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浪费现象及对策刍议

  粮食(本文中属广义概念,包括粮、油、豆等类食物)浪费现象古今中外并不鲜见,于今为甚。和浪费水、电等资源一样,当今世界浪费粮食也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一个遍及全球的普遍性问题。   粮食浪费可以划分为粮食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粮食消费领域的浪费。粮食生产领域的浪费主要是指粮食收获过程中的浪费。粮食流通又包括粮食贮存、加工和运输等环节,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现象。普通人关注的大多是粮食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实际上,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浪费现象同样不可忽视,而且更具可控性。   粮食浪费和短缺现象同时存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近些年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连年获得丰收,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基本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总量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粮食品种结构失衡状态悄然凸显。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开始逐年上升,当年进口280.3亿美元、出口233.9亿美元,2011年进口948.7亿美元、出口607.5亿美元。2012年我国进口大豆5838.5万吨、食用油籽6228万吨、植物油960万吨。近几年,我国已经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就全球范围来看,粮食是短缺的。由于粮食生产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像非洲等一些不适宜种粮食的国家和地区,挨饿的人不在少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年度报告,2010年全球饥饿人口为9.25亿,世界上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挨饿。美军占领期间的伊拉克,由于当地食物严重短缺,联合国不得不推出“石油换食品”计划。   然而,在世界粮食总量短缺的同时,粮食浪费现象却普遍存在,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究竟每年浪费了多少粮食,目前很难统计出一个准确的数据,只能估测推算。   2011年2月22日的《人民日报》曾刊登这样一则消息: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课题组对大、中、小三类城市共2700桌不同规模餐桌中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保守推算我国2007—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   2012年7月3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表示,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量达250亿公斤,损失率超过8%,而蔬菜损失率则超过20%,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损失率。专家推算,我国每年农产品损失折合经济损失超3000亿元,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产出。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发表过一份报告,汇集了有关美国粮食消费的各类统计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报告得出的结论:美国人每年扔掉的农产品、肉类、海产、奶类等可食用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40%。据估计,美国每年约有3600万吨食物被送往垃圾填埋场。该报告还表示,美国目前的粮食浪费程度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50%,而且涉及粮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比如在生产环节,农场主有时因为粮食价格偏低,甚至抵不上劳动力和运输成本,宁肯让农作物烂在地里。很多蔬菜、水果只是由于外观上的瑕疵或者不符合市场要求而被丢弃。有农场主表示,他丢弃的黄瓜中有约75%是可以安全食用的。而粮食浪费最严重的环节是终端的消费环节,包括超市、食品店铺和家庭。很多超市和家庭过度囤积各类食品,导致每年有150亿美元的蔬菜水果最后被扔掉。   日本农林水产省曾对个别城市的粮食浪费现象进行过调查,并推算出日本普通家庭每年共要扔掉剩余饭菜大约340万吨。当年日本全国一年的食品供应量为6468万吨。也就是说,其中有大约5.2%的食品被浪费掉了。   在英国、德国等国,当个垃圾箱人已经成为青年中的一种时尚。他们在垃圾箱里捡吃的,并非完全因为没有钱,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社会上的浪费现象表示抗议。据统计,在英国,每天有700万片面包,440万个苹果、160万根香蕉、130万罐酸奶,66万个鸡蛋,55万只鸡、30万包土豆片和44万份熟食被人们丢弃,而其中相当一部分食品还没有变质,甚至还没有动过就被扔掉了。英国人每年浪费的食品价值超过100亿英镑。德国居民每年当作垃圾扔掉的可用或者部分仍可食用的食品价值高达2160万欧元,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扔掉235欧元,也就是将近2000元人民币。在德国每年被当作垃圾处理掉的食品高达1100万吨。浪费食物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处理食品垃圾所释放出的甲烷气体会产生温室效应,也破坏了环境。   粮食浪费现象成因分析   粮食浪费现象之所以难以消除,反而越来越严重,不外乎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道德层面的原因。勤俭节约是人类的传统美德,铺张浪费则是人的劣根性。强调要珍惜粮食应该是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共同点。否则,在过去科技不发达、人们获取食物能力有限的漫长岁月里,浪费粮食的民族是难以生存下来的。在基督教文明中,人们在正餐就餐前都要祷告,甚至专门设立感恩节,来感谢上帝赐予人们食物。传统美德的培育,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和坚持,而劣根性则近乎人的天性。对于个人来说,要克服自身存在的劣根性谈何容易。   勤俭节约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可是浪费粮食的现象自古就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朗朗上口的唐诗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反过来推想,这首诗一定是诗人在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后有感而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名句。“路有冻死骨”说明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粮食是不足的,而“朱门酒肉臭”则反证了当时社会上粮食浪费现象的存在,二者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反差。   二是经济学层面的原因。价格是市场机制中最基本的信号和调节机制。现代经济学没有浪费的概念,只有效率的概念。价格决定了一种资源的使用效率。价格越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越高。要使人们节约粮食,提高粮食价格比苦口婆心的道义劝说更加有效。在吃不饱饭的年代,浪费粮食的现象自然就少了;在吃不饱饭的人群中,浪费粮食的现象也必然罕见。跟收入相比粮价过于便宜的话,一些消费者自然就对粮食不太珍惜,甚至粮食生产、经营者都会漠视粮食浪费现象。为了抑制粮食浪费,要允许粮价合理上涨,让粮食消费者在收入提高的同时负担一部分不断上升的种粮成本。同时,这也会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促使粮食生产、经营和消费者都来珍惜粮食。   三是管理及技术层面的原因。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浪费现象都或多或少存在管理不到位及技术落后等原因。这方面的粮食浪费现象不太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关注,但却需要引起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生产、流通行业从业人员高度重视,而且通过加强管理和加大投入是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国粮食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及对策   概括起来,粮食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存在于三个环节。   一是在商业餐饮环节。由于饮食文化和聚餐习惯,商业餐饮环节造成的粮食浪费成了我国一个突出现象。不管是公款吃喝还是私人宴请,浪费都非常普遍。2011年我国餐饮业零售总额达到20543亿元人民币。按照相关统计,饭局上的剩菜比例一般在1/4到1/3之间。也就是说,我国餐饮业每年有数千亿元的可食用食物白白变成了垃圾,而餐厨垃圾正是“地沟油”、“泔水油”的源头。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地沟油总量在300-400万吨。为什么我国的地沟油地下产业如此庞大?商业餐饮环节食用油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也是原因之一。   二是在集体食堂环节。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集体食堂,粮食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据推算,每年至少倒掉可养活3000万人的食物。中国农业大学武维华教授根据对北京数个大学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表明,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1/3。如果按照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每年大学生们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   三是在家庭饮食环节。此环节的浪费大都是因为物质丰富后,粮食相对没有那么金贵了,人们也不再像过去那么精打细算过日子了。为了图省事,很多家庭常常一次性购买几天甚至一周的食物,有时吃不完又快要过期了的食物只有一扔了事,一点也不心疼。   粮食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治理起来并非易事。通过立法来解决的话,立法目的当然是明确的,可是执法方式、执法手段都会成问题,执法效果也将会很差。因此,最终还得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宣传活动入手。一是重点加强对少年儿童的节粮教育。使其从小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将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压力大等情况作为常识编入中小学教材,有条件的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农业生产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生产的艰难,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自觉珍惜每一粒粮食。二是广泛开展节粮宣传活动。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重要性、紧迫性,报道节粮典型和经验,曝光浪费现象。要移风易俗,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减少食品的不合理消费,摒弃不健康的消费习惯。   我国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浪费现象及对策   我国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种子消耗偏大。由于制种技术落后等原因,种子发芽率不高,造成用种量过大。因此,要加大种子研发和培育投入,确保粮食生产者能够使用优质种子。   (二)收获环节损耗惊人。由于收割机械设备质量不佳、收割方式粗疏、小规模生产以及粮食干燥基本依靠露天等原因造成的粮食损耗不容忽视。而且,由于粮食连年丰收,过去“精收细打,颗粒归仓”的观念逐渐淡薄。秋收时很难看到在田间拾麦穗、稻穗的人。新华社记者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部分农村采访时看到,对散落在田间地头、俯身可拾的一粒粒大豆,农民却不屑一顾。有人说:“谁稀罕捡这个?现在出去打工一天100多块,捡这点豆子值几个钱?”四川省政协曾对农民“为什么种粮”进行深入调研,多数农民的答案是“自食、备荒”,只有10.9%的农户愿意扩大种植面积,更有30.9%的农户说要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因此,加大研发力度,制造出高质量的农机、农具,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可以减少粮食收获环节的浪费。   (三)储藏环节损失严重。我国粮食储藏环节损失的大头不是国家和地方储备粮企业,而是占据粮食储藏半壁江山的农户。一方面因为粮价偏低,农户不愿意投入资金建设标准化粮仓,而现有的储粮设施非常简陋,农户自身也缺乏科学的储藏技术,粮食在储藏过程中极易遭受虫、鼠、霉的侵害。因此,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储粮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储粮条件,提高粮食储存质量。要努力推广温控气控储存、低温低氧低剂量“绿色”储存、机械通风储存等先进储粮技术,减缓粮食品质下降速度。在做好国家和地方储备粮企业粮食储存和保管工作的同时,针对农户储粮分散、面广、装具落后等特点,进一步普及科学储粮知识,提高农户防治病虫鼠害技能,扩大农户储粮减损试点规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户建设标准化粮仓,改善农户储粮条件,降低储粮损耗。   (四)运输环节损失较大。我国幅员辽阔,粮食生产消费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每年有大量粮食需要跨省流通。由于粮食物流、运输方式落后,造成的粮食损耗不容忽视。从田间到仓库,农户还在用麻袋、编织袋装运;进了仓库要拆包散储,等到转运时又要重新包装,在这一拆一包的过程中,粮食损耗大,物流效率低而成本高。针对粮食运输环节的粮食浪费现象,政府要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推动全国各地的粮食物流设施建设,着手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新型粮食运输装备,严格执行粮食装卸作业标准,推广粮食“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技术,加强散粮运输中转、接收、发放设施及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铁海联运,完善粮食集疏运网络,减少运输环节,缩短运输周期,减少粮食运输环节的损失浪费。   (五)加工环节浪费极大。人们在粮食消费上日趋求精、求白,致使人体所需的大量营养成分在粮食加工中被白白地损失掉了,这也是对粮食的极大浪费。对此,应当想方设法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利用率。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淘汰高耗粮、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加工设备,提高成品粮油出品率和副产品利用率。重点抓好酿酒、发酵、食品添加剂、焙烤等领域的粮食综合利用工作。结合我国粮食供应水平和品种特点,优化工业用粮生产结构,研究推广非粮作物替代粮食作物,控制粮食不合理加工转化。

  粮食(本文中属广义概念,包括粮、油、豆等类食物)浪费现象古今中外并不鲜见,于今为甚。和浪费水、电等资源一样,当今世界浪费粮食也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一个遍及全球的普遍性问题。   粮食浪费可以划分为粮食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粮食消费领域的浪费。粮食生产领域的浪费主要是指粮食收获过程中的浪费。粮食流通又包括粮食贮存、加工和运输等环节,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现象。普通人关注的大多是粮食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实际上,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浪费现象同样不可忽视,而且更具可控性。   粮食浪费和短缺现象同时存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近些年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连年获得丰收,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基本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总量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粮食品种结构失衡状态悄然凸显。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开始逐年上升,当年进口280.3亿美元、出口233.9亿美元,2011年进口948.7亿美元、出口607.5亿美元。2012年我国进口大豆5838.5万吨、食用油籽6228万吨、植物油960万吨。近几年,我国已经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就全球范围来看,粮食是短缺的。由于粮食生产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像非洲等一些不适宜种粮食的国家和地区,挨饿的人不在少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年度报告,2010年全球饥饿人口为9.25亿,世界上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挨饿。美军占领期间的伊拉克,由于当地食物严重短缺,联合国不得不推出“石油换食品”计划。   然而,在世界粮食总量短缺的同时,粮食浪费现象却普遍存在,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究竟每年浪费了多少粮食,目前很难统计出一个准确的数据,只能估测推算。   2011年2月22日的《人民日报》曾刊登这样一则消息: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课题组对大、中、小三类城市共2700桌不同规模餐桌中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保守推算我国2007—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   2012年7月3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表示,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我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量达250亿公斤,损失率超过8%,而蔬菜损失率则超过20%,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损失率。专家推算,我国每年农产品损失折合经济损失超3000亿元,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产出。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发表过一份报告,汇集了有关美国粮食消费的各类统计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报告得出的结论:美国人每年扔掉的农产品、肉类、海产、奶类等可食用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40%。据估计,美国每年约有3600万吨食物被送往垃圾填埋场。该报告还表示,美国目前的粮食浪费程度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50%,而且涉及粮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比如在生产环节,农场主有时因为粮食价格偏低,甚至抵不上劳动力和运输成本,宁肯让农作物烂在地里。很多蔬菜、水果只是由于外观上的瑕疵或者不符合市场要求而被丢弃。有农场主表示,他丢弃的黄瓜中有约75%是可以安全食用的。而粮食浪费最严重的环节是终端的消费环节,包括超市、食品店铺和家庭。很多超市和家庭过度囤积各类食品,导致每年有150亿美元的蔬菜水果最后被扔掉。   日本农林水产省曾对个别城市的粮食浪费现象进行过调查,并推算出日本普通家庭每年共要扔掉剩余饭菜大约340万吨。当年日本全国一年的食品供应量为6468万吨。也就是说,其中有大约5.2%的食品被浪费掉了。   在英国、德国等国,当个垃圾箱人已经成为青年中的一种时尚。他们在垃圾箱里捡吃的,并非完全因为没有钱,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社会上的浪费现象表示抗议。据统计,在英国,每天有700万片面包,440万个苹果、160万根香蕉、130万罐酸奶,66万个鸡蛋,55万只鸡、30万包土豆片和44万份熟食被人们丢弃,而其中相当一部分食品还没有变质,甚至还没有动过就被扔掉了。英国人每年浪费的食品价值超过100亿英镑。德国居民每年当作垃圾扔掉的可用或者部分仍可食用的食品价值高达2160万欧元,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扔掉235欧元,也就是将近2000元人民币。在德国每年被当作垃圾处理掉的食品高达1100万吨。浪费食物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处理食品垃圾所释放出的甲烷气体会产生温室效应,也破坏了环境。   粮食浪费现象成因分析   粮食浪费现象之所以难以消除,反而越来越严重,不外乎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道德层面的原因。勤俭节约是人类的传统美德,铺张浪费则是人的劣根性。强调要珍惜粮食应该是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共同点。否则,在过去科技不发达、人们获取食物能力有限的漫长岁月里,浪费粮食的民族是难以生存下来的。在基督教文明中,人们在正餐就餐前都要祷告,甚至专门设立感恩节,来感谢上帝赐予人们食物。传统美德的培育,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和坚持,而劣根性则近乎人的天性。对于个人来说,要克服自身存在的劣根性谈何容易。   勤俭节约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可是浪费粮食的现象自古就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朗朗上口的唐诗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反过来推想,这首诗一定是诗人在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后有感而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名句。“路有冻死骨”说明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粮食是不足的,而“朱门酒肉臭”则反证了当时社会上粮食浪费现象的存在,二者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反差。   二是经济学层面的原因。价格是市场机制中最基本的信号和调节机制。现代经济学没有浪费的概念,只有效率的概念。价格决定了一种资源的使用效率。价格越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越高。要使人们节约粮食,提高粮食价格比苦口婆心的道义劝说更加有效。在吃不饱饭的年代,浪费粮食的现象自然就少了;在吃不饱饭的人群中,浪费粮食的现象也必然罕见。跟收入相比粮价过于便宜的话,一些消费者自然就对粮食不太珍惜,甚至粮食生产、经营者都会漠视粮食浪费现象。为了抑制粮食浪费,要允许粮价合理上涨,让粮食消费者在收入提高的同时负担一部分不断上升的种粮成本。同时,这也会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促使粮食生产、经营和消费者都来珍惜粮食。   三是管理及技术层面的原因。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浪费现象都或多或少存在管理不到位及技术落后等原因。这方面的粮食浪费现象不太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关注,但却需要引起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生产、流通行业从业人员高度重视,而且通过加强管理和加大投入是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国粮食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及对策   概括起来,粮食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存在于三个环节。   一是在商业餐饮环节。由于饮食文化和聚餐习惯,商业餐饮环节造成的粮食浪费成了我国一个突出现象。不管是公款吃喝还是私人宴请,浪费都非常普遍。2011年我国餐饮业零售总额达到20543亿元人民币。按照相关统计,饭局上的剩菜比例一般在1/4到1/3之间。也就是说,我国餐饮业每年有数千亿元的可食用食物白白变成了垃圾,而餐厨垃圾正是“地沟油”、“泔水油”的源头。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地沟油总量在300-400万吨。为什么我国的地沟油地下产业如此庞大?商业餐饮环节食用油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也是原因之一。   二是在集体食堂环节。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集体食堂,粮食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据推算,每年至少倒掉可养活3000万人的食物。中国农业大学武维华教授根据对北京数个大学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表明,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1/3。如果按照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每年大学生们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   三是在家庭饮食环节。此环节的浪费大都是因为物质丰富后,粮食相对没有那么金贵了,人们也不再像过去那么精打细算过日子了。为了图省事,很多家庭常常一次性购买几天甚至一周的食物,有时吃不完又快要过期了的食物只有一扔了事,一点也不心疼。   粮食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治理起来并非易事。通过立法来解决的话,立法目的当然是明确的,可是执法方式、执法手段都会成问题,执法效果也将会很差。因此,最终还得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宣传活动入手。一是重点加强对少年儿童的节粮教育。使其从小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将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压力大等情况作为常识编入中小学教材,有条件的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农业生产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生产的艰难,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自觉珍惜每一粒粮食。二是广泛开展节粮宣传活动。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重要性、紧迫性,报道节粮典型和经验,曝光浪费现象。要移风易俗,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减少食品的不合理消费,摒弃不健康的消费习惯。   我国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浪费现象及对策   我国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种子消耗偏大。由于制种技术落后等原因,种子发芽率不高,造成用种量过大。因此,要加大种子研发和培育投入,确保粮食生产者能够使用优质种子。   (二)收获环节损耗惊人。由于收割机械设备质量不佳、收割方式粗疏、小规模生产以及粮食干燥基本依靠露天等原因造成的粮食损耗不容忽视。而且,由于粮食连年丰收,过去“精收细打,颗粒归仓”的观念逐渐淡薄。秋收时很难看到在田间拾麦穗、稻穗的人。新华社记者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部分农村采访时看到,对散落在田间地头、俯身可拾的一粒粒大豆,农民却不屑一顾。有人说:“谁稀罕捡这个?现在出去打工一天100多块,捡这点豆子值几个钱?”四川省政协曾对农民“为什么种粮”进行深入调研,多数农民的答案是“自食、备荒”,只有10.9%的农户愿意扩大种植面积,更有30.9%的农户说要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因此,加大研发力度,制造出高质量的农机、农具,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可以减少粮食收获环节的浪费。   (三)储藏环节损失严重。我国粮食储藏环节损失的大头不是国家和地方储备粮企业,而是占据粮食储藏半壁江山的农户。一方面因为粮价偏低,农户不愿意投入资金建设标准化粮仓,而现有的储粮设施非常简陋,农户自身也缺乏科学的储藏技术,粮食在储藏过程中极易遭受虫、鼠、霉的侵害。因此,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储粮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储粮条件,提高粮食储存质量。要努力推广温控气控储存、低温低氧低剂量“绿色”储存、机械通风储存等先进储粮技术,减缓粮食品质下降速度。在做好国家和地方储备粮企业粮食储存和保管工作的同时,针对农户储粮分散、面广、装具落后等特点,进一步普及科学储粮知识,提高农户防治病虫鼠害技能,扩大农户储粮减损试点规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户建设标准化粮仓,改善农户储粮条件,降低储粮损耗。   (四)运输环节损失较大。我国幅员辽阔,粮食生产消费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每年有大量粮食需要跨省流通。由于粮食物流、运输方式落后,造成的粮食损耗不容忽视。从田间到仓库,农户还在用麻袋、编织袋装运;进了仓库要拆包散储,等到转运时又要重新包装,在这一拆一包的过程中,粮食损耗大,物流效率低而成本高。针对粮食运输环节的粮食浪费现象,政府要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推动全国各地的粮食物流设施建设,着手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新型粮食运输装备,严格执行粮食装卸作业标准,推广粮食“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技术,加强散粮运输中转、接收、发放设施及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铁海联运,完善粮食集疏运网络,减少运输环节,缩短运输周期,减少粮食运输环节的损失浪费。   (五)加工环节浪费极大。人们在粮食消费上日趋求精、求白,致使人体所需的大量营养成分在粮食加工中被白白地损失掉了,这也是对粮食的极大浪费。对此,应当想方设法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利用率。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淘汰高耗粮、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加工设备,提高成品粮油出品率和副产品利用率。重点抓好酿酒、发酵、食品添加剂、焙烤等领域的粮食综合利用工作。结合我国粮食供应水平和品种特点,优化工业用粮生产结构,研究推广非粮作物替代粮食作物,控制粮食不合理加工转化。


相关内容

  • 刍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摘 要 新世纪下,行政单位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已经逐渐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焦点.当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存在国有资产资源配置不公,而且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容易造成资产流失.总的来说,这不仅使得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还对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文章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 ...

  • 刍议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优化建议
  • 固定资产指的是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价值较高的用于生产经营的劳动资料.对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能够更好地维持资产的完整性与保值度,还可以充分挖掘出固定资产本身所具有的潜力,提高其在使用当中产生的经济效益.自从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们国家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已经探索出一套极具实践价值的管理模式,可 ...

  • 在校大学生粮食浪费调查文献综述
  • 在校大学生粮食浪费调查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逐渐被人们忽视,我国粮食浪费越来越严重,而其中高校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浪费粮食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与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关于大学 ...

  • 青少年网瘾现象的对策刍议
  • 一.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现象分析 (一)青少年网瘾的客观特征 1.主体为初高中青少年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多为正处于初中.高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文化水平还不高,自控能力也较弱.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网瘾中,他们也长期处在亚文化氛围或者文化低下的环境中. 2.上网时间过长 青少年相对于已踏上工作岗 ...

  •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孔令仙(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59) 摘 要:土地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镇规模的不 断扩张和城镇发展速度的加快,导致原本稀缺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土 ...

  • 关于小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研究
  • 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 [1]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与他的性格命运密切相关.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习惯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q ...

  • 我国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我国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指出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中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其应对措施,并指出土地整理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方法,强调只有做到在保证经济建设必须用地的同时,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 ...

  • 浅谈我国的失业问题及对策
  • 我国失业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已构成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尖锐挑战.在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的同时, 失业人口.失业率亦不断攀升. 关键词: 失业:失业率:就业 引 言 失业是我国进入2l 世纪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它不仅与人民的生 ...

  • 小论文选题
  • 企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必须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内容应当在经营决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范围内.为方便学生选题,特提供如下题目供参考: 1. 调查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企业机遇与威胁:2.为企业设定战略目标:3.调查企业组织 结构是否与企业战略相一致:4.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