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
中学生物课程导入的方法及作用
作者姓名 许志环
指导教师姓名 顾蔚
学科专业 生物研修班
提交论文日期 二零一一年三月
中学生物课程导入的方法及作用
许志环
(吴起县第一中学 延安吴起 717600)
摘要:生物学课程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导入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依据具体的课堂内容选用适宜的课程导入方法,有激情的导入一节课。
关键词:初中生物 生物学课程导入方法 兴趣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学生“学”的关键。好的导入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常采用以下几种课程导入方法。
1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多种多样生物教学资源中,故事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教师借助故事导课,既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能使学生精神焕发,求知欲增强。
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时,首先给学生讲述“超生游击队”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女主人公一连生了3个女孩,第4胎一定是男孩吗?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教师设置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一节中,讲述爱因斯坦的逸事:有一位著名的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了,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同学们不禁想:如果他们真的结婚了,她能梦想成真吗?
任何一个有趣的故事,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巧妙的将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与某些有
趣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课程积极主动的学习。
2 设疑导入,引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往往由问题引发,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食物链”概念时,首先从先前讲过的“树、昆虫的幼虫、啄木鸟这三者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入手,提出两个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给这种关系下个定义?(2)如何表示这种关系?学生踊跃回答。第一个问题,课本中有食物链的概念,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第二个问题就有很多种答案了。有的学生回答是“树→昆虫的幼虫→啄木鸟”,有的是“树←昆虫的幼虫←啄木鸟”等等,教师把所有的答案都抄到黑板上让学生判断,结果学生一致认为正确答案是“树→昆虫的幼虫→啄木鸟”,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明白了“→”是指向捕食者,同时也表示了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问学生“昆虫→青蛙→蛇”是不是食物链?很多学生都说是,一小部分学生说不是,教师让一些认为不是的学生说明理由,他们的理由是这里存在捕食关系,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通过教师的指正,结果让那些认为是的学生也明白了食物链必须以植物为起点,比如“禾苗→昆虫→青蛙→蛇”。通过设疑,引入课程,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轻松的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及其表示方式,同时在师生探讨活动中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3 演示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以演示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是通过学生对生物的一些生命现象的观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并且以生命科学的知识理念解答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开启思维大门,起到以演导读的效果。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他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使学生们异常兴奋,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又如,在讲“酶的特性”之前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研磨物放入试管中,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即可看到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解,效果非常好。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演示实验,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 利用电教媒体导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电教媒体的种类很多,如电视节目、电影、音频、视频、电子计算机等,具有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延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这种手段导入可以为教学增光添彩。
如讲“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时,教师应用计算机媒体教学,就能直观的将人体的器官形象的、动态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足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播放“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片段引入“动物的行为”,接着播放教学片“动物的拟态”和“动物的攻击行为”引入“防御行为和攻击行为”。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就会产生疑问:这些动物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电教媒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和再现功能,如可以在严寒的冬天再现各种花卉的形象,还具有极高的参与功能,能使学生亲自动手对媒体进行操作或产生反应,因此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直观导入,直入主题。
生物学科的直观教具很多,例如各种实物、教学图片、生物标本、模型等。利用实物进行教学,能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生物的形态。利用挂图和模型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生物的结构和机理,清楚的认识到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如讲解“人的心脏结构”时,通过心脏模型的观察,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心室壁与心房壁、左心室壁与右心室壁肌肉薄厚,心房瓣、动脉瓣的位置,各种血管与心脏四腔的连接等,对心脏的结构一目了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教师展示挂图并提问:图中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吃和被吃),如果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用线连起来之后,大家看像什么?(链和网),由此引出课题。
直观导入既形象生动,又能揭示主题,使学生由观察到的生命现象,联想到生命的本质及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上五种课程导入方法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具体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初颖. 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2]黄惠涛. 生物学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3.6.
[3]胡继飞. 关于生物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张迎春. 生物学教学论[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黄少荣. “生活化”让知识变活[J].陕西教育,2005.12.
[6]吴文松. 浅论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4.
[7]樊冠祥. 初中生物兴趣激发之我见[J]陕西教育(教学),2009.10.
[8]王东义. 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福建中学教学,1996.4.
题 目
中学生物课程导入的方法及作用
作者姓名 许志环
指导教师姓名 顾蔚
学科专业 生物研修班
提交论文日期 二零一一年三月
中学生物课程导入的方法及作用
许志环
(吴起县第一中学 延安吴起 717600)
摘要:生物学课程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导入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依据具体的课堂内容选用适宜的课程导入方法,有激情的导入一节课。
关键词:初中生物 生物学课程导入方法 兴趣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学生“学”的关键。好的导入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常采用以下几种课程导入方法。
1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多种多样生物教学资源中,故事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教师借助故事导课,既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能使学生精神焕发,求知欲增强。
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时,首先给学生讲述“超生游击队”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女主人公一连生了3个女孩,第4胎一定是男孩吗?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教师设置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一节中,讲述爱因斯坦的逸事:有一位著名的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了,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同学们不禁想:如果他们真的结婚了,她能梦想成真吗?
任何一个有趣的故事,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巧妙的将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与某些有
趣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课程积极主动的学习。
2 设疑导入,引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往往由问题引发,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才能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食物链”概念时,首先从先前讲过的“树、昆虫的幼虫、啄木鸟这三者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入手,提出两个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给这种关系下个定义?(2)如何表示这种关系?学生踊跃回答。第一个问题,课本中有食物链的概念,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第二个问题就有很多种答案了。有的学生回答是“树→昆虫的幼虫→啄木鸟”,有的是“树←昆虫的幼虫←啄木鸟”等等,教师把所有的答案都抄到黑板上让学生判断,结果学生一致认为正确答案是“树→昆虫的幼虫→啄木鸟”,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明白了“→”是指向捕食者,同时也表示了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问学生“昆虫→青蛙→蛇”是不是食物链?很多学生都说是,一小部分学生说不是,教师让一些认为不是的学生说明理由,他们的理由是这里存在捕食关系,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通过教师的指正,结果让那些认为是的学生也明白了食物链必须以植物为起点,比如“禾苗→昆虫→青蛙→蛇”。通过设疑,引入课程,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轻松的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及其表示方式,同时在师生探讨活动中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3 演示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以演示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是通过学生对生物的一些生命现象的观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并且以生命科学的知识理念解答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开启思维大门,起到以演导读的效果。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他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使学生们异常兴奋,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又如,在讲“酶的特性”之前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研磨物放入试管中,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即可看到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解,效果非常好。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演示实验,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 利用电教媒体导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电教媒体的种类很多,如电视节目、电影、音频、视频、电子计算机等,具有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延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这种手段导入可以为教学增光添彩。
如讲“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时,教师应用计算机媒体教学,就能直观的将人体的器官形象的、动态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足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播放“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片段引入“动物的行为”,接着播放教学片“动物的拟态”和“动物的攻击行为”引入“防御行为和攻击行为”。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就会产生疑问:这些动物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电教媒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和再现功能,如可以在严寒的冬天再现各种花卉的形象,还具有极高的参与功能,能使学生亲自动手对媒体进行操作或产生反应,因此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直观导入,直入主题。
生物学科的直观教具很多,例如各种实物、教学图片、生物标本、模型等。利用实物进行教学,能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生物的形态。利用挂图和模型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生物的结构和机理,清楚的认识到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如讲解“人的心脏结构”时,通过心脏模型的观察,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心室壁与心房壁、左心室壁与右心室壁肌肉薄厚,心房瓣、动脉瓣的位置,各种血管与心脏四腔的连接等,对心脏的结构一目了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教师展示挂图并提问:图中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吃和被吃),如果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用线连起来之后,大家看像什么?(链和网),由此引出课题。
直观导入既形象生动,又能揭示主题,使学生由观察到的生命现象,联想到生命的本质及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上五种课程导入方法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具体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初颖. 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2]黄惠涛. 生物学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3.6.
[3]胡继飞. 关于生物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张迎春. 生物学教学论[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黄少荣. “生活化”让知识变活[J].陕西教育,2005.12.
[6]吴文松. 浅论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4.
[7]樊冠祥. 初中生物兴趣激发之我见[J]陕西教育(教学),2009.10.
[8]王东义. 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福建中学教学,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