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六集 天下至宝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六集  天下至宝

(点击链接,欣赏视频)

在电脑技术诞生之前,没有一种物产比纸同字的关系更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纸的发明,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经说过,对人类文化史来说,我想象不出能有比造纸术与印刷术更重要的题目。它们与指南针、火药结合,在另外一个以主动探索见长的文明中,点燃了熊熊大火。欧洲人因此而告别了黑暗的中世纪,开始向现代社会的转轨。那么为什么偏偏是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它们的产生同汉字有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

【汉 说文  引  开弓也】

说到长城,我们不能不提秦朝的大将蒙恬,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最这在他的监理下连缀在一起的。【浙江 湖州善琏镇】但在中国民间,这位勇敢的武将却被尊为“笔祖”,直到今天,这个中外驰名的“毛笔之乡”还在被蒙恬制笔,这个高贵而美丽的传说支撑着。

【湖州善琏镇文化站 站长 吴水琳】

我们善琏西堡有一位村姑叫卜香莲,她有一天洗衣服的时候,不慎掉到水中,正好被路过的蒙恬看见了,就把她救起来,后来两人就结为秦晋之好。那么蒙恬在我们民间说,他是我们善琏人的女婿。然后他在我们善琏取兔毛,制湖笔。夫妻两个人就潜心研究湖笔,后来终于研制成功,把湖笔的制作技艺传授给我们善琏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善琏人就世世代代制笔。

“鼻祖蒙恬公,乃秦代大将,修建长城,镇守边关,在公殉职。”

相传,农历九月十六日是蒙恬的生日,千百年来,每年的这个日子,善琏镇的笔工们都会自发聚在这里祭祀蒙恬。而在过去,凡是想学艺制笔者,必须先到蒙公祠中磕头参拜才能入行。

毛笔真的是蒙恬发明的吗?在蒙恬之前,中国人真的命运更好的书写工具吗?在秦始皇兵马俑六号坑被发掘的同时,这一疑问似乎也显得多余了。

【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副研究员 蒋文孝】

六号坑是2000年发掘的,当时发掘出来以后,有十二件陶俑,这些陶俑跟以前发掘的陶俑都不一样,其中八件陶俑是袖手的立俑,手是袖起来的,在他身体的右侧挂有削刀和砥石。而且这个陶俑戴的冠是长板的,他级别比较高,一般都在八级以上。从头冠和削刀来看,我们初步分析,他为文官俑,相当于现在的刀笔吏。

以刀代笔,自到今天,中国人还将求人写文章称作“请人捉刀”,难道在蒙恬发明毛笔之前,中国人一直是固执地坚持用小刀刻写着这些虽然优美,但异常繁复的汉字吗?

公元1954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在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枝毛笔,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毛笔,比蒙恬的时代还要早几百年。在甲骨文中,“书”字就是由“口”和一枝握着笔的手组成的,而那枝笔一看就是毛笔的形象。

陆续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中国人使用毛笔的历史可能从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人面鱼纹盘 陕西半坡出土】在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个陶罐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用毛笔书写的汉字“文”【陶罐 山西陶寺出土】。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因为毛笔不是为了写字而造的,而是从画彩陶做出来的,彩陶上很多图案就是用毛笔画的。所以毛笔是在文字诞生以前就可能已经创造出来了。这个我们亲眼可以看到。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欧阳中石】

一束一束的毛裹起来,头上可以写小的,摁下可以写大的,所以就自然地我们的毛笔就发展起来了,顺着我们的要求,就越来越精到。所以可大可小,就是为了现实的需要。

用木棍刻划的揳形文字,和用芦草笔书写的古埃及象形文字都消亡了,而用毛笔书写的汉字却随着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秦始皇兵马俑身上的小刀又该作何解释呢?

1970年四月24日,伴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东方红》的旋律回荡在太空中,而演奏这首乐曲的正是这套作于战国中期的乐器编钟【编钟 战国 河南信阳出土】。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器,信阳楚墓出土的一个小木箱,也引起了世人浓厚的兴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曹桂岑】

这个小木箱长三十五厘米,宽十六厘米,是个长方形的盒子,这个盒子里边有铜锛、铜锯、铜刀、铜削、尖刻刀、刻刀、锥和笔,这是面前我们国家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刻写竹简的文具盒。

看来毛笔的使用,并没有使刻刀退出文具的行列,只不过它的功能不是为了刻字,而是为了改错,这一点在同时出土的竹简上也能刻刀一些端倪。

事实上,蒙恬可能只是改进了制笔方法,但这个美丽的传说,依然会支撑笔业的繁荣。经历了岁月浸泡的传说,已经成了历史的一部分,真相永远隐藏在厚厚的幕布里,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偶然的机会才能破解。但即便历史给出了另一个答案,这些理想化的故事,像皇帝造车、炎帝司农、仓颉造字和大禹治水一样,也将永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伴随着秦军征讨的步伐,竹简和木牍上六国的文字辈一点点刮去,在中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有秦国的小篆被保留下来。

公元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震惊世界的秦代古墓,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被缓缓打开【湖北云梦睡虎地考古发掘现场影像】。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陈振裕】

啊!果然不出所料,除了人骨架的头部、侧面、腹部、脚部,堆满了竹简,简直是非常惊人。在湖北,从来没有发现这么多的竹简。

坟墓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喜”的秦国县级官员,出生在公元前262年,比秦始皇大两岁,曾经参加过三次秦国讨伐六国的战争。秦朝以法治国,和千千万万忠于职守的同僚一样,“喜”毕生都在围绕着繁琐的条条框框劳作。那是一些书写成文的,令今人都感叹不已的法律定则。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陈振裕】

它记录了管理手工业的、管理农业的,管理包括粮食的收藏、粮食的加工,各个方面的,还包括你怎么样管牛马和畜牧业的都有,非常多,这个很有意思的。比如,有一条法律还规定,就是你当官的,你不能经商。就是说,你不能利用你手中的权力来进行经商,牟取暴利。这也是在秦律里面非常明确的规定。

从这些用兔毛笔蘸着松油墨撰写的文字中,我们得知秦朝的法律详尽规定了士兵、农民、官吏的职责,甚至连每个士兵的伙食标准也被仔细量化。

这个叫“喜”的墓主人,仅仅是庞大的秦帝国官僚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而这一千多片秦简也仅仅是“喜”必须熟记的,他所在部门日常使用的律法。我们无法想象,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每天又要处理多少像这样的简牍呢?

【中国造纸纸浆工业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王菊华】

秦始皇给自己作了一个规定,每天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奏章,不完成这个任务他不下朝,一百二十斤也相当于现在重量的六十斤左右了。这些简牍都是要人抬着到朝廷上,然后皇帝才能够批阅的,抬的人很辛苦,皇帝自己也辛苦。

秦始皇累死了,不可一世的秦帝国也由于秦二世的残暴而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比秦帝国疆域更加广大的汉王朝。汉袭秦律,像“喜”一样的政府官员们,依然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毛笔在竹简和木牍上书写公文,如果写错了,大不了用小刀刮去再重写。但是,皇帝作为世界上最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既是脑力劳动者,也是体力劳动者,谁能帮他分担繁重的体力付出呢?【汉阳陵博物馆,陕西西安】

【汉  说文 经 织也】

在纸没有被发明之前,中国人曾经把汉字书写在丝帛上,丝织业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世纪,海河流域就是桑蚕的主要产区,精细柔软的丝绸便于携带,于是一些贵族的家里,白色的丝绸不仅用于制作服装,也用于文字的书写,叫做“帛书”,【《老子》帛书 西汉】然而在汉代一匹寛半米,长近一米的缣帛就价值三百多斤大米。古时以“玉帛”并称,正是在形容它的珍贵。

【中国科学院 研究员 潘吉星】

欧洲在纸出现以前,写字主要利用纸草和羊皮,纸草虽然很便宜,但是它不耐折,一折叠纸草马上就破了,表面也不是太光滑。羊皮是很好的一种书写材料,但是羊皮非常贵。如果《圣经》是用羊皮来写的话,就需要三百多张羊皮,一般人是用不起的。

那么为什么是中国人最终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得从“纸”字的偏旁“丝”入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养蚕缫丝是中国人的专利,自到今天,江苏、浙江等地出产的丝绸,依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中国丝绸博物馆 研究员 赵丰】

在古代,做丝绵的过程中,首先有一个煮茧的过程,就是把丝煮软的过程,然后就是要在水中把它慢慢扯开来,扯开来的时候就要漂洗,漂洗把一些杂质去掉。那么在这个漂洗过程中,它很可能就会有一些丝屑脱落下来,这些丝屑如果你在下面用一张网,或者用一个匾把它接住的话,往往当时确实在存在这样的的竹匾。接住以后你捞起来之后,你就可以看到在竹匾上面会有一层东西,这一层在当时就称为纸。

但最初中国人并且 没有将丝纸同汉字结合在一起,虽然近年来也有写字的丝纸出土,但这种丝纸毕竟太单薄了,稀疏的纤维还无法阻隔墨汁的渗透,所以大部分的丝纸都是用来包装贵重的物品【悬泉纸 西汉 甘肃敦煌出土】。今天的纸沿用了与丝有关的名称,但在制作工艺上,却比制作丝纸要复杂得多。从丝纸到纸,仅靠简单的继承远远不够,它需要依托创新,甚至革命。

东汉明帝18年,即公元75年,十四岁的蔡伦被朝廷征入皇宫做了太监,【蔡伦纪念馆 湖南耒阳】,经过二十二年的煎熬,他从一个小黄门,变成了掌管皇家作坊的长官尚方令。在这而十二年中,为皇帝准备文书,搬运宫中堆积如山的简牍是蔡伦每天都必须面对的体力活【蔡伦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樊嘉禄】

简牍搬来搬去,编简牍的绳子容易断,这样一旦断了以后,它就错简了,整个文字就不对了,就这一行那一行之间就错了,所以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很多的不方便。所以在这种情况小,整个社会,特别是蔡伦是深有感触的,就是对新的书写材料的出现。

【中国造纸纸浆工业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王菊华】

蔡伦发明造纸术,有人问了,他是接受官方的意旨呢,还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对这个问题,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点他做尚方令,列了这样的任务,而且不是一天半天,十几年的历时,这个漫长的过程,官方肯定是支持的。

当需求和可能性都出现的时候,一项这个历史上少见的,由皇室推动的技术革新,便主动地拉开了它伟大的序幕。蔡伦不辱使命,他的确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尚方令,难能可贵的责任心让他名垂青史。

范晔在《后汉书》中用这样四个字评价蔡伦,“尽心敦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樊嘉禄】

在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蔡伦完成了用树肤,就是树皮,用渔网,用破布,这样一些材料,来制作植物纤维纸,这样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个发明实际上是意义非常重大,在人类整个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到今天,我们使用的纸张,实际上还是用蔡伦所完成的这种造纸技术的原理制作出来的。

公元105年,蔡伦将历时八年【安徽泾县宣纸厂】,精心研制的植物纤维纸,恭恭敬敬地呈给汉和帝,“帝善其能,自是寞不以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伦纸”。这些看起来洁白无瑕,毫无份量感的薄片,却成为中国人献给人类世界的最沉甸甸的礼物。而借助纸,汉字也像插上了翅膀,跋山涉水,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地穿行。

【中国国家图书馆 研究馆员 李纪宁】

战国时代,在《庄子》这部书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典故,“惠施多方,学富五车”,这个意思就是说,惠施学问非常地深,他涉及的面也很广,他的书非常地多,要用五辆车来装载。那么我们今天看这五辆车能够装载多少万字的书呢?

【中国文物研究所 研究员 吴九龙】

如果我们把它计算,平均计算一下,就算三十五个字一条简,那么像《孙子兵法》相当于五千多字到六千字,平均起来,就相当于一百五六十条简,我们模拟了一下,大约有这么粗一卷,可能也相当于有两斤左右吧。

而这本两斤左右,不到六千字的《孙子兵法》,如果用蔡伦发明的纸张来印刷,要小三十二开本,每页印八百字,只要八页纸就能足够了。以此类推,把五车竹简上的字印在纸上,也不过是几本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册子。至此,雕版印刷术已经呼之欲出了。【中国印学博物馆 浙江 杭州】因为印刷的三个要素纸、墨、印已经全部具备,尤其是中国印,为了这一天,已足足等待了两千多年。

【汉 说文 据 杖持也】

公元前260年,赵国境内阴云密布,挟“长平之战”的余威,秦国的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试图将赵国的领土一举纳入自己的版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卜宪群】

赵惠文王的弟媳妇是魏王的妹妹,信陵君的姐姐,她向魏国求救,魏王就派晋鄙率十万达军去救赵国。

【中国文物研究所 研究员 吴九龙】

可是还没有走到的时候,秦国就放出话来,就说,我们攻打赵国是很快就可以把它打败的,现在谁要敢来救赵国,我打完了赵国就打它。于是这个时候魏王就害怕了,他就传令让晋鄙在原地观望。

邯郸城危在旦夕,姐姐的命运悬于一线,【丛台 河北邯郸】【长平之战尸骨坑山西 高平】而赵国一旦灭亡,魏国也很难保全。魏王的弟弟信陵君决心援助赵国,但如何才能调动原地待命的魏国军队呢【信陵君 像】?

【中国文物研究所 研究员 吴九龙】

我们过去那时的通讯是很不方便的,他是将在外,王要调动他的军队,必须有一个信物,这样他才能够相信是王来调他的军队。所以当时就制造了一种东西叫做“兵符”,“兵符”就是一个老虎的形状,但是从中间剖开,一半在将,一半在王。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卜宪群】

信陵君知道没有办法改变魏王的态度,于是他就用了一个计策,用魏王的一个爱姬,叫如姬,盗取了魏王的兵符。信陵君用这个兵符调动了魏国的十万大军,打败了秦军。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在这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中,扭转乾坤的竟然是一个小小的器物“兵符”。

公元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郊区发现了一个秦国的兵符【杜虎符 秦】,在这个高四点四厘米,长九点五厘米的虎背上,竟然雕刻着九行四十个字的精美铭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 研究员 张铭洽】还用金丝嵌在里面,打磨得平平整整的,到现在这些字还金光闪闪的。所以说它的制作工艺也很高,而且里面又有凹凸不平的槽,你随便拿一个来,仿造一个,伪造一个,是合不上的,所以信陵君必须要窃它,才能做到这两个“符”是合符。

栩栩如生的老虎看起来非常温顺,却可以调度数十万凶悍的秦军奔向沙场,可以说它曾经掌握过无数人的生与死,只是因为印章,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把无数的精力都投入到这方寸之间的舞台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教授 方晓阳】

其实和印章相仿的这种刻制和复制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印文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当然,印章和我们的印刷关系更为密切,“印”字在甲骨文中间已经开始出现了,尤其是殷墟出土的三枚铜印章,一个是铜质,第二个是阳文反刻,这种阳文反刻的技术和我们的雕刻印刷技术是非常相似【陶范 商】。

此后,手工雕刻技术随着西周以来的青铜铭文、砖瓦模印,尤其是玺印碑文的镌刻,太提高了反刻字技术,使汉字的应用也日趋灵活,这为雕版印刷的诞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事实上,在欧洲中世纪的一些宗教信函上我们也能看到,盖印封泥的保密措施。那么为什么不是欧洲人首先发明雕版印刷术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樊嘉禄】

印刷术的发明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一种需求,就是把一件图文作品进行大量的复制,既然是大量的复制,它需要一种很廉价的,又便于印刷的一种材料,所以西方没有这种材料,中国有了纸这种材料,恰恰就能满足这种需求。

文章千古事,在纸张开始流行的时代,碑刻也很盛行。在中国人看来,把文字寄托在厚重的石碑上,比写在轻薄的纸片上,更具有永恒的意味。但石碑不可能永远守着,也不可能背在身上,于是一种拓印的方法应运而生。所谓拓印,就是用微带粘性的药水洇湿碑面,铺以纸张,用鬃刷轻轻捶打,使纸密密地附着于石面,砸入字口,然后在纸上捶打。这种方法拓下来的纸片,称作“拓片”。模仿竹简把拓片装订成为册,称作“拓本”。

拓印本既不象简牍那样笨重,也不象帛书那样贵重,又可以省去校对和抄写的麻烦,这就大大方便了书籍的 传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拓印正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此至,在亚洲东方的这片土地上,印刷术的诞生万事俱备,只欠分娩前那难以承受的幸福的层痛。

【汉 说文 典 五帝之书也】

公元494年,【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五尊与山体等高的巨大佛像,矗立在通往蒙古草原的咽喉要道上,以此为标志,来自印度的佛教成为影响中国人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

魏晋南北朝以来,古代中国经历了两百多年的乱世,战火频繁,民不聊生,佛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步一步地融入了中国,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今生,转移到那无法验证的幸福的来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教授 方晓阳】

在《陀罗尼经咒》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如果你抄写了九十九部佛经,就相当于为自己建造了九万九千座佛舍利塔,为自己建造了九万九千座八大宝塔,为自己建造了九万九千座菩提舍利长塔,这种信念在信徒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于是,几乎是人人都来抄写佛经,以取得佛的庇佑,从而在这个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广泛抄写佛经的特有的社会现象。

公元581年,后周大将杨坚结束了中国的分裂状态,建立起统一的隋朝,这为雕版印刷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隋文帝像】隋文帝杨坚从小生长着寺庙中,对佛教尊崇有加。他曾经公开宣称自己是佛的弟子【甘肃炳灵寺石窟 隋】。杨坚在位期间,总人口约有四千六百万的中国,共剃度僧尼二十三万人,营造佛像六十余万躯,营造寺塔五千余所。

【中国国家图书馆 研究馆员 李纪宁】

国家进行古籍普查的时候,在中国书店看见了一件隋代人抄的经,非常漂亮【写经卷 隋】,隋代抄经的纸非常好。一般的敦煌遗书我们大家能够见到,纸张不过四十到五十厘米之间,有一米四这么长的纸非常少见,反映了隋代的时候,造纸技术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时也反映了隋代对佛教文献抄写的重视。

一门新兴的职业“经生”应运而生,穷苦的读书人单纯依靠抄写经书就可以维持体面的生活。【集美博物馆 法国 巴黎】在法国东方学家佰希和从敦煌藏经洞攫取的一份写卷上,清晰地记载着,当时一位名叫康秀华的经生,写经的价目,写《大般若经》一部施银盘子三枚,共三十五两,麦一百硕,栗五十硕,粉四斤。粗略估算,这些报酬在当时,至少相当于三千斤小麦。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汉学家 施舟人】

大家认为,字,有它一个很自然的很天然的一种副作用,是会带给您一种幸福一种吉祥。后来佛教的经,是释迦摩尼佛自己说的,你把这个经放在你家里,这些仙人、仙女,他们就会从天上下来,就在保护你的经。

这是现存世界最近早的雕版印刷品,【敦煌木刻加彩佛像 隋】1927年发现于敦煌大庄严寺的废墟中,后流失海外,佛像的右下角清晰地印着它的出品时间,隋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从这张精美的佛像印刷品中可以看出,隋雕的雕版技术已臻于成熟,汉字笔画复杂的特点,反而成了技术革新的动因,正是佛门子弟大批复制佛经的热情,最终点燃了能工巧匠们发明创造的灵感。

于是,待到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印,终于同纸和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此汉字不再是一比一划地抄写,而是一页一页地复制,芸芸众生终于找到了一种便捷可行的广积功德的方式,而人类文明的传播,终于有了一次飞跃式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教授 方晓阳】

唐代的玄奘法师每年印刷的普贤像就达到了五万张,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到了唐代后期,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扩展,这个时候印书的成本,远远低于手工抄写。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汉学家 施舟人】

后来五代到宋代,印刷得到大大地发展,你没多的书,大家就可以看书,大家就可以上学堂念书。所以中国的文化水平就比欧洲高得多得多。

这是公元12世纪初,北宋首都汴京的繁荣景象,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书肆、药局、图书馆都已经出现,整条街道上流淌着世俗而又幸福的气息,这是当时人类社会繁荣的巅峰。【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

城市商业的繁荣,滋生了大量识文断字的商业人口,推崇文教的社会风气又极大地增加了读书人的数量。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张荣明】

当时北宋政府曾经三次大规模地办学,学生的人数一度也超过二十万,而且与此同时各个地方的私学、书院也很多,据说有二百多所。我们今天看到的岳麓书院,就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私学之一。当时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考,为国家选择人才,平均应试的学生大约有四十多万。

在这种情况下,以书籍印刷为核心的出版业空前发达起来。【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版库】雕版印刷的书籍虽然非常精美,但是刻版却需要大量的时间,印刷一部《大藏经》,需要刻制十三万块木板,费时十二个春秋,这样的速度显然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书籍的需求。

“庆历中,有布衣毕生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一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毕生 像】这段话出自九百六十年前,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世界上关于活字印刷最早的记录,虽然仅有短短的三百余字,却概括了活字印刷术的整个工艺流程。

【中国印刷博物馆 教授 魏志刚】

《梦溪笔谈》最后讲了两点,第一点是板框,要做两个版子,一个版子排版,一个版子印刷,这是非常生动的,只有当时的现象的记录,才能出现这种内容。最后一点《梦溪笔谈》里面讲了,毕生的泥活字已经让毕生的侄子们所收集到手了。

【中国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 教授 史金波】

这个过程记载也非常清楚,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些年有的国外的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一些疑问,是不是毕生发明了泥活字,疑问早期的文献也见不到,宋元时期活字印本的文献也没有流传下来。

活字印刷术究竟是不是北宋的毕生首先发明的呢?至少从清代开始,许多学者就在努力寻找可靠的证据。

1987年,甘肃省武威市新华乡的村民,在亥母洞寺遗址施工时,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物,【甘肃 武威】时任武威市博物馆负责人的孙寿岭得知此事,赶忙去收集整理。

【西夏文泥活字专家 孙寿岭】

与其他的佛经不一样,因为这一本佛经它所印的字,每一个字,刻的刻工不是那么特别高超的,你看出来的每一个字,它的横不是平行的横,竖不垂直,每一个角,角不成角,方不成方【维摩诘所说经 西夏】。

经过潜心研究,孙寿岭认为,这是一卷不同寻常的早期泥活字印本。1989年3月,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是公元12世纪中期的活字印刷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夏文泥活字专家 孙寿岭】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都说,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泥活字或泥活字版本,要叫他们说,没有办法定论,甚至有些专家和一些国外学者,直接不承认毕生发明泥活字。他说毕生的发明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设想,那是不可能搞印刷的。

经过上千个日日夜夜,孙寿岭在烟熏火燎中,经过了一次次失败的考验。最终,他从炉灰中扒出了三千多个,既难写又难认的西夏文陶字,印出了《维摩诘所说经》的上卷,使这种脱胎于汉字的死文字变成了活书。

两卷相距近千年的书籍,组合成为一部完整的经典,而贯穿其中的正是平民毕生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透过这一个个散发着墨香的文字,我们依稀触摸到了那个远去王朝的繁华。

【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许嘉璐】

中国人的发明千百件,影响世界历史变化的,不管是那个领域,是千百件,这在李约瑟先生的书都有体现。但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我们说四大发明,因为这四大发明是转变人类命运,推进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最重要的四个。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彻底改不变了世界的面貌,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比不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而马克思进而评论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然而这些伟大的科技发明却唯独没有根本性撼动稳定的中华文明。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博士不无遗憾地感叹道:如果我的中国朋友明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历史存在着太多的疑问。

1840年,当纸张和印刷术引发的知识革命,将西方人的坚船利炮送到天朝的海岸时,唯我独尊的汉字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根据视频整理)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六集  天下至宝

(点击链接,欣赏视频)

在电脑技术诞生之前,没有一种物产比纸同字的关系更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纸的发明,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经说过,对人类文化史来说,我想象不出能有比造纸术与印刷术更重要的题目。它们与指南针、火药结合,在另外一个以主动探索见长的文明中,点燃了熊熊大火。欧洲人因此而告别了黑暗的中世纪,开始向现代社会的转轨。那么为什么偏偏是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它们的产生同汉字有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

【汉 说文  引  开弓也】

说到长城,我们不能不提秦朝的大将蒙恬,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最这在他的监理下连缀在一起的。【浙江 湖州善琏镇】但在中国民间,这位勇敢的武将却被尊为“笔祖”,直到今天,这个中外驰名的“毛笔之乡”还在被蒙恬制笔,这个高贵而美丽的传说支撑着。

【湖州善琏镇文化站 站长 吴水琳】

我们善琏西堡有一位村姑叫卜香莲,她有一天洗衣服的时候,不慎掉到水中,正好被路过的蒙恬看见了,就把她救起来,后来两人就结为秦晋之好。那么蒙恬在我们民间说,他是我们善琏人的女婿。然后他在我们善琏取兔毛,制湖笔。夫妻两个人就潜心研究湖笔,后来终于研制成功,把湖笔的制作技艺传授给我们善琏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善琏人就世世代代制笔。

“鼻祖蒙恬公,乃秦代大将,修建长城,镇守边关,在公殉职。”

相传,农历九月十六日是蒙恬的生日,千百年来,每年的这个日子,善琏镇的笔工们都会自发聚在这里祭祀蒙恬。而在过去,凡是想学艺制笔者,必须先到蒙公祠中磕头参拜才能入行。

毛笔真的是蒙恬发明的吗?在蒙恬之前,中国人真的命运更好的书写工具吗?在秦始皇兵马俑六号坑被发掘的同时,这一疑问似乎也显得多余了。

【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副研究员 蒋文孝】

六号坑是2000年发掘的,当时发掘出来以后,有十二件陶俑,这些陶俑跟以前发掘的陶俑都不一样,其中八件陶俑是袖手的立俑,手是袖起来的,在他身体的右侧挂有削刀和砥石。而且这个陶俑戴的冠是长板的,他级别比较高,一般都在八级以上。从头冠和削刀来看,我们初步分析,他为文官俑,相当于现在的刀笔吏。

以刀代笔,自到今天,中国人还将求人写文章称作“请人捉刀”,难道在蒙恬发明毛笔之前,中国人一直是固执地坚持用小刀刻写着这些虽然优美,但异常繁复的汉字吗?

公元1954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在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枝毛笔,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毛笔,比蒙恬的时代还要早几百年。在甲骨文中,“书”字就是由“口”和一枝握着笔的手组成的,而那枝笔一看就是毛笔的形象。

陆续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中国人使用毛笔的历史可能从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人面鱼纹盘 陕西半坡出土】在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个陶罐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用毛笔书写的汉字“文”【陶罐 山西陶寺出土】。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因为毛笔不是为了写字而造的,而是从画彩陶做出来的,彩陶上很多图案就是用毛笔画的。所以毛笔是在文字诞生以前就可能已经创造出来了。这个我们亲眼可以看到。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欧阳中石】

一束一束的毛裹起来,头上可以写小的,摁下可以写大的,所以就自然地我们的毛笔就发展起来了,顺着我们的要求,就越来越精到。所以可大可小,就是为了现实的需要。

用木棍刻划的揳形文字,和用芦草笔书写的古埃及象形文字都消亡了,而用毛笔书写的汉字却随着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秦始皇兵马俑身上的小刀又该作何解释呢?

1970年四月24日,伴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东方红》的旋律回荡在太空中,而演奏这首乐曲的正是这套作于战国中期的乐器编钟【编钟 战国 河南信阳出土】。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器,信阳楚墓出土的一个小木箱,也引起了世人浓厚的兴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曹桂岑】

这个小木箱长三十五厘米,宽十六厘米,是个长方形的盒子,这个盒子里边有铜锛、铜锯、铜刀、铜削、尖刻刀、刻刀、锥和笔,这是面前我们国家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刻写竹简的文具盒。

看来毛笔的使用,并没有使刻刀退出文具的行列,只不过它的功能不是为了刻字,而是为了改错,这一点在同时出土的竹简上也能刻刀一些端倪。

事实上,蒙恬可能只是改进了制笔方法,但这个美丽的传说,依然会支撑笔业的繁荣。经历了岁月浸泡的传说,已经成了历史的一部分,真相永远隐藏在厚厚的幕布里,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偶然的机会才能破解。但即便历史给出了另一个答案,这些理想化的故事,像皇帝造车、炎帝司农、仓颉造字和大禹治水一样,也将永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伴随着秦军征讨的步伐,竹简和木牍上六国的文字辈一点点刮去,在中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有秦国的小篆被保留下来。

公元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震惊世界的秦代古墓,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被缓缓打开【湖北云梦睡虎地考古发掘现场影像】。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陈振裕】

啊!果然不出所料,除了人骨架的头部、侧面、腹部、脚部,堆满了竹简,简直是非常惊人。在湖北,从来没有发现这么多的竹简。

坟墓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喜”的秦国县级官员,出生在公元前262年,比秦始皇大两岁,曾经参加过三次秦国讨伐六国的战争。秦朝以法治国,和千千万万忠于职守的同僚一样,“喜”毕生都在围绕着繁琐的条条框框劳作。那是一些书写成文的,令今人都感叹不已的法律定则。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陈振裕】

它记录了管理手工业的、管理农业的,管理包括粮食的收藏、粮食的加工,各个方面的,还包括你怎么样管牛马和畜牧业的都有,非常多,这个很有意思的。比如,有一条法律还规定,就是你当官的,你不能经商。就是说,你不能利用你手中的权力来进行经商,牟取暴利。这也是在秦律里面非常明确的规定。

从这些用兔毛笔蘸着松油墨撰写的文字中,我们得知秦朝的法律详尽规定了士兵、农民、官吏的职责,甚至连每个士兵的伙食标准也被仔细量化。

这个叫“喜”的墓主人,仅仅是庞大的秦帝国官僚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而这一千多片秦简也仅仅是“喜”必须熟记的,他所在部门日常使用的律法。我们无法想象,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每天又要处理多少像这样的简牍呢?

【中国造纸纸浆工业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王菊华】

秦始皇给自己作了一个规定,每天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奏章,不完成这个任务他不下朝,一百二十斤也相当于现在重量的六十斤左右了。这些简牍都是要人抬着到朝廷上,然后皇帝才能够批阅的,抬的人很辛苦,皇帝自己也辛苦。

秦始皇累死了,不可一世的秦帝国也由于秦二世的残暴而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比秦帝国疆域更加广大的汉王朝。汉袭秦律,像“喜”一样的政府官员们,依然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毛笔在竹简和木牍上书写公文,如果写错了,大不了用小刀刮去再重写。但是,皇帝作为世界上最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既是脑力劳动者,也是体力劳动者,谁能帮他分担繁重的体力付出呢?【汉阳陵博物馆,陕西西安】

【汉  说文 经 织也】

在纸没有被发明之前,中国人曾经把汉字书写在丝帛上,丝织业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世纪,海河流域就是桑蚕的主要产区,精细柔软的丝绸便于携带,于是一些贵族的家里,白色的丝绸不仅用于制作服装,也用于文字的书写,叫做“帛书”,【《老子》帛书 西汉】然而在汉代一匹寛半米,长近一米的缣帛就价值三百多斤大米。古时以“玉帛”并称,正是在形容它的珍贵。

【中国科学院 研究员 潘吉星】

欧洲在纸出现以前,写字主要利用纸草和羊皮,纸草虽然很便宜,但是它不耐折,一折叠纸草马上就破了,表面也不是太光滑。羊皮是很好的一种书写材料,但是羊皮非常贵。如果《圣经》是用羊皮来写的话,就需要三百多张羊皮,一般人是用不起的。

那么为什么是中国人最终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得从“纸”字的偏旁“丝”入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养蚕缫丝是中国人的专利,自到今天,江苏、浙江等地出产的丝绸,依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中国丝绸博物馆 研究员 赵丰】

在古代,做丝绵的过程中,首先有一个煮茧的过程,就是把丝煮软的过程,然后就是要在水中把它慢慢扯开来,扯开来的时候就要漂洗,漂洗把一些杂质去掉。那么在这个漂洗过程中,它很可能就会有一些丝屑脱落下来,这些丝屑如果你在下面用一张网,或者用一个匾把它接住的话,往往当时确实在存在这样的的竹匾。接住以后你捞起来之后,你就可以看到在竹匾上面会有一层东西,这一层在当时就称为纸。

但最初中国人并且 没有将丝纸同汉字结合在一起,虽然近年来也有写字的丝纸出土,但这种丝纸毕竟太单薄了,稀疏的纤维还无法阻隔墨汁的渗透,所以大部分的丝纸都是用来包装贵重的物品【悬泉纸 西汉 甘肃敦煌出土】。今天的纸沿用了与丝有关的名称,但在制作工艺上,却比制作丝纸要复杂得多。从丝纸到纸,仅靠简单的继承远远不够,它需要依托创新,甚至革命。

东汉明帝18年,即公元75年,十四岁的蔡伦被朝廷征入皇宫做了太监,【蔡伦纪念馆 湖南耒阳】,经过二十二年的煎熬,他从一个小黄门,变成了掌管皇家作坊的长官尚方令。在这而十二年中,为皇帝准备文书,搬运宫中堆积如山的简牍是蔡伦每天都必须面对的体力活【蔡伦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樊嘉禄】

简牍搬来搬去,编简牍的绳子容易断,这样一旦断了以后,它就错简了,整个文字就不对了,就这一行那一行之间就错了,所以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很多的不方便。所以在这种情况小,整个社会,特别是蔡伦是深有感触的,就是对新的书写材料的出现。

【中国造纸纸浆工业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王菊华】

蔡伦发明造纸术,有人问了,他是接受官方的意旨呢,还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对这个问题,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点他做尚方令,列了这样的任务,而且不是一天半天,十几年的历时,这个漫长的过程,官方肯定是支持的。

当需求和可能性都出现的时候,一项这个历史上少见的,由皇室推动的技术革新,便主动地拉开了它伟大的序幕。蔡伦不辱使命,他的确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尚方令,难能可贵的责任心让他名垂青史。

范晔在《后汉书》中用这样四个字评价蔡伦,“尽心敦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樊嘉禄】

在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蔡伦完成了用树肤,就是树皮,用渔网,用破布,这样一些材料,来制作植物纤维纸,这样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个发明实际上是意义非常重大,在人类整个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到今天,我们使用的纸张,实际上还是用蔡伦所完成的这种造纸技术的原理制作出来的。

公元105年,蔡伦将历时八年【安徽泾县宣纸厂】,精心研制的植物纤维纸,恭恭敬敬地呈给汉和帝,“帝善其能,自是寞不以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伦纸”。这些看起来洁白无瑕,毫无份量感的薄片,却成为中国人献给人类世界的最沉甸甸的礼物。而借助纸,汉字也像插上了翅膀,跋山涉水,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地穿行。

【中国国家图书馆 研究馆员 李纪宁】

战国时代,在《庄子》这部书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典故,“惠施多方,学富五车”,这个意思就是说,惠施学问非常地深,他涉及的面也很广,他的书非常地多,要用五辆车来装载。那么我们今天看这五辆车能够装载多少万字的书呢?

【中国文物研究所 研究员 吴九龙】

如果我们把它计算,平均计算一下,就算三十五个字一条简,那么像《孙子兵法》相当于五千多字到六千字,平均起来,就相当于一百五六十条简,我们模拟了一下,大约有这么粗一卷,可能也相当于有两斤左右吧。

而这本两斤左右,不到六千字的《孙子兵法》,如果用蔡伦发明的纸张来印刷,要小三十二开本,每页印八百字,只要八页纸就能足够了。以此类推,把五车竹简上的字印在纸上,也不过是几本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册子。至此,雕版印刷术已经呼之欲出了。【中国印学博物馆 浙江 杭州】因为印刷的三个要素纸、墨、印已经全部具备,尤其是中国印,为了这一天,已足足等待了两千多年。

【汉 说文 据 杖持也】

公元前260年,赵国境内阴云密布,挟“长平之战”的余威,秦国的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试图将赵国的领土一举纳入自己的版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卜宪群】

赵惠文王的弟媳妇是魏王的妹妹,信陵君的姐姐,她向魏国求救,魏王就派晋鄙率十万达军去救赵国。

【中国文物研究所 研究员 吴九龙】

可是还没有走到的时候,秦国就放出话来,就说,我们攻打赵国是很快就可以把它打败的,现在谁要敢来救赵国,我打完了赵国就打它。于是这个时候魏王就害怕了,他就传令让晋鄙在原地观望。

邯郸城危在旦夕,姐姐的命运悬于一线,【丛台 河北邯郸】【长平之战尸骨坑山西 高平】而赵国一旦灭亡,魏国也很难保全。魏王的弟弟信陵君决心援助赵国,但如何才能调动原地待命的魏国军队呢【信陵君 像】?

【中国文物研究所 研究员 吴九龙】

我们过去那时的通讯是很不方便的,他是将在外,王要调动他的军队,必须有一个信物,这样他才能够相信是王来调他的军队。所以当时就制造了一种东西叫做“兵符”,“兵符”就是一个老虎的形状,但是从中间剖开,一半在将,一半在王。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卜宪群】

信陵君知道没有办法改变魏王的态度,于是他就用了一个计策,用魏王的一个爱姬,叫如姬,盗取了魏王的兵符。信陵君用这个兵符调动了魏国的十万大军,打败了秦军。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在这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中,扭转乾坤的竟然是一个小小的器物“兵符”。

公元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郊区发现了一个秦国的兵符【杜虎符 秦】,在这个高四点四厘米,长九点五厘米的虎背上,竟然雕刻着九行四十个字的精美铭文。

【陕西历史博物馆 研究员 张铭洽】还用金丝嵌在里面,打磨得平平整整的,到现在这些字还金光闪闪的。所以说它的制作工艺也很高,而且里面又有凹凸不平的槽,你随便拿一个来,仿造一个,伪造一个,是合不上的,所以信陵君必须要窃它,才能做到这两个“符”是合符。

栩栩如生的老虎看起来非常温顺,却可以调度数十万凶悍的秦军奔向沙场,可以说它曾经掌握过无数人的生与死,只是因为印章,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把无数的精力都投入到这方寸之间的舞台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教授 方晓阳】

其实和印章相仿的这种刻制和复制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印文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当然,印章和我们的印刷关系更为密切,“印”字在甲骨文中间已经开始出现了,尤其是殷墟出土的三枚铜印章,一个是铜质,第二个是阳文反刻,这种阳文反刻的技术和我们的雕刻印刷技术是非常相似【陶范 商】。

此后,手工雕刻技术随着西周以来的青铜铭文、砖瓦模印,尤其是玺印碑文的镌刻,太提高了反刻字技术,使汉字的应用也日趋灵活,这为雕版印刷的诞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事实上,在欧洲中世纪的一些宗教信函上我们也能看到,盖印封泥的保密措施。那么为什么不是欧洲人首先发明雕版印刷术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樊嘉禄】

印刷术的发明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一种需求,就是把一件图文作品进行大量的复制,既然是大量的复制,它需要一种很廉价的,又便于印刷的一种材料,所以西方没有这种材料,中国有了纸这种材料,恰恰就能满足这种需求。

文章千古事,在纸张开始流行的时代,碑刻也很盛行。在中国人看来,把文字寄托在厚重的石碑上,比写在轻薄的纸片上,更具有永恒的意味。但石碑不可能永远守着,也不可能背在身上,于是一种拓印的方法应运而生。所谓拓印,就是用微带粘性的药水洇湿碑面,铺以纸张,用鬃刷轻轻捶打,使纸密密地附着于石面,砸入字口,然后在纸上捶打。这种方法拓下来的纸片,称作“拓片”。模仿竹简把拓片装订成为册,称作“拓本”。

拓印本既不象简牍那样笨重,也不象帛书那样贵重,又可以省去校对和抄写的麻烦,这就大大方便了书籍的 传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拓印正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此至,在亚洲东方的这片土地上,印刷术的诞生万事俱备,只欠分娩前那难以承受的幸福的层痛。

【汉 说文 典 五帝之书也】

公元494年,【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五尊与山体等高的巨大佛像,矗立在通往蒙古草原的咽喉要道上,以此为标志,来自印度的佛教成为影响中国人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

魏晋南北朝以来,古代中国经历了两百多年的乱世,战火频繁,民不聊生,佛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步一步地融入了中国,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今生,转移到那无法验证的幸福的来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教授 方晓阳】

在《陀罗尼经咒》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如果你抄写了九十九部佛经,就相当于为自己建造了九万九千座佛舍利塔,为自己建造了九万九千座八大宝塔,为自己建造了九万九千座菩提舍利长塔,这种信念在信徒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于是,几乎是人人都来抄写佛经,以取得佛的庇佑,从而在这个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广泛抄写佛经的特有的社会现象。

公元581年,后周大将杨坚结束了中国的分裂状态,建立起统一的隋朝,这为雕版印刷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隋文帝像】隋文帝杨坚从小生长着寺庙中,对佛教尊崇有加。他曾经公开宣称自己是佛的弟子【甘肃炳灵寺石窟 隋】。杨坚在位期间,总人口约有四千六百万的中国,共剃度僧尼二十三万人,营造佛像六十余万躯,营造寺塔五千余所。

【中国国家图书馆 研究馆员 李纪宁】

国家进行古籍普查的时候,在中国书店看见了一件隋代人抄的经,非常漂亮【写经卷 隋】,隋代抄经的纸非常好。一般的敦煌遗书我们大家能够见到,纸张不过四十到五十厘米之间,有一米四这么长的纸非常少见,反映了隋代的时候,造纸技术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时也反映了隋代对佛教文献抄写的重视。

一门新兴的职业“经生”应运而生,穷苦的读书人单纯依靠抄写经书就可以维持体面的生活。【集美博物馆 法国 巴黎】在法国东方学家佰希和从敦煌藏经洞攫取的一份写卷上,清晰地记载着,当时一位名叫康秀华的经生,写经的价目,写《大般若经》一部施银盘子三枚,共三十五两,麦一百硕,栗五十硕,粉四斤。粗略估算,这些报酬在当时,至少相当于三千斤小麦。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汉学家 施舟人】

大家认为,字,有它一个很自然的很天然的一种副作用,是会带给您一种幸福一种吉祥。后来佛教的经,是释迦摩尼佛自己说的,你把这个经放在你家里,这些仙人、仙女,他们就会从天上下来,就在保护你的经。

这是现存世界最近早的雕版印刷品,【敦煌木刻加彩佛像 隋】1927年发现于敦煌大庄严寺的废墟中,后流失海外,佛像的右下角清晰地印着它的出品时间,隋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从这张精美的佛像印刷品中可以看出,隋雕的雕版技术已臻于成熟,汉字笔画复杂的特点,反而成了技术革新的动因,正是佛门子弟大批复制佛经的热情,最终点燃了能工巧匠们发明创造的灵感。

于是,待到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印,终于同纸和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此汉字不再是一比一划地抄写,而是一页一页地复制,芸芸众生终于找到了一种便捷可行的广积功德的方式,而人类文明的传播,终于有了一次飞跃式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教授 方晓阳】

唐代的玄奘法师每年印刷的普贤像就达到了五万张,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到了唐代后期,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扩展,这个时候印书的成本,远远低于手工抄写。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汉学家 施舟人】

后来五代到宋代,印刷得到大大地发展,你没多的书,大家就可以看书,大家就可以上学堂念书。所以中国的文化水平就比欧洲高得多得多。

这是公元12世纪初,北宋首都汴京的繁荣景象,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书肆、药局、图书馆都已经出现,整条街道上流淌着世俗而又幸福的气息,这是当时人类社会繁荣的巅峰。【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

城市商业的繁荣,滋生了大量识文断字的商业人口,推崇文教的社会风气又极大地增加了读书人的数量。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张荣明】

当时北宋政府曾经三次大规模地办学,学生的人数一度也超过二十万,而且与此同时各个地方的私学、书院也很多,据说有二百多所。我们今天看到的岳麓书院,就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私学之一。当时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考,为国家选择人才,平均应试的学生大约有四十多万。

在这种情况下,以书籍印刷为核心的出版业空前发达起来。【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版库】雕版印刷的书籍虽然非常精美,但是刻版却需要大量的时间,印刷一部《大藏经》,需要刻制十三万块木板,费时十二个春秋,这样的速度显然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书籍的需求。

“庆历中,有布衣毕生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一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毕生 像】这段话出自九百六十年前,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世界上关于活字印刷最早的记录,虽然仅有短短的三百余字,却概括了活字印刷术的整个工艺流程。

【中国印刷博物馆 教授 魏志刚】

《梦溪笔谈》最后讲了两点,第一点是板框,要做两个版子,一个版子排版,一个版子印刷,这是非常生动的,只有当时的现象的记录,才能出现这种内容。最后一点《梦溪笔谈》里面讲了,毕生的泥活字已经让毕生的侄子们所收集到手了。

【中国社科院西夏研究中心 教授 史金波】

这个过程记载也非常清楚,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些年有的国外的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一些疑问,是不是毕生发明了泥活字,疑问早期的文献也见不到,宋元时期活字印本的文献也没有流传下来。

活字印刷术究竟是不是北宋的毕生首先发明的呢?至少从清代开始,许多学者就在努力寻找可靠的证据。

1987年,甘肃省武威市新华乡的村民,在亥母洞寺遗址施工时,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物,【甘肃 武威】时任武威市博物馆负责人的孙寿岭得知此事,赶忙去收集整理。

【西夏文泥活字专家 孙寿岭】

与其他的佛经不一样,因为这一本佛经它所印的字,每一个字,刻的刻工不是那么特别高超的,你看出来的每一个字,它的横不是平行的横,竖不垂直,每一个角,角不成角,方不成方【维摩诘所说经 西夏】。

经过潜心研究,孙寿岭认为,这是一卷不同寻常的早期泥活字印本。1989年3月,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是公元12世纪中期的活字印刷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夏文泥活字专家 孙寿岭】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都说,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泥活字或泥活字版本,要叫他们说,没有办法定论,甚至有些专家和一些国外学者,直接不承认毕生发明泥活字。他说毕生的发明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设想,那是不可能搞印刷的。

经过上千个日日夜夜,孙寿岭在烟熏火燎中,经过了一次次失败的考验。最终,他从炉灰中扒出了三千多个,既难写又难认的西夏文陶字,印出了《维摩诘所说经》的上卷,使这种脱胎于汉字的死文字变成了活书。

两卷相距近千年的书籍,组合成为一部完整的经典,而贯穿其中的正是平民毕生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透过这一个个散发着墨香的文字,我们依稀触摸到了那个远去王朝的繁华。

【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许嘉璐】

中国人的发明千百件,影响世界历史变化的,不管是那个领域,是千百件,这在李约瑟先生的书都有体现。但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我们说四大发明,因为这四大发明是转变人类命运,推进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最重要的四个。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彻底改不变了世界的面貌,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比不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而马克思进而评论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然而这些伟大的科技发明却唯独没有根本性撼动稳定的中华文明。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博士不无遗憾地感叹道:如果我的中国朋友明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历史存在着太多的疑问。

1840年,当纸张和印刷术引发的知识革命,将西方人的坚船利炮送到天朝的海岸时,唯我独尊的汉字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根据视频整理)


相关内容

  • 世界五千年之妓女的更多相关文章
  • "世界五千年之妓女" 的更多相关文章 -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虫二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虫二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 世界上下五千年wasaihaige 世界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 ]博元 [世界上下五千年 ...

  • 汉字五千年
  • <汉字五千年>之读书笔记 进入21世纪,世界上悄悄地出现了一个新事物:从2004年开始,在短短的四年里,在几十个国家里陆续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平均每三天一所).这是有史以来汉语和中国文化第一次应外国政府和人民的要求,成体系地走出国门.八集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 ...

  •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一集 人类奇葩
  •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文字稿) 2011-11-20 22:20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一集 人类奇葩 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 ...

  • 天下第一福--康熙御笔
  • 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根据网上多文整理: 先说说这"福"字的来历:康熙帝八岁登基,九岁丧母,由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祖孙二人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而几位辅政大臣之间相互猜忌,唯有太皇太后是小皇帝最大.最可靠的支持者.在祖母的帮助下,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开创出了一番盛世景象 ...

  •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词
  •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词 女:一道耀眼的光环,激活了古老的日晷.独特的多媒体手段,拉开了开幕式的帷幕.日晷将光反射到场地的缶上.缶是中国古老的打击乐器,由陶或青铜制成. 男:早在夏商时代,就有了击缶的演奏.此刻,缶面上的灯光和着有节奏的缶灯依次亮起.整齐而震撼的声音以光波的律动向我们传递光阴的 ...

  • 重新发现[天发神谶碑]体
  •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为三国时期吴国孙皓即帝位后以天降祥瑞为由而书,字体以隶书笔法入篆,气势雄健奇姿.这种字体在历史起落沉浮中几近失传,早在上世纪初,齐白石老人曾尝试把这种新奇瑰丽的碑文带进篆刻.时至今日,终在罗少宇手中复活.延续--他用毛笔将碑体留在纸上. 初见 ...

  • 商丘古城赋
  • 文 / 河南·商丘 李书伟 京友既来,遍游商丘.恰逢三五,时值中秋.余宴之于古城南湖画舫.天光西落,湖月东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杨柳毵毵①,清辉迷濛.郁乎苍苍,迥临古城. 酒至半酣,友喟然叹曰:"古城遗世者鲜矣!而如商丘者绝矣!万里奔走,高楼障目,都市鳞栉,车行梗阻.乍见古城,迥然异处. ...

  • 2011年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真题
  • 2012年中级导游考试<汉语言文学>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英文字母填入相应题号 后的空格内.) 1.旅游文学是以社会的( )为题材,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反映社会的旅游生活和表达作者意趣的"语言艺术". A.旅游者 B.旅游服 ...

  • 疆域变迁解说词
  • 疆域变迁解说词 在我们生长着的这片神奇的沃土上,孕育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从辉煌的古代文明到水深火热的近代磨难,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到意气风发的跨世纪,一个个新的崛起,一个个盛世的昌荣,古国文明被一代代炎黄子孙传承.让我们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去追寻历史的足迹,了解祖国的变迁,知祖国,爱祖国. 让我们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