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因素

浅谈影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因素

邮编:422900 新邵县酿溪镇长滩学校 曾和平

职称:中教高级 职务:副校长 联系电话:1376288****

摘要:思想品德建设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否后继有人。本文列举了在校中小学生的“十种”表象,继而从自身特质、家庭、教育、社会四个方面浅析对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思想品德 令人深思 影响因素

思想品德建设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左传》说:“德,国家之基地也。”《论语》中《为政篇》第一句就是“为政以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应把道德教育置于突出地位,否则21世纪人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可怕的思想道德环境,而道德的沦丧又会加剧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恶化。当前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期的我国,已把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好坏提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高度,学校也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荣辱观念、价值取向、求学精神、人生态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个人修养、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主流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但是,有些现象还是不尽人意,令人深思:

1、有男生穿耳环、纹身、奇装异服,在校内招遥过市。2、有学生在课堂上大吵大闹受到老师制止,因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而公开顶撞、谩骂老师,甚至对老师大打出手,即时冲出教室找来菜刀伤害老师。3、有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就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指使他人在校外无故伤害老师。4、有学生对老师、家长的批评动辄以出走或寻死来威协。5、有学生身带凶器、拉帮结派、横行霸道、唯我独尊、寻衅闹事。6、课桌上刻江湖上流行的消极语,墙壁上写不文明话。7、有学生因追求名牌、打牌赌博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8、父母送子女读书,子女非但无感激之情反而因小事不满恶语相向。9、有学生因参与抢劫、打架斗殴而判徒刑、命归黄泉。10、有学生因迷于网络,彻夜不归,竞白天入室杀死自己的亲戚而抢走手提电脑和手机。

以上现象全是笔者耳闻目睹的真实现象,笔者为之痛心疾首——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究其原因:

一、来自自身特质

自身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特质和心理特质,它是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内在因素,个人特质尤其是个人心理特质对其思想品德有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个人的心理特质受外界条件作用,引起个人特质的各个方面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个人心理特质先发生量变,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质的飞跃,这质的飞跃就是思想品德整体水平的提高或降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建设的目标,概括地讲就是修身,即按照社会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以达到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当个人特质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整合时,作为思想品德也就自然而然的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个人特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非常重要,但它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自己对

外界条件作用的心理反应,慢慢形成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求学精神、人生态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并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来自家庭

家庭对思想品德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二是家庭整体的影响。世界很大,象个家庭;而家庭虽小,却象个世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在这里启蒙,他们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长期的面对面的互动,作为子女的中小学生常常参加到家庭生活和家庭社会交往当中,这样,一是学生在父母与他人互动中集中地观察到父母的言行,并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模仿父母的为人处事方式;二是在家庭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中小学生不仅是旁观者,而且是积极参与者。所以,家庭社会交往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他人特别是与成年人互动的机会。做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老师,是孩子行为价值观的榜样。本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可有的父母亲忘记了,说话粗俗、不诚实,处事弄虚作假,做人阳奉阴违;尤其是经常带着孩子频繁出入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孩子长期的耳濡目染,又怎能要求其出污泥而不染呢?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很大的。

年青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经济宽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特长培养,而忽视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当孩子说话粗庇、目无尊长、专横拔扈、不关心他人、唯我独尊时却认为无关紧要或视而不见,甚至有的家长鼓励孩子们撒谎、自私、虚伪等等成了新时代狭隘、泛滥的“爱”,长此以往,孩子在学业上与父母形成逆反,而在其思想品德上也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市场经济转型,留守儿童增多。 儒家传统“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孩子在,父母游。随着市场经济转型,有的父母双双外出谋求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让孩子独自生活,只提供孩子的生活费用,管不了或不管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成了没人管的留守儿童。因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他们逛商场、同学聚会大把花钱摆阔、进网吧通宵不归、独来独往、吸烟、喝酒、拉帮结派等,养成了自卑、暴燥、孤僻、霸道的性格。

不稳定家庭日渐增加。家庭稳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关键因素。离异家庭、家庭重组日益增加,双亲下岗失业家庭、贫困家庭的现实存在,使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日渐扭曲,这些家庭的孩子心理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惊慌、恐惧、失落、怨恨、孤僻和易怒,他们与人相处时猜疑、嫉妒、畏惧、敌视总是多于同情、友善、信任、欢欣和尊重。

三、来自教育

这里的教育包括学龄前教育和学校教育两部分。一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试图将学校变成道德品质上的“世外桃源”。就目前看,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现状是:

思想品德目标理想化。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德育教育内容,也定期召开了思想品德教育大会,却不从实际出发,习惯性地把中小学思想品德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了学生的品德实际认知水平,一味地唱高调,出现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情感缺失。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注重说教,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缺少行为细微处的落实,讲大道理,不注意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化,只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没做到让学生心悦诚服形成自愿的良好的行为品格,没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须知思想品德“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

思想品德评价体系滞后。当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老师们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可淡忘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升学或毕业的主要依据,学生孝敬父母与否跟我们所教科目的成绩无关,所以他们挤掉适时的思品教育去让学生记一条定理,做一个练习,使学生失去了一个看似平淡却受益匪浅的人格修养的好机会。

教师职业道变型或德缺乏。人们总是把教育比喻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最美好的职业。”但有部分教师“有德无才办错事,有才无德办坏事”,受市场经济转型期时不成熟东西的影响,少数教师自身不能严格要求,导致在师德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和问题:以教谋私,乱收费,热心家教家养,冷漠课堂教育教学,体罚学生,言行出格,横向攀比,厌教厌生,造假作秀等等。如:①近几年,企业改制后,部分有门路的失业职工都挤入教师队伍,可以说他们当中大多数文化低、素质差,更不用说教育教学能力,对教育学生态度粗暴、语言行为粗俗,师生关系利益法;②当前“变味的家教”更失教师形象,利用延迟放学时间,收费指导学生作业; 节假日办普通班、提高班、奥赛班,凡参入的学生在班里座位优待,课堂答问优先,违纪可以宽恕;某教师为“办红”暑假补习班,对不参加补习班的学生除正常的暑假作业外,要求每生另购买语、数、外各一本同步练习、一套单元测试题,还要将课本上的所有练习做1至5遍不等,而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只要完成购买的同步练习(放在补习时间里做);某教师为得观看电影回扣费,要求每位学生暑假观看2场电影,并在电影院每场发给的作业本上写观后感、贴上电影票(他们事先将盖有印章的作业本交给电影院),开学时对没有相应作业和电影票交验的学生罚抄作业一本,有的学生借此将多看得到的作业本和电影票以10元一本出卖,并声称“明年我要多看几场„„”。种种不道德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生活作风、思想道德、精神面貌,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四、来自社会

随着社会转型,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大量涌入,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凸现出来,极易使人们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尤其是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带来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大众媒体没能尽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许多文化内容很不利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大量涌入。社会转型的高速度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许多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受到无情地冲击,但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面对大量涌入的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个人主体意识恶意膨胀,滋长贪得无厌、 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用种种不道德和非法手段去牟取暴利;由于金钱作为实质性价值的外形和尺度,诱使一些人视金钱为万能,产生拜金主义,不择手段地去捞钱;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被一些人移植到政治和道德领域, 产生权钱交易,损公肥私,甚至出卖国格人格;一部分缺乏精神文明的“富人”,大吃大喝、奢侈浪费、

摆阔斗富等愚蠢野蛮消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凸现出来,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

人的本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的本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肯承认而又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私”字已被普通大众所认同,更可怕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文明程度的不高,趋利意识在一段时期渐渐占据人们的头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正在滋生蔓延,使私欲更为膨胀,人性转向丑恶的一面,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私欲胜行的年代,其丑恶道德衍生物使国民道德的水准在不断下降和恶化;一些背离做人起码准则的道德行为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污言秽语、放浪形骸、无所顾虑的道德言行屡见不鲜;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使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这给我们处于道德认识与道德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大众媒体误导青少年学生。大众媒体营造的道德时空误导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严重地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现在面向学生的各种报纸、杂志、电视等的确拥有不少的学生群,然而我们近几年看到的是疯狂的追星迷,这追星的世界和着迷的世界,本来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积极人生观和正确道德观的教育良机,这也应成为大众各媒体应尽的一份义务。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媒体根本没有意识到应该给孩子们倡导什么? 批判什么? 都让矫情替代真情、让乱伦代替人伦、让丑恶成为时尚、枭雄成为崇拜的英雄等等。有许多少男少女更是被这些明星们误入另一歧途,仿佛自己就只有去唱歌、跳舞、演戏,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意思,人生变得好高驽远,理想变得不切实际,言行变得悖离常伦。另一方面,电视、录像和印刷媒体中的色情、凶杀等刺激性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网吧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培养中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带来难题和挑战,面对信息污染、网上言论、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游戏、敌对文化等负面影响,尽管政府三声五令地重申: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 金钱利益的驱动,网吧老板忘记了自己对社会、对后代应尽的责任, 不管三七二十一,成年人、未成人一把收,“恐怖枪杀游戏”、“深夜情话”、“黄色影片”等未成年人照样玩、照样看,导致流氓、凶杀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比例的不断增加。

因为这些,使人们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因为这些,孩子精神恍惚、迷茫,失去了蓬勃向上的朝气;因为这些,孩子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思想诱惑,玩物丧志;因为这些,孩子意志消沉,无发愤读书的毅力,更莫说有振兴中华的高尚理想。

总之,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工作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无论哪一个环节的薄弱都会给思想品德工作的开展造成障碍。

浅谈影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因素

邮编:422900 新邵县酿溪镇长滩学校 曾和平

职称:中教高级 职务:副校长 联系电话:1376288****

摘要:思想品德建设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否后继有人。本文列举了在校中小学生的“十种”表象,继而从自身特质、家庭、教育、社会四个方面浅析对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思想品德 令人深思 影响因素

思想品德建设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左传》说:“德,国家之基地也。”《论语》中《为政篇》第一句就是“为政以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应把道德教育置于突出地位,否则21世纪人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可怕的思想道德环境,而道德的沦丧又会加剧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恶化。当前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期的我国,已把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好坏提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高度,学校也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荣辱观念、价值取向、求学精神、人生态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个人修养、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主流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但是,有些现象还是不尽人意,令人深思:

1、有男生穿耳环、纹身、奇装异服,在校内招遥过市。2、有学生在课堂上大吵大闹受到老师制止,因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而公开顶撞、谩骂老师,甚至对老师大打出手,即时冲出教室找来菜刀伤害老师。3、有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就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指使他人在校外无故伤害老师。4、有学生对老师、家长的批评动辄以出走或寻死来威协。5、有学生身带凶器、拉帮结派、横行霸道、唯我独尊、寻衅闹事。6、课桌上刻江湖上流行的消极语,墙壁上写不文明话。7、有学生因追求名牌、打牌赌博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8、父母送子女读书,子女非但无感激之情反而因小事不满恶语相向。9、有学生因参与抢劫、打架斗殴而判徒刑、命归黄泉。10、有学生因迷于网络,彻夜不归,竞白天入室杀死自己的亲戚而抢走手提电脑和手机。

以上现象全是笔者耳闻目睹的真实现象,笔者为之痛心疾首——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究其原因:

一、来自自身特质

自身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特质和心理特质,它是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内在因素,个人特质尤其是个人心理特质对其思想品德有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个人的心理特质受外界条件作用,引起个人特质的各个方面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个人心理特质先发生量变,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质的飞跃,这质的飞跃就是思想品德整体水平的提高或降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建设的目标,概括地讲就是修身,即按照社会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以达到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当个人特质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整合时,作为思想品德也就自然而然的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个人特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非常重要,但它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自己对

外界条件作用的心理反应,慢慢形成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求学精神、人生态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并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来自家庭

家庭对思想品德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二是家庭整体的影响。世界很大,象个家庭;而家庭虽小,却象个世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在这里启蒙,他们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长期的面对面的互动,作为子女的中小学生常常参加到家庭生活和家庭社会交往当中,这样,一是学生在父母与他人互动中集中地观察到父母的言行,并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模仿父母的为人处事方式;二是在家庭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中小学生不仅是旁观者,而且是积极参与者。所以,家庭社会交往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他人特别是与成年人互动的机会。做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老师,是孩子行为价值观的榜样。本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可有的父母亲忘记了,说话粗俗、不诚实,处事弄虚作假,做人阳奉阴违;尤其是经常带着孩子频繁出入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孩子长期的耳濡目染,又怎能要求其出污泥而不染呢?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很大的。

年青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经济宽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特长培养,而忽视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当孩子说话粗庇、目无尊长、专横拔扈、不关心他人、唯我独尊时却认为无关紧要或视而不见,甚至有的家长鼓励孩子们撒谎、自私、虚伪等等成了新时代狭隘、泛滥的“爱”,长此以往,孩子在学业上与父母形成逆反,而在其思想品德上也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市场经济转型,留守儿童增多。 儒家传统“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孩子在,父母游。随着市场经济转型,有的父母双双外出谋求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让孩子独自生活,只提供孩子的生活费用,管不了或不管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成了没人管的留守儿童。因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他们逛商场、同学聚会大把花钱摆阔、进网吧通宵不归、独来独往、吸烟、喝酒、拉帮结派等,养成了自卑、暴燥、孤僻、霸道的性格。

不稳定家庭日渐增加。家庭稳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关键因素。离异家庭、家庭重组日益增加,双亲下岗失业家庭、贫困家庭的现实存在,使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日渐扭曲,这些家庭的孩子心理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惊慌、恐惧、失落、怨恨、孤僻和易怒,他们与人相处时猜疑、嫉妒、畏惧、敌视总是多于同情、友善、信任、欢欣和尊重。

三、来自教育

这里的教育包括学龄前教育和学校教育两部分。一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试图将学校变成道德品质上的“世外桃源”。就目前看,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现状是:

思想品德目标理想化。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德育教育内容,也定期召开了思想品德教育大会,却不从实际出发,习惯性地把中小学思想品德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了学生的品德实际认知水平,一味地唱高调,出现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情感缺失。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注重说教,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缺少行为细微处的落实,讲大道理,不注意学生心灵深处的感化,只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没做到让学生心悦诚服形成自愿的良好的行为品格,没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须知思想品德“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

思想品德评价体系滞后。当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老师们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可淡忘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升学或毕业的主要依据,学生孝敬父母与否跟我们所教科目的成绩无关,所以他们挤掉适时的思品教育去让学生记一条定理,做一个练习,使学生失去了一个看似平淡却受益匪浅的人格修养的好机会。

教师职业道变型或德缺乏。人们总是把教育比喻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最美好的职业。”但有部分教师“有德无才办错事,有才无德办坏事”,受市场经济转型期时不成熟东西的影响,少数教师自身不能严格要求,导致在师德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和问题:以教谋私,乱收费,热心家教家养,冷漠课堂教育教学,体罚学生,言行出格,横向攀比,厌教厌生,造假作秀等等。如:①近几年,企业改制后,部分有门路的失业职工都挤入教师队伍,可以说他们当中大多数文化低、素质差,更不用说教育教学能力,对教育学生态度粗暴、语言行为粗俗,师生关系利益法;②当前“变味的家教”更失教师形象,利用延迟放学时间,收费指导学生作业; 节假日办普通班、提高班、奥赛班,凡参入的学生在班里座位优待,课堂答问优先,违纪可以宽恕;某教师为“办红”暑假补习班,对不参加补习班的学生除正常的暑假作业外,要求每生另购买语、数、外各一本同步练习、一套单元测试题,还要将课本上的所有练习做1至5遍不等,而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只要完成购买的同步练习(放在补习时间里做);某教师为得观看电影回扣费,要求每位学生暑假观看2场电影,并在电影院每场发给的作业本上写观后感、贴上电影票(他们事先将盖有印章的作业本交给电影院),开学时对没有相应作业和电影票交验的学生罚抄作业一本,有的学生借此将多看得到的作业本和电影票以10元一本出卖,并声称“明年我要多看几场„„”。种种不道德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生活作风、思想道德、精神面貌,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四、来自社会

随着社会转型,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大量涌入,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凸现出来,极易使人们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尤其是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带来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大众媒体没能尽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许多文化内容很不利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大量涌入。社会转型的高速度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许多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受到无情地冲击,但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面对大量涌入的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个人主体意识恶意膨胀,滋长贪得无厌、 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用种种不道德和非法手段去牟取暴利;由于金钱作为实质性价值的外形和尺度,诱使一些人视金钱为万能,产生拜金主义,不择手段地去捞钱;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被一些人移植到政治和道德领域, 产生权钱交易,损公肥私,甚至出卖国格人格;一部分缺乏精神文明的“富人”,大吃大喝、奢侈浪费、

摆阔斗富等愚蠢野蛮消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凸现出来,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

人的本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的本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肯承认而又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私”字已被普通大众所认同,更可怕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文明程度的不高,趋利意识在一段时期渐渐占据人们的头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正在滋生蔓延,使私欲更为膨胀,人性转向丑恶的一面,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私欲胜行的年代,其丑恶道德衍生物使国民道德的水准在不断下降和恶化;一些背离做人起码准则的道德行为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污言秽语、放浪形骸、无所顾虑的道德言行屡见不鲜;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使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这给我们处于道德认识与道德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大众媒体误导青少年学生。大众媒体营造的道德时空误导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严重地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现在面向学生的各种报纸、杂志、电视等的确拥有不少的学生群,然而我们近几年看到的是疯狂的追星迷,这追星的世界和着迷的世界,本来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积极人生观和正确道德观的教育良机,这也应成为大众各媒体应尽的一份义务。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媒体根本没有意识到应该给孩子们倡导什么? 批判什么? 都让矫情替代真情、让乱伦代替人伦、让丑恶成为时尚、枭雄成为崇拜的英雄等等。有许多少男少女更是被这些明星们误入另一歧途,仿佛自己就只有去唱歌、跳舞、演戏,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意思,人生变得好高驽远,理想变得不切实际,言行变得悖离常伦。另一方面,电视、录像和印刷媒体中的色情、凶杀等刺激性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网吧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培养中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带来难题和挑战,面对信息污染、网上言论、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游戏、敌对文化等负面影响,尽管政府三声五令地重申: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 金钱利益的驱动,网吧老板忘记了自己对社会、对后代应尽的责任, 不管三七二十一,成年人、未成人一把收,“恐怖枪杀游戏”、“深夜情话”、“黄色影片”等未成年人照样玩、照样看,导致流氓、凶杀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比例的不断增加。

因为这些,使人们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因为这些,孩子精神恍惚、迷茫,失去了蓬勃向上的朝气;因为这些,孩子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思想诱惑,玩物丧志;因为这些,孩子意志消沉,无发愤读书的毅力,更莫说有振兴中华的高尚理想。

总之,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工作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无论哪一个环节的薄弱都会给思想品德工作的开展造成障碍。


相关内容

  • 教育学-_德育工作题库
  • 第九章 德育 答案在最后一页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 A 德育的社会功能 B 个体发展功能 C 个体享用功能 D 政治功能 2.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 德育内容 B 德育目标 C 德育过程 D 德育原则 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最符合下 ...

  •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摘 要 : 通过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得出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因素有: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 : 小学生 德育 重要性 因素 途径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 ...

  • 10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

  •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试题
  • 教育学心理学与德育知识考试试题 1.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C). A.<教育漫话> B.<教育学>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E.<论语> 2.( B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0. A.1985 B ...

  • 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问题
  • 一.教育理念转变不足 1. 重视教育程度不够,阻碍教育进程.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小学的全面性展开,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亦愈加受到有识之士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重视.但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在具体落实与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小学及基层学校并未完全被落到实处,许多小学校还存在着口号多.宣传多,而实际行为少.教 ...

  • 苏州教师素养大赛教育学心理学试题题库(含答案)
  • 苏州教师素养大赛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题库(含答案)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 ...

  • 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主要形式有:班级授课制(基本形式).分组教学&现场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复式 教学(特殊形式).„„填空题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一)概念: 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把学 ...

  • 全真模拟试卷答案一
  • 全真模拟试卷答案 一 一.选择题 1.D 2.C 3.D 4.C 5.A 6.D 7.B 8.C 9.B 10.C 二.填空题 11.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12.教会 骑士 13.社会分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法纪 道德品质 15.教书育人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16.个体 认识 17.教学速度 ...

  • "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