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人类自我意识的暗点孤独意识的哲学理解及其成因功能分析

孤独:人类自我意识的暗点

)))孤独意识的哲学理解及其成因、功能分析

田晓明

内容提要 通过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哲学剖析,可以进一步明晰孤独意识的概念。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之一,孤独意识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基于这样的哲学思考,可以探寻到孤独意识的两个主要成因(即主体精神需要与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冲突、主体超越意识与其超越有限性之间的冲突),深化对孤独意识积极意义的理解:孤独不仅是人际的重要补充,更是人类获得幸福与成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对象意识 自我意识 实践意识 孤独 人际

孤独意识的哲学理解

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之一,孤独业

已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专门范畴。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类孤独意识,必须从哲学层面对自我意识进行剖析。

人类生存于客观世界之中,作为生命有机体,必然与外部世界进行着物质交换,以求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作为能够意识到这种交换活动的思维有机体,人类还对外部世界进行着探索、认识以及能动地改造着实践,由此确立自身相对于客观世界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存在的规定性,既不是上帝的恩赐,也不是内在的自生,我们只能从/物)我0关系中去寻找。具体地说,主体与客体的生成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人类与外部世界有了联系,产生了相互作用。只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才有了最初意义的主体和客体。可见,主体绝不是在社会实践之前就存在着的,主体性也不是人的抽象理性所固有的先验特征,它必然是随着社会的发

展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离开了与客体的对应关系,所谓的主体就没有意义,这种主、客体对应关系的联结纽带便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确定了主体

¹

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总是基于其认识活动,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其实践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从本质上讲,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从其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即外部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客体互动的实践活动。由此形成了三种意识:对象意识、自我意

º识和实践意识。由此可见,一个完整的认识活动

应当是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的三者统一体。相应地,关于认识活动的研究必须兼顾到这三个方面。然而,学界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与丰富的对象意识和实践活动研究成果相比,略显苍白。诚然,自我意识在学界不是新鲜的话题。从苏格拉底将太阳神庙的圣谕/认识你自己0奉为其哲学观的圭臬起,经由古希腊晚期哲学、文艺复

江海学刊

2005.4

是一种对主体与对象疏离关系的心理体验。无论是与自然的疏离,还是与社会的疏离,这种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疏离关系都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孤独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一种具体形态,其实质就是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观心理写照。因此,厘清孤独意识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回归到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剖析。人类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同自然界其它物种一样,具有以自己的机体和器官直接与外在客体发生作用关系的能力。以主体和客体直接作用为特征的人的活动,至今仍然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最初形态。然而,活动主体与客体作用的这种直接性,并非人类活动所特有的,它体现了任何生物物种生命活动的共性。/人之所以为人,其活动高于其它物种生命活动之上,恰恰不在于活动的直接性,而在于人类活动的中介性特征。0½固然,在其它物种的生命活动中也能感受到中介的作用,但这种中介性都是被动的、不自觉的和偶然的。只有在人类活动中,人作为能思的主体,中介性才表现为主动、自觉和必然的,并使其成为区别于其它物种生命活动的明显特征。国内学者曾对活动中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把它分成两大类:一种是/实体性中介,如人造机器系统就是典型的实体性中介0;另一种是/非实体性的信息性中介,人所创造的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以及借此来表达的概念、判断、理论框架等思维工具,作为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也属于信息性活动中介0¾。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主体对客体作用的考察。诚然,人类活动还涵盖了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那么,在这种反作用过程中,活动的中介又是什么呢?心理学所给予的解释是:态度。所谓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在刺激与个人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0¿。认知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它是通过形象或概念等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情感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0À,它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要关系。从这一维度讲,/需要0便是/态度0这一中介因素内容的具体体现。

兴思潮、经验论和唯理论(尤其是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0)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研究的注意力早已开始由世界的结构方式向人本身和人的知识本身转化;中国古代哲学以探究人际伦理为其旨归,也广泛涉及到人的自我认识和修养。而在现当代,整个西方哲学各个流派其中包括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释义学到接受理论,都从某一侧面深化了人的自我意识领域,特别是焦虑、烦恼等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已成为哲学研究

»的专门范畴。孤独,正是人类自我意识众多具体

形态中极其重要的一种。

孤独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作为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其重要表征便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解析这一精神现象,必须准确地把握两个关键词,即/疏离0和/体验0。

首先,孤独意识源于/主体与对象的疏离0关系。这里所言之对象,并非通常意义上所指认的外部世界,其内涵更为宽泛,还包括了主体自我和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这种疏离就是主体与自然、社会的疏离。一方面,主体与自然的疏离表现为人类已经看不到自然的神秘,渐渐失去了与最高的真实相接触。古人经由神秘知识,诗人经由想像,哲学家经由整体性的理解等,这些都与最高的真实有所接触。而现代人除了自身及其自身的产品外几乎无以所对,甚至与内在的自我也失去了接触。科技时代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人类只能从理性的构思和实用性观点来看待自然,只能和自己的产品做无意义的独白。即便是面对自然美景、文化成就、科技发明等,人类也仍然是停留在挫折和恐惧之中。另一方面,主体与社会的疏离集中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0两个极端状态,一定意义上讲,这两种极端状态都是对真正人性理解的缺失。个人主义强调个体掌握一切资源,整个社会对他来说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人和价值全部被抹杀了;/集体主义0则强调一切归公,个人沦为为集体服务的工具,个人任何发展自身的机会都被无情地否认,人们成了

¼

心智囚房中的工作奴隶。

其次,孤独意识是一种/体验0,更确切说,这

孤独:人类自我意识的暗点

可见,作为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孤独意识正体现为人类需要关系的淡化或脱落。

孤独意识的成因溯源

通过对人类孤独意识的哲学剖析,我们知道,孤独意识来源于主体与对象的疏离关系,而这种疏离关系具体体现为人类需要关系的淡化和脱落。因此,探寻人类孤独意识的成因必须从人类需要入手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其指向分类,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其本质而言,这种分类是由主体的两重性所决定的,即人既是物质(肉体)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人类既要和外部世界发生物质交换,又要与自己的同类进行精神交流,这是人类生存两个永恒的前提。然而,历史的真正悲剧正在于:物质的实现与精神的实现并不总是同步的。一般地,精神的实现往往是滞后的,尤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两者之间往往表现出高度的反差。这种精神的需要(即期望)与其实现或满足的可能性之间的反差便构成了孤独第一层面的成因。在这一成因的断面上,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另一番景观:需要作为人类活动中介的内容之一,必然具有主体和客体两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它作为活动客体在受到活动主体作用的同时反作用于活动主体(需要使人产生动机,从而导致主体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它又作为活动主体的延伸作用于活动客体而引起客体的反作用,并把这种反作用传递给活动主体(需要是否满足及其满足程度可引发主体相应情绪或情感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活动中介作为客体存在所发生的和作为中间环节所传递的反作用有时是背离主体初始意愿的逆向作用。我们知道,迅猛发展的工业和技术,改变了现实世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主体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远离自然,特别是在日益强化的都市文明里,主体几乎沉浸在自身的创造物之中,甚至连水(自来水)、空气(受到污染的大气)、路(柏油马路)等也被烙上了自身的印记。如此,人类与自然的血缘联系被现代工业过程强迫性地阻断了,在这新的陌生的世

界面前,主体的空落感便油然而生。于是,孤独感

产生了。

如果说主体对客体的精神需要与其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冲突是产生孤独意识第一层面的原因,那么第二层面的原因则发源于主体的超越意识与其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用广义认识论的观点考察这种超越,一般地,它是两个维度上展开的,即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和主体对其自身的超越。

在人类理性的深处隐含着一种永恒的对主体以外一切事物的征服意识,这是人类根深蒂固的追求完美和寻求终极认识的渴望。然而,人类的认识每前进一步,未知的领域就扩大一步,人类越逼近目标,同时就意味着越远离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种内在的悖论愈加明显,也正是这一悖论使人类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这种孤独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物理世界浩瀚无边与主体有限的存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居宇宙空间反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仿佛被抛进了无底之深渊,而被无限的虚空所笼罩着,经受/恐惧、忧虑、困扰的人们感到自己是虚渺空间中失落的一个点0Á。与无限相比,作为有限存在的主体无疑趋向于无,从本质上讲,人类孤独意识的产生正是对无的感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0,便是有限对无限的深切感慨!其次,无论是寓于无限大的宇宙之中,还是在无穷小的物质结构粒子面前,人类理性本身也陷入了困顿,主体的思考能力无疑是有限的,在对宇宙和物质结构的无限思考中,主体既感到自身思想之伟大,同时也时常能够触摸到其思想的疆界。虽然人们可以借助想像去领略这无限风光,但/人生作为意识的存在,处于可知物的领域之中。历史上获得的并现时存在着的知识是人类心灵可能具有的洞察力的境况0Â,主体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已知的具体疆界,而一切具体的都是有限的。在这矛盾中,人类理性困惑了。确实,理性是伟大的,它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能认识到自身的有限和渺小。于是,理性的悲剧意识便在这悖论中产生了,它感受到了/螅蛄不识春秋,朝菌不识晦朔0的痛苦。

主体对自身的超越,首先表现为对自己同类(即他人)的超越。人们在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必

江海学刊

2005.4

需要说明的是,赋予生命以意义和使生命意义达成永恒,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命题。历史上、现实中并非只有天才人物才可能在不涉及人际关系的领域里找到他们的主要价值。只要有兴趣,不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养信鸽、做股票生意等,都是使人快乐的因素,而且其重要性大过心理分析工作者的想像。芸芸众生几乎不留下任何历史的痕迹,以显示其兴趣的宽度和深度,但是兴趣却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心神所往)))富有的人可以大量收藏名家艺术品普通人也许会养花种草,,凡此总总,都是由于有了这样那样的兴趣,才使得他们的生活具有意义。至于这些生命意义是否能够达成永恒,则由未来加以验证。事实上,真正能使这一内在矛盾性达成和谐统一的人毕竟是唯乎其微,即使是一些具有崇高理性的天才人物,也无法摆脱死亡将至的恐惧与孤独。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我们肉体的自我需要与精神的自我目标之间发生尖锐的冲突,为了维护我们精神的自我的完美性,不惜牺牲我们肉体的自我。这种牺牲将永远具有悲剧色彩。即使是为了最崇高的理想而死,也绝不是件愉快的事。毋庸置疑,这种牺牲是痛苦的,到它却是对我们个性的至高肯定。,,真正牺牲的先决条件是不屈不挠地追求精神的完整性。那些已失去精神的完整性的人的

wl

牺牲,只不过是掩饰其精神崩溃而已。0

孤独:人类自我意识的暗点

)))孤独意识的哲学理解及其成因、功能分析

田晓明

内容提要 通过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哲学剖析,可以进一步明晰孤独意识的概念。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之一,孤独意识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基于这样的哲学思考,可以探寻到孤独意识的两个主要成因(即主体精神需要与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冲突、主体超越意识与其超越有限性之间的冲突),深化对孤独意识积极意义的理解:孤独不仅是人际的重要补充,更是人类获得幸福与成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对象意识 自我意识 实践意识 孤独 人际

孤独意识的哲学理解

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之一,孤独业

已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专门范畴。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类孤独意识,必须从哲学层面对自我意识进行剖析。

人类生存于客观世界之中,作为生命有机体,必然与外部世界进行着物质交换,以求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作为能够意识到这种交换活动的思维有机体,人类还对外部世界进行着探索、认识以及能动地改造着实践,由此确立自身相对于客观世界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存在的规定性,既不是上帝的恩赐,也不是内在的自生,我们只能从/物)我0关系中去寻找。具体地说,主体与客体的生成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人类与外部世界有了联系,产生了相互作用。只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才有了最初意义的主体和客体。可见,主体绝不是在社会实践之前就存在着的,主体性也不是人的抽象理性所固有的先验特征,它必然是随着社会的发

展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离开了与客体的对应关系,所谓的主体就没有意义,这种主、客体对应关系的联结纽带便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确定了主体

¹

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总是基于其认识活动,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其实践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从本质上讲,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从其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即外部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客体互动的实践活动。由此形成了三种意识:对象意识、自我意

º识和实践意识。由此可见,一个完整的认识活动

应当是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的三者统一体。相应地,关于认识活动的研究必须兼顾到这三个方面。然而,学界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与丰富的对象意识和实践活动研究成果相比,略显苍白。诚然,自我意识在学界不是新鲜的话题。从苏格拉底将太阳神庙的圣谕/认识你自己0奉为其哲学观的圭臬起,经由古希腊晚期哲学、文艺复

江海学刊

2005.4

是一种对主体与对象疏离关系的心理体验。无论是与自然的疏离,还是与社会的疏离,这种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疏离关系都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孤独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一种具体形态,其实质就是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观心理写照。因此,厘清孤独意识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回归到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剖析。人类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同自然界其它物种一样,具有以自己的机体和器官直接与外在客体发生作用关系的能力。以主体和客体直接作用为特征的人的活动,至今仍然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最初形态。然而,活动主体与客体作用的这种直接性,并非人类活动所特有的,它体现了任何生物物种生命活动的共性。/人之所以为人,其活动高于其它物种生命活动之上,恰恰不在于活动的直接性,而在于人类活动的中介性特征。0½固然,在其它物种的生命活动中也能感受到中介的作用,但这种中介性都是被动的、不自觉的和偶然的。只有在人类活动中,人作为能思的主体,中介性才表现为主动、自觉和必然的,并使其成为区别于其它物种生命活动的明显特征。国内学者曾对活动中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把它分成两大类:一种是/实体性中介,如人造机器系统就是典型的实体性中介0;另一种是/非实体性的信息性中介,人所创造的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以及借此来表达的概念、判断、理论框架等思维工具,作为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也属于信息性活动中介0¾。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主体对客体作用的考察。诚然,人类活动还涵盖了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那么,在这种反作用过程中,活动的中介又是什么呢?心理学所给予的解释是:态度。所谓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在刺激与个人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0¿。认知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它是通过形象或概念等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情感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0À,它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要关系。从这一维度讲,/需要0便是/态度0这一中介因素内容的具体体现。

兴思潮、经验论和唯理论(尤其是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0)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研究的注意力早已开始由世界的结构方式向人本身和人的知识本身转化;中国古代哲学以探究人际伦理为其旨归,也广泛涉及到人的自我认识和修养。而在现当代,整个西方哲学各个流派其中包括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释义学到接受理论,都从某一侧面深化了人的自我意识领域,特别是焦虑、烦恼等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已成为哲学研究

»的专门范畴。孤独,正是人类自我意识众多具体

形态中极其重要的一种。

孤独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作为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其重要表征便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解析这一精神现象,必须准确地把握两个关键词,即/疏离0和/体验0。

首先,孤独意识源于/主体与对象的疏离0关系。这里所言之对象,并非通常意义上所指认的外部世界,其内涵更为宽泛,还包括了主体自我和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这种疏离就是主体与自然、社会的疏离。一方面,主体与自然的疏离表现为人类已经看不到自然的神秘,渐渐失去了与最高的真实相接触。古人经由神秘知识,诗人经由想像,哲学家经由整体性的理解等,这些都与最高的真实有所接触。而现代人除了自身及其自身的产品外几乎无以所对,甚至与内在的自我也失去了接触。科技时代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人类只能从理性的构思和实用性观点来看待自然,只能和自己的产品做无意义的独白。即便是面对自然美景、文化成就、科技发明等,人类也仍然是停留在挫折和恐惧之中。另一方面,主体与社会的疏离集中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0两个极端状态,一定意义上讲,这两种极端状态都是对真正人性理解的缺失。个人主义强调个体掌握一切资源,整个社会对他来说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人和价值全部被抹杀了;/集体主义0则强调一切归公,个人沦为为集体服务的工具,个人任何发展自身的机会都被无情地否认,人们成了

¼

心智囚房中的工作奴隶。

其次,孤独意识是一种/体验0,更确切说,这

孤独:人类自我意识的暗点

可见,作为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孤独意识正体现为人类需要关系的淡化或脱落。

孤独意识的成因溯源

通过对人类孤独意识的哲学剖析,我们知道,孤独意识来源于主体与对象的疏离关系,而这种疏离关系具体体现为人类需要关系的淡化和脱落。因此,探寻人类孤独意识的成因必须从人类需要入手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其指向分类,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其本质而言,这种分类是由主体的两重性所决定的,即人既是物质(肉体)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人类既要和外部世界发生物质交换,又要与自己的同类进行精神交流,这是人类生存两个永恒的前提。然而,历史的真正悲剧正在于:物质的实现与精神的实现并不总是同步的。一般地,精神的实现往往是滞后的,尤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两者之间往往表现出高度的反差。这种精神的需要(即期望)与其实现或满足的可能性之间的反差便构成了孤独第一层面的成因。在这一成因的断面上,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另一番景观:需要作为人类活动中介的内容之一,必然具有主体和客体两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它作为活动客体在受到活动主体作用的同时反作用于活动主体(需要使人产生动机,从而导致主体的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它又作为活动主体的延伸作用于活动客体而引起客体的反作用,并把这种反作用传递给活动主体(需要是否满足及其满足程度可引发主体相应情绪或情感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活动中介作为客体存在所发生的和作为中间环节所传递的反作用有时是背离主体初始意愿的逆向作用。我们知道,迅猛发展的工业和技术,改变了现实世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主体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远离自然,特别是在日益强化的都市文明里,主体几乎沉浸在自身的创造物之中,甚至连水(自来水)、空气(受到污染的大气)、路(柏油马路)等也被烙上了自身的印记。如此,人类与自然的血缘联系被现代工业过程强迫性地阻断了,在这新的陌生的世

界面前,主体的空落感便油然而生。于是,孤独感

产生了。

如果说主体对客体的精神需要与其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冲突是产生孤独意识第一层面的原因,那么第二层面的原因则发源于主体的超越意识与其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用广义认识论的观点考察这种超越,一般地,它是两个维度上展开的,即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和主体对其自身的超越。

在人类理性的深处隐含着一种永恒的对主体以外一切事物的征服意识,这是人类根深蒂固的追求完美和寻求终极认识的渴望。然而,人类的认识每前进一步,未知的领域就扩大一步,人类越逼近目标,同时就意味着越远离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种内在的悖论愈加明显,也正是这一悖论使人类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这种孤独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物理世界浩瀚无边与主体有限的存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居宇宙空间反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仿佛被抛进了无底之深渊,而被无限的虚空所笼罩着,经受/恐惧、忧虑、困扰的人们感到自己是虚渺空间中失落的一个点0Á。与无限相比,作为有限存在的主体无疑趋向于无,从本质上讲,人类孤独意识的产生正是对无的感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0,便是有限对无限的深切感慨!其次,无论是寓于无限大的宇宙之中,还是在无穷小的物质结构粒子面前,人类理性本身也陷入了困顿,主体的思考能力无疑是有限的,在对宇宙和物质结构的无限思考中,主体既感到自身思想之伟大,同时也时常能够触摸到其思想的疆界。虽然人们可以借助想像去领略这无限风光,但/人生作为意识的存在,处于可知物的领域之中。历史上获得的并现时存在着的知识是人类心灵可能具有的洞察力的境况0Â,主体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已知的具体疆界,而一切具体的都是有限的。在这矛盾中,人类理性困惑了。确实,理性是伟大的,它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能认识到自身的有限和渺小。于是,理性的悲剧意识便在这悖论中产生了,它感受到了/螅蛄不识春秋,朝菌不识晦朔0的痛苦。

主体对自身的超越,首先表现为对自己同类(即他人)的超越。人们在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必

江海学刊

2005.4

需要说明的是,赋予生命以意义和使生命意义达成永恒,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命题。历史上、现实中并非只有天才人物才可能在不涉及人际关系的领域里找到他们的主要价值。只要有兴趣,不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养信鸽、做股票生意等,都是使人快乐的因素,而且其重要性大过心理分析工作者的想像。芸芸众生几乎不留下任何历史的痕迹,以显示其兴趣的宽度和深度,但是兴趣却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心神所往)))富有的人可以大量收藏名家艺术品普通人也许会养花种草,,凡此总总,都是由于有了这样那样的兴趣,才使得他们的生活具有意义。至于这些生命意义是否能够达成永恒,则由未来加以验证。事实上,真正能使这一内在矛盾性达成和谐统一的人毕竟是唯乎其微,即使是一些具有崇高理性的天才人物,也无法摆脱死亡将至的恐惧与孤独。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我们肉体的自我需要与精神的自我目标之间发生尖锐的冲突,为了维护我们精神的自我的完美性,不惜牺牲我们肉体的自我。这种牺牲将永远具有悲剧色彩。即使是为了最崇高的理想而死,也绝不是件愉快的事。毋庸置疑,这种牺牲是痛苦的,到它却是对我们个性的至高肯定。,,真正牺牲的先决条件是不屈不挠地追求精神的完整性。那些已失去精神的完整性的人的

wl

牺牲,只不过是掩饰其精神崩溃而已。0

相关内容

  •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道
  •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ZHOU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EDITION) 第20卷第8期 No.8Vol.20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道 唐雪峰 王雁飞 [内容提要]荣格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善与发展了其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体系. ...

  •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
  •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 ...

  • 大学史学概论复习试题
  • <史学概论> 论争 调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因素是是致力于精确地发现这些规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 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A.人本主义(强调主观):强调多重多样的人为的.客观的等等律„„ 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先辈们的经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 ...

  • 比较_中西方诗歌文化
  • 2000年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PingxiangCollege 2000NO.3 第3期 比较:中西方诗歌文段莲花 337100) ,分析文化全球化语境.作为中国诗歌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全球化语境把中国现代诗学及其写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的维度对于诗歌文化比较研究 ...

  • 艺术:灵魂的"诗"
  • 作者:周丹 江西社会科学 2008年01期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7)09-0243-06 马利坦在其美学著作<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中开宗明义地谈到他要考察的目的之一:"同智性或理性在艺术与诗中所起的根本作用有关,特别同 ...

  • 中国美学缺少什么
  • 中国美学缺少什么 阎国忠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 [英文标题]What Is Absent in Chinese Aesthetics [作者简介]阎国忠,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阎国忠(1935-),男,河北省昌黎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专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 第一讲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主要参考资料: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

  • 特殊需要儿童成因分析
  • 特殊需要儿童成因分析 中国孤独症网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4-09 我要评论 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社会高度文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给人类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人类在宽容地彼此接受趋向地球村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个体的个性化发展:特殊需要.严格意义上讲,每个儿童都和别人不一样,都具 ...

  • 人的素质学
  • 作者:袁凯 甘肃社会科学 1997年01期 一.人的素质的界定 人的素质就是指人在工作.生活及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换言之,人的素质也就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及一切社会生活要素的总和.人的素质是由多层次.多侧面要素和复杂机制构成的一个综合范畴.说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范畴,是因为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