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构想和政策建议

杭州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构想和政策

建议

[阅读:

543 次]

提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总部经济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决策层关注的焦点。杭州凭借自身独有的优势,近几年来总部经济已初具规模,对杭州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立足杭州,对其发展总部经济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杭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企业总部的定位以及杭州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动对接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以优化人居环境、制定系列发展总部经济的优惠政策等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 杭州总部经济 基本构想 对策建议

作者王斐波,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吕宏芬,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邮政编码 310014)。

总部经济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空间分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的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代大型企业集团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总部经济具有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等综合经济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总部经济现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 和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入,特别是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使总部经济进入到政府与市场相互借力,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的快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网络设施、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科教资源、多元文化的社会氛围、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以及围绕总部的专业服务支撑体系,为杭州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总部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总部迁杭的大企业集团中有广厦、康恩贝、美都、盾安、中义、吉利、圣奥、合盛、荣安、苏泊尔等企业(集团)100余家,主要为省内民营企业和上海、北京企业,集中在滨江、钱江新城和上城、下城等区块,投资总额逾百亿元。另外,如信雅达、恒生、华为3COM 、韩国三星研发分中心、印度塔塔、摩托罗拉、诺基亚、神州数码、美国马尼托瓦克、新加坡腾飞置业等也在杭州高新区建立区域总部。同时,像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浙江新大集团等众多省属企业的总部也设在杭州。总部经济已对杭州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给杭州带来了大量的税源,而且随着企业核心机构的进入,对杭州的日期:10/05/04 来源: [字号:大 中 小]

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也开始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发展杭州市的总部经济,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快发展杭州市总部经济的基本构想

(一)发展总部经济的原则

当前,杭州市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推进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统筹安排、突出特色的原则,主要考虑搞好四个结合: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要突出重点、有所作为地推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一批总部办公楼项目建设,又要切实做好中央商务区的建设。

发挥优势与错位发展相结合。坚持扬长发展、错位发展策略,把发展“浙商企业总部经济”、“特色产业总部经济”作为区域总部经济的主要定位。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政府在统筹协调、科学规划、政策导向以及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同时着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各类总部经济资源在杭州总部功能区聚集。

留住总部与引进总部相结合。既实施本地企业“留根工程”,推动本区规模企业、品牌企业、优势企业总部性质机构率先进入总部集中区,又要实施各类外埠企业“引根工程”大力吸纳各类外埠企业、境外企业来杭州设立地区总部、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二)明确企业总部的定位

1. 重点引进省内大中型企业,全力打造浙商总部。浙江是民营经济的大省,据浙江工商局最新发布的“2006年度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浙江已有私营企业40.6万家,带动508.6万人就业;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浙江继续位居全国第一。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156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民营经济占到71%以上。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203席,总量居全国第一;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浙江占19席;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浙江有四位。到2006年底,浙江省有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6936.7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增长13.2%和34.%。个体私营经济创造总产值12546.9亿元,比上年增长8.8%。

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脱颖而出,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还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地域性因素,当地方资源要素有限、企业发展的瓶颈没法解除时,总部迁移便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对于浙江大中型企业,总部的首选之地有杭州、北京、上海。杭州的优势不言而喻:最靠近生产基地、风俗文化上的认同感、能够沿用原来的人脉资源。所以,杭州要重点引进省内大中型企业,全力打造浙商总部。

在浙江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是重要特征。资料显示,目前浙江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如温州鞋业、柳市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嵊州领带、诸暨袜业、绍兴纺织等,在中国享有盛誉。在环杭州湾的产业规划中,750平方公里的环杭州湾地区将发展成为长三角南翼的“黄金产业带”,未

来数年在基建、能源、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将超过3000亿元,力图将这一区域建成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五大产业为主的经济带,成为中国乃至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杭州则以建立以“一个先进制造业长廊、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带、五个特色产业区域”为主体的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框架,全面融入环杭州湾产业带。

在引进省内大中型企业中,要加强区域内制造领域产业资源整合,重点引进纺织、服装、制鞋、五金、食品、现代医药等产业领域的品牌企业、优势企业、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入驻杭州,设立公司总部、企业会所、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展示中心等。

2. 大力引进国内大企业集团,设立华东区总部。在杭州“天堂硅谷”、“数字杭州”建设规划下,软件产业是杭州发展最好的产业之一,已经形成自身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作为软件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杭州聚集了一大批从事软件开发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强的专业化特色,已形成一个具有工业化生产能力、互为协作联系的软件产业集群。杭州软件业从整体规模上讲,已经具备与京、深、沪软件业相抗衡的实力,初步形成“天堂软件”的品牌。

目前,全市共引进国内知名企业驻杭办事机构166家,主要是以清华同方为代表的国内知名电子企业。杭州市要利用杭州已经形成的软件产业集群的优势,吸引国内著名电子信息企业设立办事机构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区域性总部和职能性总部。

3. 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设立职能性总部。跨国企业的职能性总部,如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投资中心、客服中心、结算中心等,主要取决于获得相应要素的便利性,如上海成为家乐福、深圳成为沃尔玛的全球采购总部,是看中了长三角、珠三角的世界工厂地位,数以万计的工厂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质高价廉的消费品。

杭州市有着吸引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和职能性总部的诸多优势要素:丰富的人力资源、以西湖为代表的优美环境、浙江发达的制造业等。在引进方向上,可以考虑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采购中心。

4. 努力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和研发中心。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市已具有较好的知识创新基础和技术创新资源。目前,全市共拥有包括综合实力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的浙江大学在内的各类高等院校30多所,有国家第二海洋研究所、信息产业部五十二研究所等50多所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院所,以及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地)和重大科技装备;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教授、研究员以及各类科研人力资源,创造了占全省80%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根据2000年的全国R&D资源清查,在杭科研机构数量(包括企业办科研机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以及科技经费支出,分别占全省的29%、42%和46%。目前杭州市的知识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和南京,是浙江省以及长三角南翼的核心知识创新源。

近年来,在杭州市实施“环境立市”的战略下,改善杭州的投资环境方面已取得历史性的突破。2004年9月《福布斯》杂志公布其首次评出的“2004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杭州市成为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正是由于在创新环境上的比较优势,已经吸引了一批国际著名企业来杭投资。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40多家入驻杭州,其中工业性投资有28家,设立工业企业41家,如松下、东芝、西门子、可口可乐、安

万特、联合技术等,总投资达10.5亿美元,合同外资5.9亿美元,伊莱克斯已在杭州建立中国总部并将建立研发中心。另据统计,杭州高新区的外资软件企业已经达到110家,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软件企业正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来杭发展,成为杭州软件产业中的一支强势团队。高新区仅在2002年就吸引了25家外资软件企业,其中印度最大的软件加工出口商TCS 还要将其研发中心搬到杭州。摩托罗拉、诺基亚、阿尔卡特、美国富通、东信冠群、日本东星软件等企业也在杭州谋求发展。总的来看,杭州创新创业环境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不但在区位条件、自然环境、产业配套、金融支持等硬环境方面优势明显,而且在体制环境、政务环境、治安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方面也表现突出,对国内外创新主体和高层次创新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杭州目前已经形成的软件业产业集群,为其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5. 把杭州建成上海的“后花园”。目前上海正在全力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把亚太区域的总部迁到了上海。截至2005年6月底,经上海市政府认可批准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104家,其中包括全球500强企业33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和商业等传统产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中有17%设在上海。

杭州地处长三角,比邻上海,上海—杭州磁悬浮列车建成开通后,上海到杭州的路程只需要30分钟。同时,杭州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文明城市。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自然赋予的独特环境和几千年人类文化积淀,使杭州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荟萃之地。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改变杭州的经济结构,在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的诸城市中,杭州的优势无与伦比。杭州市应该利用杭州良好的环境资源和“休闲之都”的高生活质量,与上海实行互补,把这些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会展中心、培训基地和休闲度假场所拉到杭州,把杭州建成上海的“后花园”。

(三)杭州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

1. 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是指以知识为各行各业、企业或个人提供知识型服务的行业,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服务业,并使得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知识型服务业可以分为七大类,包括以银行业、证券投资业、信托业、保险业、风险投资业为主的现代金融业,以咨询服务、会计服务、法律服务为主的专业中介服务业,以会展服务、国内外机构服务、政府服务为主的会展与机构服务业,以科研服务、技术服务为主的研发与技术服务业,以医疗服务、保健服务为主的医疗保健业,以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培训服务为主的教育培训业,以传媒业、出版业、设计业、广告业、体育业为主的文化传媒业。

(1)发展金融保险业,打造金融中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是经济起飞的启动器和先决条件。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取决于其金融体系发育成熟程度。从金融的核心作用来看,金融业在地区或城市的综合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谁能占据区域金融中心的高地,谁就将在发展上夺得主导权。目前,在杭州区聚集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仍较少,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为此,今后要依托

已经形成的庆春金融街,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分层次、多元化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吸引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落户杭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银行;立足加强地方金融资源整合,引导各类资本参股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强强联合组建投资机构,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和信托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使金融机构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

(2)壮大中介服务业,打造中介服务业中心。中介服务是市场经济的放大器,经济越发展,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就越迫切、越深入。总部经济要发展,就需要中介服务的支持,需要更多的新型中介服务。杭州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区位优势,依托广利大厦和宏都宾馆,强化招商引资,抓好杭州市中介服务业基地建设。依托现代化新技术,借鉴国际新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机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培育适应企业总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中介服务组织,为社会提供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代理、市场调查、科技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增强商务区综合服务功能。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中介服务企业,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使杭州成为浙江中介服务业强区。

今后杭州要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八大重点行业:①生产性中介服务业。主要指为生产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产权交易、技术交易、劳务和人才中介、生产资料经纪、货运代理等中介服务的行业,这是杭州亟须重点发展的中介服务业。②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业。指能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型高端服务的中介服务行业,侧重于提供研发、设计、策划类知识密集型服务,这是未来几年杭州着重发展的中介服务业。③生活急需型中介服务业。指提供理财、医疗、教育等服务的行业,它们对提高市民素质、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这是杭州优先发展的中介服务业。④旅游商贸中介服务业。主要指各类商品交易中介、会展服务中介、旅游集散中介等服务行业。⑤招商引资中介服务业。指可以提供国际公共服务、专业政策咨询和高效率审批代理服务等功能的中介服务业。⑥经济鉴证中介服务业。指提供会计、资产评估、认证、鉴证、检测检验等专业性分析、测评和评定服务的行业。⑦法律服务中介服务业。提供咨询、调查、诉讼、公证、审查和出具法律意见等专业性服务,主要包括律师业和公证业。⑧协调型中介服务业。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行业自律组织。

(3)发展会展业,打造会展中心。杭州是开中国国际博览会之先河的地方,1929年盛大的西湖博览会让身历其境的人至今难忘。2000年西博会以来,杭州新注册成立的策划、展览、广告公司达180多家,其中展览公司就有60多家。会展业不仅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具有高收入、高赢利的特点,而且能够带动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专家预计,到2010年,旅游、休闲、会展“三位一体”的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从2003年的6%提高到8%左右;年接待国际性会议和展览50次以上,会展业总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要使杭州的会展经济有一个快速、良性的发展,必须利用现有的优势和资源,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①多方争取承办各类会议、展览。各部门要加强对外的联系与协调,要积极争取行业会展的承办权。积极收集国家各有关

部门会展信息,为我市各单位联络会展提供方便,要抓住各种契机,吸引各地的会展承办商来我市办会展。要加强与“国际展览会联盟”、“国际展览局”等国际会展行业组织的联系,市贸促会、会展中心等单位要争取有国际性的展会在我市定期举办或设立分会场。②培植会展主体,塑造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会展企业。引导和鼓励有志于会展业的各类经济实体组建专业会议展览公司;鼓励外商投资会展业,特别是国际著名展览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对现有办展力量的资源整合,通过联合、参股等形式,壮大会展企业规模。③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要向全国公开招聘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要加强对会展人才的培训,通过委托高等院校培训、送国(境)外短期培训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能力与水平;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合理使用机制。④加强会展及服务业的管理。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会展及相关服务行业的管理,积极倡导ISO9000服务质量认证活动,促进会展业及相关服务、保障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会展及服务业的水平。⑤积极推进会展业科技化、信息化建设。按照避免重复建设,共享信息资源的原则,在继续办好相关网站的基础上,构筑杭州市会展信息平台,建立会展资料库和CRM (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要尽快建立会展业统计和评估体系,开展会展业与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4)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中心。高标准、高要求新建一批体现杭州大都市现代化的标志性的重大文化设施,改革投融资机制,创新经营管理方法,构筑杭州市中心城区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布局协调、机制创新、管理高效的现代化综合文化设施网络。力争到2010年,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用地达到人均0.15平方米,现代化综合文化设施网络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杭州市未来文化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在功能上充分考虑文化设施种类的完备性,尤其是市级大型剧院、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完备;在档次上要与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相一致,要具备开展国际性文化活动的能力,与上海有所分工和交流;在布局上应以钱江新城、城西示范区和三个副城为主。杭州市中心城区内未来有待发展的市、区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主要有:

市级。杭州市科技馆新馆、杭州市图书馆新馆、杭州音乐厅、杭州美术馆、杭州马戏城、杭州吴山杂技场、杭州市广电中心、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杭州电影博览城、杭州城市规划展示厅、杭州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杭州运河博物馆、吴越文化专题博物馆、吴越钱氏海塘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二期、韩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杭州艺术学校。

区级。杭州运河文化广场、拱墅文体中心、雕板印刷作坊、陶瓷文化村、西溪民俗文化博物馆。其中:①上城区。吴越文化专题博物馆、吴越钱氏海塘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二期、韩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雕板印刷作坊、陶瓷文化村、杭州吴山杂技场。②下城区。杭州美术馆、杭州马戏城、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③西湖区。杭州西湖博物馆、杭州城市规划展示厅、西溪民俗文化博物馆。④江干区。杭州市广电中心、杭州博物馆、杭州市科技馆新馆、杭州市图书馆新馆、杭州电

影博览城、杭州艺术学校。⑤拱墅区。杭州运河博物馆、杭州音乐厅、杭州运河文化广场、拱墅文体中心。

2. 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打造商贸中心。

(1)中央商务区和商业商务区块。①中央商务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外的中央商务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单中心模式,还有一种模式是多中心模式。多中心模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中心和辅中心,如纽约、上海;另一种是东京的不分主辅的相对均等的多中心。钱江新城作为杭州远期商务中心在“十一五”期间还无法真正发挥CBD 的作用,因此从近期考虑应当对现有的已经形成集聚优势的若干商务区块予以扶持,增强其特色功能的互补性,远期与钱江新城形成“一主多辅”的商务区块布局。高起点招商,努力引进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国内公司总部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进驻,充分发挥作为杭州未来中央商务区的带动作用,近期成为杭州的行政、商务、信息、科技中心和民营企业总部密集之地。远期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网络中的重要结点、集中体现杭州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形象和功能的“窗口”。②打造若干各具特色的商业商务区块。武林商业商务区。区块位于市中心,区位优势突出,大型商场、购物中心云集于此,商业气氛浓厚,西湖文化广场、杭州剧院等文化配套设施完善,未来发展为以商贸、会展为特色的商务区。黄龙商业商务区。作为浙江省内顶级商务区的杭州世贸黄龙区,在近几年内一直保持杭州租金最高、售价最高、出租率最高、空置率最低、高档写字楼最集中的记录,而且随着浙江省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对于这个区域内高档写字楼的需求还在不断上升。未来发展为以高新技术、文化传媒为特色的国际化商务区。湖滨休闲商业商务区RBD 。建设以新湖滨为核心,包含吴山历史文化区、南山路休闲特色街和解放路现代商贸特色街,融“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时尚购物、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商务区,强化杭州旅游服务功能。借助西湖山水风光和周围较为密集的历史文化遗存,以休闲为主要特色,加快商贸旅游布局调整,由单一的纯商业功能向旅游、休闲、商务、购物、观光多功能、高层次方向发展,形成综合型、个性化的休闲商业区。

(2)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①市级商业中心。形成以延安路为轴,贯穿湖滨、武林、吴山三个商圈的“一线三圈”结构的市级商业中心区域。范围为东至中山中路,西至湖滨路、环城西路,南至吴山广场,北至西湖文化广场。继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推进网点布局战略调整,提升商业设施品位,提高新型业态比重,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现代气息,形成高度繁华的现代大都市商业中心。②市级商业副中心。依托原有商业基础,改造提升现有商业网点,调整业态结构,建设钱江新城和江南、临平、下沙商业副中心。③商业特色街。把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与整合提升街区品位相结合,注重特色培育,增强影响力,注重停车、休闲、绿化、景观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建设风格各异、魅力独具的若干商业特色街区。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杭州市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一个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组成的互动协调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既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又能够不断吸引外来最新科技成果的开放性系统;既是支撑杭州乃至浙江省和长三角南

翼经济发展的创新源泉,又是国内外著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从事创业创新和研发的一个重要基地。因而杭州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与国内及国际其他区域创新系统形成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良性体系,从而成为国家乃至国际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2010年初步形成一个以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为主体、以高技术企业为目标的开放性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学习型技术创新体系,以非营利性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促进经济和技术有效转移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使杭州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并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乃至全省的核心创新中心。具体目标为:引进或联合组建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建设一批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吸引一批著名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吸纳或聚集一批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人才;扶持一批重点产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产业研发中心;扶持一批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到2020年,把杭州建设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龙头、长三角核心创新城市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为全球产业研发网络中的重要创新基地,为杭州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具体目标为: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源;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全球化研发体系的重要基地;长三角地区主要产业核心创新基地之一;长三角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地;国际新兴科技城市之一。

三、发展杭州总部经济的保障措施

(一)主动对接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

1. 借鉴经验,科学规划。杭州要集中体现省会城市的功能优势,要优化主城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疏散主城的生产功能,强化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商贸旅游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主要依托西湖风景名胜区、之江旅游度假区、西溪、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旅游胜地,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把杭州打造成为我国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在继续发展文化产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生活服务业的同时,重视发展科技服务、设计创意、金融保险、物流、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和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中心功能和产业优势;择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食品加工、服装、工艺品为主的都市型工业,构筑杭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创新创业高地。在规划中,既要体现长三角区域整体意识,更要突出作为杭州主城区的优势与特色;重点考虑作为杭州中心城区地位与人才集聚和创新高地等功能。近期要重点做好在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规划的对接。

2. 加快推进信息领域的合作,实现市场和资源的共享。以电子政务、电子地图、智能交通和企业信用信息资源为重点和切入点,进一步加大对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加强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公共

信息交换平台。充分利用上海国际信息港的资源优势,加快电子商务、社会诚信门户等综合性和专业类网站的对接,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和应用。

市场共享是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利用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要素市场,发挥杭州本地的体制和机制优势,把上海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商品流引入杭州市,使杭州市成为上海要素流的重要吸纳地。制定必要的扶持办法,从上海引进外资银行来杭州市设办事处,争取内资银行业务总部或地区总部迁入杭州市。

3. 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科技孵化和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要充分利用杭州市优越的城市条件和商业环境,积极吸纳包括人才在内的国内国外各类创新资源,与国家创新体系和全球研发网络广泛地合作与联系。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及其他国家级科研机构和著名大学的战略合作,使杭州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创新极,并积极在一些领域在国内创新活动中发挥龙头作用。积极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技术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力。要充分发挥杭州城市环境优良和商业氛围良好的比较优势,吸引国外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来杭州开设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使杭州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提升杭州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利用接轨上海和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吸引上海高等院校、中科院上海分院及各类科研院所来杭州市建立科研基地,推动科技孵化和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建立企业、科研院所与上海科技市场联系制度,定期交流各类科研成果。与上海、南京共同建设信息枢纽及覆盖长江三角洲的综合信息网,共同建立长江三角洲信息交互网,健全社会化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开展各种信息服务。

4. 与上海等地联合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外大企业和研发中心集聚的优势,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杭州投资。利用上海“世博园”建设企业搬迁的机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杭州市落户。要对产权交易、旅游开发、交通建设、科技成果等领域的招商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上海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联合,实现招商一体化。要开发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创新融资形式、拓宽融资领域、降低融资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地资本进来。要把上海当做招商引资的“桥头堡”、“主阵地”,利用休博会、西博会、浙洽会等活动,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变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为招商优势。

5. 进一步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培训教育资源,进一步创建更为紧密的紧缺人才培养合作新机制,加快推进我市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上海紧缺人才培训项目,鼓励双边或多边联合开发培养新世纪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素质紧缺人才。加快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人才市场的对接,积极吸引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来杭州市创业,实现人才教育、培训、考试资源的互通、互联、互动和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间证书的互认。

(二)科学规划,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正在修改完善的分区规划,五城区的分区性质如下:(1)上城区:杭州市的商贸、商务、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东南部的生活居住

区,体现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区域。(2)下城区:杭州市的中心城区、文化商务中心、城市中北部的生活居住区,体现杭州现代城市风貌的重要区域。(3)西湖区:杭州市的重要高教、科研和高端产业的培育发展区,主城西部的生活居住区,拓展杭州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生态区。(4)江干区:以钱江新城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区,具有中央商务、交通枢纽、生活居住三大职能。(5)拱墅区:杭州市主城北部集居住、商贸、教育科研、都市物流等功能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城区。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交通设施

到2010年,建立布局合理、供需均衡的多方式、多层次的交通网络系统,以城市总体布局规划路网为基础,结合都市圈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为合理引导城市交通方式的演变,确定合理的交通模式,优化城市快速路系统,大幅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建立起旅游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相协调的旅游交通系统。

按照杭州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未来城市将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的格局,三个副城将对主城的功能和人口进行疏解。在各组团内部优化居住与就业的合理布局,争取做到居住与就业的基本平衡,减少跨区通勤交通。同时在城市各组团之间建设快速交通通道,为组团间的公务、商务等交通提供便捷的交通联系。

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的综合平衡系统,主城和各组团之间建立起以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为主的城市交通体系。组团内各功能地块之间的道路等级采用主次干路标准。争取至2010年,道路网指标达到人均干道面积12.33平方米/人,干道网密度3.46公里/平方公里。

强化交通管理。加强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普及和强化交通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在现有交通控制中心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交通控制的范围,优化路口信号配时,推行智能化交通管理,动态跟踪城市交通流的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局部区域的交通组织方案。合理规划城市单行线,在城市干道上尽量少开出行口,通过路网的合理布置,引导车辆的流向,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四)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优化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教育信息化,构建多层面信息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资讯服务。要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信息市场的培育,要集中资金投入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在信息网络建设上,要遵循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覆盖范围更大的信息网络;在信息咨询服务上,要与国内外城市建立信息互联网,完善信息流通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决策咨询、企业咨询、科技情报检索、市场信息检索等。积极推进市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噪声、大气、水等方面的污染,提高市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通过加快旧城区的改造,疏解人口与建筑密度,千方百计扩充公共服务与卫生设施,提高公共卫生和绿化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商业、教育、居住等功能配套,促进人才、信息、技术资源的集聚,不断提升商务综合环境水平,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环境立市方针,早日争创生态型城市。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的建设步伐,巩固和深化“创模”工作成果,合力整治环境污染。

按照“群众体育普及、竞技体育领先、体育设施完备”,提前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大力构建和完善全市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宜的市、区、街道三级现代化体育设施网络。到2010年,力争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达到人均

1.2平方米。

高标准、高要求新建一批体现杭州大都市现代化的标志性的重大文化设施,改革投融资机制,创新经营管理方法,构筑杭州市中心城区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布局协调、机制创新、管理高效的现代化综合文化设施网络。力争到2010年,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用地达到人均0.15平方米,现代化综合文化设施网络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五)制定发展总部经济的优惠政策

北京和上海是国内最早认识到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重要性并出台措施吸引他们前来的城市, 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杭州借鉴。

1. 实行企业总部建设用地优惠。对具备地区总部设定条件的扶持对象可采用单独或合作形式,申请建设企业自用的办公楼,其申请地块经公示后,可由市政府批准以协议方式出让建设用地,协议出让的项目不能擅自改变其原有的用途。市政府可在统一规划的商务区内,划出部分地块,以征地拆迁成本加配套基础设施成本为挂牌低价,面向社会挂牌出让专门用于建设商务办公楼的建设用地。对纳入“城中厂”改造的企业,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可享受区域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在市政府统一规划的商务区内获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和机构,必须按城市规划要求和规定的容积率、层数、建筑立面要求及建设年限完成建设。

2. 加强企业总部发展的政策扶持。首先,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总部企业在杭州市注册纳税,应按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的大小,确定不同的比例进行扶持。其次,购租房补贴政策方面,为鼓励企业总部入驻,凡落户杭州的总部企业,在杭州购买房产的视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购房补贴;在杭州租用房产的视企业租用面积实际情况,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前三年给予一定比例的房租补贴。再次,在奖励政策方面,著名跨国公司、境内外较大金融机构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杭州设立地区总部的,可以给予一次性奖励。最后,子女入学就业等配套措施方面,来杭州设立企业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子女在杭州就读, 可以适当照顾进入优质中、小学读书,参加高考可与浙江考生同等对待,职工子女可参加浙江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企业总部法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享受杭州市城镇户口政策。

(六)积极创新招商模式

通过推行专业公司招商、行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政企联动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和效果。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营造良好投资氛围。全市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服务水平,不断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氛围,健全网上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把招商和总部经济的有关信息作为政府网站的重要内容,要有专人负责资源信息的收集、制作、发布,并做好网上客商的接待和咨询工作。

强化目标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发展都市总部经济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工作的领导,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二是强化发展总部经济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一把手要直接负责发展总部经济工作,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好企业总部入驻的审批、服务、管理工作,把审批、管理工作寓于服务之中。三是把发展总部经济指标与资源利用,项目推进有机结合起来,并纳入全年目标管理工作。

落实激励政策,调动全市上下吸引企业入驻积极性。市政府应进一步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和全市各级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积极性的重要举措。认真研究制定目标任务,并落实责任单位,把责任单位完成任务情况与考核兑现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全市招商和发展总部经济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各部门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主动服务,研究、解决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形成“人人都是主体,个个都是形象,事事都为招商和发展总部经济服务”的氛围,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七)加强人才引进工作

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杭州市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最大优势就是杭州市优美的天然环境和舒适的居住生活条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多少人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安在这一“人间天堂”。经济的发展同人才的聚集是一种正反馈的作用。发达的经济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进驻杭州,而人才的进驻又能推动经济的加速发展。同时,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拥有便利快捷的交通环境,这些都是杭州市吸引人才的天然优势,特别是对于浙江省内的人才而言。因此,杭州市在制定人才吸引工作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尽量解决自身的不利条件,扬长避短,使人才吸引工作切实可行,以利于大量优秀人才进驻杭城。

针对以上的分析,杭州市除了一般人才政策外,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进一步提升杭城的形象和影响力,不仅要树立“居住天堂”的形象,更要树立一种“创业天堂”的形象,吸引一大批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才进驻杭州。第二,切实解决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补贴,特别是对于那些核心人才,免除他们的住房后顾之忧。第三,帮助企业对核心人员的培训,可提供给他们各类培训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提供高层人员的出境培训,培养他们对杭州的信任感和忠诚度。第四,对于在某些行业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才,应给他们必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赵弘:《2005—2006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史忠良、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5期。 王莹:《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田新豹、王顺彦、陈建成:《区域经济学对总部经济的解释》,《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杭州市“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成果汇编》,2005年。

杭州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构想和政策

建议

[阅读:

543 次]

提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总部经济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决策层关注的焦点。杭州凭借自身独有的优势,近几年来总部经济已初具规模,对杭州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立足杭州,对其发展总部经济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杭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企业总部的定位以及杭州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动对接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以优化人居环境、制定系列发展总部经济的优惠政策等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 杭州总部经济 基本构想 对策建议

作者王斐波,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吕宏芬,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邮政编码 310014)。

总部经济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空间分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的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代大型企业集团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总部经济具有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等综合经济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总部经济现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 和对外开放进程的深入,特别是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使总部经济进入到政府与市场相互借力,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的快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网络设施、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科教资源、多元文化的社会氛围、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以及围绕总部的专业服务支撑体系,为杭州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总部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总部迁杭的大企业集团中有广厦、康恩贝、美都、盾安、中义、吉利、圣奥、合盛、荣安、苏泊尔等企业(集团)100余家,主要为省内民营企业和上海、北京企业,集中在滨江、钱江新城和上城、下城等区块,投资总额逾百亿元。另外,如信雅达、恒生、华为3COM 、韩国三星研发分中心、印度塔塔、摩托罗拉、诺基亚、神州数码、美国马尼托瓦克、新加坡腾飞置业等也在杭州高新区建立区域总部。同时,像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浙江新大集团等众多省属企业的总部也设在杭州。总部经济已对杭州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给杭州带来了大量的税源,而且随着企业核心机构的进入,对杭州的日期:10/05/04 来源: [字号:大 中 小]

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也开始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发展杭州市的总部经济,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快发展杭州市总部经济的基本构想

(一)发展总部经济的原则

当前,杭州市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推进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统筹安排、突出特色的原则,主要考虑搞好四个结合: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要突出重点、有所作为地推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一批总部办公楼项目建设,又要切实做好中央商务区的建设。

发挥优势与错位发展相结合。坚持扬长发展、错位发展策略,把发展“浙商企业总部经济”、“特色产业总部经济”作为区域总部经济的主要定位。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政府在统筹协调、科学规划、政策导向以及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同时着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各类总部经济资源在杭州总部功能区聚集。

留住总部与引进总部相结合。既实施本地企业“留根工程”,推动本区规模企业、品牌企业、优势企业总部性质机构率先进入总部集中区,又要实施各类外埠企业“引根工程”大力吸纳各类外埠企业、境外企业来杭州设立地区总部、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二)明确企业总部的定位

1. 重点引进省内大中型企业,全力打造浙商总部。浙江是民营经济的大省,据浙江工商局最新发布的“2006年度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浙江已有私营企业40.6万家,带动508.6万人就业;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浙江继续位居全国第一。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156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民营经济占到71%以上。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203席,总量居全国第一;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浙江占19席;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浙江有四位。到2006年底,浙江省有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6936.7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增长13.2%和34.%。个体私营经济创造总产值12546.9亿元,比上年增长8.8%。

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脱颖而出,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还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地域性因素,当地方资源要素有限、企业发展的瓶颈没法解除时,总部迁移便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对于浙江大中型企业,总部的首选之地有杭州、北京、上海。杭州的优势不言而喻:最靠近生产基地、风俗文化上的认同感、能够沿用原来的人脉资源。所以,杭州要重点引进省内大中型企业,全力打造浙商总部。

在浙江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是重要特征。资料显示,目前浙江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如温州鞋业、柳市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嵊州领带、诸暨袜业、绍兴纺织等,在中国享有盛誉。在环杭州湾的产业规划中,750平方公里的环杭州湾地区将发展成为长三角南翼的“黄金产业带”,未

来数年在基建、能源、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将超过3000亿元,力图将这一区域建成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五大产业为主的经济带,成为中国乃至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杭州则以建立以“一个先进制造业长廊、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带、五个特色产业区域”为主体的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框架,全面融入环杭州湾产业带。

在引进省内大中型企业中,要加强区域内制造领域产业资源整合,重点引进纺织、服装、制鞋、五金、食品、现代医药等产业领域的品牌企业、优势企业、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入驻杭州,设立公司总部、企业会所、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展示中心等。

2. 大力引进国内大企业集团,设立华东区总部。在杭州“天堂硅谷”、“数字杭州”建设规划下,软件产业是杭州发展最好的产业之一,已经形成自身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作为软件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杭州聚集了一大批从事软件开发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强的专业化特色,已形成一个具有工业化生产能力、互为协作联系的软件产业集群。杭州软件业从整体规模上讲,已经具备与京、深、沪软件业相抗衡的实力,初步形成“天堂软件”的品牌。

目前,全市共引进国内知名企业驻杭办事机构166家,主要是以清华同方为代表的国内知名电子企业。杭州市要利用杭州已经形成的软件产业集群的优势,吸引国内著名电子信息企业设立办事机构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区域性总部和职能性总部。

3. 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设立职能性总部。跨国企业的职能性总部,如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投资中心、客服中心、结算中心等,主要取决于获得相应要素的便利性,如上海成为家乐福、深圳成为沃尔玛的全球采购总部,是看中了长三角、珠三角的世界工厂地位,数以万计的工厂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质高价廉的消费品。

杭州市有着吸引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和职能性总部的诸多优势要素:丰富的人力资源、以西湖为代表的优美环境、浙江发达的制造业等。在引进方向上,可以考虑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采购中心。

4. 努力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和研发中心。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市已具有较好的知识创新基础和技术创新资源。目前,全市共拥有包括综合实力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的浙江大学在内的各类高等院校30多所,有国家第二海洋研究所、信息产业部五十二研究所等50多所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院所,以及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地)和重大科技装备;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教授、研究员以及各类科研人力资源,创造了占全省80%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根据2000年的全国R&D资源清查,在杭科研机构数量(包括企业办科研机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以及科技经费支出,分别占全省的29%、42%和46%。目前杭州市的知识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和南京,是浙江省以及长三角南翼的核心知识创新源。

近年来,在杭州市实施“环境立市”的战略下,改善杭州的投资环境方面已取得历史性的突破。2004年9月《福布斯》杂志公布其首次评出的“2004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杭州市成为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正是由于在创新环境上的比较优势,已经吸引了一批国际著名企业来杭投资。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40多家入驻杭州,其中工业性投资有28家,设立工业企业41家,如松下、东芝、西门子、可口可乐、安

万特、联合技术等,总投资达10.5亿美元,合同外资5.9亿美元,伊莱克斯已在杭州建立中国总部并将建立研发中心。另据统计,杭州高新区的外资软件企业已经达到110家,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软件企业正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来杭发展,成为杭州软件产业中的一支强势团队。高新区仅在2002年就吸引了25家外资软件企业,其中印度最大的软件加工出口商TCS 还要将其研发中心搬到杭州。摩托罗拉、诺基亚、阿尔卡特、美国富通、东信冠群、日本东星软件等企业也在杭州谋求发展。总的来看,杭州创新创业环境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不但在区位条件、自然环境、产业配套、金融支持等硬环境方面优势明显,而且在体制环境、政务环境、治安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方面也表现突出,对国内外创新主体和高层次创新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杭州目前已经形成的软件业产业集群,为其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5. 把杭州建成上海的“后花园”。目前上海正在全力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把亚太区域的总部迁到了上海。截至2005年6月底,经上海市政府认可批准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104家,其中包括全球500强企业33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和商业等传统产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中有17%设在上海。

杭州地处长三角,比邻上海,上海—杭州磁悬浮列车建成开通后,上海到杭州的路程只需要30分钟。同时,杭州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文明城市。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自然赋予的独特环境和几千年人类文化积淀,使杭州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荟萃之地。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改变杭州的经济结构,在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的诸城市中,杭州的优势无与伦比。杭州市应该利用杭州良好的环境资源和“休闲之都”的高生活质量,与上海实行互补,把这些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会展中心、培训基地和休闲度假场所拉到杭州,把杭州建成上海的“后花园”。

(三)杭州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

1. 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是指以知识为各行各业、企业或个人提供知识型服务的行业,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服务业,并使得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知识型服务业可以分为七大类,包括以银行业、证券投资业、信托业、保险业、风险投资业为主的现代金融业,以咨询服务、会计服务、法律服务为主的专业中介服务业,以会展服务、国内外机构服务、政府服务为主的会展与机构服务业,以科研服务、技术服务为主的研发与技术服务业,以医疗服务、保健服务为主的医疗保健业,以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培训服务为主的教育培训业,以传媒业、出版业、设计业、广告业、体育业为主的文化传媒业。

(1)发展金融保险业,打造金融中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是经济起飞的启动器和先决条件。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取决于其金融体系发育成熟程度。从金融的核心作用来看,金融业在地区或城市的综合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谁能占据区域金融中心的高地,谁就将在发展上夺得主导权。目前,在杭州区聚集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仍较少,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为此,今后要依托

已经形成的庆春金融街,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分层次、多元化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吸引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落户杭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银行;立足加强地方金融资源整合,引导各类资本参股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强强联合组建投资机构,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和信托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使金融机构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

(2)壮大中介服务业,打造中介服务业中心。中介服务是市场经济的放大器,经济越发展,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就越迫切、越深入。总部经济要发展,就需要中介服务的支持,需要更多的新型中介服务。杭州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区位优势,依托广利大厦和宏都宾馆,强化招商引资,抓好杭州市中介服务业基地建设。依托现代化新技术,借鉴国际新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机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培育适应企业总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中介服务组织,为社会提供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代理、市场调查、科技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增强商务区综合服务功能。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中介服务企业,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使杭州成为浙江中介服务业强区。

今后杭州要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八大重点行业:①生产性中介服务业。主要指为生产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产权交易、技术交易、劳务和人才中介、生产资料经纪、货运代理等中介服务的行业,这是杭州亟须重点发展的中介服务业。②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业。指能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型高端服务的中介服务行业,侧重于提供研发、设计、策划类知识密集型服务,这是未来几年杭州着重发展的中介服务业。③生活急需型中介服务业。指提供理财、医疗、教育等服务的行业,它们对提高市民素质、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这是杭州优先发展的中介服务业。④旅游商贸中介服务业。主要指各类商品交易中介、会展服务中介、旅游集散中介等服务行业。⑤招商引资中介服务业。指可以提供国际公共服务、专业政策咨询和高效率审批代理服务等功能的中介服务业。⑥经济鉴证中介服务业。指提供会计、资产评估、认证、鉴证、检测检验等专业性分析、测评和评定服务的行业。⑦法律服务中介服务业。提供咨询、调查、诉讼、公证、审查和出具法律意见等专业性服务,主要包括律师业和公证业。⑧协调型中介服务业。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行业自律组织。

(3)发展会展业,打造会展中心。杭州是开中国国际博览会之先河的地方,1929年盛大的西湖博览会让身历其境的人至今难忘。2000年西博会以来,杭州新注册成立的策划、展览、广告公司达180多家,其中展览公司就有60多家。会展业不仅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具有高收入、高赢利的特点,而且能够带动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专家预计,到2010年,旅游、休闲、会展“三位一体”的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从2003年的6%提高到8%左右;年接待国际性会议和展览50次以上,会展业总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要使杭州的会展经济有一个快速、良性的发展,必须利用现有的优势和资源,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①多方争取承办各类会议、展览。各部门要加强对外的联系与协调,要积极争取行业会展的承办权。积极收集国家各有关

部门会展信息,为我市各单位联络会展提供方便,要抓住各种契机,吸引各地的会展承办商来我市办会展。要加强与“国际展览会联盟”、“国际展览局”等国际会展行业组织的联系,市贸促会、会展中心等单位要争取有国际性的展会在我市定期举办或设立分会场。②培植会展主体,塑造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会展企业。引导和鼓励有志于会展业的各类经济实体组建专业会议展览公司;鼓励外商投资会展业,特别是国际著名展览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对现有办展力量的资源整合,通过联合、参股等形式,壮大会展企业规模。③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要向全国公开招聘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要加强对会展人才的培训,通过委托高等院校培训、送国(境)外短期培训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能力与水平;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合理使用机制。④加强会展及服务业的管理。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会展及相关服务行业的管理,积极倡导ISO9000服务质量认证活动,促进会展业及相关服务、保障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会展及服务业的水平。⑤积极推进会展业科技化、信息化建设。按照避免重复建设,共享信息资源的原则,在继续办好相关网站的基础上,构筑杭州市会展信息平台,建立会展资料库和CRM (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要尽快建立会展业统计和评估体系,开展会展业与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4)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中心。高标准、高要求新建一批体现杭州大都市现代化的标志性的重大文化设施,改革投融资机制,创新经营管理方法,构筑杭州市中心城区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布局协调、机制创新、管理高效的现代化综合文化设施网络。力争到2010年,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用地达到人均0.15平方米,现代化综合文化设施网络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杭州市未来文化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在功能上充分考虑文化设施种类的完备性,尤其是市级大型剧院、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完备;在档次上要与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相一致,要具备开展国际性文化活动的能力,与上海有所分工和交流;在布局上应以钱江新城、城西示范区和三个副城为主。杭州市中心城区内未来有待发展的市、区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主要有:

市级。杭州市科技馆新馆、杭州市图书馆新馆、杭州音乐厅、杭州美术馆、杭州马戏城、杭州吴山杂技场、杭州市广电中心、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杭州电影博览城、杭州城市规划展示厅、杭州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杭州运河博物馆、吴越文化专题博物馆、吴越钱氏海塘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二期、韩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杭州艺术学校。

区级。杭州运河文化广场、拱墅文体中心、雕板印刷作坊、陶瓷文化村、西溪民俗文化博物馆。其中:①上城区。吴越文化专题博物馆、吴越钱氏海塘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二期、韩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雕板印刷作坊、陶瓷文化村、杭州吴山杂技场。②下城区。杭州美术馆、杭州马戏城、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③西湖区。杭州西湖博物馆、杭州城市规划展示厅、西溪民俗文化博物馆。④江干区。杭州市广电中心、杭州博物馆、杭州市科技馆新馆、杭州市图书馆新馆、杭州电

影博览城、杭州艺术学校。⑤拱墅区。杭州运河博物馆、杭州音乐厅、杭州运河文化广场、拱墅文体中心。

2. 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打造商贸中心。

(1)中央商务区和商业商务区块。①中央商务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外的中央商务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单中心模式,还有一种模式是多中心模式。多中心模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中心和辅中心,如纽约、上海;另一种是东京的不分主辅的相对均等的多中心。钱江新城作为杭州远期商务中心在“十一五”期间还无法真正发挥CBD 的作用,因此从近期考虑应当对现有的已经形成集聚优势的若干商务区块予以扶持,增强其特色功能的互补性,远期与钱江新城形成“一主多辅”的商务区块布局。高起点招商,努力引进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国内公司总部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进驻,充分发挥作为杭州未来中央商务区的带动作用,近期成为杭州的行政、商务、信息、科技中心和民营企业总部密集之地。远期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网络中的重要结点、集中体现杭州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形象和功能的“窗口”。②打造若干各具特色的商业商务区块。武林商业商务区。区块位于市中心,区位优势突出,大型商场、购物中心云集于此,商业气氛浓厚,西湖文化广场、杭州剧院等文化配套设施完善,未来发展为以商贸、会展为特色的商务区。黄龙商业商务区。作为浙江省内顶级商务区的杭州世贸黄龙区,在近几年内一直保持杭州租金最高、售价最高、出租率最高、空置率最低、高档写字楼最集中的记录,而且随着浙江省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对于这个区域内高档写字楼的需求还在不断上升。未来发展为以高新技术、文化传媒为特色的国际化商务区。湖滨休闲商业商务区RBD 。建设以新湖滨为核心,包含吴山历史文化区、南山路休闲特色街和解放路现代商贸特色街,融“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时尚购物、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商务区,强化杭州旅游服务功能。借助西湖山水风光和周围较为密集的历史文化遗存,以休闲为主要特色,加快商贸旅游布局调整,由单一的纯商业功能向旅游、休闲、商务、购物、观光多功能、高层次方向发展,形成综合型、个性化的休闲商业区。

(2)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①市级商业中心。形成以延安路为轴,贯穿湖滨、武林、吴山三个商圈的“一线三圈”结构的市级商业中心区域。范围为东至中山中路,西至湖滨路、环城西路,南至吴山广场,北至西湖文化广场。继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推进网点布局战略调整,提升商业设施品位,提高新型业态比重,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现代气息,形成高度繁华的现代大都市商业中心。②市级商业副中心。依托原有商业基础,改造提升现有商业网点,调整业态结构,建设钱江新城和江南、临平、下沙商业副中心。③商业特色街。把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与整合提升街区品位相结合,注重特色培育,增强影响力,注重停车、休闲、绿化、景观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建设风格各异、魅力独具的若干商业特色街区。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杭州市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一个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组成的互动协调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既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又能够不断吸引外来最新科技成果的开放性系统;既是支撑杭州乃至浙江省和长三角南

翼经济发展的创新源泉,又是国内外著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从事创业创新和研发的一个重要基地。因而杭州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与国内及国际其他区域创新系统形成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良性体系,从而成为国家乃至国际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2010年初步形成一个以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为主体、以高技术企业为目标的开放性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学习型技术创新体系,以非营利性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促进经济和技术有效转移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使杭州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并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乃至全省的核心创新中心。具体目标为:引进或联合组建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建设一批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吸引一批著名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吸纳或聚集一批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人才;扶持一批重点产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产业研发中心;扶持一批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到2020年,把杭州建设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龙头、长三角核心创新城市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为全球产业研发网络中的重要创新基地,为杭州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具体目标为: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源;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全球化研发体系的重要基地;长三角地区主要产业核心创新基地之一;长三角地区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地;国际新兴科技城市之一。

三、发展杭州总部经济的保障措施

(一)主动对接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

1. 借鉴经验,科学规划。杭州要集中体现省会城市的功能优势,要优化主城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疏散主城的生产功能,强化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商贸旅游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主要依托西湖风景名胜区、之江旅游度假区、西溪、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旅游胜地,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把杭州打造成为我国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在继续发展文化产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生活服务业的同时,重视发展科技服务、设计创意、金融保险、物流、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和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中心功能和产业优势;择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食品加工、服装、工艺品为主的都市型工业,构筑杭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创新创业高地。在规划中,既要体现长三角区域整体意识,更要突出作为杭州主城区的优势与特色;重点考虑作为杭州中心城区地位与人才集聚和创新高地等功能。近期要重点做好在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规划的对接。

2. 加快推进信息领域的合作,实现市场和资源的共享。以电子政务、电子地图、智能交通和企业信用信息资源为重点和切入点,进一步加大对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加强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公共

信息交换平台。充分利用上海国际信息港的资源优势,加快电子商务、社会诚信门户等综合性和专业类网站的对接,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和应用。

市场共享是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利用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要素市场,发挥杭州本地的体制和机制优势,把上海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商品流引入杭州市,使杭州市成为上海要素流的重要吸纳地。制定必要的扶持办法,从上海引进外资银行来杭州市设办事处,争取内资银行业务总部或地区总部迁入杭州市。

3. 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科技孵化和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要充分利用杭州市优越的城市条件和商业环境,积极吸纳包括人才在内的国内国外各类创新资源,与国家创新体系和全球研发网络广泛地合作与联系。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及其他国家级科研机构和著名大学的战略合作,使杭州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创新极,并积极在一些领域在国内创新活动中发挥龙头作用。积极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技术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力。要充分发挥杭州城市环境优良和商业氛围良好的比较优势,吸引国外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来杭州开设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使杭州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提升杭州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利用接轨上海和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吸引上海高等院校、中科院上海分院及各类科研院所来杭州市建立科研基地,推动科技孵化和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建立企业、科研院所与上海科技市场联系制度,定期交流各类科研成果。与上海、南京共同建设信息枢纽及覆盖长江三角洲的综合信息网,共同建立长江三角洲信息交互网,健全社会化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开展各种信息服务。

4. 与上海等地联合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外大企业和研发中心集聚的优势,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杭州投资。利用上海“世博园”建设企业搬迁的机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杭州市落户。要对产权交易、旅游开发、交通建设、科技成果等领域的招商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上海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联合,实现招商一体化。要开发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创新融资形式、拓宽融资领域、降低融资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地资本进来。要把上海当做招商引资的“桥头堡”、“主阵地”,利用休博会、西博会、浙洽会等活动,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变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为招商优势。

5. 进一步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培训教育资源,进一步创建更为紧密的紧缺人才培养合作新机制,加快推进我市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上海紧缺人才培训项目,鼓励双边或多边联合开发培养新世纪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素质紧缺人才。加快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人才市场的对接,积极吸引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来杭州市创业,实现人才教育、培训、考试资源的互通、互联、互动和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间证书的互认。

(二)科学规划,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正在修改完善的分区规划,五城区的分区性质如下:(1)上城区:杭州市的商贸、商务、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东南部的生活居住

区,体现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区域。(2)下城区:杭州市的中心城区、文化商务中心、城市中北部的生活居住区,体现杭州现代城市风貌的重要区域。(3)西湖区:杭州市的重要高教、科研和高端产业的培育发展区,主城西部的生活居住区,拓展杭州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生态区。(4)江干区:以钱江新城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区,具有中央商务、交通枢纽、生活居住三大职能。(5)拱墅区:杭州市主城北部集居住、商贸、教育科研、都市物流等功能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城区。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交通设施

到2010年,建立布局合理、供需均衡的多方式、多层次的交通网络系统,以城市总体布局规划路网为基础,结合都市圈发展和行政区划调整,为合理引导城市交通方式的演变,确定合理的交通模式,优化城市快速路系统,大幅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建立起旅游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相协调的旅游交通系统。

按照杭州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未来城市将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的格局,三个副城将对主城的功能和人口进行疏解。在各组团内部优化居住与就业的合理布局,争取做到居住与就业的基本平衡,减少跨区通勤交通。同时在城市各组团之间建设快速交通通道,为组团间的公务、商务等交通提供便捷的交通联系。

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的综合平衡系统,主城和各组团之间建立起以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为主的城市交通体系。组团内各功能地块之间的道路等级采用主次干路标准。争取至2010年,道路网指标达到人均干道面积12.33平方米/人,干道网密度3.46公里/平方公里。

强化交通管理。加强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普及和强化交通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在现有交通控制中心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交通控制的范围,优化路口信号配时,推行智能化交通管理,动态跟踪城市交通流的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局部区域的交通组织方案。合理规划城市单行线,在城市干道上尽量少开出行口,通过路网的合理布置,引导车辆的流向,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四)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优化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教育信息化,构建多层面信息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资讯服务。要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信息市场的培育,要集中资金投入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在信息网络建设上,要遵循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覆盖范围更大的信息网络;在信息咨询服务上,要与国内外城市建立信息互联网,完善信息流通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决策咨询、企业咨询、科技情报检索、市场信息检索等。积极推进市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噪声、大气、水等方面的污染,提高市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通过加快旧城区的改造,疏解人口与建筑密度,千方百计扩充公共服务与卫生设施,提高公共卫生和绿化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商业、教育、居住等功能配套,促进人才、信息、技术资源的集聚,不断提升商务综合环境水平,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环境立市方针,早日争创生态型城市。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的建设步伐,巩固和深化“创模”工作成果,合力整治环境污染。

按照“群众体育普及、竞技体育领先、体育设施完备”,提前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大力构建和完善全市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宜的市、区、街道三级现代化体育设施网络。到2010年,力争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达到人均

1.2平方米。

高标准、高要求新建一批体现杭州大都市现代化的标志性的重大文化设施,改革投融资机制,创新经营管理方法,构筑杭州市中心城区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布局协调、机制创新、管理高效的现代化综合文化设施网络。力争到2010年,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用地达到人均0.15平方米,现代化综合文化设施网络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五)制定发展总部经济的优惠政策

北京和上海是国内最早认识到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重要性并出台措施吸引他们前来的城市, 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杭州借鉴。

1. 实行企业总部建设用地优惠。对具备地区总部设定条件的扶持对象可采用单独或合作形式,申请建设企业自用的办公楼,其申请地块经公示后,可由市政府批准以协议方式出让建设用地,协议出让的项目不能擅自改变其原有的用途。市政府可在统一规划的商务区内,划出部分地块,以征地拆迁成本加配套基础设施成本为挂牌低价,面向社会挂牌出让专门用于建设商务办公楼的建设用地。对纳入“城中厂”改造的企业,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可享受区域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在市政府统一规划的商务区内获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和机构,必须按城市规划要求和规定的容积率、层数、建筑立面要求及建设年限完成建设。

2. 加强企业总部发展的政策扶持。首先,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总部企业在杭州市注册纳税,应按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的大小,确定不同的比例进行扶持。其次,购租房补贴政策方面,为鼓励企业总部入驻,凡落户杭州的总部企业,在杭州购买房产的视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购房补贴;在杭州租用房产的视企业租用面积实际情况,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前三年给予一定比例的房租补贴。再次,在奖励政策方面,著名跨国公司、境内外较大金融机构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杭州设立地区总部的,可以给予一次性奖励。最后,子女入学就业等配套措施方面,来杭州设立企业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子女在杭州就读, 可以适当照顾进入优质中、小学读书,参加高考可与浙江考生同等对待,职工子女可参加浙江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企业总部法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享受杭州市城镇户口政策。

(六)积极创新招商模式

通过推行专业公司招商、行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政企联动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和效果。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营造良好投资氛围。全市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服务水平,不断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氛围,健全网上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把招商和总部经济的有关信息作为政府网站的重要内容,要有专人负责资源信息的收集、制作、发布,并做好网上客商的接待和咨询工作。

强化目标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发展都市总部经济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工作的领导,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二是强化发展总部经济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一把手要直接负责发展总部经济工作,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好企业总部入驻的审批、服务、管理工作,把审批、管理工作寓于服务之中。三是把发展总部经济指标与资源利用,项目推进有机结合起来,并纳入全年目标管理工作。

落实激励政策,调动全市上下吸引企业入驻积极性。市政府应进一步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和全市各级政府发展总部经济积极性的重要举措。认真研究制定目标任务,并落实责任单位,把责任单位完成任务情况与考核兑现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全市招商和发展总部经济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各部门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主动服务,研究、解决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形成“人人都是主体,个个都是形象,事事都为招商和发展总部经济服务”的氛围,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七)加强人才引进工作

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杭州市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最大优势就是杭州市优美的天然环境和舒适的居住生活条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多少人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安在这一“人间天堂”。经济的发展同人才的聚集是一种正反馈的作用。发达的经济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进驻杭州,而人才的进驻又能推动经济的加速发展。同时,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拥有便利快捷的交通环境,这些都是杭州市吸引人才的天然优势,特别是对于浙江省内的人才而言。因此,杭州市在制定人才吸引工作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尽量解决自身的不利条件,扬长避短,使人才吸引工作切实可行,以利于大量优秀人才进驻杭城。

针对以上的分析,杭州市除了一般人才政策外,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进一步提升杭城的形象和影响力,不仅要树立“居住天堂”的形象,更要树立一种“创业天堂”的形象,吸引一大批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才进驻杭州。第二,切实解决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补贴,特别是对于那些核心人才,免除他们的住房后顾之忧。第三,帮助企业对核心人员的培训,可提供给他们各类培训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提供高层人员的出境培训,培养他们对杭州的信任感和忠诚度。第四,对于在某些行业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才,应给他们必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赵弘:《2005—2006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史忠良、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5期。 王莹:《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田新豹、王顺彦、陈建成:《区域经济学对总部经济的解释》,《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杭州市“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成果汇编》,2005年。


相关内容

  • 杭州发展总部经济能力的比较分析
  • 内 容 摘 要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得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在空间上的布局呈现这样一种变化: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而制造基地布局在生产加工成本较低的区域,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目前,总部经济引起了各大城市政府高度的关注.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掀起 ...

  • --温州人营销网络建设的调研报告
  • ●特别关注 温州人营销网络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独特资源 --温州人营销网络建设的调研报告 课题组 近三十年来,大批温州人"走出去"经商创业,形成了遍布海内外的市场营销网络,这已成为温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温州发展的独特资源,也是推进温州发展的持续竞争力.为了全面掌握温州人营 ...

  • 中国总部经济园市场与分析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加快杭州汽车工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 2012年第14期 ‰..dTe黜留誓麓emenlRe.一h 2012N0.14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2.14.025 加快杭州汽车工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施勇峰,林 晔,罗如意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1) 摘要:通过分析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 ...

  • 明年工作思路
  •  五四三二战略构想 2004年是**集团**总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股票的成功上市,既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任务繁多任重道远。为使我们能在新的世纪初始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使我们的企业在未来五年里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为了我们企业美好的明天,我们的战略构想是:做好五 ...

  •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前 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兰州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 ...

  • 2014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 2014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1. 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 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3.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

  • 创业大赛商业计划书
  • 目录 一.创业方案执行摘要 ....................................... 3 1.1 业务构想与业务概貌 ...................................................... 3 1.2 机遇与谋略 ............. ...

  • 公司办事处管理制度
  • 办事处管理制度 为贯彻公司总部2007年营销计划,使分部.办事处的各项管理更趋正规化及合理化,以保证公司总部销售渠道的更加畅通,在结合分部.办事处的实际运作情况及总部相关营销政策的基础上,特制定对关于杭州办事处的具体管理方案.杭州办事处各级人员必须切实遵照执行. 一.管理模式及方向: 1.市场执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