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道德

礼仪与社会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

——探讨礼仪与“四德”之间的关系

1、礼仪的本质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既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作为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的礼,主要是指长期形成的人们立身处事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即礼仪之礼,也就是接人待物、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礼节、礼貌。

2、礼仪与“四德”之间的关系

2.1礼仪与社会道德: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

荀子曾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曲礼》曰:

2.2礼仪与社会公德:礼仪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表现形式。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礼仪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表现形式。正如《左传》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如果不遵循“礼”的原则,人际关系中的其他道德要求也就无从谈起。儒家社会公德观:约之以礼 恭敬谦让。孔子提出“约之以礼”(《论语·颜渊》),“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是与仁的要求相一致的关于人的行为的礼节、制度和规范。礼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就是密切人们的伦理关系,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护和安定社会秩序。而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2.3礼仪与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礼仪是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正当职业、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是社会道德范围内形成的特殊的道德。由此而言,职业道德依旧是社会道德的一部份,利益作为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依然适用于职业道德,成为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

礼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了的外在的道德要求,是人们的行为举止、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乃至社会秩序的标准和尺度。《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按照礼的要求行事,能够按照礼的要求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否则,如果心目中没有礼的约束,其言行举止不遵从甚至违背礼的要求,则与禽兽无异,人也就不成其为人。《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礼不仅是伦理道德的体现,也是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如果离开了规范和约束人们具体行为的“礼”,伦理道德也就无从谈起。

3、结语

礼仪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规范内进行,使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礼仪在传承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人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因此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与道德,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礼仪与社会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

——探讨礼仪与“四德”之间的关系

1、礼仪的本质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既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作为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的礼,主要是指长期形成的人们立身处事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即礼仪之礼,也就是接人待物、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礼节、礼貌。

2、礼仪与“四德”之间的关系

2.1礼仪与社会道德: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

荀子曾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曲礼》曰:

2.2礼仪与社会公德:礼仪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表现形式。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礼仪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表现形式。正如《左传》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如果不遵循“礼”的原则,人际关系中的其他道德要求也就无从谈起。儒家社会公德观:约之以礼 恭敬谦让。孔子提出“约之以礼”(《论语·颜渊》),“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是与仁的要求相一致的关于人的行为的礼节、制度和规范。礼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就是密切人们的伦理关系,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护和安定社会秩序。而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2.3礼仪与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礼仪是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正当职业、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是社会道德范围内形成的特殊的道德。由此而言,职业道德依旧是社会道德的一部份,利益作为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依然适用于职业道德,成为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

礼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了的外在的道德要求,是人们的行为举止、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乃至社会秩序的标准和尺度。《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按照礼的要求行事,能够按照礼的要求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否则,如果心目中没有礼的约束,其言行举止不遵从甚至违背礼的要求,则与禽兽无异,人也就不成其为人。《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礼不仅是伦理道德的体现,也是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如果离开了规范和约束人们具体行为的“礼”,伦理道德也就无从谈起。

3、结语

礼仪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规范内进行,使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礼仪在传承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人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因此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与道德,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相关内容

  • 礼仪规范对道德意识的影响
  • 礼仪规范对道德意识的影响 一.摘要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泱泱我中华也."礼",从远古到原始到封建再溯至近现代,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之根.古有"孔融让梨",今有"五讲四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崇尚礼仪的优秀历史传统,是 ...

  • 浅谈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
  • 09通信技术 , 缪愉新: 浅谈大学生礼仪教育 浅谈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 摘要:礼仪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对人进行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 ...

  • 礼仪教育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 ...

  • 伦理与礼仪
  • 伦理与礼仪的区别与联系 所谓"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它描述人们应该遵守或追求的规则和价值,但不会规定人们应该怎么做.伦理学是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体验进行的系统整理工作,目的是确定规则以对人类行为进行指导,确定哪些价值是值 ...

  • 论公务员礼仪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 论公务员礼仪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摘要]公务员礼仪的特征有规范性,系统性,严肃性.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关键词]公务员礼仪:公务员职业道德:关系:形象:规范 公务员礼仪是公务员在行使自己职责时所应当遵守的礼仪规范,它的宗旨是要求公务员自觉地恪 ...

  • 浅谈中职生礼仪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 [摘要]目前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出现了某些中学生礼仪行为不文明的现象,特别是中职学生的礼仪不符规范尤其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齐抓共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其礼仪教育,提高中职学 ...

  • 商务礼仪课程论文
  • 基于礼仪角度的自我剖析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礼仪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自我从礼仪角度进行了分析,我认为本人目前符合礼仪的方面包括:衣着整洁,形像端正,行为规范,语言得体,待人礼貌,遵纪守法,讲究卫生等方面.归根结底,个人认为符合礼仪的方面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尊重自己,二是尊重他人.在日常 ...

  •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复习提纲) 1.什么是职业? 职业是指在业人员从事的有偿工作的种类. "职"是指职位.职责,"业"是指行业.事业. "职业"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有工作,有事做: 二是有收入,且是合法收入: 三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有时间上的 ...

  • 大学生礼仪教育
  • 大学生礼仪教育 芜湖家教网(http://www.51whjj.com )整理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希望对广大大学生有益: 摘 要: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 也是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礼仪教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