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个人理解

班级:社工131班姓名:王震 学号:201326134 成绩:_____

课程论文要求:

1.请任选一部传统文化经典,在通读的基础上撰写过程性读书笔记和课程论文。论文要求从文化视点切入,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或较有心得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具体的探究,也可以系统整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评论。

2.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2000字。无需摘要、关键词和总结。

3.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但必须引用或加注。引文规范如下:

4.格式要求:标题黑体四号,正文宋体小四号,行间距20-22磅。

5.鼓励原创,全文抄袭超过1/4者,论文成绩部分记为零分。

我对《红楼梦》的个人见解

红楼梦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在中国文坛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就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对红楼梦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下面我就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方面进行了论述,包括三大主人公的性格还有我对现存争议较大的问题的个人看法。

三大主人公的性格 贾宝玉的性格。贾宝玉是一个社会反叛者,贾宝玉对于当时的社会有个人见解,贾宝玉在入学时并没有选择纨绔子弟当做朋友,而是把秦可卿的弟弟作为朋友,他们俩都是不随波追流的人。贾宝玉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他只是一个反思者,而不是一个革命者,特别是他对周边女性的关注,是来自他天生浪漫的天性,而不是对这个阶层女性的同情。贾宝玉是一个孩子气很严重的人,经常和林黛玉怄气。贾宝玉是一个懦夫,金钏儿的死完全是因为贾宝玉的懦弱而死。贾宝玉还是一个深情的人,金钏儿死后,他又去庙里给她烧纸,而且晴雯死后,又去晴雯的家里又写祭文。贾宝玉是一个权势一无所知的人,晴雯在他眼皮子底下舞劝弄势导致晴雯的死。贾宝玉有一定的思想和侠肝义胆,同时他又懦弱冷酷无情,他对待身边的全凭自己的好恶,脱不去富家子弟惯有的纨绔之气。

林黛玉的性格。黛玉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她自幼丧母,由父亲抚养长大,十一二岁远赴金陵,寄人篱下,从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滔天权势,黛玉小心翼翼,唯恐踏错一步,露了怯出去,而后她拜会舅母邢夫人,期间的一些说辞,对屋内陈设的把握估量;与贾母同餐席间的拘谨都能看出。林黛玉是一个天性浪漫的人,这一点和贾宝玉很像,我们可以从黛玉葬花、伤春悲秋等种种特点可略知一二。林黛玉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她同样是一个社会的反思者,甚至她做出了反叛她对与某些封建礼教不屑一顾的态度和她将竹里馆布置的和男儿一般,她对女工不屑一顾,却欣赏诗词歌赋,她才是这本书最勇敢的人,虽然她最终没有挣脱自己的牢笼。林黛玉是一个对底层劳动人民没有同情尖酸刻薄的贵族的一份子,她对于刘姥姥的嘲讽,来自于她的不食人间烟火,以自我为中心。综上所述宝玉林黛玉性格有些相似之处,都是这个社会的反思者但是又改不去地主阶级的纨绔之风。

薛宝钗的性格。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主义代表的女孩,她在很多人看来温柔贤惠待人谦和,贾府从上至下没有一个不夸奖她,为人处世成熟老道。这样完美的人必有缺点,她心比天高,她本身入京并非为贾府,只为选秀,因太妃薨了而耽误下来,从而进贾府,有了后来的故事。薛宝钗是一个有心计的人,懂得察

言观色。她的性格没有更多可讲,因为她只是那个时期完美女性的复刻品,若是薛宝钗比这些女性多些什么,那就是勇气,有一个不成器的哥哥,靠她撑起一个孤儿寡母的家,不可谓无勇。综上所述,她是那个时代,男性对完美女性的幻想。

我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个人看法

红楼梦究竟是不是一人写的,许多名家都曾经辩证过的问题。我也看过一些书,我认为是两人写作。主要是从第五回,贾宝玉入太虚幻境的时候,警幻仙姑带他如薄命司看了金陵十二钗的册子,然后又听了红楼梦的十二只曲子,这些女子悲苦的命运,作者在这章之中都有详尽的交代,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大观园后期的命运走向都有了详尽的构想,而在现存的后四十章之中,贾府轰轰烈烈的一场繁华梦,竟然因为兰桂齐芳又有了死灰复燃之态,无论是对黛玉之死的描写还是宝玉科考中第之类的情节描写都与第五章所透露出的原作者的构思大相径庭,至此不可忽视的两点可明确看出红楼梦现存一百二十回非同一人所著。 贾宝玉究竟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个人认为贾宝玉比较喜欢林黛玉,首先,两个仙人就曾说过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有羁绊的,所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有可能是真爱,其中有一层报恩的意思;其次,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时候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但是贾宝玉见薛宝钗时只是单纯感觉薛宝钗漂亮;后来虽然贾宝玉两个姑娘的房间都经常去,但是贾宝玉去看林黛玉就像去看妹妹,男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都是充满保护欲的,就像哥哥对妹妹的保护。还有一些细节比如:薛宝钗时候只是说她很香,而且心里也在想着林妹妹;有一次薛宝钗劝贾宝玉考取功名,贾宝玉就以林妹妹为对比,说林妹妹不会说这种话。所以我认为贾宝玉更喜欢林黛玉。

高鹗虽然比不上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行千里”,但是不得不说高鹗所作延续了经典,他文笔虽然不如曹雪芹,但是他与曹雪芹同时代,时代背景相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像现在的人,如果续写就会加入一些新时代的元素,高鹗的续写红楼梦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幻想,我不能否认高鹗是一好作者,只是他不如曹雪芹。高鹗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曹雪芹的主要构思,虽然判词有些没有印证,但是大多数人物的结局都印证了判词,我们可以看出高鹗在很努力的圆这个故事,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在他为我们呈现的结局之中看出他是一个倾向于喜剧的人。综上所述高鹗不失为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家,续写了经典,在比判他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肯定他的价值,不该将曹雪芹所著前八十回推向神坛。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作品,以至于出现了“红学”,我认为对于红楼梦的价值不应该局限于人物命运的研究,更多的我们应该从这样一部剧作内,探究当时的人间百态,他们当时吃穿住行都有很深的研究价值,都远比这本书的背景是不

是曹雪芹的家世更为重要,一个蛋你觉得味道好,你可以感谢厨师,但未必要把那只鸡报来,甚至感谢其祖上三代。

班级:社工131班姓名:王震 学号:201326134 成绩:_____

课程论文要求:

1.请任选一部传统文化经典,在通读的基础上撰写过程性读书笔记和课程论文。论文要求从文化视点切入,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或较有心得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具体的探究,也可以系统整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评论。

2.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2000字。无需摘要、关键词和总结。

3.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但必须引用或加注。引文规范如下:

4.格式要求:标题黑体四号,正文宋体小四号,行间距20-22磅。

5.鼓励原创,全文抄袭超过1/4者,论文成绩部分记为零分。

我对《红楼梦》的个人见解

红楼梦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在中国文坛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就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对红楼梦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下面我就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方面进行了论述,包括三大主人公的性格还有我对现存争议较大的问题的个人看法。

三大主人公的性格 贾宝玉的性格。贾宝玉是一个社会反叛者,贾宝玉对于当时的社会有个人见解,贾宝玉在入学时并没有选择纨绔子弟当做朋友,而是把秦可卿的弟弟作为朋友,他们俩都是不随波追流的人。贾宝玉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他只是一个反思者,而不是一个革命者,特别是他对周边女性的关注,是来自他天生浪漫的天性,而不是对这个阶层女性的同情。贾宝玉是一个孩子气很严重的人,经常和林黛玉怄气。贾宝玉是一个懦夫,金钏儿的死完全是因为贾宝玉的懦弱而死。贾宝玉还是一个深情的人,金钏儿死后,他又去庙里给她烧纸,而且晴雯死后,又去晴雯的家里又写祭文。贾宝玉是一个权势一无所知的人,晴雯在他眼皮子底下舞劝弄势导致晴雯的死。贾宝玉有一定的思想和侠肝义胆,同时他又懦弱冷酷无情,他对待身边的全凭自己的好恶,脱不去富家子弟惯有的纨绔之气。

林黛玉的性格。黛玉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她自幼丧母,由父亲抚养长大,十一二岁远赴金陵,寄人篱下,从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滔天权势,黛玉小心翼翼,唯恐踏错一步,露了怯出去,而后她拜会舅母邢夫人,期间的一些说辞,对屋内陈设的把握估量;与贾母同餐席间的拘谨都能看出。林黛玉是一个天性浪漫的人,这一点和贾宝玉很像,我们可以从黛玉葬花、伤春悲秋等种种特点可略知一二。林黛玉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她同样是一个社会的反思者,甚至她做出了反叛她对与某些封建礼教不屑一顾的态度和她将竹里馆布置的和男儿一般,她对女工不屑一顾,却欣赏诗词歌赋,她才是这本书最勇敢的人,虽然她最终没有挣脱自己的牢笼。林黛玉是一个对底层劳动人民没有同情尖酸刻薄的贵族的一份子,她对于刘姥姥的嘲讽,来自于她的不食人间烟火,以自我为中心。综上所述宝玉林黛玉性格有些相似之处,都是这个社会的反思者但是又改不去地主阶级的纨绔之风。

薛宝钗的性格。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主义代表的女孩,她在很多人看来温柔贤惠待人谦和,贾府从上至下没有一个不夸奖她,为人处世成熟老道。这样完美的人必有缺点,她心比天高,她本身入京并非为贾府,只为选秀,因太妃薨了而耽误下来,从而进贾府,有了后来的故事。薛宝钗是一个有心计的人,懂得察

言观色。她的性格没有更多可讲,因为她只是那个时期完美女性的复刻品,若是薛宝钗比这些女性多些什么,那就是勇气,有一个不成器的哥哥,靠她撑起一个孤儿寡母的家,不可谓无勇。综上所述,她是那个时代,男性对完美女性的幻想。

我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个人看法

红楼梦究竟是不是一人写的,许多名家都曾经辩证过的问题。我也看过一些书,我认为是两人写作。主要是从第五回,贾宝玉入太虚幻境的时候,警幻仙姑带他如薄命司看了金陵十二钗的册子,然后又听了红楼梦的十二只曲子,这些女子悲苦的命运,作者在这章之中都有详尽的交代,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大观园后期的命运走向都有了详尽的构想,而在现存的后四十章之中,贾府轰轰烈烈的一场繁华梦,竟然因为兰桂齐芳又有了死灰复燃之态,无论是对黛玉之死的描写还是宝玉科考中第之类的情节描写都与第五章所透露出的原作者的构思大相径庭,至此不可忽视的两点可明确看出红楼梦现存一百二十回非同一人所著。 贾宝玉究竟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个人认为贾宝玉比较喜欢林黛玉,首先,两个仙人就曾说过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有羁绊的,所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有可能是真爱,其中有一层报恩的意思;其次,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时候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但是贾宝玉见薛宝钗时只是单纯感觉薛宝钗漂亮;后来虽然贾宝玉两个姑娘的房间都经常去,但是贾宝玉去看林黛玉就像去看妹妹,男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都是充满保护欲的,就像哥哥对妹妹的保护。还有一些细节比如:薛宝钗时候只是说她很香,而且心里也在想着林妹妹;有一次薛宝钗劝贾宝玉考取功名,贾宝玉就以林妹妹为对比,说林妹妹不会说这种话。所以我认为贾宝玉更喜欢林黛玉。

高鹗虽然比不上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行千里”,但是不得不说高鹗所作延续了经典,他文笔虽然不如曹雪芹,但是他与曹雪芹同时代,时代背景相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像现在的人,如果续写就会加入一些新时代的元素,高鹗的续写红楼梦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幻想,我不能否认高鹗是一好作者,只是他不如曹雪芹。高鹗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曹雪芹的主要构思,虽然判词有些没有印证,但是大多数人物的结局都印证了判词,我们可以看出高鹗在很努力的圆这个故事,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在他为我们呈现的结局之中看出他是一个倾向于喜剧的人。综上所述高鹗不失为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家,续写了经典,在比判他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肯定他的价值,不该将曹雪芹所著前八十回推向神坛。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作品,以至于出现了“红学”,我认为对于红楼梦的价值不应该局限于人物命运的研究,更多的我们应该从这样一部剧作内,探究当时的人间百态,他们当时吃穿住行都有很深的研究价值,都远比这本书的背景是不

是曹雪芹的家世更为重要,一个蛋你觉得味道好,你可以感谢厨师,但未必要把那只鸡报来,甚至感谢其祖上三代。


相关内容

  • 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
  • <蒋勋细说红楼梦>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下面,小编将带领大家看看知乎.豆瓣.新浪博客各个网站是如何看待这本有声书胡. 知乎: 作为一个红楼迷,除 ...

  • 母亲的文化迟子建阅读题答案
  • 篇一:母亲的文化迟子建阅读题答案 母亲的文化 (迟子建) ① 母亲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她 母亲的文化(迟子建) ①母亲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 ...

  • "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座谈小记
  • 小提示:点击右上角"..."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五月二十八日,在红楼梦研究所举行了一次座谈,本次座谈主要围绕着两点进行讨论:其一是应如何阅读<红楼梦>:其二是关于"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中应如何发文的问题.此次讨论,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三十余 ...

  • 红楼梦有多少人物统计1
  • 红楼梦有多少人物统计(一) 出演红楼梦演员的全家福 原本打算写点有关在红楼梦中,有哪些人物是争议最多,以及有哪些人物争议最少.结果在统计红楼梦中人物时,在遍历了数据库所收集的红楼梦研究著作之后,发现了一个老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在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而且不同版本的<红楼梦>或者< ...

  • 红学家周汝昌答疑[红楼梦]
  • 讲 演 者: 周汝昌 讲演时间: 2003年10月1日 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四周年的10月1日,几百位文学爱好者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就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有关问题面对面请周汝昌先生释疑.上午9时20分,当86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傅光明研究员陪同下进入演讲大厅时,听众 ...

  • [备考]高考语文[红楼梦]常考知识点汇总
  • 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 ...

  • 红楼梦人物与命运
  • 红楼梦人物名与命运的关联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 ...

  • [刘再复文学评论选]序
  • 刘再复学术论著精选本<刘再复文学评论选>在台湾出版,这让台湾和繁体字读者有机会认识这位出自中国大陆而又漂流异国二十年的卓越不凡的学者和散文家.他虽然年近古人说的"古来稀"之年,但是思想的锋芒和创造力,正如火山爆发,又如长江大河,正难以估量.光是最近五年,他发表的思想与 ...

  • 论叙事的整体性
  • 作者:张柠 文艺理论研究 1998年07期 一 叙事的整体性问题,是叙事文体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历史叙事体还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只要作者依照某一准则,将零星的材料或片断的感受,表述为一个可理解的连续体,叙事的整体性问题就出现了.一般地看,只要让叙事过程大致地与线性历史时间或物理意义上的自然时间吻合,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