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光合作用》的第二课时,主要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即是对初中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2)教材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相关问题,是“酶”部分实验设计原则的延续,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可以为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明光合作用及对它的认识过程。(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基于此,我将“光合作用的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是难点所在。   三、教学设想   变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以角色体验法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境,通过分层教学和引导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探究性。最后以合作探究和互动讨论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完整实现。   四、教学过程   在布置课前内容的时候,教师将分层教学和角色体验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了较为简单的任务:重现普利斯特里的实验,而安排生物学习小组展开经典萨克斯实验的重现。   (一)课题引入   先以一首小诗将学生带入情景并引出光合作用概念,进而转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   (二)新课展开   了解环节:以时间为顺序,利用问题驱动法将各个事件连接起来,每个实验都从提出问题开始,以新的问题结束,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中体验过程,探究本质。   (1)亚里士多德:植物长大的原料是什么?(2)海尔蒙特:植物生长的物质来自于土壤吗?(3)普利斯特里:植物能否从空气中得到些什么?(4)英格豪斯:实验为什么会失败?(5)梅耶:光能哪里去了?(6)萨克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哪?(7)恩格尔曼:光合作用在哪里发生的?(8)鲁宾卡门: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哪?(9)卡尔文:光合作用的有机物是怎样合成的?(10)胡贝尔等:光合作用的反应中心是什么样呢?   理解环节:重点介绍光合发现史中的四个经典实验。先以普利斯特利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再用萨克斯实验来调整思维,接着在恩格尔曼实验中完成思维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层次逐步上升。   在按时间顺序介绍前三个实验时,教师分别展示了视频、图片和精美课件,并引导学生思考下表内容。   ■   教师在处理上表时要注意都从实验原则和无关变量的处理两个方面设置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并结合答案适时点拨:强调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的重要性,及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最后我把三个实验还原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中,安排学生填写下边的表格。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与领悟,最终形成思维模式。   ■   见解环节:提出新问题(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由此转入鲁宾、卡门的实验。   教学过程以“分组讨论方案―自主设计实验―组间交流整合―教师总结验证”的形式展开。   分组讨论中,随着标记元素的选择、实验变量的确定、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结果的预期、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共同解决,学生新形成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设计实验既是对组内讨论的合理汇总,又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系统再现,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组间交流能够发现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思维上的漏洞。   这是学时实验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错误做法:   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植物提供:H2O和CO2、H2O18和CO2、H2O和CO218,第一组为对照组。(对照原则理解不深)   为植物提供H2O18和CO2,一组置于光下,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设置实验变量出错)为一组植物提供H2O18和CO2,并置于光下,另一组提供H2O和CO218,置于暗处。(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在思维整合中,对常见问题进行归因与归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师用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来验证他们的实验设想,更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后,我让他们自己去回顾科学家的实验结论,并完成下表,进而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识建构。   最后我再次用一首诗将学生带回到光合作用发现史上,并介绍近代发展:卡尔文循环和198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快乐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殷殷希望。   编辑 董慧红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光合作用》的第二课时,主要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即是对初中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2)教材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相关问题,是“酶”部分实验设计原则的延续,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可以为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明光合作用及对它的认识过程。(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基于此,我将“光合作用的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是难点所在。   三、教学设想   变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以角色体验法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境,通过分层教学和引导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探究性。最后以合作探究和互动讨论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完整实现。   四、教学过程   在布置课前内容的时候,教师将分层教学和角色体验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了较为简单的任务:重现普利斯特里的实验,而安排生物学习小组展开经典萨克斯实验的重现。   (一)课题引入   先以一首小诗将学生带入情景并引出光合作用概念,进而转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   (二)新课展开   了解环节:以时间为顺序,利用问题驱动法将各个事件连接起来,每个实验都从提出问题开始,以新的问题结束,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中体验过程,探究本质。   (1)亚里士多德:植物长大的原料是什么?(2)海尔蒙特:植物生长的物质来自于土壤吗?(3)普利斯特里:植物能否从空气中得到些什么?(4)英格豪斯:实验为什么会失败?(5)梅耶:光能哪里去了?(6)萨克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哪?(7)恩格尔曼:光合作用在哪里发生的?(8)鲁宾卡门: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哪?(9)卡尔文:光合作用的有机物是怎样合成的?(10)胡贝尔等:光合作用的反应中心是什么样呢?   理解环节:重点介绍光合发现史中的四个经典实验。先以普利斯特利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再用萨克斯实验来调整思维,接着在恩格尔曼实验中完成思维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层次逐步上升。   在按时间顺序介绍前三个实验时,教师分别展示了视频、图片和精美课件,并引导学生思考下表内容。   ■   教师在处理上表时要注意都从实验原则和无关变量的处理两个方面设置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并结合答案适时点拨:强调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的重要性,及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最后我把三个实验还原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中,安排学生填写下边的表格。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与领悟,最终形成思维模式。   ■   见解环节:提出新问题(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由此转入鲁宾、卡门的实验。   教学过程以“分组讨论方案―自主设计实验―组间交流整合―教师总结验证”的形式展开。   分组讨论中,随着标记元素的选择、实验变量的确定、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结果的预期、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共同解决,学生新形成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设计实验既是对组内讨论的合理汇总,又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系统再现,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组间交流能够发现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思维上的漏洞。   这是学时实验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错误做法:   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植物提供:H2O和CO2、H2O18和CO2、H2O和CO218,第一组为对照组。(对照原则理解不深)   为植物提供H2O18和CO2,一组置于光下,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设置实验变量出错)为一组植物提供H2O18和CO2,并置于光下,另一组提供H2O和CO218,置于暗处。(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在思维整合中,对常见问题进行归因与归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师用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来验证他们的实验设想,更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后,我让他们自己去回顾科学家的实验结论,并完成下表,进而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识建构。   最后我再次用一首诗将学生带回到光合作用发现史上,并介绍近代发展:卡尔文循环和198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快乐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殷殷希望。   编辑 董慧红


相关内容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进化
  • 第二单元 进 化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3.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

  • 15细胞的癌变_的教学设计
  • 第26卷第1期中学生物学Vol.26No.12010 2010年MiddleSchoolBiology 文件编号:1003-7586(2010)01-0028-03 "细胞的癌变"的教学设计 严金来 1 (江苏省海安县孙庄中学 3.1.1 江苏南通226600) 教材内容分析 癌 ...

  • 生物说课稿
  •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在说课前请允许我板书相应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 ...

  • 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 ...

  •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 摘 要:<祖国呵?熏我亲爱的祖国>是长春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朦胧诗.本课的主要任务是把握诗歌的基本学习方法,进一步"开阔视野,巩固提升".在这节课中,引导学生用分析意象的方法分析诗歌,这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及自主阅读分析文本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 ...

  •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 1. 亚里士多德 大家好 我叫亚里士多德.我善于思考,对很多领域都很感兴趣.对于生物,我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我生活的年代是距离现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通过我自己的观察,因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应该是从土壤中吸取营养,所以我认为植物的增重来自于土壤. 2. 海尔蒙特 大 ...

  •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历程
  • 研究近二十年来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对于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的改革背景.课程目标.教材特点等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 ...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实施意见>等文件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提 ...

  •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教案
  • 光合作用的原理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 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3. 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回顾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实验的分析.讨论,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