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三峡

1、

2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5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6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8、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Yuyantedian: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

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9、给加点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夏水襄(xiāng)陵,上。

乘奔(bēn)御风 ,这里指快跑的马。素湍(tuān)绿潭 ,急流的水。

绝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飞漱(shù),冲刷。清荣峻(jùn)茂,高而陡峭。

10、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

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1、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3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5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6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7、

8、“实欲界之仙都”的作用或含义是什么?或者怎样理解这句话。

9、“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作用或含义是什么?或者怎样理解这句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0、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11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1、84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出作者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3、

吾两人者耳。”

4

5、怎样理解这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怎样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7、《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对比阅读:(相同或者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参考译文

1.《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诗歌赏析:《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作,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分别指哪些内

容。 (1)不善种田:草盛豆苗稀;(2)不辞劳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诗的“但使愿无违”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根据你对诗人的了解和所学的其他作品,谈谈“意愿”的含义。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

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2、具体分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1、怜 2、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4、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5、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蜀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请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的理解。(如果只是理解用我们试卷上的答案。)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

“雁”自比,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千古壮观”。(见过关题。)

走上辩论台:某校某班主持了一场“我看汉语魅力”的辩论会,正反方激烈交锋。

正方: 。同样一组词语,按不同顺序组合,就能表示多种多样的意思。目前,在亚洲、欧美许多国家,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正随着中国对外影响的扩大而日益高涨,汉语必将成为全球的强势语言。

反方:汉语的魅力在消退。(1)汉语中有些同音字、同义词混淆难辨,造成听读障碍,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2)目前,许多幼儿园开了识字课,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幼儿快乐成长。(3)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外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汉语的魅力之光逐渐暗淡了。1、你为正方确立的观点是: 。2、请你再为正方补充一条阐述观点的理由。 3、反方辩词的第几句不能证明反方观点? 答案:1、汉语魅力无穷。2示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 或:有关专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第(2)句。

三峡

1、

2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5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6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8、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Yuyantedian: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

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9、给加点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夏水襄(xiāng)陵,上。

乘奔(bēn)御风 ,这里指快跑的马。素湍(tuān)绿潭 ,急流的水。

绝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飞漱(shù),冲刷。清荣峻(jùn)茂,高而陡峭。

10、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

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1、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3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5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6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7、

8、“实欲界之仙都”的作用或含义是什么?或者怎样理解这句话。

9、“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作用或含义是什么?或者怎样理解这句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0、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11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1、84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出作者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3、

吾两人者耳。”

4

5、怎样理解这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怎样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7、《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对比阅读:(相同或者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参考译文

1.《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诗歌赏析:《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作,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分别指哪些内

容。 (1)不善种田:草盛豆苗稀;(2)不辞劳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诗的“但使愿无违”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根据你对诗人的了解和所学的其他作品,谈谈“意愿”的含义。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

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2、具体分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1、怜 2、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4、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5、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蜀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请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的理解。(如果只是理解用我们试卷上的答案。)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

“雁”自比,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千古壮观”。(见过关题。)

走上辩论台:某校某班主持了一场“我看汉语魅力”的辩论会,正反方激烈交锋。

正方: 。同样一组词语,按不同顺序组合,就能表示多种多样的意思。目前,在亚洲、欧美许多国家,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正随着中国对外影响的扩大而日益高涨,汉语必将成为全球的强势语言。

反方:汉语的魅力在消退。(1)汉语中有些同音字、同义词混淆难辨,造成听读障碍,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2)目前,许多幼儿园开了识字课,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幼儿快乐成长。(3)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外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汉语的魅力之光逐渐暗淡了。1、你为正方确立的观点是: 。2、请你再为正方补充一条阐述观点的理由。 3、反方辩词的第几句不能证明反方观点? 答案:1、汉语魅力无穷。2示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 或:有关专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第(2)句。


相关内容

  • 八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 <三峡> 一.通假字 1.略无阙处 . 二.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 2.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 三.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空谷..传响 3.林寒.涧肃. 四.一词多义 1.自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 ⑵自非亭午夜分 2.绝 ⑴沿溯阻绝 ⑵绝巘多生怪柏 ⑶ ...

  • 三峡复习测试题
  • 三峡复习测试题 三峡复习测试题悦下笛声 2010-04-10 22:22:51| 分类: 试题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试题] 三峡复习测试题 2010-01-16 21:22:28, 韩城镇中饶伟英, 2906, 0/5, 收藏 , (0) 短文两篇练习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 ...

  •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文[三峡]专项复习
  • 八上语文<三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

  •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相近.形式相似的课文放在一起阅读.有课文内容的比较.有词语意思的比较.有写作特色的比较.有文学常识的比较等.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教案
  •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

  • [三峡][短文两篇][观潮]中考题
  • 郦道元<三峡>中考题 3.2004河南 1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2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27短文两篇.doc
  •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

  • 语文八上六单元导学案
  • 26 三峡 执笔人:吴彩霞 审核人:佟桂霞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三峡景色之美,体会景物描 ...

  • 答谢中书书___陶弘景
  • 三峡 郦道元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