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动物生物学]生物名词解释集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 细胞器:是细胞生命活动不可缺少,散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官(不同于高等动物的器官) ,简称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粒等。

2 线粒体嵴:在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其内膜向内形成一些隔,称线粒体嵴。

3 细胞周期: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期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期限,称细胞周期。

4 直接分裂:细胞分裂时看不见染色体的变化,核物质直接分裂成两部分的分裂方式,又称无丝分裂。 5 染色体:细胞质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称染色质,在电镜下染色质是由DNA 和组蛋白结合的丝状结构,称染色质丝;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盘绕折叠而形成易被碱性染料着色明显可见的棒状体结构,故称染色体。

6 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称组织。

7 内分泌腺: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不经过导管而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称为内分泌腺。

8 哈佛氏系统:硬骨组织中的密质骨由骨板紧密排列而成,位于骨表面的为外环骨板,围绕骨髓的为内环骨板;在内、外环骨板之间以纵向的哈佛氏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为哈佛氏骨板,由哈佛氏骨板加上管内血管、神经和少量结缔组织,共同组成哈佛氏系统。

9 闰盘:是心肌细胞之间的界线,该处相邻两细胞膜凹凸相嵌,细胞膜特殊分化,呈现具有强折光性的阶梯状横线,对胞间连接的牢固性和细胞间冲动的传递均有重要作用。

10 自动节律性:指心肌细胞在不受神经系统支配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发生一次兴奋,使肌肉张缩的性能。

11 反射弧:神经冲动从感受器经过各类神经元直达效应器的全过程称作反射弧。

12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之间的接触点(或连接处) 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作突触(联会) 。

13 细胞间质:在组织内除细胞外的所有非细胞形态的物质,位于细胞之间,称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纤维等。

14 器官:动物体内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15 系统:动物体内一些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即成为系统。如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组成消化系统。

第二章 原生动物名词解释

1 指示生物:可用以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确定有机物 污染程度的生物,称指示生物。如绿眼虫可作为重度污染的指标。

2 赤潮:有些种类的鞭毛虫,如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 繁殖过剩密集在一起时,可引起较大面积海水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赤潮造成水中严重缺 氧而引起鱼虾和贝类大量死亡。

3 吞噬作用:变形虫等动物没有胞口,当临时的前端接触到食物时,就伸出伪足,从各方面进行包围,将固体食物颗粒裹进细胞内部,这种取食方式称作吞噬作用

4 胞饮作用:变形虫等单细胞动物靠身体临时的前端,象饮水一样摄食液体食物的现象称胞饮作用。 5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摄食时,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和溶酶体融合,由溶酶体所含的各种水解酶消化食物,整个消化过程在细胞内完 成,此为细胞内消化。某些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亦能摄取食物,进行细胞内消化,如腔肠动物的内皮肌细胞。

6 共栖:两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以一定关系彼此生活在一起,对寄居的动物无益害。如人大肠中的结肠内变形虫。

7 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体内 ,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的利益(彼此受益) ,如生活于白蚁肠中的超鞭毛虫。

8 滋养体:一般指寄生原虫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其寄生致病的阶段。 9 保虫宿主:有的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其他动物, 并且 这些动物可将病源随时传给人,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称储存宿主) 。

10 中间宿主(寄主) :寄生虫无性生殖所在或幼虫所寄生的宿主。 如人为疟原虫的中间寄主(宿主) 。 11 终未宿主:寄生虫有性生殖阶段所在或成虫所寄生的宿主。如 蚊为疟原虫的终未宿主。12 裂体生殖:进入宿主细胞的孢子虫滋养体成熟后,首先是核分裂成多个 ,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个裂殖子,这种复分裂的方式称为裂体生殖。

13 孢子生殖:进入终未宿主的孢子虫发育至卵囊后,核和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先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每个孢子母细胞形成许多孢子,一个孢子又可形成许多子孢子,最后可形成成千上万个子孢子。这就是孢子虫所特有的孢子生殖方式。

14 接合生殖:是草履虫等纤毛虫所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接合生殖时,两草履虫口沟部分互相粘合,该部分表膜逐渐溶解,细胞质相互连通,两草履虫相互交换小核,此过程相当于受精作用。此后两虫体分开,经分裂,最后各形成四个新的草履虫。

15 动纤系统:草履虫的每一根毛是表膜下的基体发出来的。在电子显微下 ,可见每一基体发出一根细动纤丝(又称纤毛小根) ,向前伸展一段距离后与同排的纤毛小根连系起来,成为一束纵行的动纤丝;基体、细动纤丝、动纤丝连系起来总称为动纤系统;其作用是传导冲动,协调纤毛的活动。

16 刺丝泡:在草履虫表膜之下,整齐地与表膜垂直排列的一些小杆状结构,遇刺激时能放出具有防御机能的刺丝的细胞器,称刺丝泡。

17 应激性: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但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仍能产生一定反应的特性称为应激性。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 后生动物:与原生动物的名称相对而言,把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 叫做后生动物。

2 中生动物:指介于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之间的一类中间过度类型的动物。中生动物有着长期寄生的历史,兼具有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类似的特征,是动物界极为特殊的一个类群。

3 动物性极:动物卵细胞内核所在、细胞质较多、卵黄较少的一 端、比重小、位于上方、卵裂时分裂快的一极。

4 植物性极:动物卵细胞内比重大,卵黄多,位于下方的一极,卵 裂时分裂慢或不能分裂。

5 辐射式卵裂:在全裂类型中, 卵经第三次分裂后,动物性极的 四个分裂球整齐地排在植物性极的四个 分裂球之上。在以后的分裂过程中,每一层分裂球都整齐地排列在下一层分裂球上方。如海 绵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的卵裂属此。

6 螺旋式卵裂:卵裂的第三次分裂不是端纬裂,而是分裂面与卵轴 成45°倾角,结果使得动物性极的每 个分裂球位于植物性极两个分裂球之间的上方,以后第次的分裂也是这样。如海产涡虫、多 毛类、多数海产软体动物属此。

7 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后来直接或间接成为动物的口者称为 原口动物,如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8 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成为动物的肛门。口是在与原 口相对的一端重新形成的动物称后口

动物。如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等。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 芽球:是海绵动物度过恶劣气候和不良环境条件的形式。环境不 良时,海绵动物中胶层中的变形细 胞聚集成堆、外面分泌一层角质膜,同时部分骨针细胞在角质膜上分泌出许多双盘头或短柱 形骨针,便形成芽球。环境一旦适合,便会重新长成新个体。

2. 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对其营固着生活意义重大。 水沟系是水流 的通道,海绵动物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他生理机能都要借水流的穿行来维持。

3. 假胃腔:指海绵动物体中央的空腔,又名中央腔或海绵腔,它只 是水流的通道,不具消 化功能,食物靠中央腔壁上的领细胞摄取后行细胞内消化,故中央腔又名假胃腔。

4. 两囊幼虫:海绵动物受精卵进行卵裂形成囊胚后,动物性极的小 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 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囊胚的小细胞由开口倒翻出来,里面小细胞具鞭毛的一侧翻到 囊胚的表面,这样动物性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分裂球,植物性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 裂球,此时从外形看形似有两个囊,故称之为两囊幼虫。

5. 胚层逆转:海绵动物的两囊幼虫从母体出水口随水流出,在水中 游泳一段时间后,具鞭毛的小分裂 球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大分裂球则留在外边形成外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 形成正好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性极大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动物性极的小细胞形成 外胚层) ,海绵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这种特殊现象特称为胚层逆转。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后口面) 有许多切面可 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如大多数腔肠动物。

2. 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 相等的两部分,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

3. 出芽生殖:母体成熟后,以出芽的方式产生芽体,形成新的个体 ,如水螅的无性生殖。4. 消化循环腔:由腔肠动物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这种 消化腔既有消化的功能又有循环的功能。

5. 皮肌细胞:腔肠动物的上皮与肌肉没有分开的原始结构,上皮肌 肉细胞既属于上皮,也属于肌肉的范围。

6. 中胶层:位于腔肠动物体壁中两胚层之间并有由内外两胚层细胞 分泌的薄且透明的胶状物质,对身体起支持作用。

7. 浮浪幼虫: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原肠胚,在 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的幼虫称为浮浪幼虫。

8. 再生:母体被切除部分后,通过细胞去分化和再分化,仍能生长 出原有的结构,这种现象称为再生,如水螅。

9.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 侧 ,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如水螅。

10. 细胞外消化:由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到消化腔内、将食物进行的 消化,称为细胞外消化。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 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2. 皮肌囊:中胚层的出现导致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环肌、纵肌、 斜肌,它与外胚 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肌囊,皮肌囊除有保护系统的功能 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

3. 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毛细管和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 ,并沿途多 次分枝,许多分枝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未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 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

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 谢废物。4. 焰细胞:〖HT5”SS〗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 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地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 、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5. 雷蚴:指在吸虫生活史中的一种幼虫形态,由胞蚴体内经繁殖出来 的小个体 即为雷蚴,具口、咽及不分枝的肠。在螺体内可爬行,常迁移至肝区及生殖腺区,通过肠道 或体表吸收寄主营养,是吸虫进行无性繁殖、扩大种群数量的阶段。

6. 雌雄同体:同一个体体内具有雌性生殖器官及雄性生殖器官,成虫 无雌雄之分,通常可进行自体受精,少数仍需要异体受精,如涡虫。

7. 雌雄异体:成虫分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即一个体内只有雌性生殖 器官或只有雄性生殖器官,多需异体受精才能完成繁殖过程。

8. 幼体生殖:是指动物个体在未成熟期或幼体阶段就进行繁殖,如华 枝睾 吸虫胞蚴中的许多胚细胞团各发育为一雷蚴,这种生殖方式使有机体只消耗少量的生活物质 即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后代,有利于种族的繁衍。

9. 自体感染:在猪带绦虫的生活史中,由于已感染成虫的患者,经消 化道的蠕动 ,将妊娠节片送入胃内,节片被消化,虫卵进入肠内,六钩蚴破壳而出穿过肠壁被血流带到 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囊尾蚴,这种感染方式被称为自体感染。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 假体腔:假体腔又称次生体腔或原体腔,位于线虫等动 物体壁与 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是由胚胎时期 的囊胚腔发展形成。

2.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 线虫消化道,新鲜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由肛门排出。

3. 逆行感染:蛲虫虫卵可在肛门口孵化,幼虫再爬入肛门 ,侵入大肠,引起感染,这种感染方式称逆行感染。

4. 蜕皮: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几次蜕去旧的角质,长出 新的角质膜,称为蜕皮,如线虫。

5. 隐生:当轮虫生活的水体干枯时,有些种类仍能生存, 轮虫的身体失去大部分水 分,高度卷缩,进入假死状态,耐干燥能力极强,抵抗干燥达环境达几个月到几年。再入水 后,即能复活,这种维持生存的状态称为隐生。

6. 孤雌生殖:雌性个体产的卵不需受精,仍能发育为成熟 的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如轮虫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的生殖。

7. 非混交雌体:卵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此卵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 体,称非混交雌体。

8. 非需精卵:轮虫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行孤雌生殖,雌轮虫产的卵不需受精,称非 需精卵。9. 直接发育:动物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者,称为直接发育型。如蛔虫的发育。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 同律分节: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体 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 经等也按体节排列。环节动物除体前端两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 称为同律分节。

2. 次生体腔:即真体腔。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 腔,即次生体腔,是由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中胚层细胞形成左右两团中胚层带,继而裂开成 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 肠壁;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体脯上皮构成体壁。次生 体腔为中胚层所覆盖,并具有体腔上皮或称体腔膜。

3.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伸入其中,一般 每体节一对。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的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 须,有触觉功能。有些种类的背须特化为疣足鳃或鳞片等。背肢和腹肢内各有一起支撑作用 的足刺。背肢有一束刚毛,腹肢有2束刚毛。疣足划动可游

泳,有运动功能,能辅助捕食, 疣足内密布微血管网,可进行气体交换。如环节动物门的沙蚕。

4. 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 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 的空隙中,构成了闭管循环系统。此种循环系统,血液流动有一定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 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环毛蚓属此种循环系统。

5. 后肾管:典型的后肾管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 体节的体腔,称肾口,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为肾孔。后肾管除排 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故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份 。如环节动物沙蚕。6. 链状神经系统:此神经系统集中,体前端咽背侧由1对咽上神经 节愈合成的脑,左右由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链 纵贯全身。腹神经链是由二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一神经节,整体形似 链状,故称链式神经。脑可控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腹神经发出神经至体壁和各器官,司反 射作用。 环毛蚓具此种神经系统。

7. 担轮幼虫:环节动物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具担轮幼虫阶段。幼虫呈陀螺形,体前端顶部有一束纤毛,有感觉作用,基部有感觉板和眼点;体中部具2圈纤毛环;体未尚有端担轮。体不分节,原肾管,原体腔,神经与上皮相连,与成体形态和内 部结构相差较大。担轮幼虫期及其变态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如环节动物沙蚕有此幼虫期。

8. 环带(生殖带) :环毛蚓性成熟个体,第XIV-XVI 体节色暗,肿胀 ,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 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生殖带的形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

9. 砂囊:是消化管中一个坚硬球形成椭圆形的富含肌肉的囊,它的 内壁覆盖有坚硬的角质层,囊内有吞食的砂料,故名砂囊。由于肌肉强力收缩,使食物在砂 料及角质层间受到挤压、研磨,逐渐变成细小颗粒及碎片,最后形成浆状食物。其内层由外 胚层形成,后接胃,在食物的消化方面有重要作用。这是环毛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结构。

10. 盲道:环毛蚓胃后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 道,使消化吸收面积增大。此盲道直到中肠为止。

11. 盲肠:环毛蚓自第XXVI 体节台,肠两侧向前伸出一锥状盲囊, 它与肠腔相通,称为盲肠,一者可以扩大消化吸收面积,二者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 腺。

12. 体表呼吸(皮肤呼吸) :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于体表湿润薄膜中 ,再渗 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身体各组织。呼吸所产生 的二氧化碳则与上述相反,二氧化碳经血管运送到体壁,再扩散到体表,并排入空气中。这 种经体表所进行的呼吸,称皮肤呼吸。环节动物环毛蚓属于此种呼吸方式。

13.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叫反射弧。它包括感觉器官的感 觉神经细胞,传入冲动的感觉神经纤维,腹神经链中的中间神经元,传出冲动的运动神经纤 维和反应器官5部分。环毛蚓具此结构,故受刺激反应迅速。

14. 异沙蚕相: 沙蚕科中的有些种类,在生殖期还出现多型现象。 即到性成熟时,体后部具生殖腺部分的体节形态发生改变,转变为生殖节,体前部仍保护原 来形状,不产生生殖细胞,称无性节。生殖节各种节变宽,疣足扩大,生出特殊的新刚毛; 体壁肌肉细胞、消化管等发生组织分解;眼点变大。这种现象称异沙蚕相。

15. 嗉囊:系食道后显著扩大的薄壁囊状结构。在环毛蚓,其主要 功能是暂时贮存、湿润和软化食肠,并能消化部分蛋白质。在医蛭嗉囊发达,其两侧有11对 盲囊,主要功能是贮存血液。

第九章 名词解释

1.贝壳 :具有贝壳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软体动物又称 贝类。贝壳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而成,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及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 ,贝壳的结构一般可分3层,从外到内依次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大多数软体动物具1-2或8片贝壳,形态各异,主要起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

2.外套膜 :为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并 形成外套腔。外套腔由内外两层上皮及中间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并通过入水孔形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摄食、排泄和生殖等。此外,外套膜还具保护内脏、有助运动(如头足类) 以及呼吸(如蜗牛) 等功能。

3.围心腔 :即软体动物次生体腔的剩余部分,内有心脏,外有围心腔膜包围,一般位于内脏团背侧。

4.入水管 :瓣鳃类等软体动物左右两片外套膜紧贴二壳内,其背面与内脏团的皮肤相连,腹缘游离,生活时左右腹缘互相紧贴,构成了其中的外套腔,外套腔之后端形成两个外管,上为出水管,下为入水管。入水管稍大,且有感觉乳突,食物及氧随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外套 腔中,而代谢废物、食物残渣及性产物皆由出水管排出。

5.鳃心 :乌贼等头足类动物除心室能搏动外,还有两个鳃心亦可搏 动。鳃心位于二鳃基部,为此处入鳃静脉血管膨大所形成,其壁为海绵质,能收缩,可加快静脉入鳃的速度,加速气体交换,增强循环、代谢效率。

6.齿舌 :齿舌是软体动物(除瓣鳃类外) 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状突起上,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由于肌肉伸缩,齿舌可前后活动,以锉刮食物。齿舌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7.默囊 :乌贼等头足类动物在直肠的末端近肛门处有一导管,连一 梨形小囊,即墨囊。囊内腺体可分泌墨汁,经导管由肛门排出,使周围海水成黑色,借以隐藏避敌,乌贼之名来源于此。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 外骨骼:节肢动物体壁包括一层上皮细胞,整齐地排列 在底膜之上,由上 皮细胞向外分泌坚实的角质膜,覆盖着整个身体,起着保护、支持运动、感受刺激和防止体 内水分大量蒸发的作用,这就是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和蛋白质形成。

2. 蜕皮: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分泌完成后,便不能 继续扩大,限制了 虫体的增长,这样身体长到一定限定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在新皮还未骨化之际 ,大量吸水迅速扩大身体,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为蜕皮。

3. 气管: 是陆栖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发生,是体壁 的内陷物,其外端 以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在体内延伸分枝,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可以运输氧气和 排放碳酸气。

4. 开管式循环:指节肢动物和部分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方式,循环 系统由具备多对心孔的 管状心脏和由心脏前端发出的一条短动脉构成,血液由后向前至头部,再由前而后进入血窦 ,又由血窦通过心孔复流入心脏。

5.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体腔囊 ,但这些体腔囊并 不扩大,囊壁中胚层细胞分别发育成组织和器官,而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由囊内的真体 腔和囊外的原始体腔形成,因此称为混合体腔。

6. 异律分节:节肢动物身体自前而后分为 许多体节,而且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这种分节方式称为异律分节。

7. 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实心的,内有发达的 肌内,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而且本身也分节,活动灵活,这种附肢称为节肢。

8. 双枝型附肢:节肢动物原始的附肢呈双枝型,由与体壁相 连的原肢及其顶端 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

分构成。这类附肢称为双枝型附肢,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

9. 马氏管:指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即从中肠与后肠 之间发出的多数的 细管,直接浸浴在血体腔内的血液中,能吸收大量尿酸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之通过后肠 ,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

10. 血体腔: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因此又称为 血体腔。

11. 无节幼体:是甲壳动物最典型的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 身细小,呈卵圆形或圆形, 不分节,有一个单眼和一片大的上唇,附肢3对,即2对触角和1对大颚,利用大颚和第2对触 角游泳和摄食。

12. 叶鳃:甲壳动物鳃的一种类型,由鳃轴和附属物构成,其附属物扁平呈叶片状,鳃轴中有入鳃血管和出锶血管,流经鳃叶时进行气体的交换,如日本沼虾、寄居蟹及蟹类的鳃属于叶鳃。

13. 书肺:为蛛形纲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腹部体表内陷的囊状构造,内有很薄的书叶状突 起,是气体交换的地方。

14. 咀嚼式口器:是昆虫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口器类型,包括上唇、大颚、小颚、下唇及舌。如蝗虫及许多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具有这种口器。

15. 刺吸式口器:是昆虫吸食动植物体内液体物质的一种口器,上唇、大颚、小颚及舌变成了六条口针,藏于下唇形成的喙状沟槽中,上唇内凹由双层壁围成食物道,取食时由口针刺破表皮,由唾液腺分泌唾液,再由消化道抽吸液体物质,如雌蚊、蝉、蚜虫的口器。

16. 磨胃:甲壳纲软甲亚纲的大型种类的胃特别发达,胃内面的角质膜增厚,形成骨板和硬齿等,用来研磨食物,具有这种结构的胃则称为磨胃 。

17. 平衡囊:是甲壳纲十足目类的感觉器官,由触觉器演变而来, 是第一对 触角原肢内凹形成的一个小囊,囊底着生触毛,其上粘有平衡石。是重力感受器,并与运动 相关,以调节身体平衡。

18. 年生活史:昆虫从卵开始,经过若虫,或者顺次经过幼虫和蛹 ,直到变为 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而一年中经过一个或几个世代的过程,称为年生活史 。

19. 变态:昆虫从卵到成熟阶段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不 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一系列的变化,才能发 育为成虫,这种变化称为变态。变态类型有无变态、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三种。

20. 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是由多数视觉单元即小 眼组成的眼。能感知物体的形状、距离、运动,一定的颜色和光强度等。

21. 羽化:昆虫一生中的最末一次蜕皮特称为羽化 。

22. 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出后,经幼虫、蛹发育为成虫, 幼虫与成虫形态不同,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多不一致,经过蛹期最后羽化为成虫的变态过程 。如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昆虫均属完全变态。

23. 不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经过幼虫期便直接发 育 为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较相似,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一致,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 成熟的变态过程。如:直翅目昆虫属不完全变态。

24. 休眠: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非致死的不利环境条件下 (如低温、干旱、食物缺乏) ,直接引起活动停止、代谢降低、虫体处于暂时静止状态,一旦 不利因素被解除,昆虫立即恢复正常活动与发育,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25. 滞育:是昆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休眠更深化的新陈代谢 被抑制的生理状态,它不是直接由外界条件所引起,是昆虫对于有节奏地重复到来的不良环 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由体内激素的作用而引起。第十一章 名词解释

1.总担(或触手冠)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菷虫动物都具有一个总担,总担是由体壁外突形成的,位于口的周围,呈圆形或马蹄形,其上有多个具纤毛的触手,因而 又称为触手冠,虫体借触手纤毛的摆动而产生水流,收集浮游生物及有机碎片为食。

2.外肛动物:苔藓动物的肛门开口于总担的外侧,故这类动物又称 外肛动物。

第十二章 名词解释:

1. 五辐对称:是指通过虫体的口面及反口面的中轴,可以把身体作五 次不同的 切割,所切出的两个部分基本上互相对称,或是说沿着身体的体轴,整个身体由五个相似的 部分构成。

2. 次性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幼虫时期是两侧对称的,长成成体后 才变成五辐对称,我们把这种辐射对称叫次生性辐射对称。

3. 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所特有的结构,由体腔的一部分演变而成, 包括筛板、石管、环小管、辐水管、侧水管、管足及囊状等组成。主要功能是运动。

4. 围血系统:海盘车的血系统很不发达,全由微小的管道或血窦组成 ,其外往往由一相应的管状体腔包围着(常称为围血窦) ,这套管腔就是围血系统。

第十四章 名词解释

1. 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脊神 经管和鳃裂的动物。

2.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鳃裂三个主要 特征,脊索纵贯身体全长,达到身体最前端,故称为头索动物。

3. 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 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

4.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 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

5. 四足类:具有五指(趾) 型附肢的脊椎动物。

6. 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

7.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 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8. 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如圆口纲动物。

9. 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 分化,又称无头类。

10.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 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外温动物。

11.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 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12.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 成对排列 、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

13.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 显的头部,故又称有头类。

14. 小肾囊:柄海鞘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仅在肠附近有一堆具有 排泄机能的细胞,称为小肾囊。

15. 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 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16. 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为背裂。

17. 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

18. 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于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

第十五章 名词解释

1. 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

2. 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故又称囊鳃类。

第十六章 名词解释

1. 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 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 侧线上鳞数目 侧线下鳞数目 。

2. 迷齿:古总鳍鱼类和古两栖类及坚头类的牙齿,从横切面上看 ,珐琅质深入到齿质中形成复杂的迷路样式。

3. 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 的鳍,称为脂鳍。

4. 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 成的变形器官。

5. 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如鲤鱼的鳍式为:D Ⅱ ,19-20;P Ⅰ,16-18;V Ⅱ,8-9;A Ⅲ,5-6;C 20-22。D P A C,分别代表背 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罗马字代表硬棘的数目,阿拉伯字代表软鳍条数目。

6. 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 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

7. 越冬洄游:从产卵场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

8. 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

9. 生殖洄游:以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进行的迁游。

10. 年轮:鱼体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摄食状况不同呈现周期性有规律 的生长,在 鳞片表面留下鳞嵴变化痕迹,每年形成一个宽窄相间的生长带,即为年轮。

11. 银膜:鱼类眼球脉珞膜层中所特有的一层银色薄膜,含有鸟粪 素,可将射入眼球的微弱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

第十七章 名词解释:

1. 吞咽式呼吸 :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 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方式称为吞咽或呼吸。

2. 幼态成熟 :有些鲵螈类如山溪鲵和滇池蝾螈等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着幼体时期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幼态成熟。

3. 幼体生殖 :处于幼态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

4. 原脑皮 :低等脊椎动物大脑表层仅有零星的神经细胞分布,并不形成细胞层。

第十八章 名词解释:

1 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 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

2 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胸腹式呼吸。 3 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神经细胞层。

4 犁鼻器:位于鼻腔前下方,开口于口腔顶壁的1对盲囊状结构,内壁有嗅粘膜,是一种化 学感受器。蛇类和蜥蜴类有发达的梨鼻器。

5 封闭式骨盆:髂骨和荐椎连接,左、右耻骨和坐骨联合,共同构成封闭式骨盆。6 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 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7 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8 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

9 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

10 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定期更换的现象。

11 自残断尾现象:一些蜥蜴尾在遭受拉、压、 挤等机械刺激时,附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 尾肌分别向不同方向作强烈的不协调收缩,于是就会在尾椎骨的的某个自残部位连同肌肉、 皮肤一起断裂,这种现象就称自残断尾现象。

12 毒牙:是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少数几枚特化的大牙,牙基部有排毒导管与毒腺相联 。牙的表面有沟就称为沟牙,牙中央有管的称为管牙。

13 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 称潘氏孔。 14 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是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的,因而称为尿囊膀胱。

15 巩膜骨:爬行动物眼球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称巩膜骨。在鸟类中 也有,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第十九章 名词解释

1 鸟类: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

2 瞬膜 :瞬膜是一种近于透明的膜,能在飞翔时遮覆眼球,以避免 干燥气流和灰尘对眼球的伤害。 3 尾脂腺 :是鸟类唯一的皮肤腺,能分泌油脂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 ,并可防水,故雁鸭等水禽的尾脂腺特别发达。

4 换羽 :鸟类的羽毛是定期更换的,称为换羽。通常每年有2次换 羽,繁殖结束后所换的新羽称冬羽,早春所换的新羽称夏羽或婚羽。

5 综荐骨 :是鸟类特有的结构,由后几枚胸椎、腰椎、荐椎和前几枚尾椎愈合而成,且与宽大的骨盘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6 尾综骨 :鸟类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以支 撑扇形的尾羽。

7 开放式骨盘(盆) :鸟类耻骨退化,左右坐骨、耻骨不像其它陆生脊椎动物那样在腹中线处相汇合联结,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8 双重呼吸 :鸟类由于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相连以及肺由互相连通的三级支气管网组成,呼吸一次,进行了两次气体交换,与飞翔时耗氧量高相适应。

9 完全双循环 :自鸟类开始,心房与心室完全分隔, 心脏分为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在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提高了携带氧的能力

10 巩膜骨 :是巩膜前壁内着生的一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骨片,构成眼球壁的坚强支架,使鸟在飞行时不致因强大气流压力而使眼球变形。

11 栉膜 :是后眼房内的视神经背方伸入一个具有色素的、多褶的和富有血管的结构,主要有营养视网膜的功能。

12 双重调节(视觉) :鸟类所特有,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晶体的屈度。

13 腔上囊 :鸟类泄殖腔背方的特殊腺体,幼鸟发达,成体失去囊腔成为一个有淋巴上皮的腺体结构,腔上囊还被用做鉴定鸟类年龄的一种指标。

14 气囊 :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化,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使鸟类具有双重呼吸,还可避免内脏摩擦 及起到冷却作用。鸟类的气囊一共有9个 。

15 孵卵斑 :鸟类腹部的裸区,与孵卵有密切关系,雌鸟在孵卵期间,腹部羽毛大量脱落,称孵卵斑。16 喉囊 :鹈鹕的喉部皮肤膨大呈囊状,可暂存捕获物,并有助于热天散发热量降温。

17 嘴甲 :雁形目鸟类嘴端加厚叫嘴甲,有保护作用。

18 翼镜 :绿翅鸭等鸟翼的飞羽上有发闪光的绿色,紫色或白色的斑块,称为翼镜。

19 常态足 :鸟的4趾为三前一后,这种足型称常态足,如雉鸡。

20 对趾型 :鸟类四趾的2-3趾向前,1-4趾向后,称对趾型,如大杜鹃等。

21 食丸 :猛禽在栖息地休息时,将所吞入的鼠类、鸟类等的不能消化的残团吐出,这种残团叫食丸,借此可分析鸟 的食性。

22 并趾型 :像夜鹰目鸟类那样,前趾基合并,称并趾型。

23 前趾型 :像雨燕目鸟类那样,后趾向前,即四趾均朝向前方,称前趾型。

24 离趾型 :雀形目鸟类的足趾3前1后,后趾与中趾等长,称离趾型。

25 占区 :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它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 侵入,称为占区现象。所占的一 块领地叫领域。

26 窝卵数 :每种鸟类在巢内所产的满窝卵数目。

27 早成雏 :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的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陆禽。

28 晚成雏 :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需由亲鸟喂养。如雀形目及猛禽等。

29 迁徒:迁徒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

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

30 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徒的鸟类,如麻雀。

31 侯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侯鸟,冬侯鸟。如家燕。32 旅鸟:夏季在我国某地以北繁殖,冬季在我国某地以南越冬, 仅在春秋季节规律性地从我国某地路过的鸟类。如极北柳莺。

第二十章 名词解释

1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2 胎生: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胎盘和母体联系,并从母体获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称为胎生。

3 妊娠: 哺乳动物的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时产出,这一过程称为妊娠。 4 无蜕膜胎盘: 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产出时不使子宫壁大出血,为无蜕膜胎盘。

5 蜕膜胎盘: 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出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造成大量流血,为蜕膜胎盘。

6 洞角: 某些哺乳动物(如牛) 的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由头骨的骨角外面套以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质鞘构成。

7 实角: 某些哺乳动物(如鹿) 的角为分叉的骨质角,通常多为雄兽发达,且每年脱换一次。

8 胸廓: 由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它保护内脏、完成呼吸动作和间接地支持前肢运动的重要器官。

9 硬腭: 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成位于口腔顶部的骨质隔板,它将口腔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解决了“消化”和“呼吸”的矛盾。

10 膈肌: 膈肌起于胸廓后端肋骨缘,止于中央腱,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隔,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发生运动而改变胸腔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口腔消化: 口腔消化指咀嚼和唾液的作用,咀嚼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称为口腔消化。

12 颊囊: 某些哺乳动物(如松鼠、猴) 的颊部发展了袋状构造,称为颊囊,用以暂时贮藏食物。 13 鲸须: 某些鲸的腭部角质上皮棱特化成鲸须,是一种特殊的滤食器官。

14 异型齿: 哺乳类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门齿有切 割食物的功能,犬齿有撕裂食物的功能,前臼齿和臼齿具有咬、切、压、研磨等多种功能。 称为异型齿。

15 再生齿: 哺乳类的牙齿有乳齿和恒齿之分,乳齿脱落后代以恒齿,恒齿终生不再更换,此种生齿类型称为再生齿。

16 高冠齿: 某些哺乳动物(如牛、鹿、马) 其齿冠加高,臼齿面上的椎尖边特化成各种形态,以加强臼齿的耐磨寿命,称为高冠齿。

17 耳咽管: 是连通咽部和中耳腔的通道,可调整中耳腔内的气压而保护鼓膜。18 会厌软骨: 哺乳动物适应于吞咽食物碎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在喉门外形成一个软骨的“喉门盖”即会厌软骨。 19 食管沟: 反刍动物幼兽从胃的贲门部开始,经网胃至瓣胃孔处 ,有一肌 肉质的沟褶,称食管沟,借收缩可构成为暂时的管,使乳汁直接流入皱胃内,成体 的食管沟退化。

20 乳糜管: 哺乳类小肠高度分化,小肠粘膜富有绒毛,血管和淋巴管,加强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乳糜管为输送脂肪的一种淋巴管,外观呈现白色。

21 肺泡: 是呼吸性细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 外面密布微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2 胼胝体: 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许多神经纤维互相联络,神经纤维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

23 活命中枢: 延脑是重要的内脏活动中枢,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反射,称为活命中枢。

24 内分泌腺: 是不具导管的腺体,其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对于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代谢、生长发育和行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 反馈: 由于血液中激素浓度的变动而引起内分泌腺受到抑制或兴奋的机制称为反馈。

26 褪黑激素: 松果体分泌的激素称为褪黑激素,可能与体色、生长和性成熟有关。

27 重齿类: 兔形目动物上颌有2对前后叠生的门齿,前一对大,后一对细少,称为重齿类。 28 硬皮动物: 大象、犀牛、河马的表皮角质层较发达,有几百层厚,称为硬皮动物。

29 回声定位: 某些哺乳类发展了特殊的高、低频声波脉冲系统,通过听觉感知声波回声而定位,称为回声定位,如蝙蝠以高频声波回声定位。

第二十二章 名词解释。

1 同源器官:是指不同类群动物的某些器官有时在外形上不同,功用也不同,但其基本结构 和胚胎发育的来源却相同,如脊椎动物的前肢。

2 同功器官: 是指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似,但其来源和基本结构均不同,如蝶翅与鸟翼。 3 痕迹器官: 是指动物体或人体中一些残存的器官,它们的功用已经丧失或极小。,如人类退化的盲肠和蚓突。

4 小进化: 研究种和种以下的进化的为小进化。

5 大进化: 研究种及种以上分类单元进化的为大进化。

6 线系进化: 也称前进进化,在一条线系内在地质时间中发生的进化改变即为线系进化。

7 线系: 线系是指以时间为纵坐标,以物种的进化改变(形态和功能的改 变) 为横坐标,用一条由下向上的线代表一个在时间上世代延续的种,这条线就叫线系。

8 时间种: 在线系进化中,任何一个时间只存在一个种,前后出现的种由于在时间上的分隔而不得交配,这样的种被称为时间种。

9 趋同进化: 发生于2个完全不同的物种或类群,由于生活在极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经选择作用而出现相类似的性状。如蝶翅与鸟翼的进化。

10 平行进化:一般是指2个不同类群的动物生活于极为相似的环境中,具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性,而造成一些对等的器官出现相似的性状或相似的行为。如长臂猿和 树懒由于树栖而发展的悬挂器官(长臂和钩爪) 。

11 停滞进化:〖代表一个物种的线系在很长时间中没有前进进化,也无分支进化。

12 趋异进化: 也叫分支进化,是指由同一祖先线系分支出2个和多个线系的进化型式。

13 适应辐射: 是指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由一祖先线系经辐射分支而形成多分支密集的线丛系,一个线丛系代表一个种以上的分类单元。

14 渐变模式: 是适应辐射进化的2种模式之一,认为在整个物种生存时期 内,物种的形态改变的速度是恒定的、匀速的和渐进的,在物种形成(线系分支) 时并不改变 ,线系分支只是增加了进化的方向。15 断续模式: 是适应辐射进化的2种模式之一,认为物种的形态进化速度不是匀速的,也不恒定,是快速的和跳跃式的,并与长时期的相对稳定交替进行。

16 绝灭: 在进化型式中,绝灭表现为线系的终止,即物种的灭亡 。绝灭在进化过程中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它影响着进化的速率和进化的趋向。

17 种系发生: 将现时生存的与曾经生存过的动物类群按它们的祖裔亲缘关系互相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动物进化系统,这个进化系统即为种系发生,也称系统发育。

18 进化树: 种系发生可以形象化为一株树,此树从树根到树顶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组共同祖先,大小分支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类群动物的进化线系,由 此组成的树叫进化树或演化树或种系发生树。

19 物种: 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以种群的方式存在, 占有一定的生境,同

一物种个体的形态基本一致,个体之间可以交配并产生能育的后代,它 们享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与其它物种之间由生殖隔离分割开。

20 亚种: 亚种是物种下的分类单元(位) ,是指一个物种内具有相同变异物征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21 物种形成: 从原有物种中形成一个新的物种,即为物种形成。

22 地理隔离: 一般是由一些地理障碍如山脉、沙漠、海洋和岛屿所构成,使种属中的不同群体被这些障碍所阻隔,群体间不能交流而独自发展。

23 生殖隔离: 是物种形成的关键,当一个种群的不同群体为地理障碍所阻 隔,不同群体间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各群体独立地累积基因突变,逐渐形成群体特有的 基因库,这样就产生了生殖隔离。24 季节隔离: 生殖隔离的一种,有的近缘种的生殖隔离表现在性成熟的季节不同,如白蚁中有春季婚飞的种,也有秋季婚飞的种。

25 生态隔离: 近缘种在相同季节,相同地区繁殖,但有各自的栖居地或生境,这就是生态隔离。 26 生物发生律: 个体发育的历史是系统历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由德国的赫克尔提出。 第二十三章 名词解释

1 生物圈: 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只占据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2 活跃生物圈: 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地表以上,水面以下各100米的范围内,这一空间里的阳光比较集中,有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生活的动物,微生物群集度高,是地球表面生命活动最旺盛的区域,称活跃生物圈

3 泛生物圈: 活跃生物圈往上扩展至喜马拉雅山巅,向下延伸到太平洋最深的海槽,水下延伸区域由于受液态水和二氧化碳低压的限制,以及生物排泄物、残屑受重 力作用下沉等原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渐次减少,活动能力消弱,这一空间称为泛生物圈。

4 副生物圈:泛生物圈之外的高空,仅有少量休眠孢子存在构成副生物圈。

5 动物栖息地:是动物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全部条件的具体地区。

6 分布区:分布区是指某种或某类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这种动物能够充分地进行生长和发育,并通过生殖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7 动物区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 一致所形成的动物整体,也就是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在现今条件下所生存的动物群。

第二十四章 名词解释

1 生态因子: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的因子。

2 密度制约:在种群密度较高情况下,个体之间对于食物和栖息地 竞争的加剧可导致生殖力下降,死亡率增高以及动物的外迁,从而使种群密度降低,构成一种与密 度有关的反馈调节机制,又叫密度依赖性影响。

3 寄生:寄生是一种动物长期地或短暂地在寄主(宿主) 的体外或体内生活,以寄主的体液、组织或营养物质为食,对寄主造成危害,如蛔虫寄生在人消化系统。

4 共生:共生是两种动物彼此互利地在一起生活,如疣海葵和寄居虾。

5 限制因子: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因子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综合地对动物有机体产生影响,但在不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主导因子在起作用,这主导因子又称限制因子。

6 种群:种群是占有一定地域(空间) 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

7 年龄分布:又叫年龄结构,指种群内各种年龄个体的比例,一般是指幼体(繁殖前阶段) 、成体(繁殖阶段) 及老年个体(繁殖后阶段)3种成份的分布。

8 年龄锥体:表示种群年龄结构的锥体称年龄锥体。

9 出生率: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一种群所产生后代个体的平均数 。

10 繁殖潜力:即最大出生率,在理想条件下所能产生的后代数目 。

11 死亡率:死亡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内的个体死亡的平均数。

12 生态死亡率:随着种群的密度增大,生存斗争愈趋激烈,导致死亡率远远超过最小死亡率,这种实际死亡率又称生态死亡率。

13 存活曲线:描述一动物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存活状态特征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动物界大致有凸型、对角线型和凹型3种。

14 种群动态:出生率、死亡率和行为(如扩散、聚集和迁徙) 都影响种群的数量,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动称为种群动态。

15 环境载力:在某一特定空间条件下,环境所能负担的(允许的) 种群的最大密度,即为环境载力,一般用“K”表示

16 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目称为种群密度。

17 非密度制约因子:种群密度受气候因子等所控制,这些气候因子等叫非密度制约因子。

18 密度制约因子:种间关系、种内关系、营养、疾病、捕食等因子控制种群密度,这些因子叫密度制约因子。

19 群落:群落是一定的地区内所栖息的各种生物种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的自然组合。

20 物种多样性:群落内生物种的多少以及种群数量的大小和均匀程度,叫物种多样性,它影响着群落的性质。

21 均匀度:即群落内物种的分布状况,它影响着群落的性质。

22 生态优势: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中,总是有一种或数种动植物占优势,它们的数量多,分布广,决定着局部地区的环境特征,这就是生态优势。

23 生态位:也叫生态灶,就是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占的(时间和空间的) 特殊位置。

24 生态等值:绝大多数动物所栖居的层次是相对稳定的,尽管存在着地理隔绝,不同地区的很多动物均占据类似的层,这种现象叫生态等值。

25 群落演替:群落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体系,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变,这一过程称为群落演替。

26 先驱群落和顶极群落: 在群落演替的顺序中,最先出现的为先驱群落,经过过渡群落而达于最终的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一般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7 岛屿效应: 岛屿中的物种数目与岛屿面积成正比,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取决于迁入物种与灭亡物种之间的平衡。物种数目也与岛屿的年龄以及距大陆的远近有关。28 生态系统:群落连同其所生活的物理环境所构成的能量的流转和物质的转化、循环系统,就是生态系统,即相互作用着的生物的与非生物的系统。29 生产者: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物原料制造有机物,这些自养生物称为生产者。

30 初级消费者: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而获得能量,这些浮游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31 分解者:动植物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所分解,这些微生物称为分解者。

32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的最主要的联系是食物联系,通过食物而直接地或间接地把各个成员联结成一个整体,这种食物联系称为食物链。

33 食物网:能量在植物、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之间流转,这种流转所联系的食物链事实上极为复杂,称食物网。

34 营养水平:生态系统内的生产—消费结构中,有机体所占据的特异性部分称营养水平(或营养级) 。 35 生态锥体:不是所有的生产者及较低营养水平的动物均被吃掉和全部利用,加上维持生命活动的耗能及尸体由微生物分解,故各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呈现递增性 减少,构成能量锥体,而生物量或生物个体数量则构成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称为生态锥 体。

36 生物量:生物量指单位面积内生物的总重量,即贮存于不同营养水平中有机体内的能量。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 细胞器:是细胞生命活动不可缺少,散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官(不同于高等动物的器官) ,简称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粒等。

2 线粒体嵴:在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其内膜向内形成一些隔,称线粒体嵴。

3 细胞周期: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期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期限,称细胞周期。

4 直接分裂:细胞分裂时看不见染色体的变化,核物质直接分裂成两部分的分裂方式,又称无丝分裂。 5 染色体:细胞质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称染色质,在电镜下染色质是由DNA 和组蛋白结合的丝状结构,称染色质丝;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盘绕折叠而形成易被碱性染料着色明显可见的棒状体结构,故称染色体。

6 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称组织。

7 内分泌腺: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不经过导管而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称为内分泌腺。

8 哈佛氏系统:硬骨组织中的密质骨由骨板紧密排列而成,位于骨表面的为外环骨板,围绕骨髓的为内环骨板;在内、外环骨板之间以纵向的哈佛氏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为哈佛氏骨板,由哈佛氏骨板加上管内血管、神经和少量结缔组织,共同组成哈佛氏系统。

9 闰盘:是心肌细胞之间的界线,该处相邻两细胞膜凹凸相嵌,细胞膜特殊分化,呈现具有强折光性的阶梯状横线,对胞间连接的牢固性和细胞间冲动的传递均有重要作用。

10 自动节律性:指心肌细胞在不受神经系统支配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发生一次兴奋,使肌肉张缩的性能。

11 反射弧:神经冲动从感受器经过各类神经元直达效应器的全过程称作反射弧。

12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之间的接触点(或连接处) 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作突触(联会) 。

13 细胞间质:在组织内除细胞外的所有非细胞形态的物质,位于细胞之间,称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纤维等。

14 器官:动物体内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15 系统:动物体内一些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即成为系统。如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组成消化系统。

第二章 原生动物名词解释

1 指示生物:可用以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确定有机物 污染程度的生物,称指示生物。如绿眼虫可作为重度污染的指标。

2 赤潮:有些种类的鞭毛虫,如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 繁殖过剩密集在一起时,可引起较大面积海水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赤潮造成水中严重缺 氧而引起鱼虾和贝类大量死亡。

3 吞噬作用:变形虫等动物没有胞口,当临时的前端接触到食物时,就伸出伪足,从各方面进行包围,将固体食物颗粒裹进细胞内部,这种取食方式称作吞噬作用

4 胞饮作用:变形虫等单细胞动物靠身体临时的前端,象饮水一样摄食液体食物的现象称胞饮作用。 5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摄食时,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和溶酶体融合,由溶酶体所含的各种水解酶消化食物,整个消化过程在细胞内完 成,此为细胞内消化。某些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亦能摄取食物,进行细胞内消化,如腔肠动物的内皮肌细胞。

6 共栖:两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以一定关系彼此生活在一起,对寄居的动物无益害。如人大肠中的结肠内变形虫。

7 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体内 ,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的利益(彼此受益) ,如生活于白蚁肠中的超鞭毛虫。

8 滋养体:一般指寄生原虫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其寄生致病的阶段。 9 保虫宿主:有的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其他动物, 并且 这些动物可将病源随时传给人,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称储存宿主) 。

10 中间宿主(寄主) :寄生虫无性生殖所在或幼虫所寄生的宿主。 如人为疟原虫的中间寄主(宿主) 。 11 终未宿主:寄生虫有性生殖阶段所在或成虫所寄生的宿主。如 蚊为疟原虫的终未宿主。12 裂体生殖:进入宿主细胞的孢子虫滋养体成熟后,首先是核分裂成多个 ,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个裂殖子,这种复分裂的方式称为裂体生殖。

13 孢子生殖:进入终未宿主的孢子虫发育至卵囊后,核和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先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每个孢子母细胞形成许多孢子,一个孢子又可形成许多子孢子,最后可形成成千上万个子孢子。这就是孢子虫所特有的孢子生殖方式。

14 接合生殖:是草履虫等纤毛虫所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接合生殖时,两草履虫口沟部分互相粘合,该部分表膜逐渐溶解,细胞质相互连通,两草履虫相互交换小核,此过程相当于受精作用。此后两虫体分开,经分裂,最后各形成四个新的草履虫。

15 动纤系统:草履虫的每一根毛是表膜下的基体发出来的。在电子显微下 ,可见每一基体发出一根细动纤丝(又称纤毛小根) ,向前伸展一段距离后与同排的纤毛小根连系起来,成为一束纵行的动纤丝;基体、细动纤丝、动纤丝连系起来总称为动纤系统;其作用是传导冲动,协调纤毛的活动。

16 刺丝泡:在草履虫表膜之下,整齐地与表膜垂直排列的一些小杆状结构,遇刺激时能放出具有防御机能的刺丝的细胞器,称刺丝泡。

17 应激性: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但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仍能产生一定反应的特性称为应激性。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 后生动物:与原生动物的名称相对而言,把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 叫做后生动物。

2 中生动物:指介于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之间的一类中间过度类型的动物。中生动物有着长期寄生的历史,兼具有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类似的特征,是动物界极为特殊的一个类群。

3 动物性极:动物卵细胞内核所在、细胞质较多、卵黄较少的一 端、比重小、位于上方、卵裂时分裂快的一极。

4 植物性极:动物卵细胞内比重大,卵黄多,位于下方的一极,卵 裂时分裂慢或不能分裂。

5 辐射式卵裂:在全裂类型中, 卵经第三次分裂后,动物性极的 四个分裂球整齐地排在植物性极的四个 分裂球之上。在以后的分裂过程中,每一层分裂球都整齐地排列在下一层分裂球上方。如海 绵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的卵裂属此。

6 螺旋式卵裂:卵裂的第三次分裂不是端纬裂,而是分裂面与卵轴 成45°倾角,结果使得动物性极的每 个分裂球位于植物性极两个分裂球之间的上方,以后第次的分裂也是这样。如海产涡虫、多 毛类、多数海产软体动物属此。

7 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后来直接或间接成为动物的口者称为 原口动物,如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8 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成为动物的肛门。口是在与原 口相对的一端重新形成的动物称后口

动物。如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等。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 芽球:是海绵动物度过恶劣气候和不良环境条件的形式。环境不 良时,海绵动物中胶层中的变形细 胞聚集成堆、外面分泌一层角质膜,同时部分骨针细胞在角质膜上分泌出许多双盘头或短柱 形骨针,便形成芽球。环境一旦适合,便会重新长成新个体。

2. 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对其营固着生活意义重大。 水沟系是水流 的通道,海绵动物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他生理机能都要借水流的穿行来维持。

3. 假胃腔:指海绵动物体中央的空腔,又名中央腔或海绵腔,它只 是水流的通道,不具消 化功能,食物靠中央腔壁上的领细胞摄取后行细胞内消化,故中央腔又名假胃腔。

4. 两囊幼虫:海绵动物受精卵进行卵裂形成囊胚后,动物性极的小 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 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囊胚的小细胞由开口倒翻出来,里面小细胞具鞭毛的一侧翻到 囊胚的表面,这样动物性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分裂球,植物性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 裂球,此时从外形看形似有两个囊,故称之为两囊幼虫。

5. 胚层逆转:海绵动物的两囊幼虫从母体出水口随水流出,在水中 游泳一段时间后,具鞭毛的小分裂 球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大分裂球则留在外边形成外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 形成正好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性极大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动物性极的小细胞形成 外胚层) ,海绵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这种特殊现象特称为胚层逆转。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后口面) 有许多切面可 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如大多数腔肠动物。

2. 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 相等的两部分,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

3. 出芽生殖:母体成熟后,以出芽的方式产生芽体,形成新的个体 ,如水螅的无性生殖。4. 消化循环腔:由腔肠动物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这种 消化腔既有消化的功能又有循环的功能。

5. 皮肌细胞:腔肠动物的上皮与肌肉没有分开的原始结构,上皮肌 肉细胞既属于上皮,也属于肌肉的范围。

6. 中胶层:位于腔肠动物体壁中两胚层之间并有由内外两胚层细胞 分泌的薄且透明的胶状物质,对身体起支持作用。

7. 浮浪幼虫: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原肠胚,在 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的幼虫称为浮浪幼虫。

8. 再生:母体被切除部分后,通过细胞去分化和再分化,仍能生长 出原有的结构,这种现象称为再生,如水螅。

9.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 侧 ,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如水螅。

10. 细胞外消化:由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到消化腔内、将食物进行的 消化,称为细胞外消化。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 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2. 皮肌囊:中胚层的出现导致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环肌、纵肌、 斜肌,它与外胚 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肌囊,皮肌囊除有保护系统的功能 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

3. 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毛细管和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 ,并沿途多 次分枝,许多分枝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未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 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

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 谢废物。4. 焰细胞:〖HT5”SS〗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 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地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 、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5. 雷蚴:指在吸虫生活史中的一种幼虫形态,由胞蚴体内经繁殖出来 的小个体 即为雷蚴,具口、咽及不分枝的肠。在螺体内可爬行,常迁移至肝区及生殖腺区,通过肠道 或体表吸收寄主营养,是吸虫进行无性繁殖、扩大种群数量的阶段。

6. 雌雄同体:同一个体体内具有雌性生殖器官及雄性生殖器官,成虫 无雌雄之分,通常可进行自体受精,少数仍需要异体受精,如涡虫。

7. 雌雄异体:成虫分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即一个体内只有雌性生殖 器官或只有雄性生殖器官,多需异体受精才能完成繁殖过程。

8. 幼体生殖:是指动物个体在未成熟期或幼体阶段就进行繁殖,如华 枝睾 吸虫胞蚴中的许多胚细胞团各发育为一雷蚴,这种生殖方式使有机体只消耗少量的生活物质 即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后代,有利于种族的繁衍。

9. 自体感染:在猪带绦虫的生活史中,由于已感染成虫的患者,经消 化道的蠕动 ,将妊娠节片送入胃内,节片被消化,虫卵进入肠内,六钩蚴破壳而出穿过肠壁被血流带到 皮下肌肉等处发育为囊尾蚴,这种感染方式被称为自体感染。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 假体腔:假体腔又称次生体腔或原体腔,位于线虫等动 物体壁与 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是由胚胎时期 的囊胚腔发展形成。

2.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 线虫消化道,新鲜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由肛门排出。

3. 逆行感染:蛲虫虫卵可在肛门口孵化,幼虫再爬入肛门 ,侵入大肠,引起感染,这种感染方式称逆行感染。

4. 蜕皮: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几次蜕去旧的角质,长出 新的角质膜,称为蜕皮,如线虫。

5. 隐生:当轮虫生活的水体干枯时,有些种类仍能生存, 轮虫的身体失去大部分水 分,高度卷缩,进入假死状态,耐干燥能力极强,抵抗干燥达环境达几个月到几年。再入水 后,即能复活,这种维持生存的状态称为隐生。

6. 孤雌生殖:雌性个体产的卵不需受精,仍能发育为成熟 的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如轮虫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的生殖。

7. 非混交雌体:卵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此卵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 体,称非混交雌体。

8. 非需精卵:轮虫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行孤雌生殖,雌轮虫产的卵不需受精,称非 需精卵。9. 直接发育:动物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者,称为直接发育型。如蛔虫的发育。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 同律分节: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体 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 经等也按体节排列。环节动物除体前端两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 称为同律分节。

2. 次生体腔:即真体腔。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 腔,即次生体腔,是由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中胚层细胞形成左右两团中胚层带,继而裂开成 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 肠壁;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体脯上皮构成体壁。次生 体腔为中胚层所覆盖,并具有体腔上皮或称体腔膜。

3.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伸入其中,一般 每体节一对。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的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 须,有触觉功能。有些种类的背须特化为疣足鳃或鳞片等。背肢和腹肢内各有一起支撑作用 的足刺。背肢有一束刚毛,腹肢有2束刚毛。疣足划动可游

泳,有运动功能,能辅助捕食, 疣足内密布微血管网,可进行气体交换。如环节动物门的沙蚕。

4. 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 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 的空隙中,构成了闭管循环系统。此种循环系统,血液流动有一定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 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环毛蚓属此种循环系统。

5. 后肾管:典型的后肾管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 体节的体腔,称肾口,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为肾孔。后肾管除排 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故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份 。如环节动物沙蚕。6. 链状神经系统:此神经系统集中,体前端咽背侧由1对咽上神经 节愈合成的脑,左右由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链 纵贯全身。腹神经链是由二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一神经节,整体形似 链状,故称链式神经。脑可控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腹神经发出神经至体壁和各器官,司反 射作用。 环毛蚓具此种神经系统。

7. 担轮幼虫:环节动物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具担轮幼虫阶段。幼虫呈陀螺形,体前端顶部有一束纤毛,有感觉作用,基部有感觉板和眼点;体中部具2圈纤毛环;体未尚有端担轮。体不分节,原肾管,原体腔,神经与上皮相连,与成体形态和内 部结构相差较大。担轮幼虫期及其变态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如环节动物沙蚕有此幼虫期。

8. 环带(生殖带) :环毛蚓性成熟个体,第XIV-XVI 体节色暗,肿胀 ,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 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生殖带的形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

9. 砂囊:是消化管中一个坚硬球形成椭圆形的富含肌肉的囊,它的 内壁覆盖有坚硬的角质层,囊内有吞食的砂料,故名砂囊。由于肌肉强力收缩,使食物在砂 料及角质层间受到挤压、研磨,逐渐变成细小颗粒及碎片,最后形成浆状食物。其内层由外 胚层形成,后接胃,在食物的消化方面有重要作用。这是环毛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结构。

10. 盲道:环毛蚓胃后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 道,使消化吸收面积增大。此盲道直到中肠为止。

11. 盲肠:环毛蚓自第XXVI 体节台,肠两侧向前伸出一锥状盲囊, 它与肠腔相通,称为盲肠,一者可以扩大消化吸收面积,二者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 腺。

12. 体表呼吸(皮肤呼吸) :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于体表湿润薄膜中 ,再渗 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身体各组织。呼吸所产生 的二氧化碳则与上述相反,二氧化碳经血管运送到体壁,再扩散到体表,并排入空气中。这 种经体表所进行的呼吸,称皮肤呼吸。环节动物环毛蚓属于此种呼吸方式。

13.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叫反射弧。它包括感觉器官的感 觉神经细胞,传入冲动的感觉神经纤维,腹神经链中的中间神经元,传出冲动的运动神经纤 维和反应器官5部分。环毛蚓具此结构,故受刺激反应迅速。

14. 异沙蚕相: 沙蚕科中的有些种类,在生殖期还出现多型现象。 即到性成熟时,体后部具生殖腺部分的体节形态发生改变,转变为生殖节,体前部仍保护原 来形状,不产生生殖细胞,称无性节。生殖节各种节变宽,疣足扩大,生出特殊的新刚毛; 体壁肌肉细胞、消化管等发生组织分解;眼点变大。这种现象称异沙蚕相。

15. 嗉囊:系食道后显著扩大的薄壁囊状结构。在环毛蚓,其主要 功能是暂时贮存、湿润和软化食肠,并能消化部分蛋白质。在医蛭嗉囊发达,其两侧有11对 盲囊,主要功能是贮存血液。

第九章 名词解释

1.贝壳 :具有贝壳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软体动物又称 贝类。贝壳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而成,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及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 ,贝壳的结构一般可分3层,从外到内依次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大多数软体动物具1-2或8片贝壳,形态各异,主要起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

2.外套膜 :为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并 形成外套腔。外套腔由内外两层上皮及中间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纤毛的摆动并通过入水孔形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摄食、排泄和生殖等。此外,外套膜还具保护内脏、有助运动(如头足类) 以及呼吸(如蜗牛) 等功能。

3.围心腔 :即软体动物次生体腔的剩余部分,内有心脏,外有围心腔膜包围,一般位于内脏团背侧。

4.入水管 :瓣鳃类等软体动物左右两片外套膜紧贴二壳内,其背面与内脏团的皮肤相连,腹缘游离,生活时左右腹缘互相紧贴,构成了其中的外套腔,外套腔之后端形成两个外管,上为出水管,下为入水管。入水管稍大,且有感觉乳突,食物及氧随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外套 腔中,而代谢废物、食物残渣及性产物皆由出水管排出。

5.鳃心 :乌贼等头足类动物除心室能搏动外,还有两个鳃心亦可搏 动。鳃心位于二鳃基部,为此处入鳃静脉血管膨大所形成,其壁为海绵质,能收缩,可加快静脉入鳃的速度,加速气体交换,增强循环、代谢效率。

6.齿舌 :齿舌是软体动物(除瓣鳃类外) 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状突起上,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由于肌肉伸缩,齿舌可前后活动,以锉刮食物。齿舌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7.默囊 :乌贼等头足类动物在直肠的末端近肛门处有一导管,连一 梨形小囊,即墨囊。囊内腺体可分泌墨汁,经导管由肛门排出,使周围海水成黑色,借以隐藏避敌,乌贼之名来源于此。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 外骨骼:节肢动物体壁包括一层上皮细胞,整齐地排列 在底膜之上,由上 皮细胞向外分泌坚实的角质膜,覆盖着整个身体,起着保护、支持运动、感受刺激和防止体 内水分大量蒸发的作用,这就是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和蛋白质形成。

2. 蜕皮: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分泌完成后,便不能 继续扩大,限制了 虫体的增长,这样身体长到一定限定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在新皮还未骨化之际 ,大量吸水迅速扩大身体,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为蜕皮。

3. 气管: 是陆栖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发生,是体壁 的内陷物,其外端 以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在体内延伸分枝,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可以运输氧气和 排放碳酸气。

4. 开管式循环:指节肢动物和部分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方式,循环 系统由具备多对心孔的 管状心脏和由心脏前端发出的一条短动脉构成,血液由后向前至头部,再由前而后进入血窦 ,又由血窦通过心孔复流入心脏。

5.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体腔囊 ,但这些体腔囊并 不扩大,囊壁中胚层细胞分别发育成组织和器官,而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由囊内的真体 腔和囊外的原始体腔形成,因此称为混合体腔。

6. 异律分节:节肢动物身体自前而后分为 许多体节,而且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这种分节方式称为异律分节。

7. 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实心的,内有发达的 肌内,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而且本身也分节,活动灵活,这种附肢称为节肢。

8. 双枝型附肢:节肢动物原始的附肢呈双枝型,由与体壁相 连的原肢及其顶端 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

分构成。这类附肢称为双枝型附肢,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

9. 马氏管:指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即从中肠与后肠 之间发出的多数的 细管,直接浸浴在血体腔内的血液中,能吸收大量尿酸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之通过后肠 ,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

10. 血体腔: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因此又称为 血体腔。

11. 无节幼体:是甲壳动物最典型的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 身细小,呈卵圆形或圆形, 不分节,有一个单眼和一片大的上唇,附肢3对,即2对触角和1对大颚,利用大颚和第2对触 角游泳和摄食。

12. 叶鳃:甲壳动物鳃的一种类型,由鳃轴和附属物构成,其附属物扁平呈叶片状,鳃轴中有入鳃血管和出锶血管,流经鳃叶时进行气体的交换,如日本沼虾、寄居蟹及蟹类的鳃属于叶鳃。

13. 书肺:为蛛形纲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腹部体表内陷的囊状构造,内有很薄的书叶状突 起,是气体交换的地方。

14. 咀嚼式口器:是昆虫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口器类型,包括上唇、大颚、小颚、下唇及舌。如蝗虫及许多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具有这种口器。

15. 刺吸式口器:是昆虫吸食动植物体内液体物质的一种口器,上唇、大颚、小颚及舌变成了六条口针,藏于下唇形成的喙状沟槽中,上唇内凹由双层壁围成食物道,取食时由口针刺破表皮,由唾液腺分泌唾液,再由消化道抽吸液体物质,如雌蚊、蝉、蚜虫的口器。

16. 磨胃:甲壳纲软甲亚纲的大型种类的胃特别发达,胃内面的角质膜增厚,形成骨板和硬齿等,用来研磨食物,具有这种结构的胃则称为磨胃 。

17. 平衡囊:是甲壳纲十足目类的感觉器官,由触觉器演变而来, 是第一对 触角原肢内凹形成的一个小囊,囊底着生触毛,其上粘有平衡石。是重力感受器,并与运动 相关,以调节身体平衡。

18. 年生活史:昆虫从卵开始,经过若虫,或者顺次经过幼虫和蛹 ,直到变为 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而一年中经过一个或几个世代的过程,称为年生活史 。

19. 变态:昆虫从卵到成熟阶段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不 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一系列的变化,才能发 育为成虫,这种变化称为变态。变态类型有无变态、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三种。

20. 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是由多数视觉单元即小 眼组成的眼。能感知物体的形状、距离、运动,一定的颜色和光强度等。

21. 羽化:昆虫一生中的最末一次蜕皮特称为羽化 。

22. 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出后,经幼虫、蛹发育为成虫, 幼虫与成虫形态不同,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多不一致,经过蛹期最后羽化为成虫的变态过程 。如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昆虫均属完全变态。

23. 不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经过幼虫期便直接发 育 为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较相似,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一致,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 成熟的变态过程。如:直翅目昆虫属不完全变态。

24. 休眠: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非致死的不利环境条件下 (如低温、干旱、食物缺乏) ,直接引起活动停止、代谢降低、虫体处于暂时静止状态,一旦 不利因素被解除,昆虫立即恢复正常活动与发育,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25. 滞育:是昆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休眠更深化的新陈代谢 被抑制的生理状态,它不是直接由外界条件所引起,是昆虫对于有节奏地重复到来的不良环 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由体内激素的作用而引起。第十一章 名词解释

1.总担(或触手冠)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菷虫动物都具有一个总担,总担是由体壁外突形成的,位于口的周围,呈圆形或马蹄形,其上有多个具纤毛的触手,因而 又称为触手冠,虫体借触手纤毛的摆动而产生水流,收集浮游生物及有机碎片为食。

2.外肛动物:苔藓动物的肛门开口于总担的外侧,故这类动物又称 外肛动物。

第十二章 名词解释:

1. 五辐对称:是指通过虫体的口面及反口面的中轴,可以把身体作五 次不同的 切割,所切出的两个部分基本上互相对称,或是说沿着身体的体轴,整个身体由五个相似的 部分构成。

2. 次性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幼虫时期是两侧对称的,长成成体后 才变成五辐对称,我们把这种辐射对称叫次生性辐射对称。

3. 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所特有的结构,由体腔的一部分演变而成, 包括筛板、石管、环小管、辐水管、侧水管、管足及囊状等组成。主要功能是运动。

4. 围血系统:海盘车的血系统很不发达,全由微小的管道或血窦组成 ,其外往往由一相应的管状体腔包围着(常称为围血窦) ,这套管腔就是围血系统。

第十四章 名词解释

1. 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脊神 经管和鳃裂的动物。

2.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鳃裂三个主要 特征,脊索纵贯身体全长,达到身体最前端,故称为头索动物。

3. 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 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

4.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 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

5. 四足类:具有五指(趾) 型附肢的脊椎动物。

6. 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

7.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 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8. 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如圆口纲动物。

9. 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 分化,又称无头类。

10.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 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外温动物。

11.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 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12.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 成对排列 、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

13.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 显的头部,故又称有头类。

14. 小肾囊:柄海鞘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仅在肠附近有一堆具有 排泄机能的细胞,称为小肾囊。

15. 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 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16. 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为背裂。

17. 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

18. 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于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

第十五章 名词解释

1. 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

2. 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故又称囊鳃类。

第十六章 名词解释

1. 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 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 侧线上鳞数目 侧线下鳞数目 。

2. 迷齿:古总鳍鱼类和古两栖类及坚头类的牙齿,从横切面上看 ,珐琅质深入到齿质中形成复杂的迷路样式。

3. 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 的鳍,称为脂鳍。

4. 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 成的变形器官。

5. 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如鲤鱼的鳍式为:D Ⅱ ,19-20;P Ⅰ,16-18;V Ⅱ,8-9;A Ⅲ,5-6;C 20-22。D P A C,分别代表背 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罗马字代表硬棘的数目,阿拉伯字代表软鳍条数目。

6. 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 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

7. 越冬洄游:从产卵场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

8. 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

9. 生殖洄游:以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进行的迁游。

10. 年轮:鱼体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摄食状况不同呈现周期性有规律 的生长,在 鳞片表面留下鳞嵴变化痕迹,每年形成一个宽窄相间的生长带,即为年轮。

11. 银膜:鱼类眼球脉珞膜层中所特有的一层银色薄膜,含有鸟粪 素,可将射入眼球的微弱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

第十七章 名词解释:

1. 吞咽式呼吸 :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 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方式称为吞咽或呼吸。

2. 幼态成熟 :有些鲵螈类如山溪鲵和滇池蝾螈等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着幼体时期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幼态成熟。

3. 幼体生殖 :处于幼态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

4. 原脑皮 :低等脊椎动物大脑表层仅有零星的神经细胞分布,并不形成细胞层。

第十八章 名词解释:

1 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 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

2 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胸腹式呼吸。 3 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神经细胞层。

4 犁鼻器:位于鼻腔前下方,开口于口腔顶壁的1对盲囊状结构,内壁有嗅粘膜,是一种化 学感受器。蛇类和蜥蜴类有发达的梨鼻器。

5 封闭式骨盆:髂骨和荐椎连接,左、右耻骨和坐骨联合,共同构成封闭式骨盆。6 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 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7 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8 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

9 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

10 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定期更换的现象。

11 自残断尾现象:一些蜥蜴尾在遭受拉、压、 挤等机械刺激时,附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 尾肌分别向不同方向作强烈的不协调收缩,于是就会在尾椎骨的的某个自残部位连同肌肉、 皮肤一起断裂,这种现象就称自残断尾现象。

12 毒牙:是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少数几枚特化的大牙,牙基部有排毒导管与毒腺相联 。牙的表面有沟就称为沟牙,牙中央有管的称为管牙。

13 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 称潘氏孔。 14 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是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的,因而称为尿囊膀胱。

15 巩膜骨:爬行动物眼球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称巩膜骨。在鸟类中 也有,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第十九章 名词解释

1 鸟类: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

2 瞬膜 :瞬膜是一种近于透明的膜,能在飞翔时遮覆眼球,以避免 干燥气流和灰尘对眼球的伤害。 3 尾脂腺 :是鸟类唯一的皮肤腺,能分泌油脂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 ,并可防水,故雁鸭等水禽的尾脂腺特别发达。

4 换羽 :鸟类的羽毛是定期更换的,称为换羽。通常每年有2次换 羽,繁殖结束后所换的新羽称冬羽,早春所换的新羽称夏羽或婚羽。

5 综荐骨 :是鸟类特有的结构,由后几枚胸椎、腰椎、荐椎和前几枚尾椎愈合而成,且与宽大的骨盘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6 尾综骨 :鸟类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以支 撑扇形的尾羽。

7 开放式骨盘(盆) :鸟类耻骨退化,左右坐骨、耻骨不像其它陆生脊椎动物那样在腹中线处相汇合联结,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8 双重呼吸 :鸟类由于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相连以及肺由互相连通的三级支气管网组成,呼吸一次,进行了两次气体交换,与飞翔时耗氧量高相适应。

9 完全双循环 :自鸟类开始,心房与心室完全分隔, 心脏分为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在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提高了携带氧的能力

10 巩膜骨 :是巩膜前壁内着生的一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骨片,构成眼球壁的坚强支架,使鸟在飞行时不致因强大气流压力而使眼球变形。

11 栉膜 :是后眼房内的视神经背方伸入一个具有色素的、多褶的和富有血管的结构,主要有营养视网膜的功能。

12 双重调节(视觉) :鸟类所特有,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晶体的屈度。

13 腔上囊 :鸟类泄殖腔背方的特殊腺体,幼鸟发达,成体失去囊腔成为一个有淋巴上皮的腺体结构,腔上囊还被用做鉴定鸟类年龄的一种指标。

14 气囊 :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化,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使鸟类具有双重呼吸,还可避免内脏摩擦 及起到冷却作用。鸟类的气囊一共有9个 。

15 孵卵斑 :鸟类腹部的裸区,与孵卵有密切关系,雌鸟在孵卵期间,腹部羽毛大量脱落,称孵卵斑。16 喉囊 :鹈鹕的喉部皮肤膨大呈囊状,可暂存捕获物,并有助于热天散发热量降温。

17 嘴甲 :雁形目鸟类嘴端加厚叫嘴甲,有保护作用。

18 翼镜 :绿翅鸭等鸟翼的飞羽上有发闪光的绿色,紫色或白色的斑块,称为翼镜。

19 常态足 :鸟的4趾为三前一后,这种足型称常态足,如雉鸡。

20 对趾型 :鸟类四趾的2-3趾向前,1-4趾向后,称对趾型,如大杜鹃等。

21 食丸 :猛禽在栖息地休息时,将所吞入的鼠类、鸟类等的不能消化的残团吐出,这种残团叫食丸,借此可分析鸟 的食性。

22 并趾型 :像夜鹰目鸟类那样,前趾基合并,称并趾型。

23 前趾型 :像雨燕目鸟类那样,后趾向前,即四趾均朝向前方,称前趾型。

24 离趾型 :雀形目鸟类的足趾3前1后,后趾与中趾等长,称离趾型。

25 占区 :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它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 侵入,称为占区现象。所占的一 块领地叫领域。

26 窝卵数 :每种鸟类在巢内所产的满窝卵数目。

27 早成雏 :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的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陆禽。

28 晚成雏 :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需由亲鸟喂养。如雀形目及猛禽等。

29 迁徒:迁徒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

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

30 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徒的鸟类,如麻雀。

31 侯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侯鸟,冬侯鸟。如家燕。32 旅鸟:夏季在我国某地以北繁殖,冬季在我国某地以南越冬, 仅在春秋季节规律性地从我国某地路过的鸟类。如极北柳莺。

第二十章 名词解释

1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2 胎生: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胎盘和母体联系,并从母体获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称为胎生。

3 妊娠: 哺乳动物的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时产出,这一过程称为妊娠。 4 无蜕膜胎盘: 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产出时不使子宫壁大出血,为无蜕膜胎盘。

5 蜕膜胎盘: 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出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造成大量流血,为蜕膜胎盘。

6 洞角: 某些哺乳动物(如牛) 的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由头骨的骨角外面套以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质鞘构成。

7 实角: 某些哺乳动物(如鹿) 的角为分叉的骨质角,通常多为雄兽发达,且每年脱换一次。

8 胸廓: 由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它保护内脏、完成呼吸动作和间接地支持前肢运动的重要器官。

9 硬腭: 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成位于口腔顶部的骨质隔板,它将口腔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解决了“消化”和“呼吸”的矛盾。

10 膈肌: 膈肌起于胸廓后端肋骨缘,止于中央腱,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隔,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发生运动而改变胸腔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口腔消化: 口腔消化指咀嚼和唾液的作用,咀嚼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称为口腔消化。

12 颊囊: 某些哺乳动物(如松鼠、猴) 的颊部发展了袋状构造,称为颊囊,用以暂时贮藏食物。 13 鲸须: 某些鲸的腭部角质上皮棱特化成鲸须,是一种特殊的滤食器官。

14 异型齿: 哺乳类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门齿有切 割食物的功能,犬齿有撕裂食物的功能,前臼齿和臼齿具有咬、切、压、研磨等多种功能。 称为异型齿。

15 再生齿: 哺乳类的牙齿有乳齿和恒齿之分,乳齿脱落后代以恒齿,恒齿终生不再更换,此种生齿类型称为再生齿。

16 高冠齿: 某些哺乳动物(如牛、鹿、马) 其齿冠加高,臼齿面上的椎尖边特化成各种形态,以加强臼齿的耐磨寿命,称为高冠齿。

17 耳咽管: 是连通咽部和中耳腔的通道,可调整中耳腔内的气压而保护鼓膜。18 会厌软骨: 哺乳动物适应于吞咽食物碎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在喉门外形成一个软骨的“喉门盖”即会厌软骨。 19 食管沟: 反刍动物幼兽从胃的贲门部开始,经网胃至瓣胃孔处 ,有一肌 肉质的沟褶,称食管沟,借收缩可构成为暂时的管,使乳汁直接流入皱胃内,成体 的食管沟退化。

20 乳糜管: 哺乳类小肠高度分化,小肠粘膜富有绒毛,血管和淋巴管,加强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乳糜管为输送脂肪的一种淋巴管,外观呈现白色。

21 肺泡: 是呼吸性细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 外面密布微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2 胼胝体: 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许多神经纤维互相联络,神经纤维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

23 活命中枢: 延脑是重要的内脏活动中枢,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反射,称为活命中枢。

24 内分泌腺: 是不具导管的腺体,其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对于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代谢、生长发育和行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 反馈: 由于血液中激素浓度的变动而引起内分泌腺受到抑制或兴奋的机制称为反馈。

26 褪黑激素: 松果体分泌的激素称为褪黑激素,可能与体色、生长和性成熟有关。

27 重齿类: 兔形目动物上颌有2对前后叠生的门齿,前一对大,后一对细少,称为重齿类。 28 硬皮动物: 大象、犀牛、河马的表皮角质层较发达,有几百层厚,称为硬皮动物。

29 回声定位: 某些哺乳类发展了特殊的高、低频声波脉冲系统,通过听觉感知声波回声而定位,称为回声定位,如蝙蝠以高频声波回声定位。

第二十二章 名词解释。

1 同源器官:是指不同类群动物的某些器官有时在外形上不同,功用也不同,但其基本结构 和胚胎发育的来源却相同,如脊椎动物的前肢。

2 同功器官: 是指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似,但其来源和基本结构均不同,如蝶翅与鸟翼。 3 痕迹器官: 是指动物体或人体中一些残存的器官,它们的功用已经丧失或极小。,如人类退化的盲肠和蚓突。

4 小进化: 研究种和种以下的进化的为小进化。

5 大进化: 研究种及种以上分类单元进化的为大进化。

6 线系进化: 也称前进进化,在一条线系内在地质时间中发生的进化改变即为线系进化。

7 线系: 线系是指以时间为纵坐标,以物种的进化改变(形态和功能的改 变) 为横坐标,用一条由下向上的线代表一个在时间上世代延续的种,这条线就叫线系。

8 时间种: 在线系进化中,任何一个时间只存在一个种,前后出现的种由于在时间上的分隔而不得交配,这样的种被称为时间种。

9 趋同进化: 发生于2个完全不同的物种或类群,由于生活在极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经选择作用而出现相类似的性状。如蝶翅与鸟翼的进化。

10 平行进化:一般是指2个不同类群的动物生活于极为相似的环境中,具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性,而造成一些对等的器官出现相似的性状或相似的行为。如长臂猿和 树懒由于树栖而发展的悬挂器官(长臂和钩爪) 。

11 停滞进化:〖代表一个物种的线系在很长时间中没有前进进化,也无分支进化。

12 趋异进化: 也叫分支进化,是指由同一祖先线系分支出2个和多个线系的进化型式。

13 适应辐射: 是指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由一祖先线系经辐射分支而形成多分支密集的线丛系,一个线丛系代表一个种以上的分类单元。

14 渐变模式: 是适应辐射进化的2种模式之一,认为在整个物种生存时期 内,物种的形态改变的速度是恒定的、匀速的和渐进的,在物种形成(线系分支) 时并不改变 ,线系分支只是增加了进化的方向。15 断续模式: 是适应辐射进化的2种模式之一,认为物种的形态进化速度不是匀速的,也不恒定,是快速的和跳跃式的,并与长时期的相对稳定交替进行。

16 绝灭: 在进化型式中,绝灭表现为线系的终止,即物种的灭亡 。绝灭在进化过程中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它影响着进化的速率和进化的趋向。

17 种系发生: 将现时生存的与曾经生存过的动物类群按它们的祖裔亲缘关系互相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动物进化系统,这个进化系统即为种系发生,也称系统发育。

18 进化树: 种系发生可以形象化为一株树,此树从树根到树顶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组共同祖先,大小分支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类群动物的进化线系,由 此组成的树叫进化树或演化树或种系发生树。

19 物种: 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以种群的方式存在, 占有一定的生境,同

一物种个体的形态基本一致,个体之间可以交配并产生能育的后代,它 们享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与其它物种之间由生殖隔离分割开。

20 亚种: 亚种是物种下的分类单元(位) ,是指一个物种内具有相同变异物征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21 物种形成: 从原有物种中形成一个新的物种,即为物种形成。

22 地理隔离: 一般是由一些地理障碍如山脉、沙漠、海洋和岛屿所构成,使种属中的不同群体被这些障碍所阻隔,群体间不能交流而独自发展。

23 生殖隔离: 是物种形成的关键,当一个种群的不同群体为地理障碍所阻 隔,不同群体间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各群体独立地累积基因突变,逐渐形成群体特有的 基因库,这样就产生了生殖隔离。24 季节隔离: 生殖隔离的一种,有的近缘种的生殖隔离表现在性成熟的季节不同,如白蚁中有春季婚飞的种,也有秋季婚飞的种。

25 生态隔离: 近缘种在相同季节,相同地区繁殖,但有各自的栖居地或生境,这就是生态隔离。 26 生物发生律: 个体发育的历史是系统历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由德国的赫克尔提出。 第二十三章 名词解释

1 生物圈: 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只占据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2 活跃生物圈: 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地表以上,水面以下各100米的范围内,这一空间里的阳光比较集中,有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生活的动物,微生物群集度高,是地球表面生命活动最旺盛的区域,称活跃生物圈

3 泛生物圈: 活跃生物圈往上扩展至喜马拉雅山巅,向下延伸到太平洋最深的海槽,水下延伸区域由于受液态水和二氧化碳低压的限制,以及生物排泄物、残屑受重 力作用下沉等原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渐次减少,活动能力消弱,这一空间称为泛生物圈。

4 副生物圈:泛生物圈之外的高空,仅有少量休眠孢子存在构成副生物圈。

5 动物栖息地:是动物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全部条件的具体地区。

6 分布区:分布区是指某种或某类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这种动物能够充分地进行生长和发育,并通过生殖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7 动物区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 一致所形成的动物整体,也就是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在现今条件下所生存的动物群。

第二十四章 名词解释

1 生态因子: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的因子。

2 密度制约:在种群密度较高情况下,个体之间对于食物和栖息地 竞争的加剧可导致生殖力下降,死亡率增高以及动物的外迁,从而使种群密度降低,构成一种与密 度有关的反馈调节机制,又叫密度依赖性影响。

3 寄生:寄生是一种动物长期地或短暂地在寄主(宿主) 的体外或体内生活,以寄主的体液、组织或营养物质为食,对寄主造成危害,如蛔虫寄生在人消化系统。

4 共生:共生是两种动物彼此互利地在一起生活,如疣海葵和寄居虾。

5 限制因子: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因子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综合地对动物有机体产生影响,但在不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主导因子在起作用,这主导因子又称限制因子。

6 种群:种群是占有一定地域(空间) 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

7 年龄分布:又叫年龄结构,指种群内各种年龄个体的比例,一般是指幼体(繁殖前阶段) 、成体(繁殖阶段) 及老年个体(繁殖后阶段)3种成份的分布。

8 年龄锥体:表示种群年龄结构的锥体称年龄锥体。

9 出生率: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一种群所产生后代个体的平均数 。

10 繁殖潜力:即最大出生率,在理想条件下所能产生的后代数目 。

11 死亡率:死亡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内的个体死亡的平均数。

12 生态死亡率:随着种群的密度增大,生存斗争愈趋激烈,导致死亡率远远超过最小死亡率,这种实际死亡率又称生态死亡率。

13 存活曲线:描述一动物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存活状态特征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动物界大致有凸型、对角线型和凹型3种。

14 种群动态:出生率、死亡率和行为(如扩散、聚集和迁徙) 都影响种群的数量,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动称为种群动态。

15 环境载力:在某一特定空间条件下,环境所能负担的(允许的) 种群的最大密度,即为环境载力,一般用“K”表示

16 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种群个体的数目称为种群密度。

17 非密度制约因子:种群密度受气候因子等所控制,这些气候因子等叫非密度制约因子。

18 密度制约因子:种间关系、种内关系、营养、疾病、捕食等因子控制种群密度,这些因子叫密度制约因子。

19 群落:群落是一定的地区内所栖息的各种生物种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的自然组合。

20 物种多样性:群落内生物种的多少以及种群数量的大小和均匀程度,叫物种多样性,它影响着群落的性质。

21 均匀度:即群落内物种的分布状况,它影响着群落的性质。

22 生态优势: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中,总是有一种或数种动植物占优势,它们的数量多,分布广,决定着局部地区的环境特征,这就是生态优势。

23 生态位:也叫生态灶,就是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占的(时间和空间的) 特殊位置。

24 生态等值:绝大多数动物所栖居的层次是相对稳定的,尽管存在着地理隔绝,不同地区的很多动物均占据类似的层,这种现象叫生态等值。

25 群落演替:群落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体系,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变,这一过程称为群落演替。

26 先驱群落和顶极群落: 在群落演替的顺序中,最先出现的为先驱群落,经过过渡群落而达于最终的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一般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27 岛屿效应: 岛屿中的物种数目与岛屿面积成正比,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取决于迁入物种与灭亡物种之间的平衡。物种数目也与岛屿的年龄以及距大陆的远近有关。28 生态系统:群落连同其所生活的物理环境所构成的能量的流转和物质的转化、循环系统,就是生态系统,即相互作用着的生物的与非生物的系统。29 生产者: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物原料制造有机物,这些自养生物称为生产者。

30 初级消费者: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而获得能量,这些浮游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31 分解者:动植物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所分解,这些微生物称为分解者。

32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的最主要的联系是食物联系,通过食物而直接地或间接地把各个成员联结成一个整体,这种食物联系称为食物链。

33 食物网:能量在植物、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之间流转,这种流转所联系的食物链事实上极为复杂,称食物网。

34 营养水平:生态系统内的生产—消费结构中,有机体所占据的特异性部分称营养水平(或营养级) 。 35 生态锥体:不是所有的生产者及较低营养水平的动物均被吃掉和全部利用,加上维持生命活动的耗能及尸体由微生物分解,故各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呈现递增性 减少,构成能量锥体,而生物量或生物个体数量则构成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称为生态锥 体。

36 生物量:生物量指单位面积内生物的总重量,即贮存于不同营养水平中有机体内的能量。


相关内容

  • [完整打印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此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课时 动物怎样生活 第一周 2011年8月30日 教学内容:第一课 动物怎样生活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增强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2. 通过回顾观察过的动物,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新的观察内容 ...

  • 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习题
  • 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 1.下列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 B.钟乳石 C.蘑菇 D.珊瑚礁 2.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 B.多种多样的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在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里,生物与我们的关系非常 ...

  • 2011山大动物生物学试题
  • 动物生物学测试题 一 . 解释名词(任选5个,10分) 1. 生物发生律 2.异律分节 3.后生动物 4. 原肾 5. 疣足 7. 外套膜. 8 器官 9.物种 10. 书肺 二 . 选择题 (20分) 1. 环节动物多毛纲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幼虫阶段是( C). A 浮浪幼虫 B 牟勒氏幼虫 ...

  •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编写人员:海日妮萨教 学 设 计 .阿布杜艾尼 2011年8月 新版教科版全册教案下载地址: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 ...

  • 2016暨南大学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
  • 2016<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普通生物学(814) 适用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水生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态学等专业 总分:150分 参考书目:吴相钰, 陈守良, 葛明 ...

  • 2011科学答案
  • 三年级科学质量监控试题答案(一) 一.填空题. 1.蚂蚁 青蛙(参考) 2.土壤 3.黏粒 4.腐殖质 5.根 6.繁殖器官 7.蒸发 8.-6℃ 9.风向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题. 1.A 2.A 3.B 4.C ...

  • 天然药物概论
  • 天然药物概论 高苏娟 轻工食品学院 教师信息 姓名:高苏娟 电话:[1**********] 邮箱:[email protected] QQ : 276064418 2011-11-23 生物工程教研室 2 2011-11-23 生物工程教研室 3 参考书目 教学用书: <天然药物概论> 邓开 ...

  • 专题17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_5
  • 专题1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 1.(2010年海南卷) 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 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 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 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 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

  • 专题17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_3
  • 专题1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 1.(2010年海南卷) 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 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 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 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 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