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毛概.毛中特)上学期期末考试重点

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③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将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既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两大理论成果有着共同的“根”,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坚持的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理论 ⑦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6.

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8.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总依据)。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理论 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10.党。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②“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决定 ④“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13.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1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①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②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③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近代中国最基本国情: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总体上)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主力:农民阶级。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①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区别 ②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③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经济纲领中最具特色:保护民族工商业。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依据:中国革命必须走这条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决定

的。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战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它解决了一个在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4.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初级形式)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四马分肥”。第二步(高级形式)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利润分配仍为“四马分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7. 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8. 定及颁布施行。宪法规定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

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②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⑤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

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开始社会主义建设)。

十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法分别是专政和民主。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4.关于经济建设,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5.关于教育和科学: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时实践

7.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

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8.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我国最基本国情。

2.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化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8.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显示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的特征: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③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9.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下,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在每个发展阶段,形成阶段性纲领,也即当时的最低纲领

最高、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辨证统

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在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致力于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总结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①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理论上的意义) 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上的意义)

4.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6.坚持科学发展:①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③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7.旧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道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三步走: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9.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最核心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10.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015年1月2日晚 校对完成

购买此《毛思》重点、学霸化简版最新《行政》重点(25页+2页目录)

请留言QQ:243757764、1715464978 。

X4329高性能激光打印机,打印复印扫描0.2元/页,还可彩印,

量大可优惠、送货上门。

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③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将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既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两大理论成果有着共同的“根”,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坚持的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理论 ⑦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6.

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8.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国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总依据)。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理论 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10.党。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1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②“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决定 ④“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13.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1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①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②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③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近代中国最基本国情: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总体上)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主力:农民阶级。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①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区别 ②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③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经济纲领中最具特色:保护民族工商业。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依据:中国革命必须走这条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决定

的。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战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它解决了一个在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4.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初级形式)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四马分肥”。第二步(高级形式)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利润分配仍为“四马分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7. 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8. 定及颁布施行。宪法规定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

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②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⑤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

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开始社会主义建设)。

十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法分别是专政和民主。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4.关于经济建设,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5.关于教育和科学: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时实践

7.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

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8.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我国最基本国情。

2.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化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8.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显示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的特征: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③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9.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下,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在每个发展阶段,形成阶段性纲领,也即当时的最低纲领

最高、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辨证统

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在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致力于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总结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①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理论上的意义) 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上的意义)

4.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6.坚持科学发展:①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③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7.旧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道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三步走: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9.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最核心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10.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015年1月2日晚 校对完成

购买此《毛思》重点、学霸化简版最新《行政》重点(25页+2页目录)

请留言QQ:243757764、1715464978 。

X4329高性能激光打印机,打印复印扫描0.2元/页,还可彩印,

量大可优惠、送货上门。


相关内容

  •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前复习建议
  •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前复习建议 高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是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重要的考试,学校.家长和大家都非常重视.当然,这次考试的成绩也会对大家学习的信心以及高中阶段的的学习态度产生重大的影响.上学期期中考试的时间在11月10日至12日. 第一次月考由于很多高一学生的成绩与自己的预期有差距,所以不少学 ...

  •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立岗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 试卷特点: 本次三年级语文试卷,考查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分析及习作能力.对词语的理解运用是考查的重点,对句子方面考查不够. 二.测试情况: 三年级62人,参考率100%,总得分3707分,平均分5 ...

  •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11-01-28 一.试卷评价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语试卷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意体现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 ...

  • 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考务会上的讲话
  • 校长 在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考务会 上的讲话 一.以前曾出现过的问题 1."四会"不全,四会分别是提前两周的迎考会.考前考务会.考前学生动员会.考后质量分析.考后表彰会. 2.考务会上,考前动员会上对工作方法.考法指导的不够,纪律方面要求的不严,造成一些考试失 ...

  • 2014七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 七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廖华倩 2014年七年级度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命题以教材为依据,根据近几年中考 题型,各大题均坚持由易到难,基础题分散到各大题原则.综合考查学生的核心 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覆盖面广,紧扣课本内容,注重听说读写的考 查,阅读题材丰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 ...

  • 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复习计划
  • 一、本年级本学期建议考核重点。 汉语拼音:1.能准确区分读音相近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和音节。 2.能正确默写声母表、韵母表;正确拼写音节。 3.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识字写字:1.准确认读356个生字。 2.正确书写24个基本笔画。 3.按笔顺在田字格里书写、默写109个生字,做到书写正确、规范 ...

  •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 2012-2013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中 考试试卷分析 一.考情分析 1.题型:本试卷总分值100分,共24题,主要包括二类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通过此试卷达到了全方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等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彰显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 ...

  • 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反思
  • 今天刚刚看到所教班级期末的考试成绩,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预期,考的不理想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和其他教师的差距有点大,这一点超出了预期.今天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反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大致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平时上课,课堂效率不高.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就感觉到了, ...

  • 初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计划
  • 初三08-09学年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初三化学为成都市调研考试科目之一,对于期末复习,本着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答题能力、争取考出好成绩的原则,现制定以下期末复习计划: 一:班级现状分析: 现在我任教的4、9、10班的化学期中考试基本情况如下,4班期中考试平均成绩倒数第一,9班第六,10班第三,其中 ...

  • 初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
  • 初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 上传: 黄慧英 更新时间:2012-3-7 22:23:38 初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分析 一.测试情况介绍: 本次初一年级地理期中考试的考试范围为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地球>和第二章<学用地图>及第三章<陆地与海洋>前两节.试卷共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