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答案大全

1、结合授课内容,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100.0分)

回答: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 2.哲学告诉人们

世界“是什么”,教人们“怎么样”做才能取得成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给人真诚的人格,教人成为人。哲学教化启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获得成为人的内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由此以本真的方式去规定自身生存与生活。 4.哲学给人真诚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学给人以真诚的信仰,教人以超越。 5.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动将变得盲目,对未来将失去预见性,心灵也将失去寄托。

1、回想一下哪些哲学书籍对你有比较大的影响 (100.0分)

回答:

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

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

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

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

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现代社会的人生活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

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

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二、人与人的关系

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

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

益。总言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三、人

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

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

微的保护自己。简言之,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

分子,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

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1、学习哲学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100.0分)

回答:

哲学最忌讳抽象理解。牢记一些典型事例。不要死记硬背,没用的,不会运用,不理解真正的含义,背的再多,再熟也没用。哲学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

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

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

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

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

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

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

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

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

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

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

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

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

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

1、哲学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100.0分)

1、对于全物种而言,存在意识,就存在哲学。哲学是意识行为主体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和判断。哲学,就是意识的上层产物。希腊古典哲学,经常对造物主体进行人格化,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认为造物是造物主体的一种有意识行为。

2、对于个体而言,除了有意识外,就是要有探索本质的欲望,或者说是对真理的渴望。哲学世界,本无对错之分,大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只有你的、我的之分,每意识行为主体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哲学。

1、早期自然哲学的局限有哪些 (100.0分)

哲学的直接前身是原始的神话和自然宗教的世界观。哲学和宗教都是世界观,但是哲学是以科学的理性思维为主要形式,神话则是感性的神秘的形态。哲学在文明史中只能在一种较狭隘的范围内产生和流行,而神话宗教有更悠久的历史。因此,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宗教固然从哲学里吸取成果,而哲学尤其要从宗教里吸取思想营养,并常常要受宗教的支配。 在自然哲学兴起前,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是神话。人们试图探寻种种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但除了凭借感性之外,他们尚没有别的机能去把握自然界,于是便想象在自然现象背后存在着控制自然现象的各种神灵。

1、巴门尼德的贡献表现在哪里 (100.0分)

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这种论证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大多数的形而上学者的身上直迄黑格尔为止,并且包括黑格尔本人在内。他真正创造的了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

1、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认识 (50.0分)

回答: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

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2、如何认识苏格拉底的座右铭:认识你自己 (50.0分)

回答:其哲学意义在于: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他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1、柏拉图通过哪三个比喻来论证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 (100.0分)

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1、“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以日喻善,对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作了描述。在这里,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是彼此对应的,在他的“日喻”中各方涉及的四种要素排列如下:

善的理念 ↑ 天上太阳

知识 ↑ 光线

理智 ↑ 眼睛

各类事物的理念 ↑ 种种可见的对象

柏拉图从二元论出发,认为对象分为两种:一是感知的对象,凭感官看得见,可通过观察去了解;二是思想的对象,凭感官看不见,只能靠理智去认识。相应的世界也分为两种,一是可视世界,一是可知世界。

2、“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有两个国王,一个统治着可视世界,,一个统治着可知世界。要弄懂两个世界,请你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不相等的两段然后按同样的比例把每段再分成两个部分。假定第一次分成的两个线段,分别表示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然后再比较第二次划分的各个部分,以表示清楚不清楚的程度……”可视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3、“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

在“洞喻”中,洞穴比喻可视世界,火光比喻太阳的光照能力,洞外的天地比喻可知世界,最后看到的太阳象征善的理念。“此乃万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是可视世界中光和光源的创造者,是可知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就追求的终级目标或绝对原理而论,这与日喻、线喻是相当一致的,只不过洞喻最为含蓄,寓意最为深远,因此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也最大。

柏他图通过以上三个比喻,更深刻地阐述了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特征、内涵和两者的关系,使得两个世界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总之,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最完美、最伟大,是真理所在,并且“可知”,是“美”本身,是“善”本身,是“真”本身;感性世界虽可见却不可知,是低层次的,是不完美的。

1、柏拉图对事物与理念关系的解释有哪两种 (50.0分)

回答: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

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

2、柏拉图的理念有几种含义 (50.0分)

回答: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 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回答: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列举了十大范畴,它们分别是实体 数量 性质 关系 场所 时间 姿势 状态 动作 承受。

3、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30.0分)

回答: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

评分:

1、晚期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100.0分)

伊壁鸠鲁学派、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学派,斯多亚学派、皮罗的怀疑主义学派,还有犬儒学派。

1、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区别是什么 (30.0分)

回答: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异同

第一,出现的时代却不相同。犹太教出现于公元前1千纪,流传在犹太人中间,而基督教却出现于公元1世纪中叶,流传在部分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

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而犹太教则仍保留着崇拜氏族神的成分和对自然力的崇拜。

第三,犹太教敬拜雅赫维(耶和华)为“唯一之真神”,认为犹太教徒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而基督教则敬拜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认为凡信奉上帝的人都为其“选民”。

第四,犹太教在宗教礼仪中实行“割礼”,强调严格的戒律和繁缛礼仪,而基督教则废除严格的戒律和烦琐的礼仪,实行较为简便的宗教仪式。

第五,基督教最初作为犹太教内部的一支派别时,守的节日是安息日和逾越节。而当它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后,则改安息日为礼拜日,改逾越节为复活节。 第六,基督教不限制其教徒与外族人通婚,而犹太教则规定其教徒不能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

第七,基督教与犹太教使用的历法不同。16世纪前,基督教各派教会使用的历法基本上都是儒略历。1582年,历法改革后,西方教会采用的是格列历,即公历;东方教会仍沿用儒略历,即旧历。而犹太教使用的历法则是希伯来历。 第八,基督教与犹太教采用的纪元不同。基督教采用的纪元亦称公元,以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犹太教原来无纪元,直到马加比时代才采用叙利亚国王塞琉古一世的纪元。

2、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有哪些 (40.0分)

回答:一、 研究对象的革新,绝对他者的新生。

基督教对于哲学理论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为哲学的思索塑造了一个自在、自为的绝对他者。绝对他者有词得到了新生,为人类智慧的自我启蒙,开拓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

二、 “人”的反思,关于自由意志的认识。

自由意志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身的反思奠定了基础。

三、 宇宙论的扩展,历史意识的塑造。

历史意识的塑造,人类认识论得到了完善,时间观念通过历史得到了一定体现,使得历史的工具理性得以部分展现,为人类对于历史的认识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为后来时间作为人类内感官存在引入本体性存在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四、 伦理体系的完备,爱的哲学。

基督教以超越世俗的爱,建立起的尊重人本性存在的道德体系,一方面升华了源自古希腊而来的人对于善恶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基督教创立属于自身超世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伦理基础。

五、 怀疑论的终结,绝对的信。

怀疑论的终结,是基督教为希腊哲学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为西方哲学得以发展而奠下了根基。

六、 追偿权的让渡,宽恕的契约

作为一种宗教,基督教的思想意识形态广泛作用于西方世界的各个层面,为西方哲学的发展从神学的角度提供了指导,为西方哲学理性思维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作为宗教,基督教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大量的神秘主义因素,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之光为它荡涤了愚昧的迷信色彩,使得神学得到了升华。宗教和哲学互相影响是西方思想的重要特色。认识基督教对于哲学的贡献,对于了解西方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3、经院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主张有哪些 (30.0分)

回答:经院哲学家们围绕着共相与个别、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形成了“唯实论”和“唯名论”两个派别。唯名论的代表是法兰西的罗瑟琳(Rucelinus,1050—1108)。他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共相”或“一般”只是个名称、概念。这种思想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圣灵。唯名论接近真理,但它不能说明一般与个别的矛盾统一关系,不能作出彻底唯物主义的结论。唯名论没有摆脱唯心主义体系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唯物主义哲学,只是表现出新世界观发展的趋势。唯实论的代表是安瑟尔谟(Anselmus,

1033—1108)。他认为,真实存在的是“共相”,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只是“一般”是惟一的实在。这种思想在宗教上,承认普遍的教会存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的存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唯实论”是正统经院哲学,是官方教会用以维护正宗神学、教会的最高统治地位和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作为非正统派的唯名论主张自由争论基督教的思想体系,反对教权至上,政治上倾向王权。当时城市市民的异端运动、自由思想运动和新兴工商业阶层发展实验科学是同唯名论思潮有联系的。因此,唯名论同唯实论的斗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什么是人文主义 (100.0分)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1、笛卡尔根据观念来源的不同把观念分为几类 (50.0分)

回答:笛卡尔根据观念的来源不同把观念分为三类:“在这些观念中间,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 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由我自己制造出来的。”这三类观念对应着三种心理功能, 外来的观念依赖于感觉;虚构的观念借助想象;而天赋观念则出于纯粹理智。因此, 天赋观念的特点是: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象, 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 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 是对事物

的本质的认识, 是永恒的真理。总之, 所有一切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不是来自主观的虚构, 而只能来自纯粹的理性思维的东西都是天赋的。

2、启蒙主义有哪几个敌人 (50.0分)

回答:启蒙主义的:封建专制制度、宗教迷信和愚昧落后

1、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有哪些基本规定 (30.0分)

第一,实体是“自因”的。他指出:“实体不能为任何别的东西所产生;所以它必定是自因的,换言之,它的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或者存在即属于它的本性。”这就是说,自然界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有着什么样的质的差异,都存在于统一的自然界中。就整个自然界来说,事物的原因都在自然本身之中,即自然本身是自然的原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给予斯宾诺莎这个思想以很高评价,他说:“斯宾诺莎:实体是自身原因——把相互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第二,实体是无限的。如果实体是有限的,它就必然依赖于别物,受制于他物,这与实体的定义是相矛盾的,因此,一切实体”都必然是无限的”。

第三,实体是惟一的。如果实体不是惟一的,那么实体之间就会相互制约,这样的实体就不可能是无限和自因的,因而“不能有多数实体”,自然界是无所不包的惟一实体。

第四,实体具有不可分割性,即实体是统一的,是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整体。斯宾诺莎说:“物质到处都是一样的”,它是“不可分的”。由于实体不为他物所产生,因而还是“不生不灭的”。

第五,实体的存在是有规律的。斯宾诺莎认为,不仅“自然是水远和到处同一的”,而且“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也是永远和到处同一的”。实体的不可分割性及其存在的规律性说明,物质世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和发展的统一的世界。

2、斯宾诺莎把知识分为几类 (30.0分)

回答:他把知识分为三等: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直观知识。感性知识是最低等的知识,斯宾诺莎称为“意见”。这类知识又可分为由传闻得来的知识和由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这类知识没有“确定性”,不能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应把它排斥在科学的真知识以外。第二等是理性知识,它是“由于一件事物的本质从另一件事物推出而得来的知识”。理性知识是经由推理得来的。这种知识虽然可以科学地洞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但不能说明事物究竟为什么是这样,因此,它仍不是完善的知识。只有直观的知识,才是“纯粹从一件事物的本质来考察一件事物,或者纯粹从对于它的最近因的认识而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既不借助感性经验,也不运用理性推理,而直接凭借“人的固有的能力和本性”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斯宾诺莎把这种知识称为最高级的知识,能“最完满、最确定地认识一个对象”的知识。

3、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含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性 (40.0分)

回答:含义:莱布尼茨在《论自然本性》中把实体阐述为单子,他说“实体的本原,在生物那里就是灵魂,在别的东西那里就是实体的形式。这种本原与物质相连就构成了一个真正的'一'的实体,但凭它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单元,也就是这种本原,我名之为单子。” 我们现在需要统一几个概念如下: 单子=实体本原=简单实体=实体形式

特性: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由于单子没有部分,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不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各个部分的结合而产生,或通过分解而消灭。他认为,单子的开始和终结只能一下子发生,它只能通过被创造而获得开始,只能通过被消灭而告之终结。他说,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这就是说,它们只能凭借创造而产生,凭借毁灭而消灭”。2.单子是非物质的精神性的东西。他认为,精神实体不具有形体,因而是单纯的、不可分的。3.单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单子有质的区别。

1、洛克认为观念之间的关系有哪几类 (100.0分)

有四类:“同和异”、“关系”、“共存和必然联系”、“实在的存在”

洛克认为,观念间的契合和相违关系,主要包括四类:

①同一性或差异性。人心在发生观念时,“第一步动作”是在所知觉的范围内认识这个观念的自身同一,和这个观念不是那个观念。如,凡存在者存在,同一事物不能同时存在而又不存在;白是白,白不是黑。

②关系。人心对任何两个观念间的关系所发生的一种知觉。如,“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的命题是对“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和“两直角”之间某种关系的认知。

③共存。观念间的共存性或不共存性。这一个关系“属于实体方面的”。如,黄金这个复杂的实体观念包含金黄色、重量、可溶性等简单观念,这些简单观念在黄金这一实体观念中就是共存的。

④实在的存在。“现实的实在的存在和观念间的契合”。如,“上帝是存在的”判断就表现了上帝这个观念与实在的存在相契合的关系。“外界事物是存在的”这一判断也包含这种关系。

洛克所谓的知识就是人心对上述观念间诸种契合和相违的逻辑关系的觉察。

1、霍布斯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有哪些 (50.0分)

回答:他看来,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他说:在人的本性中,我们发现发生争执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竞争,第二猜疑,第三荣誉。竞争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荣誉使人求名。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况: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活。他称这种状态为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里,不存在善良与邪恶,无所谓是非曲直,唯有力量与欺诈。在“自然状态”中,人人自危,工农业无人治理,科学文化更无人过问,一切都陷于混乱中。人们的生活是孤独、贫穷、污秽、野蛮和短暂的。以上内容可以视为他对人类的本性的认识。其次,霍布斯认为,要求保存自己和对死亡的恐惧必然使人们产生求取和平,摆脱战争状态的愿望。于是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不能单凭自己的情欲去生活,只有接受那些大家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争,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建立在人的本性上,而进行的理性反思,虽然不是人类本性的实质内容,但是和他之后的利维坦的讨论联系在了一起。

2、洛克提出什么思想来防止君主专制 (50.0分)

回答:为了防止君主专制,洛克提出分权学说。洛克认为国家权力可以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洛克主张权力分立,但他的三权分立说实质上只是两权分立,因为行政权与对外权虽有内外之别,但实际上却不便于由互不隶属的人去执行,内政外交都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所以洛克的分权说主要是指立法与行政的分权,分别由国王和议会掌握,两者牵制。

1、康德哲学的问题有哪三个 (100.0分)

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层感性、知性和理性,分别对应三个问题: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一般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康德所说的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例如劳动

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两种理性,康德为这两种理性分别作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1、康德把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力区分为几个环节 (30.0分)

回答:他把人的认识能力(理性)区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狭义的)三个环节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但直观只有在对象被给予我们时才发生,因此,感性直观离不开人的感性。他把“感性”规定为“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并指出,“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且只有感性才给我们提供出直观”。

康德所谓的„知性”,是指心灵凭借先天的概念或范畴“对感性直观对象进行思维的能力”,即把杂乱而无联系的感觉材料综合统一,以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的一种认识能力。因此,在康德看来,构成知性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的要素有两个:一是感性直观,一是知性概念。直观和概念是构成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也是我们的知识产生于内心的两个基本来源。康德指出:“无感性则不会有对象给予我们,无知性则没有对象被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康德认为,感性和知性各司其职,各有各的功能,知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因此,只有从二者的结合中,才能产生出关于对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的知识来。

康德所谓的理性,是指人的心灵中所具有的一种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者,即超越现象把握本体的最高认识能力。在康德看来,知性所获得的现象界的知识,是相对的、有条件、不完整的;然而,人类理性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即不满足于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而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的统一整体。

2、康德哲学的局限性有哪两点 (30.0分)

回答:1 为了调和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的怀疑论,把认识的最终对象说成是不可知的“物自体”,导致了一种“不可知论”

2 对认知“范畴”的分析,把认识纯粹当成了一个静态的结构,没有揭示认识之为动态的过程

3、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 (40.0分)

回答:康德的哲学著作主要是“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是讲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判断力批判》是讲美学的,而《实践理性批判》则是讲他的道德哲学的。在他看来实践理性具有某种行动能力和功能,它能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继而使人达到自由。可见,康德所理解的实践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

1、黑格尔哲学有哪些局限性 (100.0分)

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局限性——主张“绝对观念”的唯心主义立场。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概念, 是指作为一切存在的共同本质和根据的某种无限的客观的思想、理性或精神。

首先,绝对观念有两个属性,一是认识能力无限,二是行动能力无限。

其次,绝对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绝对观念是处在自身中的纯思想状态,第二个阶段是绝对观念把自己划分到自然界。绝对观念的本质是精神性的,有思想的,但在第二个阶段中却被物质外壳所束缚。第三个阶段是绝对观念又回到精神阶段,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

再次,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绝对观念的理论。认为,绝对观念在人类历史中变成现实,成为现实依托和特定载体。但是,绝对观念只能在人类最优秀的民族中才能实现,而这个民族就是德意志民族。因此,黑格尔哲学必然得出“个人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的结论,综合分析,可以得出,黑格尔哲学是关于绝对观念的哲学,是唯心哲学。

1、对于人如何才能活得更好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100.0分)

给别人比他们自己期许的更多,并且用心去做

不要轻信自己听到的每件事,不要花光自己的所有,不要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无论何时说“对不起”,请看着对方的眼睛。永远不要忽视别人的梦想。深情热烈地爱,也许会受伤,但这是使人生完整的唯一方法。 用一种明确的方法解决争议,不要冒犯。 记住三个“尊”:尊重你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让小小的争端损毁了一段伟大的友谊。 无论何时你发现自己做错了,竭尽所能去弥补。 深刻理解所有的规则,合理地更新他们。

1、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100.0分)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科学,而不是感觉、经验和技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其目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科学。人们通过感觉拥有记忆,对统一事物的众多记忆导致经验,由经验得到技术,最后才能知晓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从而达到科学。他认为这是一个由低而高的过程,每一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具有“智慧”意义。

其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思辨科学,而不是实践科学、创制科学。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科学才是真正的智慧,地位最高,所以,“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其中又可分为三类:数学、物理学,第一哲学(神学)。思辨科学的性质只在于“思辨”事物,认识事物的真相,这类科学的本原是在对象之中,与认识者无关。另外两类科学则不同,创制的本原或者是心灵和理智,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某种潜能,它们都存在于创制者之中。实践的本原即意图则存在于实践者中,因为意图的对象和结果是同一的。

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 “物理学所研究的是可分离的但并不是不运动的东西,某些数学研究不运动,却也不能分离存在而是在质料之中的东西。”由此可见,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属性,物理学正好研究“存在的某一个种”。

1、结合授课内容,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100.0分)

回答: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 2.哲学告诉人们

世界“是什么”,教人们“怎么样”做才能取得成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给人真诚的人格,教人成为人。哲学教化启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获得成为人的内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由此以本真的方式去规定自身生存与生活。 4.哲学给人真诚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学给人以真诚的信仰,教人以超越。 5.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动将变得盲目,对未来将失去预见性,心灵也将失去寄托。

1、回想一下哪些哲学书籍对你有比较大的影响 (100.0分)

回答:

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

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

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

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

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现代社会的人生活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

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

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二、人与人的关系

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

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

益。总言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三、人

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

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

微的保护自己。简言之,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

分子,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

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1、学习哲学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100.0分)

回答:

哲学最忌讳抽象理解。牢记一些典型事例。不要死记硬背,没用的,不会运用,不理解真正的含义,背的再多,再熟也没用。哲学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

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

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

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

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

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

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

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

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

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

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

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

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

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

1、哲学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100.0分)

1、对于全物种而言,存在意识,就存在哲学。哲学是意识行为主体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和判断。哲学,就是意识的上层产物。希腊古典哲学,经常对造物主体进行人格化,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认为造物是造物主体的一种有意识行为。

2、对于个体而言,除了有意识外,就是要有探索本质的欲望,或者说是对真理的渴望。哲学世界,本无对错之分,大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只有你的、我的之分,每意识行为主体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哲学。

1、早期自然哲学的局限有哪些 (100.0分)

哲学的直接前身是原始的神话和自然宗教的世界观。哲学和宗教都是世界观,但是哲学是以科学的理性思维为主要形式,神话则是感性的神秘的形态。哲学在文明史中只能在一种较狭隘的范围内产生和流行,而神话宗教有更悠久的历史。因此,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宗教固然从哲学里吸取成果,而哲学尤其要从宗教里吸取思想营养,并常常要受宗教的支配。 在自然哲学兴起前,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是神话。人们试图探寻种种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但除了凭借感性之外,他们尚没有别的机能去把握自然界,于是便想象在自然现象背后存在着控制自然现象的各种神灵。

1、巴门尼德的贡献表现在哪里 (100.0分)

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这种论证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大多数的形而上学者的身上直迄黑格尔为止,并且包括黑格尔本人在内。他真正创造的了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

1、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认识 (50.0分)

回答: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

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2、如何认识苏格拉底的座右铭:认识你自己 (50.0分)

回答:其哲学意义在于: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他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1、柏拉图通过哪三个比喻来论证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 (100.0分)

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1、“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以日喻善,对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作了描述。在这里,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是彼此对应的,在他的“日喻”中各方涉及的四种要素排列如下:

善的理念 ↑ 天上太阳

知识 ↑ 光线

理智 ↑ 眼睛

各类事物的理念 ↑ 种种可见的对象

柏拉图从二元论出发,认为对象分为两种:一是感知的对象,凭感官看得见,可通过观察去了解;二是思想的对象,凭感官看不见,只能靠理智去认识。相应的世界也分为两种,一是可视世界,一是可知世界。

2、“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有两个国王,一个统治着可视世界,,一个统治着可知世界。要弄懂两个世界,请你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不相等的两段然后按同样的比例把每段再分成两个部分。假定第一次分成的两个线段,分别表示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然后再比较第二次划分的各个部分,以表示清楚不清楚的程度……”可视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3、“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

在“洞喻”中,洞穴比喻可视世界,火光比喻太阳的光照能力,洞外的天地比喻可知世界,最后看到的太阳象征善的理念。“此乃万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是可视世界中光和光源的创造者,是可知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就追求的终级目标或绝对原理而论,这与日喻、线喻是相当一致的,只不过洞喻最为含蓄,寓意最为深远,因此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也最大。

柏他图通过以上三个比喻,更深刻地阐述了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特征、内涵和两者的关系,使得两个世界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总之,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最完美、最伟大,是真理所在,并且“可知”,是“美”本身,是“善”本身,是“真”本身;感性世界虽可见却不可知,是低层次的,是不完美的。

1、柏拉图对事物与理念关系的解释有哪两种 (50.0分)

回答: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

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

2、柏拉图的理念有几种含义 (50.0分)

回答: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 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回答: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列举了十大范畴,它们分别是实体 数量 性质 关系 场所 时间 姿势 状态 动作 承受。

3、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30.0分)

回答: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

评分:

1、晚期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100.0分)

伊壁鸠鲁学派、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学派,斯多亚学派、皮罗的怀疑主义学派,还有犬儒学派。

1、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区别是什么 (30.0分)

回答: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异同

第一,出现的时代却不相同。犹太教出现于公元前1千纪,流传在犹太人中间,而基督教却出现于公元1世纪中叶,流传在部分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

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而犹太教则仍保留着崇拜氏族神的成分和对自然力的崇拜。

第三,犹太教敬拜雅赫维(耶和华)为“唯一之真神”,认为犹太教徒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而基督教则敬拜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认为凡信奉上帝的人都为其“选民”。

第四,犹太教在宗教礼仪中实行“割礼”,强调严格的戒律和繁缛礼仪,而基督教则废除严格的戒律和烦琐的礼仪,实行较为简便的宗教仪式。

第五,基督教最初作为犹太教内部的一支派别时,守的节日是安息日和逾越节。而当它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后,则改安息日为礼拜日,改逾越节为复活节。 第六,基督教不限制其教徒与外族人通婚,而犹太教则规定其教徒不能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

第七,基督教与犹太教使用的历法不同。16世纪前,基督教各派教会使用的历法基本上都是儒略历。1582年,历法改革后,西方教会采用的是格列历,即公历;东方教会仍沿用儒略历,即旧历。而犹太教使用的历法则是希伯来历。 第八,基督教与犹太教采用的纪元不同。基督教采用的纪元亦称公元,以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犹太教原来无纪元,直到马加比时代才采用叙利亚国王塞琉古一世的纪元。

2、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有哪些 (40.0分)

回答:一、 研究对象的革新,绝对他者的新生。

基督教对于哲学理论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为哲学的思索塑造了一个自在、自为的绝对他者。绝对他者有词得到了新生,为人类智慧的自我启蒙,开拓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

二、 “人”的反思,关于自由意志的认识。

自由意志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身的反思奠定了基础。

三、 宇宙论的扩展,历史意识的塑造。

历史意识的塑造,人类认识论得到了完善,时间观念通过历史得到了一定体现,使得历史的工具理性得以部分展现,为人类对于历史的认识有了长足的发展,也为后来时间作为人类内感官存在引入本体性存在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四、 伦理体系的完备,爱的哲学。

基督教以超越世俗的爱,建立起的尊重人本性存在的道德体系,一方面升华了源自古希腊而来的人对于善恶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基督教创立属于自身超世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伦理基础。

五、 怀疑论的终结,绝对的信。

怀疑论的终结,是基督教为希腊哲学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为西方哲学得以发展而奠下了根基。

六、 追偿权的让渡,宽恕的契约

作为一种宗教,基督教的思想意识形态广泛作用于西方世界的各个层面,为西方哲学的发展从神学的角度提供了指导,为西方哲学理性思维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作为宗教,基督教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大量的神秘主义因素,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之光为它荡涤了愚昧的迷信色彩,使得神学得到了升华。宗教和哲学互相影响是西方思想的重要特色。认识基督教对于哲学的贡献,对于了解西方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3、经院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主张有哪些 (30.0分)

回答:经院哲学家们围绕着共相与个别、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形成了“唯实论”和“唯名论”两个派别。唯名论的代表是法兰西的罗瑟琳(Rucelinus,1050—1108)。他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共相”或“一般”只是个名称、概念。这种思想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圣灵。唯名论接近真理,但它不能说明一般与个别的矛盾统一关系,不能作出彻底唯物主义的结论。唯名论没有摆脱唯心主义体系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唯物主义哲学,只是表现出新世界观发展的趋势。唯实论的代表是安瑟尔谟(Anselmus,

1033—1108)。他认为,真实存在的是“共相”,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只是“一般”是惟一的实在。这种思想在宗教上,承认普遍的教会存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的存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唯实论”是正统经院哲学,是官方教会用以维护正宗神学、教会的最高统治地位和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作为非正统派的唯名论主张自由争论基督教的思想体系,反对教权至上,政治上倾向王权。当时城市市民的异端运动、自由思想运动和新兴工商业阶层发展实验科学是同唯名论思潮有联系的。因此,唯名论同唯实论的斗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什么是人文主义 (100.0分)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1、笛卡尔根据观念来源的不同把观念分为几类 (50.0分)

回答:笛卡尔根据观念的来源不同把观念分为三类:“在这些观念中间,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 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由我自己制造出来的。”这三类观念对应着三种心理功能, 外来的观念依赖于感觉;虚构的观念借助想象;而天赋观念则出于纯粹理智。因此, 天赋观念的特点是: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象, 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 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 是对事物

的本质的认识, 是永恒的真理。总之, 所有一切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不是来自主观的虚构, 而只能来自纯粹的理性思维的东西都是天赋的。

2、启蒙主义有哪几个敌人 (50.0分)

回答:启蒙主义的:封建专制制度、宗教迷信和愚昧落后

1、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有哪些基本规定 (30.0分)

第一,实体是“自因”的。他指出:“实体不能为任何别的东西所产生;所以它必定是自因的,换言之,它的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或者存在即属于它的本性。”这就是说,自然界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有着什么样的质的差异,都存在于统一的自然界中。就整个自然界来说,事物的原因都在自然本身之中,即自然本身是自然的原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给予斯宾诺莎这个思想以很高评价,他说:“斯宾诺莎:实体是自身原因——把相互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第二,实体是无限的。如果实体是有限的,它就必然依赖于别物,受制于他物,这与实体的定义是相矛盾的,因此,一切实体”都必然是无限的”。

第三,实体是惟一的。如果实体不是惟一的,那么实体之间就会相互制约,这样的实体就不可能是无限和自因的,因而“不能有多数实体”,自然界是无所不包的惟一实体。

第四,实体具有不可分割性,即实体是统一的,是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整体。斯宾诺莎说:“物质到处都是一样的”,它是“不可分的”。由于实体不为他物所产生,因而还是“不生不灭的”。

第五,实体的存在是有规律的。斯宾诺莎认为,不仅“自然是水远和到处同一的”,而且“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也是永远和到处同一的”。实体的不可分割性及其存在的规律性说明,物质世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和发展的统一的世界。

2、斯宾诺莎把知识分为几类 (30.0分)

回答:他把知识分为三等: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直观知识。感性知识是最低等的知识,斯宾诺莎称为“意见”。这类知识又可分为由传闻得来的知识和由泛泛的经验得来的知识,这类知识没有“确定性”,不能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应把它排斥在科学的真知识以外。第二等是理性知识,它是“由于一件事物的本质从另一件事物推出而得来的知识”。理性知识是经由推理得来的。这种知识虽然可以科学地洞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但不能说明事物究竟为什么是这样,因此,它仍不是完善的知识。只有直观的知识,才是“纯粹从一件事物的本质来考察一件事物,或者纯粹从对于它的最近因的认识而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既不借助感性经验,也不运用理性推理,而直接凭借“人的固有的能力和本性”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斯宾诺莎把这种知识称为最高级的知识,能“最完满、最确定地认识一个对象”的知识。

3、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含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性 (40.0分)

回答:含义:莱布尼茨在《论自然本性》中把实体阐述为单子,他说“实体的本原,在生物那里就是灵魂,在别的东西那里就是实体的形式。这种本原与物质相连就构成了一个真正的'一'的实体,但凭它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单元,也就是这种本原,我名之为单子。” 我们现在需要统一几个概念如下: 单子=实体本原=简单实体=实体形式

特性: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由于单子没有部分,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不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各个部分的结合而产生,或通过分解而消灭。他认为,单子的开始和终结只能一下子发生,它只能通过被创造而获得开始,只能通过被消灭而告之终结。他说,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这就是说,它们只能凭借创造而产生,凭借毁灭而消灭”。2.单子是非物质的精神性的东西。他认为,精神实体不具有形体,因而是单纯的、不可分的。3.单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单子有质的区别。

1、洛克认为观念之间的关系有哪几类 (100.0分)

有四类:“同和异”、“关系”、“共存和必然联系”、“实在的存在”

洛克认为,观念间的契合和相违关系,主要包括四类:

①同一性或差异性。人心在发生观念时,“第一步动作”是在所知觉的范围内认识这个观念的自身同一,和这个观念不是那个观念。如,凡存在者存在,同一事物不能同时存在而又不存在;白是白,白不是黑。

②关系。人心对任何两个观念间的关系所发生的一种知觉。如,“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的命题是对“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和“两直角”之间某种关系的认知。

③共存。观念间的共存性或不共存性。这一个关系“属于实体方面的”。如,黄金这个复杂的实体观念包含金黄色、重量、可溶性等简单观念,这些简单观念在黄金这一实体观念中就是共存的。

④实在的存在。“现实的实在的存在和观念间的契合”。如,“上帝是存在的”判断就表现了上帝这个观念与实在的存在相契合的关系。“外界事物是存在的”这一判断也包含这种关系。

洛克所谓的知识就是人心对上述观念间诸种契合和相违的逻辑关系的觉察。

1、霍布斯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有哪些 (50.0分)

回答:他看来,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他说:在人的本性中,我们发现发生争执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竞争,第二猜疑,第三荣誉。竞争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荣誉使人求名。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况: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活。他称这种状态为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里,不存在善良与邪恶,无所谓是非曲直,唯有力量与欺诈。在“自然状态”中,人人自危,工农业无人治理,科学文化更无人过问,一切都陷于混乱中。人们的生活是孤独、贫穷、污秽、野蛮和短暂的。以上内容可以视为他对人类的本性的认识。其次,霍布斯认为,要求保存自己和对死亡的恐惧必然使人们产生求取和平,摆脱战争状态的愿望。于是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不能单凭自己的情欲去生活,只有接受那些大家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争,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建立在人的本性上,而进行的理性反思,虽然不是人类本性的实质内容,但是和他之后的利维坦的讨论联系在了一起。

2、洛克提出什么思想来防止君主专制 (50.0分)

回答:为了防止君主专制,洛克提出分权学说。洛克认为国家权力可以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洛克主张权力分立,但他的三权分立说实质上只是两权分立,因为行政权与对外权虽有内外之别,但实际上却不便于由互不隶属的人去执行,内政外交都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所以洛克的分权说主要是指立法与行政的分权,分别由国王和议会掌握,两者牵制。

1、康德哲学的问题有哪三个 (100.0分)

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层感性、知性和理性,分别对应三个问题: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一般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康德所说的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例如劳动

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两种理性,康德为这两种理性分别作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1、康德把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力区分为几个环节 (30.0分)

回答:他把人的认识能力(理性)区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狭义的)三个环节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但直观只有在对象被给予我们时才发生,因此,感性直观离不开人的感性。他把“感性”规定为“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并指出,“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且只有感性才给我们提供出直观”。

康德所谓的„知性”,是指心灵凭借先天的概念或范畴“对感性直观对象进行思维的能力”,即把杂乱而无联系的感觉材料综合统一,以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的一种认识能力。因此,在康德看来,构成知性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的要素有两个:一是感性直观,一是知性概念。直观和概念是构成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也是我们的知识产生于内心的两个基本来源。康德指出:“无感性则不会有对象给予我们,无知性则没有对象被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康德认为,感性和知性各司其职,各有各的功能,知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因此,只有从二者的结合中,才能产生出关于对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的知识来。

康德所谓的理性,是指人的心灵中所具有的一种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者,即超越现象把握本体的最高认识能力。在康德看来,知性所获得的现象界的知识,是相对的、有条件、不完整的;然而,人类理性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即不满足于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而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的统一整体。

2、康德哲学的局限性有哪两点 (30.0分)

回答:1 为了调和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的怀疑论,把认识的最终对象说成是不可知的“物自体”,导致了一种“不可知论”

2 对认知“范畴”的分析,把认识纯粹当成了一个静态的结构,没有揭示认识之为动态的过程

3、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 (40.0分)

回答:康德的哲学著作主要是“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是讲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判断力批判》是讲美学的,而《实践理性批判》则是讲他的道德哲学的。在他看来实践理性具有某种行动能力和功能,它能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继而使人达到自由。可见,康德所理解的实践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

1、黑格尔哲学有哪些局限性 (100.0分)

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局限性——主张“绝对观念”的唯心主义立场。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概念, 是指作为一切存在的共同本质和根据的某种无限的客观的思想、理性或精神。

首先,绝对观念有两个属性,一是认识能力无限,二是行动能力无限。

其次,绝对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绝对观念是处在自身中的纯思想状态,第二个阶段是绝对观念把自己划分到自然界。绝对观念的本质是精神性的,有思想的,但在第二个阶段中却被物质外壳所束缚。第三个阶段是绝对观念又回到精神阶段,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

再次,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绝对观念的理论。认为,绝对观念在人类历史中变成现实,成为现实依托和特定载体。但是,绝对观念只能在人类最优秀的民族中才能实现,而这个民族就是德意志民族。因此,黑格尔哲学必然得出“个人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的结论,综合分析,可以得出,黑格尔哲学是关于绝对观念的哲学,是唯心哲学。

1、对于人如何才能活得更好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100.0分)

给别人比他们自己期许的更多,并且用心去做

不要轻信自己听到的每件事,不要花光自己的所有,不要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无论何时说“对不起”,请看着对方的眼睛。永远不要忽视别人的梦想。深情热烈地爱,也许会受伤,但这是使人生完整的唯一方法。 用一种明确的方法解决争议,不要冒犯。 记住三个“尊”:尊重你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让小小的争端损毁了一段伟大的友谊。 无论何时你发现自己做错了,竭尽所能去弥补。 深刻理解所有的规则,合理地更新他们。

1、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100.0分)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科学,而不是感觉、经验和技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其目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科学。人们通过感觉拥有记忆,对统一事物的众多记忆导致经验,由经验得到技术,最后才能知晓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从而达到科学。他认为这是一个由低而高的过程,每一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具有“智慧”意义。

其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思辨科学,而不是实践科学、创制科学。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科学才是真正的智慧,地位最高,所以,“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其中又可分为三类:数学、物理学,第一哲学(神学)。思辨科学的性质只在于“思辨”事物,认识事物的真相,这类科学的本原是在对象之中,与认识者无关。另外两类科学则不同,创制的本原或者是心灵和理智,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某种潜能,它们都存在于创制者之中。实践的本原即意图则存在于实践者中,因为意图的对象和结果是同一的。

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 “物理学所研究的是可分离的但并不是不运动的东西,某些数学研究不运动,却也不能分离存在而是在质料之中的东西。”由此可见,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属性,物理学正好研究“存在的某一个种”。


相关内容

  • 谈哲学与智慧
  • 谈哲学与智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08级 刘鹏博 [1**********]6] 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过,"对于一位哲学家,最恶毒的问题就是问他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这是任何一个学习和从事哲学事业的人首先面对的问题,一般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然而实际上 ...

  • 神奇的大脑具有无限的潜能
  • 神奇的大脑具有无限的潜能 全脑潜能开发讲师: 薛兆春 如果了解脑科学前沿,你会感叹人脑太不可思议了!那些大科学家发出惊叹:宇宙间再也没有比人脑更大的秘密!现在,假如按人的启蒙程度的话,我们人类对大脑的了解还停留在小学生那样的粗浅程度.我们所有影响大脑的方法都是间接的方法,还没有找到直接影响大脑的通路 ...

  • 富含人生哲理名言 文章故事大全集锦!
  • ·练习造就完美,熟练才能精通·意志力是一个人性格特征中的核心·处世哲学:如何看一个人 ·找到自己的方向就能够迎来机会·人生哲理--不失去希望就有作为·qq有人生哲理的个性签名 ·人的潜能·人生哲理:美妙人生21题·生命的重建--我的哲理 ·人生感悟之输赢?幸福?郁闷?尴·你的人生拥有哪几种美德?·更 ...

  • 美学概论三:逝者如斯(朱良志)
  • 美学概论三:逝者如斯 朱良志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的流逝就像眼前的流水,昼夜不停,激起人悠长的生命感叹.孔子的这一感叹在后代产生强烈共鸣,引发了人们关于生命的思考. 一是叹逝."壮士惜时逝,一宵三四起",时光如水一样流逝,人存在的短暂和时间的无限形成强烈的对比,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提升人生境界的思考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提升人生境界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哲学的基本要义入手,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等方面的阐述,提出了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提升人生境界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

  • 托马斯阿奎那
  • 一.生平 托马斯·阿奎纳生于意大利的洛卡塞卡堡,该城堡是阿奎那家庭的领地.阿奎纳家族是伦巴底望族,与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阿奎纳年轻的时候就是巴黎大学的神学教授,是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的<神学大全>被认为是神学和法律部的权威.托马斯5岁时被父母送到著名的 ...

  • 中考病句修改大全
  • 2010年浙江中考各市中考题汇编之--病句 衢州卷 3下面这段文字画线的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①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②我们必须全面改善公众睡眠的健康水平.③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了"良好睡眠,健康人生&qu ...

  • 柏拉图[理想国]
  • 西方哲学考试题目提要 一.柏拉图的<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 重要的对 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 ...

  • 大换雅阁[中外历史故事大全汇编]之十六
  • [中外历史故事大全汇编]之十六 编辑:大换 [今日美文] ☆ 悲悯是冷凉尘世燃烧的炭,给每颗心辐射温暖 ☆ 生活越平淡,内心越绚烂:今天才是最美好的 ☆ 让未来看得见,才可以坚定自信地走向未来了 ☆ 所有失败都在为成功做准备:凭什么不努力? ☆ 你给自己怎样的给养,最终决定你的人生格局 ☆ 最大的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