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图文(2013新)

初二地理上册复习提纲(2013年)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数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我国的两大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6、我国领土的最北端:黑龙江漠河县北端的北极村

最南端:海南省南洋群岛的曾母暗沙;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7、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8、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

特别行政区。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9、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省:黑龙江; 最早看见日出的省:黑龙江;

跨纬度最多的省:海南; 跨经度最多的省:内蒙古。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

10、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我国的省区是: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简称

云、桂、粤、台)。

11、黄河、长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都流经青海、四川。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1、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约为13.4亿(不包括香港、澳门、

台湾)。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3、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的基本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其核心内容是控制人口

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密度为143人/每平方千米。

5、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

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第三节 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2、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9个。满族,

苗族,回族,彝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土家族,壮族。

3、在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4、我国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5、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

6、蒙古族—内蒙古,回族---宁夏, 藏族---西藏, 维吾尔族—新疆,

壮族---广西, 高山族—台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

广大。

2我国地形的分布特点:山地、高原和盆地主要分

布在西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

3、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纵横交错的山脉,

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4、高原占我国总面积的26%,盆地占我国总面积

的19%,平原占我国总面积的12%。

5、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6、我国地势分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的主要地形是高原;第二级阶梯的主要地

形是高原和盆地;第三级阶梯的主要地形是平原和丘陵;

7、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8、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影响:

(1)、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方向的交通;

(2)、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潮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

丰沛的降水;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丰富的水

能。

第二节 气候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越向北越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是纬度位置

和冬季风。.

2、中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52.30C)

3、 1月00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此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00C,

此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00C。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1月00C等温线;(2)、800MM等降水量线;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

4、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5、夏季,中国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

6、中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49.60C).

7、我国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

热带。还有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

8、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

减。

9、 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4-10月。

10、根据我国气候干湿状况划分的四类地区中,东南部主要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西北部主要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11、我国气候的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2、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高原山

1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14、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冬季我国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温暖湿润,且雨热同期;山地地区,气候呈垂直变化。

第三节, 河流

1受地势影响,我国的河流大多数是自西向东流,最终流向海洋的河流,被称为

外流河;

2、最终未能流向海洋的河流,被称为内流河;其主要分布于我国内陆地区。

3、我国外流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我国

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4、京杭运河—我国最长的人工运河;

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到北冰洋的河流;

黑龙江—结冰期最长;

珠江---汛期最长,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

5、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且干支流的大部分没有结冰期。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湖口。

6、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是指其水能蕴藏量占全国1/3,可开发利用的占全

国1/2。

7、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 是指其通航里程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

且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

8、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是我国第2长河。

9、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

其中上游蕴藏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建造了多座大型水电站。

10、黄河中游流经了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严重,使其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

流。

11、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大量的泥沙沉积,形成了“地上河”。

12、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造林、种草、绿化大地)。

13、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桃花峪。

第四节 自然灾害

1、自然环境经常会发生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干旱:华北地区; 洪涝:南方地区(南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台风:东南沿海地区;

3、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 等。

地震:西南地区; 滑坡和泥石流:中西部的山区(西南地区最集中)。

4、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5、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6、我国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北方地区为防御风沙灾害,营造了防护林等。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水、森林等;

2、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可再生资源,是指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非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的自然资源。

4、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利用类型齐全,但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建设用地除城乡建设用地外,还包括交通用地和工矿用地。

3、我国耕地少,后备耕地不足,所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的农业用地类型是耕地和林地,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的是草地。

5、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

6、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严重,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

7、土地是立国之本,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 水资源

1、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2、受河流径流量大小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

为严重。

3、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影响,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季水资源较为丰富,冬春季相对不足,且年际变化较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4、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是兴建水库,有效调节河流水量的时间变化。

5、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之一是跨流域调水。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被人们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

3、我国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最重要。

4、运距远、贵重、急需、量小的货物,多由航空运送。

5、鲜活的或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的,多采用公路运送。

6、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和水路运送。

7、我国铁路分为东西干线和南北干线。

8、我国六大铁路枢纽:兰州,北京,徐州,郑州,株洲,成都

第二节 农业

1、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的主要部门有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3、我国种植业主要在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在耕地类型和农作物上有很大差异。

4、我国的三大林区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人工林);

5、我国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四大牧区。

6、我国海洋捕捞和养殖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7、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条件:技术条件,运输便利,国家政策,市场等方面。

8、

1、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2、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和沿江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

4、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

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部门;

6、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分布上多依附于大中城市,目前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初二地理上册复习提纲(2013年)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数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我国的两大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6、我国领土的最北端:黑龙江漠河县北端的北极村

最南端:海南省南洋群岛的曾母暗沙;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7、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8、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

特别行政区。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9、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省:黑龙江; 最早看见日出的省:黑龙江;

跨纬度最多的省:海南; 跨经度最多的省:内蒙古。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

10、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我国的省区是: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简称

云、桂、粤、台)。

11、黄河、长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都流经青海、四川。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1、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约为13.4亿(不包括香港、澳门、

台湾)。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3、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的基本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其核心内容是控制人口

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密度为143人/每平方千米。

5、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

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第三节 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2、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9个。满族,

苗族,回族,彝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土家族,壮族。

3、在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4、我国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5、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

6、蒙古族—内蒙古,回族---宁夏, 藏族---西藏, 维吾尔族—新疆,

壮族---广西, 高山族—台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

广大。

2我国地形的分布特点:山地、高原和盆地主要分

布在西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

3、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纵横交错的山脉,

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4、高原占我国总面积的26%,盆地占我国总面积

的19%,平原占我国总面积的12%。

5、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6、我国地势分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的主要地形是高原;第二级阶梯的主要地

形是高原和盆地;第三级阶梯的主要地形是平原和丘陵;

7、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8、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影响:

(1)、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方向的交通;

(2)、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潮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

丰沛的降水;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丰富的水

能。

第二节 气候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越向北越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是纬度位置

和冬季风。.

2、中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52.30C)

3、 1月00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此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00C,

此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00C。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1月00C等温线;(2)、800MM等降水量线;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

4、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5、夏季,中国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

6、中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49.60C).

7、我国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

热带。还有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

8、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

减。

9、 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4-10月。

10、根据我国气候干湿状况划分的四类地区中,东南部主要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西北部主要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11、我国气候的特点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2、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高原山

1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14、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冬季我国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温暖湿润,且雨热同期;山地地区,气候呈垂直变化。

第三节, 河流

1受地势影响,我国的河流大多数是自西向东流,最终流向海洋的河流,被称为

外流河;

2、最终未能流向海洋的河流,被称为内流河;其主要分布于我国内陆地区。

3、我国外流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我国

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4、京杭运河—我国最长的人工运河;

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到北冰洋的河流;

黑龙江—结冰期最长;

珠江---汛期最长,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

5、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且干支流的大部分没有结冰期。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湖口。

6、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是指其水能蕴藏量占全国1/3,可开发利用的占全

国1/2。

7、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 是指其通航里程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

且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

8、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是我国第2长河。

9、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

其中上游蕴藏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建造了多座大型水电站。

10、黄河中游流经了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严重,使其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

流。

11、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大量的泥沙沉积,形成了“地上河”。

12、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造林、种草、绿化大地)。

13、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桃花峪。

第四节 自然灾害

1、自然环境经常会发生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干旱:华北地区; 洪涝:南方地区(南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台风:东南沿海地区;

3、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 等。

地震:西南地区; 滑坡和泥石流:中西部的山区(西南地区最集中)。

4、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5、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6、我国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北方地区为防御风沙灾害,营造了防护林等。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水、森林等;

2、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可再生资源,是指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非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的自然资源。

4、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利用类型齐全,但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建设用地除城乡建设用地外,还包括交通用地和工矿用地。

3、我国耕地少,后备耕地不足,所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的农业用地类型是耕地和林地,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的是草地。

5、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

6、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严重,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

7、土地是立国之本,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 水资源

1、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2、受河流径流量大小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

为严重。

3、受降水的季节变化影响,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季水资源较为丰富,冬春季相对不足,且年际变化较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4、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是兴建水库,有效调节河流水量的时间变化。

5、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之一是跨流域调水。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被人们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

3、我国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最重要。

4、运距远、贵重、急需、量小的货物,多由航空运送。

5、鲜活的或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的,多采用公路运送。

6、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和水路运送。

7、我国铁路分为东西干线和南北干线。

8、我国六大铁路枢纽:兰州,北京,徐州,郑州,株洲,成都

第二节 农业

1、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的主要部门有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3、我国种植业主要在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在耕地类型和农作物上有很大差异。

4、我国的三大林区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人工林);

5、我国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四大牧区。

6、我国海洋捕捞和养殖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7、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条件:技术条件,运输便利,国家政策,市场等方面。

8、

1、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2、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和沿江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

4、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

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部门;

6、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分布上多依附于大中城市,目前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英国.它大量的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输入的危害:①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②腐蚀统治机构③毒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④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3.道光帝派林则徐禁烟 4.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的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 ...

  • 初中课程教学视频辅导
  • 初一课程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初一生物上册实验教程(苏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辅导教程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讲座 人教版七年级下英语教程 初一语文新课标教程 七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辅导 七年级英语学习方法视频教程 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视频 人教版七 ...

  • 初二地理结业考试复习提纲
  • 龙泉六中初中地理结业考试复习资料 一.地球 (一)复习提纲 ⒈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⒊.南北极圈.0º经线. "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经度的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习惯上 ...

  • 鲁教版生物初二上册复习提纲
  • 初二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一.人的由来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近; 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 起源森林古猿 运动方式: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使用制造工具:不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生活习性以及语言的产生自己总结: 2.人的生殖 1)概 ...

  • 初二地理上册复习题
  • 初二地理上册复习题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 2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3.我国陆地面积 4海里. 5 6 7 8.我国共有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个省. 9简称湘,江西简称赣,广东简称粤,上海简称沪,重庆简称渝,海南简称琼.记住各省省会. 10..我国人口21.2 1143%. 12 13.我 ...

  • 初二地理上册复习题(3)
  • 初二地理上册复习题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 2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3.我国陆地面积 4 5 6 7 8.我国共有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个自治区. 9南简称湘,江西简称赣,广东简称粤,上海简称沪,重庆简称渝,海南简称琼.记住各省省会. 10..我国人口21.2 1143%. 12 13. ...

  • 初二上下学期地理复习提纲
  • 初二下学期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课题:中国地理复习(一) 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熟知与掌握: 1.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我国濒临的海洋.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分布: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熟悉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2.我国的人口及民族的分布: 3.我国地形的特点,主要 ...

  • 2012年地理结业会考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 2012年地理结业会考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1. (2)海陆位置:亚 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的四端:(1道的中心线上:(2)我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3)我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4)我国 ...

  • 初二上地理复习提纲(1)
  • 初二上地理复习提纲(一)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1.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 ,没有(寒带)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亚)洲的东部, (太平)洋的西岸,使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