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危机与泡沫经济

浅谈金融危机与泡沫经济

中文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退去,百业萧条。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论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成因,并提出一些应对泡沫经济的措施。

关键字:次贷危机,资产泡沫,泡沫经济,流动性过剩,国际收支失衡,应对措施

在2006年以前的5年里,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当时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次级房贷对贷款人的偿贷能力要求较低,但能给银行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但从2006年春季起,由于利息上升,房贷者还款压力增大,很多还贷能力差的用户出现违约的现象,银行难以收回贷款的本息,美国的“次债危机”开始显现。次债危机使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致使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场因此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不仅重创这些国家的经济,还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烈震荡。经过半年多的分解消化,直到2008年危机还未见底,可见此次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当然,由于经济全球化得原因,在重创美国经济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的股票市场由6000多点跌至不到2000点左右,并且一直处于长期的寒冬,广大股民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我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我国在美国的很多投资也因投资公司的倒闭,资产每天都在很多程度上缩水。美国的经济因为“次债危机”而引发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影响了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地区的经济,尤其是的沿海地区的很多工厂关门倒闭, 如广东东莞的很多鞋厂已经关门。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了解了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有资产泡沫,流动性过剩,国际收支失衡等。

一:形成原因

1、资产泡沫

泡沫一词可追溯至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当时南海公司在英国政府的的授权下垄断了对西班牙的贸易权,对外鼓吹其利润的高速增长,从而引发了对南海股票的空前热潮,由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其股价迅速下跌,犹如泡沫那样迅速膨胀又迅速破灭。其他早期的泡沫现象还有荷

兰的“郁金香事件”,法国的“约翰.劳事件”。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化,使得泡沫经济的发生更为频繁,波及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处理对策更加复杂。泡沫经济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即虚拟资本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部分。

在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中不会出现泡沫,因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都是以实物形态流量为媒介,并进行和其相对应的流向相反、流量基本相等的货币形态流量。因此人们认为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这也是泡沫经济总是起源于金融领域的根源。此外,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其特殊的价格构成使土地资产成为了一种具有虚拟资本属性的资产,同时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每次经济泡沫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地产泡沫的产生。

从经济因素来看,由于受低通胀率、高增长率、高就业率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上升,个人收入增加;同时由于通胀压力减小,货币政策处于宽松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的信心逐渐增强,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也随之上涨,此时价格的上涨时由于基本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资产价格的上涨,刺激了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资产共计的增加,居民持有该类资产的价值与全社会财富的比例明显上升,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斌进一步刺激投资者的信心,整个股票市场和防毒产市场笼罩在一片乐观的情绪当中。投资者对利好消息反应过度,投资者风险溢价下降,“狼群行为”出现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等机制的放大作用,资产价格逐渐偏离资产价值,经济泡沫随之形成,价格泡沫是资产价格的扭曲,性能构成虚假的价格信号,引导相关行业的生产者夸大投资及持有泡沫资产的消费者夸大消费支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泡沫开始形成。

从历史上看,泡沫经济最终会破灭,但是会对该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对内,扰乱市场需求,降低经济系统的生产效率,使经济脱离较优的平稳增长路径,影响经济系统分配结构,福利状况和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导致企业大量破产,银行持有不良债权,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对外,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过程总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金融和心理等渠道,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形成区域性过世界性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2、流动性过剩

从理论上来看,资产泡沫的源头就是流动性过剩。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不受控制的流动性过剩,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的流动性集中于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企业多发放贷款的冲动和压力。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盲目竞争和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预期的不确定性。当过剩的流动性纷纷涌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就意味着过多的流动性资产追逐有限的投资机会,资产价格自然会上涨,如果这种投机逐利进一步发展,资产价格必然慢慢超过其真实价值而虚拟膨胀,最终产生泡沫。当资产价格上升到远远失去实际增长因素支撑时,资产价格的变化就仅仅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及预期,一旦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及预期下降,这些高度灵活高度自由的金融资本必然迅速撤出该市场。若缺少其他资本填补这一空白,就会造成金融资本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能继起,流动性短缺立刻显现,被虚拟化的资产价格只好下降甚至狂跌,资产泡沫一下子破灭,危机也紧随其后。

3、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臵、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破坏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 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其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使该国丧失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权力。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过多的外汇储备增加了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货币政策实施独立性不足,从而给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风险。

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 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储备的流失意味着该国金融实力甚至整个国力的下降,损害该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导致该国外汇短缺,造成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一旦本币汇率过度下跌,会削弱本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导致该国货币信用的下降,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引发货币危机。使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展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使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内财政以及人民的充分就业。可能使该国陷入债务危机

二、应对措施:

1、刺激和完善投资市场,规范股票市场、促进公司债的发展

完善和规范证券法律和制度建设,严格对股票发行的立法和监管,加大对丧失诚信者的惩罚力度。加强政府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提高投资者对公司债的热情和信心。进一步优化我国的投资市场的融资顺序,促进公司债的健康发展。培养成熟的投资者和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加强行业组织的自律,逐步形成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2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风险意识并加强素质教育。

3、加强金融监管,将金融监管纳入市场约束的轨道

金融机构属于经营特殊商品的高风险企业,其资产价值和财务成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采取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价值评价方法,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其真实风险的判断。因此,我们必须实施审慎性会计原则和审慎监管标准,运用这些原则和标准正确识别、衡量和控制风险,确保银行稳健运行。随着金融机构业务和机构的多元化与国际化,以及银行控股集团和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并表监管已成为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并表监管是判断金融监管部门是否有能力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监管的一个重要标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特别强调,监管者要有能力在并表的基础上进行监管,包括审查银行组织直接或间接从事的各项银行和非银行业务,以及其国外机构从事的业务。同时并表监管为金融监管部门从资本要求方面控制商业银行风险提供了可能。面对国际舞台,我们必须建立金融机构稳定退出市场的处臵和保障机制,以便应对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问题。对难以挽救的危机机构,要及时采取市场退出的处臵措施,以防止演变为系统性或区域性金融风险。

4、加强国际协调和政府的宏观调控

完善国际协调机制,促进资金、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建立有效的国际收支政策协调机制。加强经济调控,促进一国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

展,调控资金和人口的有序流动,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投资机会,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保持经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1)《泡沫经济的成因及预防方式》。

(2)《美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研究》

(3)《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

(4)《美国次级债风波看全球金融危机》

(5)《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

浅谈金融危机与泡沫经济

中文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退去,百业萧条。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论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成因,并提出一些应对泡沫经济的措施。

关键字:次贷危机,资产泡沫,泡沫经济,流动性过剩,国际收支失衡,应对措施

在2006年以前的5年里,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当时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次级房贷对贷款人的偿贷能力要求较低,但能给银行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但从2006年春季起,由于利息上升,房贷者还款压力增大,很多还贷能力差的用户出现违约的现象,银行难以收回贷款的本息,美国的“次债危机”开始显现。次债危机使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致使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场因此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不仅重创这些国家的经济,还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烈震荡。经过半年多的分解消化,直到2008年危机还未见底,可见此次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当然,由于经济全球化得原因,在重创美国经济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的股票市场由6000多点跌至不到2000点左右,并且一直处于长期的寒冬,广大股民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我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我国在美国的很多投资也因投资公司的倒闭,资产每天都在很多程度上缩水。美国的经济因为“次债危机”而引发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影响了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地区的经济,尤其是的沿海地区的很多工厂关门倒闭, 如广东东莞的很多鞋厂已经关门。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了解了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有资产泡沫,流动性过剩,国际收支失衡等。

一:形成原因

1、资产泡沫

泡沫一词可追溯至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当时南海公司在英国政府的的授权下垄断了对西班牙的贸易权,对外鼓吹其利润的高速增长,从而引发了对南海股票的空前热潮,由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其股价迅速下跌,犹如泡沫那样迅速膨胀又迅速破灭。其他早期的泡沫现象还有荷

兰的“郁金香事件”,法国的“约翰.劳事件”。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化,使得泡沫经济的发生更为频繁,波及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处理对策更加复杂。泡沫经济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即虚拟资本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部分。

在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中不会出现泡沫,因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都是以实物形态流量为媒介,并进行和其相对应的流向相反、流量基本相等的货币形态流量。因此人们认为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这也是泡沫经济总是起源于金融领域的根源。此外,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其特殊的价格构成使土地资产成为了一种具有虚拟资本属性的资产,同时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每次经济泡沫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地产泡沫的产生。

从经济因素来看,由于受低通胀率、高增长率、高就业率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上升,个人收入增加;同时由于通胀压力减小,货币政策处于宽松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的信心逐渐增强,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也随之上涨,此时价格的上涨时由于基本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资产价格的上涨,刺激了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资产共计的增加,居民持有该类资产的价值与全社会财富的比例明显上升,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斌进一步刺激投资者的信心,整个股票市场和防毒产市场笼罩在一片乐观的情绪当中。投资者对利好消息反应过度,投资者风险溢价下降,“狼群行为”出现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等机制的放大作用,资产价格逐渐偏离资产价值,经济泡沫随之形成,价格泡沫是资产价格的扭曲,性能构成虚假的价格信号,引导相关行业的生产者夸大投资及持有泡沫资产的消费者夸大消费支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泡沫开始形成。

从历史上看,泡沫经济最终会破灭,但是会对该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对内,扰乱市场需求,降低经济系统的生产效率,使经济脱离较优的平稳增长路径,影响经济系统分配结构,福利状况和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导致企业大量破产,银行持有不良债权,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对外,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过程总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金融和心理等渠道,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形成区域性过世界性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2、流动性过剩

从理论上来看,资产泡沫的源头就是流动性过剩。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不受控制的流动性过剩,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的流动性集中于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企业多发放贷款的冲动和压力。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盲目竞争和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预期的不确定性。当过剩的流动性纷纷涌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就意味着过多的流动性资产追逐有限的投资机会,资产价格自然会上涨,如果这种投机逐利进一步发展,资产价格必然慢慢超过其真实价值而虚拟膨胀,最终产生泡沫。当资产价格上升到远远失去实际增长因素支撑时,资产价格的变化就仅仅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及预期,一旦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及预期下降,这些高度灵活高度自由的金融资本必然迅速撤出该市场。若缺少其他资本填补这一空白,就会造成金融资本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能继起,流动性短缺立刻显现,被虚拟化的资产价格只好下降甚至狂跌,资产泡沫一下子破灭,危机也紧随其后。

3、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臵、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破坏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 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其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使该国丧失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权力。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过多的外汇储备增加了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货币政策实施独立性不足,从而给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风险。

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 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储备的流失意味着该国金融实力甚至整个国力的下降,损害该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导致该国外汇短缺,造成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一旦本币汇率过度下跌,会削弱本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导致该国货币信用的下降,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引发货币危机。使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展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使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内财政以及人民的充分就业。可能使该国陷入债务危机

二、应对措施:

1、刺激和完善投资市场,规范股票市场、促进公司债的发展

完善和规范证券法律和制度建设,严格对股票发行的立法和监管,加大对丧失诚信者的惩罚力度。加强政府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提高投资者对公司债的热情和信心。进一步优化我国的投资市场的融资顺序,促进公司债的健康发展。培养成熟的投资者和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加强行业组织的自律,逐步形成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2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风险意识并加强素质教育。

3、加强金融监管,将金融监管纳入市场约束的轨道

金融机构属于经营特殊商品的高风险企业,其资产价值和财务成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采取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价值评价方法,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其真实风险的判断。因此,我们必须实施审慎性会计原则和审慎监管标准,运用这些原则和标准正确识别、衡量和控制风险,确保银行稳健运行。随着金融机构业务和机构的多元化与国际化,以及银行控股集团和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并表监管已成为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并表监管是判断金融监管部门是否有能力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监管的一个重要标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特别强调,监管者要有能力在并表的基础上进行监管,包括审查银行组织直接或间接从事的各项银行和非银行业务,以及其国外机构从事的业务。同时并表监管为金融监管部门从资本要求方面控制商业银行风险提供了可能。面对国际舞台,我们必须建立金融机构稳定退出市场的处臵和保障机制,以便应对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问题。对难以挽救的危机机构,要及时采取市场退出的处臵措施,以防止演变为系统性或区域性金融风险。

4、加强国际协调和政府的宏观调控

完善国际协调机制,促进资金、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建立有效的国际收支政策协调机制。加强经济调控,促进一国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

展,调控资金和人口的有序流动,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投资机会,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保持经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1)《泡沫经济的成因及预防方式》。

(2)《美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研究》

(3)《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

(4)《美国次级债风波看全球金融危机》

(5)《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


相关内容

  • 国际金融危机研究综述
  •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冲击力强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银行被政府接管以及各大股市剧烈震荡.在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众多银行投资机构倒闭华尔街的过度虚拟经济失败.这一金融危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根源在哪里?本文通过国外国内学者的研究对金融 ...

  • 世界重大金融事件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 首雒侄湃jir易史.謦学报2002年第2期 世界重大金融事件 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夏金霞韩廷春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理学院副教授金融改革金融危机外债金融监管夏金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韩廷春经济学博士后北京邮编100084清华大学公共管 一.世界重大金融事件的回顾与成因分析 (一) ...

  •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与启示
  • 引言 1997年的那场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大家还记忆犹新,11年后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又席卷全球,两次危机的发生,既有共同点,也有较大的差别.而这两次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 东南亚金融危机 (一)危机回顾 东南亚金融危机起始于泰国危机.1997年7月,在国际投机基金大举抛售泰 ...

  • 以史为鉴--关于两次金融危机的分析与判断
  • 编者按:2010年起,中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北京大学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参与,参与单位分别从宏观经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以及微观机制等角度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qu ...

  •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际金融秩序,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协调.这种负面影响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这种危机对各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 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
  •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导致美国陷入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继而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正面临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目前还没有见底,今后发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

  • 浅析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 浅析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国际之间的经济影响日益密切,2007年底以来, 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并逐渐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2008年9月底以来,国际金融形式急剧恶化, 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究其原因,也是众说纷纭.近来越来 ...

  • 美国金融危机根源研究述评
  • 时间:2011-06-15       稿件来源:<经济学动态>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转眼已两年有余.国内外学术界已有较多关于美国金融危机根源的研究,但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一些评述要么简单罗列观点,要么对新的研究进展把握不够.针对上述 ...

  • 从后经济危机影响看中国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从后经济危机影响看中国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txt 从后经济危机影响看中国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作者: 张问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财经视线 2010年 第32期 字号:[大 中 小] ◆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已经 ...

  •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启示
  • 摘要 :当今时代,金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要正确应对此次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并争取在以后的发展中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对经济危机有一个透彻全面的了解,从而选择正确的应对措施,以求实现国家经济的长足发展.任何一个国家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选择什么样的求生和发展方式,其首先必须对此次危机爆发的 ...