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体育馆调研

质朴的实用——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体育馆设计的思索 (2007-07-24 19:32)

标签: 中山大学校园体育建筑文脉传承多功能可变设计计算机模拟jimmyblog 趣摘勋章 趣图,趣闻,心理测试

摘要: 中山大学体育馆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老校在新兴大学城的建设,有着延续历史文脉及日常实用性的双重功能。本文结合这一特性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校园体育建筑的多功能可变设计,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广州大学城二期中山大学体育馆的创作实践进行了探讨。

1.总体鸟瞰

引子:

美国 k.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将建筑的创作方式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产品——形式”另一个则是“场所——形式”前者强调了建筑设计的技术性,也就是建筑作为产品所应具有的实用性;而后者则强调了建筑设计作为环境元素所应具有的场所感,更着重人们精神上的感受。

其实设计的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在这两个主题之下进行权衡,将对技术与人文的思考贯穿于整个设计,从各个角度对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再将这些结论以不同的权重加以叠加,最终便可以得到最恰当的结果,这便是我们进行设计的目的。

中山大学体育馆位于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新校区主轴线的最南端。北望中山大学图书馆,南临广州大学城中环路。它的建设将为200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排球、击剑比赛创造条件,而平时则将满足中山大学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的需要。它与校内现有的其它体育设施相互补充,完善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同时它也将对社会开放,承接全国性重大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和大型集会,成为中大师生及周边大学体育活动及休闲的重要场所。

中山大学体育馆建筑面积11,665平方米,赛时总座席约5,000席(其中移动座席1,900席)。建成后将成为一个以人为本、拥有先进比赛环境,具备多功能使用特性的现代化高校体育场馆。它将成为中山大学新校区中轴线上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物,成为广州大学城又一亮点。(图1)

“场所——形式”

“创作的过程就应像对待神话中的精灵一样,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捕捉场所中自然和人文特征所构成的综合气质,使建筑表现出与周围相呼应的场所感,以满足使用者产生一种场所归属感的需求。”(摘自特色取胜)

创造校园文化的归属感

大学城作为一种新兴的建设方式,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几年之中成片的教学楼、宿舍区已拔地而起,各个不同性质、不同背景的高校被迅速的整合在了一起。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背后,如果作为建设者的我们,仅从自身创作的角度进行设计,而忽视校区的原有文脉,很容易会造成一种校园文化的暂时缺失,出现人为的更新破坏。

“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营造优美、典雅、有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重要建筑的造型应独特而有创意,使大学城及城内各组团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这是大学城规划设计要点中对大学城建设的阐述。大学城中,中山大学作为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高校,其建设更应注重保持其原有的校园风貌。校园的风貌应该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作为新校区的建设者,更作对中大校园文化的追寻者,我们造访了中山大学在广州的老校区。漫步其中,深刻体会着中大“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园文化,感受着她那特有的深厚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我们追寻着她的传统,追寻着这种文化底蕴的精神所在。

最终,我们确定了方案的风格,她以一种朴实、稳重的姿态,静静矗立在校园的一端,以老校区常见的红色基调与周边建筑相呼应,就仿佛就正在讲述着中大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俨然成为了严谨慎思的中大文化中的一分子(图2)。

新校区中图书馆是校园的中心,是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在设计体育馆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了这种轴线序列的延续,将中大老校区核心的中轴线空间以及序列在设计中体现,并加以强调。从而完善了新校区的中轴线。烘托出了优美典雅的校园环境。

在立面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也着力将老中大轴线空间的感受抽象的进行了表述。而建筑由功

能要求所产生的形态,也与校区轴线上的图书馆相呼应,与轴线共同构成了“中山”两字,赋予了校园轴线新的含义,使新校区的建设始于中山大学最终又回归于“中山”。(图3-4)

“动——静”的形态过渡

我们根据体育馆使用功能以及内部空间形态,塑造了极具动势的建筑体形,与北侧的图书馆的遥相呼应,一动一静,充分表达出二者不同的内在特性,同时起伏的形态也丰富了校园的天际线。

“实——虚”的场地设计

体育馆的北侧规划了一片绿化观演广场,作为体育馆与图书馆动静分区间的过渡。其形态参照了馆内空间,形成以一个与室内空间相对应的 “室外虚馆”,成为了室内赛场的延续。同时这里也作为了新建体育馆与图书馆的展示平台。而户外观演广场的设计,也为校园日常的多功能使用创造了条件。(图7)

“产品——形式”

建筑的创作作为一种实用的艺术,其功能性至关重要。而作为属于校园的体育建筑则有着与专业体育场馆不同的使用特性。针对校园的规划现状,我们对大学相应设施日常使用频率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中大新校区中尚未建设适于全校集会的大型礼堂,文化娱乐设施也相对缺乏。因此我们最终将这个赛馆的功能定位于“在满足大运会排球比赛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场馆的日常体育教学,俱乐部训练的要求,兼顾校级大型集会的使用需求,具备日常演出,以及电影放映的条件。”

由于需要举办大运会这样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场馆的设置还是需要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要求。但比赛过后体育馆的主要使用者还是学校,过分专一化的设计,或不恰当的强调“全能”,都势必会造成投资与使用上的浪费。

灵活可变的设计方针

赛馆地下一层:

地下一层主要布置了运动员以及部分的赛场管理功能。西侧赛时管理用房平时作为学校体育

教学用房,

它和南侧地下集中的体育设施紧密结合,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训练区;训练馆可单独使用,也有着良好的自然通风及采光,充分考虑了日常训练及教学要求,并着重考虑了日常的低维护;运动员用房内以活动隔断分隔,可分可合使用灵活,有充足的层高,在日常可作为体育活动室、健身沙龙等用途;而赛时兴奋剂监测中心,日常则可为作为医疗及运动恢复之用。(图9)

赛馆一层:

这里主要考虑了赛时的各种特殊人流,与赛后流线的变化。西侧的赛时管理用房在平时作为日常场馆管理。裁判用房在日常则调整为男女更衣室,并有淋浴设施,方便学生使用。赛馆北侧的技术中心及媒体用房,日常则充分体现了其多功能的特性,既可作为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心;在集会及演出时又可作为临时的后台及控制中心;紧邻赛场,作为库房也十分便利;靠着室外舞台,也可以为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作为大型集会时领导休息的场所。首层南侧的贵宾用房,日常则可作为体育俱乐部使用,靠近主赛馆。而东侧临时新闻用房,日常则可以调整为体育教研组以及场馆办公。(图10)

赛馆看台层:

这里最主要的是三面看台的设计,由此创造了传统四面看台所更难达到的空间形态,更加灵活、更适合大学实际使用。电动活动座椅的设置,也使赛场的灵活性大大加强。北侧媒体用房在日常可调整为观摩包厢,而相应设施则可改造为赛场扩声机房。网架结合国旗升降设施考虑了日后吊装投影幕可能,为日后的放映功能创造了条件。(图11-17)

环境中的多功能

北侧的集散广场,日常作为户外演出的活动区域,靠近场馆控制中心,具备良好的使用可能,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景观中心,强化了校园轴线(图7)。赛馆东侧的室外训练场,则考虑了多种常用场地的多功能组合。

体育场

结合学校实际,以及投资情况,设置了风雨跑道以满足学校日常各类天气条件下的使用(图8)

水上中心(因场地原因最终未实施)

着重考虑了比赛训练与日常休闲的相互结合。(图5)

功能的扩充

大运会的整个比赛周期可能只有不过两到三周,然而为满足其转播及比赛要求,却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平赛结合,是此类项目降低投资造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多功能可变设计的同时,我们也考虑了大型赛事期间周边对现有设施的有效利用,以达到大型赛事的相应的要求。 朴实的低造价策略

由于本设计为严格的限额设计,投资额总体来看十分有限,因此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本着务实的态度进行方案的设计,在设计阶段便确保对最终造价的控制,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位建筑师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通过不断同产品提供商以及预算专业的交流,最终我们在保证建筑良好品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了材料的选用,运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将造价控制在了甲方要求范围内。

造型手段等方面,我们也对一些投标阶段相对理想化的设计构思进行了完善(图6-7)。在结构体系的选择方面,我们贴合的内部看台的具体形态,选择了相对成熟而简捷的空间平板网架,室内净高在满足使用要求下,尽可能的做到紧凑。从而形成了特有的符合逻辑的外部空间形态。

节能与环保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全面发展,全程的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已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模的拟成为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在“虚拟的建筑”中进行设计,随时的进行信息的反馈,不断的将设计的作品放在虚拟的环境中,评价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虚拟建筑”

设计之初,我们便可通过对整体校园环境的搭建,更好的了解场所的性质,从而把握设计的走向。而具体设计的过程则可像制作雕塑一样,从三维体形入手,随着构思的不断清晰,体形不断推敲深化,细节不断增加,最终形成成熟的设计成果。同时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我们又可以从真正的正常人的视角对设计进行把握与推敲,而这又是通过通常体块模型所难以达到的。你可以坐在自己的设计前注视着她,体会一年四季、由早至晚光影所带来的不同变化,看着光线从空中缓缓泻下。可以时刻将这样的感受真实传达给真正使用者,倾听他们的意见。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设计成果的准确性,真正做出好的、适合的建筑。 在方案深化的过程中,计算机同样可以对建筑物的体型、朝向、外部日照强度、遮阳,室内外光环境、照明、声学、座椅的升起以及结构验算等问题进行相关的模拟计算,并进行直观的输出。方便我们对建筑设计进行更深入的推敲,以使建筑物保持最佳的物理及使用特性,真正达到建筑最终的绿色与环保。(图18-26)

结束语:

设计的过程,有灵感的闪现,也有理性分析,但本着务实的态度,真心站在每位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创作,才是我们进行设计最根本的基础。用心去设计,用心去对待每位使用者,用心去倾听每个人的意见,用心去对待自己的每一个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钦楠. 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项目概况:

建筑地点 广州大学城

建筑系数: 17.26%

建筑面积 11,665平方米(体育馆)

3,405(体育场看台)

建筑容积率 0.25

座席数:固定2,989 活动1,900(体育馆)

3,009(体育场看台)

绿地率 36%

建筑高度 25.1米(体育馆)

14.05(体育场看台)

质朴的实用——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体育馆设计的思索 (2007-07-24 19:32)

标签: 中山大学校园体育建筑文脉传承多功能可变设计计算机模拟jimmyblog 趣摘勋章 趣图,趣闻,心理测试

摘要: 中山大学体育馆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老校在新兴大学城的建设,有着延续历史文脉及日常实用性的双重功能。本文结合这一特性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校园体育建筑的多功能可变设计,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广州大学城二期中山大学体育馆的创作实践进行了探讨。

1.总体鸟瞰

引子:

美国 k.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将建筑的创作方式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产品——形式”另一个则是“场所——形式”前者强调了建筑设计的技术性,也就是建筑作为产品所应具有的实用性;而后者则强调了建筑设计作为环境元素所应具有的场所感,更着重人们精神上的感受。

其实设计的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在这两个主题之下进行权衡,将对技术与人文的思考贯穿于整个设计,从各个角度对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再将这些结论以不同的权重加以叠加,最终便可以得到最恰当的结果,这便是我们进行设计的目的。

中山大学体育馆位于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新校区主轴线的最南端。北望中山大学图书馆,南临广州大学城中环路。它的建设将为200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排球、击剑比赛创造条件,而平时则将满足中山大学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的需要。它与校内现有的其它体育设施相互补充,完善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同时它也将对社会开放,承接全国性重大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和大型集会,成为中大师生及周边大学体育活动及休闲的重要场所。

中山大学体育馆建筑面积11,665平方米,赛时总座席约5,000席(其中移动座席1,900席)。建成后将成为一个以人为本、拥有先进比赛环境,具备多功能使用特性的现代化高校体育场馆。它将成为中山大学新校区中轴线上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物,成为广州大学城又一亮点。(图1)

“场所——形式”

“创作的过程就应像对待神话中的精灵一样,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捕捉场所中自然和人文特征所构成的综合气质,使建筑表现出与周围相呼应的场所感,以满足使用者产生一种场所归属感的需求。”(摘自特色取胜)

创造校园文化的归属感

大学城作为一种新兴的建设方式,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几年之中成片的教学楼、宿舍区已拔地而起,各个不同性质、不同背景的高校被迅速的整合在了一起。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背后,如果作为建设者的我们,仅从自身创作的角度进行设计,而忽视校区的原有文脉,很容易会造成一种校园文化的暂时缺失,出现人为的更新破坏。

“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营造优美、典雅、有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重要建筑的造型应独特而有创意,使大学城及城内各组团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这是大学城规划设计要点中对大学城建设的阐述。大学城中,中山大学作为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高校,其建设更应注重保持其原有的校园风貌。校园的风貌应该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作为新校区的建设者,更作对中大校园文化的追寻者,我们造访了中山大学在广州的老校区。漫步其中,深刻体会着中大“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园文化,感受着她那特有的深厚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我们追寻着她的传统,追寻着这种文化底蕴的精神所在。

最终,我们确定了方案的风格,她以一种朴实、稳重的姿态,静静矗立在校园的一端,以老校区常见的红色基调与周边建筑相呼应,就仿佛就正在讲述着中大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俨然成为了严谨慎思的中大文化中的一分子(图2)。

新校区中图书馆是校园的中心,是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在设计体育馆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了这种轴线序列的延续,将中大老校区核心的中轴线空间以及序列在设计中体现,并加以强调。从而完善了新校区的中轴线。烘托出了优美典雅的校园环境。

在立面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也着力将老中大轴线空间的感受抽象的进行了表述。而建筑由功

能要求所产生的形态,也与校区轴线上的图书馆相呼应,与轴线共同构成了“中山”两字,赋予了校园轴线新的含义,使新校区的建设始于中山大学最终又回归于“中山”。(图3-4)

“动——静”的形态过渡

我们根据体育馆使用功能以及内部空间形态,塑造了极具动势的建筑体形,与北侧的图书馆的遥相呼应,一动一静,充分表达出二者不同的内在特性,同时起伏的形态也丰富了校园的天际线。

“实——虚”的场地设计

体育馆的北侧规划了一片绿化观演广场,作为体育馆与图书馆动静分区间的过渡。其形态参照了馆内空间,形成以一个与室内空间相对应的 “室外虚馆”,成为了室内赛场的延续。同时这里也作为了新建体育馆与图书馆的展示平台。而户外观演广场的设计,也为校园日常的多功能使用创造了条件。(图7)

“产品——形式”

建筑的创作作为一种实用的艺术,其功能性至关重要。而作为属于校园的体育建筑则有着与专业体育场馆不同的使用特性。针对校园的规划现状,我们对大学相应设施日常使用频率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中大新校区中尚未建设适于全校集会的大型礼堂,文化娱乐设施也相对缺乏。因此我们最终将这个赛馆的功能定位于“在满足大运会排球比赛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场馆的日常体育教学,俱乐部训练的要求,兼顾校级大型集会的使用需求,具备日常演出,以及电影放映的条件。”

由于需要举办大运会这样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场馆的设置还是需要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要求。但比赛过后体育馆的主要使用者还是学校,过分专一化的设计,或不恰当的强调“全能”,都势必会造成投资与使用上的浪费。

灵活可变的设计方针

赛馆地下一层:

地下一层主要布置了运动员以及部分的赛场管理功能。西侧赛时管理用房平时作为学校体育

教学用房,

它和南侧地下集中的体育设施紧密结合,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训练区;训练馆可单独使用,也有着良好的自然通风及采光,充分考虑了日常训练及教学要求,并着重考虑了日常的低维护;运动员用房内以活动隔断分隔,可分可合使用灵活,有充足的层高,在日常可作为体育活动室、健身沙龙等用途;而赛时兴奋剂监测中心,日常则可为作为医疗及运动恢复之用。(图9)

赛馆一层:

这里主要考虑了赛时的各种特殊人流,与赛后流线的变化。西侧的赛时管理用房在平时作为日常场馆管理。裁判用房在日常则调整为男女更衣室,并有淋浴设施,方便学生使用。赛馆北侧的技术中心及媒体用房,日常则充分体现了其多功能的特性,既可作为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心;在集会及演出时又可作为临时的后台及控制中心;紧邻赛场,作为库房也十分便利;靠着室外舞台,也可以为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作为大型集会时领导休息的场所。首层南侧的贵宾用房,日常则可作为体育俱乐部使用,靠近主赛馆。而东侧临时新闻用房,日常则可以调整为体育教研组以及场馆办公。(图10)

赛馆看台层:

这里最主要的是三面看台的设计,由此创造了传统四面看台所更难达到的空间形态,更加灵活、更适合大学实际使用。电动活动座椅的设置,也使赛场的灵活性大大加强。北侧媒体用房在日常可调整为观摩包厢,而相应设施则可改造为赛场扩声机房。网架结合国旗升降设施考虑了日后吊装投影幕可能,为日后的放映功能创造了条件。(图11-17)

环境中的多功能

北侧的集散广场,日常作为户外演出的活动区域,靠近场馆控制中心,具备良好的使用可能,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景观中心,强化了校园轴线(图7)。赛馆东侧的室外训练场,则考虑了多种常用场地的多功能组合。

体育场

结合学校实际,以及投资情况,设置了风雨跑道以满足学校日常各类天气条件下的使用(图8)

水上中心(因场地原因最终未实施)

着重考虑了比赛训练与日常休闲的相互结合。(图5)

功能的扩充

大运会的整个比赛周期可能只有不过两到三周,然而为满足其转播及比赛要求,却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平赛结合,是此类项目降低投资造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多功能可变设计的同时,我们也考虑了大型赛事期间周边对现有设施的有效利用,以达到大型赛事的相应的要求。 朴实的低造价策略

由于本设计为严格的限额设计,投资额总体来看十分有限,因此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本着务实的态度进行方案的设计,在设计阶段便确保对最终造价的控制,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位建筑师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通过不断同产品提供商以及预算专业的交流,最终我们在保证建筑良好品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了材料的选用,运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将造价控制在了甲方要求范围内。

造型手段等方面,我们也对一些投标阶段相对理想化的设计构思进行了完善(图6-7)。在结构体系的选择方面,我们贴合的内部看台的具体形态,选择了相对成熟而简捷的空间平板网架,室内净高在满足使用要求下,尽可能的做到紧凑。从而形成了特有的符合逻辑的外部空间形态。

节能与环保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全面发展,全程的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已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模的拟成为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在“虚拟的建筑”中进行设计,随时的进行信息的反馈,不断的将设计的作品放在虚拟的环境中,评价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虚拟建筑”

设计之初,我们便可通过对整体校园环境的搭建,更好的了解场所的性质,从而把握设计的走向。而具体设计的过程则可像制作雕塑一样,从三维体形入手,随着构思的不断清晰,体形不断推敲深化,细节不断增加,最终形成成熟的设计成果。同时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我们又可以从真正的正常人的视角对设计进行把握与推敲,而这又是通过通常体块模型所难以达到的。你可以坐在自己的设计前注视着她,体会一年四季、由早至晚光影所带来的不同变化,看着光线从空中缓缓泻下。可以时刻将这样的感受真实传达给真正使用者,倾听他们的意见。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设计成果的准确性,真正做出好的、适合的建筑。 在方案深化的过程中,计算机同样可以对建筑物的体型、朝向、外部日照强度、遮阳,室内外光环境、照明、声学、座椅的升起以及结构验算等问题进行相关的模拟计算,并进行直观的输出。方便我们对建筑设计进行更深入的推敲,以使建筑物保持最佳的物理及使用特性,真正达到建筑最终的绿色与环保。(图18-26)

结束语:

设计的过程,有灵感的闪现,也有理性分析,但本着务实的态度,真心站在每位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创作,才是我们进行设计最根本的基础。用心去设计,用心去对待每位使用者,用心去倾听每个人的意见,用心去对待自己的每一个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钦楠. 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项目概况:

建筑地点 广州大学城

建筑系数: 17.26%

建筑面积 11,665平方米(体育馆)

3,405(体育场看台)

建筑容积率 0.25

座席数:固定2,989 活动1,900(体育馆)

3,009(体育场看台)

绿地率 36%

建筑高度 25.1米(体育馆)

14.05(体育场看台)


相关内容

  • 优秀党支部~
  • 第一部分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委概况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根据自治区高校工委关于实施2009年"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通知要求 ...

  • 井冈山大学校园规划调研报告
  • 大学校园规划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3.03.04 调研对象:井冈山大学 调研目的:通过对该学校的规划及其建设的调研,来学习高校规划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为自己接下来的规划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正文: 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大批新学校.新校区在不断的建立.大学校 ...

  • 基建处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精品
  • 基建处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基建处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注重内涵发展,注重建筑内在质量和节能降耗,在基建修缮工作的规范化和建设的程序化方面.在校园规划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基建处管理的在建项目共有5项(不包括暂停建设的红旗教师公寓),其中有1项为竣工结算项目.在建项目建筑总面积 21 ...

  • 北体游泳研究生导师介绍
  • 北京体育大学专业课导师简介--崔燕 2005-8-29 17:10:48 北京体育大学 考研共济网 点击浏览:227次 ·[考研一站式]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招生相关文章索引 ·[考研一站式]北京体育大学硕士专业课试题.[订购]考研参考书.专业目录 崔燕,女,出生于1955年,33623 037 1970 ...

  • 大学城调研报告
  • 实习报告实习类别城市认识实习 实习时间实习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 实 习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签字: 年月日 实 习 指 导 单 位 评 语 实习笔记, 实习报告成绩 其它考核环节成绩 实习总成绩分分分指导教师签字:签字:年月日实习成绩考核 大学校园规划调研报告 -------以长清大学城和 ...

  • 大学学生会调研报告
  •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我 院 学 生 会 调 研 报 告 调研小组成员: 李东.吴志鹏.张高领.周龙腾.赵刚.宋东岳.郜帅.徐松.马晓辉 班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班 我院学生会调研报告 调研成员:李东.吴志鹏.张高领.周龙腾.赵刚.宋东岳.郜帅.徐松.马晓辉. 调研时间:2012年6中旬 调研对 ...

  • 城市设计作业之调查报告
  • 城市设计作业之调查报告 1 片区的选择 1.1选择的原则与依据 城市肌理片区各自不同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的自然人文区位.不同城市功能定位.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等等,在城市肌理上的投射和沉淀. 上海的城市肌理由各种类型的分区级城市肌理拼贴而成:城厢内的有机型肌理.原来租界地区的街区围合式城市肌理.里弄住宅和 ...

  • 光谷步行街调研报告
  • 光谷步行街调研报告 目录 一.光谷步行街简介--------------------------------------------------------2 二.光谷步行街的区位------------------------------------------------------2 三.光谷 ...

  • 信贷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   一、总体评价   xx年,总行制定实施了信贷结构调整5年纲要,5年来,按照总行的文件要求,我行在信贷结构调整的各方面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行业、区域、期限、业务品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信贷风险得到较好控制。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为下一阶段全行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快有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止xx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