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的自然法则(三)

第三十四课 精神世界的自然法则(三)

1.自然界是完整和谐的统一体吗?一致性定律和每个科学发现都能完美无缺地契合吗?只要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结果就是预料之中的了。如果说神学确实有其理论基础,任何精神世界里发生的现象都是真的,那么不管是其基础还是其现象,都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因为这本身就是颠覆不了的事实。

2.因此,目前宗教能够做和必须做的就是继续探索,直到证明其合理性,了却科学对他们的期望为止。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博士的植物学及动植物分类法是一个完全根据人类的意愿,人为创造出来的关于植物界的理论系统。尽管如此,他对人类所作的贡献仍是不可磨灭的,在开拓植物王国的疆土的进程中,他的成就比之前任何一位植物学家的成就都更令人瞩目。

3.然而,所有人类凭空臆想出来的毫无科学根据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它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对此,没有人比林奈自己更了解这个道理。

4.无论其理论的构思多么天马行空,言词多么华丽优美,都不能掩饰其虚妄性。它的存在只是暂时的,终将在历史的潮流中被淘汰出局。要正确地解读自然,就只能按照自然自己的方式来办,否则,只能是徒劳无功。

5.随着世人对植物研究的逐渐深入,才渐渐地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法国的植物世家朱西厄家族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再加上瑞士的植物学家康多尔的不懈努力,他们分别创立了自己的植物分类系统,为现代植物分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他们的理论的出现像花儿应季而开一样,一旦时机成熟,就像雨后春笋般势不可挡。透过他们的理论,自然将其秘密透漏给了人类。而林奈的植物分类体系就被永远地推出了历史的舞台。

7.如此说来,现在的神学就犹如林奈的植物分类体系一样虚妄。脱离自然的轨道就是对神学的污蔑,就是栽赃陷害,是挑拨离间、无中生有。对于神学只是需要一个新的表达方式,使它更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性这一说法,也只是无稽之谈。

8.即使神学有充分的自然基础,这个基础也从未充分地显示出来过。在精神世界里,事物的运行是由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遵循人类已知的任何规则定律。因此,对于那些将法则规律视若无上权威的人,要想使他们彻底死心和最终满意,神学就必须重新寻找一个更强有力的新的基础,更使人信服。

9.想当然地认为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确实存在许多截然不同之处,用科学方法就能消除

所有这些不同,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真正的科学不是专治蛮横、不讲理的暴君,并非眼里容不下一丝杂质。

10.每个学科都有其独有的特色,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或强制实行统一标准,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好心办坏事。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一个大前提下求同存异,即在总的原则问题上,各种学科应该协调一致,但又允许各自保留其原创性和独特性。只有这样,他们彼此才会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11.然而当下,普遍的做法是忽略各自的区别,一味疯狂地追求简单化,妄图一劳永逸,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只会使人更困惑。这样做没有使问题简单化,反而是使其更加复杂化了。

12.这正如休顿所说:

13.这种做法完完全全地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这也是对各类科学自身法则的一种无知的亵渎,强行用一个科学体系的理论来解释另一科学体系理论,这是一种自杀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14.这种做法也许可以称得上是精神可嘉,但是其做法并不值得鼓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是因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这种轻率武断且欠考虑的行为最终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15.以一个外来的理论作基础,构建一个性质全然不同的新概念,不加验证就将新概念介绍给广大的读者,一旦新想法广泛流传,人们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正确的。而其一旦影响到世人的思想体系,要彻底纠正过来谈何容易!

16.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只是将各学科的构思统筹起来,找出其一致的协调之处。这种协调和统一并不是建立在不同学科特有的现象之上,强行地将这些现象的相似之处罗列整合,这种牵强附会的一致,根本不同于我们真正所需的统一。

17.毫无疑问,不同的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相同之处。但只要我们稍加调查研究,就会发现,这种一致性是毫无真正意义的。要最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统一,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条件。尽管各个现象之间纷杂无章,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都无一例外要遵循共同的规律。

18.设想一下,所有的现象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就像只有半径确定了,才能划

出一个完整的圆一样。科学的最终完善就是一个完整的圆,而所有的现象都是完成这个圆上的一点。这些规律就是他们必须遵循的半径,虽然半径不一样但却都有同一个圆心。

19.而接下来要讲到的是,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奇特的现象都在科学的圆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点,他们的半径确定下来了。接下来,本文将从生物学的角度,重新阐释精神世界里最普遍、最基本的真相。

20.任何关于精神世界里的有关自然法则的争论,目前来说,都没有办法得到确切的合理的解释,而只能等待将来出现更先进更完善的理论后才能得到最满意的解答。一开始本文并不打算耗费过多的笔墨来证明这一个真理,但从全文行文来看,在此早些澄清似乎更好。

21.真正的考验要比想象中的严肃得多,不容丝毫偏差,但其得出的结论也一定会令人满意。我们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究竟会得到什么样的进展呢?我们是否可以成功地解释清楚这个难题?尽管答案尚未确定,但总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的获益必定是巨大的。

22.其中的一项收获就是,我们最终会实现人们对科学的期望。就像文章一开篇就提出的,这个期望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来解释一切生命及其行为。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23.但是在起步之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一下,所谓的以科学为理论的基础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所谓的时代的要求又为何物?

24.对此,赫胥黎说:

25.而事实上,那些宣称这一论断已被证实了的人,是否真的能拿出真凭实据呢?所有这些证据不必是多么高深精尖的科学,只要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证明即可。然而就算他们无法证明,这尝试的过程也足以使他们欣慰了。

26.在这一问题上,腓特烈·哈里森在给我们提出建议时进行了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思考。他说:

27.然而,一切的生命及其行为方式只有以法则规律为基础才能正常运行,整个宇宙也才能存在、运行并继续存在下去。并且,其依据的法则规律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否则,其存在和行为也是虚妄飘渺、毫无意义的。

28.而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应该是老少皆知、通俗易懂、具有逻辑性的,是任何一个有逻辑领悟能力的人都能分析采用的。因此,我们所指的科学,并不包括自然科学,而仅指道德科学和社会科学。

29.在这一限定的科学领域内,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我们的聪明才智运用到这些方法上。任何假设,无论它是多么地华丽夺目、深入人心,一旦我们无法用所拥有的知识来将其陈述解释,一旦它背弃了那些世界通用的准则,那么,在面对这样的假设面前,我们只能摇头表示遗憾,只能将其置之一边,不再理会。

30.这样的要求及建议是再恰当不过了,我们应该谦逊地接受这一挑战。因为,精神生活里大部分的行为事实是能用我们所知的科学知识来阐述的。这是既定的事实,而不仅仅是人类一相情愿的想法。

31.尽管看起来我们像是在暗示您去尝试证明精神世界的存在,而事实上,我们并不建议您这样做。那么,精神世界的存在需要证明吗?即便如此,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才能使人们信服呢?

32.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世界的存在就像自然世界的存在一样,毋庸置疑。甚至其中的少数人会认为精神世界的存在比自然世界的存在更真实。若是有人试图证明精神世界能为人的感官所洞察,其结果都极具戏剧化,要么是轻松取胜,要么是毫无头绪,无功而返,一无所获。

33.而事实是,这两个命题,无论要证明哪一个都绝非易事,因为所有能找到的证据都不是完全正确和充分的,甚至是似是而非的,只是为了迷惑人类。若有人试图证实精神生活的存在,那么就要像证实自然生活的存在一样不遗余力,而这一命题的可证性似乎要强得多。

34.但这并不是时下人们应该关注的事。科学只与已知的既定的事实打交道。精神世界的某些既定已知的事实一旦为人类所接受,人类就会借此重新解释,编译其密码,期望能解开其依赖的规律,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必定会大胆设问能否用科学知识来合理地解释这些事实?这是他们研究的目的之一。

35.尽管在此我们不鼓励用哲学的证据来证明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存在,但对于那些致力于此的人们来说,或许,我们在此所讨论的想法对他们来说会有莫大的帮助,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36.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真正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不在于人类无法看见精神世界是否存在,而在于如何对这个世界作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未知数及不解之

谜。要解开这些未知数和不解之谜比登天还难,希望十分渺茫。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

37.在某些研究者的眼中,这些未知数和不解之谜不仅仅像其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他们都带有精神世界里的事物所特有的标志。对于这样的发现,他们显得欣喜若狂。最起码,对于所有这些最狂热的探索者来说,精神世界不再是海市蜃楼,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38.他们终于可以放下心来,不再畏惧人们的质疑。他们终于可以抬头挺胸、理直气壮地说,在精神世界这个秩序井然的领域里确实有许多我们熟知的事物和鲜为人知的法则规律,它们是有形的存在,我们可以找到其身影。

39.精神世界里迷雾重重,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只要思考存在一天,怀疑也就存在一天。两者相生相伴、如影随形,就像中国俗话说的那样,

40.而在许多宗教文章里,在有分量的研究所里,思想一片混乱,良莠不齐。对一个怀疑者来说,此时,很容易迷失心性,乱了阵脚,不加判断就掉入了陷阱。这无疑是对科学的极大侮辱。那么谁又会对这一片狼藉负责呢?

41.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有所得就必须有所付出。尽管科学尚未站稳脚跟,然而上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一统天下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以往人类完全没有必要了解真相,只需要相信即可,质疑上帝所说的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人们应引以为耻的举动。

42.因此,神学范围里的事实真相是神的旨意,人类是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去发现其存在的,只有通过神,一切事实的真相才能得以昭告天下。这是早期神学对事实真相的定义,同时也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呈现形式。

43.然而时过境迁,人类早已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实真相的存在,他们希望识得庐山真面目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然而在如愿以偿后,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受挫,因为他们的所见并非所期望的那样。

44.在此,我们无法肯定他们看到了什么,然而我们可以想象或预测一下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假设一下,自然法则可以运用于精神世界,那么人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宗教事实真相所活动的领域,就像人们能毫不费力地指出科学的边界一样。

45.许多人或许仍旧无法相信,如此变幻莫测的世界,竟然这么轻易地就让人类攻破了城池,这其中是否有诈呢?他们一边暗暗窥视,一边又忍不住自言自语:

谓的新规律,不就是以前那条旧规律吗?只不过换了个说法而已,本质还是一样的。

46.这个现象看起来毫无头绪、错综复杂,但仔细一想,用那条定律轻而易举就解释明白了。所谓的新的定律原则只不过是好大喜功的人类的又一

47.精神世界在慢慢自然化了的同时,自然界也逐步被精神化了。这两个世界早已相互渗透,自然只是精神世界的反映和象征。但这个说法早已过时,事实上,精神世界是以自然为模本用同样的轮子运行着,或许唯一的不同就是用的不是铁制的轮子。在精神世界里,同一批演员穿行于舞台上,一样的成长经历再次上演。而自然界里通行的生物学法则,一样应用于精神世界,两者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太多的一样是否仅仅是巧合而已?当然不是。柏拉图的逃犯,即使他没有逃出监狱,也是能感受得到光明的吧。因为凡尘已与天堂合为一体,神的光芒正普照着世间万物。

48.然而不管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何其多,差别仍是存在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相交的部分有多大呢?我们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认为现在是讨论的最佳时机。最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两者必定不是完全重合的。而正是这一点认识,更增强了人类探索精神世界的信心。这是因为这一无法重合之处,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一旦它毫无神秘之处,它必定会失去研究价值。

49.毫无神秘性可言的事物,是既非科学意义上的,也非宗教意义上的事物。简而言之,这样的事物根本就不存在。如果说科学不再有秘密需要揭晓,这将会被看做是年度最冷的冷笑话。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宗教简单化为一个数学难题,或仅用生物学公式就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一旦宇宙没有了神秘之处,宗教也就不再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50.即便科学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就像齐天大圣一样,终有能制得服他的如来佛。而精神世界无疑就是科学的克星,因为宇宙中总有一些领域是科学无法涉足的,而只能通过宗教信仰来解释,精神世界便是这样的一个领域。我们永远都难以看到用科学来解开所有的未解之谜。

51.对我来说,真理之旅是认识我的无知和荒谬之处,并最终意识到科学知识不是万能的。在科学止步的地方正是宗教信仰起航之处。而这也是我的新起点,由科学皈依宗教之旅。这既不是妥协,也不是投降认输,相反,这是一次新生。

52.为避免某些人被我们的关于神秘性的说法吓到,我们假设所有的未解之谜都是科学的。即便如此,这个科学无法涉足的领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不仅是在精神世界里,自然世界里亦如此。一切相信科学的人都支持这一观点,无论是其在写作、日常会话,还是思考时,有一个论题总会被提及,即科学的这一不确定性。

53.这个科学无法涉足的领域就犹如永远都无法被光明照到的黑暗之处。这永无止境的黑暗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自然之光再神奇也不可能毫无遗漏地照亮精神世界里的每个角落,其间总有那么一个角落会被遗漏,这些角落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与自然界里的那处黑暗寄居之地遥相呼应。

54.而所有这些科学之光无法照耀的黑暗角落,终将被神学之光所照亮。将精神世界的法则规律建立在坚实的自然基础上,这的确为宗教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

55.上帝的权威和力量正在逐渐减弱,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不争事实。而人类的权威仅仅对孩子才有用。当一切的权威力量都消失时,有一个问题将无法回避,那就是人类将何去何从?或者,没有了上帝,没有了神,我们又该信仰些什么?这是任何一个成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是神圣的,同时也是无法逃避的。

56.郝特伯·斯宾塞极有远见地指出:

57.宗教从未意识到自己的地位是多么地重要,也从未意识到这一地位是多么地固不可摧,更别提它是否知道自己的地位屹立不倒的原因。而在现在这个过渡期,人们一手紧握着宗教的大旗,一手四处寻探,希望在这浑浊之世中寻求新的信仰。因此,对于神学的失势,不得不表示同情。那么,在面对科学的质疑时,宗教信仰者又有何恐惧呢?

58.毫无疑问,他们惧怕的不是科学事实。因为科学在宗教里从未发现过任何事实真相。任何科学家对此都心知肚明,因此他们才敢理直气壮地宣称,他们从未惧怕过任何有可能对宗教有害的科学发现。那么,科学究竟使出了什么杀手锏,能让神学不寒而栗呢?那便是科学所使用的方法,科学的原理即其整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同时还有科学世界里颠覆不倒的真理--和谐一致。而科学的攻击从来就不会针对神学的某一观点,它采取的不是个个击破的战术,而是擒贼先擒王,一举进攻整个神学系统。

59.郝特伯·斯宾塞不愧为卓有远见的大师。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宗教的完善从来都是来源于科学。而这一观点,究竟有几分是可信的,在此就不多作分析。而值得肯定的是,宗教是绝对无法否认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过科学的帮助的。

60.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宗教的净化和完善就犹如房子的装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也不是一个漫无止境的过程。而一旦宗教最终完善了自身后,必然会反过来促进科学的发展。这是宇宙中一个普遍定律,看似相生相克的两个事物,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的。

61.对此,我们可以考虑一下生物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例子。最早的生物学和社会学之间的比较可以追溯到孔德(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细心比较了人类社会及动物群体的生活之后指出,这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62.生物学和社会学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人类不得不承认,任何一个领域要想取得突破,都少不了另一方的努力。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荣辱与共的。这正是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的真实写照。科学的进步必然会推动宗教的发展反之亦然。如若宗教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科学发展的脚步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说宗教的完善来源于科学,那么,科学的完善必定也源于宗教。

63.自然的运行有其特有的一套体系,这点应得到肯定。而科学只是一个讲解者,对于自然独有的法则体系,只能实事求是地作出阐释,绝不可胡言乱语,脱离事实。因此,不仅仅对神学家们,同时对科学信仰者来说:

那时的科学是珍稀事物

也唯有那时它才名副其实

因其用心点亮了它

了无生气的眼

而不是将其所有的野蛮束缚

但细心观察发展过程

解释现象之时

并不能因此忘记其根本职责

其最主要用途

必是提供明晰的引导和帮助

而不是将人类发散的思维

置之危险于不顾

64.这个说法有点夸大其词。科学并非如此地出神入化,然而其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上帝的启示之光无法找到黑暗的角落,但它终将会被自然之光所照亮,那时一切都将化为统一的一体,人类终将迎来和谐一致的盛世。到那时,异教邪说将再无容身之处。

65.一旦超自然世界被自然世界所统一,人类将会发现当初的怀疑是多么地幼稚可笑。没有了怀疑的困扰,人类终于可以以平和的心态来憧憬未来。这一天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第三十四课 精神世界的自然法则(三)

1.自然界是完整和谐的统一体吗?一致性定律和每个科学发现都能完美无缺地契合吗?只要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结果就是预料之中的了。如果说神学确实有其理论基础,任何精神世界里发生的现象都是真的,那么不管是其基础还是其现象,都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因为这本身就是颠覆不了的事实。

2.因此,目前宗教能够做和必须做的就是继续探索,直到证明其合理性,了却科学对他们的期望为止。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博士的植物学及动植物分类法是一个完全根据人类的意愿,人为创造出来的关于植物界的理论系统。尽管如此,他对人类所作的贡献仍是不可磨灭的,在开拓植物王国的疆土的进程中,他的成就比之前任何一位植物学家的成就都更令人瞩目。

3.然而,所有人类凭空臆想出来的毫无科学根据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它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对此,没有人比林奈自己更了解这个道理。

4.无论其理论的构思多么天马行空,言词多么华丽优美,都不能掩饰其虚妄性。它的存在只是暂时的,终将在历史的潮流中被淘汰出局。要正确地解读自然,就只能按照自然自己的方式来办,否则,只能是徒劳无功。

5.随着世人对植物研究的逐渐深入,才渐渐地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法国的植物世家朱西厄家族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再加上瑞士的植物学家康多尔的不懈努力,他们分别创立了自己的植物分类系统,为现代植物分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他们的理论的出现像花儿应季而开一样,一旦时机成熟,就像雨后春笋般势不可挡。透过他们的理论,自然将其秘密透漏给了人类。而林奈的植物分类体系就被永远地推出了历史的舞台。

7.如此说来,现在的神学就犹如林奈的植物分类体系一样虚妄。脱离自然的轨道就是对神学的污蔑,就是栽赃陷害,是挑拨离间、无中生有。对于神学只是需要一个新的表达方式,使它更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性这一说法,也只是无稽之谈。

8.即使神学有充分的自然基础,这个基础也从未充分地显示出来过。在精神世界里,事物的运行是由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遵循人类已知的任何规则定律。因此,对于那些将法则规律视若无上权威的人,要想使他们彻底死心和最终满意,神学就必须重新寻找一个更强有力的新的基础,更使人信服。

9.想当然地认为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确实存在许多截然不同之处,用科学方法就能消除

所有这些不同,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真正的科学不是专治蛮横、不讲理的暴君,并非眼里容不下一丝杂质。

10.每个学科都有其独有的特色,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或强制实行统一标准,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好心办坏事。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一个大前提下求同存异,即在总的原则问题上,各种学科应该协调一致,但又允许各自保留其原创性和独特性。只有这样,他们彼此才会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11.然而当下,普遍的做法是忽略各自的区别,一味疯狂地追求简单化,妄图一劳永逸,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只会使人更困惑。这样做没有使问题简单化,反而是使其更加复杂化了。

12.这正如休顿所说:

13.这种做法完完全全地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这也是对各类科学自身法则的一种无知的亵渎,强行用一个科学体系的理论来解释另一科学体系理论,这是一种自杀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14.这种做法也许可以称得上是精神可嘉,但是其做法并不值得鼓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是因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这种轻率武断且欠考虑的行为最终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15.以一个外来的理论作基础,构建一个性质全然不同的新概念,不加验证就将新概念介绍给广大的读者,一旦新想法广泛流传,人们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正确的。而其一旦影响到世人的思想体系,要彻底纠正过来谈何容易!

16.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只是将各学科的构思统筹起来,找出其一致的协调之处。这种协调和统一并不是建立在不同学科特有的现象之上,强行地将这些现象的相似之处罗列整合,这种牵强附会的一致,根本不同于我们真正所需的统一。

17.毫无疑问,不同的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相同之处。但只要我们稍加调查研究,就会发现,这种一致性是毫无真正意义的。要最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统一,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条件。尽管各个现象之间纷杂无章,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都无一例外要遵循共同的规律。

18.设想一下,所有的现象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就像只有半径确定了,才能划

出一个完整的圆一样。科学的最终完善就是一个完整的圆,而所有的现象都是完成这个圆上的一点。这些规律就是他们必须遵循的半径,虽然半径不一样但却都有同一个圆心。

19.而接下来要讲到的是,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奇特的现象都在科学的圆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点,他们的半径确定下来了。接下来,本文将从生物学的角度,重新阐释精神世界里最普遍、最基本的真相。

20.任何关于精神世界里的有关自然法则的争论,目前来说,都没有办法得到确切的合理的解释,而只能等待将来出现更先进更完善的理论后才能得到最满意的解答。一开始本文并不打算耗费过多的笔墨来证明这一个真理,但从全文行文来看,在此早些澄清似乎更好。

21.真正的考验要比想象中的严肃得多,不容丝毫偏差,但其得出的结论也一定会令人满意。我们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究竟会得到什么样的进展呢?我们是否可以成功地解释清楚这个难题?尽管答案尚未确定,但总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的获益必定是巨大的。

22.其中的一项收获就是,我们最终会实现人们对科学的期望。就像文章一开篇就提出的,这个期望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来解释一切生命及其行为。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23.但是在起步之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一下,所谓的以科学为理论的基础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所谓的时代的要求又为何物?

24.对此,赫胥黎说:

25.而事实上,那些宣称这一论断已被证实了的人,是否真的能拿出真凭实据呢?所有这些证据不必是多么高深精尖的科学,只要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证明即可。然而就算他们无法证明,这尝试的过程也足以使他们欣慰了。

26.在这一问题上,腓特烈·哈里森在给我们提出建议时进行了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思考。他说:

27.然而,一切的生命及其行为方式只有以法则规律为基础才能正常运行,整个宇宙也才能存在、运行并继续存在下去。并且,其依据的法则规律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否则,其存在和行为也是虚妄飘渺、毫无意义的。

28.而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应该是老少皆知、通俗易懂、具有逻辑性的,是任何一个有逻辑领悟能力的人都能分析采用的。因此,我们所指的科学,并不包括自然科学,而仅指道德科学和社会科学。

29.在这一限定的科学领域内,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我们的聪明才智运用到这些方法上。任何假设,无论它是多么地华丽夺目、深入人心,一旦我们无法用所拥有的知识来将其陈述解释,一旦它背弃了那些世界通用的准则,那么,在面对这样的假设面前,我们只能摇头表示遗憾,只能将其置之一边,不再理会。

30.这样的要求及建议是再恰当不过了,我们应该谦逊地接受这一挑战。因为,精神生活里大部分的行为事实是能用我们所知的科学知识来阐述的。这是既定的事实,而不仅仅是人类一相情愿的想法。

31.尽管看起来我们像是在暗示您去尝试证明精神世界的存在,而事实上,我们并不建议您这样做。那么,精神世界的存在需要证明吗?即便如此,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才能使人们信服呢?

32.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世界的存在就像自然世界的存在一样,毋庸置疑。甚至其中的少数人会认为精神世界的存在比自然世界的存在更真实。若是有人试图证明精神世界能为人的感官所洞察,其结果都极具戏剧化,要么是轻松取胜,要么是毫无头绪,无功而返,一无所获。

33.而事实是,这两个命题,无论要证明哪一个都绝非易事,因为所有能找到的证据都不是完全正确和充分的,甚至是似是而非的,只是为了迷惑人类。若有人试图证实精神生活的存在,那么就要像证实自然生活的存在一样不遗余力,而这一命题的可证性似乎要强得多。

34.但这并不是时下人们应该关注的事。科学只与已知的既定的事实打交道。精神世界的某些既定已知的事实一旦为人类所接受,人类就会借此重新解释,编译其密码,期望能解开其依赖的规律,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必定会大胆设问能否用科学知识来合理地解释这些事实?这是他们研究的目的之一。

35.尽管在此我们不鼓励用哲学的证据来证明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存在,但对于那些致力于此的人们来说,或许,我们在此所讨论的想法对他们来说会有莫大的帮助,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36.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真正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不在于人类无法看见精神世界是否存在,而在于如何对这个世界作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未知数及不解之

谜。要解开这些未知数和不解之谜比登天还难,希望十分渺茫。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

37.在某些研究者的眼中,这些未知数和不解之谜不仅仅像其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他们都带有精神世界里的事物所特有的标志。对于这样的发现,他们显得欣喜若狂。最起码,对于所有这些最狂热的探索者来说,精神世界不再是海市蜃楼,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38.他们终于可以放下心来,不再畏惧人们的质疑。他们终于可以抬头挺胸、理直气壮地说,在精神世界这个秩序井然的领域里确实有许多我们熟知的事物和鲜为人知的法则规律,它们是有形的存在,我们可以找到其身影。

39.精神世界里迷雾重重,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只要思考存在一天,怀疑也就存在一天。两者相生相伴、如影随形,就像中国俗话说的那样,

40.而在许多宗教文章里,在有分量的研究所里,思想一片混乱,良莠不齐。对一个怀疑者来说,此时,很容易迷失心性,乱了阵脚,不加判断就掉入了陷阱。这无疑是对科学的极大侮辱。那么谁又会对这一片狼藉负责呢?

41.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有所得就必须有所付出。尽管科学尚未站稳脚跟,然而上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一统天下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以往人类完全没有必要了解真相,只需要相信即可,质疑上帝所说的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人们应引以为耻的举动。

42.因此,神学范围里的事实真相是神的旨意,人类是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去发现其存在的,只有通过神,一切事实的真相才能得以昭告天下。这是早期神学对事实真相的定义,同时也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呈现形式。

43.然而时过境迁,人类早已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实真相的存在,他们希望识得庐山真面目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然而在如愿以偿后,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受挫,因为他们的所见并非所期望的那样。

44.在此,我们无法肯定他们看到了什么,然而我们可以想象或预测一下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假设一下,自然法则可以运用于精神世界,那么人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宗教事实真相所活动的领域,就像人们能毫不费力地指出科学的边界一样。

45.许多人或许仍旧无法相信,如此变幻莫测的世界,竟然这么轻易地就让人类攻破了城池,这其中是否有诈呢?他们一边暗暗窥视,一边又忍不住自言自语:

谓的新规律,不就是以前那条旧规律吗?只不过换了个说法而已,本质还是一样的。

46.这个现象看起来毫无头绪、错综复杂,但仔细一想,用那条定律轻而易举就解释明白了。所谓的新的定律原则只不过是好大喜功的人类的又一

47.精神世界在慢慢自然化了的同时,自然界也逐步被精神化了。这两个世界早已相互渗透,自然只是精神世界的反映和象征。但这个说法早已过时,事实上,精神世界是以自然为模本用同样的轮子运行着,或许唯一的不同就是用的不是铁制的轮子。在精神世界里,同一批演员穿行于舞台上,一样的成长经历再次上演。而自然界里通行的生物学法则,一样应用于精神世界,两者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太多的一样是否仅仅是巧合而已?当然不是。柏拉图的逃犯,即使他没有逃出监狱,也是能感受得到光明的吧。因为凡尘已与天堂合为一体,神的光芒正普照着世间万物。

48.然而不管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何其多,差别仍是存在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相交的部分有多大呢?我们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认为现在是讨论的最佳时机。最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两者必定不是完全重合的。而正是这一点认识,更增强了人类探索精神世界的信心。这是因为这一无法重合之处,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一旦它毫无神秘之处,它必定会失去研究价值。

49.毫无神秘性可言的事物,是既非科学意义上的,也非宗教意义上的事物。简而言之,这样的事物根本就不存在。如果说科学不再有秘密需要揭晓,这将会被看做是年度最冷的冷笑话。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宗教简单化为一个数学难题,或仅用生物学公式就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一旦宇宙没有了神秘之处,宗教也就不再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50.即便科学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就像齐天大圣一样,终有能制得服他的如来佛。而精神世界无疑就是科学的克星,因为宇宙中总有一些领域是科学无法涉足的,而只能通过宗教信仰来解释,精神世界便是这样的一个领域。我们永远都难以看到用科学来解开所有的未解之谜。

51.对我来说,真理之旅是认识我的无知和荒谬之处,并最终意识到科学知识不是万能的。在科学止步的地方正是宗教信仰起航之处。而这也是我的新起点,由科学皈依宗教之旅。这既不是妥协,也不是投降认输,相反,这是一次新生。

52.为避免某些人被我们的关于神秘性的说法吓到,我们假设所有的未解之谜都是科学的。即便如此,这个科学无法涉足的领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不仅是在精神世界里,自然世界里亦如此。一切相信科学的人都支持这一观点,无论是其在写作、日常会话,还是思考时,有一个论题总会被提及,即科学的这一不确定性。

53.这个科学无法涉足的领域就犹如永远都无法被光明照到的黑暗之处。这永无止境的黑暗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自然之光再神奇也不可能毫无遗漏地照亮精神世界里的每个角落,其间总有那么一个角落会被遗漏,这些角落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与自然界里的那处黑暗寄居之地遥相呼应。

54.而所有这些科学之光无法照耀的黑暗角落,终将被神学之光所照亮。将精神世界的法则规律建立在坚实的自然基础上,这的确为宗教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

55.上帝的权威和力量正在逐渐减弱,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不争事实。而人类的权威仅仅对孩子才有用。当一切的权威力量都消失时,有一个问题将无法回避,那就是人类将何去何从?或者,没有了上帝,没有了神,我们又该信仰些什么?这是任何一个成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是神圣的,同时也是无法逃避的。

56.郝特伯·斯宾塞极有远见地指出:

57.宗教从未意识到自己的地位是多么地重要,也从未意识到这一地位是多么地固不可摧,更别提它是否知道自己的地位屹立不倒的原因。而在现在这个过渡期,人们一手紧握着宗教的大旗,一手四处寻探,希望在这浑浊之世中寻求新的信仰。因此,对于神学的失势,不得不表示同情。那么,在面对科学的质疑时,宗教信仰者又有何恐惧呢?

58.毫无疑问,他们惧怕的不是科学事实。因为科学在宗教里从未发现过任何事实真相。任何科学家对此都心知肚明,因此他们才敢理直气壮地宣称,他们从未惧怕过任何有可能对宗教有害的科学发现。那么,科学究竟使出了什么杀手锏,能让神学不寒而栗呢?那便是科学所使用的方法,科学的原理即其整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同时还有科学世界里颠覆不倒的真理--和谐一致。而科学的攻击从来就不会针对神学的某一观点,它采取的不是个个击破的战术,而是擒贼先擒王,一举进攻整个神学系统。

59.郝特伯·斯宾塞不愧为卓有远见的大师。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宗教的完善从来都是来源于科学。而这一观点,究竟有几分是可信的,在此就不多作分析。而值得肯定的是,宗教是绝对无法否认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过科学的帮助的。

60.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宗教的净化和完善就犹如房子的装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也不是一个漫无止境的过程。而一旦宗教最终完善了自身后,必然会反过来促进科学的发展。这是宇宙中一个普遍定律,看似相生相克的两个事物,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的。

61.对此,我们可以考虑一下生物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例子。最早的生物学和社会学之间的比较可以追溯到孔德(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细心比较了人类社会及动物群体的生活之后指出,这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62.生物学和社会学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人类不得不承认,任何一个领域要想取得突破,都少不了另一方的努力。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荣辱与共的。这正是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的真实写照。科学的进步必然会推动宗教的发展反之亦然。如若宗教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科学发展的脚步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说宗教的完善来源于科学,那么,科学的完善必定也源于宗教。

63.自然的运行有其特有的一套体系,这点应得到肯定。而科学只是一个讲解者,对于自然独有的法则体系,只能实事求是地作出阐释,绝不可胡言乱语,脱离事实。因此,不仅仅对神学家们,同时对科学信仰者来说:

那时的科学是珍稀事物

也唯有那时它才名副其实

因其用心点亮了它

了无生气的眼

而不是将其所有的野蛮束缚

但细心观察发展过程

解释现象之时

并不能因此忘记其根本职责

其最主要用途

必是提供明晰的引导和帮助

而不是将人类发散的思维

置之危险于不顾

64.这个说法有点夸大其词。科学并非如此地出神入化,然而其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上帝的启示之光无法找到黑暗的角落,但它终将会被自然之光所照亮,那时一切都将化为统一的一体,人类终将迎来和谐一致的盛世。到那时,异教邪说将再无容身之处。

65.一旦超自然世界被自然世界所统一,人类将会发现当初的怀疑是多么地幼稚可笑。没有了怀疑的困扰,人类终于可以以平和的心态来憧憬未来。这一天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相关内容

  • 推荐一本好书-[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 红林论坛
  • 推荐一本好书-<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 <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译后语 没有人想着要来到这个世界,但人人都来到了这个世界:没有人想着要离开这个世界,但人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换言之,该来的时候,你不想来也得来:该走的时候,你不想走还得走.这便是自然规律.那么,这是不是说个人的意图. ...

  • 论法的精神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论法的精神 (法)孟德斯鸠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 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 ...

  • 网络社会生存法则
  • 四 川 大 学 锦 城 学 院 学 年 论 文 题 目: 网络社会生存法则 作 者: 所在系别: 土木与建筑工程系 专业年级: 0X级土木工程 指导教师: 张志 职 称: 20XX年 X 月 XX 日 四 川 大 学 锦 城 学 院 学 年 论 文 网络社会生存法则 作 者: XX 指导教师: 张志 ...

  • 佛教基础:佛法的世界观
  • 世界观,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个人对世界,乃至宇宙的根本看法,自从人类具备思维能力那天起,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那么佛法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是什么呢? 佛陀在世时,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其究竟的意义在于破除我.法二执.我执是主观的我,法执是客观的宇宙.换言之,佛法的内容无非是剖释人生 ...

  • 3.巴门尼德本体论的创立
  • 3.巴门尼德:本体论的创立. (1)提出了"感知"与"思维"之间的对点."感知"是一条通向"意见"的道路,变化是感官所感知的,不是真理,只是意见,把变化视为"本质"之原理是不对的.以"变&q ...

  • 论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
  • 2005年7月第23卷第4期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AnhuiInstituteofEducation Jul.2005V01.23No.4 论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 周 莉 (安徽教育学院政法系,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并清醒地认识了人的"自 ...

  • 生命的七大精神法则:五.意图和愿望
  • 第五条精神法则是意图和愿望法则.是基于大自然中到处都存在着能量和信息这样一个事实,实际上.在量子场这个层面上.宇宙中除了能量和信息别无其他.量子场只不过是纯意识或日纯潜能场的另一个标签,仅此而已,这个量子场是受意图和愿望影响的. 一朵鲜花,一道彩虹,一棵大树,一叶小草,一个人体,如果分解到它们最基本 ...

  • [易经]的作用
  • 对于<易经>的作用,古人的看法通常是片面的,他们以为<易经>是命理学说,就是用来占卜.算命的,在需要问吉问凶的时候,古人们才会真正重视<易经>,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应该说,古人的这种意识,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古代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相当肤浅的,他 ...

  •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 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