏析示例”,围绕探究诗旨的中心,允许学生多元性、开放性地解读作品。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 和“相关链接”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提示赏析方法并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拟行路难》,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比兴”的手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读,探究诗旨

2、理解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不称意处十之八九,李白选择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不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如梦,早在南朝时的鲍照又是怎样的面对呢?

二、朗读

1、自由读,读懂诗歌大意

要求:

⑴明确体裁(多媒体展示)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其主旨多有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本篇是第四首。

⑵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借助“探究·讨论”第一题的诵读提示

三、整体感知

1、思考讨论,说一说你读懂的诗人情感是什么?找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示范读。 学生思路:诗中充满了哀愁,压抑矛盾的痛苦,是郁愤之情

四、赏析全诗

要求: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领悟并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探究诗旨。

1、诗文中抒发诗人人生郁愤之情,作者为什么开篇先从水写起?这里使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会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所决定。

2、诗人开篇感慨社会人生的不公,如果是你你将如何对待?使人有时如何对待的呢?学生讨论回答,试着阐明自己的理由。

明确:诗人借酒自宽,举杯歌路难,悲怆难抑。

提示:在第三联中,诗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

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3、细微之处见真情。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悲怆难抑的诗人内心世界有怎样的变化呢?

明确:欲说还休,矛盾郁愤。

提示: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第八句):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4、以上我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主观感受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以意逆志”鉴赏诗歌的方法对我们的帮助。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诗人如此矛盾郁愤不敢言呢?学生很容易地想到“知人论世”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多媒体展示)

⑴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⑵作者信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⑶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导致诗人内心及其矛盾郁愤。

5、我们惊叹诗人内心深处矛盾郁愤啊,诗人也慨叹自己的人生命数,那么诗歌第二联中提到的“命”是指什么?关照全诗,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通过第四句的反问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样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6、分析赏析后,再读诗歌

教师总结

诗歌开头似乎是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在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诗歌的前两联言不当愁;第三联借酒消愁,然而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用一个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 “不敢言”痛苦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今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所以现在只要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七、布置作业

回想我们学过的诗文,体会怀才不遇的文人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谈一谈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诗歌背诵量,但大多数人在诗歌鉴赏处不能有较清晰的思路与较好的鉴赏方法。缺乏多元、开放、自主赏析。在引导思路鼓励自主多元赏析,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相辅相成,联系作者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的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知人论世学生很容易把握运用,而“以意逆志”对学生而言有些难度。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过程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古诗,对那些意象的解读,探究意旨、作者情感,要避免避免望文生义。但对于学生的新的解法,在肯定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促其真正理解。


相关内容

  •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 ...

  • 拟行路难(其四)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 ...

  • 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论文
  • 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比较赏析 [摘要]左思<咏史>(其二)与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是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作,却因为相似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相似的境遇,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比赏析,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两首诗作的意蕴. [关键 ...

  • [拟行路难(其四)][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学习要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关于鲍照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 ...

  • 拟行路难学生版
  • <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 .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 .能分析文中 " 比兴 " ...

  • 拟行路难答案
  • <拟行路难>导学案答案 预习案答案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2.诗人愁什么?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 3. 诗人是如何解愁的? 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 4.愁的结果是怎样?吞声踯躅不敢言. 5.这首诗 ...

  • 李白的诗(共979首)
  • 李白诗词全集(979首全) <将进酒><静夜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赠汪伦><行路难><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l ...

  • 关于描写雪的诗句大全
  • 2012-12-24 15:3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 标签: 话题作文 作文范文 ] 小编准备了关于描写雪的诗句大全,以供各位同学了解与雪相关的古诗和妙句,希望关于描写雪的诗句大全对于同学们描写雪相关的作文有所帮助,我们一起徜徉在古诗句的意蕴中吧!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 ...

  •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默写试题
  • 古代诗歌散文名篇名句默写(选修)1 1. ,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湘夫人>) 2.帝子降兮北渚, ._________ 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3.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 流. , ?(鲍照<拟行路难>) 4.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