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质学

作者:袁凯

甘肃社会科学 1997年01期

  一、人的素质的界定

  人的素质就是指人在工作、生活及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换言之,人的素质也就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及一切社会生活要素的总和。人的素质是由多层次、多侧面要素和复杂机制构成的一个综合范畴。说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范畴,是因为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看,人的素质既可分自然素质(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属性即人的有机体生来就具有的某些生理特点)、心理素质(情感、意志、性格组成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又可分为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还可以分为内潜素质(即指沉淀在心理深层的文化潜在意识)和外显素质(外部表现出来的从事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人的素质的综合效应表现为人本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是指一国或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素质的有机整合。人口素质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综合指示器。在一定意义上,人口素质即民族素质。人们经常谈论人的素质的高低,实际上说的就是人本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的好坏和能力的大小。可见,所谓提高人的素质,实际上说的就是要提高人本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首要任务是要提高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主体性是指人在现实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自主性是主体意识到自身是主体,并能在与客观的对应关系中主动地行使主体的权利并承担主体责任与义务的一种属性。)科学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回顾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之所以发展缓慢,除了受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以外,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无疑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即我们没能重视人的素质的研究,积极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即提高人本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今天,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和平时期,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深入展开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来说,真正的贫困不是财富的不足,而在于人的素质的贫困;真正的“落后”,不是资源的匮乏,不是产值的高低,也不是速度的快慢,人的素质不高这才是所谓“落后”概念的本质,因此,在我国重视人的素质问题的研究,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就不难发现,人的素质问题是当代社会的中心问题。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经验和教训、事实和逻辑都在向人们大声呼吁: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人的素质问题!是否研究人的素质,关心人的素质的发展、完善与提高,这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否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二、人的素质学及其学科归属

  人的素质学是研究人的各种素质的结构及其发展、完善与提高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从全局范围和总体规模上,准确认识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素质整体功能优势的理论依据和科学验证工具。是对现实人的素质哲学认识的座标系和以理论向实践过渡的轨迹图。是关于人的素质的哲学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哲学的层次,揭示与发现人的各种素质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其发展、完善、提高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找到一条进一步探讨如何强化人的主体性,提高人本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努力创造优良、舒适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活动既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也符合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规律。

  在当今世界上,学科的类别尽管千差万别,新学科层出不穷,但其总的归属仍不外乎是三个类型:一为社会科学,二为自然科学,三为边缘学科,有时也称作交叉科学。任何一门科学,倘若不能在这三种归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它也就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甚至还有被称作为“伪科学”之嫌。那么,人的素质学究竟属于哪一种科学呢?自然科学显然太远;社会科学,似乎有点搭界,但若要认真推断起来,却又颇为矛盾。因为社会科学的总目标固然是研究社会现象,可以包括凡涉及哲学和社会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科学。但作为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极为明确的研究范围,有定义极严的研究界限,而且多以由浅入深地研究纵向系统为主旨。这与人的素质学研究目标及研究的方法均有较大差异。况且人的素质学的研究的任何过程都要借助于众多的其它学科。人的素质学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而属于介于二者之间的边缘科学。

  值得一提的是,边缘科学并不是“组合科学”,也不是两种以上学科的简单相叠,它也有两种专门的类型。一类称之为“交替型”,即用甲科学的原理研究乙科学中甲科学的问题,反之亦然。如“生物化学”、“电子物理”和“技术美学”等;另一类称之为“聚合型”,即借助多种学科的聚合,以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如“决策学”、“创造学”等。显然,人的素质学毫无疑问应该属于“聚合型”的边缘科学。

  三、人的素质学的性质

  1、人的素质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人的素质学有自身的理论原则、内部体系和个性特征(超前性和实在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抽象思辨性与解析实证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这些形成了人的素质学的特殊个性)。这些理论原则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人的素质作出科学概括和理论反映的结果。同样,发展、完善、提高人的素质又必须以人的素质学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人的素质学的理论原则要在提高人的素质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得到发展,并科学地解释和回答发展、完善、提高人的素质工作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和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掌握人的素质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是指导发展、完善,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人的素质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构成人的素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

  2、人的素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是系统论中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征之所在,在现代社会中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使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大量出现。整个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呈现出了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任何一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其它学科,完全靠本学科的知识发展本学科的“单打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代的综合,虽然具有某些继承关系和某种联系,但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在现代社会里,综合就是发展。人的素质学的创立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综合结出的丰硕成果。

  从集合论的观点来看,人的素质学的理论原则的建立是以诸种相邻学科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其中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优生学、社会学、生理学、人类学、美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综合地运用于人的素质学的理论和研究。它与上述诸种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上述诸种学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而构成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时,还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新三论”。

  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的素质学的理论基础。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人的素质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人的素质学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方法论,对人的素质学中的一切社会现象,进行历史地辨证地解释。

  其次,要充分认识人的素质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人的素质学与社会学有着直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素质学与社会学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研究对象都是人类社会现象。因此,研究人的素质就可以运用社会学的一切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诸如,从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中寻找导致人口素质差的原因。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去落实提高人口素质的良策,等等。就目的性来说,无论是社会学研究还是人的素质学的研究,都是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人的素质学与社会学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社会学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组织、社会阶层、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区等这些社会的构成形式及其发展模式,而人的素质学所要着重研究的则是人的素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组合以及优化整体等具体内容。

  另外,“新三论”对人的素质学的研究也有重要作用。如运用系统论来研究人的素质的结构;运用控制论来研究人的素质的控制;运用协同论来研究人的素质生成的各种原因和条件及控制人口素质下降的各种措施与环节;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来研究人的素质作用发挥的心理机制与生理条件等等。总之,人的素质学有其横跨各种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的素质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总是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利用研究材料、相互补充研究成果,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目的。

  3、人的素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所谓新兴学科,就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正在建立和发展的学科。人的素质作为一种独立的领域,存在已久,但作为一个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还正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

  四、人的素质学的特征

  人的素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学科性质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具有综合性。人的素质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应是综合研究与分析研究并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体系。

  对人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它既是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又是综合研究的基础,是深入探索人的素质各方面的必经之路。但综合研究的成果绝不是分科研究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人的素质学的综合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它在任何一种现象时,总要联系多种其他的因素来加以考察,以求得比较全面、完整而准确的结论。二是人的素质学的研究还要经常结合和利用其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来对人的素质学作综合性考察。

  2、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具有广泛性。人的素质学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它触及人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内潜素质和外显素质等许多方面。

  3、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具有动态性。人的素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人的素质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的素质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解放前的人口素质与解放后的人口素质相比,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素质既然时刻处在运动变化之中,那么,作为以人的素质为研究对象的人的素质学也必须具有动态性这一点特点。

  最后,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认识和研究人的素质的目的在于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最终目的还是要更加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而不是脱离这一伟大实践去寻找什么人类共性或鼓吹抽象的人道主义。人的素质学是具有很强实用性、应用性,它的突出特征和落脚点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素质实际,它的每一项研究课题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五、人的素质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现实是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理论的归宿点,任何理论都是从客观现实出发又服务于现实。哲学是反思,它的客观并不是经验事实,而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各种理论模式的反思。人是社会的价值实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所以,从现实社会中的人出发,根据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这是我们创建人的素质学所遵循的客观原则,也是一切理论赖以建立的客观原则,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循并贯彻这一原则,其理论才是积极的、合理的、内在与外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为了使人的素质学研究更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认为,在人的素质学的研究方面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根本要求。列宁有句含义隽永的话: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列宁全集》第30卷,第238页)这就是说,在认识与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其自身出发,而不是只抓事物的个别实例,亦不能只抓住一些枝节问题。坚持人的素质学的客观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客观人的素质为出发点去考虑和研究与其相关的所有问题,从而得到对现实人的素质的正确科学的认识。

  遵循人的素质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必须做到:第一,要深入实际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大量详实的人的素质材料,然后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概括出那些能体现和反映我国人口素质某一方面本质的人的素质。第二,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气。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排除主观因素,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从客观事物的本身出发,引出合乎事实的而非主观臆想的结论,防止弄虚作假,将主观见解强加给客观事实。

  (二)全面性原则。人的素质内容和诸多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素质现象之间总是以各种方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要科学的认识人的素质,只有从现实的人的素质的丰富多彩的内在联系和中介来了解事物,才不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如上所述,人的素质是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因素构成的有层次的系统,这个系统内部矛盾运动的总和,决定了人口素质即民族素质的性质、内容和范围,决定了人口素质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决定了它的任务的形式。因此,我们在认识与研究人的素质时不仅要注意人的素质的正面的情况即有利的方面,而且还要注意到它的反面及其它各个方面,不仅要观察每个具体人素质的各个侧面,而且还要观察它和其它方面素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过去,我们在认识与研究人的素质时,往往只认识一些简单的素质,而没有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矛盾之所在,也不能从根本上找到一条提高人的素质的正确方法与有效途径,因而造成了我们今天工作中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我们应努力克服。为了有效地克服上述片面性的错误,在研究人的素质方面,我们一定要坚持全面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在人的素质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克服静止、僵化的思想,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的素质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它的过去,又要研究它的现在,还要预测它的将来;既要把握它的现实性方面,又要掌握它的可能性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发展与动态中认识和把握人的素质。

  (四)本质性原则。在认识与研究人的素质的过程中还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防止被表象甚至假象所迷惑,而影响对人的素质本质的认识。

  (五)历史性原则。所谓历史性原则,就是指在观察社会现象时要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找出其历史联系,从中考察其性质、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分析和研究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对现实的人的素质问题,我们要分析它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分析它所经历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历史的联系是事物的基本联系,任何社会现象的存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既不会凭空地产生,也不会没有任何条件地消失,而必须经历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全面地、正确地、科学地认识我国人口素质,就必须对我们国家人口素质的历史做一番考察,分析人的素质在各个时期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从而找出进一步发展、完善、提高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总之,只有通过对一切社会问题作历史的分析,不仅能对社会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评价,而且还可以从历史联系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并预见它的未来。

  另外,整体性、有序结构性、层次性、功能优化性、环境性原则也应是人的素质学所遵循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或研究人的素质时,从整体出发,始终注意认识、掌握和研究人的素质的整体特性和功能。现代科学的飞跃发展,使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人们对它的认识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机体取代了被分割的部分,昔日认为是最基本的部分,今日看,实际上也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事物的系统的稳定联系都使系统呈现井然有序的结构,有序结构是一切系统所共有的组织特征。人的素质也不例外。人的素质的发展、完善、提高的规律,就体现在由人的素质的稳定联系所决定的人的素质有序结构之中。而人的素质的有序结构原则,即要求我们去研究人的素质有序结构时,注意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以及这种结构方式对人的素质整体的作用和影响,以把握人的素质的规律性。层次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和研究人的素质时,一定要遵循其层次性特征,注意整体与层次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人的素质是有层次的,所谓层次,即人的素质内部由于整体与部分的无限对立所形成的一系列等级及其排列次序,素质与素质之间具有质的差异。最优化是人的素质学研究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所谓最优化原则,就是从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出最优的系统方案,使人的素质处于最优化状态,达到最优效果。环境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或研究人的素质时,注意环境对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对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一切可能的相互作用。之所以要注意两者的相互关系,是因为绝对孤立的人的素质不受宇宙其余部分影响是不存在的。所谓环境,一般来讲是指人的素质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

  六、人的素质学研究的方法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使人的素质学研究达到更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水平,我们必须掌握一些人的素质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即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就是要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来分析、考察人的素质的各个要素、环节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哲学方法是人的素质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在方法论方面作指导,它并不取代人的素质学的其它方法。

  第二,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科学领域的许多研究方法,在人的素质学研究中都可以直接运用,如:

  1、社会学方法。社会学方法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改进社会的一种学科方法。运用社会学方法,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大的历史范围分析人的素质全过程,研究人的素质对个人、团体、国家、社会的影响,了解人的素质的社会功能,评价其地位,寻找其发展、完善、提高的趋向。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去落实提高人的素质的良策。

  2、心理学方法和生理学方法。人的素质还受其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制约与支配,是心理状态健康与身体健康发展的外化。因为人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构成的,是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统一。因而,研究人的素质学就需要了解主体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状况,分析其心理结构与身体承受能力,弄清其素质作用发挥的心理成因,生理机制及其过程,现代心理学、生理学、优生学、人类学的发展已使诸如此类的研究成为可能。

  人文科学中还有美学方法,经济学方法等,人的素质学都可以吸收、借鉴。

  第三,系统科学方法。人的素质是一个由若干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我们在认识与研究人的素质时也应当自觉地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的方法非常适应人的素质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动态性的特点。

  第四,比较方法。为了准确地把握人的素质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加强对人的素质的比较研究。

  最后,人的素质学的研究还必须以大量的有关人的素质的实际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要搜集调查研究,运用这些材料,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应当并举。同时,还应作到历史考察与现状调查相结合,综合分析与方案比较相结合,纵向分析与网络分析(横向分析)相结合,引导人们从整体观察部分,由部分推断整体,按未来设计现在,由现在预测未来。

  七、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内容

  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我国人口素质总体及其各个方面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二是研究和发掘人的素质各个方面及其组成要素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统计规律;三是研究人的认识和人的素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在各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与规律;四是研究建立人的素质学教育新体系,解决素质教育与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一体化等问题。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我以为,人的素质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应包括:素质现象论、素质成因论、素质预测论、素质控制论。

  ⒈素质现象论将人的素质从各种社会现象的链条中独立出来,突出一切社会活动主体人的素质,来加以集约式研究,这是人的素质学的本质论。其内容包括:素质的概念、素质的构成及其分类,人的素质现象在某个历史时期内的状况及其演变过程等等。

  ⒉素质成因论。以素质现象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科学的因果关系论的指导下,对影响人的素质的多种原因进行集中研究。

  ⒊素质预测论。认识素质现象,研究影响素质的原因,寻找提高人口素质的转化机制,是为了对人口素质进行预测和控制。素质预测是对素质现象未来状况的一种超前研究,也就是在认识目前现象,运用调查、统计、摸拟等科学方法,综合有关素质的各种信息,对未来某个时期的内的素质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推断,从而为提高人口素质提供决策性依据。素质预测必须以对素质现象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为基础,否则只能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

  ⒋素质控制论。素质控制论就是在以素质现象、素质成因、素质未来状况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人们的各种素质施加各种积极影响,以达到在最大限度内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目的。

  素质现象论、素质成因论、素质预测论、素质控制论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的素质学基本理论的完整体系。这一完整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人的素质在当代科学范围中的一席之地。

  人的素质学的建立,有助于将人的素质研究引向深入,有助于人的素质学的研究的规范化,有助于发展,完善与提高人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将人的素质学学科建立起来。人的素质学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学术工程,人的素质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因此,人的素质学的建立,有赖于学术界的重视,有赖于社会科学各学科人们的通力协作。

作者介绍:袁凯 《甘肃党校报》编辑部

作者:袁凯

甘肃社会科学 1997年01期

  一、人的素质的界定

  人的素质就是指人在工作、生活及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换言之,人的素质也就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及一切社会生活要素的总和。人的素质是由多层次、多侧面要素和复杂机制构成的一个综合范畴。说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范畴,是因为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看,人的素质既可分自然素质(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属性即人的有机体生来就具有的某些生理特点)、心理素质(情感、意志、性格组成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又可分为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还可以分为内潜素质(即指沉淀在心理深层的文化潜在意识)和外显素质(外部表现出来的从事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人的素质的综合效应表现为人本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是指一国或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素质的有机整合。人口素质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综合指示器。在一定意义上,人口素质即民族素质。人们经常谈论人的素质的高低,实际上说的就是人本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的好坏和能力的大小。可见,所谓提高人的素质,实际上说的就是要提高人本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首要任务是要提高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主体性是指人在现实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自主性是主体意识到自身是主体,并能在与客观的对应关系中主动地行使主体的权利并承担主体责任与义务的一种属性。)科学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回顾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之所以发展缓慢,除了受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以外,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无疑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即我们没能重视人的素质的研究,积极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即提高人本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今天,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和平时期,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深入展开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来说,真正的贫困不是财富的不足,而在于人的素质的贫困;真正的“落后”,不是资源的匮乏,不是产值的高低,也不是速度的快慢,人的素质不高这才是所谓“落后”概念的本质,因此,在我国重视人的素质问题的研究,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就不难发现,人的素质问题是当代社会的中心问题。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经验和教训、事实和逻辑都在向人们大声呼吁: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人的素质问题!是否研究人的素质,关心人的素质的发展、完善与提高,这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否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二、人的素质学及其学科归属

  人的素质学是研究人的各种素质的结构及其发展、完善与提高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从全局范围和总体规模上,准确认识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素质整体功能优势的理论依据和科学验证工具。是对现实人的素质哲学认识的座标系和以理论向实践过渡的轨迹图。是关于人的素质的哲学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哲学的层次,揭示与发现人的各种素质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其发展、完善、提高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找到一条进一步探讨如何强化人的主体性,提高人本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努力创造优良、舒适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活动既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也符合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规律。

  在当今世界上,学科的类别尽管千差万别,新学科层出不穷,但其总的归属仍不外乎是三个类型:一为社会科学,二为自然科学,三为边缘学科,有时也称作交叉科学。任何一门科学,倘若不能在这三种归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它也就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甚至还有被称作为“伪科学”之嫌。那么,人的素质学究竟属于哪一种科学呢?自然科学显然太远;社会科学,似乎有点搭界,但若要认真推断起来,却又颇为矛盾。因为社会科学的总目标固然是研究社会现象,可以包括凡涉及哲学和社会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科学。但作为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极为明确的研究范围,有定义极严的研究界限,而且多以由浅入深地研究纵向系统为主旨。这与人的素质学研究目标及研究的方法均有较大差异。况且人的素质学的研究的任何过程都要借助于众多的其它学科。人的素质学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而属于介于二者之间的边缘科学。

  值得一提的是,边缘科学并不是“组合科学”,也不是两种以上学科的简单相叠,它也有两种专门的类型。一类称之为“交替型”,即用甲科学的原理研究乙科学中甲科学的问题,反之亦然。如“生物化学”、“电子物理”和“技术美学”等;另一类称之为“聚合型”,即借助多种学科的聚合,以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如“决策学”、“创造学”等。显然,人的素质学毫无疑问应该属于“聚合型”的边缘科学。

  三、人的素质学的性质

  1、人的素质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人的素质学有自身的理论原则、内部体系和个性特征(超前性和实在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抽象思辨性与解析实证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这些形成了人的素质学的特殊个性)。这些理论原则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人的素质作出科学概括和理论反映的结果。同样,发展、完善、提高人的素质又必须以人的素质学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人的素质学的理论原则要在提高人的素质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得到发展,并科学地解释和回答发展、完善、提高人的素质工作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和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掌握人的素质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是指导发展、完善,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人的素质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构成人的素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

  2、人的素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是系统论中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征之所在,在现代社会中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使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大量出现。整个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呈现出了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任何一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其它学科,完全靠本学科的知识发展本学科的“单打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代的综合,虽然具有某些继承关系和某种联系,但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在现代社会里,综合就是发展。人的素质学的创立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综合结出的丰硕成果。

  从集合论的观点来看,人的素质学的理论原则的建立是以诸种相邻学科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其中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优生学、社会学、生理学、人类学、美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综合地运用于人的素质学的理论和研究。它与上述诸种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上述诸种学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而构成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时,还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新三论”。

  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的素质学的理论基础。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人的素质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人的素质学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方法论,对人的素质学中的一切社会现象,进行历史地辨证地解释。

  其次,要充分认识人的素质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人的素质学与社会学有着直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素质学与社会学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研究对象都是人类社会现象。因此,研究人的素质就可以运用社会学的一切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诸如,从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中寻找导致人口素质差的原因。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去落实提高人口素质的良策,等等。就目的性来说,无论是社会学研究还是人的素质学的研究,都是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但是,人的素质学与社会学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社会学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组织、社会阶层、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区等这些社会的构成形式及其发展模式,而人的素质学所要着重研究的则是人的素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组合以及优化整体等具体内容。

  另外,“新三论”对人的素质学的研究也有重要作用。如运用系统论来研究人的素质的结构;运用控制论来研究人的素质的控制;运用协同论来研究人的素质生成的各种原因和条件及控制人口素质下降的各种措施与环节;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来研究人的素质作用发挥的心理机制与生理条件等等。总之,人的素质学有其横跨各种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的素质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总是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利用研究材料、相互补充研究成果,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目的。

  3、人的素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所谓新兴学科,就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正在建立和发展的学科。人的素质作为一种独立的领域,存在已久,但作为一个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还正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

  四、人的素质学的特征

  人的素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学科性质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具有综合性。人的素质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应是综合研究与分析研究并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体系。

  对人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它既是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又是综合研究的基础,是深入探索人的素质各方面的必经之路。但综合研究的成果绝不是分科研究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人的素质学的综合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它在任何一种现象时,总要联系多种其他的因素来加以考察,以求得比较全面、完整而准确的结论。二是人的素质学的研究还要经常结合和利用其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来对人的素质学作综合性考察。

  2、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具有广泛性。人的素质学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它触及人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内潜素质和外显素质等许多方面。

  3、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具有动态性。人的素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人的素质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的素质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解放前的人口素质与解放后的人口素质相比,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素质既然时刻处在运动变化之中,那么,作为以人的素质为研究对象的人的素质学也必须具有动态性这一点特点。

  最后,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认识和研究人的素质的目的在于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最终目的还是要更加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而不是脱离这一伟大实践去寻找什么人类共性或鼓吹抽象的人道主义。人的素质学是具有很强实用性、应用性,它的突出特征和落脚点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素质实际,它的每一项研究课题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五、人的素质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现实是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理论的归宿点,任何理论都是从客观现实出发又服务于现实。哲学是反思,它的客观并不是经验事实,而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各种理论模式的反思。人是社会的价值实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所以,从现实社会中的人出发,根据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这是我们创建人的素质学所遵循的客观原则,也是一切理论赖以建立的客观原则,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循并贯彻这一原则,其理论才是积极的、合理的、内在与外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为了使人的素质学研究更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认为,在人的素质学的研究方面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根本要求。列宁有句含义隽永的话: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列宁全集》第30卷,第238页)这就是说,在认识与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其自身出发,而不是只抓事物的个别实例,亦不能只抓住一些枝节问题。坚持人的素质学的客观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客观人的素质为出发点去考虑和研究与其相关的所有问题,从而得到对现实人的素质的正确科学的认识。

  遵循人的素质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必须做到:第一,要深入实际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大量详实的人的素质材料,然后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概括出那些能体现和反映我国人口素质某一方面本质的人的素质。第二,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气。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排除主观因素,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从客观事物的本身出发,引出合乎事实的而非主观臆想的结论,防止弄虚作假,将主观见解强加给客观事实。

  (二)全面性原则。人的素质内容和诸多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素质现象之间总是以各种方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要科学的认识人的素质,只有从现实的人的素质的丰富多彩的内在联系和中介来了解事物,才不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如上所述,人的素质是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因素构成的有层次的系统,这个系统内部矛盾运动的总和,决定了人口素质即民族素质的性质、内容和范围,决定了人口素质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决定了它的任务的形式。因此,我们在认识与研究人的素质时不仅要注意人的素质的正面的情况即有利的方面,而且还要注意到它的反面及其它各个方面,不仅要观察每个具体人素质的各个侧面,而且还要观察它和其它方面素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过去,我们在认识与研究人的素质时,往往只认识一些简单的素质,而没有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矛盾之所在,也不能从根本上找到一条提高人的素质的正确方法与有效途径,因而造成了我们今天工作中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我们应努力克服。为了有效地克服上述片面性的错误,在研究人的素质方面,我们一定要坚持全面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在人的素质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克服静止、僵化的思想,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的素质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它的过去,又要研究它的现在,还要预测它的将来;既要把握它的现实性方面,又要掌握它的可能性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发展与动态中认识和把握人的素质。

  (四)本质性原则。在认识与研究人的素质的过程中还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防止被表象甚至假象所迷惑,而影响对人的素质本质的认识。

  (五)历史性原则。所谓历史性原则,就是指在观察社会现象时要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找出其历史联系,从中考察其性质、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分析和研究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对现实的人的素质问题,我们要分析它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分析它所经历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历史的联系是事物的基本联系,任何社会现象的存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既不会凭空地产生,也不会没有任何条件地消失,而必须经历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全面地、正确地、科学地认识我国人口素质,就必须对我们国家人口素质的历史做一番考察,分析人的素质在各个时期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从而找出进一步发展、完善、提高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总之,只有通过对一切社会问题作历史的分析,不仅能对社会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评价,而且还可以从历史联系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并预见它的未来。

  另外,整体性、有序结构性、层次性、功能优化性、环境性原则也应是人的素质学所遵循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或研究人的素质时,从整体出发,始终注意认识、掌握和研究人的素质的整体特性和功能。现代科学的飞跃发展,使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人们对它的认识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机体取代了被分割的部分,昔日认为是最基本的部分,今日看,实际上也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事物的系统的稳定联系都使系统呈现井然有序的结构,有序结构是一切系统所共有的组织特征。人的素质也不例外。人的素质的发展、完善、提高的规律,就体现在由人的素质的稳定联系所决定的人的素质有序结构之中。而人的素质的有序结构原则,即要求我们去研究人的素质有序结构时,注意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以及这种结构方式对人的素质整体的作用和影响,以把握人的素质的规律性。层次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和研究人的素质时,一定要遵循其层次性特征,注意整体与层次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人的素质是有层次的,所谓层次,即人的素质内部由于整体与部分的无限对立所形成的一系列等级及其排列次序,素质与素质之间具有质的差异。最优化是人的素质学研究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所谓最优化原则,就是从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出最优的系统方案,使人的素质处于最优化状态,达到最优效果。环境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或研究人的素质时,注意环境对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对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一切可能的相互作用。之所以要注意两者的相互关系,是因为绝对孤立的人的素质不受宇宙其余部分影响是不存在的。所谓环境,一般来讲是指人的素质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

  六、人的素质学研究的方法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使人的素质学研究达到更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水平,我们必须掌握一些人的素质研究的方法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即一般的方法和原则。就是要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来分析、考察人的素质的各个要素、环节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哲学方法是人的素质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在方法论方面作指导,它并不取代人的素质学的其它方法。

  第二,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科学领域的许多研究方法,在人的素质学研究中都可以直接运用,如:

  1、社会学方法。社会学方法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改进社会的一种学科方法。运用社会学方法,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大的历史范围分析人的素质全过程,研究人的素质对个人、团体、国家、社会的影响,了解人的素质的社会功能,评价其地位,寻找其发展、完善、提高的趋向。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去落实提高人的素质的良策。

  2、心理学方法和生理学方法。人的素质还受其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制约与支配,是心理状态健康与身体健康发展的外化。因为人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构成的,是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统一。因而,研究人的素质学就需要了解主体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状况,分析其心理结构与身体承受能力,弄清其素质作用发挥的心理成因,生理机制及其过程,现代心理学、生理学、优生学、人类学的发展已使诸如此类的研究成为可能。

  人文科学中还有美学方法,经济学方法等,人的素质学都可以吸收、借鉴。

  第三,系统科学方法。人的素质是一个由若干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我们在认识与研究人的素质时也应当自觉地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的方法非常适应人的素质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动态性的特点。

  第四,比较方法。为了准确地把握人的素质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加强对人的素质的比较研究。

  最后,人的素质学的研究还必须以大量的有关人的素质的实际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要搜集调查研究,运用这些材料,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应当并举。同时,还应作到历史考察与现状调查相结合,综合分析与方案比较相结合,纵向分析与网络分析(横向分析)相结合,引导人们从整体观察部分,由部分推断整体,按未来设计现在,由现在预测未来。

  七、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内容

  人的素质学的研究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我国人口素质总体及其各个方面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二是研究和发掘人的素质各个方面及其组成要素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统计规律;三是研究人的认识和人的素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在各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与规律;四是研究建立人的素质学教育新体系,解决素质教育与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一体化等问题。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我以为,人的素质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应包括:素质现象论、素质成因论、素质预测论、素质控制论。

  ⒈素质现象论将人的素质从各种社会现象的链条中独立出来,突出一切社会活动主体人的素质,来加以集约式研究,这是人的素质学的本质论。其内容包括:素质的概念、素质的构成及其分类,人的素质现象在某个历史时期内的状况及其演变过程等等。

  ⒉素质成因论。以素质现象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科学的因果关系论的指导下,对影响人的素质的多种原因进行集中研究。

  ⒊素质预测论。认识素质现象,研究影响素质的原因,寻找提高人口素质的转化机制,是为了对人口素质进行预测和控制。素质预测是对素质现象未来状况的一种超前研究,也就是在认识目前现象,运用调查、统计、摸拟等科学方法,综合有关素质的各种信息,对未来某个时期的内的素质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推断,从而为提高人口素质提供决策性依据。素质预测必须以对素质现象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为基础,否则只能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

  ⒋素质控制论。素质控制论就是在以素质现象、素质成因、素质未来状况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人们的各种素质施加各种积极影响,以达到在最大限度内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目的。

  素质现象论、素质成因论、素质预测论、素质控制论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的素质学基本理论的完整体系。这一完整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人的素质在当代科学范围中的一席之地。

  人的素质学的建立,有助于将人的素质研究引向深入,有助于人的素质学的研究的规范化,有助于发展,完善与提高人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将人的素质学学科建立起来。人的素质学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学术工程,人的素质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因此,人的素质学的建立,有赖于学术界的重视,有赖于社会科学各学科人们的通力协作。

作者介绍:袁凯 《甘肃党校报》编辑部


相关内容

  • (论文)素质教育浅议
  • 素质教育浅议 提要: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从远古时代长辈传授狩猎.采滴野果的经验给下一代,到当今社会的各种各样有助于人的素质提高的活动,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尤其 ...

  • 1.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特殊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明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专业品格,具有英语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英汉互译能力,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及方法,能在教育.文化.经贸.科技等领域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 ...

  •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 作者:燕国材 福建教育 1995年10期 自80年代后期以来,素质教育的提法已日益深入人心,并且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不少的共识与成绩.现在,我拟就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理解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所裨助. 一.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在学校中,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

  • 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DOC33页)
  • 某公司能力素质模型 应用手册 目录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能力素质模型概述 能力素质模型的概念 1.1 什么是能力素质 1.2 能力素质的分类 1.3 什么是能力素质模型 能力素质模型与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框架 2.1 人力资源管理 ...

  • 结合素质教育目标探索综合素质测评
  •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结合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测评: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 ...

  •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建立
  • 2007年1月第9卷第1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Jan.2006Vol19No.1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建立 赵永乐,王 慧 (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江 ...

  • 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分析及提升
  • 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分析及提升目录 一.绪论---------------------------1 二.关于心理及心理素质的一般概念---------------18 (一)哲学上的心理创始观-------------------24 (二)社会学上的心理发展观------------------25 ...

  • 论素质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 论素质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武汉市长虹中学 陈为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旋律.但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概念看法不尽相同,表述也多种多样.素质教育概念的不确定性致使人们对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特征的理解模糊,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 ...

  •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简介以及在我校的实施情况
  •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简介以及在我校的实施情况 一.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2002年3月,共青团中央联合教育部.全国学联启动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实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旨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