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报告

坚持改革创新 提高四个能力 以优异气象服务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2012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总结2011年工作,科学分析形势,全面部署2012年工作。

一、 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实施 “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006〕 3号)确定的气象事业发展第二步目标迈进的起步之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工作的战略部署和要求,集中力量抓了四件大事。

一是全面部署提高“四个能力”工作任务。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议和司局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组织专题研究等方式,全面分析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入研究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战略部署和工作任务,把气象干部职工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和要求上来,争取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和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四个能力”是有效防灾减灾救灾、保障人民安全福祉的迫切需要,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提高 “四个能力”需要与加快推进 “四个一流”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各项改革有机结合。根据形势发展,我们及时部署了现代天气气候业务、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和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调研,确定了江苏、上海、北京、广东等省(直辖市)开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试点工作。

二是认真编制气象发展规划。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组织编制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我们强调,制定 “十二五”规划,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促进气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事业结构和体制更加完善,整体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气象发展规划 (2011-2015年)》,明确今后五年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任务、重点工程、政策措施,为实现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第二阶段目标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导和工作依据。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参与全国农村、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国家专项规划和地方 “十二五”有关规划的编制工作,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纳入国家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上海、贵州、西藏等省 (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由当地政府发布气象规划的突破,河北、内蒙古、浙江等省 (自治区)出台气象灾害防御 “十二五”规划。

三是扎实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是气象工作向基层延伸、气象服务向基层深入的重要途径。我们以“提能力、建机制、促合作、强基层”为工作重点,促进气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覆盖、人才和资金向农村倾斜,为农服务能力大大提升,效益逐步显现,得到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我们推动 “两个体系”长效机制建设, 18个省 (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支持 “两个体系”建设,河北、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等省 (自治区)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山西、辽宁、湖北、安徽、重庆等省(直辖市)成立了由地方政府出编制并提供运行维持经费的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中央财政专项投入近亿元,带动地方匹配资金约1.1亿元,支持 “两个体系”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显著拓宽,全国农村气象手机短信用户达3000万,农村高音喇叭逾10万个,乡村电子显示屏近7万块。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近4万个,覆盖68%的乡镇。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49万余人,覆盖71%的村。形成了以浙江德清、重庆永川等为代表的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推广了乡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 “涉农专家联盟”、重大服务对象信息库、农业气象 “直通式”服务等好做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 “三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四是大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出台 《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 〔2011〕 33号),明确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中的职能、责任与义务,加大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力度。这是指导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又一个重要文件。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国务院应急管理、广电、通信等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气象预警信息发布 “绿色通道”建设, 16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2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已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列入规划或文件,山西、辽宁等省组建了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我们启动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了部际联动沟通机制和应急联动平台。首家应急气象频道在广东开播,微博等新型媒介气象服务相继亮相,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拓宽。 一年来,我们贯彻落实2011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部署,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成效显著。 2011年,我国天气气候呈现出季节转换早、区域性阶段性干旱和暴雨洪涝重、高温日数多以及局地强对流天气频繁等特点。面对复杂和不利的天气气候形势,我们提前准备,广泛动员,科学应对,有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各项工作。针对气象及衍生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的不利局面,各级气象台站加密监测,准确预报,及时服务,为各级政府有效防范应对和应急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及时开展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监测预报应急服务,不仅为国家有效应对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也有效化解了公众恐慌。各级气象部门顾全大局、协同配合,科学开展跨区域人工增雨作业,强化森林、草原防火服务,开展关键农事天气气候服务,为争抢有利农时、克服严重灾害、实现全国粮食生产 “八连增”作出了突出贡献。圆满完成深圳大运会、西安世园会、建党9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典、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 “天宫一号”和 “神舟八号”发射、利比亚撤侨等气象保障服务任务。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扎实推进。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和作用得到强化。我们联合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了《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 《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了 《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0》和华东、华南、长江三峡库区等区域以及塔里木河、鄱阳湖等流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承担了6个省级温室气体清单以及14个省级气候变化相关法规、规划的编写工作。完成了温室气体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系统工程。有力支撑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开展气候变化科学与适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排放峰值、德班气候变化大会谈判策略等重大问题研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6份咨询报告。履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国内组织协调职能,完成了 “IPCC可再生能源特别报告”和 “IPCC灾害风险管理特别报告”的政府评审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小组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工作组谈判等相关工作。完成了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首次获得全国1公里分辨率

的精细化风能资源评估成果,为73项国家和地方制定的风能发展规划和开发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近500个已建或待建风电场选址提供了技术支持。研发了风能预报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系统并投入试运行。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了论证技术指南,初步建立论证技术集成系统,全年完成论证项目385项,较2010年增长35%。

三是气象业务发展与改革迈出新步伐。

现代天气气候业务的发展与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省、市、县三级天气业务布局与流程调整工作在试点省全面实施。完善了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强对流监测预警、台风海洋气象预报等专业化预报技术体系,发展了短时临近预报、精细化要素预报业务支撑系统和MICAPS系统,大城市、农村、中小河流域防汛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气象预报以及灾害性天气落区精细化预报水平得到提升。开展了多模式超级集合、动力与统计集成等客观化气候预测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了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的准业务化运行。强化了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和管理。建成了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推出了 “中国天气通”气象信息服务品牌。规范了决策气象服务会商流程。建立了暴雨洪涝风险评估和干旱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系统。 3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成立了气象服务中心。河南等农业农村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湖北等中小河流防汛和贵州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水文、海洋、交通、铁路、旅游、电力、公共卫生和城市防灾减灾等8个领域省级专业气象服务业务试点。江苏成立了高速公路管理、交巡警、路政、气象四部门联动指挥协调小组。安徽形成了黄山旅游和气象深度结合的服务品牌。气象科技服务稳步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制定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方案,完成了台站编发报流程改革试点工作。调整了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取得进展,自主研发的能见度仪开始推广,云、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设备进入试验考核阶段,北京等地建成了自动化观测综合试点站。编制了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全国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完成了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工作。新建自动气象站307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459个,新增新一代天气雷达8部、风廓线雷达7部、GPS/MET站75个、空间天气观测站4个。风云三号B星投入业务运行。气象卫星全球观测频次从12小时提高到6小时,风云二号C星10分钟高频次区域观测试验取得成功。开展了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综合试点,积极探索分级分类保障模式、装备社会化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基础气象资料发展与改革专项工作。完成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基础气象资料检测修正。省级自动气象站资料质量控制系统实现业务试运行。加强了对海上气象资料的收集与应用研究。实现了全国省级气象信息网络和资料业务的统一归口管理。建成了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我国被世界气象组织(WMO)接纳为首批5个全球气象信息系统中心之一、批准为WMO资料收集和制作中心。 四是气象科技和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气象行业科研专项集聚优势科技力量支撑业务服务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实施气象行业科研专项51项,新批60项。新获 “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候灾害的影响及区域适应研究”国家 “973”科研项目。着力落实 “四项研究计划”重点任务,气象观测自动化、短时临近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太阳能开发利用等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国家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等216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应用。推进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干旱气象科学试验和南海季风强降水试验。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善了中国气象局专业所管理机制,推进省级气象研究所的发展,部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业务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1人入选首批国家 “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短期项目, 8人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7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 64人获得正研级职称资格。气科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获得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新建3支国家级气

象创新团队。启动了 “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更名为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开展了5期司局级领导干部、 14期县局长和11期预报员轮训。编写现代气象业务培训教材和丛书。启动了气象观测员持证上岗工作。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继续深化。组织了多国别考察和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区域培训,向19个发展中国家援建气象数据广播系统和MICAPS系统,向蒙古国援建L波段探空系统。建立了中美气象卫星事务高层磋商机制。继续深化与港、澳、台的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

五是基层工作和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继续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力度。安排基层台站各项经费近22.6亿元,较2010年增长 26%。西部地区预算较 2010年增长16.5%。安排基层台站综合改善项目经费4.6亿元,解决煤、油、水、电等涨价补助1.47亿元,配备业务服务保障用车130辆。安排4亿元用于近几年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加大了援藏、援疆工作力度,出台了《全国气象部门对口支援西藏气象工作方案》 《全国气象部门业务科技援疆实施方案》,落实了援藏、援疆和援助四省藏区资金。继续开展东西部基层气象台站对口交流和支援活动。圆满完成了气象部门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推进舟曲、玉树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继续深化与各地各部门的合作,落实地方和部门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我们已与22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24个国务院部委和大型企业、 18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涵盖科技、人才、服务等多领域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六是气象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不断强化。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已进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程序,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立法工作已形成送审稿。完成了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立法后评估和气象灾害防御立法研究工作。颁布实施了 《气象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以及3个雷电灾害防御部门规章。内蒙古、吉林、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宁夏、新疆等省 (自治区、直辖市)制修订了9部气象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开展了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专项执法检查。推进了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发布气象行业标准29项,复审气象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标准64项。强化了防雷社会管理的监督工作,对全国1758家防雷工程专业资质单位和3万多从业人员进行清理,进一步规范了防雷检测服务工作。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防雷安全工作的专项检查。加强了施放气球安全保障和事故的应急管理。进一步强化了重大战略问题和改革发展政策研究。推动综合考评信息化建设。强化了督查督办和专项检查。各级气象部门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完成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向社会公开。加强预算执行督导,落实预算编制和执行责任制,完善综合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加大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批力度。组建了中国气象局工程咨询中心。稳步推进气象出版社和中国气象报社转企改制工作。

七是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各级气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 “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了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向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和 “身边的榜样”学习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召开了全国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开展了对 《廉政准则》执行情况和惩防体系任务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积极探索气象部门党风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开展了气象科技服务、重点工程项目、人工影响天气专项经费管理等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开展了全国气象部门第十个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廉政文化和局务公开示范点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新建制度2466个,修改完善制度3564个。完成了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了公务用车等专项治理。认真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完成了2676个内部审计项目。搭建党组 (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机关学习报告会、集中学习培训、气象业务技能竞赛、读书活动、主题教育等学习平台,形成了具有部门特色和社会影响的学习品牌。系统总结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40年成功经验和成效。深入推进部门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以 “弘扬优良的学风、文风、会风,提高机关行

政效能”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月活动。青年、工会、妇女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政策,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进一步得到落实和提高。开展了气象文化调研活动。举办了第五届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第三届全国气象行业运动会。加强气象科学普及与宣传工作,制定了 《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了重点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和农民的科普活动1500多场,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着力提升气象科普创作能力,气象出版社出版的 《防雷避险手册》和 《防雷避险常识挂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华风集团制作的 《变暖的地球》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气象宣传工作会议,加强了与社会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构建了上下联动、内外联合的气象宣传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扩大了气象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安全生产、维护稳定和信访工作,责任事故和信访量明显下降。

一年来,我们的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全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6.3%, 24小时台风路径误差降低为112公里;气象服务社会公众满意度达85.7分,比2010年提高了2.2分。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气象工作满意率为100%。全年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236项,全国文明单位63个。涌现出了内蒙古拐子湖气象站、广州中心气象台等一批先进集体和王力、吕厚荃、田翠英等一批先进典型。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更是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对全国广大气象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对所有关心、支持气象工作的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当前的形势与要求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科学分析判断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的基础上,就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作出部署,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 “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 “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的新任务、新要求。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迫切需要我们综合分析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科学判断国内外环境变化,积极主动化解各种矛盾和难题,全力推进改革创新和气象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气象科技迅猛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深刻变革,国际气象合作与交流继续向深层次发展,这为我们参与国际气象事务、学习先进技术提供了良好机遇,也有助于我们利用后发优势、加快追赶步伐。同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继续围绕人才、技术、标准等展开激烈竞争,继续争夺气候变化领域的话语权,并且对开放市场、参与服务竞争也提出了越来越明显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外部压力,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影响为有利条件,是我国气象工作者要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既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好的财政支持和政策环境,也对我们提出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发生频率更高、预测预报更难、影响时间更长、破坏强度更强、造成损失更大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更加突出,气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我们所担负的责任更大。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气象现代化与强化质量、完善结构、提高效益的目标要求不相协调这一问题仍然突出,破解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预报能力不强这一难题需要下更大力气,努力提高气象科技支撑保障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任务更为艰巨,加快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

制、合理调整和改进人员、机构、岗位、流程管理与服务方式、改善气象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等任务更为重要,应对国家加快改革的新挑战、不失时机推进气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任务更为紧迫,加强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认真履行政府气象管理职能更为紧要。 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世界气象科技竞争、资源竞争形势的复杂性,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重大变化,充分认识世界气象科技创新给我国气象现代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针对差距与不足,加强战略谋划,锐意改革创新,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气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迎接新挑战,我们要立足国情,面向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和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发展完善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体系,加强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全面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

2012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做好全年气象工作意义重大。按照回良玉副总理重要批示要求,全年气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提高 “四个能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优先发展方针,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三农”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增强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提升气象基层基础工作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和水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为此,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主动推动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气象现代化道路,加快气象现代化进程;必须大力依靠科技创新,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必须按照中央稳中求进的要求,认真处理好气象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综合气象观测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努力在提高 “四个能力”、建设 “四个一流”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扩大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上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气象综合实力,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 2012年主要工作

2012年,我们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全力以赴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特别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精神,继续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完善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和预警、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精细化要素预报等业务。加快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绿色通道”,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针对性及应急联动的有效性。排查高影响天气预报服务中的风险,细化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健全决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深化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和干旱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试点。完成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一期建设任务,启动二期项目立项工作。加强城市气象业务服务工作,推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建立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警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和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高速公路气象观测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国省交通干线气象观测站网,建立华北、东北、华东区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联合交通部门推进实现交通气象观测信息共享工作。与旅游部门共同推进海南、安徽黄山、湖北神农架等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建设。与国土资源部门共同加强福建泉州、云南玉溪、长江三峡库区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试验区建设。联合民政部门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技术研发和综合防灾减灾频道建设。与电力部门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产品共享专线。与水利部门加强防汛抗旱信息共享工作。切实做好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

继续抓好强农惠农富农气象服务工作。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不断扩大农业农村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深化气象为农服务 “两个体系”建设。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全面合作,将两部门的科技创新活动、农技推广能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 “两个体系”的融入式发展。加强面向粮食安全、农业抗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快省、市两级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建设,开展面向现代农业、适应生产一线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加快建立气象为农服务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公共财政投入渠道、地方机构编制、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推动基层气象为农服务机构和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建设,实现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协调领导机构 (机制)全覆盖,气象信息员覆盖全国80%的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国80%的乡镇。

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召开第三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争取国务院下发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意见,制订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 “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和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推进 “十二五”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作业能力和服务效益。启动实施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健全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管理,落实好中央财政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转移支付,推动地方政府落实人工影响天气机构编制经费。加强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能力建设。继续做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加大云水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作业力度。

(二)积极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

坚定不移地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构建结构完善、功能先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是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气象事业发展第二步奋斗目标。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很大,选择在若干区域和领域先行先试,这既符合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也能适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要求。我们要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胆探索,积累经验,以点带面,为全国气象部门在2020年普遍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抓好顶层设计。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工作。认真分析我国工作现状并找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原因,明确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出台新时期气象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科学制定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符合规律、时代性强、体现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

抓好试点工作。江苏、上海、北京、广东四省 (直辖市)气象局等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单位以及重庆、浙江杭州和宁波市局,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制订方案、确定指标,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其他省 (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要选择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中国气象局将与试点省 (直辖市)人民政府加强联系和沟通,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中国气象局各直属业务、科研单位和干部学院要对试点工作给予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各职能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时出台政策措施。要根据试点工作的总体进展,及时总结和交流,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抓好 “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工作。认真落实 《气象发展规划 (2011-2015年)》及相关专项规划。对提出的目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进行分解,把各项目标任务和工程项目落到实处。加强各级气象发展规划及工程项目衔接工作。继续实施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 “十一五”续建工程,推进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风云三号02批气象卫星和风云四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工程的审批和建设。全面启动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建设,以及国

家气象业务应急备份中心、海洋气象综合监测预报预测工程立项。全力实施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气象保障工程。

(三)着力抓好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作用。做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的决策支持,凸显气象部门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支撑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开展气候变化检测归因、全球长期温升目标、气候突变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推进气候系统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研发,发布最新中国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做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国内战略和国际谈判策略决策咨询支撑工作。启动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工作。推进全球温度变化监测工作以及温室气体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完善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监测,继续发布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做好温室气体监测系统二期工程的建设准备工作。发挥IPCC工作国内牵头组织部门作用,做好评估报告政府评审和中国作者队伍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做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科学支持。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要做好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持工作。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积极参加国家适应行动计划与战略研究,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推进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水资源等重点行业影响的定量化评估。完成华北、东北等6个区域和黄河、珠江等流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做好长江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对重点行业、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推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逐步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气候应用服务领域。建立重大工程、城乡规划以及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专项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规范。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方法和标准。加快国家、区域和省级气候变化科研业务能力和服务团队建设。

大力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强气候资源监测、预测和评估。推进风能资源详查成果的共享和应用,为区域风电规划、风电场选址和分散式风电开发等提供技术服务。启动全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调查和评价工作。加强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气象保障服务,建立风能数值天气预报平台和服务保障体系,为风电功率预测提供技术支持,扩大风能预报服务覆盖面。加强农业、生态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扎实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气象服务业务发展。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支撑系统和产品制作系统,完善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启动省级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设。建设决策气象服务基础平台,优化决策气象服务信息系统功能。完善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干旱影响定量化评估的业务系统和规范。开展与基层地方农技推广站联合发布农用天气预报试点。强化冬小麦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的应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试点工作。促进全国公路交通、铁路、水文等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业务规模化发展。完善省级气象服务中心业务运行机制。加快发展以 “中国天气通”为品牌的气象信息服务,推进网络和影视气象服务业务化、品牌化。推广应急气象频道建设经验,建立中国气象频道合作发展机制。

大力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继续发展现代天气业务技术体系,扎实推进GRAPES全球模式版本升级和业务化进程,强化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专业数值预报模式研发及其产品解释应用工作。完善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定量降水估测预报以及数值预报释用等专业化技术体系,改进MICAPS、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精细化要素预报等系统平台,推动技术方法和业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和本地化开发工作。开展大城市、台风、海洋气象、中小河流防汛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预报服务业务。强化农业、交通、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技术研发。开展与基层地方农技推广站联合发布农用天气预报试点。推进大气雾霾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推进气候业务科技创新,加强气候模式研发,实现第二代季节耦合预测模式的准业务化运行。

做好客观化气候预测新技术的发展和省级本地化应用,构建客观化、定量化的现代气候业务技术体系。加强气候信息综合处理与分析平台研发和应用。提高空间天气预警业务服务能力。加强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推进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工作。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的预测预报技术总结能力,完善预测预报业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发挥区域气象中心的预报技术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及流域气象中心的预报服务协调作用。

着力强化综合气象观测基础支撑。进一步提高卫星产品质量和应用能力,完成风云二号07星发射和在轨测试,做好风云三号后续星、风云四号卫星、高分专项相关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工作。继续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布设局地警戒多普勒天气雷达,加紧业务软件系统开发和推广应用,启动省级雷达维修维护测试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大气垂直观测能力,合理布设风廓线雷达,推进外部门GPS/MET资料获取,加强组网应用。加快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进程,推广应用技术成熟的观测设备。继续加强海洋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升雾霾观测水平,加快布设能见度、PM2.5等观测设备。推进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重点加强土壤墒情、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空间天气、太阳能等观测能力,完善多部门设施共建和资料共享机制。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观测能力。加快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基本观测系统建设。强化气象装备质量监督检查和使用许可制度。升级改造早期建设的观测设备,推进技术标准的统一。提升省、地两级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推进国家级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建设。

继续推进气象资料业务和信息网络能力建设。继续做好基础气象资料发展与改革工作,建立高质量基础数据产品和新一版本气候标准值等数据集产品。继续推进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及其成果应用工作。着力推进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工作。试点建立实时历史资料一体化业务流程。建立气象资料业务准入制度,合理制订数据存储策略,提升资料服务能力。加强全国信息网络业务的统一设计,汛期前实现气象数据卫星广播系统、新一代国内通信系统业务化运行。推进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业务化工作。加强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能力建设,完成高性能计算机升级换代一期工程建设。完成中国气象局骨干网升级。实现气象数据省际间实时共享、国家级高清会商系统业务化运行。

(五)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

进一步强化气象科技创新。紧密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新需求,凝练关键科技问题和重点研发任务,修订 “四项研究计划”。统筹国家科技计划和行业专项等科技资源,针对制约提高“四个能力”的关键科技问题,集中精力、重点攻关,有效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气象预测预报、综合气象观测、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重点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强化灾害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报、农业气象精细化预报、风能太阳能利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等科技研发工作。重点支持短时临近预报系统、数值模式系统研发。加强地面气象预测自动化系列装备、遥感探测设备与技术、气象观测方法的研发工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业务单位科技创新工作,努力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业务应用。继续推动科研与业务的结合。注重科研项目监管,做好科技成果交流与推广工作。继续推进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做好南海季风强降水试验和干旱试验筹备工作。加强与业务系统的协调,统筹谋划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编制2013~2017年修缮购置专项规划。

进一步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气象人才发展规划工作,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充分依托国家 “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引进用好高层次人才,力争在 “青年千人计划”和 “外专千人计划”方面取得突破。深入实施 “双百计划”,继续开展首席预报员和首席决策气象服务专家的选拔和培养,再组建3支国家级创新团队。大力实施 “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和业务科研骨干访问进修计划,加大西部人才培养力度。继续选派优秀干部援藏援疆,启动第二批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下基层工作。落实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发展规划》,加

强培训能力建设。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培训。大力实施 “强基工程”,开展预报员和观测员上岗培训、地市级气象局局长和地市级预报员轮训、基层台站业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组织第三届全国气象行业预报竞赛。开展观测员分级管理和资格全国统一认证工作。启动信息网络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工作。发挥高等院校在气象基础人才培养的作用。

(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面推进现代天气气候和观测业务改革。继续深化现代天气业务改革,建设专业化预报业务体系,调整集约化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和布局。优化省、市两级农业气象指导业务布局和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布局。深化现代气候业务改革,调整国家级气候业务对下指导流程,改进气候预测会商机制,完善气候业务规范。深化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观测业务分工,完善业务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开展地面气象自动观测业务试点工作。优化国家基准气候站网布局。全面展开双轨制改单轨制试点工作。推进构建分类分级分片的装备保障模式,继续探索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研究制订社会资源参与装备保障工作的监督管理办法。调整预报、观测等基本业务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专业气象研究所管理、省气象研究所发展、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业务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等四个文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专业研究所运行管理,发挥 “一院八所”优势研究领域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通过省级气象研究所发展改革试点示范工作,带动全国省级研究所的发展。评估和调整部门重点实验室,修订管理办法,完善学科布局,推进实体化运行。创新国家级业务单位的科技工作机制,推进与科研单位的协同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评估和转化机制。实行“四项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差额选拔干部力度。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和下基层锻炼工作。注重培养和使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评价。继续做好巡视工作。 稳妥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在基层气象部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岗位职能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基层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大编外用工择优进编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气象管理工作向乡镇延伸的试点工作。强化基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资源开发、防雷安全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促使人事、分配、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基层气象机构的服务能力、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按照中央部署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清理工作,研究制定改革配套政策。做好中国气象报社转企改制工作。

积极扩大合作与开放。认真落实与农业、国土资源、旅游、交通等部门合作协议,重点推进各级气象部门与各级农业部门的全面融入发展与合作。深化与铁道、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完善和创新信息共享、资源互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继续推进部省合作,提高合作质量和效益,提升地方气象事业发展水平。拓展局校合作领域,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整合气象传播资源,打造权威气象媒体集群。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好重要国际会议的参会工作,推动与国际或区域性组织的合作。推进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开拓中非合作新领域,深化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做好老挝和缅甸自动气象站、GPS/MET站援建工作。继续推动与港、澳、台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七)推进气象社会管理,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

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力争出台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加快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立法进程,制定防雷检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等部门规章,推动地方气象立法取得新突破。完善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气象执法监督检查和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试点。加大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以行业台站普查、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信息共享为

重点,加强行业管理。以安全为中心,强化施放气球管理,开展防雷安全大检查。开展防雷资质、资格、备案、职能划分、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的综合治理。深化防雷社会管理的部门合作,推进雷击风险评估。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的专项检查。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完善和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常态化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推进气象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组建6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4个强制性标准和3个职业标准,加强风能太阳能标准等编制和修订工作,及时跟踪总结气象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和做法。

强化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切实加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重要部署、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决策、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突出问题、深化各项改革重要政策的研究。加强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和工程咨询中心能力建设。加强目标管理和效能管理。完善综合考评体系,科学合理设计综合考评指标。完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加强对中国气象局重大决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科技、计财、人事等管理信息化。启用气象科技项目和成果管理系统,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加强人才管理,制订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评价指标体系。以防雷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实现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加强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确保全国气象部门预算执行进度科学有序。加强各类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管理程序,完善监督机制,推进绩效考评。加强和改进管理,推进气象科技服务规范化、集约化发展。整合气象信息产业资源,推进气象科技园区建设。

促进区域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加大对基层台站和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保持对基层台站和西部的投入增长高于部门预算平均增长的态势,确保基层台站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维持经费的足额、到位。继续争取国家对基层气象台站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和气象服务能力协调发展。认真落实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完成舟曲和玉树灾区气象台站灾后重建工作。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八)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认真做好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意义十分重大。气象部门党建工作要突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这项重要任务,更好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与气象事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通过举办学习班、报告会、中心组学习会等形式,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为服务科学发展和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保证。

扎实推进气象部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全面总结经验和成效,开展创先争优专项表彰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提高气象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继续开展作风建设月活动,围绕基层工作中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组织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加强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建设。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以党建带群建,深入推进建设 “模范职工之家”活动。进一步总结和改进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重视和加强青年工作,举办建团90周年系列活动,扎实开展青年“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

深入推进气象部门的反腐倡廉建设。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完成《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08-2012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的各项任务。认真落实中央纪委 《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开展科技服务、人影专项、政府采购、基本建设、行政审批及修购专项和行业专项等资金资产类和社会管理类廉政风险防控。在中国气象局、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地 (市、州、盟)气象局开展纪检监察审计类廉政风险防控。继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公务用车等专项治理。大力推进气象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全国气象部门第十一个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权力运行监督。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审计结论的应用和落实。坚持信访举报案件的督办、报告制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进一步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气象文化建设成果,推进气象文化发展。开展主题大讨论,进一步凝练和弘扬气象精神。加强学习型部门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气象干部职工科学文化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职工文化生活。评选第四批文明台站标兵单位。树立和宣传一批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向 “身边的榜样”学习活动。继续关心职工生活,认真解决职工反映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信访工作,维护部门和谐稳定大局。

切实加强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研究制订加强气象宣传工作的指导意见,优化整合部门宣传资源,不断创新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气象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编制实施“十二五”气象科普发展规划。面向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扎实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普周”“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等科普品牌活动,深入推进气象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进一步提升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普及的工作机制。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召开气象科普工作会议,与中国科技馆合作建立气象科普专题展区,推动气象科普进入科技馆,面向更多人群。继续推动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组织各地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 “三下乡”活动。 不断提高 “四个能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以优异气象服务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坚持改革创新 提高四个能力 以优异气象服务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2012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总结2011年工作,科学分析形势,全面部署2012年工作。

一、 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实施 “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006〕 3号)确定的气象事业发展第二步目标迈进的起步之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工作的战略部署和要求,集中力量抓了四件大事。

一是全面部署提高“四个能力”工作任务。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议和司局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组织专题研究等方式,全面分析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入研究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战略部署和工作任务,把气象干部职工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和要求上来,争取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和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四个能力”是有效防灾减灾救灾、保障人民安全福祉的迫切需要,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提高 “四个能力”需要与加快推进 “四个一流”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各项改革有机结合。根据形势发展,我们及时部署了现代天气气候业务、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和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调研,确定了江苏、上海、北京、广东等省(直辖市)开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试点工作。

二是认真编制气象发展规划。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组织编制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我们强调,制定 “十二五”规划,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促进气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事业结构和体制更加完善,整体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气象发展规划 (2011-2015年)》,明确今后五年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任务、重点工程、政策措施,为实现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第二阶段目标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导和工作依据。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参与全国农村、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国家专项规划和地方 “十二五”有关规划的编制工作,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纳入国家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上海、贵州、西藏等省 (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由当地政府发布气象规划的突破,河北、内蒙古、浙江等省 (自治区)出台气象灾害防御 “十二五”规划。

三是扎实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是气象工作向基层延伸、气象服务向基层深入的重要途径。我们以“提能力、建机制、促合作、强基层”为工作重点,促进气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覆盖、人才和资金向农村倾斜,为农服务能力大大提升,效益逐步显现,得到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我们推动 “两个体系”长效机制建设, 18个省 (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支持 “两个体系”建设,河北、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等省 (自治区)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山西、辽宁、湖北、安徽、重庆等省(直辖市)成立了由地方政府出编制并提供运行维持经费的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中央财政专项投入近亿元,带动地方匹配资金约1.1亿元,支持 “两个体系”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显著拓宽,全国农村气象手机短信用户达3000万,农村高音喇叭逾10万个,乡村电子显示屏近7万块。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近4万个,覆盖68%的乡镇。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49万余人,覆盖71%的村。形成了以浙江德清、重庆永川等为代表的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推广了乡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 “涉农专家联盟”、重大服务对象信息库、农业气象 “直通式”服务等好做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 “三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四是大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出台 《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 〔2011〕 33号),明确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中的职能、责任与义务,加大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力度。这是指导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又一个重要文件。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国务院应急管理、广电、通信等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气象预警信息发布 “绿色通道”建设, 16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2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已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列入规划或文件,山西、辽宁等省组建了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我们启动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了部际联动沟通机制和应急联动平台。首家应急气象频道在广东开播,微博等新型媒介气象服务相继亮相,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拓宽。 一年来,我们贯彻落实2011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部署,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成效显著。 2011年,我国天气气候呈现出季节转换早、区域性阶段性干旱和暴雨洪涝重、高温日数多以及局地强对流天气频繁等特点。面对复杂和不利的天气气候形势,我们提前准备,广泛动员,科学应对,有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各项工作。针对气象及衍生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的不利局面,各级气象台站加密监测,准确预报,及时服务,为各级政府有效防范应对和应急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及时开展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监测预报应急服务,不仅为国家有效应对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也有效化解了公众恐慌。各级气象部门顾全大局、协同配合,科学开展跨区域人工增雨作业,强化森林、草原防火服务,开展关键农事天气气候服务,为争抢有利农时、克服严重灾害、实现全国粮食生产 “八连增”作出了突出贡献。圆满完成深圳大运会、西安世园会、建党9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典、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 “天宫一号”和 “神舟八号”发射、利比亚撤侨等气象保障服务任务。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扎实推进。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和作用得到强化。我们联合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了《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 《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了 《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0》和华东、华南、长江三峡库区等区域以及塔里木河、鄱阳湖等流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承担了6个省级温室气体清单以及14个省级气候变化相关法规、规划的编写工作。完成了温室气体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系统工程。有力支撑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开展气候变化科学与适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排放峰值、德班气候变化大会谈判策略等重大问题研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6份咨询报告。履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国内组织协调职能,完成了 “IPCC可再生能源特别报告”和 “IPCC灾害风险管理特别报告”的政府评审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小组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工作组谈判等相关工作。完成了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首次获得全国1公里分辨率

的精细化风能资源评估成果,为73项国家和地方制定的风能发展规划和开发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近500个已建或待建风电场选址提供了技术支持。研发了风能预报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系统并投入试运行。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了论证技术指南,初步建立论证技术集成系统,全年完成论证项目385项,较2010年增长35%。

三是气象业务发展与改革迈出新步伐。

现代天气气候业务的发展与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省、市、县三级天气业务布局与流程调整工作在试点省全面实施。完善了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强对流监测预警、台风海洋气象预报等专业化预报技术体系,发展了短时临近预报、精细化要素预报业务支撑系统和MICAPS系统,大城市、农村、中小河流域防汛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气象预报以及灾害性天气落区精细化预报水平得到提升。开展了多模式超级集合、动力与统计集成等客观化气候预测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了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的准业务化运行。强化了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和管理。建成了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推出了 “中国天气通”气象信息服务品牌。规范了决策气象服务会商流程。建立了暴雨洪涝风险评估和干旱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系统。 3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成立了气象服务中心。河南等农业农村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湖北等中小河流防汛和贵州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水文、海洋、交通、铁路、旅游、电力、公共卫生和城市防灾减灾等8个领域省级专业气象服务业务试点。江苏成立了高速公路管理、交巡警、路政、气象四部门联动指挥协调小组。安徽形成了黄山旅游和气象深度结合的服务品牌。气象科技服务稳步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制定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方案,完成了台站编发报流程改革试点工作。调整了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取得进展,自主研发的能见度仪开始推广,云、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设备进入试验考核阶段,北京等地建成了自动化观测综合试点站。编制了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全国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完成了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工作。新建自动气象站307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459个,新增新一代天气雷达8部、风廓线雷达7部、GPS/MET站75个、空间天气观测站4个。风云三号B星投入业务运行。气象卫星全球观测频次从12小时提高到6小时,风云二号C星10分钟高频次区域观测试验取得成功。开展了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综合试点,积极探索分级分类保障模式、装备社会化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基础气象资料发展与改革专项工作。完成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基础气象资料检测修正。省级自动气象站资料质量控制系统实现业务试运行。加强了对海上气象资料的收集与应用研究。实现了全国省级气象信息网络和资料业务的统一归口管理。建成了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我国被世界气象组织(WMO)接纳为首批5个全球气象信息系统中心之一、批准为WMO资料收集和制作中心。 四是气象科技和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气象行业科研专项集聚优势科技力量支撑业务服务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实施气象行业科研专项51项,新批60项。新获 “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候灾害的影响及区域适应研究”国家 “973”科研项目。着力落实 “四项研究计划”重点任务,气象观测自动化、短时临近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太阳能开发利用等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国家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等216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应用。推进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干旱气象科学试验和南海季风强降水试验。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善了中国气象局专业所管理机制,推进省级气象研究所的发展,部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业务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1人入选首批国家 “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短期项目, 8人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7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 64人获得正研级职称资格。气科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获得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新建3支国家级气

象创新团队。启动了 “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更名为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开展了5期司局级领导干部、 14期县局长和11期预报员轮训。编写现代气象业务培训教材和丛书。启动了气象观测员持证上岗工作。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继续深化。组织了多国别考察和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区域培训,向19个发展中国家援建气象数据广播系统和MICAPS系统,向蒙古国援建L波段探空系统。建立了中美气象卫星事务高层磋商机制。继续深化与港、澳、台的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

五是基层工作和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继续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力度。安排基层台站各项经费近22.6亿元,较2010年增长 26%。西部地区预算较 2010年增长16.5%。安排基层台站综合改善项目经费4.6亿元,解决煤、油、水、电等涨价补助1.47亿元,配备业务服务保障用车130辆。安排4亿元用于近几年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加大了援藏、援疆工作力度,出台了《全国气象部门对口支援西藏气象工作方案》 《全国气象部门业务科技援疆实施方案》,落实了援藏、援疆和援助四省藏区资金。继续开展东西部基层气象台站对口交流和支援活动。圆满完成了气象部门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推进舟曲、玉树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继续深化与各地各部门的合作,落实地方和部门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我们已与22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24个国务院部委和大型企业、 18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涵盖科技、人才、服务等多领域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六是气象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不断强化。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已进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程序,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立法工作已形成送审稿。完成了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立法后评估和气象灾害防御立法研究工作。颁布实施了 《气象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以及3个雷电灾害防御部门规章。内蒙古、吉林、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宁夏、新疆等省 (自治区、直辖市)制修订了9部气象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开展了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专项执法检查。推进了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发布气象行业标准29项,复审气象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标准64项。强化了防雷社会管理的监督工作,对全国1758家防雷工程专业资质单位和3万多从业人员进行清理,进一步规范了防雷检测服务工作。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防雷安全工作的专项检查。加强了施放气球安全保障和事故的应急管理。进一步强化了重大战略问题和改革发展政策研究。推动综合考评信息化建设。强化了督查督办和专项检查。各级气象部门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完成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向社会公开。加强预算执行督导,落实预算编制和执行责任制,完善综合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加大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批力度。组建了中国气象局工程咨询中心。稳步推进气象出版社和中国气象报社转企改制工作。

七是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各级气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 “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了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向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和 “身边的榜样”学习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召开了全国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开展了对 《廉政准则》执行情况和惩防体系任务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积极探索气象部门党风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开展了气象科技服务、重点工程项目、人工影响天气专项经费管理等领域的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开展了全国气象部门第十个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廉政文化和局务公开示范点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新建制度2466个,修改完善制度3564个。完成了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了公务用车等专项治理。认真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完成了2676个内部审计项目。搭建党组 (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机关学习报告会、集中学习培训、气象业务技能竞赛、读书活动、主题教育等学习平台,形成了具有部门特色和社会影响的学习品牌。系统总结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40年成功经验和成效。深入推进部门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以 “弘扬优良的学风、文风、会风,提高机关行

政效能”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月活动。青年、工会、妇女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政策,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进一步得到落实和提高。开展了气象文化调研活动。举办了第五届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第三届全国气象行业运动会。加强气象科学普及与宣传工作,制定了 《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了重点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和农民的科普活动1500多场,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着力提升气象科普创作能力,气象出版社出版的 《防雷避险手册》和 《防雷避险常识挂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华风集团制作的 《变暖的地球》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气象宣传工作会议,加强了与社会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构建了上下联动、内外联合的气象宣传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扩大了气象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安全生产、维护稳定和信访工作,责任事故和信访量明显下降。

一年来,我们的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全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6.3%, 24小时台风路径误差降低为112公里;气象服务社会公众满意度达85.7分,比2010年提高了2.2分。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气象工作满意率为100%。全年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236项,全国文明单位63个。涌现出了内蒙古拐子湖气象站、广州中心气象台等一批先进集体和王力、吕厚荃、田翠英等一批先进典型。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更是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对全国广大气象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对所有关心、支持气象工作的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当前的形势与要求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科学分析判断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的基础上,就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作出部署,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 “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 “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的新任务、新要求。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迫切需要我们综合分析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科学判断国内外环境变化,积极主动化解各种矛盾和难题,全力推进改革创新和气象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气象科技迅猛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深刻变革,国际气象合作与交流继续向深层次发展,这为我们参与国际气象事务、学习先进技术提供了良好机遇,也有助于我们利用后发优势、加快追赶步伐。同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继续围绕人才、技术、标准等展开激烈竞争,继续争夺气候变化领域的话语权,并且对开放市场、参与服务竞争也提出了越来越明显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外部压力,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影响为有利条件,是我国气象工作者要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既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好的财政支持和政策环境,也对我们提出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发生频率更高、预测预报更难、影响时间更长、破坏强度更强、造成损失更大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更加突出,气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我们所担负的责任更大。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气象现代化与强化质量、完善结构、提高效益的目标要求不相协调这一问题仍然突出,破解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预报能力不强这一难题需要下更大力气,努力提高气象科技支撑保障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任务更为艰巨,加快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

制、合理调整和改进人员、机构、岗位、流程管理与服务方式、改善气象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等任务更为重要,应对国家加快改革的新挑战、不失时机推进气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任务更为紧迫,加强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认真履行政府气象管理职能更为紧要。 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世界气象科技竞争、资源竞争形势的复杂性,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重大变化,充分认识世界气象科技创新给我国气象现代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针对差距与不足,加强战略谋划,锐意改革创新,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气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迎接新挑战,我们要立足国情,面向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和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发展完善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体系,加强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全面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

2012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做好全年气象工作意义重大。按照回良玉副总理重要批示要求,全年气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提高 “四个能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优先发展方针,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三农”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增强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提升气象基层基础工作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和水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为此,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主动推动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气象现代化道路,加快气象现代化进程;必须大力依靠科技创新,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必须按照中央稳中求进的要求,认真处理好气象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综合气象观测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努力在提高 “四个能力”、建设 “四个一流”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扩大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上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气象综合实力,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 2012年主要工作

2012年,我们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全力以赴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特别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精神,继续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完善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和预警、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精细化要素预报等业务。加快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绿色通道”,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针对性及应急联动的有效性。排查高影响天气预报服务中的风险,细化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健全决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深化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和干旱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试点。完成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一期建设任务,启动二期项目立项工作。加强城市气象业务服务工作,推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建立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警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和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高速公路气象观测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国省交通干线气象观测站网,建立华北、东北、华东区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联合交通部门推进实现交通气象观测信息共享工作。与旅游部门共同推进海南、安徽黄山、湖北神农架等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建设。与国土资源部门共同加强福建泉州、云南玉溪、长江三峡库区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试验区建设。联合民政部门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技术研发和综合防灾减灾频道建设。与电力部门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产品共享专线。与水利部门加强防汛抗旱信息共享工作。切实做好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

继续抓好强农惠农富农气象服务工作。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不断扩大农业农村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深化气象为农服务 “两个体系”建设。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全面合作,将两部门的科技创新活动、农技推广能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 “两个体系”的融入式发展。加强面向粮食安全、农业抗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快省、市两级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建设,开展面向现代农业、适应生产一线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加快建立气象为农服务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公共财政投入渠道、地方机构编制、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推动基层气象为农服务机构和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建设,实现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协调领导机构 (机制)全覆盖,气象信息员覆盖全国80%的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国80%的乡镇。

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召开第三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争取国务院下发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意见,制订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 “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和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推进 “十二五”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作业能力和服务效益。启动实施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健全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管理,落实好中央财政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转移支付,推动地方政府落实人工影响天气机构编制经费。加强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能力建设。继续做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加大云水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作业力度。

(二)积极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

坚定不移地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构建结构完善、功能先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是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气象事业发展第二步奋斗目标。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很大,选择在若干区域和领域先行先试,这既符合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也能适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要求。我们要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胆探索,积累经验,以点带面,为全国气象部门在2020年普遍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抓好顶层设计。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工作。认真分析我国工作现状并找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原因,明确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出台新时期气象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科学制定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符合规律、时代性强、体现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

抓好试点工作。江苏、上海、北京、广东四省 (直辖市)气象局等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单位以及重庆、浙江杭州和宁波市局,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制订方案、确定指标,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其他省 (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要选择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中国气象局将与试点省 (直辖市)人民政府加强联系和沟通,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中国气象局各直属业务、科研单位和干部学院要对试点工作给予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各职能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时出台政策措施。要根据试点工作的总体进展,及时总结和交流,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抓好 “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工作。认真落实 《气象发展规划 (2011-2015年)》及相关专项规划。对提出的目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进行分解,把各项目标任务和工程项目落到实处。加强各级气象发展规划及工程项目衔接工作。继续实施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 “十一五”续建工程,推进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风云三号02批气象卫星和风云四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工程的审批和建设。全面启动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建设,以及国

家气象业务应急备份中心、海洋气象综合监测预报预测工程立项。全力实施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气象保障工程。

(三)着力抓好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作用。做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的决策支持,凸显气象部门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支撑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开展气候变化检测归因、全球长期温升目标、气候突变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推进气候系统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研发,发布最新中国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做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国内战略和国际谈判策略决策咨询支撑工作。启动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工作。推进全球温度变化监测工作以及温室气体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完善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监测,继续发布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做好温室气体监测系统二期工程的建设准备工作。发挥IPCC工作国内牵头组织部门作用,做好评估报告政府评审和中国作者队伍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做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科学支持。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要做好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持工作。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积极参加国家适应行动计划与战略研究,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推进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水资源等重点行业影响的定量化评估。完成华北、东北等6个区域和黄河、珠江等流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做好长江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对重点行业、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推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逐步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气候应用服务领域。建立重大工程、城乡规划以及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专项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规范。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方法和标准。加快国家、区域和省级气候变化科研业务能力和服务团队建设。

大力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强气候资源监测、预测和评估。推进风能资源详查成果的共享和应用,为区域风电规划、风电场选址和分散式风电开发等提供技术服务。启动全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调查和评价工作。加强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气象保障服务,建立风能数值天气预报平台和服务保障体系,为风电功率预测提供技术支持,扩大风能预报服务覆盖面。加强农业、生态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扎实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气象服务业务发展。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支撑系统和产品制作系统,完善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启动省级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设。建设决策气象服务基础平台,优化决策气象服务信息系统功能。完善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干旱影响定量化评估的业务系统和规范。开展与基层地方农技推广站联合发布农用天气预报试点。强化冬小麦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的应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试点工作。促进全国公路交通、铁路、水文等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业务规模化发展。完善省级气象服务中心业务运行机制。加快发展以 “中国天气通”为品牌的气象信息服务,推进网络和影视气象服务业务化、品牌化。推广应急气象频道建设经验,建立中国气象频道合作发展机制。

大力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继续发展现代天气业务技术体系,扎实推进GRAPES全球模式版本升级和业务化进程,强化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专业数值预报模式研发及其产品解释应用工作。完善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定量降水估测预报以及数值预报释用等专业化技术体系,改进MICAPS、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精细化要素预报等系统平台,推动技术方法和业务平台的推广应用和本地化开发工作。开展大城市、台风、海洋气象、中小河流防汛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预报服务业务。强化农业、交通、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技术研发。开展与基层地方农技推广站联合发布农用天气预报试点。推进大气雾霾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推进气候业务科技创新,加强气候模式研发,实现第二代季节耦合预测模式的准业务化运行。

做好客观化气候预测新技术的发展和省级本地化应用,构建客观化、定量化的现代气候业务技术体系。加强气候信息综合处理与分析平台研发和应用。提高空间天气预警业务服务能力。加强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推进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工作。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的预测预报技术总结能力,完善预测预报业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发挥区域气象中心的预报技术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及流域气象中心的预报服务协调作用。

着力强化综合气象观测基础支撑。进一步提高卫星产品质量和应用能力,完成风云二号07星发射和在轨测试,做好风云三号后续星、风云四号卫星、高分专项相关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工作。继续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布设局地警戒多普勒天气雷达,加紧业务软件系统开发和推广应用,启动省级雷达维修维护测试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大气垂直观测能力,合理布设风廓线雷达,推进外部门GPS/MET资料获取,加强组网应用。加快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进程,推广应用技术成熟的观测设备。继续加强海洋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升雾霾观测水平,加快布设能见度、PM2.5等观测设备。推进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重点加强土壤墒情、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空间天气、太阳能等观测能力,完善多部门设施共建和资料共享机制。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观测能力。加快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基本观测系统建设。强化气象装备质量监督检查和使用许可制度。升级改造早期建设的观测设备,推进技术标准的统一。提升省、地两级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推进国家级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建设。

继续推进气象资料业务和信息网络能力建设。继续做好基础气象资料发展与改革工作,建立高质量基础数据产品和新一版本气候标准值等数据集产品。继续推进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及其成果应用工作。着力推进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工作。试点建立实时历史资料一体化业务流程。建立气象资料业务准入制度,合理制订数据存储策略,提升资料服务能力。加强全国信息网络业务的统一设计,汛期前实现气象数据卫星广播系统、新一代国内通信系统业务化运行。推进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业务化工作。加强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能力建设,完成高性能计算机升级换代一期工程建设。完成中国气象局骨干网升级。实现气象数据省际间实时共享、国家级高清会商系统业务化运行。

(五)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

进一步强化气象科技创新。紧密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新需求,凝练关键科技问题和重点研发任务,修订 “四项研究计划”。统筹国家科技计划和行业专项等科技资源,针对制约提高“四个能力”的关键科技问题,集中精力、重点攻关,有效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气象预测预报、综合气象观测、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重点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强化灾害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报、农业气象精细化预报、风能太阳能利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等科技研发工作。重点支持短时临近预报系统、数值模式系统研发。加强地面气象预测自动化系列装备、遥感探测设备与技术、气象观测方法的研发工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业务单位科技创新工作,努力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业务应用。继续推动科研与业务的结合。注重科研项目监管,做好科技成果交流与推广工作。继续推进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做好南海季风强降水试验和干旱试验筹备工作。加强与业务系统的协调,统筹谋划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编制2013~2017年修缮购置专项规划。

进一步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气象人才发展规划工作,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充分依托国家 “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引进用好高层次人才,力争在 “青年千人计划”和 “外专千人计划”方面取得突破。深入实施 “双百计划”,继续开展首席预报员和首席决策气象服务专家的选拔和培养,再组建3支国家级创新团队。大力实施 “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和业务科研骨干访问进修计划,加大西部人才培养力度。继续选派优秀干部援藏援疆,启动第二批百名优秀年轻干部下基层工作。落实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发展规划》,加

强培训能力建设。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培训。大力实施 “强基工程”,开展预报员和观测员上岗培训、地市级气象局局长和地市级预报员轮训、基层台站业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组织第三届全国气象行业预报竞赛。开展观测员分级管理和资格全国统一认证工作。启动信息网络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工作。发挥高等院校在气象基础人才培养的作用。

(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面推进现代天气气候和观测业务改革。继续深化现代天气业务改革,建设专业化预报业务体系,调整集约化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和布局。优化省、市两级农业气象指导业务布局和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布局。深化现代气候业务改革,调整国家级气候业务对下指导流程,改进气候预测会商机制,完善气候业务规范。深化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观测业务分工,完善业务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开展地面气象自动观测业务试点工作。优化国家基准气候站网布局。全面展开双轨制改单轨制试点工作。推进构建分类分级分片的装备保障模式,继续探索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研究制订社会资源参与装备保障工作的监督管理办法。调整预报、观测等基本业务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专业气象研究所管理、省气象研究所发展、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业务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等四个文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专业研究所运行管理,发挥 “一院八所”优势研究领域的支撑和带动作用。通过省级气象研究所发展改革试点示范工作,带动全国省级研究所的发展。评估和调整部门重点实验室,修订管理办法,完善学科布局,推进实体化运行。创新国家级业务单位的科技工作机制,推进与科研单位的协同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评估和转化机制。实行“四项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差额选拔干部力度。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和下基层锻炼工作。注重培养和使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评价。继续做好巡视工作。 稳妥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在基层气象部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岗位职能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基层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大编外用工择优进编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气象管理工作向乡镇延伸的试点工作。强化基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资源开发、防雷安全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促使人事、分配、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基层气象机构的服务能力、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按照中央部署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清理工作,研究制定改革配套政策。做好中国气象报社转企改制工作。

积极扩大合作与开放。认真落实与农业、国土资源、旅游、交通等部门合作协议,重点推进各级气象部门与各级农业部门的全面融入发展与合作。深化与铁道、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完善和创新信息共享、资源互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继续推进部省合作,提高合作质量和效益,提升地方气象事业发展水平。拓展局校合作领域,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强与各类媒体的合作,整合气象传播资源,打造权威气象媒体集群。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好重要国际会议的参会工作,推动与国际或区域性组织的合作。推进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开拓中非合作新领域,深化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做好老挝和缅甸自动气象站、GPS/MET站援建工作。继续推动与港、澳、台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七)推进气象社会管理,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

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力争出台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加快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立法进程,制定防雷检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等部门规章,推动地方气象立法取得新突破。完善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气象执法监督检查和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试点。加大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以行业台站普查、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信息共享为

重点,加强行业管理。以安全为中心,强化施放气球管理,开展防雷安全大检查。开展防雷资质、资格、备案、职能划分、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的综合治理。深化防雷社会管理的部门合作,推进雷击风险评估。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的专项检查。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完善和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常态化的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推进气象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组建6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4个强制性标准和3个职业标准,加强风能太阳能标准等编制和修订工作,及时跟踪总结气象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和做法。

强化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切实加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重要部署、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决策、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突出问题、深化各项改革重要政策的研究。加强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和工程咨询中心能力建设。加强目标管理和效能管理。完善综合考评体系,科学合理设计综合考评指标。完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加强对中国气象局重大决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科技、计财、人事等管理信息化。启用气象科技项目和成果管理系统,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加强人才管理,制订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评价指标体系。以防雷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实现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加强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确保全国气象部门预算执行进度科学有序。加强各类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管理程序,完善监督机制,推进绩效考评。加强和改进管理,推进气象科技服务规范化、集约化发展。整合气象信息产业资源,推进气象科技园区建设。

促进区域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加大对基层台站和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保持对基层台站和西部的投入增长高于部门预算平均增长的态势,确保基层台站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维持经费的足额、到位。继续争取国家对基层气象台站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和气象服务能力协调发展。认真落实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完成舟曲和玉树灾区气象台站灾后重建工作。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八)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认真做好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意义十分重大。气象部门党建工作要突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这项重要任务,更好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与气象事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通过举办学习班、报告会、中心组学习会等形式,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为服务科学发展和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保证。

扎实推进气象部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全面总结经验和成效,开展创先争优专项表彰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提高气象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继续开展作风建设月活动,围绕基层工作中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组织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加强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建设。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以党建带群建,深入推进建设 “模范职工之家”活动。进一步总结和改进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重视和加强青年工作,举办建团90周年系列活动,扎实开展青年“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

深入推进气象部门的反腐倡廉建设。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完成《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08-2012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的各项任务。认真落实中央纪委 《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开展科技服务、人影专项、政府采购、基本建设、行政审批及修购专项和行业专项等资金资产类和社会管理类廉政风险防控。在中国气象局、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地 (市、州、盟)气象局开展纪检监察审计类廉政风险防控。继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公务用车等专项治理。大力推进气象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全国气象部门第十一个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权力运行监督。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审计结论的应用和落实。坚持信访举报案件的督办、报告制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进一步加强气象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气象文化建设成果,推进气象文化发展。开展主题大讨论,进一步凝练和弘扬气象精神。加强学习型部门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气象干部职工科学文化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职工文化生活。评选第四批文明台站标兵单位。树立和宣传一批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向 “身边的榜样”学习活动。继续关心职工生活,认真解决职工反映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信访工作,维护部门和谐稳定大局。

切实加强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研究制订加强气象宣传工作的指导意见,优化整合部门宣传资源,不断创新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气象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编制实施“十二五”气象科普发展规划。面向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扎实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普周”“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等科普品牌活动,深入推进气象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进一步提升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普及的工作机制。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召开气象科普工作会议,与中国科技馆合作建立气象科普专题展区,推动气象科普进入科技馆,面向更多人群。继续推动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组织各地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 “三下乡”活动。 不断提高 “四个能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以优异气象服务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相关内容

  • 湖南培训分中心建设中期总结
  • 中国气象局湖南培训分中心建设中期总结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开展中国气象局培训分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气函"2011"41号)的要求,现将湖南分中心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分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1.组织机构的建立 为加强培训分中心建设的组织管理,4月11日, ...

  • 2012年度气象局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 xx年,在自治区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x市气象局紧紧抓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团结带领全体气象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全区、全市气象局长会议精神,努力开拓创新,为做好各项气象工作付出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好成绩。 全市基础业务高质量平稳运行。圆满完成学习 ...

  • 气象法律法规
  • 气象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已经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2.<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8号,已经2002年3月13日国务院第5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2 ...

  • 2012年纪事
  • 抓管理 促发展 创辉煌 双龙实验小学2012年工作历程 *1月2日上午,杜集区医院的医护人员,来到双龙实验小学,在校领导和老师的配合下,为千余名学生进行一年一度的体检. *1月3日,双龙实验小学传来喜讯,我校与省其他17所学校一起入选由教育部组织评选的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1月 ...

  • 致我们将为之奋斗一生的气象事业(气象精神演讲稿)
  • 致我们将为之奋斗一生的气象事业 在时下热映的电影<致青春>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曾经懵懂的青春岁月.看到了爱情与成长,也不禁让我感慨:我青春无悔的选择---我钟爱并将为之奋斗一生的气象事业. 2003年,我怀着80后青年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事业的无限热情,步入了气象局的大门. ...

  • 庐江县春播期气象服务小结
  • 庐江县气象局2012年春播气象服务总结 一.2012年春播期3-4月份天气气候特点 2012年春播期3月份平均气温9.6℃,比常年略偏高,降水量122.5毫米,比常年偏多2成,日照110.7小时,比常年偏少:4月份平均气温18.6℃,比常年异常偏高2.7℃,降水量48.3毫米,比常年偏少6成,日照1 ...

  • 中国风电产业问题分析
  • 中国风能产业问题分析 2012年6月14日黑龙江省颁布首个规范气候资源利用的地方法规<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其中规定企业探测开发风能及太阳能资源必须经过气象部门批准,而且探测出来的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气象局局长在谈及"风能太阳能收归国有"时,这类立法与国家 ...

  • 东莞农业信息网
  • 在线要闻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到市农业局调研工作,特别是扶贫专项资金利用的情况汇报,详细了解 近两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情况.随后,冷晓明一行前 往丽海产业园区.永晋灯饰有限公司等进行视察,了解 产业园区各项工程进展和企业发展情况. 据悉,从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对全市11个欠发达 镇扶持每年每镇1亿元 ...

  • 在全省气象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 经过大家紧张工作,xx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这次会议时间短.任务重.内容丰富.学祥局长作了题为<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四个能力>的工作报告.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对xx年各项工作作了很好的回顾和总结,对xx年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谋划和全面部署,既交流了工作,又总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