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

《蒋勋细说红楼梦》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下面,小编将带领大家看看知乎、豆瓣、新浪博客各个网站是如何看待这本有声书胡。

知乎:

作为一个红楼迷,除了看红楼梦之外,对于红楼梦衍生出来的东西我都很喜欢看,听蒋勋也听得津津有味。个人感受如下:

1.蒋勋的角度很新颖,有点台湾人小清新的感觉。以前看大陆人研究红楼的资料,都很严肃,用成年人的视角研究红楼诸人。蒋勋完全把他们视作十几岁的小孩看待,是非对错和善恶评价较少。比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蒋勋的理解是袭人一直像妈妈或者姐姐那样照顾宝玉,宝玉也很依恋袭人,可是有一天宝玉不需要她照顾,跑去找湘云黛玉梳洗,袭人就很受伤。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比袭人想控制宝玉啦、袭人不喜欢黛玉所以不愿意他们接近啦这类的观点更能引起我的认同。其实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顺便琢磨了一下婆媳关系^_^

2.蒋勋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其他答主都有提到蒋勋的错漏之处,我不重复了,基本上熟读红楼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我个人感觉蒋勋对诗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比如蒋勋解释宝玉在搬入大观园之后写的诗“梨花满地不闻莺“时,说这事描写秋天过了梨花落满地的景象。我当时听到这里是简直想抓住蒋勋的衣领把他摇醒:秋天哪里有梨花!!!这分明是写冬天下雪了,落在地上的雪花洁白如梨花。宝玉这句应该是化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蒋勋有书画功底,又游学中外,在讲红楼中加入了个人阅历,听听很长见闻。

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喜欢红楼能在一起深聊的人,听蒋勋就像和老友闲聊,还是很开心的。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蒋勋也不例外。大家不要纠结他对红楼诸人的喜恶了,我想没有人能碰到事事都和自己观点一模一样的人啦。

豆瓣:

我在好多好多场合都推荐过《蒋勋细说红楼梦》,在微博上也反复推荐,今天也想再推荐一次。

我是在五月份的时候开始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它。

蒋勋在最开头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会在高雄这边开讲《红楼梦》,然后他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他不想开的原因是这是一本他12、13岁的时候开始读的书,那时候功课搞得一塌糊涂,家里面有一段时间是禁止读《红楼梦》的,他就晚上躲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红楼梦》,所以《红楼梦》对他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记忆,是他度过青少年时期很私密的记忆。

我听完这段话,就知道蒋勋对《红楼梦》是有真正的领悟的,他有一段生命在里面,他的所有“细说”都要面对他自己,面对他最干净的青春、最初的感动和生命的领悟。他是无法作假的,因如此,他会付出他所有的真诚。就像九把刀拍《那些年》一定会好看,因为他有一段青春在里面,他必须无限真诚的去面对,因为他的青春不打折扣。

《蒋勋细说红楼梦》真的很细,非常细,一句话、一句话的解读文本,每一回都要讲大概3个小时,80回就是240个小时,他在高雄讲了4年才讲完。

蒋勋说,很多人讲《红楼梦》都是在讲考证,这个版本、那个版本,秦可卿在历史上是谁,薛宝钗又是谁,很多考证,一学期都在讲考证的部分,但是唯独没有碰小说本身,没有碰触文本。他就来讲一讲文本。

很多人听《红楼梦》都喜欢听刘心武,我听完蒋勋之后再听刘心武,根本没法听,根本没法听,我不在意每个人到底是谁,那其实根本没有意义,知道了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无甚了了。我在意的是,你从这本小说中读到了什么,对生命有什么样的感悟,这些感悟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底,更真诚的面对自己,更真诚的面对生活。

就像蒋勋说,这本书都是在讲“痴”与“还”。“痴”是一种用情至深、至真的状态,贾宝玉就是一种“痴”,他对大观园里的生命有最大的深情,他对这些姐姐妹妹们有最深的疼惜。另一面就是“还”,是黛玉,“一生的眼泪还他了”。“痴”与“还”是一种因果,整本小说都是在讲生命的因果。

然后他一回一回的讲下去,讲他对红楼梦的领悟,而这里面全都是他对生活、对生命的领悟。因如此,《红楼梦》是一本写给“有故事的人”的小说,深者读深,浅者读浅,这或许就是经典的意义,每读一遍都有新的领悟,永远都读不完,因为你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不断领悟的自己。《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你自己的生命。《蒋勋细说红楼梦》有几次把我讲哭了,是因为他点破你心中已有的东西,让你去赤裸裸的面对了,反倒平静了。我很感谢蒋勋,他让我对《红楼梦》有了一次开启,对生活有了许多领悟。

蒋勋是一个美学大家了,蒋勋说,他讲《红楼梦》就是在讲美学。这是有很深的传统与血脉的。就像特别好的一本书,朱良志老师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开篇说到,“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蒋勋的《红楼梦》就是在讲这样一种生命美学,这种美学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顿,它并不在意一般的审美快感,而是力图超越一般意义的悲喜,获得深层的生命安慰。这是我喜欢《蒋勋细说红楼梦》最深的原因。

《蒋勋细说红楼梦》陪了我足足半年,走着坐着都在听,好像哪里都有蒋勋那么好听的声音,那么温柔的声音。听到第80回,我多么希望这不是最后一回啊。但是它总会到来,这一回不是结束,却是最好的收尾。

到最后一回,蒋勋说,他选择了80回本,而不是120回本,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蒋勋说,“我们一般在文学的阅读里,总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结局,所谓的结局是什么?有点像我们在看电影或者连续剧的时候,谁最后嫁谁了,谁最后没有嫁谁了,我们叫做结局。可是从比较贴近生命的角度来看,我想我们自己的人生,其实很难说什么是结局,它只是一个不断在流动,不断在变化的过程,结局到底是什么?”

讲到最后,突然就结束了,蒋勋跟大家说谢谢,谢谢大家的4年,再没有多说什么,就结束了,就结束了。我心里却有莫大的安静。因为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本质在于流淌,无所谓什么开始,亦无所谓什么结束。

《蒋勋细说红楼梦》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下面,小编将带领大家看看知乎、豆瓣、新浪博客各个网站是如何看待这本有声书胡。

知乎:

作为一个红楼迷,除了看红楼梦之外,对于红楼梦衍生出来的东西我都很喜欢看,听蒋勋也听得津津有味。个人感受如下:

1.蒋勋的角度很新颖,有点台湾人小清新的感觉。以前看大陆人研究红楼的资料,都很严肃,用成年人的视角研究红楼诸人。蒋勋完全把他们视作十几岁的小孩看待,是非对错和善恶评价较少。比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蒋勋的理解是袭人一直像妈妈或者姐姐那样照顾宝玉,宝玉也很依恋袭人,可是有一天宝玉不需要她照顾,跑去找湘云黛玉梳洗,袭人就很受伤。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比袭人想控制宝玉啦、袭人不喜欢黛玉所以不愿意他们接近啦这类的观点更能引起我的认同。其实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顺便琢磨了一下婆媳关系^_^

2.蒋勋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其他答主都有提到蒋勋的错漏之处,我不重复了,基本上熟读红楼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我个人感觉蒋勋对诗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比如蒋勋解释宝玉在搬入大观园之后写的诗“梨花满地不闻莺“时,说这事描写秋天过了梨花落满地的景象。我当时听到这里是简直想抓住蒋勋的衣领把他摇醒:秋天哪里有梨花!!!这分明是写冬天下雪了,落在地上的雪花洁白如梨花。宝玉这句应该是化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蒋勋有书画功底,又游学中外,在讲红楼中加入了个人阅历,听听很长见闻。

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喜欢红楼能在一起深聊的人,听蒋勋就像和老友闲聊,还是很开心的。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蒋勋也不例外。大家不要纠结他对红楼诸人的喜恶了,我想没有人能碰到事事都和自己观点一模一样的人啦。

豆瓣:

我在好多好多场合都推荐过《蒋勋细说红楼梦》,在微博上也反复推荐,今天也想再推荐一次。

我是在五月份的时候开始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它。

蒋勋在最开头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会在高雄这边开讲《红楼梦》,然后他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他不想开的原因是这是一本他12、13岁的时候开始读的书,那时候功课搞得一塌糊涂,家里面有一段时间是禁止读《红楼梦》的,他就晚上躲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红楼梦》,所以《红楼梦》对他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记忆,是他度过青少年时期很私密的记忆。

我听完这段话,就知道蒋勋对《红楼梦》是有真正的领悟的,他有一段生命在里面,他的所有“细说”都要面对他自己,面对他最干净的青春、最初的感动和生命的领悟。他是无法作假的,因如此,他会付出他所有的真诚。就像九把刀拍《那些年》一定会好看,因为他有一段青春在里面,他必须无限真诚的去面对,因为他的青春不打折扣。

《蒋勋细说红楼梦》真的很细,非常细,一句话、一句话的解读文本,每一回都要讲大概3个小时,80回就是240个小时,他在高雄讲了4年才讲完。

蒋勋说,很多人讲《红楼梦》都是在讲考证,这个版本、那个版本,秦可卿在历史上是谁,薛宝钗又是谁,很多考证,一学期都在讲考证的部分,但是唯独没有碰小说本身,没有碰触文本。他就来讲一讲文本。

很多人听《红楼梦》都喜欢听刘心武,我听完蒋勋之后再听刘心武,根本没法听,根本没法听,我不在意每个人到底是谁,那其实根本没有意义,知道了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无甚了了。我在意的是,你从这本小说中读到了什么,对生命有什么样的感悟,这些感悟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底,更真诚的面对自己,更真诚的面对生活。

就像蒋勋说,这本书都是在讲“痴”与“还”。“痴”是一种用情至深、至真的状态,贾宝玉就是一种“痴”,他对大观园里的生命有最大的深情,他对这些姐姐妹妹们有最深的疼惜。另一面就是“还”,是黛玉,“一生的眼泪还他了”。“痴”与“还”是一种因果,整本小说都是在讲生命的因果。

然后他一回一回的讲下去,讲他对红楼梦的领悟,而这里面全都是他对生活、对生命的领悟。因如此,《红楼梦》是一本写给“有故事的人”的小说,深者读深,浅者读浅,这或许就是经典的意义,每读一遍都有新的领悟,永远都读不完,因为你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不断领悟的自己。《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你自己的生命。《蒋勋细说红楼梦》有几次把我讲哭了,是因为他点破你心中已有的东西,让你去赤裸裸的面对了,反倒平静了。我很感谢蒋勋,他让我对《红楼梦》有了一次开启,对生活有了许多领悟。

蒋勋是一个美学大家了,蒋勋说,他讲《红楼梦》就是在讲美学。这是有很深的传统与血脉的。就像特别好的一本书,朱良志老师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开篇说到,“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蒋勋的《红楼梦》就是在讲这样一种生命美学,这种美学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顿,它并不在意一般的审美快感,而是力图超越一般意义的悲喜,获得深层的生命安慰。这是我喜欢《蒋勋细说红楼梦》最深的原因。

《蒋勋细说红楼梦》陪了我足足半年,走着坐着都在听,好像哪里都有蒋勋那么好听的声音,那么温柔的声音。听到第80回,我多么希望这不是最后一回啊。但是它总会到来,这一回不是结束,却是最好的收尾。

到最后一回,蒋勋说,他选择了80回本,而不是120回本,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蒋勋说,“我们一般在文学的阅读里,总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结局,所谓的结局是什么?有点像我们在看电影或者连续剧的时候,谁最后嫁谁了,谁最后没有嫁谁了,我们叫做结局。可是从比较贴近生命的角度来看,我想我们自己的人生,其实很难说什么是结局,它只是一个不断在流动,不断在变化的过程,结局到底是什么?”

讲到最后,突然就结束了,蒋勋跟大家说谢谢,谢谢大家的4年,再没有多说什么,就结束了,就结束了。我心里却有莫大的安静。因为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本质在于流淌,无所谓什么开始,亦无所谓什么结束。


相关内容

  • 细说立夏栽茄立秋吃茄的典故
  • 茄子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雅号--"昆仑紫瓜",这个令人心仪的名字,实在想不到是丧心病狂的隋炀帝所赐,也许正是如此,雅号才没有得以广泛流传开来.茄子是从国外"舶来之物",像苹果葡萄一样,当时是远离寻常人家的稀有佳品,只能深受皇家贵族的青睐,也难怪有人在隋炀帝面前夸赞 ...

  • 经典人文社科书籍大全
  • 通往奴役之路 蒋勋细说红楼梦 自私的基因 西方哲学简史 王阳明心学 世界未解之谜 犯罪者与动机 寻路中国 班主任工作漫谈 猜想与反驳 顺生论 汉魏晋南北朝书法赏析 隋唐五代书法赏析 宋代书法赏析 元代书法赏析 明代书法赏析 清代书法赏析 隋唐五代山水画赏析 宋代山水画赏析 元代山水画赏析 明代山水画 ...

  • 2015年衡水市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 2015年衡水市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 2015-04-08 10:14 2015年衡水市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蜗居 网瘾 一柱香 形色可疑 B .惊蛰 洗涮 放冷剑 白头偕老 C .诀别 煤炭 下马威 好高 ...

  • 论[红楼梦]中花袭人的形象
  • 泸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论<红楼梦>中花袭人的形象 学生姓名 所 在 系 班 级 专 业 指导教师 钟魏方 人文社科系 10语教2班 语文教育 刘晓娇讲师 2012年11月4日 指导教师评阅书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 摘 要 花袭人,一个在<红楼梦 ...

  • 红楼梦中丫头们的故事
  • 蒋勋书友会2017-03-08阅读原文 闲言 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将所有繁华都写尽了. 而所谓繁华,只是前世忘不掉的一次花季吧. 作者写这本小说,好像是为了跟一生见过的人致歉与告别,不管这缘分是深是浅,即使是-只见一面,都一样慎重. 真像<金刚经>说的,所有的人像微尘一样飘,在风里转 ...

  • 选择贾宝玉
  • <红楼梦>一书是了不起的,曹雪芹对书中人物的刻画非常成功.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栩栩如生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人格魅力.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林黛玉是个 ...

  • 说几个经典的爱情故事(四)
  • 无论古今,和西方式讲究独立生存不同,中国式的生活儿女各个方面都有家长或多或少的参与,我们不能说孰好孰劣,因为中国式的生活方式不是单纯的个体生活,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式生活,所以士子的人生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家,不是像现在的小家庭,而是一个家族,甚至还有家族与家族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 ...

  • 附耳细说(毕淑敏)阅读答案
  •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附耳细说(毕淑敏)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 ...

  • 毕淑敏[附耳细说]阅读答案
  • 附耳细说 毕淑敏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